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三五环,我是刘飞。这一期也是一期单口,我后面可能会提高做单口的频次。因为发现还是有很多想要跟大家聊的,大家觉得这个形式也还不错,所以可能会提高一下这个频次。
上次单口聊到这个视频网站越看越糊的问题,就是影视剧风放的视频。后来那个问题之后有很多朋友留言,我先说一下这个第一就是先道个歉,这里面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常识性错误。我在之前这一期聊的时候,把码率和网速混为一谈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码率它是视频格式里面或者视频播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视频技术里的一个概念。网速是网速,他们用的这个单位有点接近的,所以当时把它搞混淆了。得亏我还是读计算机的,这个算是白读了。
首先跟大家道个歉,之前有这么一个错误,另外就是有朋友也有积极的回复,包括像greg成这位朋友说,从59分钟开始说出了很多互联网产品策划的新生,从业五年多,抱着做好产品的心里进入这个行当,到最后就变成了为KPI,为领导的想法服务。开源节流类的课题变成了公司评优的主旋律。不禁在想这个行业真的能健康发展下去吗?此时一句互联网名言涌进了我的脑海,APP首页的内容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是公司各团队权力划分的结果。希望像节目最后说的,希望借这件事情能够让有权力有能力决策这个行业发展方向的人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首先感谢这位朋友啊,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有的时候声音多了之后,才能传递到真正正在做决策的人耳朵里面,他才知道在发生着这个事儿。
所谓的庙堂之上,我虽然之前在大厂也不是什么多高的职位,但是也管一个团队,也参与过很多核心决策的这个会议。在这个会上其实你是不很强烈地具体的一些体感,他他不会让用户参与进来,对吧?他不会让很多相关方参与到这个会议里面来。我们拿到的东西其实已经是过滤过好几道的。一些只需要决策,一些最终的结论,就这么几个选择堆在这儿。大家做决策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也不会有很多所谓的感情共鸣等等,也是很自然的一个事儿。也不是说在从道德意义上或者价值观意义上,这个人这个高管做决策的人他怎么样,他其实就是一个很容易自然形成的一个结果。
OK,这一期我们聊什么呢?这一期想聊一聊AI耳机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个大的话题,AI硬件。AI耳机。为什么要去聊这个呢?首先我现在手头就有一个Ola friend,大家听说过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字节跳动刚刚推出的一款耳机。特别感谢脑放电波的主播胡老师提供通了这么一个样机。我现在试用了一阵子,感觉挺有意思的,跟大家聊一聊这个事儿。
首先ola是什么意思?它是葡萄牙语里你好的意思。Ola friend就是你好朋友,这个名字起得也挺有意思的。首先描述一下这个耳机的类型,这个耳机它的品类叫分离式OWS。OWS是什么呢?是open variable stereo,跟我们常用的是TWS是不一样的。TWS是true wireless stereo,你看得出来这两个W还不太一样。OWS就是开放式可穿戴的耳机,TWS是真无线耳机。
(The rest of the text i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AI headphones, the history of Bluetooth headphones, and the role of AI in hardware, including comparisons with other AI-relat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AirPods改变了蓝牙耳机市场,耳机市场年出货量过亿。Ola Friend的整体体验如何?什么是AI耳机?
从Google Glass聊起,用户朴素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无显示屏、仅具有人工智能的眼镜可能成为主力设备吗?Meta眼镜的主要功能:拍照、拍视频;耳机;AI语音。
Ola Friend并非AI原生硬件,而是AI入口。AI硬件可分为三类:手机的延伸、独立的垂直场景、试图替代手机。它到底算不算AI硬件?
目前的手机已经非常极致了。LUI与GUI,手机的可得性和确定性。
AI这把屠龙刀不在少年手上,而是在龙自己手上。AI可能会影响新的互联网入口。目前AI发展更多是增程式,而非颠覆式。拥抱变化。
**内容概要(节选)**
例如,Meta 眼镜,它实际上有五个麦克风。为什么需要五个麦克风呢?因为它们位于不同的位置。这样的话,当我们说话时,声音是从喉咙发出的,五个麦克风可以精确地捕捉到喉咙发出的声音。即使周围环境非常嘈杂,它也能知道,我要找到正在使用我的这个主人的用户,他发出的声音。
因此,经过这些调整后,AI 眼镜和 AI 耳机在语音交互方面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话又说回来,100 美元的耳机能否唤醒 Siri、唤醒豆包、唤醒 Meta AI 呢?实际上也可以,只是使用体验不太好。即使你不添加 AI 概念,不添加 AI 功能,不添加这些功能,它也能使用,AI 更多地还是落在了手机上。
这时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了,是否存在原生 AI 硬件?我们刚才所说的更多的是像 AI 配件。这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到底是用 AI 加,还是加 AI?你所说的 AI 硬件到底是指 AI 原生的硬件,还是仅仅添加了一些 AI 功能的普通硬件?最重要的定义就在于,没有 AI,这个硬件是否就不能成立?或者说,有 AI 只是锦上添花,本来也能用,也不是不能用。
像可能算作 AI 原生的产品,比如讯飞智能办公本,我之前体验过,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产品。这个产品已经很多年了,并不是这两年随着 AI 热潮做出来的,和刚才说的讯飞耳机一样。它是一个非常垂直的场景,即记录加翻译的垂直场景。但这和我们想象的未来几年的大模型 AI 比起来,似乎也没有特别不一样。你可以说它是 AI,也可以说它不是 AI,这只是一个产品。
还有一个产品叫 Cloud Note。Cloud Note 是一个之前在众筹网站上发布的智能硬件产品,据说后来已经交付了十多万台。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贴在 iPhone 背面上的 AI 录音机,非常薄,有点像卡片包,也像那种很薄的外挂充电宝。它可以直接贴在 iPhone 上,拿着手机作为配合,它也是一个配件,可以录音三十多个小时。
这时可能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要用它来录音呢?iPhone 不是自己有录音功能吗?首先,iPhone 的手机通话不能录音,这也是大家吐槽了多年的问题,今年的新版本应该会发布,可以录音。但是今年的版本终于发布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手机通话时录音了。第二点是它可以将语音转成文字,并翻译整理成笔记等。同时,它与 OpenAI 接口联动,据说效果还不错。包括开会、上课、与他人聊天时,它都有一个专门做这件事的产品。它就不需要打断你平时在手机上的一些操作了。
这实际上有点像讯飞智能办公本,就像我刚才说的,大家可能也会觉得,那我用手机或电脑来记录一些东西,是不是也行?当然可以。但是它有一个专门的设备来做记录,它的信息都存储在同一个设备中,都在同一个设备中进行处理,包括你在使用它的时候,你可以把手机和电脑都关掉,没有任何干扰。这种体验还是挺重要的。你在手机上经常会被打扰,包括现在很多朋友看书也会使用墨水屏电子书。因为你在看书的时候,就不会像手机那样容易被干扰,这个逻辑是一样的。Cloud Note 它经常被提到是一个硬件产品。
还有一个更火的公司,它更像是所谓的 AI 原生产品,它叫 AI Pin。这个 Pin 指的是贴或用图钉将其贴上或固定好的意思。AI Pin 是由两位苹果出来的设计师创立的,公司叫 Human,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发音,Human 发布了这个公司,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它的创始团队非常厉害,包括它还有现在我们所说的硅谷教父,AI 领域最顶尖、最重要的领导者山姆·奥特曼(OpenAI)。现在有多少人,还有他的投资。所以,当它一出来的时候,很多媒体和人都评价它就是下一代 iPhone。
你听起来就觉得很震撼,而且你看到它的设备,确实觉得很有科技感。它就是一个很小的方形盒子,也有摄像头,可以随时拍一下。它可以挂在胸前或脖子上,随时拍一下,看看我在看什么,我在做什么等等,它都能帮你分析,帮你判断。另外,它做的确实挺好看的,也可以算作一种潮流饰品。这有点像让手机变成一个它能看到东西的巨大计算设备。所以,一开始大家都会觉得,这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大方向当然没问题,但最关键的是现在技术条件,最终实现出来非常糟糕。最大的问题就是特别慢,它的整体体验特别差。
一位国外的博主 MKBHD 拍摄了一段关于 Cybertruck 的视频,非常流行且有影响力。他拍完之后就问 AI Pin 这是什么车,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从口袋里拿出手机解锁拍照。拍照之后,通过谷歌识图识别出这是什么车。这时 AI Pin 还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 AI Pin 才说是什么车,识别还不准,所以这很尴尬,它不好用,最后还是会落到这个层面,最后不好用,你有什么办法呢?你长得再好看,或者说你的创业团队再好,你的未来方向再怎么好,它还是卖不出去。
还有一个非常接近、类似的产品叫 Rabbit R1。Rabbit R1 是吕聘老师团队做的。吕聘老师我之前见过,也是一位互联网创业奇人,一直活跃在互联网创业的风口浪尖。这个 Rabbit R1,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带屏幕的 AI Pin。它比 AI Pin 最大的优势是便宜,只有 200 美元,AI Pin 是 699 美元。然后它的整体体验就不多解释了。
大家可以去看这些评测,其实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你看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耳朵上可以戴耳机,眼睛上、鼻子和耳朵上可以戴眼镜,胸前可以放一个 AI Pin,现在我们也有所谓的智能手表,手腕上也可以放一个东西。然后,有人开始琢磨,有人开始研究了。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类,就是 AI 智能指环。指环套在手指上的功能其实非常类似,有些和智能手表一样,监测你的心跳,监测你现在的健康状况,它检测不出新东西,它就是智能手表的替代品。另外一些功能是翻译、转文本等等。它实际上有麦克风,可以收听,它和讯飞的很像。
它相对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这一类智能指环产品。它有特色的就是手势控制,就是你在手上转一转,或者说手上做了什么动作,它能识别出来,主要就是这个,就不展开说了,大家一听就知道它面临同样的问题。你当然可以把它作为潮流单品带出去,挺酷的,挺有意思的。或者说它为什么比手机好用?如果它只是一个输入输出设备,它是否真的值得购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定位、价格和需求的问题。
不过说到智能指环,有一个挺有趣的东西,在亚马逊上卖的一个戒指。这个戒指是宗教戒指,怎么解释呢?它是穆斯林专用戒指,穆斯林用它做什么呢?这个戒指上有一个做仪式的闹钟,可以定时提醒你,现在该做礼拜了,该做仪式了,还会告诉你精确的方向,就像指南针一样。我告诉你,现在这个方向是卖家,这个方向是什么地方?
耶路撒冷,它是这么用的,所以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至少它解决了非常重要的刚需问题。因为穆斯林们可能确实在这些时候有这个需求。当然,到底手机解决得好,还是它更方便,我没有体验,我没有发言权。
还有一个挺有名的产品,最近比较火,叫 Friend AI。这个 Friend AI 和前面说的 AI Pin 一样,也是挂在脖子上。Friend AI 项链是做什么的?它是情感陪伴,讲的是虚拟朋友的概念。它这个我看的时候也挺懵的,它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没有摄像头,只有麦克风。它通过麦克风来捕捉猜测你现在在做什么,并给出反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
它的宣传片在推特上有两千多万播放量,在这个视频里,你能看到一个女生在吃饭时在手机上看剧。因为它能听到你的声音,它就会跟你说,这个剧不错,这个剧挺精彩的。然后,不小心在吃饭时把东西滴到自己身上了,滴到了这个 AI 上面。它就会说,我尝了尝,味道不错呀。
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识别的准确率是不是真的这么高,但是听起来还是挺有趣的一个场景,看着眼前一亮,但细想起来好像有点奇怪,不知道这个需求是不是刚需,或者说长期存在的。它有点像什么?我能想到的是小时候的电子宠物。我们会拿一个小的电子屏,里面其实也显示不了太多东西。它刚开始有一个蛋,你孵出来,给它喂东西,时不时去看一下。还有这个 AI 的交互也仅仅只能通过手机推送消息来互动。
就是你在做什么的时候,它听到了,它就给你推送一条消息,总之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因为你这么说的话,你在手机里安装一个 APP,安装一个电子宠物是不是也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但是你反过来想,它可能无法通过麦克风持续地收音,以及它有一个实体挂在脖子上,你可能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我估计大概是这样。但是现在对这个产品负面或不看好的人一定比觉得它真的牛逼厉害的人要多一些。
说到 Friend AI,还有现在挺火的,大家在讨论的概念叫 AI 虚拟手办。AI 虚拟手办是什么东西呢?我看了一下,觉得更莫名其妙了。是一个大的盒子,一个立起来的圆柱体盒子。这个盒子上有一个屏幕,屏幕上有一个纸片人。这个纸片人就在那里动,当你碰到它的时候,它就会有一些反馈。然后在这个屏幕上可能还有一些互动按钮,你可以与它互动,操作它。如果玩过类似的在线小游戏,可能也能理解。
但是把这个东西做成实体的,而且它看起来相对来说,因为它不可能给你做特别功能强大,或者说显示效果特别好,所以看起来又会显得比较廉价,所以整体感觉还是一言难尽。我宁愿有一个品质纹理材质效果特别好的实体手办,感觉这个虚拟手办很奇怪。所以总结来看,AI 硬件它分为几个类别。
第一类是它手机的延伸,这个延伸指的是它变成了手机的四肢,变成了手机的五官,变成了手机配套的一些硬件。其中最主要、现在最火的也就是眼镜和耳机,更方便我们在手机不太方便操作的时候拍照,或者在手机不太方便操作的时候与我们对话,了解一些信息等等。当然,手表也是的,就是所谓的手机延伸,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独立的垂直场景,它当然就是 AI 独立的原生硬件,但它解决的是独立的场景。它并不是想取代手机,并不是想说它和手机有什么冲突,反而说它独立地只完成这么一个小场景。在这个小场景中,用手机可能不太方便。比如刚才说的讯飞智能本,比如那个 Cloud Note,这就是专门记录和翻译这一类。
我看到还有很多更特殊、更有意思的完全独立的垂直场景。比如 AI 轮椅,它能监测一些危险情况,或者能帮助使用轮椅的人做一些操作,包括 AI 盲人助行器。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它实际上指的是盲人的拐杖。但是,因为它加入了一些摄像头、感应功能、识别处理功能,它就能更好地帮助盲人出行,帮助盲人导航,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所以,这些都是独立的一些垂直场景。这些垂直场景本来就存在,本来也有这些设备,本来也有对应的这些定向解决垂直场景的产品。只是在这个产品上增加了 AI 部分,它就会变得特别好用。刚才说的就是两类了。
第三类就是那些想取代手机,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手机的产品,其实都相对来说很容易死得很惨,很多在这个类别下的都想要通过一些方法做 AI 助理。AI 助理在 2023 年 AI 浪潮兴起之后,大家都在讨论,听起来确实挺性感的一件事。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秘书,都有一个助理,它能够了解我们。因为它平时收集了我们平时工作的信息、习惯、个人喜好。然后它知道我们,比如我最近想看电影,它知道我们过去看过的各种文艺作品,就能推荐得非常精准。我想要处理什么事情,我想要和谁吃饭,它就知道你想要和谁吃饭。能更精准地找到这个人,包括记录日程、发送通知等等。这个概念当然没问题,长期看也没有问题。
但是最扎心的是 AI 助理何必是硬件助理。这是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硬件?实际上,我每次体验完一些产品,体验完一些计算设备之后,都会感觉到,现在的手机真的越来越做到了极致。这种体验已经很难再被超越了,暂时还看不到所谓的下一代计算设备的影子。你想想现在的整体体验,你随时都能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因为它首先足够小,可以放在各种地方,可以放在口袋里,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你可以随手放在一个地方,然后你拿起来快速解锁。因为现在解锁也优化了,之前可能还要滑动输入密码或使用指纹识别。
现在都是人脸识别,所以它的速度整体也很快。它的各种操作,你快速打开一个 APP 去做什么操作?现在实际上已经从硬件到软件优化到了极致的程度。
我们对比来看,有两个体验特点。第一个是可得性,现在的手机你打开就能看到,你随时都能从口袋里掏出来。像 Vision Pro,当然不行,它的可得性就非常差。你不可能天天带着它,你也不可能随身带着的时候,没事儿就顺手带上,马上就能看到东西,这是很难的,这很容易理解。
还有很多朋友会提到折叠屏,很多朋友总觉得折叠屏代表着未来。包括有些厂商也会宣传说,你看折叠屏的技术,这工艺很复杂,这个技术很难做到。但是技术难,显然并不一定代表未来,不是说越牛逼的技术就越代表未来。
折叠屏确实很了不起,我自己也用过,我用过这个,不管是横向折叠的还是纵向折叠的,各种品牌的都用过一些,也平时当备用机用过一阵子。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技术做的真的很好,很感慨。但是还是没办法。作为主力机,它也很难说在可见的未来内取代现在的 iPhone,或者取代我们现在使用的主流的华为、小米这些手机,这些平板手机。为什么呢?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折叠的效果做的还不够好。因为很多人说,折叠屏现在要么就易碎,或者说容易坏,或者说折叠之后不好看或者怎么样,它有很多原因。
但是我个人认为,包括身边很多做产品的朋友,大家其实也会觉得苹果不做折叠屏,不是因为它的技术还不满意,而是因为它本身从根本上折叠屏这件事,它就有一个体验上的问题。就是你每次要打开这个,一旦用过折叠屏手机的朋友肯定会有体会的。就是你的外屏如果它是那种横向折叠的,后面有一个外屏。如果你的外屏本身它的体验比较好,你很多时候都懒得打开内屏了,你直接拿外屏用了。即使看起来只是像翻书一样,把手机掰开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觉得很麻烦。你每天要打开关上很多次,你用多了之后就会很痛苦。所以对我来说,我当时即使用折叠屏用多了之后,我还是习惯性地在大部分处理都在外屏上处理掉了。
那么内屏它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它的意义在哪里呢?你外屏的使用率这么高,你为什么不直接换成一个外屏更好的,甚至没有内屏的手机,那不就是普通手机吗?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说我打开之后,我可以有平板一样的这个大屏幕的概念,当然也可以。但是对我来说,我宁愿就带一个普通的直板手机,再拿一个 iPad 这样的配合体验会更好,各自干各自的工作,这是所谓的可得性,就是可得性上它到底体验上是不是真的方便。
第二个是确定性,确定性的体验也不一样。这个确定性指的是我们刚才既然聊的是 AI 硬件。AI 硬件里面很关键的是像语音交互,它的准确性,它的交互体验。
即使 AI 再厉害,它也肯定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如果经常使用语音输入文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每次你多少都会有一些错别字,你需要每次都修改。如果是输入时有错别字发给对方,对方也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和 AI 聊天,如果出现错别字,你的聊天就无法成立了。它很容易误解你的意思,你需要反复修改。一旦遇到修改,这就会更加痛苦,你无法像图像交互一样回到某个地方进行修改。
说到这里,语音交互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做 LUI(Language User Interface,语言交互)。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是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交互)。从 PC 到手机,想想你的信息交互方式,你输入指令或获得反馈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图像完成的。而 LUI 指的是用语音进行交互。LUI 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无法多线程,无法精准定位。我现在就在一个多线程的环境里,既有录音软件在运行,可以实时观察录音动态,也可以看到我的文稿,还可以顺便处理一些不确定的事情,随时在浏览器上搜索查看。
多任务处理本身就是 PC 时代,或者说 iPhone 开创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多任务处理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但是语音你只能一次处理一件事,它能处理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另外,刚才说的,你想修正,你想定位问题,你说他说了很多,我就说你前面说的第一句话里的那个东西,你再给我解释一下。这种其实都难以完成,或者说效率比较低。
你想想你在 Word 里,通过图形界面,通过鼠标精准定位到上面那句话的位置,删除那个字。这个操作其实非常流畅。鼠标确实说起来它真的很伟大,它解决了过去光标通过键盘一点一点移动的麻烦问题。所以声音在这方面就会很麻烦,麻烦的另一个点,当然就是现在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会存在非常大的延迟。对话不像我们正常使用的对话,它会停顿,然后它的对话节奏和体验也不会像刚才说的 AIP 一样好。然后在语音输入上,错误加上延迟,整体体验现在仍然很难说能替代我们通过 GUI 完成的任务。
说到这个,很容易想到我以前的老板罗老师,他在演示 TNT 的时候,在锤子科技最后一场发布会上演示 TNT 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局面。对吧?这确实很难,它用来办公只能是辅助,很难成为主力。那是不是现在我们还看不到,或者根本想象不出这种非常好的 LUI 实现方式,或者说甚至超越了 LUI,一个比 GUI 和 LUI 更高级的交互方式。是不是因为我们现在人到中年了,或者说我们根本没法以年轻的心态去想象这件事了?这已经中了亚当斯科技三定律了,这就是那个经典的道格拉斯·亚当斯。他说任何在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 15 至 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个科技三定律也是很有名的。那是不是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状态?你看今年我正好 35 岁,是不是因为我 35 岁了,所以理解不了未来会有新东西呢?好像也不是,因为我自己记得应该就是初中时候,那时候我就盯着自己的铅笔盒,就在想,铅笔盒这玩意儿要是能有屏幕就好了,有一个大屏幕对吧?上面能触控信息,能呈现,它还能联网等等。这些其实在当时 PC 时代、PC 互联网时代是可以想象到的。
那时候很多人都有这种想象,包括平板的概念、电脑的概念、图形界面的概念。在他真正流行之前很多年,很多人都能想象得到,包括他都不是说就一个天才想象得到,很多人都会想象得到。当然你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支持,具备一定的过去经验,你就能想象得更完整。
即使智能手机没有出现之前,大家也能大概想象得到这个手机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用,未来的屏幕肯定更大。它未来联网之后,它能呈现更多信息。但是它具体的路径等等,它会有很多随机性,很多意外,但是很多东西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但是我们现在确实除了 X2 设备,除了能戴在眼睛上能把这个屏幕完全替代掉的,并且就像钢铁侠一样,在空中能用手势全部完成任务的这种设备之外,我们确实想象不到像折叠屏是未来,元宇宙是未来等等,它很难替代掉现在的手机。如果再说回苹果公司这两年一直在努力对吧?我们也看到他努力的结果,其实也很唏嘘,或者说大家也不是特别乐观。所以我们到底究竟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真的完全替代掉智能手机的这么一个设备。现在其实完全没有谱,是很遥远的事情。它需要解决太多问题了,包括它要解决这个设备佩戴起来也很难的问题。
大家用过 Vision Pro 或者用过 Oculus 的都知道,你戴在头上戴一小段时间身体就不舒服了。它必须做得足够小,它真的就跟眼镜一样才行。然后包括眩晕的问题,因为你看到的帧数,包括你抖动这个状态,要解决起来也挺有难度的。包括续航的问题,那你不总是带着尿袋?等等等等。以及包括说要让他的体验真的特别好。
就又涉及到一个具身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刚才就反复提到需要有眼镜,需要有耳机,包括有什么夫人 AI 这种产品。它有麦克风,持续地收听我们现在环境的声音,也有一个持续可能帮我们记录会议纪要,帮我们听聊天的这种像讯飞,或者刚才说的 Cloud Note 这样的产品。就是因为手机它现在完成不好这些工作。包括刚才说的 AIP,它也有摄像头,它能捕捉我们现在真实环境的信息等等。
这其实都是一个巨深的概念。手机它的拍照功能和拍视频的功能,其实不能说是具身的一部分,embody 的一部分。它的输入其实是指令型的。就是你每次需要的时候你打开,你不可能让手机一直在一个很合适的位置,很合适的角度和机位一直拍摄你周围的环境。但是摄像头可以,未来是不是我们眼镜上的摄像头它可以持续打开着,它可以完全把我们每天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这个可穿戴设备其实就像科幻电影里演的一样,它就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了。有点像黑镜第一季第三集里提到的那个,那里面它当然讲的不是通过这个可穿戴设备,它是讲的是植入了记忆芯片。这个记忆芯片你事后就可以把过去所有的记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完全记录下来。
我们看到现在其实在电脑上,在纯数字化的环境里,在电脑里面已经有一些类似的功能了。就是微软前一阵子推出的 Recall。Recall 它可以完全记录你过去所有的行为,它可以帮你通过 AI 快速定位。我之前看了一个什么网页,那是什么网页来着?等等这些。未来能产生的价值就会非常大了。这个确实就更接近我们想象中非常有用的那种 AI 助理能完成的事情。因为它能获取我们日常已经获取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了。在这个路径上,其实依然有很多前辈,很多年轻人也在努力。我们也期待说有生之年能见到。
说回来,至少从今天看,从各个方面看,手机依然还是最好的。在信息时代联网通信和处理信息的最终极解决方案。当然我说完这个终极解决方案之后,我确实内心还是隐隐挺期待。就像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一样,他认为历史到这儿就结束了,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最终阶段了。但是写完之后发现历史没有终结,它一直在变化。所以如果 AI 硬件要做到这种自己独立的计算设备,或者说要想要替代手机,哪怕只是替代手机的一部分功能。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问一个核心问题了,就是为什么不用手机?你刚才说的像 AIP,rabbit r 这些就是典型的案例。你有个屏幕很酷,你挂在脖子上很酷等等。你再酷,你的使用体验是不是真的能跟掏出手机来看的,手机上这个视网膜屏幕,手机上这么高的运算速度,这么快的显示效率,这么好的交互体验,为什么不用手机,对吧?还是同样的这个问题,当然刚才说了三类,这三类不同的产品,哪怕说像 AI pin 或者 rabbit r1,它其实也是在努力探索,看看是不是未来下一代的计算设备是有机会的,帮大家趟这个路。
但是还有第四类,第四类就是纯噱头。就是像之前我们提到的,以前叫什么,就是稍微有一点智能功能的,就叫什么智能家居,智能产品等等。现在全部换掉,就叫什么 AI 产品。大量的所谓 AI 硬件,它只是原本的硬件上面稍微加了一些 AI 的东西,甚至它都没有什么 AI 的东西。它就是硬说,比如说 AI 鼠标,AI 键盘。
我当时看到 AI 鼠标这个说法的时候,我当时还觉得挺神奇的。它是不是真的有一些什么 AI 功能,我挺期待的。而且他的说法是说这个 AI 鼠标,我跟你说可以智能生成视频,这个我当时就吓到了,AI 鼠标智能生成视频,结果看了一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个 AI 鼠标你在他滚轮上长按 5 秒钟,它就会跳出一个软件来。这个软件就是这个厂商自己做的。但是背后咱们不知道调用的是哪个大模型,调用了一个大模型的各种各样的软件功能。
这个软件功能就是可以生成文字,可以生成视频。这个跟我们平时打开这个视频生成的网站和软件没有什么区别。更关键的是它跟这个鼠标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说按滑轮键就能把这个软件调出来。这个真的挺一言难尽的。但是我能想象到,肯定有很多平时不是特别接触这种 AI 生成网站和软件的朋友,包括家里的长辈,他可能就会信了这个东西了。
还有 AI 婴儿车,AI 婴儿车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它能自己开,它能自己动。你想平时你推着婴儿车那多费劲,你还要还要推对吧?现在这个婴儿车它自己往前走,你站在后面看着就行。但是说实在话,我虽然还没有为人父母,但我想象了一下,我我我都不太敢,你让婴儿自己往前走这件事儿还挺行为艺术的,还有包括 AI 马桶,AI 马桶这个也有有一些智能功能,包括 AI 枕头,反正就是家里能用的各种东西都有 AI 的东西。其实像我们这个 AI 枕头,也就是智能枕头,我记得十年前就遇到一个创业团队在做,大概意思就是它能检测睡眠质量,能预防疾病什么的,这些具体我不太了解了。但是后来好像这个销量或者说整个影响力也不是特别理想。
现在当然也有什么 AI PC 的概念,AI 笔记本的这些概念,这些说实在话都比较营销。你说那 AI PC 不是挺好的吗?这个听起来是个挺合理的概念。不是 PC 不就应该有 AI 功能吗?对,因为 AI 本身就是在电脑上能去完成的一系列的操作。你不管是调用处理还是说本地运行,这些电脑本来就是 AI 硬件,这就是特别奇怪。就好像你现在说我们是 AI PC 说得,好像之前的 PC 它就不能用 AI 一样,或者不能实现同样的功能一样,其实都一样。所以说 AI 硬件现在感觉上整体它还是一个相对没有那么实在的概念。
当然了,你真要说杀手级的 AI 硬件也有,这什么 AI 硬件现在就在我们自己手上,那就是手机,手机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肉眼可见的,未来内一定都是最重要的 AI 硬件。所以 AI 这把屠龙刀它不是在少年手上,它现在放到龙自己的手上去了。关于 AI 硬件我们大概就先说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刚才我应该漏掉说了,就是关于这个所谓的第二类,就是独立的垂直场景下,其实还有很多。你包括说儿童用的,儿童用的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比较刚需的。比如说 AI 手表、AI 学习机、AI 学习灯等等等等这种教育类的产品。包括儿童的那种玩偶、机器人,情感陪伴型的这种玩具,这些反正归了包堆,这些其实以前就在卖的,现在有了 AI 之后才能卖得更好等等。
有一些这种,但是反正总的来说 AI 硬件目前大致上看还是锦上添花。就是没有 2023 年开始的这次大模型 AI 的浪潮,他们也能卖得不错。不管是刚才说的这个 AI 轮椅、这个 AI 枕头、AI 学习机、讯飞的 AI 智能本等等,这些其实之前都在卖。它既然能够成立,就说明之前它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它找到了用户需求、用户价值,它就能卖出去。那现在有了这个 AI 它能不能卖得更好,这个是存疑的。当然你说营销上它可能能做得更好,但是就实际来说,它产品功能上有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是存疑的。所以整体上有一个总结,就是现在感觉 AI 给 AI 硬件带来的改变,它不是颠覆式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最后一趴,就是到底 AI 加还是加 AI。刚才说了这么多,会不会有一种氛围就是觉得现在有点悲观了?这个 AI 硬件感觉好像很多确实都是噱头,有很多尝试也没有那么成功。那是不是所谓的这种颠覆式的改变没有了,还有这个 AI 这波是不是又是泡沫?其实不是,我刚才也一直在讲不是颠覆式的改变,但是它有大量非颠覆式的改变。这种非颠覆式、渐进式的改变,这个来说我还是很乐观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里会有越来越多 AI 这点是非常确信的,这次确实我认为也是 AI 的浪潮。你看诺贝尔奖都知道了吧,诺贝尔奖委员会都硬颁给了杰夫·辛顿,让很多就震惊物理学界好多年,这个故事也挺有意思的。杰夫·辛顿当然这次 AI 浪潮非常重要的一位精神领袖了。他虽然不在产业里,但是他是非常重要精神领袖。现在我们用的大部分算法都跟这个人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个具体我在半导体的人工智能风云录这个系列里讲过,我最近也写了一本同名的书,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儿就不展开说了。所以我们平时会用到的 AI 相关的东西会越来越好用,卖水的当然也会越来越挣钱。那刚才我们说的还是 AI 硬件,AI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它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目前有一些讨论就是 AI 它到底会不会带来新的互联网入口?它到底会不会影响新的互联网入口?什么是互联网入口呢?它是很长期重要的概念,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基本上抢到这个入口,你一定是这个时代的巨头,一定是顶级的巨头。比如说最早的入口是浏览器和门户网站,再后来的是搜索引擎。就是在搜索引擎的年代,百度是一骑绝尘,比腾讯和阿里市的要高很多。包括现在其实在美国 Google 的市值也是最高的。但是它现在不仅仅是搜索引擎了,再后来就是手机了。
手机刚开始当然也有很多软件是重要的互联网入口。比如说在中国,微信就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入口,是撼动不了的。但是硬件层面,基本上就是手机厂商在把控着。然后在其他国家,在其他场景下,慢慢的硬件厂商能把控的这个入口的部分也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所以每次都是技术的驱动,它会创造新的互联网入口。
我们平时要用互联网,我们先打开什么东西,到底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影响我们购买什么产品,影响我们看什么东西,这些都是入口,所以大家就要抢入口。你作为商业公司,当然要抢入口。那 AI 在互联网入口方面它会不会有一些变化?它会不会让互联网入口有变化吗?它是会像之前一样,每次互联网入口的迭代一样,原来的入口旁边砸出一个新的门来,还是会把原来的门换成另一个材质的,比如说铁门换成了不锈钢门?我现在的感觉目前还是后者,它会改变入口,但是它不会改变这个门的位置。
还是刚才说的系统级的支持是绕不过去的。比如说点星巴克这件事儿,我们想象的这个 AI 个人助理,他最应该能做到的事情,就我跟 Siri 一说,或者我跟什么 AI 产品一,给我点一杯什么样的星巴克,什么时间送过来,他就能完成这件事儿。这个是很常见的一个需求,很多产品也都做类似的功能。比如说支付宝去做这个功能,因为支付宝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程序,所以他能够点到星巴克,所以他做了这个功能,这是挺好用一个功能。包括在周鸿祎的直播间之前有一个很火的演示,荣耀的老板现场语音点了三杯瑞幸,这些确实都让人眼前一亮。就是你确实能通过一些方法,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去完成一些这种其实比较确相对确定性比较强的工作,而且比较重复的劳动。你每次要打开这几个页面就怎么样,那你手机上操作它确实就更低效了。
未来更理想的情况,其实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在播客 104 期也聊到过。比如这个时候我想知道丝瓜和鸡蛋能做出什么菜来,这个 AI 就能回复说,我找到了几个小红书的笔记,找到了几个 B 站的视频,找到了几篇公众号的文章。你就可以直接问 AI 说,我现在没工夫看视频,你把小红书的笔记的流程念给我听,然后 AI 就念给你听。你听了半天发现不行,他这个做法我没有这个材料,或者说他这个做法我觉得太油了,我要换一个清淡点的做法。这个时候 AI 能再从小红书的笔记里找到一篇念给你听。这个流畅的这种想象的体验,就是大家都能想象到的,未来 AI 能带给我们的生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体验。但是这个体验也可以想见,它就是必须是在系统级实现各个应用,未来会变成供给方。
那么具体这个系统它会怎么推荐你?比如说你像刚才这个实现,小红书官方乐不乐意?B站官方乐不乐意?他愿不愿意配合系统?那会不会因为这样,因为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平台它要有大量广告收入。它还因为像有一些公司,比如说淘宝或者其他的公司,它也有这个推广机制,竞价排名机制,抖音等等,它有广告机制。那这些东西会不会因为AI系统级的实现,我直接取用了你的内容,取用了你的供给的碎片化的这些模块,我的颗粒度变小了?
那这个时候平台和这个系统操作系统他们之间到底怎么谈,他最后能不能实现刚才说的这个效果?这些其实都是比较大的问题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渐进式的AI浪潮带来的这些优化,带来的这些变化,我们日常用AI用得越来越多,我们也愿意在AI上消费。AI也变成一个商业化的一个有前景的这么一个方向。
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其实大公司是AI浪潮里最吃香的公司,而并不是小公司,也并没有带来太多创业机会。这个跟AI硬件也都还是遥相呼应的一个现象。比如说现在五大巨头,英伟达、亚马逊、阿尔法贝塔,就是Google的母公司,苹果、微软这五家公司市值已经占了所有科技公司,应该说是美国所有科技公司市场份额到底有多少呢?我之前看这个数字的时候,我都不敢猜这个数字。65%。
五家公司把所有科技公司市场份额占掉了65%,占掉了三分之二。所以就可想而知,其实不管是说这个背后他们这个算力基础,还是说他们拥有的这个入口,这个非常有价值的流量入口。包括他们自己的财力,他们挖人的能力,他们的组织能力等等。现在就真的是成为巨头的时代了。
国内也是类似,手机厂商,一定也都加入AI的,要么他们自研,要么就合作。前几名的原生AI应用,你现在去看各种数据统计,基本上也是大公司互相之间在在争抢。他们也有功夫去做大量营销,像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这些产品是更活跃一些的。当然也有像Kimi、Meta这些相对腰部,或者说更更像创业的团队的这么一个产一些产品。所以你看AI浪潮下面这些各种各样的产品,不管是AI硬件,像刚才说的耳机、眼镜、智能家居等等,这些跟手机强关联的,跟手机需要互通数据,需要联网的这些产品。他们一定会就跟小米的生态链一样,跟华为的生态链一样,跟苹果的生态链一样。它慢慢的会变成这种大厂的生态覆盖的这么一个现象,一个现状就是腰部的品牌其实会比较难做,要么就这种大品牌,要么就是白牌。
那你像大模型公司也是类似的,这些大模型公司未来也 不会有什么腰部存在的不正常,要么就是这种最大的这些公司在做的这个大模型产品,要么就是一些很小的模型了,这个小模型解决一些垂直的问题,大厂都看不上。这些都在表明现在AI浪潮,至少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内,它都是一个渐进式的创新。它不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
说到这个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2024年Q3全球AIGC行业月报有这么一个报告。这里面提到前三名的AIGC产品分别剪映、豆包、美图秀秀。所以这个也验证了同样的一个道理,就是AI加的原生的应用,这些应用真的也就是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这些大厂推出的产品。
而大部分的产品我们看到在积极的拥抱AI在积极的使用用AI的产品,其实都是所谓的加AI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都是老产品,你像剪映、美图秀秀,它都是老产品,它都是做了很多年,人家在这方面有用户积累的,这其实就验证了我之前一直都在聊一直都在讲的一个观点。现在很多产品或者说在很多场景下,你做产品其实是很难以通过AI做出一个非常大的体验差来。我之前跟潮汐的启旭跟他聊过一期播客,大家也可以回去听一下。当时跟他聊过,我就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他说得有一个观点特别有道理。就他做潮汐,你看潮汐是一个做了很多年的。他们对用户对白噪音也好,对冥想也好,对这种声音的体验也好,他们的认知是很更深入的。然后另外就是他们也有一个小入口,这就是这个入口,就是刚才所谓的提到用户的这个粘性,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大家就会打开抄袭,日常就会打开抄袭。
这个时候你作为一个创新的团队,你用AI做的这个白噪音的产品,你用AI做的 一些新的体验的优化。你可能确实比原来的潮汐,就因为他们是人工录制的,比如说但是他们后来肯定也会做AI了。但是如果说你的体验真的好多,但是它是不是足够能够把这些用户吸引过来,你有没有比他们更理解这些用户,更理解这些场景,做得更好,这些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所以说你看最后就比如说像AI修图,AI可以把一些图片里的噪点修掉,可以把这个路人修掉,可以把什么东西披上。这些东西长期看美图秀秀它可能能做得更好。或者说当大家发现我不需要再下一个APP了,我美图秀秀里面有这个功能了,我干嘛要给另一个APP充值,我干嘛要这样,就是这件事儿它就又变得很很麻烦了。
就是你没有特别强的不可替代性,美图秀能做的,剪映能做的,这些产品能做的。如果你做了,哪怕你做的比他们好一些,但是只要不是那种绝对意义上就好特别多,他根本没法抄的这种产品,没有壁垒的产品,其实就很难做下去了。所以还是那个道理。你像现在Photoshop、Office这些软件,在PC上的软件,他们接下来会做的这个AI的很多功能,它会慢慢的变成主流,很难说会出现一个纯AI的,当然当然可能会有,但是非常小概率会出现完全依附AI的这么一个native的一些工具产品,一些新的产品形态,这个还是很难的。
总的来说说回来,现在互联网的这些入口,不管是这些所谓的最大的入口,电商的入口,这个信息获取的入口,视频的入口,包括微信这种巨无霸的,就是能够让所有人一起来的任何事情的入口。这些入口是大入口,当然还有很多小入口,包括像刚才说的,如果要修图,如果要P图,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图秀秀这种所谓的小的入口。想听白噪音了就打开潮汐,想听播客了就打开小宇宙等等各种各样的这些入口。现在如果已经存在了,那这些入口相对来说都会比较硬,别人都会攥在手里,你是很难撕开这个的入口,真的是竞争环境里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你像特斯拉,现在它面临的局面就比较麻烦的是,它的入口比互联网产品更难去撕开,更难去抢夺。因为它的无人驾驶技术再牛,它确实比其他厂商厉害。但是你不买车用不上,它没有一个很低的门槛说你就能快速适用一下。试用之后觉得真好,那我以后买特斯拉了。没有?但是大家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就喜欢这个颜色,我就喜欢这个车的某个特性,我就喜欢这个车的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雷军,我就买这个车等等。大家买各种各样的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你就很难快速向互联网产品,不管是之前的发补贴也好,或者说口碑口口相传也好,能快速地抢占新的入口。
所以它推进起来就会比较难。但是你推进起来又慢,结果人家无人驾驶技术也慢慢跟上来了。那可这件事儿可就麻烦了。
所以说说回来,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入口争夺战其实大大小小的都已经结束了。现在其实叫做入口的攻城战。围墙很高,一般人是很难以打进去的,哪怕就是刚才说的美图秀秀这样的一个小城池,现在其他的产品也很难打进去了。当然了,刚才说的还都是to C,对于to B来说又是另外一个局面了。To B其实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机会的。比如说AI编程,像GitHub已经很早就推出了自己的Copilot,今年10月ChatGPT也推出了代码开发相关的产品Canvas。
AI它不一定能直接写代码,但是对于代码这种逻辑性又很强,经验又很有用。我根据过往的这些数据我统计出来,我就能判断政务的这种课题来说,其实AI就擅长了。所以代码补全、纠错、写备注等等这些就很有用。我之前在三五环也聊过,像蚂蚁的CodeFields的产品经理。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代码工具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能怎么帮到程序员的一些细节,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包括百度、阿里、腾讯、质朴、商汤、字节等等,全都有自己的AI代码工具。未来普通人写代码是完全成立的。
上次我记得跟王亚辉也聊到这件事儿来着,也是在参考环聊到聊游戏的时候聊到他作为多年游戏行业从业者,对这个也很乐观。就是你可以通过ChatGPT,通过现在很好的这些工具AI工具,能够自己去做一些游戏了。这些对于生产力来说会有非常大的改变。然后对于我们普通人能够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产品,有意思的创作来说,也真的是非常乐观的。包括哪怕不是创作这些作品,就是说回来我们日常使用Word、使用Excel,我们平时用的一些产品里面,AI相关的功能一定会越来越多。但是它不一定是以那种突然说今天我就不使用微信了,我要用一个产,我今天不使用淘宝了,我要用另一个AI特别好的产。它不是这种样它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OK,今天想聊的主要是这么多,其实前后前后也聊了不少了,聊了挺多了。
最后说几句,AI现在看起来它确实不是那种特别宏大的叙事。我们颠覆来颠覆去,像之前每次代际交替。你像字节、拼多多代表的是最新代际的新互联网巨头。像之前还有不同的公司,美团、滴滴也代表过一阵儿像那个BAT是更早年的,但是现在好像不太会出现在下一个代际,AI并没有带来这样的公司。AI的硬件耳机挺好用,眼镜也挺好用,我们日常用是没问题。但是他们并不是那种绝对意义上的刚需或者标配。它就跟我们昨天买了一件挺漂亮的衣服,或者说买了一个挺好用的键盘一样。它是种个性化的选择了,它是一个好东西,好产品。
所以再回到最早的主题,很难说字节靠欧拉Friend的他就能打一个有什么多大翻身仗,或者在AI上有什么大的一个先发优势。这样一个小硬件它是不是能给字节带来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还是挺难的,更多看起来确实就是一个试水。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管是小的创业者,或者说我们打工者来说,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宏大叙事之外的那些AI,让我们自己体验变得更好的机会。你像前面说的那些相对比较成立的垂直场景,还是挺有意思的。像CloudNote它能做翻译,做记录。像穆斯林的那个小戒指,像小朋友现在用的这个手表,或者小朋友用的那个小玩具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一些不错的产品。
还是回到三五环一直聊的这个主线上,就是为什么讲非大厂叙事?就是大的时代结束了,多看看小的机会,能落实的时机也挺好的。看机会的时候,有一个推荐的方法也挺好玩的。我也是看到别人有一个讲法,就是华强北严选,就是你要去看,可以去走访一下,了解一下华强北最近在忙活什么。比如说前一阵子这个Meta眼镜火了,华强北大家都在做这个眼镜,那就说明这个眼镜大家看好它。如果说出了一个新产品,互联网的所谓的,我们小圈子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但是华强北没有人做,华强北都看不上那,那就说明这个确实没什么市场,他们判断没有人会买,所以这个叫华强北严选,那挺好玩挺有意思的,让我想到一个题外话。
前一阵子有一个新闻说,福建老乡们,福建人都在去。我记得是乌克兰,乌克兰定居想要找移民机会,因为乌克兰现在好像移民会相对开放一些,因为他正在这个战争中间。为什么提这件事呢?因为当时也就有网友说,这个就叫福建严选。你看福建人全球各地他们去的地方,他们拿到的这个身份,他们最后做的这些事情都还是拿到了非常好的这个结果的。你可以不相信乌克兰这个国家,对吧?你也可以不相信这些政策,不相信,但是你最后你还是要相信福建老乡,这是福建老乡严选出来他们自己瘦身做出的决策。
这是一个题外话,我就觉得好玩就放在这儿了。所以总的来说,还是继续观望,继续观察,继续学习,也要积极地拥抱AI时代。我前面聊的全是我能掌握到的情况。大家有任何建议的觉得我你孤陋寡闻了,你这就有很多东西其实你不太了解或者说的不对。我有很多新的案例,我觉得AI不是你说的这样,大家都可以留言交流,都可以多提建议,谢谢大家。
最后再推荐一个归藏老师的AIGC周刊。这个AIGC周刊是在小报同上一个专栏,它都是聊具体和实际的发生的AIGC的进展,这些进展都会有很详细的一些解说,比如说最新一期他就聊了Cloud它的版本的更新,包括开源的视频生成模型Mochi是怎么回事?SD3.5的版本又更新了什么东西,Google、苹果、Meta等等这些公司的最新进展,包括他也会推荐一些进其知名的AIGC作品,让我们直观感觉到,AIGC现在已经到这个程度了,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他这个周刊真的至少就我个人来说,就是中文互联网领域能找到的最好的一个AIGC相关的周刊了。我会把这个订阅的方式放到show note里,跳转就可以看到。或者你也可以搜索我的公众号,找到最新跟这期播客同名的这篇文章。撕不开的AI入口,从AI耳机聊起。
好,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感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欢迎在小宇宙、苹果podcast订阅和收听三五环,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如果喜欢三五环的话,也恳请您在苹果podcast、Spotify或者喜马拉雅留下你的宝贵好评,下期再见。
那天,美好。
眼泪已哭到f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