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25 我们为什么走向山野?

vol.125 我们为什么走向山野?

2024/9/2
logo of podcast 不方时间

不方时间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小李
小陈
屈女士
Topics
小李:我最初对登山的兴趣源于对周围朋友周末活动的猎奇和跟风,后来逐渐喜欢上了挑战大型登山活动带来的刺激和满足感。在登山过程中,我体会到对身体的掌控感,这让我感到生命更有意义。每一次克服登山挑战都增强了我的底层自信,让我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即使没有完成所有目标,只要拼尽全力,我就不会感到遗憾。 屈女士:我从小就对登山充满热情,这源于儿时在秦岭的冒险经历,那次经历带给我刺激和满足感,让我渴望再次体验。长大后,爬山让我感受到了‘活着’的蓬勃感,并增强了对身体的掌控感。每次登山都让我克服困难,不断验证自己‘能做到’,从而建立了底层信心。 小陈:我爬山的体验在于欣赏沿途风景,感受大自然的原始景象。我选择登山路线时,会优先考虑轻松一些,但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路线。对我来说,登山是一种挑战,它结合了刺激感和对未知风景的期待。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所以下了山之后我当时其实有点后怕但是这个后怕也伴随着一种刺激感的满足这么的惊险这么的刺激但是我 I survive 我爬完以后我觉得是 alive 就是活着肌肉的酸胀你都不知道你身上还有这么多块肌肉就是感觉又是新长出来的一样其他一直我 water color

他有多么的永恒而是他有多么的短暂他看到这个岩石他是怎么去一代代的在时间的迭代之中从海底到山峰的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在读到这一段故事之中山的而且他这个地方他的优先级永远比你高然后你也可能会承受你失去他的风险而且有可能也就是这样让你感到他很迷人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执着他对于这

然后就是人类还在幼稚时候的一些兴致盎然那种感觉就会走向虚无和衰退然后这个时候登山没落了的话可能就会走向星辰大海然后去追寻那些我们以为是有这个实体的山还有自己在登山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话通过回忆通过各种各样的东西去另一种山

Hello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次的不方时间我是主播小李我是小陈我是屈女士

我们这一期呢想要聊一聊走向山野这个话题因为发现现在大家出去玩可能并没有那么喜欢去大城市我是指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大家生活在城市里面一到休息的时候就会想要抱个户外团然后去山上走一走然后去爬山或者是爬山挑战一下自己然后呢

然后也有可能在去远一点的地方比如说川西西藏等等这些地方都是比较热门的一些旅行地然后我会发现我们三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观念其实应该会蛮不一样的因为从体验上来说的话居女士是对这件事情非常有热情感觉每一次一到家就要来一票大的然后就是要去山里面走一走

然后小陈的话我觉得是不是有日常的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感觉经常也是会出去走一走但是热情的那个程度没有去女士那么高涨然后我的话呢就是纯粹的跟风就是有点好奇大家周末去那都干啥然后为什么要去然后也就去过那么一两次嗯

所以我觉得我们三个的差异性呢可以在这一期里面好好聊聊关于爬山关于登山的一些观念我们也会延伸到一些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然后以及电影的作品里面

来去讨论我们还是要不从热情最高这样的趣旅人士来就是可以聊一聊为什么对这件事情有这样的热情以及你的相关的一些经验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你到底是爬了就这几年去了哪些地方爬了哪些山

就这么说我好像一个这个徒步发烧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就是属于典型的人菜引大其实而且我去过的山也不是特别多我就是日常周末呀去周边徒步其实是去的少的但我我就是喜欢来点大的那种就刚刚说的那种然后之前我们说聊这个话题嘛我前几天就在复盘我的这个

就是跟山野打交道的经历啊这个徒步的经历我就在想我小时候和我现在对于爬山这件事情的认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就回忆起来就是分成两个阶段啊就是我 18 岁为界小时候和成年之后我印象里我最早是 12、13 岁的时候我妈妈就带我去参加旅游团然后当时是我们去秦岭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于小孩来说这应该是第一次来到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因为你之前去过的大部分的自然相关的地方就是公园来到一个这种没有人管然后没有太多的这种瑕疵的地方机会是少的我也有一两个这么惊险时刻就是一个是

我走到了一个青苔上滑了一下但是我当时手里拿着矿泉水瓶我的矿泉水瓶就直接飞了出去就等于我整个人就倒了我后面有个大叔他在后面扶了我一下然后我就看着我的矿泉水瓶就顺着那个山崖就往下滑然后卡在了一个树的那里

就是那个时候身上就会出一身冷汗的你就意识到这个事情原来蛮危险的就是一不小心可能就摔下去那我可能就滚下去我在想那个树能不能把我拦住就小时候我会这样想像那个树可不可以把那个重量的我让我不要掉下去还包括

当时我妈也是个特别搞笑的人其实我们家里的人都不怎么运动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相信我们可以去旅游团然后我们当时是去一个还挺经典的路线叫大四然后我妈以为那个是拜佛以为是去拜那个四但是实际上呢那是一个非常难的路线上了车之后都傻眼了所有的人都装备齐全背着登山包只有我们家三个人就是好像是要去旅就是想像是要去度假一样

但是就这样一条线路大家也是硬走下来了然后睡大通铺啊然后也走错了路啊来来回回这样折腾包括就是最后下山了之后还就是能喝一瓶啤酒这种感觉你在那个时候就是已经感受到这个登山很有魅力然后自己也非常的想再去体验对我觉得非常刺激

就是这种很刺激带给你的这种超出寻常的满足感就是冒险你想小时候啊小孩你有什么机会冒险啊对我来说我觉得去登山就是一种冒险就是你在那个山里面的那个过程然后包括我讲我们之前其实有一次还走错路了就是我们三个人走错路后面那个驴头发现我们三个人不见了他过来找我们

然后我们在一条其实是要穿小道的但我们走了大路所以我们走了特别特别久都没有走到他来找我们之后我们要从另一个小路穿过去那条路就已经非常不适路了一路上就是挺挺危险的就是属于他要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探才能过去的然后等我们最后到那个目的地的时候其他人都吃完饭了都过了俩小时了就这么离谱我爸我妈跟我

所以这些事情在当时就让我觉得它是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它会能给我刺激感还有就是我高三毕业的时候我跟我两个朋友去太白登顶这个也是一个很离谱的行程就是我去之前其实太白山是在是秦岭的主峰嘛它大概是它的那个经度往东最高的山所以也是三千四百多还是三千八百多我忘记了就大野海就那个顶峰的状态也是蛮高的

说实话去之前我觉得这个行程毫无概念就我以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山去随便爬一下这种感觉然后但是其实这个山到了山顶再往上一直走难度是很大的它在大野海下面是一堆乱石堆它都没有路了山顶是有个庙的然后山顶是会下冰雹的温差非常非常大气候非常剧烈但是当时我们去爬山我就是穿了一个 T 恤穿了一个冲锋衣夏季冲锋衣外套我朋友穿了个中裤

就是我们没有设备没有概念就对这个行程有多危险或者是需要什么设备都没有概念就随便背点东西就去了然后第二天早上是四点钟就起来爬

四点钟起来我就高反了我高反了一整天然后在大野海那块喝红牛然后四点钟开始走其实眼睁睁看着是太阳是升起来的然后在山顶上那个大野海让我们赶紧下山说要起雾了下山就看不见了确实起雾了雾起的很大三米以外就看不见了所以下山的时候蛮危险的我们三个人就是是走得很紧的就是互相拉着的因为远一点就看不见而且一路上我都没有遇见其他人基本上就是那个在往上的就是大野海左右附近是没有其他人的

所以下了山之后我当时其实有点后怕但是这个后怕也伴随着一种刺激感的满足就是这么的惊险这么的刺激但是我

我 I survive 就这种感觉我发现我跟 Tun 女士的区别就是可能从爬山里面感觉不到刺激就是感觉到刺激以后我就会在想下次一定要做好准备去然后就会有很多的多了很多的顾虑然后中间的那个过程也会让我很难受就是我觉得爬山就是让我觉得有一种饿起体肤劳起筋骨但是你不知道天要降什么大任意那种感觉

是不是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我觉得所以爬上去了 so what 就是我好像没有那种特别满足的感觉但是我觉得长大以后爬山稍微有一点点变化以后就是确定是感觉爬完以后会有一种

survive 的感觉但是我爬完以后我觉得是 alive 就是活着就是我感觉到那种剧烈的心跳然后真的是有种血脉喷张那种感觉然后以及那种肌肉的酸胀你都不知道你身上还有这么多块肌肉就是感觉又是心长出来的一样其他一直一直都在那里只不过因为你不

你不用它所以你不知道那个地方是有肌肉的就我觉得这种对于身体的一些掌控感好像嗯会让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因为好像我这一生能够掌控的也可以说唯一拥有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就是身体嘛就是

如果我都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控自己的身体天天腹按劳作然后骨盆前倾含胸驼背就是这样会让我觉得很恐怖所以当爬山之后我的身体有一些反应的时候我会觉得会有点开心就是有在动起来那种感觉它是健身中的一环

就是我觉得都是过程带给我的一些感受就是过程里面累印象非常深刻过程里面心跳加快然后一直在流汗就那个汗流到我眼睛里面因为我特别爱出汗嘛所以这些过程都会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让我感觉到自己有一种

活着就是很蓬勃的活着的感觉对你刚刚说这个天降降大任于斯人我就想我就是这个是这个特别匹配我想说的第二部分就是我我长大之后爬山这个事情我觉得它奠定它奠定了一个我底层的信心和能量因为每一次爬山说实话我觉得都是一开始我感觉我不是很行就是开局一会儿我就不行了

但是最后我都做到了就这个事情如果再重复的发生他不断的在跟我验证我能做到就是当我每完成这样一件事情我就会觉得哦原来我可以比如说就刚刚说太白山一开一开始我就高反但是我就是我的耳朵就嗡嗡嗡嗡嗡嗡但是我我我可以克服他就是

包括其实我跟小陈大四毕业去了雨崩嘛然后其实雨崩那个局开局十分钟我觉得我就有点累了说实话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个朋友就跟我说要不然咱下去坐车吧因为我们是进雨崩嘛然后他跟我说别逞强要不然咱去坐车所以就是你觉得这样带给你的这个进步你觉得你可以做到这种想法它是可以迁移的对吗就它不仅是在爬山这件事情上对

爬山对而且它其实也不是一种进步就每一个第一次体验是不一样的就比如再比如说去亚丁亚丁就是高海拔徒步我之前没有在长期的高海拔徒步其实去之前我也我心里也没有没有这个 B 数这玩意能不能成

但是我最后也走完了,包括五一去熊野古道,去日本,那是我第一次大负重徒步,大概背了有 20 公斤的东西,18 到 20 公斤。我之前没有背过这么重的东西,更不要说背着这个东西走四五天,我都没有背过,所以这东西对我来说一开始都是有挑战的。这是一个别人能做成,但是我没有做过,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成这样一件事情。

每当这样一件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一开始肯定是有担忧的但是我又有点但我又开始我又会相信我应该可以到最后我完成它我真的可以这个过程给我的信心我觉得非常非常大它给我有个影响是我就觉得我的人生好像开了一个口子让我觉得什么都能试一试就是什么我觉得我都可以去试一下我试一下我应该可以做到

我会有这样一个假设就面对所有的事情当然了我也不是说就是好高骛远啊咱现在就是这个体力我说我能登出风我不会有这样的这种这种想象但是比如说如果下次让我第一次去做这种去爬冰川或者再下一次第一次去爬雪山就是再有一些这样的也是第一次大家可能会有点担忧是我就会觉得我有点担忧但我应该可以一试

这个底层的自信我觉得是还蛮重要的这在其他事情上可能也会显现就遇见一个有一定的未知有一定的担忧的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我应该能做成而不是第一反应是我大概率做不成

我想到那天我跟君女士讨论要不要骑车去千岛湖这件事情就是我是那种我上一次去千岛湖我没有做准备然后我就没有成没有骑完整圈我就骑了大概 50 多公里然后我这回回来以后

我就想我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我要一直锻炼然后就给自己身体有点感觉有点想做那种训练计划然后去达成就是环湖骑行的这个目标但我跟曲女士我跟曲女士说了这个以后曲女士当时就觉得能行哈哈哈哈

我感觉就因为去旅行之前也没有骑行经历但他可能爬过山然后他就跟我说我们感觉就大概 11 月的时候我请两天假然后你也请两天假我们周末假了两天四天然后就路上两天然后再骑个两天能行

就是居民社会有这种自信但是我的感觉就是我必须想要自己在北京比如说找一个地方我已经骑了一个 120 公里然后我才会说我去千岛湖 140 公里我没问题了我觉得这可能是

我不知道这该怎么概括这种差异就是准备派和信念派天然乐观派你们那天骑 50 公里就骑了一天是不是那 140 是半天三四个小时那这个 140 是两天完成小陈换算了一下说确实能行我只是想想到底行不行啊

但是那种路况我就会想路况也不一样千岛湖那个地方有蛮多坡的北京就是很平的我们还得找类似的地方练一练比如说我就会想说我要不要去爬一下北京那个借台寺就是在那边去走一下山地这种路形这种地形然后看自己能不能适应我的菜腿能不能支撑得住对那我要补充一点啊男真的去千岛湖然后最后没有骑下来

我是不会有任何的遗憾的因为我会觉得我拼尽全力了这就够了就这种感觉就是其实上次我们文小城我们去雨崩我们也没有走完所有的线路其实有有有有地方我们是没有去的但是那天是真的感觉就是不行了

而且第二天主要是还要出雨崩还要再走一天所以为了给出去那天留够体力所以我们就放弃了一天的路线第二天就没有走就歇了但我对这件事没有任何的遗憾就我不会觉得啊天呐我都没有走完我好差呀我会觉得我已经拼尽全力了这就是我的极限这就够了我就是这么想的然后我就觉得好地方也值得来第二次我也不会很遗憾我会觉得我第二次还会去我就走着这两条线没有问题

就是其实爬山也会让你看到你所也能看到让你能看到你的局限性

你们两个现在就是在没有装备和填训的情况下达到了那种去追求那种攀登极限的那种挑战者的感受只不过说在这个环境的显觉啊和那种生存条件上还没有那么的那么的尖锐那么的可怕但是我感觉我和我这个小点的高点小的这种我的体验其实很多

在于我特别在意我可以去到山里看到的风景就我走向山沿之后我的体验就是不管是去雨崩还是说去北京周边的一个非常小的山我有记忆点的东西除了我身体上的这种各种疼痛感和这个过程的艰辛之外有很多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那种

景观包括去雨崩我记得最深的那个森林的感觉就是那一块他直接把那个树砍了之后顺着那个坡滑下去然后顺着河道再一流那一段他就是很原始的那个森林的景象让我印象很深刻然后包括我们最后顺着那个河谷走出去的那一段就是你永远都隐隐的听到那个水声然后

顺着那个路但是你看不到可能你往旁边侧一点也能看到我记得当时往旁边侧的时候然后那个和我们一起的那个浩浩他还说哎你竟然敢那个把身体伸出去我觉得我觉得还 OK 我觉得就是

这种体验是不一样的然后我去北京周边的那些山我基本上每去一个山我都会有一些不同的体验比如说有一次我去那个山我是去看桃花的有一次我去那个山是去看丁香的满山都是丁香还有一次是去看白化林的然后还有一次去看什么什么枫树的就其实我每次的体验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特别期待是走到山林里面去看那些

我可能平常见不到的风景我觉得这是爬山给我带来的一种体验

我平常去爬山的话就是在这个体力上对我的挑战我是如果有的挑我是会挑容易一点的跟轻松一点的然后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的但是如果你告诉我说这个地方景色很好但对你很有挑战性那我也觉得我可以去我试一下爬到哪试哪就是这种感觉就一定要有一个诱惑在前面

这个确实挺不一样就是我其实感觉我在登山就你刚刚说太轻松的你就不想去了你就你会选你如果好看你会选但我就会就太轻松了也不是就太他再轻松他也比躺着累对吧我觉得又没有那个体验我就觉得那还不如不去就要不然就来个猛的要不然咱就不来咱就不来我就是想象了这是对你对你来说登山它更是一种挑战它是一种结合着刺激感就是

它在一个维度上是对我有这个刺激的就我刚刚说比如说负重或者是高海拔或者是长时间或者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或者是自己去 DIY 就是它总在一个点上是对我有是一个新鲜的没体验过的对我来说是刺激的所以我要去就是是这样一个牵引感在带着我而且我觉得它景色肯定不会差对吧就是它景色不会差所以这个是有底线的然后再有这个的牵引它就是成为了我的一个动力

但我觉得我们现在爬山其实就是总的来说还是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的我们大概知道什么时间能够爬到山的那个山顶和山脚会经过一段什么样的路程就是它都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路线我觉得这个事情我们虽然掌控感不多但还是有就和就是此前的那种探险家的爬山还差别也是挺大的

是就我们面临的可能只是一些小插曲而他们面临的是就是完全的未知所以就是之前我们也聊就是说到底什么吸引着他们赴汤蹈火做这件事情我觉得他那种情绪可能就是我今天表达的我这种情绪放大的这个

很多倍当你当你面临你面临一小部分位置 PK 你面临一大块位置小位置带给你的刺激肯定是小的但是是你可以在你的掌控范围内的那大的位置带给你的刺激就是大的可能会拖了你的掌控但有的人似乎最爱对这个东西上瘾

其实我们就是在聊这一期之前我们一起去读了《念念远山》这本书它是剑桥学者麦克法伦的行走三部曲之一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关于登山和远行另外的两部是《古道》和《荒野之境》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

获得了很多很新鲜的对于登山的认知而且我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面有点想我就跟他们来讲我说这是我们能读能聊的体验吗就是我们差了十三八千里为什么会从我们到这个体验上去但确实是有很多我之前没有想过的维度因为他从这本书一引入他就去讲的一个

一个故事就是托马斯·伯内特的故事他当时就是他由这个人的经历来引发人们的那个登山观念的转变就是从 17 世纪一直到 19 世纪从一个畏惧山野到探究山野到最后要征服山野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书里面为什么会提到他呢他就说是从这个人开始大家对于山的

概念里面才加上了时间这个维度因为在此之前圣经对于山的描述它就是一成不变的然后大家对山的年龄的认知就是六千年左右但是在他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提出来一个质疑他觉得现在的这个山它其实是大洪水之后的留下了一片残骸它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从一创世之初

来了就是这个样子然后从他开始才有更多的学说去解释啊这个地球是怎么怎么形成的这个山脉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到那个嗯

18 世纪的时候被称之为古典地之学之父的詹姆斯·赫顿这样一个人他对于山峰的形成过程对于岩石它的内部构造的一些观察和解释才引起了大家对于整个山形成过程的一个重新的阐释

就是从他开始吧他有三本的那个地球论因为书里面说的他对他的描写就是他会如此深入的看向时间之渊头脑似乎都因此而晕眩就他在看到一片岩石的时候他看的不是他有多么的永恒而是他有多么的短暂他看到这个岩石他是怎么去一代代的在时间的迭代之中从海底到山峰的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

在读到这一段故事之前我其实也没有想过原来在几百年前大家对于地球的认知它就是很久的这样我也没有想过可能就是只有这么几百年的时间大家才逐渐的对于地质的形成的过程上的了解然后才去激发出我去探索这个山什么样子因为 18 世纪的时候大家进山就是去看地质学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海奔呀各种化石呀然后去

然后再去认识各种植物认识各种动物然后再去把人类进入山野登上山峰当成是一种去克服自然的挑战我觉得在知道这个故事之前我好像把这个登山把理解自然的地质的世界的形成过程也当成一个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我甚至没有去质疑和反思过这个过程

在读这个书的时候让我知道就是探索山的这一部分应该是作为我们现在所理解到的那种种种刺激性的之前就它还有一个知识积累的部分认知更新的部分整个世界观念的变化的这个部分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小陈说我们对于山的认知可能我们现在看山会认为它是一种风景甚至会有一种美的体验但是在伯内特的这个描述里面大洪水退却以后山的描述是

大洪水退却后留下的残渣实在是大洪水的巨大力量下被扭转然后堆积的地壳碎片山脉是人类罪恶的庞大纪念

就是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见过山就是在过去的人看起来就是山是大地的巨大的坠游就是它是一个凸起的令人厌恶的毫不美观的一个甚至有一种黑暗的这样一个部分会让我

刷新了自己对于山的认知吧就是也是直到后来比如说 18 世纪以后有一批人他们是壮游者他们希望从这种自然风光加上人文风光里面去

获取新的知识,然后所以呢,在对山峰有了新的文化的认知,从山里面去,从山上去看底下这种巨浪翻滚的时候,这样的体验才变得就是只为高处本身而仰慕高处。就我觉得他的很多描绘是很精妙的,就是如何能够对于高有这样的理解,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高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但是他就写出来了高这样的一个维度本身就会激起人内心的震荡就是这种感受因为他站在高处了他到那个地方了我真的有这样子的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还没有我们真的不知道高是什么样子就可能

我今天不是坐飞机回家吗我觉得这飞机很高但是它给我一种很虚无的感觉我虽然在这个高度但是它不是我一点一点的爬的这个高度我不知道我这个高到底多高而且你的高是有一个安全感的依赖性的就是你在一个封闭的一个物体的内部其实是不会有那种

我真的就是在高处你其实会觉得你在高处的另一个空间里面这跟下面这个空间不是一打通的你说这个我想起来了一个体验是在爬华山的时候因为华山它有一段就是华山不是五月里面最显的一个著称吗它有一段路就是

那个梯子就是特别特别窄还有点悬空那个意思我当时排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我印象可深刻了我回过头看了一眼就是我往下我凝过身来抓紧了那个铁链往下看了一眼我真的出了一身冷汗

我不敢看我看那个网图我就觉得很离谱万一这链子断了怎么办我都不敢看真的不敢看就是你只能看见你脚下的路你往后看你首先是会看到你背后密密麻麻的人其次你能看到你上来这个坡的这个坡度它是一个就是我觉得应该有个七八十度是个非常陡的状态

还记得书里有一段类似的描述就是他爬到那个峰顶的时候他说是爬到了一个餐桌大小的顶峰然后握住了从顶峰后后继续探出来的铁管十字架就是他的那个高头然后他说山体从四周一落千丈感觉我们是在艾菲尔铁塔的塔尖上保持平衡这个是不是就说到崇高这个概念了 18 世纪的时候就是

会有在艾德蒙伯克这个关于我们崇高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里面就有提到过这个概念他有一个描述叫做这是一种为了恐惧而恐惧恐惧带来的生理体验是一种降少而且当时也是有一个这样的背景吧一切和新古典主义所相反的东西

都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想要去追崇的对象偏爱混乱强烈灾变硕大无朋不合规则涌现出对蛮荒的思慕就是以前那些规律的那些符合规则的那些对称的东西现在可能就是被认为也不能说被认为不再美吧而是说可能认为与它相反的东西也是值得去追崇的

虽然有这种崇高的一种体验就它会从这种恐惧里面同时也会伸出一些愉悦它就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过程就你虽然你在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风就是高度所带给你的那种大自然的那种力量但同时你的自我的意识也会不断的膨胀起来

这也是作者描绘的吧就是山顶凸显了时空的宏大和深远相形之下自我却如此渺小被受威胁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就是有一种毁灭性的冲动同时你就无法就必须要去把自己自持住然后去守护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那种

小小尊严的那种感觉对我这个地方我还有点好奇你们觉得在山野里面你是更觉得自己渺小还是更觉得自己伟大就渺小是因为你跟这样一个宏大的东西形成了对比这个伟大可能不精确就是说征服感就是你觉得我爬上了这个山就我征服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样一个有着时间的纪念被称为永恒的雕像活了这么多年的东西

这两个感受哪个会更强烈渺小就是对不起现在还谈不上征服如果每一天我是爬上了一个那种有一定高度的可能就是四五千以上的那种山我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书里面也有写到一些早年的登山家大家把登完一座山会说某某山又已经失去了它的处子之身会用这样的描述来表达就是征服这个词给人的这种给人这种强大的这种欢愉我觉得可能是时代已经演变了吧就我们现在嗯

首先可能是我们没有去真的去过很高很高的山然后其次就是现在来说征服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真的重要吗好像到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的观念里面反而是放松或者松弛自然就是

这些关键词好像才是我们走向了山野里面一种共同的诉求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种类似的感觉啊嗯就如果是我们学校的登山队他们可能会去征服但是我毕竟在登山队睡了两天就退出了那我肯定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话我觉得就是因为书里面他提到了这种征服就是

当时就是世界上超过 8000 米的山也就那么十几座那他就是数着山头的呀这种山现在飞机都飞不上 8000 但是我作为一个人就是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我现在走上去我就是第一人全世界第一人那种征服感和我们现在随便上多山爬到山顶那能一样吗

对我觉得对山野的这个欣赏的文化在维多利亚时代跟我们现在还挺接近的这段表述也很奇妙说是中产阶级他们需要一个风险阀门把他们在都市幽卧生活里面狙击起来的争气放掉一点

所以当时在这个伦敦的剧场里面会演很多这种登山的戏剧就是一个登过山的人回来然后在这边通过表演给大家展现登山过程当中会遇到的这种险境以及他怎么克服这些也包括当时的观光业很多时候也不是度假他也是把你带到山川的废墟里面给你提供一个安全距离让你去观察这个山就是大家既想获得这种一定的刺激感又想

保证安全其实跟现在的我也差不多就是不过是一些一些重写罢了这就是那个就是登山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大概相当于是进入山野获得一种探险的乐趣但它不是那种说我要去一个非常未知的非常险峻的地方可能

大家去山野里面获得一些新奇的体验然后当时不是还有一种学说就是说觉得越往上的空气越洁净吗可能在底下的都是一片昏睡的庸庸碌碌的人但你越往上走这个密度也越低空气也越好然后你的心灵会得到净化然后你再回到凡世界就是有这样一些学说可能就是它背后那种去

海滩去温泉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再回到那个都市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在整个环境在恶化的情况下去走向更自然的一些地方我觉得有这样的一些因素在你在想象啊这个登山风尚或者说这种情绪的传递它是不是呃

也是一个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当它是一种非常极端非常专业形式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这种嗯很危险很具有探险性而且也注定是极少数人才可以去呃

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情但这种风尚从这一个小的群像大群传播的时候他传递的是一种冒险的精神一种情绪一种挑战未知的这样的很多刺激感然后更多的大众被这样的一种你表达因为其实很多登山者回来之后都会写出书嘛都会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东西然后或者都会写这个在报刊上每天登自己的见闻那说明大家是喜闻乐见的人类

因为

因为通过这种放大版的体验大家相信这个体验是能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欢愉的所以我通过模仿它也想获得给我日常生活更多的这个调味剂更多的这样一个欢快的因子

我觉得好像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大家的目的和最后大家的体验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是它的传播我觉得是有一个从内向外的这样一个过程包括像现在中国的就国内啊大家户外运动啊这些的我感觉也是从发烧友开始当然了国内这个情况我觉得更加复杂或者说是到了 20 世纪 19 世纪往后

可能登山也是一种 privilege 就是它并不是不不不仅不仅是一个平民可以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可能也跟阶级跟你的资产挂钩它成为一种封上也未必不是就是一种就是基于 privilege 的追寻而不是基于登山这个运动的一个追寻嗯哎但其实没有嗯嗯你说

你说这是我我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有一点印象就是可能那个人他

并没有一份就是多么厉害的工作或者是比较有钱或者是比较有闲这些可能都没有但在某一次体验之中就是他知道了这个登珠峰这样一件事情然后就不断的去挑战挑战最后登上桌子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就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也把登珠峰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去实现了但

可能和他的整个的职业啊家庭啊他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这些都没有太大的绑定关系我觉得大众风尚和个体经验它其实并不冲突嘛就是可能群女是讲的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就是登山这个运动为什么可以推广开来

然后小陈讲的是在对于个人来说登山者到底实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或者是让他感受到了是为什么让他觉得这是可以追寻的嗯

我觉得可能对这个逻辑我觉得前者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不管是从人还是到群体还是到国家来说他有一种扩张的欲望就是嗯

或者是说去追求就像我们看奥运会一样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对我不会有这样的一种欲望就其实我觉得也很好理解吧就是虽然我觉得作者他的概括里面他会把它理解成就是去无人踏足之处做无人完成之事这是深深根植于西方世界想象中的欲望渴望优先渴望创造但

但我觉得某种程度来说这不仅是西方这是人类这个整体就是会想要变得更高更快更强要不然为什么就是从古希腊那块的时候就开始开运动会然后我们到现在还是这么对于奥运会这么热衷他可能就是有一种突破的这种意愿在但是我又可以理解作者可能他想讲的是一种就是

国家的欲望的膨胀就比如说帝国主义他比如说他在里面写发现珠穆朗玛峰他里面用潜伺造就就是说西方人发现了一个本已在那里守候了千年的这样一座高山就是有像他其实应该是有种嘲讽这种殖民心态的吧也可以理解比如说

就是在最后也是在珠峰那一章节的时候他写的那个故事里面就是当时英国和俄国然后他们之间在进行帝国的一些斗争然后所以英国人就

到那个地方以后他们就想要很快就是想要开发营地想要去爬上这座高山然后不仅要从南边爬还要从北边爬就是要甚至西藏这片地方他们说好了两个国家说好了大家都不要去哦然后最后英国人偷偷的就装成要去朝圣的人然后又去了就是我刚我刚

我刚突然在想就是登上珠峰跟登上月球好像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在这个理念上的概念上来说就是为什么要把一个小旗子插在那里为什么要把国旗插在珠峰的顶上我感觉他们好像在本质上是不是没有什么差异我觉得对个体来说大家会很去寻求那种第一次的体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体验就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少其实登山也一样当这个山峰被

插满了标记的时候就是人类还在幼稚时候的一些兴致盎然那种感觉就会走向虚无和衰退然后这个时候登山没落了的话可能就会走向星辰大海然后去追寻那些我们因为得到而失去的部分我们得到了一座一座山峰上的标记但是我们失去了可以去探索未知的空间

就是我会感觉就是有一种宇宙和大海甚至是当路面被开掘的差不多以后大家对于未知可以去探索的另一片新天地不能说是平地吧它可能是一种跪地就是越来越难越来越前往未知去向往这种神秘

在这本书里面他其实写了一个人叫做马洛里然后小陈说他也看了关于马洛里的纪录片就马洛里他是三次来到珠峰底下准备攀登然后前两次都失败了但是他第三次再次鼓起勇气再战的时候最后被掩埋在了冰天雪地当中

然后这种叙事可能就是让他可能有一种模板化就是要么荣光要么死去但是不能失败然后后世的人可能就以他为作为一个榜样一个标杆然后不断的去模仿他的这种行为要去征服这座高山然后在作者的叙述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马洛里跟他的妻子的关系就是

对路斯关系他形容的时候他就说他们之间的三角链我当时想了半天哪来的第三个人然后其实他写的是马洛里朱峰和路斯他们三个人的三角链就是我会想就是可能

就是一个这也说明了这个人他其实是在山上就是投入了极大的感情就是为了他以至于可以为了他献身的这样一种感情然后我发现就是这种极限的登山运动员他其实也不是运动员吧极限的攀登者他们都有这种类似的这种嗯

心理状态就比如说我还看了一个纪录片也是讲的一个就叫登山者他这个人叫马克安德烈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徒手攀登而且是单人徒手攀登的一个这样一个登山者

他自己就是不用手机自己住在一个比如说就住的很很很简陋就在楼楼梯景他也没有其他的想要的工作他的一生就是纯粹的想要去攀登然后他攀登的时候嗯就是

攀登了很多名山大川嘛尤其比如说加拿大洛基山最高的那座山峰然后以及南美洲安地斯山脉就是冬天去挑战那个爱格峰它都成功了但是唯一一次不幸的就是它攀登

他过一座山里后他死在了一次雪崩当中然后他的妈妈当时就写了他的悼词然后里面有几句话就是他觉得他这一生这个妈妈说我这一生学到很值得就是不去阻止儿子对群山的热爱他度过了他想度过的人生他天生就是应该去攀登的

就是我就是在理解攀登者和他们所爱的人的这种关系吧我会觉得攀登者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很自私的就是他没有去在意他爱他的人会去怎么想当然我觉得这也是相互的就是他们的成就可能也是爱他们的人的成全就

我觉得就我会很复杂就是这种纯粹为了自己这种想法它到底会不会在所谓道德上占有一定的劣势就是我就会去有一点质疑吧我觉得但是这个问题如果推向极端的话就是你如何平衡个人的自由和你的家庭责任

再具体一点就是你爸妈让你生娃你现在不生怎么办我觉得就很现实你不生肯定会伤害对一些家庭来讲女孩不生育肯定会伤害到他们或者是女孩不结婚不生育会让她成为农村甚至会成为一种耻辱或者成为怎么样让她备受冷眼我觉得一个是生命的一个底线问题一个是就是文化价值就是生命

我其实觉得本质上它就是在衡量你的家庭在你这里的权重嘛你多少事情是愿意牺牲你的自由去换取你家庭的认可只不过一个是换取就是只不过登山这件事情就是我一点都不愿意去牺牲我完全自私就是自私百分百和自私百分之十大家就是个进度条啊我很佩服这样的人嗯

我也很尊重这样的人而且我其实觉得作为他的就是作为父母你是无法选择的嘛就是你当你的孩子要做这样的选择那

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责任我觉得他可能欠他爸妈一定的这个养老责任或者是之类的就是可能有这么个说法但我也不知道在西方有没有这样的善良老人的责任之说可能这个本来就不是责任但是你要说伴侣就是可选择的是伴侣跟孩子孩子也是不可选择的只有伴侣这个层面上我觉得是你在选择伴侣的时候

就是伴侣自己要考虑这个点你也知道跟他在一起注定他是要追寻山的而且他这个地方他的优先级永远比你高然后你也可能会承受你失去他的风险而且有可能也就是这让你感到他很迷人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执着他对于这件事情的这种执迷不悟让你觉得他很迷人那我觉得这是一个可选的理应是接受和理解的这一切才选择成为伴侣

对,我只觉得这个可能不能从一个群体的比较大的范围来提问因为他作为那个妻子他可能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你不能够履行一个丈夫的职责陪在我的身边一种是我的丈夫是一个如此伟大之人我因为有他而荣幸这就是我们的爱就是两种都有可能不能去揣度他是前者

然后呢就是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些细节就是其实马洛里也不是长期的在外面他也会就是他是 1921 年去了一次 1922 年去了一次然后中间隔了两年又去了一次就是他第一次从山上就他每次都会保持跟路斯通信然后他第一次从山上下海的时候他还说就是就他刚下来

对这不久吗然后那个队伍在组织第二年的然后他说给他整个阿拉伯的黄金他也不去了然后下一段书接下文就是第二年三月他又出发了我刚刚在想小陈那个表达是否也可以套到刚刚小李念的那段道词上对于一个母亲来讲你的孩子是长久地陪伴在你的身边

更重要还是我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人嗯甚至是他追寻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事情也让母亲觉得心累嗯然后还没有讲完刚刚那个点就是他那个嗯

马洛里承诺了要把露丝的照片放在珠峰的峰顶然后他不是有那个记录吗后来有人去找到了马洛里的遗体他的遗体里是没有露丝的照片的就有人说可能他已经就是猜测他有没有到峰顶就是可能他已经把照片放在了那个地方就是有这样的一些细节那后面有没有人上去看一看呀真的吵吵

可能是没有没有反正没有在报道上看到照片被找到都只是推特一下说身上没带照片可能放因为最后马洛林有没有登上珠峰也是一个谜题也就是他在别人的描述里面他离珠峰只有 200 多米但是他最后发现的那个地方离珠峰还是有一段距离他被发现的那个地方在 8200 多米但是就是有 600 多米的距离了嘛然后

还有一个就是后面的纪录片那纪录片是最狂野的梦征服珠峰在那个后面有探索队去搜寻他的遗体有一个镜头晃到了当时找到马洛里遗体的时候

我真的是被震撼了我看不出来那是一具遗体我会以为那是一具雕像在那个地方然后确实当时有很多那个英国的媒体也会把它比作一个白色的大理石雕像就是因为它那个极端低温的条件它的身体已经就是有点炎化了那个炎石的那种感觉就远远地望过去一个人和一组雕像在那个地方这是我看这部片迹象最深的一个地方

就听这个说完我会觉得假如说我身边有一个人亲密的朋友或者我的爱人或者我的家人他们要去做这种极限的登山的运动或者什么的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要让我去学会成全的过程就是他可能一会为了你就不去了我觉得遵行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就始终还是需要对他们保持一些敬佩吧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容易的然后同时也需要感受到他的这样的一种选择也是由爱所生的这种开放包容的环境去滋养出来的

就我觉得这是当我看登山者这个电影的时候就觉得其实这个是我觉得最感动的一点反而他的一些很纯粹的一些对于登山这件事情的爱就我会觉得在我这里好像差点意思但我不知道我聊之前有没有偏题就这个事情还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看的那个刘成军的那本书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就是

就是其实这本书它的背景就挺让人唏嘘的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就只有 19 岁

就是 19 岁的那一年她和她的男朋友去尼泊尔登山然后遇到了非常极端的天气他们就偏离了路线最后被困在一个岩洞里面他们被困了足足的 47 天然后在第 44 天的时候刘成军离开人世了然后三天之后他们被发现了就他的那个男朋友被救回来就是在

这样一个事情上对于刘成军的家庭来说可能这是一个很难接受的事情然后对于刘成军的男朋友来说就是他就在自己的身边死去这样一件事情可能也很难接受但是你在读我在读他的那本书就他他是一个很喜欢记录然后有

就是有很敏锐的思维有很美的文字这样一个人就是他这本书里面大概就分了三个部分然后第一部分就是他们去印度玩的这一路他的一些路上的经验体会然后呢第二部分是他的一些照片然后他给朋友写的信然后第三部分是诗歌啊第二部分是诗歌第三部分是就是你逐段逐段的去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

好像感受到的不是他为什么要去山不是为什么他要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而是你能感受到他这个人他的生命是这么的有活力他的存在是这么的有力量就是那些文字你在读起来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去质疑他为什么要去爬山了我想就是分享里面的一些就比如说他

可能在给他朋友写信的时候,就是已经是在他濒死的状态了,他说我非常思念自己生命所经历的一切,同时希望自己能活着继续承担生命,就在此刻他对人生的理解就只剩下承担生命四个字,那就是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他那样的场景的时候,可能他

在获救之后他的人生还会有无数次的去登山去体验这样子的一个极端情况的经历然后在读他的诗歌的时候因为他的诗歌其实都很长有很多很规律的很复杂的意象就是会跟着他的那个诗歌进入到他的那会儿的精神世界

我就是一手也没有抄录因为每一次我读完他的那首诗我就感觉我好像进行了一个短暂的旅行一样这种可能也是一种个人特质他的文字太有力量了然后还有他自己在写他小时候去山里面的那种体验他说在

在睡觉之前听见了山发出的声音它发出声音像远古的天空岩石破裂野兽撕裂了皮毛声音的总和像一列火车朝我的心脏直直驶来就是在读到这样一些文字这样一些体验的时候你可以理解这个人你不会再去怀疑它你说到这个我想到了一个电影这个电影的名字叫做《荒野生存》

其实他们的结果是有点接近的这个电影也是根据一个真实事情改编的这个电影是讲的一个艾莫瑞名校毕业的一个大学生本来应该前途非常的光明然后家里非常有钱很中产他放下了优渥的前途然后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然后把为数不多的现金也烧了然后开始去到荒野里面

然后他有一个计划是他要去阿拉斯加他去阿拉斯加路上他遇到过退伍的老兵也打过工然后还遇到过西皮士最后这个故事就是他还没有到阿拉斯加他好像还是在他去的路上然后

他进入到了他到了一片荒野里面有一个废旧的一个公交车然后他就住在那个车上就是很很很很破落了然后他最后是死于他吃了一种坏的果子他全程是一个人然后那个果子就是书上记录的

跟他捡到那个有那么一点点的差别那个是不能吃会腹泻然后他没有食物等于他学会了所有书本上的知识都没有支撑他在那个环境下活下来他最后就是由于各种饥寒交迫加上疾病就死在了那里

然后是后面有人才搜索队就是找到了他然后他死之前是在那个公交车里面写下了一些东西然后他一直也在写东西就留下了很多文字然后后面这个就被改编成了这样一个电影我就感觉他们的故事的差异是说这个人他一开始就是抛下一切要去探索荒野的

然后那本书里的人这个事件对他的人生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就本应只是一个旅程的一个部分他还会回到他的生活还会过他精彩的人生

其实关于登山啊或者是进入山野还是有蛮多电影的然后我之前老没事会找来看一看尤其是打工日的时候就觉得想看一看跟大自然有关系的我发现很多电影还蛮有就是相似的地方的或者说这个故事的叙述逻辑有很强的一致性

我当时看了有这么几部电影它都是讲述了一个失忆的人的故事这种感觉比如说这个朝圣之路朝圣之路大概是说讲了一个可能儿子的

本来家境很优渥的爸爸是牙医然后呢但是他不愿意去上学他一定要去走这个朝圣之路朝圣之路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的一条路就是要走很久然后儿子遇难了然后呢爸爸呢就走了这条路然后说这条路中在感受儿子生前的这个感受感受吧感其所感然后最后拿到了这个 certificate 就走到终点然后他写了儿子的名字

然后是这么其实是记含着父爱以及在也是也是说父亲想通过徒步这件事情来理解儿子所追寻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一个故事然后还有几个故事它也是可以说是接近都是这样的叙事模板还有一部叫涉足荒野是一个女生独自去徒步的故事讲的就是当一个女生面临着婚姻问题母亲离世吸毒滥交就是人生低谷乱成一坨的这种她去走了这个美国很有名的这个 Pacific Crest Trail 然后也是需要走大几十天一个人走然后全程重装然后非常的艰险

他通过这个方式在进行自我救赎或者在进行一种疗愈在通过这个方式放下过去或者说寻找人生的意义对还有一个电影叫做大地也是说一个也是一个女性面临着生活中的各个的磨难然后呢她就是无法无法理解哈无法自我开解她就来到了荒野啊但她不是登山了她就住在山里面住在非常偏远的山里面然后

就是全部都是自己自足还要和熊搏斗然后在冬天的时候他就差点就是命丧于此被一个印第安人给救了然后就是活了下来在这些故事里面就是所有的模板都非常的一致就是当一个人在人生中啊遇到了一些困境遇到了这个人生失去了达到了低谷然后没有了意义

而且同时与之相匹配的是大家都是家境优渥拥有一切就是感觉像中产你不应有这些烦恼但是最后你觉得很没有意思然后你现在选择来到荒野来试图通过荒野来进行自我的救赎

还有一部是关于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他也不是登山就是在荒野生活很多人都说这个特别是很挨人看就是很孤独一个人怎么在荒野生活然后体验但他最后就是回到了城市而且这些故事最后结局都是所有人都回到了城市就是在结束了荒野之后想仿佛是在山野里面重新感受了自己然后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这样一个定位或者是

有些东西不一定是想透了可能就是想开了然后回到城市故事基本上结束于此你可以说开放式结局你也可以说设想的是大概会有一个比之前更好的日子在眼前就还蛮神奇的就是所有的故事都是这样一套模板宛如山野可以给我们一种救赎而且所有的故事都出现在中产级以上这样的一个阶级身上这是否是一种

就是暗示呢我觉得我们现在年轻人好像很多人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生活了然后好像山就是有这样一个寓意就是当你进入这个山水的时候你就是为了要去摆脱城市所扰这种感觉

他们有一定的对立性我觉得中国就是山水中国山水画里面就是道家思想就很浓重嘛他里面画画都是画那种全景然后都是那种可以游览可以居住就仿佛就是我们现在的人去看那种旅游的 vlog 一样就那个时候可能没有 vlog 但是他们那个时候就是可能欣赏山水画或者画山水画去

获得这种我们现在要走向山野的这种感觉但实际你的身体还是在就是在现实的繁尘当中就像很像你刚刚说的那些人他们可能逃离一段时间然后又又回来然后山野这个概念我感觉现在是不是就有一种

逃离出逃就是在很多广告词里面也会用到这种类似的一些修辞吧去形容去往山野里面

对然后还有有一个细节是一部电影一个叫临终漫步的电影里面他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说他们是两个老年好友都六七十岁了七八十岁了一个人特别想就是完成这样一个愿景就是去走这条阿巴拉奇亚山径也是要走几十天这种然后他那个朋友就愿意陪他一起去

他俩第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个人就想放弃了就说走什么走一把年纪了老子不走了这个人就觉得不行我一定要走我都下定这个决心了你不要阻拦我你不走就不走了你不要拦我那个人没办法就跟他一起走了然后第二次他们又遇见了一个险就是他们从一个山崖上掉了下来在一个小的空台那块他俩发现他俩上不去了

他俩就在那过了一整夜那一整夜我觉得可能近乎一种濒丝体验当然远远没有到啊只能说对中产来说是一种濒丝体验就是你掉下来了然后目前没有人能把你弄上去然后那天过后之后他们被那个救援队救了上来他们就决定不走了就是当时那个人就问那你不现在还没有走完吗你还要走吗这埃巴拉奇亚山径很长啊他说就是你觉得走完了就走完了

就是最后有一种很那种仿佛山就在心里的感觉就是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不知道我们古人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就是山就真正的山在你的心里你你觉得你觉得通向他就是通向了他对于大部分来说他做不到那种就是

就是那种比如说在山里面放歌长笑然后就是那种嗯放浪行骸那种感觉他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就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去安慰自己然后就像你说的可能到最后就是嗯你并没有在山中但是你的心是属于那里的就是就是感觉为你生活找了一个比较折中的解法嗯

对而且我其实会很佩服这种故事里面描述的这种独身来到荒野的这样的主角因为我觉得这是一场对你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丰沛的一个实验

就是你得足够的坚强不仅是你的生就是你的生存能力技能得很强你的精神世界得足够强大抵抗孤独因为你是独身嘛还在荒野你的这种渺小跟大自然的这种对比是很鲜明的

我就觉得我不敢做这样的冒险啊就是有可能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并不是现实生活绊住了你而是你本来精神世界就没有那么丰沛你无法支撑你自己在脱离了现实之后还可以这样还可以这样就是元气满满的活着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不见得是被生活绊住了脚就是绊住你脚到底是什么呢嗯

我觉得大部分人比如说都说要享受孤独但是大部分人可能也没有办法享受孤独就比如说都说你在山里面你去听鸟的叫你去听树叶响动的那个声音你去嗅那里面的那些气味那现在大部分人我觉得感官其实或许都没有那么开放都是封闭的你甚至都接不到山给你的讯号

所以你在那个里面怎么样能够自如呢或者说你都没有办法跟山去交流又何尝是说你在山里面去就是你都没有办法去跟山去交流你怎么能说你跟他可以单独的这样相处呢这可能是不是现在大家

也不能说缺失吧就是没有从小就是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我会觉得反正起码我是缺乏这种能力的

就是我觉得还有一个我们今天没有太提到的一个事情就是就是其实刚刚聊的东西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去接触到这一点就是在登山的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很长的一段你是确实是处于一个比较放空或者是冥想的状态然后可能有一段时间他是一个与自己相处然后去回忆自己的人生的

或者是你去解读自己人生的这样一个情理就是当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时候你可能会把自己的某些处境和你当下的这种身体状态你遇到的这些风景去做一个联系和阐释比如说就是登高这件事情可能就会有一种解读我可以登上这座山我可以克服

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那就是人生中的其他困难也可以克服着这种类型的想象和解读我们去登的那个山可能不只是有这个实体的山还有自己在登山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话通过回忆通过各种各样的东西去塑造了自己心里的另一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