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20|《东四十条》导演覃牧秋/詹涵淇:别再问我什么是极乐迪斯科

120|《东四十条》导演覃牧秋/詹涵淇:别再问我什么是极乐迪斯科

2025/4/11
logo of podcast 散场通道|关于电影的一切

散场通道|关于电影的一切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大豆
阿毛
麦高芬
Topics
麦高芬: 我很好奇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以及观众对于电影不真实性的批评,还有电影中人物关系和拍摄方式等等。 覃牧秋(阿毛): 我们不是先构思创作再拍电影,而是先积累表达欲,再考虑用电影这种形式呈现。拍摄过程是边写边拍边剪,随时调整,甚至是从中间开始拍的。即兴创作的比例很少,主要体现在场景和调度上。演员排练不多,更注重演员对台词情绪的揣摩。空间在电影中很重要,演员对空间的反馈难以提前预料。素材使用率很高,超过一半甚至四分之三。 詹涵淇(大豆): 我理解的鼓楼,是年轻人聚集寻找自我,形成的巨大缝隙,大家一起等待,底色略带悲伤。东四和十条可能是精神分析角度上的一体两面,东四是刚来鼓楼的人,十条是待了很久随时可能离开的人。对“年轻人”的定义,在于其生命力与否,以及是否还在探索。 覃牧秋(阿毛): 《东四十条》是一部好笑的电影,尤其适合神经兮兮的人。最初构思东四和十条的角色,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经典搭配,但最终呈现有所不同。《东四十条》更在意寻找的过程,而非结果。拍电影一定要拍24帧,否则在影院播放会有问题。 詹涵淇(大豆): 试图在《东四十条》中寻找意义的人,会被电影玩弄。 麦高芬: 电影结尾的长镜头,展现了人物虽然没有明确方向,但方向却比所有人都清晰的意境。人生最后阶段会怀念不追寻任何东西的时光,而《东四十条》中的人物可能正处于这个阶段。《东四十条》和《极乐迪斯科》在内容上,而非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理想国的怀念。《东四十条》与“doomer”文化和东欧衰落后的氛围有相似之处。《波西米亚生活》对《东四十条》的创作有影响。鼓楼的在地性体现在年轻人聚集,自然发生碰撞交流。搞钱很重要,通过搞钱与社会建立联系,才能找到真正想找的东西。

Deep Dive

Chapters
本片导演覃牧秋和詹涵淇分享了电影《东四十条》的创作理念,并非先有创作计划再拍片,而是先积累表达欲,再选择电影作为载体。他们认为电影只是表达方式,寻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影片的定位是给那些更在意寻找过程的人。
  • 先有表达欲,再有电影
  • 寻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影片定位:更在意寻找过程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是【散场通道】的第一百二十集。 

2023年,我在平遥电影节上看了一部非常独特的华语电影《东四十条》,也和导演覃牧秋(阿毛)、詹涵淇(大豆)成为了朋友,而在今年的4月8号,《东四十条》登陆了全国院线,我们也借此契机与阿毛、大豆一起聊聊天。聊一聊本片的创作过程,如何看待本片的争议,如何理解北京鼓楼的文化特征等等话题,欢迎收听。

欢迎加入本台官方听友群,在微信上搜索AfterCine ,添加好友即可申请入群。

欢迎在【豆瓣】app上收听我台节目。

主播:麦高芬  毛毛 大豆 

剪辑:麦高芬

合作推广:

我台和【饿了么】联名专属福利上线啦�在【饿了么】APP搜索【散场通道】,在跳转页面领券下单,比正常外卖便宜6-10元!下单时,若有其他饿了么红包或饿了么会员红包,能一起叠加抵用(下单能用店铺券和饿了么红包两个优惠!)希望大家日常搜搜看,下下单,点外卖也是一种支持主播的方式�

时间线:

01:20 - 阿毛反问麦高芬:麦高芬为什么叫麦高芬?

02:10 - 《东四十条》是怎样一部电影?

08:00 - 如何理解一些观众对于《东四十条》“不真实”的批评?

10:50 - 东四与十条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12:50 - 本片是如何拍摄的?

14:50 - 本片即兴创作与计划创作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20:35 - 本片片尾曲的设计

21:55 - 拍电影请一定要拍24帧

25:10 - 本片片尾长镜头的寓意

28:35 - 《东四十条》与《极乐迪斯科》

29:35 - 《东四十条》与doomer与东欧的衰落

34:40 - 哪些作品影响了《东四十条》?

36:05 - 北京鼓楼的在地性是什么?

40:45 - 鼓楼人的精神状态

43:05 - 阿毛与大豆对麦高芬的反问

涉及讨论:

《河边的错误》(2023)

《小白船》(2023)

《濑户内海》(2016)

《貘之歌》(2024)

《上海笑话》(2023)

《搏击俱乐部》(1999)

《乘船而去》(2023)

《独自等待》(2004)

《波西米亚生活》(1992)

《钢的琴》(2010)

《男子高中生的日常》(2012)

《在下坂本,有何贵干?》(2016)

《用心棒》(1961)

《路边野餐》(2015)

《追随》(1998)

《偶然与想象》(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