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散场通道》的第二十九集。 三十年前(1991年7月27日),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台湾上映。今天,我们制作了本期节目,来讨论本片对于华语电影的特殊意义从何而来,杨德昌导演的个人风格,以及三十年来台湾电影发生了哪些改变。 欢迎加入本台官方听友群,在微信上搜索AfterCine ,添加好友即可申请入群。 欢迎到小宇宙、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收听本节目。 主播:麦高芬 阿豹 叶写白 剪辑:麦高芬 OP:Why -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ED: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 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时间线: 01:50 - 我们第一次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怎样的感受? 03:50 - 本片比杨德昌后期的片子强在哪里? 05:30 - 本片在杨德昌的所有作品中特殊在哪里? 13:20 - 杨德昌的个人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17:05 - 本片的年代背景 25:40 - 张震饰演的“小四”的人物分析 28:05 - 杨德昌与侯孝贤的风格差异 31:30 - 中影厂与台湾新电影 42:30 - 杨德昌电影的“外语片感”从何而来? 43:30 - “作为都市的台北”与“台湾的台北” 45:50 - 现在的台北与杨德昌侯孝贤的台北有什么区别? 49:20 - 当代台湾电影的虚无感从何而来? 53:50 - 三十年,世界是否改变? 涉及讨论: 《一一》(2000) 《独立时代》(1994) 《麻将》(1996) 《青梅竹马》(1985) 《恐怖分子》(1986) 《恋恋风尘》(1986) 《强尼凯克》(2017) 《儿子的大玩偶》(1983) 《九降风》(2008) 《同学麦娜丝》(2020) 《海滩的一天》(1983) 《光阴的故事》(1982)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