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直播回听】重访台积电案例(三)

【直播回听】重访台积电案例(三)

2025/3/13
logo of podcast 企业故事汇|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企业故事汇|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吴和
Topics
吴和: 本期节目结合张忠谋自传下册,讨论台积电发展案例中RCA和飞利浦扮演的角色,以及两者与台积电之间复杂的关系。节目回顾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引进RCA技术到与飞利浦的合作,并分析了其中涉及的技术转让、产业升级、投资决策等关键问题,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观点差异。 张忠谋: 我在台积电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与RCA和飞利浦都有过合作,但合作中也存在许多挑战和冲突。与RCA的合作主要在于技术转让,相对顺利;而与飞利浦的合作则更为复杂,涉及到资金、技术、控制权等多方面问题,双方在谈判过程中存在较大分歧,最终通过多方努力,才得以在保证台积电独立性的前提下达成合作。飞利浦的行使认购权事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让我对飞利浦的合作方式产生了质疑。 潘文渊: 我在促成台湾引进RCA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我积极促成与RCA的技术转让,并为台湾培养了一批半导体人才。虽然我没有从台湾政府获得薪水,但我认为这是我为台湾科技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 李国鼎: 我在台湾招商引资过程中,与飞利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台湾电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认为飞利浦投资台积电,既带来了资金支持,也为其自身电子产品业务提供了集成电路元件供应,是一种互利的合作关系。 胡定华: 我领导了工研院示范工厂的建设,并成功地将RCA的技术转移到台湾,并超越了RCA的水平。我们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并建立了严格的工厂纪律,这为台积电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与飞利浦的合作中,我们坚持了技术独立性,这对于台积电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supporting_evidences 张忠谋: 'When TSMC was established, Philips came up with US$40 million to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shareholder, but this relationship did not come from Zhang Zhongmou...' 潘文渊: 'Although I did not receive a salary from the Taiwan government, I believe this is a contribution I should make to Taiwan'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李国鼎: 'I believe that Philips' investment in TSMC has brought both 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 supply of integrated circuit components for its own electronics business, which is a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胡定华: 'We focused on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and establishing strict factory discipline,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SMC's success. In cooperation with Philips, we insisted on 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 which is crucial to TSMC's long-term development.'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来到企业故事会这里是北京读天下主播吴和本期我们继续结合新出版的张忠谋自传下册讨论台积电案例在半导体产业的历史上有很多企业曾经在技术方面做出过贡献那其中有的企业或者说大多数企业因为竞争失败而退出了市场所以他们的贡献往往也就没有多少人关注了

我们在本期案例中会提到两家一家是 RCA 美国无线电公司另一家是飞利浦这两家公司在半导体产业历史上都是比较重要的企业而且他们和台积电之间有比较深的关系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它的知识和技术的核心是工研院财团法人台湾工研院 1973 年成立

当时采用财团法人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从市场上招募工程人才的收入问题 1976 年工业院安排人员到美国 RCA 学习半导体设计和生产技术围绕这项技术成立了工业院电子所和第一期创业成果这就是 1980 年从工业院独立出去的联华电子 1987 年

差不多十年之后以工业院电子所示范工厂为基础又成立了台积电那么台湾半导体技术实际上也经历过引进和自主研发两个阶段在台积电成立之前台湾集成电路技术的引进对象是美国 RCA 能够获得 RCA 的技术主要得益于当时在 RCA 研发部门担任高管的一位华人工程师

潘文渊他所做的努力潘文渊和台湾科技界的潘文渊和台湾科技产业界的关系可以追溯到 1965 年这一年美元停止了在 1965 年之前台湾也好韩国也好还有其他亚洲的一些国家在经济上都是依靠美元的美元带来了现金带来了物资也带来了技术那么美元停止之后这些都没有了

特别是技术锻炼这个对于当时的台湾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所以为了保持这种技术上的联系在台湾让台湾的产业界能够跟踪世界前沿的水平 1966 年经济部长李国鼎发起近代工程技术讨论会

这个讨论会其实就是邀请在美国企业里面工作的这些华人工程师到台湾来报告他们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在初期成功之后这个会议定期召开两年一次成为台湾学习海外技术经验的一项重要机制那个时候 RCA 的潘文渊

就是在美国方面负责招募这些华人工程师的主要召集人之一到了 1974 年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有一些美商撤出了投资那么这个时候台湾已经比较深入的卷入了全球化当时它的全球化主要是一种比较叫浅加工战略其实就是来料加工出口但是相对来说缺乏核心技术所以这个时候政府就意识到要进行产业升级

要从劳动密集加工产业提升到技术密集产业那么台湾当时着重发展的一项产业就是电子产业其中主要是电子产品组装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需要集成电路而集成电路都是要从国外进口的那么这是一个当时经济上的一个看起来有一个典型的缺陷而集成电路恰好是技术密集性产品

能够提高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所以政府就组织了一个叫做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简称 TAC 就是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那第一届 TAC 的召集人也包括潘文渊他们大概一共是有 9 个人那么经过研究之后潘文渊就建议政府支持在本地生产集成电路这样就可以替代进口产品

而把高附加值的这部分生产引进到台湾来 1974 年受政府委托潘文渊起草了集成电路计划草案这个草案就开启了从那之后 50 年的台湾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个草案因为涉及到比较大规模的投资所以在政府内部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当时跟这个有关系的

两个部委一个是经济部一个是国科委那么经济部就是孙允炫他是公研院的创建者他在公研院的工作就是在他的授意之下完成的国科委是反对者我们从上一期给大家讲到台积电成立之后国科委其实也是反对的由此可以知道虽然他指名道姓虽然张忠谋指名道姓说当时的国科委主任陈履安对他个人有看法实际上看起来

对于整个集成电路这个产业国和委的看法大概一直是持比较负面的意见那么当时国和委的主任是吴大友这个是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我们北京有一个话剧团叫九人剧团排过一出戏对称性破缺三个人物叶启孙 吴建雄 吴大友吴大友当然在

科学界是非常有声望的所以他的反对就代表了当时台湾科技界对于这个项目的看法当然他们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知道像加拿大像英国都投资了很大的金额其中一个国家是投资了 8000 万美元想要发展半导体生产技术但是都失败了那么台湾能不能在这个方面取得成功像吴大友他们是主张在材料方面做一些研究和

而不是直接上这种综合性的集成电路风险太高了所以由此来看任何一个产业政策在开始的阶段其实大家都是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来做出摸索那么最终政府内部经过反复的争论最终还是决定投资来发展这个集成电路的技术预算是 1000 万美元

那么跟英国跟加拿大比其实都是非常少都只有几分之一所以这个钱怎么花就需要慎重的考虑其中引进技术的对象就是潘文渊所在的 RCA 美国无线电子公司这个时候潘文渊在 RCA 当微波研究室的主任据说是那个时候华人在美国企业里面的最高的职位他比较了解那边的情况也可以方便协助

政府部门在美国进行技术招标当时他们是给十几家企业发了招标函希望他们能够参与这个技术转让的招标回复的只有七家而且条件都很高那么 RCE 在这里面比较特别因为它当时慢慢的在半导体制造方面丧失了竞争力所以已经在考虑退出半导体业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RCA 一方面有动机来转让技术来回收最后最后可能有的这种市场收益另一方面也相对出来容易谈判那么那个时候半导体最先进的技术是三微米 RCA 转让的技术是七微米这个就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但是 RCA 也有它的优点它除了转让技术之外它还同意帮助台湾做一些建厂人员的培训

也就意味着向 RCA 购买半导体生产技术不仅是技术转移也是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甚至是商业能力的一种转移那个时候台湾官方还很担心美国人会不会讲信用所以当时找技术转让方的条件之一是最好他已经在台湾有产业相当于有底啊刚好 RCA 已经在台湾设厂了

所以这也是一个对 RCA 有利的地方接下来就是谈判一开始 RCA 要的价格是 750 万美元因为有潘渊渊这样一个内部人士接应再加上 RCA 的情况不是特别好这样一路降价降到 350 万美元据工业院的副院长胡定华回忆说那一年 RCA 的半导体部门是亏损的大概亏损 200 多万美元

所以有了这笔钱之后他们当年就可以实现利润这个也是台湾比较顺利的一个原因那么除了转让技术文件之外他们还同意为工业院提供 300 人月 300 人每人一个月这样的一个规模的企业培训其中包括芯片设计师的培训这个是台湾方面特别提出来的要求因为当时台湾本地的设计企业很弱

当然第一批派去 RCA 培训的人后来都成为这个领域中的领导人物其中光是在设计师领域里面就出了好几位人物有名的人物包括现在的联发科的董事长蔡明介就是当年派去 RCA 学习设计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 TAC 不光帮助台湾政府制定极竞电路计划它还帮助台湾半导体产业做出技术路线的选择

当时有一个争议是选用比较主流的 NMOS 技术还是选择当时看来功能不够强技术不成熟的 CMOS 技术在这个问题上 TAC 的召集人 TCA 的召集人潘文渊还专门到德仪和张忠谋商量这也是台湾的本地的集成电路产业和张忠谋的第一次交集这是在 1997 年

76 年的 1 月份张忠谋回忆说他接到了潘文渊的电话潘文渊在电话里一开始跟他说是技术转让招标那这个事情张忠谋在一年前就已经知道了他说德仪的政策是不转让技术然后潘文渊就说其实我们想要找你主要不是为了德仪的技术转让而是一个技术路线要跟你讨论那张忠谋就说可以啊这样潘文渊他们就专门到了

达拉斯一个攀岩院一个公研院的学者两个人找张忠谋向他请教是选择 NMOS 技术还是选择 CMOS 技术当然张忠谋的回答是肯定选择 CMOS 技术一个月后公研院和 RCA 的协议就签订了当然不能说张忠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肯定是张忠谋是最后把关的最后帮助

公然院把关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那么因为参与 RCA 谈判这就使得潘文渊陷入了利益冲突他是 RCA 的雇员但是他又要帮着台湾人说话所以潘文渊就提前从 RCA 辞职那个时候 RCA 的退休待遇大概是非常好所以他在收入上有比较大的损失那么后来来看他确实也需要离开 RCA 因为

工业院从 RCA 获得的技术授权之后生产集成电路是相当成功的到了 1980 年全球排名第一的 RCA 电子表集成电路就退出了市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潘文渊和 TCA 顾问团没有拿过台湾方面的薪水但是他们对台湾半导机的产业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这批人在台湾的声誉是非常好的当然他们不拿台湾的薪水

也是为了在美国能够向他们所在的这些企业有一个交代他们的工作有几个原则第一是不拿薪水第二个是不占用工作时间当然更不能用工作时候的条件第三是不泄露企业的秘密这方面的自我保护也是潘文渊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所有来参加近代工程技术研讨会的人都是当时在

美国企业里面担任一定职务的这样的工程人员那么他们来台湾开会要做报告一方面要带来对于台湾产业界有用的这种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他们所服务的这些企业他的企业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不能透露出来这个台湾的那些官员都不懂全靠的团员这批人

来相互提醒所以关于美国扶持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有不同的说法那么潘元渊和 TCA 顾问团这是从海外的华人工程师的角度提供给我们一种观察那除了起草技术方案选择技术路线之外集成电路计划和 RCA 技术转让在落地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成果就是为台湾本地培养出一批

企业家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名字工研院的副院长胡定华实际上他是这个项目在台湾的领导者胡定华是密苏里大学博士完成学业之后他返回了台湾在当时这算是逆向而行到了台湾之后他在交通大学主持半导体实验室担任交大电子工程系主任因为他是交大的半导体业务的

领导者而焦大又是台湾政府在半导体业务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实体他们的半导体实验室是最早的所以他很了解潘文渊在做什么那么当听到潘文渊在撰写集成电路计划的时候他就主动给潘文渊打了一个电话然后说你们做这个项目肯定需要在本地有一支执行团队

那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的话我愿意做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如果已经有了合适人选我也愿意加入这个团队接受领导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的所以潘文渊正在找人这个时候胡定华主动的联系潘文渊非常欣赏本身他们也算是校友因为潘文渊是上海交通大学这边毕业的后来去的美国

这样胡定华就从交通大学转入了工研院先是担任电子中心的主任后来是电子所所长等到张忠谋去的时候已经是副院长了他做过一个访谈很好的回顾了当年引进 RCA 技术的过程他在访谈中提到说 RCA 技术转让是行业发展中的决定性选择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 CMOS 技术

这个技术刚好 RCA 是 CMOS 技术的领导者所以就很巧他们选择了 CMOS 技术和他们选择的 RCA 作为技术转让方这是一致的这项选择使得台湾后来能够在集成电路制造上走出和韩国不一样的道路那么从胡定华和潘文渊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来其实政府在这方面的准备是很欠缺的

他们请派外面做了一个计划但是在人事方面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安排可能他们觉得如果政府方面有了个计划他们到美国去就可以招募到足够的华人工程师所以胡定华去了之后第一件事情是按照这样一个设想去做可是没有人愿意来这是在 74、75 年的时候台湾的政治处境急剧的恶化然后薪酬方面跟美国方面

薪酬方面跟美国相比也有很大的落差所以他招不到他只招到了一位杨丁元这个是后来半导体行业的名人那么像史青泰张清居他们那时候还在上学那么胡定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显示了胡定华作为交大电子工程系主任的优势学校方面跟社会上的联系比较多当时台湾已经有一些小型的集成电路企业

这些企业经营上都不太成功虽然不成功可是他总是要建厂的吧在建厂的过程中就培养出了一批工程人才另一批人才的来源是外国企业像德仪像 RCA 他们在台湾都有公司那么这些工厂里面的有一些工程师是不错的再加上他在教大自己的学生所以工研院电子中心成立时或者台湾集成电路产业起步的时候

招募和依靠的都是本地的工程人员这里面名人很多像石振荣曹新成像曾帆成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 28 岁因为半导体算是一项新的技术年纪大的人也都没有学过作为计划的领导者胡定华说他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考虑是

我们不能只是向 RCA 去学习一个技术尽管我们和他之间有这个合同应该尽可能的把他的技术转移过来但是我们的最高目标不是 RCA 而是要让我们的工厂达到规模产出的能力如果只是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工厂一个月可能有几百片就够了但是如果要达到市场水平一个月至少要超过一万片那这两个差别是很大的

实验室和工厂型的产量的差别会决定着他们在工艺改进上的不同只有当你的产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质量统计而没有这种有意义的质量统计的话你是很难提升工艺水平的所以他们分为两拨人一拨人在台湾由胡定华领导开始建设生产线另一拨人就派到美国去

到 RCA 那边去学习但是这批去美国的人之前这批去美国的人在去之前就已经做过研究他们到 RCA 那边去一方面当然要听从别人的安排另一方面他们也要明确的去他们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看看哪些条件是 RCA 具备的哪些条件是 RCA 不具备而在台湾建设一家

半导体制造工厂所必须的好在这批工程人员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他们在美国期间的学习就跟一般的外派人员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他们发现 RCA 没有光照他们需要外勾光照也就是眼膜那么在台湾当然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所以他们除了把 RCA 的生产线搬过来之外还需要把

美国的一家光照企业的技术也引进到台湾后来他们引进的是 RIMR 公司的一家华人公司的光照生产技术然后经过工业院改进之后形成独立技术 1988 年从工业院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台湾光照公司这是在张忠谋的手上实现的但是台湾能够独立生产光照这个是在胡定华他们十年前就已经做到了

他们发现 RCA 的质量控制在当时的美国不算是第一流的那么谁是第一流呢惠普是第一流的然后他们就通过华人的关系找到惠普学习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管理还有其他的服务性的技术比如说测试测试技术也是在这个期间引进到台湾的那么一开始他们当然很担心 RCA 在合作过程中有所保留但这个情况没有出现在晚年

胡定华回忆的时候他对 RCA 有特别的感谢他用的词是 credit of honor 就是令人尊敬大概是要不就是在他们的培训上给了他们更高质量的或者更长的时间要么在很多方面给他们一些宽容政府一开始给的资金是 1000 万美元但是后来是不够的慢慢的增加到了 1200 多万美元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是胡定华后来讲的由此可以看到像孙云玄这样的官僚是多么精明他跟胡定华说你这个工厂要加快速度钱不够找我要胡定华觉得这个很好但是孙云玄没有告诉胡定华说在政府系统中申请预算要提前 18 个月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提前去为后面的资金缺口为后面的资金缺口做准备等到遇到的时候

找政府要钱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段时间他们是特别的狼狈他说像史青泰他们的公司他只能给他发一半然后示范工厂能够生产出来芯片质量也很好但是销路这个事情对于像胡定华他们大学出来的人来说还是很困难后来好不容易在香港找到一家电子表公司购买他们的集成电路但是还不赚钱但是在很早的时候工研院的这间示范工厂

就有一项特别的优势,良率据说他开工两个月之后就达到了 RCA 工厂的最高良率 80%后来还有进一步的提高那这个作为学徒能够很快的超越师傅这个当然是在当时马上就传不开来了马上就传开来了 RCA 听到之后他反过来跟工业院商量要不要把你们这家工厂卖给我还有别的华人也从美国回来说要购买这间工厂

当时工业院都拒绝了因为工业院需要用这间示范工厂来提高自己的工艺 1980 年联电从工业院独立出去 RCA 转让的技术是 7 微米联电已经可以做到 3.5 微米就说明这几年时间里面工业院在技术上是有了改进的然后联电出去之后工业院继续进行下一代的集成电路的技术开发

那么联电创业成功至少证明彭文渊他们所做的集成电路计划引进技术再商业化这样一个设想是可行的不过这个做法呢也有一些困难其中一个主要困难就是追赶先进技术因为技术提升它是需要不断的追加投资的而工业院作为一个半官方的研究机构政府不断的往里去消耗资金政府不断的向里面去投入消耗资金

这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在政府问责的时候会遇到很大麻烦的第二个当然是市场本地的市场始终是不够大而工业院的示范工厂包括联电主要是依靠本地市场后来扩大到香港日本市场这个问题就要等到张忠谋来了之后才能解决了因为张忠谋是面向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当然张忠谋在接手

工业院示范工厂之前他们的良率已经很好所以在胡定华访谈的时候访谈者就反复的追问他你们这个良率到底是为什么能够实现他的讲法和张忠谋是类似的比如他提到台湾的设备工程师水平很高这样能够保证设备的开工率然后台湾有专业的工程人员可以用在生产线的管理上

他们有本事能够让生产线上的错误做到重复和有次序的显现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台湾的工程师在识别和分离错误方面表现出竞争优势然后采访者还在继续追问说还有没有那最后胡定华承认说是工厂严格的纪律性也很重要简单的说就是把人作为设备来要求

这个在美国的工厂里可能是做不到的在四年时间里完成工厂建设把良率提升到超过 RCA 原厂的水平这些都是胡定华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他们所做的贡献那这些工作当然产生了极强的外溢效应这一批大概五六十人都成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力量那么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工研院示范工厂项目在很大程度上

使得台湾拥有了半导体产业技术自主的信心我们可以引进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商业化的企业这个当然就是政府在初期推动联电和台积电这样的企业纷纷设立的一种底气当然由此也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情况就是参与项目的成员形成了比较强烈的身份意识这个就像胡定华在《晚年回忆》中所讲的

他在那个时候还是对那些在美国企业里工作而不愿意回台湾的这些人有一定的怨言吧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完全依靠本地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把台湾的第一家先进集成电路企业建设成功了所以由此他们就形成了一个自我身份认同对于外来人员也就没有那么大的信任可以说当张忠谋回到台湾的时候

那在他们看来张忠谋就是那一批当时台湾希望有这些海外公司回来的时候却没有人来参加所以他们对他的态度肯定是受到这个事情的影响他们对他的态度肯定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那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张忠谋和连电之间的矛盾包括他和曹英成的矛盾而在工业院内部张忠谋和胡定华和下属之间的矛盾可能也与此有关

因为后来在自传中他承认说当他创立台积电的时候他邀请工业院管理层加入台积电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差不多都前后都有十年的经历了但是从副院长胡定华到电子所的所长副所长他们都不愿意加入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追求但是更有可能的其实就是他们不愿意和

张忠谋这样的外来人员共事以前有个说法说是张忠谋是洋派的而很多本地的这些技术人员是良善好汉两拨人搞不到一起去因为张忠谋是有绅士的派头抽雪茄喝洋酒听西洋音乐看莎士比亚但是这个说法只是一个表面化的解释因为这批人大部分是

接受西式管理和西式生活方式所以主要还是身份认同之间的问题好这是关于 RCA 的方面在通过 RCA 引进技术建立第一代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过程中张忠谋参与的很少但是到了第二代也就是菲利普时代这个时候就是张忠谋作为主角了那么我们前一集提到

美国的一个播客 Aquire 他们的主播采访了张忠谋然后他们把这个节目上线了上线之后反应很好但是也有一个评论说为什么你们在采访中没有提到菲利普呢因为在他的自传中菲利普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这个其实很正常因为菲利普在台积电创业的时候是第二大武东而且菲利普在台积电

担任有三个董事席位菲利普在台积电有三个董事席位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2000 年以后菲利普是在 2008 年才退出台积电把他的股份全部卖掉而且菲利普作为一个投资者他不是属于那种财务投资人他是真正的产业投资人因为他自己就有半导体技术所以别人对他的所以那些听众对 Aquired 的疑问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看书里面张忠谋怎么说

张忠谋用一句总结来说说飞利浦对台积电是有恩也有怨当然我们作为读者来看的话会发现总的来说怨的部分显得有点多飞利浦在台积电成立的时候就拿出 4000 万美元成为第二大股东但是这个关系并不是来自张忠谋飞利浦在台湾的投资也不是从台积电开始这个关系要从差不多 20 年前开始

来自李国鼎在 20 世纪 60 年代菲利普已经是台湾招商引资的一项特别成就了李国鼎有一本书叫《我的台湾经验》里面提到菲利普的招商经验 1965 年他担任经济部长经济部长的一个管辖范围是成立不久的出口加工区这个出口加工区当然就有些税收上的优惠了那么在那个时候其实是比较新型的这种招商形态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

台湾的出口加工区设立不久之后第一批来投资的主要是香港厂商这个情况我们好像很熟悉啊然后他们本来以为会有这种国际企业来嘛那么这就跟他们的期望好像不太一致政府方面就不太满意也有一些批评的意见后来韩国派人到台湾来学习这种出口加工区的管理那李国鼎就把这个告诉他们了然后韩国就做了另一项决定

说韩国的侨民是不能在出口加工区里面韩国的侨民是不能在出口加工区里面投资的这样不就避免了香港客人的这个问题吗但是李国鼎也不同意李国鼎说香港的投资虽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是前期投资他们还是很重要的那么当时李国鼎的问题是香港的商人已经来了可是国际企业什么时候来

而他们引进国际企业设置出口加工区的那些优惠政策背后是希望国际企业能够带来技术这个就更难了那菲利普和台湾之间的关系是在 1962 年开始 1960 年台湾制定了出口加工区法案 1962 年菲利普就派人来考察了但是没有投资那么可能是当时的条件还不太成熟三年之后 1965 年菲利普董事长

Frederick Phillips 这是他们的创始人三个创始人里面最小的那位的儿子他接受邀请访问台湾经济部长李国鼎亲自向他做了一次台湾投资环境的报告说服他来台湾投资 1966 年 Philip 开始在台湾建厂第一间工厂就是半导体封装测试厂之后陆续扩大灯管啊电视机显像管这个都陆续在台湾开设了这些工厂

得到了李国鼎的关注他帮着菲利普解决投资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随着这些工厂运营良好发挥效益之后菲利普不断地增加投资双方也就逐渐建立起信任

李国鼎在回忆中说他因为特别重视技术引进嘛所以跟菲利普的合作协议里还有一条说每年我们可以派两个人到菲利普研究院去也就是我们在阿斯美尔案例中提到的那个 NetLab 当时世界顶尖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十年之后 1976 年政府向菲利普董事长 Frederick Phillips 颁发了勋章我们在

李国鼎的书里面可以看到一张照片当时有李国鼎有财政部长有外交部长他们和菲利普斯在一起这也可以解释菲利普的投资对于台湾的重要性在 60 年代菲利普是和美国通用电器齐名的这种大企业而且它是欧洲企业以电子产品为中心菲利普是典型的多元化公司产品线非常丰富所以他能够在台湾设立很多家的企业

员工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 4 万多人这个就有点像富士康在中国的这个人数了那菲利普的投资对台湾电子产业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美国和日本企业之外带来了新的电子产业资源后来台湾一度成为全球电视机生产的一个主要的地方这个和当年美国日本和菲利普这些企业的贡献是有关系的到了 80 年代

菲利普开始受到日本企业的压制这个时候他还说他们跟台湾要结盟共同和日韩进行竞争那么在 1987 年成立台积电的时候菲利普加入从企业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因为他在台湾生产大量的电子产品当时的电子产品已经需要集成电路元件了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菲利普投资台积电其实就是投资自己的上游产业

当行政院长余国华指示张忠谋寻找一家有集成电路业务的国际企业的时候其实政府方面已经有相当大的把握说飞利浦会加入投资但是张忠谋却反对他说像飞利浦这样的企业有可能会引发控制权争议不过显然政府方面的考虑是更加稳妥是张忠谋无法拒绝的一方面是政府出钱另一方面呢

政府的考虑也是有道理的如果飞利浦不来那么民间投资也不会来另外我们做的既然是一家半导体先进制造厂那么飞利浦的技术和经验甚至市场声誉都是有用的至于张忠谋所说的控制权争议在当时政府看来是第二位当然张忠谋不赞成飞利浦可能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因为在半导体行业中他是很了解飞利浦的技术水平

明显落后于美国的一线企业 1987 年正好是菲利普和西门子合作的由欧盟支持的那个 Megachip 项目投资失败的年份虽然这个投资很不顺利但是整个投资规模是非常大的台积电投资只要 4000 亿美元他们的那个项目所有投资加起来大概达到 10 亿美元所以那个时候应该说菲利普还是在一个半导体产业的爬升期

那么一开始菲利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支持台积电来获得集成铁来获得集成电路产品的供应谈判初期他们并没有提控制权的问题其实双方的谈判是比较顺利的 1985 年 11 月张忠谋去荷兰考察菲利普这个时候还没有开始谈判到了 1986 年的 6 月双方就已经签署了当然台湾那个时候对菲利普还是比较警惕的

比如工业院方面就拒绝了菲利普提出的要求新的工厂采用菲利普技术的提议因为这和政府发展台湾本地自由知识产权的集中电流技术的愿望是不一致的台积电必须保持技术上的独立性这个菲利普很快让步了那接下来菲利普就说那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技术我们可以拿这个技术来入股这个让张忠沃他们其实是挺为难的

有一定道理可是台积电那个时候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他们需要飞利浦给他们提供这 4000 万美元的现金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说要让技术入股大家都拿技术入股我们也拿技术入股那么怎么计算这个技术入股这个事情就很复杂实际上就不了了之了那么飞利浦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在技术上控制的方法台积电

投资计划是 2 亿 4 千万美元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呢主要是要建新的工厂一开始他们可以用工业院原有的师范工厂来接受顾客的订单那同期他们就要做一个新的产能也就是台建的二厂菲利普说我们建过很多的半导体工厂所以这个工厂可以由我们来设计如果工厂是由他们来设计的话那么很可能未来的生产工艺就可以控制在菲利普手中

工研院方面当然不同意了因为他们也积累了一些技术想按自己的技术特色来设计工厂双方就僵住了菲利普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保护股东利益然后成本可能更低两边一直谈不下之后张忠谋就向五人小组做了报告说我们工研院的立场是即使放弃合作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五人小组表示支持张忠谋至少有一名成员明确地表态了

其他成员也同意但是五人小组里还有一个人是经济部部长经济部部长正好是张忠谋的顶头上司这里面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组织中的摩擦了按张忠谋的意思就是跟菲利普断了算了他们从头开始做但是这位经济部部长显然是跟余国华、李国廷他们观点一致他们要拉着菲利普

所以他就说我们可以在决裂之前再做一次努力怎么努力呢我们去找李政委找李国鼎他和菲利普的关系很好请他出面和菲利普再沟通一次那么他有他独特的渠道张忠谋这边的谈判对象是菲利普公司半导体业务部的负责人而李国鼎是可以跟菲利普集团的董事长有一个直接的对话有这样一个渠道最后

李国鼎和他们对方李国鼎和菲利普方面取得了联系为台积电争取到独立建厂的条件那么李国鼎究竟是如何说服对方的这个没有记录可以算是台积电历史上的一次神秘事件在这个问题上张忠谋的立场和于国华、李国鼎、经济部长可能是略有差异的后面我们会再谈菲利普方面放弃了

涉及台积电二厂的这样一个要求后面就比较简单了但是就在签约之前大概半个月的时间飞利浦又提出股份成购权当时飞利浦的股份是 28%他们要求在 1989 年之后有权将股份增加到 51%而且还有一个保证条款如果其他股东不愿意转让

那么就由政府股东开发基金因为开发基金有 48%的股份由他来转让股份张忠谋在美国的时候对企业并购有所了解所以对这种成购权的条件对这种成购权条款是比较警惕的好在事先他已经有准备因为五人销组中有一个人是参加过这类谈判所以他告诉张忠谋说说菲利普一定会提出成购权问题

你们要事先做准备看起来当飞利浦提出成购权的问题的时候工业院这边是没有办法来拒绝或者政府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并不打算拒绝好在成购权这个条款里面有一个收购价格的说明收购价格不能固定因为那个时候不知道台积电值多少钱所以收购价格其实是一些描述和定价标准飞利浦方面提出

以行权时候台积电的净值和初始投资作为定价依据他当然是想压低价格了那张忠谋方面就提出说要参考获利预测更重要的是参考美国市场半导体公司的市盈率也就是说是存在着一个可交易的市场价格后来菲利普稍作修改把市盈率改成了市净率

其实也就是接受了如果在将来行权的时候行权的价格应当参考市场交易价格那这项修改张忠谋认为是他们的一项重大的胜利也为日后双方的价格谈判提供了依据那么如果我们从张忠谋的回忆来看好像是台湾方面在菲利普成构权谈判中比较主动但是实际的情况不见得是这样

特别是政府在其中的态度你看当菲利普要求由他们来设计台积电二厂的时候五人小组的态度是比较明确大家支持张忠谋说要拒绝菲利普的这种态度是要拒绝菲利普的这项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是放弃合作等到了成构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看到官员在这方面做很明确的表态也就是说张忠谋的立场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公开支持

这就属于利益相关人管理了因为政府的利益和张忠谋包括张忠谋的管理团队不是完全一致的对于政府来说 48%的投资由开发基金来承担那么开发基金早晚是要退出的因为开发基金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亏损当然没办法但是如果这家企业赚全了那么开发基金就应该退出投资于下一个创业企业

退出的话就涉及到卖给谁可以卖给中小股东也可以卖给像菲利普这样的大公司政府有没有可能更愿意卖给菲利普呢有可能的第一方便中小股东很难一口气买下那么多的股份而且菲利普和一般的投资人不一样一般的投资人是属于所谓的财务投资人他们是为了赚钱菲利普的身份是他自己就是一个半导体制造商所以他属于产业资本而产业资本对于

芯片制造这样高风险的企业经营其实是有利的可能更有承诺可能更有可持续性而且在创始阶段承诺成购权这个条款也不完全是坏事它至少证明了菲利普对于投资的一种信心算是政府投资芯片产业的一个同盟再怎么说台积电始终是一家台湾本地企业

所以政府在股权归属方面不见得那么敏感好这是张忠谋方面和政府方面对菲利普成购权条款的一个看法那么菲利普方面有没有回应呢在 1986 年菲利普总裁访问台湾天下文化采访了菲利普总裁就问到了这个问题这位总裁解释了为什么菲利普必须保留股票成购权他说

在台积电的股份中政府背景的开发基金占 48%这当然是好事说明政府支持这种高风险的投资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成功了政府会逐渐退出那么就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台积电的股份会落入菲利普竞争对手的手中为了消除这项不确定性菲利普有必要保留股票成购权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菲利普官方的一个解释

在审议商业计划的时候飞利浦方面也提出一项质疑商业计划里面就包括商业计划里面包括产品的定价那飞利浦方面的官员就说你们这个定价太乐观了要修改这个当然不算是特别原则性的问题所以张忠谋就做了修改但是事后他对飞利浦的这个动机做了一个解释他说你看表面上看飞利浦是要捍卫股东的意义其实

他也是捍卫他作为买方的利益因为菲利普在投资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计划从台积电采购集成电路产品那除了在入股方面谈判之外菲利普对台积电的最主要的贡献还是转让了技术因为前面我们提到他和西门子合作投资先进半导体制造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和积累了不少技术

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想用技术入股那么这个技术到底怎么样张忠谋就派电子所的所长副所长还有示范工厂的厂长也就是史清泰张清居和曾欢成他们三个人到荷兰去张忠谋去的时候主要是谈判条款而技术方面要靠他们三个人他们回来之后跟张忠谋说说菲利普的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这样双方就在技术上

展开了有意义的谈判一开始菲利普说两微米以下的技术他转让给台积电并且收费那工业院就说我们已经掌握了两微米的技术所以这部分是不能收费的最后达成的条件是最后达成的协议是菲利普转让一微米以下的技术收费标准是这项技术带来的收入的 3%是比较高的这样的一个比例的但这项转让有一个附带的好处

根据协议飞利浦在台积电的占股已经超过 25%那么行业惯例是占股超过 25%的投资对象可以提供专利保护伞也就是在半导体行业内部大概十几家企业他们相互之间是有交叉专利授权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专利保护伞给台积电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因为台积电要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

没有菲利普的专利保护伞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也可以从菲利普我们也可以从台积电的竞争对手来看联电方面后来在和台积电方面交流的时候就说他们特别羡慕台积电拥有菲利普的专利保护伞那显然是因为他们吃过了很多苦头在菲利普介入台积电投资的过程中最有戏剧性的事件当然是 ASMLASML 是 1984 年成立的

1986 年阿斯喵第一个经典产品帕斯 2500 上市据说这个产品现在还在销售据说这个产品现在还在很多地方生产 1987 年台积电成为阿斯喵的第一批客户这批机器就是为台积电新建成的二厂购买的当时光刻机市场的领导企业是佳能和尼康他们也在游说台积电可以想象阿斯喵这单生意是

二股东飞利浦极力促成的但是他的成功也有偶然性当时美国半导体生产企业多数使用日本光刻机张忠谋也是倾向于使用日本设备那么他们为什么最后选择了 ASML 呢据台积电副总裁陈建邦回忆一方面 PAS2500 质量优越另一方面

跟台积电运营经理的态度有关他们请的运营经理是美国人叫魏某魏某不喜欢日本产品当然菲利普作为二股东极力推荐这个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且也给台积电带来了好处因为可以杀价后来 ASML 他们方面的 ASML 方面这些资料可以看到他们对台积电的价格是不太满意的第一台机器送到台积电去根本是无条件的

机器要运营良好之后他们才能收钱但是阿斯密尔运气还是不错的 1988 年台积电失火失火当然经济损失不算大因为有保险但是失火之后光刻机就不能用了所以台积电又向阿斯密尔订了 17 台帕斯 2500 这个时候阿斯密尔已经非常困难了 1988 年春天的时候他们都没有钱发工资了发工资的钱全是靠菲利普借给他们而且合资方

阿斯姆也退出了合资那菲利普就只好把阿斯姆收回成为他的全资控股方幸好有台积电的双份订单让阿斯姆躲过一劫甚至在 1989 年实现了正的现金流所以你看张忠谋的这本自传里面当然他对阿斯姆说了些好话但是很明显能感觉到他对阿斯姆也是不太满意的在这之后张忠谋和

菲利普方面还有很多摩擦比如说台积电成立之后开发基金是第一大股东有权提名董事长总经理菲利普是第二大股东有权提名财务副总那第一任总经理是张忠谋请来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半导体业务负责人 DEX 在聘用 DEX 的问题上菲利普和张忠谋就闹过矛盾张忠谋以为既然总经理是优

开发基金来提名那么他单方面就可以做出决定但是菲利普说不行说我们是二股东我们的权利也要受到保护不能你单方面的聘请 Dex 一定要让 Dex 到我们这来面试那没有办法张忠谋只好请 Dex 去荷兰面试面试本身倒是很顺利其实这里面就是菲利普方面要表示自己的权益因为以 Dex 的资历身为

通用电器公司半导体业务负责人到万里之外的台湾做一个新建工厂的总经理其实是吃亏的后来 Dex 在工作过程中和财务副总发生矛盾他就解雇了财务副总那么财务副总是由 Philip 方面提名的他当然向 Philip 要投诉 Philip 说没有经过董事会而解除财务副总这是对股东权益的侵犯抓住这件事情

向张忠谋和管理层发难那么在压力之下 Dex 不得不辞职这个事情当然让张忠谋对菲利普产生了很深的戒心因为 Dex 解雇因为 Dex 对财务副总不满意这个事情恐怕张忠谋早就知道甚至解雇财务副总很可能也是和张忠谋商量过的菲利普打击 Dex 实际上是在警告张忠谋

所以张忠谋在自传里面说他对 Dex 其实是有点抱歉的但是 Dex 后来的经历却很有意思他离开台积电之后反而找到了新的机会因为当时 Philip 在美国有一家企业正好要招总经理然后 Philip 回头就聘请了 Dex 担任 Philip 半导体美国总经理 Philip 美国业务的规模比台积电大得多而且还在自己家里头上班不用到台湾来

所以 Dex 其实是非常满意的 Dex 的这个职业的 title 的转换是我们在 Asmel 那个案例中所犯的一个错误当时我们说 Philip 作为二股东不光提供了资金还派来了总经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只知道 Dex 担任过 Philip 美国的半导体业务的总经理一般大家会觉得他从美国到台积电来任职这是比较合理的

而一个台积内的总经理能够到美国去担任菲利普北美业务的总经理这个好像不太常见这次张忠谋的自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所以他说他说他不太理解荷兰人的逻辑你刚刚把他逼的辞职了现在你又给他一个更好的职务这算是怎么回事呢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肯定对荷兰人的这个做法很不满意他们在董事会里面抖了威风让张忠谋的权威受到削弱

同时他们又凭空获得了一位经营人才而这个经营人才是好不容易张忠谋从美国找来的 Dex 走了之后还把他当时聘请的销售经理也给带走了这个让张忠谋就更加生气了接下来就是成功权这个问题了 1989 年年底菲利普按照协议约定要求行使成功权把自己的股份增加到 51%当时别的股东不打算卖

所以还是按照协议条款只能由开发基金从他那 48%里面出让所以谈判的主动权是落在开发基金手上因为虽然有这样的成购权条款但是价格当时没有说张忠谋就和开发基金合作让开发基金抬高价格每次谈判总是在价格上不能达成一致这样成购谈判拖延了两年时间一直到 1991 年

在此期间一方面台积电业务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张忠国开始着手研究上市条件上市的好处是台积电它的股价可以上涨而飞利浦能够获得比较高的财务利益这样的话飞利浦就不一定坚持就够了因为按照交易所的要求上市公司单一股东持股不能超过 50%所以如果你履行了

整购权条款拿到了 51%的股份你就不能在台湾上市那么这就看飞利浦的选择了他是认为控制这家企业更重要还是觉得通过上市退出获得财务收益更重要飞利浦选择了财务收益张忠谋向董事会提出的上市计划得到了飞利浦的支持那么现在他们已经知道了 51%是不能上市的那怎么办张忠谋和开发基金提出的建议是

菲利普可以履行成购权条款但是不要像过去一样把自己的股份增加到 51%增加到 40%也就可以了那菲利普接受了这个时候定价还没有解决怎么办双方共同成立两个价格评估小组每方提名 7 人那菲利普觉得这个做法很好实际上他没有提名多少人他只提名了一个人那个时候虽然台积电还没有上市但是已经有

叫做未上市股份的参考价格这个价格是 17 到 18 块钱之间那两个小组评议价格大概和这个市场价格是差不多的所以最终谈判的结果是菲利普按 21.79 元的价格成购达到 40%的比例成为台积电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是出让 12%股份的开发基金它现在剩下 36%了

这样台积电就避免了被飞利浦控制的命运张忠谋的计划取得成功那我们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张忠谋所采用的策略不是并购专业能力更多的是靠我们中国人的 36G 那现在所说的是张忠谋方面的叙事飞利浦方面怎么说现在完全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资料那飞利浦放弃成购 51%股份的这样一个权利

当然有张忠谋用计的这个因素但是也要考虑飞利普整个企业的情况当时飞利普业务已经开始受到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打击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公司正在决定退出半导体业务比如说同期他们也决定卖出 ASME 只是因为有一个特殊原因所以 ASME 没卖掉飞利普只好拿在自己手上

两家公司的上市时间差不多台积电是 1994 年上市的 ASML 晚一年 1995 年上市上市之后飞扶的做法也是一样就是出售股份获利退出在欧洲飞利普和西门子合作的 Magchip 项目损失很大这个项目两家是有分工的西门子那边好像勉强还做下去了飞扶这边根本就不行

所以当时飞利浦对于经营像台积电这样的半导体公司恐怕也没有多少信心所以能够实现财务利益也是很不错的也符合公司的战略方向台积电在台湾上市之后 1997 年又在美国上市它为什么在两个地方上市呢是为了让大股东方便出售股票美国上市的承销人是高盛公司高盛公司的人告诉张忠谋说如果你想让

菲利普快速的卖出股票把他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取消掉的话那么光靠台湾市场是不够的因为台湾市场的交易量很小如果菲利普卖股份他只要一卖你的股价就会下降那这样的话菲利普可能就不卖了或者其他的投资人就会不满意相反美国不一样美国市场的交易额很高好像是台湾市场的 6 倍所以在美国如果你能够发行一部分数量的股票

那么这部分股票就可以方便像菲利普这样的大股东出售他手上的股份也就有助于台积电尽快的摆脱菲利普的控制当时为什么张忠谋希望尽快的摆脱当时为什么张忠谋希望能够帮助菲利普卖股票呢因为 40%的股份意味着菲利普是第一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仍然有很多权力比如 1997 年

菲利普就说要和裁击店一起在新加坡共同设立一个芯片厂菲利普出资金 61%裁击店出一部分技术那么张忠谋就说你看菲利普这是占我们的便宜想用我们的技术为他的新加坡那边的半导体业务出力但是当时菲利普还是大股东已经卖掉一部分股票了但是还有 28%的股份张忠谋属于敢怒不敢言吧

就不得不妥协还是在新加坡和让台积电和飞利浦合办了一家工厂当然这家工厂后来的收益是很好在这之后飞利浦继续减持股份一直到 2008 年完全退出台积电在这之前 2004 年飞利浦已经完全出售了 ASML 的股份从李国鼎介绍从李国鼎把飞利浦的关系交到张忠谋的手上到 2008 年退出控制权回到

张忠谋为首的管理层这里面的故事其实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很少应该是有时事有机缘当然也有张忠谋的算计那么我们看另一个利益相关人李国鼎他对菲利普投资的看法和解释这跟张忠谋是完全不一样张忠谋有很多的怨气李国鼎几乎没有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菲利普引进台湾的过程

在 60 年代邀请欧洲企业到台湾建厂还是很不容易的据菲利普台湾公司介绍说我们不是前面提到 1965 年菲利普董事长 Frederick Phillips 到台湾访问吗那么他既然在台湾没有投资身为董事长他为什么要跑到台湾去呢其实这次访问是通过蒋夫人的教会关系安排的可见那个时候台湾为了招商引资也是什么手段都会用的这样李国鼎

跟飞利浦的往来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保证飞利浦在台湾的利益保证飞利浦不断地向台湾继续投资所以他很在乎飞利浦有没有通过台积电获得收益他在回忆录里面特别介绍说可能当时他问了张忠谋情况怎么样然后张忠谋告诉他说飞利浦向台积电购买集成电路的产品占台积电收入的 28%和他在台积电的投资比例正好是一样的

所以李国鼎觉得这样就很好他认为菲利普投资台积电的一个动机之一是为了给自己的电子产品厂商提供集成电路元件那么他投资了 28%他成购了 28%的产品这不是非常好吗菲利普购买的产品是由台积电的一厂生产的这个在 90 年代他一直是台积电的一个主要客户当然张忠谋的说法又不一样了张忠谋说

说这个菲利普为什么买我们的东西不是因为他是我们的股东来照顾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良率高我们的成本低于菲利普我们的成本低于菲利普自己的半导体工厂的成本所以就是说相当于菲利普投资了一个自己的竞争对手这里面可以看出李国鼎和张忠谋他们对菲利普的看法好物的差别很大当然这跟他们自己的工作经历是有关系的

菲利普在台积电一共是投资 21 年张忠谋说他的收益是 135 倍那么我们看菲利普的半导体业务最终算是失败了因为他退出了但是他在半导体产业中的投资却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我们从表面上来看菲利普对台积电的贡献是很明显的作为创始投资人菲利普提供了资金提供了技术转让

专利保护甚至还提供了商誉的分享飞利浦在公司治理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张忠谋从德仪搬来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台湾本地的适应性未必很高一般来说像台积电这样政府背景很强的企业是难以做到独立经营的在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张忠谋是得到了飞利浦方面的支持因为双方理念一致沟通也没有障碍

那么他们之间的纠纷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看第一个纠纷当然是技术方面了技术转让技术控制技术转让的费用等等这个属于谈判问题不应该说产生情感上的这种赠物第二个双方的争执是控制权问题说费洛普企图控制台积电但是这个事情是股东协议里面写入的属于公开的商业行为而且也比较常见

那假如说不是菲利普假如这个投资人是张忠谋所喜欢的美国企业德意也好英特尔也好摩托罗拉那他们就没有成功权问题了吗他们恐怕也有所以这是我们看张忠谋自传觉得他对菲利普的抱怨好像显得有点过度就是这些更像是商业上的分歧为什么会引起他情感上那样的强烈反应呢

这个跟张忠谋作为管理者的身份是有关系的也就是他作为管理者有一些独特的体会我们先看工业院在引进技术时候 RCA 的引进和 Philip 的引进有什么区别在引进 RCA 技术的时候其实是买断制一共 350 万美元所有的技术转让给他们然后答应他们派人去培训培训的也说好了多少个人培训多长时间那么结束之后

实际上 RCA 和工业院这间示范工厂就没有关系了后面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他们也不干预当然他们也没有义务来提供协助或者是售后的服务都不需要了可是菲利普就不一样了菲利普他的技术转移实际上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且菲利普一直坐在董事会里面那么我们看整个董事会的结构最大的董事当然是开发基金

但是开发基金它的任务主要是代表政府持股而不是去介入经营实际上他们也不懂半导体业务那么其他的就是一些小股东了小股东可以说基本上和政府股东他们是所谓的一致行动人而且这些小股东也没有半导体行业的经验他们想要干预也是干预不了的真正在董事会里面能够干预管理层经营的主要是菲利普

菲利普是大股东有权力同时菲利普自己又是半导体制造专家所以他们肯定会对经营事项提出批评那么这种批评是在董事会层面来开展的因为菲利普他们平时并不介入日常的经营所以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董事的态度甚至会影响管理层内部对张忠谋的信任一方面

专业人士对专业人士的批评是特别敏感因为总是能够说到比较有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在专业上被别人指责会动摇同行对自己的信心 1990 年菲利普和开发基金谈判行使成购权当时台积电的总经理之前就是他们的主管运营的经理叫做魏某是个美国人那他根据美国人的思维习惯

看了当年的股东协议之后他觉得没有问题肯定菲利普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变成持股 51%的控股股东那么对他来说菲利普马上就要掌权了而且菲利普方面看来跟张忠谋这边好像关系不是特别好所以张忠谋很可能在菲利普收购之后离职所以这位魏谋就主动向担任台积电董事的

菲利普半导体业务负责人表示说我会在你们完成收购之后留下来这意思就是张忠谋会走但是我会留下来所以你们不用担心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他做他的我还会继续为台积电效劳也就是为菲利普效劳那么这就算是公司治理危机上的这就算是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危机了它可能对张忠谋有很强的刺激

而且类似这样的情况可能不止一个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那么飞利浦成功权还给张忠谋带来了另一个烦恼台积电上市之后股价走势非常好媒体发现飞利浦占股达到 40%而开发基金的比例在上市之前从 48%下降到 36%那这里面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外资会有那么多的股份

这里面肯定存在着向外国人做利益输送的嫌疑张忠谋就不得不出面多次解释股份成购权的来龙去脉说我们当时我们就答应他们了而且那个时候我们答应条件比现在更差但是他讲其实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大家已经怀疑他了那么能够为他作证的人有没有呢有像余国华像李国鼎都是可以作证的可惜到了台积电上市的时候这两位在政治上都已经失事了

年龄也很大张忠谋说他也不好意思把他们两个人再牵连出来这样的人觉得很不好当初他们都是帮忙的现在他一点有点问题就要把责任让他们来分担也不合适这样的话张忠谋其实就处于一个甲板气一方面他是代表本地利益好不容易摆脱了菲利普的控制跟菲利普那边吵架吵得很厉害

而另一方面台湾本地的这些投资人媒体又不肯原谅他觉得他把台湾本地的利益让给了飞利浦所以这个过程中大概张忠谋成胜大概张忠谋是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这也是他对飞利浦不太满意的一个原因这一期我们主要讨论了 RCA 和飞利浦与台积电的渊源下一期我们会继续讨论专业经营员代工模式

如何从理论到现实当时的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到时候收听本期企业故事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