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No.192 在 AI 浪潮中,做自己擅长且毫不费力的事

No.192 在 AI 浪潮中,做自己擅长且毫不费力的事

2025/5/20
logo of podcast 三五环

三五环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K
Koji
刘飞
一位活跃的主播,通过播客分享各种主题,包括商业故事和文化内容。
卫诗婕
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专注于商业、科技和人文领域的深度报道和分析。
程曼祺
Topics
刘飞: 我对AI时代的积极行动者特别感兴趣,想和媒体专家交流,探讨如何应对新技术要素对产品、场景和需求的理解。希望我的观察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Koji: 我认为积极行动的价值在于对抗焦虑。在AI时代,更重要的是如何行动,而不是仅仅持有态度。我希望通过十字路口这个平台,寻找和凝聚AI时代的积极行动者。 程曼祺: 我主要负责观察AI时代积极行动者,从媒体角度观察机会和风险。积极行动者分为短期活跃和长期贡献两种,AI对普通人的影响是第二个积极意义的延伸。 卫诗婕: 我认为2023年国内大模型浪潮兴起,经历了多波积极定义。志愿研究院是中国式非营利机构,聚集学者研究前沿项目,对中国AI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看来,当时的研究环境反而是比较理想的。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欢迎收听三五环我是刘飞这一期呢是在今年五月份狂喜博客节也就是二狂的现场录制的这个主题是当时这个圆桌我特别感兴趣的主题之一其实人家是三位朋友已经凑齐了我说哎能不能再加我一个因为不管是抠记还是慢起还是师姐都是呃

我一直很钦佩的在媒体领域的专家他们是很专业的媒体人然后我自己做一个业余的爱好者也很想跟他们交流一下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是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因为我自己确实在最近对 AI 的关注特别多尤其是特别关注现在 AI 浪潮来了之后到底有哪些朋友在很积极的行动然后行动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以及说怎么对待

现在这种新的技术要素来了之后大家对产品的感受对场景对需求的一些理解也是挺有意思的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得到了很多有相同也有不同的一些结论反正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也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吧感谢小红书滴滴企业版飞书微博音频对第三届狂喜播客节的支持感谢所有狂喜播客好朋友的支持

一路支持 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大家好 我是 Cogy 我做的播客的名字叫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是一档关注科技和 AI 的播客然后我自己之前做了三家公司分别是街旁 新时相和唐岛然后很高兴今天可以来这里和大家聊这个话题大家好 我是班拿铁和三五环的主播刘飞之前一直是产品经理大家好 我是晚点聊的主播曼琪我也在晚点那个 post 负责科技报道

然後有一個比較巧的緣分是之前 Coach 是我的前老闆我以前在新生巷也工作過

大家好我是商业漫谈的主播魏诗洁我自己也是一个媒体人然后之前我在一个科技媒体叫极客公园做主编更早的时候我是写非虚构报道的好今天我们就是一个同行局然后刚好我们四个人其实现在也都在 follow ai 的进程可能视角和立足点都不太一样所以今天可以有一个充分的碰撞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聊这个嗯

然后这个时代的积极性精神长什么样因为我们应该都从身边观察到了很多 AI 带来的焦虑和迷茫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先扣一下题十字路口我们做第一期开始的第一段 intro 就有在讲说我们要寻找访谈和凝聚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我自己其实是觉得积极行动对我的价值是对抗焦虑就是躺着的时候往往是最焦虑的时候

我人生从没毕业就开始实习所以一直在工作工作但中间有一个月是没有工作的那一个月是因为上一份工作它结束的比较突然我就决定我要休息然后就去那个美国休息就在湾区然后一开始非常开心然后到第二周的时候我躺在我同学的大学同学的家里然后那个时候他

那个房子住的很好就在 Foster City 然后白天呢他就去上班了然后我就躺在他家三面黄湖全是落地窗的客厅的白色大沙发上

觉得世界把我抛弃了就是我摸一下手机没有人找我然后再摸一下手机没人找我可能睡了就是就睡着了醒了之后摸手机还没人找我就觉得这个时代在轰隆隆的往前走大家都在外面赚钱我在这里躺着就是非常空虚然后就在那个时候张伟就新世向的这个方的给我发了一条消息说回来我们一起创业吧然后我都没有问他要干嘛就答应了他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动是非常对抗焦虑这是为什么我自己是一个特别喜欢行动的人所以在十字路口我们从第一期开始就在讲做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我觉得这个标题里面行动这个词确实更重要一些因为 AI 来了之后这两年其实各种观点和态度都有

最常见的两种吧一种就是很乐观的这种乐观就是以后 AI 能帮我做很多事情了我可以以后拥抱 AI 怎么样怎么样

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比较悲观的觉得 AI 要抢夺我们的工作了 AI 很危险 AI 其实不成 AI 就跟之前的 web3 一样它其实是个骗局或者怎么样其实常见的这两种态度但这两种态度我觉得本身没什么问题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视角但很常见的是大家有了态度之后没有在行动其实只是在设想比如说我也见过很多乐观的朋友他们会觉得 AI 挺好的它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它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最大的机遇

但是他也在等他根本没有去了解没有去看我之前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一个媒体人朋友一个 KOL 吧之前我发现他的他主要是聊社会聊文化相关的议题我觉得他讲的都特别好我从他那儿得到很多启发他对 AI 的态度让我当时觉得很诧异就是他用了几次之后他就说你看他答的不对

然后就完了就放弃掉了他再也不去了解 AI 了再也不去关注 AI 了他没有行动起来没有去看 AI 到底现在意味着什么它到底未来能变成什么我觉得行动可能是我们今天聊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点因为我们说 AI 挺好的这件事很容易但是我们

知道 AI 来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 AI 关键是怎么去行动这个是今天要聊的重点曼琪说说因为这次的这个主题是对 AI 时代积极行动者的观察那我觉得我可能是负责观察的

就是因為我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做科技報導我應該是從 2017 年到現在都是在做科技報導然後其實在 16 17 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 AI 熱潮現在大家可能會回過頭把當時以計算機視覺為主這個 AI 熱潮叫 AI 1.0 那最開始 AlphaGo 先起這個 AI 1.0 的熱潮的時候

也有很多人创业然后也有很多新的公司诞生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创造一个很大的商业价值那有些公司到现在有的已经没落了有的可能已经没有了然后有的可能是在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那到了二三年大圆模型之后又有一个新的创业热潮我觉得是确实点燃了更多的

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汇聚到这个里面所以如果从媒体的角度来观察的话其实你除了去看这个机会之外你可能也会去看风险嘛会有这种不同的视角然后我自己在想这个积极行动者的时候我觉得它一般可能有两种意思一个就是大家刚才都讲到的就是很活跃的在行动的人然后另一个我觉得可能是说你的行动最后给这个行业甚至是超越这个行业的更广的社会范围带来了一些

稀奇的贡献然后第一个点我觉得是比较短期你就能看见的然后我们今天可能前面一部分在讨论创业然后商业活动的时候会比较聚焦到这一部分就是你短期就能看到这些人在行动然后第二个点可能是要过一段时间之后你才能看见

所以我觉得可能能从这两个角度来讲积极的行动者吧我觉得最后一部分就是我们来讲到普通人包括未来可能更远的情况下 AI 对大家的生活可能会有些什么影响我觉得可以延展到就是我说的第二个积极的这个意思我先来为我们这一场梳理一下结构就大体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会儿我们要开始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因为我们四个其实都是观察者

都是这个行业里的观察者所以我们先用四个的视角拼凑一个全貌就是当下的商业浪潮技术浪潮正在发生什么也帮助大家能够科普一下或者更好的理解现在的宏观社会正在发生什么然后我们再进入到个体如何参与到这个浪潮当中那我先抛砖引玉吧

因为其实 2023 年就是国内大模型浪潮兴起的时候呢我在上一家科技媒体做主编然后当时我跟我的整个团队的小伙伴们我们一起都在 follow 这个中国的 AI 浪潮然后在我看来他其实从 23 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过几波的这个积极的定义其实 23 年之前我也观察到一个积极刚才曼琪有提到就是 AI 1.0 时代是更早嘛

但我会把这个中国有一个研究院叫志愿研究院它是一个模仿非营利机构所塑造的一个就是中国式特色的非营利机构它其实就简单来说就是组织一批非常先进的学者把他们聚在一起给他们资源给他们钱给他们卡让他们去研究一些前沿的项目之前在采访志愿研究院前院长张宏江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这样一段故事就是大家

应该都知道 OpenAI 在成立两三年的时候曾经有过烧完钱然后必须要确定一个方向把资金所有的资源集中到一个方向上面去所以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决策就是他决定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大模型这个方向的研究当中才有了后面我们能够看到的 ChatGPT

那其实在中国呢也有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轨迹只是比 OpenAI 晚了三年就是在 GPT-3 发布之后中国的小部分的这些 AI 研究者们他们已经看到了大圆模型这个路径的

成立就是说如果之前大模型是一个冷门的 AI 的研究方向的话在 GPT-3 出现之后他们已经看到了从 0 到 1 的完成接下来大家认为这只是从 1 到 100 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之下志愿研究院也做了跟当年 OpenAI 一样的事情就是他把所有的

资源全部集中到大模型这个方向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振奋的故事就是我当时采到一个也是现在的一家大模型公司叫面壁智能他的 CTO 刘知远就是清华的教授他当时连副教授都没有评上就是一个 20 多岁的一个年轻人我们要知道在中国的这种科研体制之下一个副教授都没有评级评上的年轻人他是绝无可能能够动用几千万的这种

金钱和算力资源去做研究的因为中国的科研机构是非常论资排辈的但是呢智源他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刘智源当时说我想研究这个方向请给我批这样的卡所以他其实最终能够调度几千万的这种算力资源去做最前沿的研究然后当年的这个智源研究院也是心心之火散布在后来二三年的整个中国大模型创业的浪潮当中

每一个人都这股浪潮当中后来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也是现在这个学术圈的一些核心包括我记得我在跟王小川小川总聊的时候他就提到其实他对大模型最早的启蒙就是源于去参加志愿的活动

那么二三年以前志愿现象级的一批中国最前沿的科学家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我会把它归纳为是科学家们的技术先行它完全是凭借对前沿技术的这种最敏锐的洞察和认知非常纯粹的理想化的就先去就是我们说先跳下海中去游泳了

但是现在看来我我会比较惆怅我会觉得他们当时的那个研究环境反而是比较理想的就是他不公立他就是为了去探索前沿就是为了去培养科创的创新其实差 GPT 是 22 年底嘛这个差 GPT 出现之后 23 年在中国的这波创业浪潮资本热被点燃了之后其实

志愿研究院几乎被挖空了然后大家就散作星星之火就开始了非常火热的这种资本先行的这种积极那一年我们应该都有这种感受整个 23 年就是一个大模型资本狂热然后整个投资圈非常 fomo 的一个状态然后几乎所有的有这方面大模型的训练啊或者是技术理论积累的这些科学家都

可以拿到钱大家就开始创业了那个时候就是卷基础模型但是其实那个时候对于这个 AI 的能力后面能够用来干嘛其实无暇去顾及大家就先想做起来想要那一年的主题词是追赶 open AI 然后我们要做出可能和什么什么媲美的大模型然后一直到 24 年的时候其实就比较白热化了然后那个时候

那一年我记得有一个关键节点就是拉玛三发布其实拉玛三发布大家不知道的是在中国的大模型创业圈其实淘汰了一批创业者一批公司因为呃大家看到就是开源的模型

所谓的开源就是我把这个模型怎么训的至少有一部分相当程度的去公开使得大家可以互相借鉴然后可以交流可以开发者一起来建设的意思当一个开源模型的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的时候很多在国内号称要做基础模型的创业团队就自动被淘汰了

所以在我看来 24 年其实是白热化竞争然后资本有一点点回归降温其实还在很猛烈的投就是但是出手的并不多嗯然后这么一个比较激烈的白热化的竞争趋势然后到下半年就已经淘汰掉了一批然后又开始洗牌有人又重新上桌然后到了 25 年其实我想我们四个人都经历了非常火热和热闹的上半年

因为二五年的开局就是以 Deep Seek 出圈为代表我觉得 Deep Seek 除了我们所说的就是中国式创新的带来的讨论或者说中美竞争带来的讨论之外我个人觉得它最大的意义在于 Deep Seek 的出现让大家看好相信开源的未来

然后这件事情会极大的加速整个 AI 行业的发展然后很快从 DeepSeek 爆火之后我们又看到中国的团队 Mandus 也爆火然后 agent 时代就到来了然后大家都非常期待今年会有这种 Killer App 的这种应用级的杀手出现所以整体上来讲我觉得从

24 年到 25 年是一个就是收敛的一个过程就是从发散到聚焦然后有更多具体的努力然后门槛也被降低因为我会觉得 23 年要上牌桌其实还是一些过往比较有创业资源或者公信力背书的行业的大佬们他们才有资格上 AI 的桌但是从 24 年下半年开始

或者说 24 年整一年上半年就开始在应用层在这种框架层你会看到很多的这种他不一定是 AI 科学家他也许是有过往的移动互联网或者前几轮浪潮的这种经验然后他可以把能力迁移到 AI 这个时代然后找寻突破口找寻场景能够去做一些具体的

积极的行动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是比较感受比较复杂是因为我我并不一定觉得从小部分共识走上大部分共识的过程当中就一定意味着从混淆走向清晰因为混淆还存在我觉得我我聊过行业里的一些人大家可能会怀念热潮没有出现的时候因为那是一个更踏实可以做事然后动作不一定会变形的这么一个时代

对所以今天我们像曼琪刚才也提到的就积极有两面嘛我们也可以更多的去讨论这些方面我觉得非常感谢诗杰刚才给了大家一个大的图景就是从 23 年到 25 年大概是一个什么过程我觉得其实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线索就是可以行动的人变多了因为在 23 年我觉得比较受大家关注或者说能拿到钱的肯定是你能做底层基础模型的人那有了开源之后其实有更多应用可以做起来

其实 Cogi 和刘飞也不完全是单纯的观察者因为你们自己也在做各种 AI 的产品然后也会去用各种模型然后说到像智源就是这样的研究机构目前在中国也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因为说到这个我想到就是我们今天刚好选的这个厂就是在 CMG 荣美影城周围应该不到 500 米的地方就是上海魔塑空间

然后上海 AI Lab 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在这附近包括很多那个知名的 AI 公司也是在这附近如果有有行业里的人应该知道刚才那个没有开始之前我和 Cogi 还开玩笑说 4 月 29 号中国 AI 的一个最大的行动者如果你们看了新闻联播离这不到 500 米之外的魔术空间然后说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对就是国家领导人

去参观这个魔术中心然后有一些比如说创业者然后还有一些这个领域的科学家然后都是有跟他有一些交流这个我觉得也是体现了就是整个从国家层面对这件事情的

一个看重和支持吧其实从国家维度来说目前全球最积极的行动者对可能就是中国和美国然后欧洲可能会有些小的公司有些开源的实验室包括日本也希望说在这一次的机会之中能就是抓到更多的东西吧所以就他们也支持了一些公司像那个 Sakana 也做了一些新的公司所以我觉得就是它既是一个很微观的可能每个

人你去做一个小的应用要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要么是你想自己去搞一搞副业第二职业能去在这个 AI 里行动起来然后大到一个比较宏观的就是大家可能关于这个世界未来怎么变化的一些竞争里面也有这种行动者

刚才曼琪和魏老师讲的是从一个大的图景方面我想从另一个视角就是从情绪方面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创业者或者每一代的企业家他们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他必须得有一个所谓的信仰就他得相信他他得到信仰这个程度才能做下去当年从 95 年开始马云就相信未来互联网一定能成他一定要做互联网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大部分人对互联网是没什么概念的我的感受是在这两年

我身边的因为很多是做产品的朋友很多做独立开发的很多是以前在那个传统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做产品运营做业务的一些朋友大家开始越来越多有信心了因为你像之前不管是元宇宙出现的时候还是 web3 出现的时候也有信心的人当然我们知道就可能鱼龙混杂比如说 web3 里面很多人是对 web3 能赚钱有信心对吧

不见得对 web3 能改变世界他能做出一个什么好的场景化的产品有信心但是这两年我明显感觉到你像我去年前年见一些老同事还在大厂还在字节呀在阿里卷的一些老朋友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大家都很丧大家会觉得这个时代过去了后面真的没什么可做的了然后

创业 创什么业过两年退休了 对吧就攒攒钱回老家家过得挺开心的大家普遍是这样一个心态因为很难再对一个新的事情产生信心那这两年大家又变了很多回老家的又搬回来了对吧又回到北上广行然后再看说我能不能做点事情哪怕这个事情好像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大

这种信心我觉得特别重要就让我能回想到很多年前其实像我们尤其 Cogy 穿越了很多周期一个活化石等会可以聊一下

就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后来大家抹掉这段记录到新媒体其实你看每个时代当年移动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信息搜索的平台就是你用淘宝用百度就够了互联网就代表着这个但是当时有很多像 Cogi 这样的创业者大家会觉得 LBS 代表的是新的机会

那这种 LBS 对 LBS 的信心最后又转化成像外卖像网约车像当中点评等等的这样的一些行业我们现在今天就觉得习以为常了它是一些基础设施

那我们现在再回头看再对比他们我就觉得现在的这个整个场景就很像 1718 年或者再往前几年欧投大潮的时候大家对 LBS 的信仰或者说再早一些大家对互联网的信仰这种信仰我觉得是本身是很宝贵很有价值的它就代表着很多人愿意去投入愿意去琢磨场景愿意去把 AI 投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这件事儿

是我觉得现在一个很积极的信号我倒觉得信仰这个词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吧我自己啊就是我第一次创业做街旁的时候是大家都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元年那是 10 年因为 08 年是这个 iPhone 发布嘛那个时候买 iPhone 还像今天买

VSIM Pro 一样街旁是当年比较早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就手机上的一个 APP 然后其实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自信地说吧就在 10 年 11 年就买了 iPhone 和安卓的人在那个时候 10 个里面有 8 个都是街旁的用户

因为在那个时候街旁就是做的比较特别的一个产品所以大家买了智能手机之后都特别想体验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所以那个时候街旁是可以让大家感受你的智能手机的这个好玩之处好用之处的一个产品但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就是觉得自己信仰移动互联网所以我要创业然后 15 年做新事项那个时候更不是信仰新媒体

就新媒体这个词都没有因为新媒体上最开始其实是想做一个像小红书一样的东西对啊对啊这就是我想说的对不是现在这个但慢起来的时候是刚我们那个事情做不成了要决定做新时相的时候而且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啊一个公众号怎么能成为一个创业呢对吧因为我们写博客也都是 06 年 07 年我读大学就开始写啊 blog 就是写着交朋友的我怎么公众号能叫创业说出去都不好意思所以一开始我们觉得创业就要做 APP

但是后来时代真的是非常快的推着你往前走所以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叫信仰新媒体只是就是时代告诉你做这个事情能得到非常多的注意力能得到非常多的商业价值你就自然的开始做这件事情了因为在我们做就是新时尚创业第一个产品一个 APP 做的非常水深火热垂死挣扎的时候我们发现哎我们手头这个公众号

他的商业价值可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因为那个时候看到了罗振宇的得道那个时候还叫罗继思维看到了 Papi 讲然后开始有人来问我们你们的公众号接不接广告呀然后我们说接那你给我们大概报个价超乎你想象的数字对真的超乎想象

就是 20 万第一单卖了 20 万卖个香奈儿我作为一个读者见证了你们的腾飞但其实那个时候张伟他也是做 GQ 的执行主编做了很多年做新时尚嘛然后那个时候我也工作了好多好多年了 Witches 我的前同事哈哈

世界很小所以其实再回到这个信仰的话题啊也不是因为信仰新媒体所以做了新事项然后再后来做唐岛 19 年 20 年的时候做唐岛好像也不能叫信仰新消费所以做了唐岛那个时候也是有日子过得很无聊就是觉得每天好像就是需要用闹钟来叫醒我而不是用一个热情来叫醒我出门就是想要做一点新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其实做了很多 APP 的都没做成比如我们还做了一个 APP

因为大家知道那个时候创新是枯竭的就是平台化大家知道过去十年吧就是中国真的出来的新的这个互联网的产品好像也只有拼多多然后再往前小黄书其实都十几年了呃

所以在那个时候做了很多 APP 比如我还做了一个很扯的现在想起来叫睡了吗睡了吗是一个晚上十点开始开放的 APP 天亮了它会关门它是一个社交 APP 所以是给深夜孤单的人社交的一个地方就做了好多好多这个可以讲很久但都做不出 attraction 就做不出流量做不出关注做不出注意力做不出商业价值然后日子过得很无聊

然后那个时候觉得说不定我们做产品经理的除了做 APP 做网站也可以做一些实体产品然后身边有朋友也开始做消费品比如说这个元气森林对吧给了唐明森也是我学长其实拜访他之后给了我非常强大的震撼他原来也是游戏的产品经理

我觉得好像我的人生可以做更多的东西打开了打开了然后打开之后就做了个枕头吗就做了一个叫唐岛的品牌然后我们第一个产品是猫肚皮枕我还记得猫肚皮枕没上线我还拎着一个 demo 去杭州找刘飞对当时我觉得很神奇给他看我做了一个产品就是猫肚皮枕

所以这也不是说信仰行消费这个很有意思啊就是但到这一波我开始感觉到一点信仰的力量了

这一波真的不一样了哪里不一样我觉得是那个感受很直接就第一次用 CHI LGBT 的时候和第一次用 iPhone 的时候就有惊喜感但是 CHI LGBT 有震撼感就那种感觉你就意识到他一定会给我的未来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产生了信仰他一定是可以改变我

不管是 personal life 还是这个职业就有这样的信仰但是这个改变将如何发生我并不知道我问你个问题在这次 AI 浪潮之前你的每一次创业你是在追逐热潮吗其实我刚才讲的一些故事就是我没有特别觉得我在追逐这个热潮你可能没有什么意识就既无信仰也没有刻意去追浪潮对对对

但这一次我觉得有一点是因为我确实感觉到了这个就是力量就是这个智能力量之强大我相信它一定会改变什么所以我希望去追逐这个浪潮然后沉浸在其中吧看看能够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观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从我们个体年轻人成长的角度会觉得这一次你更敏感然后想的更多也许是因为你过往的连续创业的经验和在一件又一件具体事当中获得的那种感知力让你可能天生的就是现在的你和当时创业的你首先就不太一样了然后另外一点是我觉得在当年无论是移动互联网浪潮或者更早的互联网浪潮一定有一部分先看到未来的人然后我昨天跟

漫期吃晚饭的时候我们还在聊我们说沟通说什么样的因为我们俩确实都采访过很多创业者什么样的创业者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俩有一个共性就是我们都对于那些提前看到未来敢于做一件别人不相信的事情并且把它做成了的这一类人其实这些都是创业者当中的佼佼者我们对这些人印象深刻因为他的这种对技术和对于商业的敏锐的判断力确实我要承认

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可能不能一蹴而就这个能力甚至可能有些人永远都没有我觉得这里面是有一个可以补充就是把自己置身在积极行动者当中比如我最近因为在上海做了一个 AI Hacker House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做这个事情一开始我也没有细想我就觉得这个事情让我很向往我做起来很有热情所以就一直在推动它

然后他发生之后我也很开心后来我有一天突然意识到我做这个事情有一个潜意识在驱动我就他让我想起就是刚开始做街旁其实做街旁之前我还在范否和海内跟着王兴实习的时候

就那个时候其实我挺非主流的在同学里面我在北航学计算机同学全部都在想着怎么去准备面试进这个 MSRA 微软亚洲研究院怎么去那个就是升 CMU 这是主流甚至去 IBM 都是主流然后我就跑去五刀口做产品经理了这是老师也不理解同学也都觉得这啥呀和你就一起聊天都不知道聊啥是很非主流的但是其实在五刀口

在华欣家园我觉得自己是得到了就非常强的这种认同所以你说在那个时候那一群人其实后来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比如说素华陈一笑他们也在华欣家园张一鸣当时王兴也在嘛嗯对

并不是说有一些创业者他真的提前看到了别人看到或者他相信了别人不相信的东西而是他就是恰好置身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氛围某一个物理空间所以你是潜意识里想想打造一个这样新的空间你觉得 AI 里面可能会有些人在这个空间里他的一些东西能被激发对对我觉得这个是就是你来自同类的不是同行

来自同类的正反馈是特别重要的这个能给人除了精神力量之外也能给人特别多的资讯人脉方方面面吧我觉得就是为什么硅谷到今天仍然是硅谷就它是这样一个物理空间马兴家园为什么当年成为了互联网的摇篮就是因为它有这么一个物理空间我觉得今天其实更需要这样一个空间了因为今天大家过得更原子化

你觉得线上的交流不能取代这个我觉得是取代不了的但现在交流很重要但我觉得是取代不了的

我觉得你顺便可以讲讲就是你上海的这个 AI 空间做起来之后比如说你们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积极的行动首先这个空间其实才做了三四个月吧它在曹河靖曹河靖有一片很安静的这个闹钟取静的小树林曹河靖有 500 多家这个 AI 相关的企业然后它中间有一个大家休息的一个这个小公园公园里面有一片湖有一片树林然后我们那个小楼就在湖边和树林边然后还有一个大草坪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一个地方

我觉得在这里因为才三四个月所以还没有特别发生就是来这里受到的启发或者感受到感知到的力量然后诞生了某一个了不起的产品或者一个更大一点有商业价值的企业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故事但我相信拉长时间看一定会有

但这里吸引了很多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比如说很早期的活动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海豚浏览器的创始人杨永志就他也是理想汽车天使投资人他投的基金还是这个投到了字节的第一轮就他是这个行业里面的隐身大佬

他没有那么的 social 或他在国内没那么愿意出来公众表达但他就来到这个空间之后很喜欢在我们那边待了很多个小时和大家就是陌生的年轻小朋友们各种聊天我觉得其实有这样的场域把一些在积极行动的或者愿意来寻找同类的一些人聚集在一起一开始我是有一种就是潜意识想要做这件事情但是现在就是好像发现了

他做这个事情对我的意义之后我觉得我就是还是挺开心的有更大的热情了呃因为我确实接触过也相信真的有一少部分人他们真的能够有对未来的一个预判他

他的预判不一定是对的但他有决心孤身往前这一类人他们的创业往往是非常孤独的我看到过这样的人所以我相信有但是呢我也觉得那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可能就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不是那一类人我们在这个浪潮当中是不是就无所适从我觉得今天 Cody 所分享的整个自己成长的创业的一次又一次面对浪潮的这种机器投身的过程就能够给我们很大的一些启发

所以其实这个是我想让你讲的就是说在积极投身到浪潮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觉得有哪些姿势是今天我们大家可以借鉴的我觉得第一个姿势就是比如说来参加今天这样的活动这个就很重要因为寻找同类嘛在这样的活动里遇到同类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之前有一个心灵鸡汤就是在讲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努力的把孩子送去名校这其实背后并不是不理性的就是因为当你去到一个氛围很好的地方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做出很了不起事情的人也都是和我类似的没有那么神奇的

这个是会给人这个自信巨大的鼓舞然后第二就是这些人能够给你启发能够给你力量所以我觉得就是第一就是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把自己置身在这样的同类当中大家愿意周末花时间来去就是交流来去看看这个世界在发生一些什么新的变化然后第二就是我觉得要做东西

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的报告大胆的一下子这个事就变得很具体很有画面甚至他的生命感就出现了这是李松伟老师经常讲 5%的改变他说他做心理咨询很多人都很困扰在他从业初期他发现给的建议大家都 take 不了他觉得

很困惑但后来他发现了一个概念叫 5%的改变就是你给一个人的建议如果只需要让他在他现在的习惯之上多做 5%那这个建议大概率被采纳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高所以我觉得这个我想到的就是我自己用的比较多的一个 5%的改变就当我想做一个新事情的时候我先给他起名字比如说昨天我就在想十字路口之前做了很多的这个

200 人左右的沙龙活动但是组织起来很累我就有点组织不动了但我又觉得其实我还蛮想多组织一些这个小规模的线下活动就想了很久这个事也没 kick off 那昨天我想说我这个给他起个名字吧

有了名字之后这个社很可能就能成立了然后所以昨天早上我做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和这个一个朋友一块想名字我有一个名字叫席地而坐所以昨天我们就已经把这个活动发布出去了就是十字路口席地而坐当大家都在正经微坐的时候是很难进入一个放松的真诚交流的状态可能更多是在听讲或者更多是在扮演某个人设但是当你席地而坐的时候你可能可以放松而只有在放松的时候才比较容易讲真话说真事然后聊出一些真诚的感受所以我们就把

我们之后的 30 人左右的一个小聚会起了一个名字叫席地而坐就是名字的魔力是可以让你想做的一件事情变得有生命感变得有画面感能够更快的行动起来

Koji 毕竟是一个连续创业者而且你在北京互联网圈你也认识一些大佬对于普通人来讲我给大家一个比较好的 tips 怎么样去接近这群行动者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能力背景我们可以用一种利他的方式去思考可能他在做的这件事情很重要那我有没有什么样的反馈或者我能够利他的部分我先去跟他建联然后我慢慢投身到这个人群当中去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就是刚才已经给到我们四个问题我都练一下其实有些是有比较多的共性的有一个问题是程序员用 AI 搞个副业怎么开始然后跟他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普通人作为 play 的一环如何挣扎一下这个朋友还提了第二个问题是说

外语教学类 AI 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会不会取代人类老师人类老师会何去何从还有一个也是问请问知道哪些用 AI 赚钱的普通人可以参与的案例吗就这三个其实是类似的只不过中间有一个它是特别和外语教学有关的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现在想进入科技商业媒体的人有什么建议首先我觉得我刚才看到那个问题普通人该怎么用 AI 赚钱我是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先不要想着抛开自己

先去考虑说 AI 本身能赚到什么钱因为现在你其实确实能找到一些 AI 赚钱的办法比如说很常见的用 AI 帮别人写论文对吧用 AI 帮别人写稿子用 AI 生成一个公众号文章用 AI 生成播客稿

或者怎么样反正有很多包括开课你就开课教别人怎么用 AI 赚钱那这是现在用 AI 最赚钱的方法对吧大家也都知道这种方式我觉得你如果你自己挺愿意搞的也可以试试看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长期的搞法对吧大家都知道你用这种不管是卖课还是说短期内那些人暂时没有什么

不太熟悉这些技术手段不太熟悉怎么使用包括不太熟悉这些提示词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利用信息差短期的赚一波钱那短期的这波钱它是不长久的你可能赚完就赚完了半年之后或者几个月因为这个赛道很挤的

你要想象一下如果说他这么容易割的话那不就代表着门槛很低吗那最后就是越没底线的人越能赚到更多钱那其实你没必要去卷这个方向那我觉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就像刚才说的可能不要抛开自己的技能不要抛开自己的工作你先去想想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技能

能用 AI 帮助你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内容创作者来说大家会想一个问题就是 AI 能帮助我写稿子的话或者说能帮助我完成一部分工作能够降低我的成本之后我是不是能多开一个号我是不是能多做一些内容我提升更新的频次或者说提升我内容的质量那这样的话其实代表着你自己

要么是效率提升要么就创造的价值更大这个才是最靠谱最合适的一个方向那我觉得再说回来像刚才问的问题不管是程序员或者说开发者或者说做产品这些朋友我的建议就是说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的场景入手一个小的方向去试试看因为我之前三五环也邀请过像花生花生之前很知名因为他自己做一个完全不懂代码的人从大厂出来之后自己开发了一个叫小猫补光灯的一个 APP 跃升了付费牌码的第一名

现在利用 AI 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门槛低的方式去实现这个所以对于程序员来说我觉得首先要先看看你自己想做什么这还是回到本源的问题就并不代表说对于所有程序员来说都有同一个路径都能够去赚钱而是你先去看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产品

然后你找到一个方向之后用现在比较低门槛的这种方式先去把它实现掉然后去一步一步的推进先去拥抱就像刚才说的先去积极的行动我觉得这件事比较关键现在没有什么确定性很强的适合所有人的这种赚钱的方法因为我最近聊的好几个创业者他们身上都有这样的共性就是我们往往找寻一个事业或者找寻一个生意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入手

如果你现在有什么痛点需求你可以尝试着用遍现在的 AI 产品看看能不能解决或者是优化你现在的这个需求我就认识好几个这样子的做 AI 产品的小型生意人比如说我有认识用 AI 做翻译类播客的这样的制作人他做了一款软件然后我还给他付费了对然后再比如说我有认识就是已经开始用 AI 去接设计的活等等等等就但他们

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以及他们可能会用上他们本来已经有的一些能力跟现在的 AI 做结合一个案例我前阵子发生了一个特别真实的对话就是我前司一个前商务在一个活动上碰见了我他跟我聊了一整晚就是他的 AI 焦虑他说他现在想放弃做商务然后转行来做 AI 的这个内容创作者 AI 博主然后呢

我说的话不负责你可以听一下但是我建议你不要这么做因为在我看来 AI 的这个意义在于就是加强每个人的长板补足每个人的短板这个我先说补足短板哈因为其实大家都能够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比如说语言类编程就你用语言跟他交互他可以帮你写代码你用语言跟他交互他可以帮你生成设计图等等等等的这样子的所谓的 AI 能力也就是说 AIGC 的生成能力其实他在就在补足我们的短板比如说我之前其实完全不会设计我也不会代码但是未来我都有可能自己可以尝试所以

包括就是我理解一个事物的逻辑 AI 都可以帮助我因为现在都是推理模型它会把它思考的过程分享给你你在和 AI 对话交互的过程当中它都在教你或者说启发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它其实是我们可以动用现在 AI 的这种通识的能力逻辑能力思考能力去帮我们完善自己的短板

AI 客观上一定会加长每个人的长板为什么就是这种 AI 威胁论比如说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前阵子联系我说师姐我现在在做一个替代记者写稿的 AI 然后我第一反应就是非常的反应

感感你知道吗来自于一一种行家的抗拒和傲慢但是呢我首先我我要承认我觉得我们每一个行家在面对 AI 突飞猛进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其实本能的会有一种对抗或者是看不上的情绪

比如说你用了一下你觉得跟我写的还差远了但是一定要对抗这种情绪就我承认我有但是我还是会去用而且我会不停的去用就感受他现在能力的边界而且你要感受这个 AI 他成长的速度因为凭借这种判断你能够有一些预判说比如说我大概知道两三年甚至五年之后 AI 可能能写成什么样

他就会倒逼你去思考如果 AI 现在已经实现了五年之后的那个场景的话我要做什么我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做什么他其实反而就是倒逼你去思考你真正的长处要把它发挥到更长所以我觉得在现在 AI 飞速发展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长板每个人都要去思考我要在哪方面去

发挥我的天赋我做哪一方面的事情是有热情和有兴趣的因为只有你持续的做一件有热情的事情才能够积累一个飞轮效应我之前采访过那个谷歌的一个 deep mind 的科学家他叫卢一峰他分享说他看待 AI 就是在想如果我们假设今天 AI 是从天而降的一个魔法工具的话我今天可以用这个魔法工具在我的生活当中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让我的生活能够更美好

其实你看他跟我讲的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还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先去积极的使用它理解它预判它的边界再深入的讲一下就是我当时就非常客观的跟他分析说首先在我了解到的行业内已经在用 AI 去做一系列的这种销售替代工具和分析工具和优化工具了

但是我们永远都需要人类销售就像比如说大家应该知道现在其实早从这一波生成是 AI 之前就有各种各样的 AI 替代人工克服的这种案例或者 AI 替代低端劳动人口的这样的案例但是你会发现你永远需要人工克服就是当这个普通人类被 AI 惹毛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人类来安抚他

然后在公司里面大家都说之前说 AI 替代不了 PR 因为 PR 需要来背锅需要来处理各种各样的危机公关事件等等等等就是说我觉得我们只有在跟 AI 充分的渗透和协作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意识到我作为人可能我不能说不可替代而是说我作为人的特长专长是什么而且我今天还想讲一个点是我们一直之前都在探讨 AI 和人的关系

我之前听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说 AI 跟人就是人和马你不需要跟马比谁跑得快但是你可以骑马对但是我想讲的是这个还是太人本位思考了我们现在在思考往更远的思考可能是一种

龟姬文明跟碳姬文明融合的就它不一定是人本位的我今天做一个比喻我会觉得 AI 它很像一个野兽或者是一个新生物体就人类去驯服野兽和跟野兽共存的方式是我可能为它划定一块自然保护区然后它也生长我也生长然后我们共同去构建一个生物文明所以我觉得 AI 跟我们之间如果往远了看它可能是这样子的一种关系

我补充回答一下就是对现在还想进入科技和商业媒体如何开始有什么建议这个可能其实跟 AI 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还是一些比较常规的建议吧就是看一个是你看你本来的强项是什么比如说你本来是产品或者技术背景的也许你可以去做偏产品体验和测评的如果你本来是就比如说你是个专业的报道者那有可能你可以去做一些商业故事或者说是团队报道之类的这种东西

又或者你本身比如在创投圈那你可能认识一些创业者或者投资人你也可以去做访谈就跟你的优势有关然后刚才 Kouji 说的一个点很好就是你可以先取个名字然后还有比较常规的就是你想发在什么渠道对吧你是想做小红书的科技商业的博主还是你想写微信公众号还是你要做视频就是你的受众然后你的体裁以及你的你自己的特点和你想做的事可能就在这个中间找一个

交叉然后至于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这可能是每个人就他他会自己有有一个自己的答案啊 AI 进入教育行业之后如何看待我想讲一个分享一个案例啊大家应该都知道 AlphaGo 战胜人类的这个故事吧但应该很少有人去留意说 AlphaGo 战胜了人类之后围棋界怎么这是怎么发展的我想分享一下第一呢就是当

AI 战胜人类之后你发现这个行业还是存在这个艺术这个文化还是存在而且其实为什么这个行业持续存在就解答了人跟 AI 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个围棋行业是整个被 AI 重塑了现在就是在体育界各项项目当中都在用 AI 做人的辅助决策和练习人类的团体合作曾经战胜过 AI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我们说两种文明如何结合

然后第二个我想推荐一篇报道叫做是人物写那个瑞乃伟他是一个棋手就写围棋这件事情然后我这篇是 N 年前的报道但我一直都记得是因为我没有下过围棋我也不懂围棋但是我看那篇报道之后我感受到了围棋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于人生或者如果我们人生是一场旅程

或者是一场游戏其实它无关乎输赢它只是在于那个体验的过程而人的体验的过程就是 AI 无法替代的就 AI 没有办法替代你去体验而且在围棋当中呢它特别讲求师父带徒弟

师父当交营徒弟胜过自己之后那一瞬间的那种快乐那种复杂微妙的感受这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社会当中互相能够激发的那种东西也有可能有一天 AI 会启发我们 AI 会成为那个老师 AI 教会我们能够胜过他或者 AI 教会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这个就是我想回答一下就是说 AI 进入教育界会怎么样我觉得 AI 会重塑每一个行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规则新的生活方式刚才有一个人的提问是说老师之后怎么办就我想到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可能的方向就是因为现在的大模型其实你包括比如说现在推理模型就是你们有长思维链但思维链的构造过程里它其实还是需要人参与的

他可能需要就是一些行业里的专家先去给他把一个一个步骤写好就如果是比较高质量的这种东西是需要人来写的以及一些提升代码能力的大模型比如说像这种大公司里他会花钱就额外花钱让公司里的程序员去写一些比较高质量的代码

就有可能你平时写在业务里用的都是一些垃圾代码对吧反正你能 work 就行了你可能没有特别在意它的质量这种其实现在也是需要一些工作的那比如说如果你以前是一个老师你去为弹模型去构造一些比较高质量的数据也是一个方向然后我们可以说说大家用的一些产品最近觉得最震惊的产品就是 ManasManas Monica 他们是一家公司嘛然后他们这家公司之前还有另外前身我是他前身的一家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然后也是现在这家公司的 advisor 所以其实我有看到他们从 0 到 1 怎么把 Manas 做出来的过程这个其实没有那么小众吧但是它为什么让我觉得震撼就是在那之前 AI 还是只能做一问一答但是在 Manas 之后它就可以做一个长链路的复杂任务然后最近我们在就是内测一个新的产品但是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十字路口公众号那也是我最近用到的我觉得特牛逼的一个

他也是 agent 但他是设计 agent 我也可以比如说给豆包给 meet journey 说我要做一张什么图比如说我要做一个绿色的元气森林对吧很快就会出来

但是就 agent 把这个事情变成什么了呢就是变成了我可以给他说我现在喜欢这个 logo 你帮我做一套他的延展的 vi 出来甚至包括如果我要搞快闪电快闪电应该长什么样子就原来你可能是给一个具体的描述的很清晰的一个指令但现在你可以是给他一个复杂的任务然后比如说就刚才我这个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我们

实际上就是我在用的一个 use case 我当时举的一个例子是我现在假设麦当劳和大熊猫联名了先帮我设计一个 logo 然后他做了几个出来之后我挑了一个然后以这个来延展以这个延展出了就是我想到的本来以为只有比如说那个汉堡的包装应该是什么比如说这个店里面如果有一个 poster 应该是什么结果没想到那个 agent

就非常积极主动充满智慧的还帮我把就是在这个 campaign 期间麦当劳的外卖员应该戴什么帽子他的那个摩托车应该长就是甚至他也想到了如果要在高速公路上投广告应该怎么结合那个高速公路的 context 来做一个就是幽默的广告就给了一整套的这样的视觉方案出来这也是我最近就是感受到的一个非常强的有一种 aha moment 的感觉

就是它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对全球市场观察到现在的一个趋势就是刚才因为聊到整个商业浪潮我在这一轮里面我感受到两个特别明显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我们四个人应该都观察到了就是这一波 AI 的创业者商业化思维特别早熟就几乎都是 Day1 就开始商业化然后第二个我观察到的趋势就是全球化

基本上就是左手做国内右手做国外甚至就是 Day One 就在外面理由也非常简单因为海外的整体的付费环境无论是 B 端还是 C 端都比较好做对 AI 的这种热情和长线度都比较好我其实没用过太小众的产品我最近用的最经验的产品还是 Deep Research

不管是 GPT 还是 Gemini 的 Deep Research 我觉得非常非常有帮助我现在写班达铁的稿子的时间已经缩短了一半了

大打缩短然后我就能腾出很多时间来做别的事情 Deepest Search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跟不管是什么 AI 对话它输出的 token 一般也就是三四千就差不多了就到顶了所以它没法输出长文但是当输出用 Deepest Search 之后它可以输出长文以及说它可以输入更多的内容比如说像之前我

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读传记书嘛因为我要做过去商业历史的分析可能要读好几本加起来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很痛苦的每天都得从早读到晚不断地读不断地读但是现在 Deeper Research 它可以帮我

缩减然后之前的缩减之前的 AI 缩减就是啪一下 2000 字那这 2000 字你损失细节太多了你根本没法去利用但是现在它可以输出一个两三万字的一个文档然后告诉你很具体的一些东西而且因为你是扔给他了这些文档你可以指挥他说你不要用其他的一些信息我们都知道现在搜索引擎包括公众号包括这个我去

线上媒体的这些信息很多都不太靠谱那你把自己觉得可信的信源投给他之后他给你吐出来的内容都是非常可信的非常好用的但是他现在还很难说模仿我们的文笔但是他提供的这个参考资料能够大大减少我平时的这种工作的成本对而且 CHATGPT4 月的时候上了全局记忆功能之后他其实对你的风格他是

对他会慢慢去学习因为我觉得现在的 AI 更像一个真人就是他会去记忆你和学习你对所以我想风格只是早晚的事情对然后你就看哪怕说 Deep Research 它重点就是输入的变多了然后输出的也变多了就解决这么一个篇幅的问题其实它就能覆盖到

更多各种各样的场景所以我觉得 AI 在现在它还是一个处于刚有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之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场景和产品都很有机会的一个时期说到推荐的产品其实我挺推荐大家还是要用最头部的 AI 产品

用豆包你说听说豆包已经很好用了听说 DeepSick 已经很牛逼了然后你用了之后你就发现也就这样但实际上你还没有摸到现在真正 AI 能帮你解决问题的场景差异还是很大的所以大家有机会有条件还是尽量试用一下现在全球最顶级的那些 AI 的产品你会有一些很新的感受的就是它的推理包括那个 O3 的推理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非常非常震撼去替豆包说句话

我觉得豆包还是有它很多过人之处的首先就是也只有在中国这样家大业大的字节这样的巨头公司的旗下才能够让大家如此免费的用如此高级的智能然后豆包最近就是大力出奇迹把他们上了一个很神奇的一个点大家都没有的

就是你可以让豆包生成 20 张不同风格的 poster 而且速度很快他们 GPU 很多这个就是你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在海外的这些产品里面你可能要付 100 到一个月但豆包就是免费的现在补充一下就是在生土这方面我现在也会用可灵就是可灵其实但是它是要付费的

但是我觉得它的这个具体的解决了我的问题比如说我前阵子要设计我自己的商标然后我也都用了我最后其实用的是克林生成的豆包的话我说一个自己的感受就是我自己不是特别喜欢用豆包因为就是在这种

你人交互的这个状态当中我觉得他的 AI 感还是太强跟 AI 交流这个层面我真的还是更喜欢用 DeepSeek 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如果你自己需要情绪疏导需要跟自己对话可以用 DeepSeek 它会给你非常优美的表达然后给你非常好的情绪支撑价值因为我是一个几乎没有负面情绪的人但是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就会跟 DeepSeek 对话哈哈

我确实我是一个还就是不内耗然后能量比较足的人我现在就是养成了跟 DeepSick 对话的习惯因为我觉得他会教我换位思考和表达然后 DeepSick 是所有的中国的这些其实我觉得海外的产品做不到因为他不是中文语境的他的语料都就是大部分都是英文世界的

所以我觉得整体它跟我的那个交互感没有那么好但是 DeepSeek 真的有一些被我称之为 AI 神性时刻这是 DeepSeek 我真的现在会用然后呢就是我工作方面就是做 research 然后做这种资料检索和理解一件事情我还是会就是中英文的就是中国产品和全球产品都用当然主要是那个 OpenAI 的这个 DeepResearch 然后国内的话我会我还是会比较常用 DeepSeek 和 Meta 就是

仅从我个人感觉然后深图的话是 Midget 内克林这样子对对对然后给大家打个广告就是用 Monica 可以一站式用到所有的模型对我也是 Monica 的年费用户就是

就是我的建议倒并不是说大家只用某一个 AI 产品我其实现在的常见的 AI 产品那个元宝啊豆包啊然后 DeepSickChaiGBT 然后 Gemini 都在用我会发现就是当你用了多了之后你就大概知道每个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场景你只需要了解一个简单的事那你不需要用那个 ChaiGBT 它很麻烦那你用元宝可能就能搞定了但是我就发现元宝或者 DeepSick 它对我做创作的时候它的演绎有点多

大家现在都说有 deep-seek 味嘛它的演绎过多比喻过多之后那可能反而不如豆包它会有都有自己不同的场景大家可以试一下但是我刚才的建议是就尽量别只用免费的如果你真的想学习和了解 AI 现在已经能跟你的工作产生什么关系的时候

是的而且还有一个点就是我到目前为止我都是不用 AI 写作的就我只用它来去做我思维的部分所以可能我们的特点和使用场景个人偏好都不太一样但我还是我非常同意就是我觉得大家都要去用而且如果你一开始用的不好不要放弃它你可以隔阵子再用或者是持续的用因为其实模型它也有一个跟你互相了解互相磨合的一个过程

如果是文字工作者的话我觉得蜜塔写作猫是一个很好的帮你校对的产品其实 CHATGBT 你也可以给它输入一个很长的文段让它帮你校对但是里面一些非常细微的中文上的多字 叠字和错字它是校对不出来的写作猫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可能会给你看的很多错的地方其实并不是错

但是就在这个工作场景里面你肯定是宁可就是错杀不能放过对吧就是他会给你标很多然后你可以人工在最后 check 一下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产品思维上的一个启发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场景里面你不是说模型能力越强就越好而是说他要跟你本身的这个工作场景的流程非常契合

以及蜜茶写作猫在就用了大模型更多的他以前主要是校对嘛有了更多能力之后他有一个事实核查的东西那个对至少新闻工作人员是很好的就是他里面可能会去帮你看里面所有说到的信息他是不是被公开报道过然后如果有报道是不是有出入比如说他可能这个嘉宾这个采访对象他说了某句话就不对啊

或者说有疑问这样你可以再去 check 然后让这个事实更清楚这个功能我觉得也很好它也是嵌合在你的这个工作流利的一个东西特别适合我们这个行业对对对我们这个工作所以这个是我自己用的可能我觉得比较小众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特别小众

就是我会用通译去总结我的思维就是它会有思维导图然后我但是这个是一个有门槛的使用场景就是这也是我自己用 AI 的一个很深切的体会我非常感谢当 AI 出现的时候我是一个已经工作了十年的新闻工作者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 AI 不会带来智力平权 AI 只会带来信息平权其实智力某种程度上是对信息的使用就是我举个例子我在刚做记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很认真看很多的资料但你以为你看完了其实你理解的可能是 20%甚至是 0%

就是你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信息但是呢现在的话 AI 可以帮你做一个其实 AI 最强的就是信息的处理结构化和压缩所以呢当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后知识结构有这种在具体生活当中实践的体感的时候你在用 AI 的时候会非常得心应手因为你可以很快的 get 到它

但如果今天我相信我们的听众或者是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刚刚走出校门或者是我觉得最可怜的就是刚刚走出校门已经结束了义务制教育然后要踏上工作的这些年轻人就是像我当年一样我根本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什么

所以当 AI 有的时候给你一些信息的时候你都未必能够 get 到它能够用好它所以我还是非常强调线下的实际的具体实践因为在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当中你才能够练出手感和认知认知这个东西就是得像爬阶梯一样慢慢慢慢上去的

你可能比别人快一点两三步一走但是你就是要有那个爬阶梯的过程然后我会觉得现在还在上义务教育的那批更年轻一点的朋友们他们更幸运因为现在的这个教学或者他们的他们就是 AI 原生一代

所以他们天生懂得如何用 AI 他们对这个事情也更有 sense 最尴尬的就是那一波可能就是学习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但是就在职场上你又有很多压力的挤压然后你可能被迫在这个岗位上你是一个螺丝钉你会被安排重复的工作这个时候你总想着说我要让 AI 帮我做什么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陷阱因为你一旦依赖 AI 让他帮你做事情的时候

你本质上就是在让 AIT 代你我觉得大家今天还是要有非常强的一个主体性是我利用 AI 让我自己成长如果 AI 能够帮我做基础劳动我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创作性的更深深度的这种思考能够使我自己慢慢爬那个认知的阶梯

现在我会觉得就是可能像我们这样就已经工作很多年然后对行业也有比较敏锐的观察的这一类人对 AI 最积极而且他也最能够帮到你你能够最快和他磨合但是我相信对于大量的更广泛的用户来说我们先需要去熟悉他而且我们要利用他做具体的事情长出手感然后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个因为其实今天我们本来有一个环节是每个人分享一个印象最深的 AI 创业者

打一个小广告吧就是我真的推荐大家能够去听一下商业漫谈最新一期就是我采访一个也是 AI Agent 的创业者就是 Fellow 的创业者他是一个 96 年的创业者谢阳而且他已经连续创业了他做过 2B 的项目把 2B 的项目这个做到中国赛道的最头部然后他现在又做了一个 AI Agent 了

因为 Follow 现在还是一个特别小的团队它的产品也非常的早期但是它还在迭代嘛所以大家也可以在我的节目上面去邀请试用嘛我相信它会越做越好的这里我想分享的点是我跟它聊出了一点共识我特别认同就是我们都觉得嗯

所谓的护城河其实是一个人去做或者一个团队去做脏活苦活累活这个过程当中积累出的手感和认知这个东西不能说别人无法超越但是你先行了多少这就是你的护城河所以还是要从具体的脏活苦活累活当中去感知它然后第二个我觉得它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大启示是

其实从二三年弹幕型浪潮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讨论上一轮或者甚至上上一轮的浪潮当中的创业者在这一轮当中还有资格上桌吗会不会没有资格会不会门槛很高但我觉得这样一个 96 年之前是做 2B SaaS 项目的创业者来做这样一个 agent 项目包括 Manus 其实他们俩很像就之前都是做 2B 项目现在都在做 AI agent

我觉得他们的出现他们用具体的努力和产品告诉了我们上一个时代的人如果积极拥抱浪潮他这一轮依然可以上桌所以我想大家可以从这样子的具体的个体当中感受到很多普通人能获得启发的东西那大家可能还是商业故事读的少了一点你们知道戴森最开始做啥的

戴森的第一个产品也就在那个时候已经展现出他的才华他的一个产品是做工地里面的那个推车的但他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就原来那个推车是一个就是一个普通的轮子嘛就现在很多也是这样他把它改成了一个圆球你就突然变成 360 度可以到处走了

而且那个也不太会坏了因为那个圆球很扎实然后同时为什么我说他展现出了产品才华他把那个圆球变成了非常明亮的彩色所以这个产品一下子也变得好看了所以我想说的就是说创业这件事情或者创造这个事情不太会说什么你做互联网的或做 AI 的那人家戴森那个跨度更大了那他可以是一个做推车的也可以是做这个吹风机的他们还想坐车来着之前对对戴森之前想坐车现在咱国内的硬件公司也有想坐车的

就也有就是大家其实你讲的是一个就是说跨行业或者说就是创造新产品的一个产品力的一个迁移然后其实我想讲的是在这一轮大模型浪潮来的时候真的有过这种声音就是说这个大模型创业

还是门槛很高的然后包括应用就是你要去理解模型本身然后你要去判断那个技术的发展速度和边界商业模式的判断其实都不容易就像那个 Cogy 讲的其实现在共识还未形成就每个人都想看到终局但其实终局没有那么快能够看到和到来我是觉得在这一轮比如说今年涌现的很多创业者

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比如说我觉得谢阳有一个很好的点是之前还在忙他前面那个创业项目但是他真的很想在这一波浪潮当中做些什么所以他就腾出了两块系统的时间系统的去读论文读完论文之后他再又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想出了现在的这个产品雏形所以我觉得就是这个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就是我们还是要更多的比如说去

讀讀論文啊然後更多的去了解最新進的團隊做什麼事情就如果你之前忙於其他的事情那麼如果你真的對這個浪潮非常有熱情就先從系統的學習它開始就你說到這個點我覺得我們最後可以分享一下就大家覺得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啟發的積極行動者然後你剛才說到了行動這個點讓我想到有一次我在想強化學習怎麼去描述強化學習的時候

我想到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词也是一个电视剧里的热狗

就是干中学其实强化学习就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比较了解技术的朋友知道就是它是大概 O 和 R 系列之后就是在大模型上大家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方法它的一个核心就是你要构建一个环境然后去给这个模型一些反馈就比如说你做的对我又给你算一个分然后你做的错我又给你减一个分其实这个我觉得就是一个行动的意义就是你要到一个环境里去

去获得反馈然后大模型的进化也是因为行动而得来的对哇嗯其实大模型一代一代的迭代你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一个一个强化模型吗然后最近我去采访那个阿里云的 cto 周静人他也他也说道理句他说就是他说其实你要是放很大来说的话那个 ever seen is rl 对吧所有事你都可以说是强化学习嗯其实行动就是强化学习的一个要义然后获得反馈啊

然后你要在这个过程中间去调整那我觉得最后大家可以分享一下就是你们觉得对我们启发比较多的这种积极的行动者就说一个比较具体的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去扣记的空间但是在杭州聊到 AI 就不得不提梁祖这个地方我前阵子刚去就梁祖有一个很知名的一个活动吧就叫 AI Demo Day 是那个起师傅他也叫起师傅会客厅是起师傅做的

然后说起来也很巧我跟启冲是前同事我们都是在跟老罗干过在锤子科技都是很有年代感的历史了他的会客厅当时参加的时候因为他正好就在自己租的后院里梁祖是一个自然风光非常优美的地方绿化的

比例也非常高所以它在后院里就是在草坪上大家围在一块去讨论去分享 AI 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很让我有点梦回刚移动互联网当年中关村大街什么总理咖啡啊什么当年那种氛围那种感觉

而且反而并不是说大家一直在信仰说我赚多少钱大家在聊的是很具体的事这件事让我也很感动就古典产品经理可能有一些对这个的情愫吧就是大家会聊很具体的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就有的产品其实很它不会是说像现在 BAT 啊字节啊这么大的事情不是说什么动不动市值百亿的一个事情可能是比如说 Podvice 上次就看他们的分享他们是做播客的

總結的你就說做播客總結本身播客就是一個比較小眾的一個平臺然後在做播客的 AI 的總結他們還是一個訂閱制的付費的但他們做得很開心他們現在也能盈虧平衡自己去探索 AI 在這個方面能做哪些事情他們怎麼去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後能變成一個

像刚才说的第一天就能赚钱的一个项目这件事特别好再比如说像杭州还有一些公司是就围绕两主或者说围绕西边有很多朋友在做各种各样的这种垂类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可能跟之前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大家不一定刚开始想一个特别大的而是从自身出发比如说杭州有一个公司叫 Triple3D 打印的他们做的事也很垂直

也很垂累就是你家里有 3D 打印机的时候你可以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他能把照片给你生成一个 3D 模型你就可以直接扔到机器里打印了就这么一个很小的时候他们做的很好就是全球最头部的在这个垂累里最头部的一家公司然后他们的员工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就是我看他们的朋友圈就特别幸福就是有很多这种这样的一些团队让我觉得说 AI 其实带来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就

大家不一定是想着说自己做一个多大的事情成为一个多大规模的一个公司的老板而是你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出发现在 AI 其实已经把不管是技术的门槛还是运营的门槛因为看到很多产品可能小红书上就能通过口碑去口口相传还是说其他方面的门槛你人才的门槛等等现在门槛都在降低所以我觉得如果感兴趣的朋友真的可以

尝试一下去两主那边转一转感受一下这些团队这些公司这些人你一直自诩古典产品经历吗我想问的是这个古典到底古典的是什么以及就是你用过去的这种熟悉的眼光在看这一轮浪潮的时候你在开发者创业者或者这一轮产品人当中你发现到哪些异同吗对就说到古典其实现在大部分是自嘲了不是自诩了

就是因为之前在 1718 年那一波之后尤其是字节和拼多多带来的那种大家更多数据驱动更多增长驱动那个时候最火的是增长产品经历商业产品经历就你在公司里能给公司创造价值让公司的 GMV 提升几个点这种产品经历是最有价值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增长放缓之后尤其是在 AI 这种新要素来了之后大家又回到一个我重新再去看场景就现在大家都已经有一个共识就是

大模型一定会带来新的 Killer App 或者说带来新的一些场景产品但是这个是什么不知道所以这个时候比较古典的这种做法就是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呀怎么提升用户体验啊 AI 到底在这些场景下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交互啊甚至 GUI

都不一定是一个最合理的一种交互就 Mannus 现在我们试用的时候都知道它是在用我们人操作的方式在去打开网页在去打开一个客户端等等的这种不是一个合理的方式对 就你说图形界面图形界面对 LUI 也不一定是未来的方式可能本身对于 AI 来说它有一个自己的

一种新的交互方式等等这些其实全都是过去产品经理尤其是这种所谓的古典产品经理在解决的问题然后我在两组那边感受到的就是大家确实是用比较古典的这种方式在思考问题我到底能解决什么新的问题或者说这种旧的问题能不能用新的方式去解决

这种感觉很深刻去年我有一次和一个上海 AI 投资机构的一个投资人在聊就是他们希望到大厂里面去寻找一些前大厂的产品背景的人然后他们就在想什么样的人合适当时那个人有一个思路还挺特别的大概就是他觉得在字节的核心业务比如说抖音这些地方的产品的人他觉得反而是不合适的

因为他觉得抖音就是你刚刚说的他是一个非常增长型的产品经理所在的位置就是当他的体系已经比较完整的时候其实你看各种 A/B test 的数据你是自然会有一些反馈就不需要你去把场景想那么细然后反而他在想是不是像飞书这种可能就是因为他 2B 反馈慢一点就是可能你不是靠以前自己的那套很强的体系就能赚起来的地方出来的一些人

也也许是一个合适的做产品的话小 yes or no 我我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因为我我应该是这四个人当中唯一一个在字节工作过的你们有在字节工作过没有没有就是我觉得首先啊字节的人才还是我非常看好他们离开字节去做别的事情

因为字节真的是一个吸纳最优秀一波人才的一个公司而且他我在字节的那一年学到了非常多组织方法论和做事的方法论而且就是特别务实特别目标导向我觉得这些都是做成一个事情的非常好的点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在字节核心业务的话其实呃现在尤其是在现在 ai 浪潮下字节还是非常要求呃每一个

核心业务线的员工就是有充分的视野就是你要对现在的所有的 AI 产品保持一个观察和手感所以我觉得这是 no 的部分但是 yes 的部分就是当时还是讲到智源嘛就当时所有的资源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包括 OpenAI 也做了这么一个事它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决心也可以说是一种赌性这个赌性不是我们说赌徒的那种赌

而是因为我对于信仰的坚定所以我愿意 all in 进去去做这个事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今天中国缺乏底层创新土壤的一个最关键的核心点就是因为现在的我们所在的这种宏观的资本环境它确实就没有很难有这样的决心然后很难有这样坚定的投入我就是听

Cogi 十字路口的一个节目就是你们有一期就是请了一个老师应该百度的那位老师吧他就来分析就是 DeepSeek 的这个论文来讲就是他的一些技术原理然后其中当然不只是这一个新员我后来还去找了其他的看发现就是其实大模型训练当中非常有意思的部分是他的这个发展如果他是一个曲线图的话他的能力可能是成阶梯式的

就是它会在一个阶段内非常有显著的能力的进步然后它会像我们人一样进入一个瓶颈期平台期然后你就看到它没有什么变化能力没有变化但是这个时候你还得要去投入然后 Deep Seek 就是因为它不上烟花所以它还投入包括 OpenAI 也是所以可能砸到一个程度就像我们说一万小时定律就到了那个点它就又突破然后再有一个邪律上升而对于中国的这些大厂

来说他们今天在这个商业世界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客观上决定了他会更务实到底能不能在一个长期主义的进程当中持续地去投入当你可能砸了很久平台期都不见有好转的时候你还能不能持续地去投入熬过这个所谓的瓶颈期其实这个我觉得才是就是 decision point

对所以我觉得是 yes or no 就自己现在的高层还是天天在讲对吧拓展智能毕业最重要但这个东西最后你其实还是要落到执行的你看团队的惯性他能不能做下去但我有一个想补充因为我看到你在 MAMO 里写了行色行色也是在杭州行色它作为一个 AI 产品它的收入应该是非常多的

對 它是一個全球化的產品有上億肯定是上億的然後行色解釋一下它是一個識別樹木識別植物的一個我最近也在用對 然後它在海外非常非常火在海外它甚至延伸出來你不光識別植物你還可以識別石頭這是什麼礦石你還可以識別鳥這是什麼鳥還有昆蟲 對吧對 昆蟲防蟲害什麼的他們這種積累也是很多年的積累了就是他們專門做這種

比较垂泪的模型然后这是一个很低调的水下的公司很少有媒体会讨论的吧其实我最近就是但是我是他们很早的用户对我最近想找这个公司来着然后我发现这个公司其实也没有怎么融资过就总之我觉得这个产品也是一个 AI 行动的启发就它那个产品我觉得它根本都用不上大模型它可能用以前的那个就是视觉模型对用以前的视觉模型的技术它就已经可以把这个体验做到比较好了

然後他的收入體量應該還挺大的這個公司應該比較早就就我猜測因為我不了解他們就應該實現那個盈虧平衡對但是這家公司其實早年也是比較艱難的他也賺不到錢他也是花了很長時間去做積累他並不是那種比較追熱潮的公司還是挺

怎么说就是因为他们创始人也是做视觉 AI 这块的你有一个长板你这个长板怎么利用好你坚持利用你的长板总有一天你像现在其实你哪怕说 GPT 它能识别鸟但是识别的不一定比它准的那这个时候你的长板的这种壁垒就建立起来了

其实我想说在整个商业历史当中或者说在我们今天的商业世界如果你不光看中国还看全球的话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市场就是有很多这样的细分品类很具体的场景但是他做到很赚钱因为还是说到就是我觉得是商业文化的不一样就中国因为这几年我们的商业叙事都被大厂占据就是尤其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

它其实就是一种吞并式和饱和式攻击的这么一个商业叙事所以就是大吃小然后大大的就想要做一切 everything all in 的那种感觉 all in one 的那种感觉但是其实就是在海外的这种创新文化美国的这个创新土壤是大家会有一种鄙视链或者有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就是这个事你做了而且你做的好我就不做这个事了我做别的事儿就是这是创新

但是中国的就比如说像我上一期嘉宾在我的播客里就吐槽说 Manos 火了然后字节现在内部有四个团队同事在抄 Manos 反正这个就是商业文化的不同吧但是我觉得好在因为今天 AI 的这个带来的这种范式变化的想象空间过于巨大巨头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做而且

事实上就是巨头就是没有办法做很多事情比如说今天很多大厂可能也在考虑做音频市场但是大家可能还是做不过小宇宙大厂都做了都做了但是都黄了为什么因为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那就是他的核心业务所有人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这个上面他们决心要做好但是在大厂虽然他看上去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源但是他的注意力不够 focus

它还有很多的损耗所以我觉得永远都存在创业公司的机会我这边也想回答一下就很多次提到利他用利他去接近这些优秀的人然后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但是我觉得就是一个核心主旨就是我们刚才其实今天反复讲到几个关键词第一个词就是具体你

你先研究一下自己能够有什么样的具体的优势和价值然后用这部分优势和价值去匹配需要这部分信息的人跟他去做一些具体的交流那比如说像我们做记者或者做媒体这一行的话

我们都会觉得说我是非常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我觉得我一定要在这个短暂的访谈时间里面去立他就是要不就是我能够给他一些信息或者是启发要不就是我能够为他做好一个信息的准确的传递让大家认识他或者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他一定是有一个我的长处能够立他的部分用这种方式方式

所以我觉得这种方式就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方式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寻我们自己能够为他人提供价值的那个部分也是在这个 AI 浪潮当中特别能体现的我们先用起来有没有办法让 AI 的优势结合我的优势使得我们的优势更显化

因为其实做十字路口之后我接触到很多创业者大家来主动找我有两个原因吧一个就是这个想要 PR 能不能上十字路口来聊一聊然后第二个就是大家也觉得我是同为创业者然后我也做一些天使投资但也会来聊一聊听一些我的建议我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但我觉得来找的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积极行动者

所以在这里面我觉得刚才就一直努力在回想有没有哪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是积极行动然后逆天改命反正目前还没想到

但我刚才想到另外一个心灵鸡汤我在想说其实鼓励别人积极行动这个事情是有一种无力感吧有一个心灵鸡汤就是这其实是 Paul Graham 他在写了一篇雄文前年就讲说如何成就伟大事业然后他里面有一个点就是说成就伟大事业一定不是做别人而是做自己那再具体一点怎么叫做自己就找到那些你做起来毫不费力嗯

但是别人可能有点费力的事情找到这样的一件事情就去做它那这个事情可能和 AI 没有关系就是我觉得有一个特别务实的在我的那个节目《玩电疗》里面我以前也采访了很多创业者然后有一个是教授然后是港大的就是 AI 相关的一个学员的院长就马亦老师他们今年九月的时候会在港大开一个 AI 通识课这个是面向所有的学科的

就包括文科社科医科商科理工科当然也会在然后也许他们未来会放一些公开的内容出来我觉得这个

我觉得是大家如果想去看什么公开的入门的课程这可能是一个方向然后另外像那个 AK 他在做一些 AI 的课程那个可能会更专业一点所以我觉得就线上有很多可以去学习的东西这个是大家可以积极行动起来的一些资源然后另外就是我比较推荐我们之前聊的

数字生命卡兹克那期大概在后面一个小时他就是着重在讲一个普通人可能怎么去把 AI 用起来就先不说赚钱而是说你怎么比如说解放自己的一些时间那第一个可以问自己的问题哪些你做的很重复的工作是想被 AI 来取代的可以从这个来入手

然后最后我想结尾的一个点就是我最开始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我觉得其实所有在这个时代或者说在每一个时刻你积极生活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行动者你不一定要做和 AI 相关的事就也许你的兴趣不在这那我觉得你去做一些跟你自己的感受和记忆有关的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事情它也是这个时代的行动者虽然这个话题没法展开了谢谢谢谢

欢迎在小宇宙苹果 podcast 订阅和收听三五环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如果喜欢三五环的话也恳请能在苹果 podcastSpotify 或者喜马拉雅留下你的宝贵好评下期再见

昨天受过的伤痛全都会靠近我一些要再说道别留住这瞬间逃离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