因为当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急剧下降,从1984年的40.5%降至1993年的22%,中央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和调控能力大幅削弱,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张,中央财政陷入困境。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通过划分税种,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来源,增强中央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避免地方财政过度膨胀,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分税制改革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中央税包括消费税、关税等;地方税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主要是增值税,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成。
广东等地区在改革前通过包干制享受了较低的上缴比例,财政收入增长迅速,改革后增值税的75%归中央,地方收入大幅减少,影响了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22%上升到55%,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中央通过朱镕基总理亲自带队,逐省进行游说和谈判,详细解释改革方案,并通过税收返还机制保障地方利益,最终说服地方接受改革。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虽然失去了部分税收收入,但通过税收返还机制,地方财政在基数基础上逐年增长,确保了地方财政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了国税局和地税局,国税局垂直管理,地税局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2018年,国地税再次合并,简化税务管理。
主播|潇磊 刘飞
—
财政乃国之根本,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毛主席说:“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中央没钱,很多事情就没法向下贯彻到位。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始终是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本期聊到的分税制改革恰恰是改革开放前后几十年来央地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从建国之初财政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改开之初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责权下放,再到后来中央适当回收财权的分税制改革,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财税体制不断尝试寻找新路径新出口?这个过程当中又有哪些影响平衡的微妙力量?坐吧,来杯半拿铁,我们边喝边唠。
—
半拿铁宇宙之:半拿铁·故事篇 现已开启付费阶段,欢迎酌情购买
�听友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杭州特调「芝麻·半拿铁」的品尝地:西湖区华星路 01coffee
�半拿铁周边购买淘宝店:小羊商店Sheepedia
半拿铁本年度周边全家桶包含了棒球帽、T 恤、卫衣、单肩包和杯子。目前购买还有实体卡牌附送。欢迎选购。
� 半拿铁全新周边:《人工智能风云录》纸质书,可在各大电商平台购买。天猫店铺目前为 5 折
—
时间轴:
00:05:48) 小时候不懂国库是咋回事儿
00:07:12)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沿革
00:10:22) 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种财税方案
00:15:33) 方案施行之后的现实问题
00:28:19) 新一轮财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00:32:44) 分税制改革具体方案
00:37:47) 中央与地方的拉扯
00:42:16) 曲折漫长的地方游说
00:54:27) 改革政策中的漏洞
00:58:44) 立竿见影的改革成效
01:02:22) 改革之前的地方情况切片
税收返还方案的长期效应:
主要参考资料: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 刘仲藜 汪文庆 刘一丁
《见证财政体制改革》 项怀诚 马国川
《亲历分税制改革》 姜永华 鲁利玲
《1994年财税改革的背景与决策过程》 许善达 国家税务总局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周飞舟 上海三联书店
《谈谈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薛暮桥
《当代中国财政》 陈如龙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 中国经济出版社
《分税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活力与秩序的相对统一》 吕冰洋 人大财税研究所
《国地税合并对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应、机制与政策选择》 宋美喆 胡丕吉 税收经济研究2024年第1期
《国地税合并成绩单:机构精简超3万个 2万余名领导干部由“正”转“副”》 第一财经
片尾曲:
佟铁鑫、祖海《为了谁》选段
本期制作人:
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