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直播回听】重访台积电案例:研发投入、领导合法性(七)

【直播回听】重访台积电案例:研发投入、领导合法性(七)

2025/4/10
logo of podcast 企业故事汇|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企业故事汇|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Topics
吴: 本期节目讨论台积电案例,重点关注其技术领先战略、研发投入以及领导合法性问题。台积电的技术领先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经过长期努力,在资源保障和大量投资下逐步实现的。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政府产业政策为台积电提供了外部资源优势,而工研院作为缓冲机制,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积电的技术进步得益于高度竞争环境下形成的高度一致的研发认识和大量的投资,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薪酬同步大幅增长,并通过股票激励等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 蒋尚义的加入标志着台积电进入技术领先战略阶段,张忠谋希望台积电在技术上超越英特尔,这是一个当时看来难以实现的目标。 晶圆厂投资成本的巨大增长,导致垂直整合厂商难以持续扩大投资,为专业代工厂商创造了机会,也加剧了专业代工厂商之间的竞争。 2009年,张忠谋决定将研发费用固定为收入的8%,以应对技术瓶颈和稳定研发团队士气,最终带来了意外的市场成功。28纳米技术的成功,得益于提前拨付的研发费用,以及研发团队对技术前景的准确判断,也改变了客户与台积电在工艺合作中的关系。 台积电对研发人员的优厚待遇是其吸引人才的关键,包括高额的股票奖励和对员工的周到考虑。 与过去相比,美国新一代创业者的条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对财富和尊严的权衡有所不同。 台积电在0.13微米技术的成功,是其技术领先的转折点,使其在网络泡沫破灭时期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提升了台积电的自信心,打破了业界对代工厂技术能力的偏见。 台积电与英特尔在晶圆售价和成本控制策略上存在差异,台积电强调灵活适应,而英特尔强调严格复制。 张忠谋对蒋尚义的评价很高,认为其在技术方向和领导力方面都非常出色,但两人也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 蒋尚义在台积电的先进封装技术研发中,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市场冷淡到后来的成功,这与高通的建议和定价策略调整有关。 台积电对研发人员的优厚待遇,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包括蒋尚义和林本坚。 张忠谋: 我在台积电的成功,离不开对技术领先的坚持和对研发的大力投入。1997年,我们提出技术领先战略,这并非一时的想法,而是基于当时产业环境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垂直整合厂商因资金压力而退出市场,为专业代工厂商创造了机会,但也加剧了竞争。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我们必须追求技术领先,并为此投入巨资。蒋尚义的加入,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技术领先战略阶段。 2009年,我决定将研发费用固定为收入的8%,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技术瓶颈,更是为了稳定研发团队士气,避免每年进行费用谈判。这个决定最终带来了28纳米技术的成功,远超预期。 在人才方面,我们给予研发人员优厚的待遇,包括高额的股权激励,这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入台积电。 在美国建厂(WaferTech)的决策,虽然引发了一些合法性危机,但最终也取得了成功。 与曾繁成团队的合作,是台积电成功的关键,我们相互之间是对得起的。 我与曾繁成、蔡力行等人的合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让我在领导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蒋尚义: 我加入台积电后,主要负责研发工作,目标是让台积电在技术上做到世界第一,超越英特尔。 在0.18微米工艺研发中,我们尝试了旋涂法,但最终因为可靠性问题而失败,不得不重新采用化学气象沉积法。 0.13微米技术的成功,是台积电技术领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独立完成了铜线工艺的突破,没有加入IBM主导的联盟。 在先进封装技术(CoWoS)的研发中,我们最初的市场反应并不理想,但通过降价策略,最终获得了成功,苹果公司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客户。 我在台积电的工作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曾繁成: 我是台积电的创始团队成员,也是唯一一位本地高管。 我参与了台积电许多重要的决策,包括坚持自主的技术路线,拒绝与IBM合作研发0.13微米同制程技术,以及并购德基和世大,迅速提升产能。 我和张忠谋的关系,从最初的上下级关系,发展成为深厚的友谊。 我在世界先进的经历,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与蔡力行组成的领导组合,为台积电的接班奠定了基础。 蔡力行: 我在台积电的职业生涯,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 我曾经担任台积电的CEO,但在2009年被张忠谋撤职,这与金融危机和公司内部的一些问题有关。 离开台积电后,我担任过中华电信董事长和联发科副董事长兼联席CEO,在联发科,我带领公司实现了市场复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5G芯片。 我的职业生涯经历,让我对B2B和B2C业务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布鲁克斯: 我在台积电担任总经理期间,与曾繁成团队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 我主张在美国建厂(WaferTech),并聘用美国管理人员,但这引发了台湾团队的反弹。 我离开台积电后,加入了联电,这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关注。 曾宗琳: 我与布鲁克斯在同一时期离开台积电,并加入了联电。这反映出台积电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音频文字发布在公众号“北京读天下”,《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在公众号微店有优惠。每周新书听友群微信号:yinmingshu002。 1997年台积电提出技术领先目标,这是一项竞争战略,不是愿望。除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还要考虑当时的竞争环境,特别是晶圆代工产业环境变化。12英寸晶圆厂的投资已经上升到15亿美元。张忠谋研究了各家半导体厂商的财务报表,除了英特尔,其他垂直整合厂商已经很难做出如此巨大的投资。在垂直整合厂商犹豫不决的时候,专业代工厂商却在大举建厂。这会加速垂直整合厂商的退出,同时也意味着之前采用的制造卓越和客户信任战略的竞争力下降。因为竞争对象变得不同了,未来的竞争将主要在专业晶圆厂商之间展开,这两项战略是所有专业俴厂商的看家本领。台积电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追求技术领先。 1996年,台积电决定到美国建厂,这就是今天的WaferTech,是台积电在美国的每间工厂,也是美国第一间专业晶圆代工工厂。这项决策无意引发了一场合法性危机。在内部,台湾本地管理团队和布鲁克斯发生冲突,他们质疑WaferTech的意图,工厂管理的权限空间应当由谁来掌握。在外部,布鲁克斯离职后加入竞争对手联电,首席财务官曾宗琳同样在离职后加入联电,显示台积电内部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