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
这部剧其实它就是因为这个名字给吸引了我因为我打开家里的小米电视的时候看到它正在首页推荐通常人生若只如初见用这样的名字的建议剧无非都是讲爱情什么之类的再一看主演李宪 魏大勋 春夏看起来就更加像是爱情剧了但是我看到上面的人物介绍的图片我觉得好像不太像是爱情剧就忍不住点开进去看了一下
发现这竟然是一部年代剧讲的是晚清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群青年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抉择我觉得这个就有点意思了我说人生若如初见讲的是革命时代的故事那究竟讲的是啥呢忍不住去了解了一下然后今天还忍不住做一期播客跟大家聊一聊
这个人生若如初见的历史背景确切的设定是在清朝末年起始于 1900 年的庚子国变之后涵盖了晚清到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在剧里面详细的描绘了出身清宗式的梁湘革命之士杨凯之新军人士李仁俊等人
他们去日本留学回来之后呢又卷入了清朝宗室革命派北洋集团等各方势力的较量最终呢就讲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段时间整个聚集的时间跨度大概是在 1900 年到 1911 年也就是清朝最后父母
灭的十一二年的时间大家都知道大清王了的时间是在一九一二年以溥仪宣告退位的时候结束的嘛这个电视剧的最后一集讲到了一九一一年还没有讲到溥仪退役但是呢那时候溥仪已经上位了有三年了啊年纪已经有五岁了
就是这么一个时期我感觉这部剧不就讲的晚清最后十年吗怎么会叫人生若如初见呢这不会讲的是清朝灭亡前皇帝哀叹说人生若如初见我们大清当年多牛逼啊不会是讲这些故事了吧因为这句话通常都是用来形容爱情那些事情的
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剧名的灵感是来自于清代著名词《纳兰信德》的经典词作呀这首词作叫做《木兰花,你古绝绝词简有》原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化善》
这首词其实通过一种归怨的形式借着汉代的班杰于秋善见娟被弃的典故来书写人际关系的异变和理想幻灭的惆怅这样的一个故事原词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表达了这对人际关系始终如初的渴望说的就是说一切都能够停留在最初相遇时的美好就不会有后来的遗憾和背叛等等了
纳兰幸德是借女子的口吻来暗喻君臣朋友关系的脆弱性反映的是她自己在康熙朝政时代的政治失落感那这个讲革命人士的这个句怎么也用了这么一个词呢后来我认真看了一下实际上句名是有所改动的
纳兰信德的原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剧的名字是人生若如初见这一点点改动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原词的只如他强调的是仅仅停留在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假设而剧名改为人生若如
那就弱化了消极的色彩突出了回归初心的主动性和理想主义那我觉得这实是跟那个剧情的主题也是挺契合的就是时代青年的理想主义嘛因为剧中的刘瑞学生革命者这些角色在 1900 年到 1911 年的剧变当中呢他们是始终怀抱旧国的初心的那回应如初见这个纯粹的信念呢
其实也符合这种历史洪流中的个人选择比如这个梁湘他是满洲贵族嘛杨凯之是革命党嘛他们面对时代考验的时候对初心的坚守或者背离其实还挺构成这个戏剧张力的就算在文学上好像也有一些历史反思就是暗喻近代中国旧王图存这个命题的复杂性好像说的就是我们民族命运呢如果好像如初见一般清晰可能也会少走些弯路
其实纳兰信德的词呢跟现代史是一直有一些互文性的因为清末文人的集体心态嘛都这样纳兰的词在晚清文人当中流传是非常广的比如王国维曾经称他的词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词里面的幻灭感其实挺暗合清末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秩序崩塌的那种复杂情绪的所以这个句呢用了纳兰信德这个词呢可能也是在探讨一个民族如何保持其初心
那这个剧呢我看了几集其实呢我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一直追啊因为现在还在播嘛还没播完总共有四十集就是四十集有点长了但是呢我觉得要是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去看一看的
我自己对那段历史就挺感兴趣因为呢我们的初中课本里面对于那段历史其实没有讲得很深入就说了很多革命党人那段时间都到日本留学去了现在从这个角度来回想我就想哎为什么那段时间那么多这些后来的革命人士当年去了日本留学呢因为你想想那时候是 1900 年到 1911 年啊
你别说那个时候了现在我们人要去日本留学要去欧美留学还没那么容易呢为什么那时候有那么多人能够跑到日本去留学
所以就抱着这个疑问我就真的去查了一下资料我就发现原来那段时间还真的是挺多人去日本留学的那段时间有它的特殊性特殊性在哪呢那就是这期播客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毕竟我们都上过初中初中历史上关于清末民初这段历史的讲述其实真的不是很详细很多细节都是一笔带过了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比如说你说到曾经在那段时间去过日本留学的人有谁你能够说得出来吗可能很多人能够想起来第一个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孙中山但是我告诉你孙中山他并没有去过日本留学他虽然去过日本很多次啊
但都是流亡日本不是在那里学习孙中山上学呢去的是美国夏威夷最后是回到香港上学他的受教育阶段全都是在这个夏威夷和香港完成的当然他在香港的老师呢是英国人后来他去英国流亡的时候呢还被清朝派人去抓也是他在香港的时候的老师把他给救出来的所以呢那段时间最著名的去日本留学的人并不是孙中山
最著名的人是两个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那段时间去过日本留学的著名的还有邱瑾就是剑湖女侠女权先驱革命烈士就以前留下那个秋风秋雨仇杀人的那个邱瑾女士
那段时间到日本还有欧美留学的人真的很多但主要还是去日本留学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为啥那段时间那么多人去日本留学而爱奇艺的这部人生如若初见它里面讲到这些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各种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好好的去了解了一下那段时间的历史
其实 1900 年呢刚好就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嘛然后新政府被打得屁滚尿流在次年也就 1901 年就签订了一个新手条约就总共赔了 4.51 两百亿呢也就是所谓的庚子赔款
那段时间呢其实真的是清政府被打怕了打屈辱了内外交困之下还是有一点点想要自强的所以那段时间呢就花了一些钱鼓励大家去出去学习外面的这个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希望能够自强一下其实在那之前清政府已经稍微自强过几次了就包括洋务运动啊但是呢也没成功吧
然后后面甲午战争就真的是彻底的把清政府的扁水晶给打到完全没了从号称亚洲第一强水师被打到完全的归零所以那段时间想要自强的时候第一选择当然就是去找能够把自己给打趴下的对手了而且去日本留学也相对比较便宜一点不像去到欧美那样子光是差旅费都贵很多了
所以那段时间整个中国都是兴起了一种去留洋的这么一个风潮的清政府就推动留学教育的主要集中在 1901 年清末新政启动前后尤其是在 1905 年废除科举前后大家出去留学的主要目的地第一个就是日本然后就是欧美具体措施可以分为几个一个就是中央和地方联合选派
中央层面 1901 年清政府颁布了鼓励游学生毕业章程规定留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举人近视等功名 1905 年还设立了学部也就是教育部统筹留学的事务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对这些回来的留学生会进行考试授冠
这是中央层面的而在地方层面的话各个地方大员也是很积极派遣留学生留学的就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直立总督袁世凯他们就在湖北直立江苏这些省份设立了很多官费留学的名额这种就是所谓的官费留学就能够拿到官费留学名额的学生通常都是除了你考试成绩还不错通常都是有一些背景的
就像剧里面的这个主角梁湘啊他就是家里面是有些钱的当时清政府和地方政府总共提供的官费资助呢是可以覆盖学费和生活费的比如刘裕的官费生呢每年大概会给 300 的 600 日元这和白银呢就相当于是 200 的 400 两因为有这种官方的支持所以 1900 年时候有一个统计刘裕学生当中的官费生占比大概是 30%左右去
去欧美留学就因为费用比较高昂啊关费的名额也比较少很多学生出去呢都是通过庚子赔款的退款因为 1909 年的时候美国曾经退回来过一部分庚子赔款的钱啊所以当时中国在庚子赔款里面给的钱多给了为什么美国会退这个款呢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要是有机会我们再展开说说当时因为这个退款啊出去留学的人就包括胡适这些著名的人士然后
然后官方资助这些学生出去其实也是有所侧重的并不是说你出去什么都可以学的出去学的如果是法律工程军事医学这些就会比较受支持一点那段时期出去学医的一个学生也是非常著名的我相信大家都能够想起来是谁曾经吃过日本学医的学生是谁他就是鲁
逊先生他也是那段时间出去学习的这段时间清政府派出的学生呢最重点学习的是什么呢那肯定就是军事了因为你在军事上被人打得那么惨出去学肯定是学人家厉害的地方啊因为那个时候日本在甲午战争不但把清政府打得趴下了他后来在日俄战争当中呢也是把俄国打得非常惨的
在 1904 05 年的日俄战争当中日本的海陆军是把毛泽完完全全给打趴下了虽然这个战争都是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但是你不得不说那段时间小日本还是在军事上挺猛的
先是打败了这个北洋水师然后几年之后的日俄战争又把俄国摁在地上摩擦那次算是亚洲国家第一次真正的打败这个欧洲猎强也就是那次之后呢俄国才把侧重点又重新放回欧洲
所以那段时间清政府派人去日本毫无意外最想学的当然就是日本的这个军事了从 1902 年开始就大量的派遣学生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那时候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过的人呢有很多后来很有名的人啊比如什么蔡鄂啊蒋介石啊尹熙山啊这些人都是在那里学过的
日本还专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正午学校就是他们的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班蒋介石就是在这个正午学校毕业的啊这可以说一下是蒋介石去过两次日本留学第一次是他自费去的但因为他不是这种官方保送的这官费学生
他反而那时候去不了军校就短暂学习了几个月之后就回国了回国之后他才考进了这个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来因为表现优异呢又重新被保送去了日本在这个正午学校学习所以他是第二次去日本的时候才学习了军事中间还解释了陈其美等很多的革命党受他们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倾向于反清革命当然他的故事现在是后面才展开了并不在这个剧里面有所提及
当时为了快速培养人才日本开设了大量的速成班让他们学习什么法政啊师范啊景物等等学制呢是六个月到了两年其实结合现在的情况也可以想象当年开这种速成班呢我估计很多也是为了赚钱并不是说真的为了帮中国人让中国崛起我觉得日本人是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心思的只不过
这么大量的中国学生突然融入进来学习拿不开个速成班割一个韭菜赚点钱这不人之常情吗这里特别要说一下鲁迅所在的仙台医学院是专门的学校它是少数比较正规的院校跟那些去读速成学校的学生是不太一样的蒋介石读的就是这种速成的学校正午学校所以回来之后蒋介石有多能打呢大家也知道了
而且当时清政府还挺上心的他们在东京设立了留学生监督处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的行为发放经费等等而且后来还发生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清政府从 1900 年之后就会限制自费出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学习军事因为当时在留学的学生当中革命党非常的活跃思潮是非常开放的清政府很担心革命思想的传播所以自费生他是要限制他们学习军事的
这种公费生呢你要学习军事也可以当然呢我得监督你啊你要是那想法里面有什么革命思想啊回来要推翻我清政府啊什么之类的那肯定就在金钱上掐你脖子了啊这个呢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那段时间呢其实还有一部分学生去了美国留学因为美国退款了部分的庚子赔款嘛当时 1908 年的时候美国大概退了 1700 多万美元那段时间美国老孩感觉还是有些良心啊不像现在哈佛大学都要限制招收国际学生了可想而知现在特朗普那个想法比当年啊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那帮总统那帮领导人可差了不知道远到哪里去了
1909 年新政府成立了一个有美学务处用于选拔学生当时胡适啊梅伊奇啊祖可真这些人呢都是通过考试赴美去学习的也有派了一部分学生去欧洲官派留学当时少量学生呢派他们去德国法国学区入军军事留学比如段祺瑞他就曾经留学德国军校
还有派他们去实业留学就资助他们学习铁路矿物比如张天佑他当时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候就已经派过去美国留学的第一批的当时有一个有 100 多名的留美幼童计划但后来很快也撤回了然后还有一些民间的勤工俭学但那个不是在
这个电视剧里面的时间线范围内了因为那是 1912 年之后才兴起的比如周恩来邓小平他们去法国留学这些都是在 1912 年之后兴起的民间勤工俭学的时候这个时期才去的欧洲但是其实清末已经有民间组织资助学生赴欧去留学的比如李时他就曾经创办过留法俭学会
所以总结一下在 1901 年到 1911 年这个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推动留学教育大量青年赴日本欧美学习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我们这里可以给大家总结一下比如第一留日学生群体人数是最多的革命倾向也是最显著的就包括最早期的孙中山他虽然早年留学的夏威夷香港但是他是以日本为革命基地的
他在 1895 年之后多次流亡日本他的影响就是 1905 年在东京创建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后面也被尊为国父
然后黄兴他在 1902 年赴东京鸿文学院学习军事他的影响就是成为了同盟会的军事领袖领导了 1911 年广州的黄花港起义在武昌起义之后呢担任了革命军的总司令然后就到了鲁迅 1902 年他进入东京鸿文学院后来就转学医学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鲁迅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后来七一从文以笔为刀批判封建思想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蒋介石 1906 年进入东京政务学校影响嘛后来就成为了国民党的领袖北伐统一中国名义上的统一啊
秋井 1904 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了光伏会和同盟会成为了女权的先驱革命烈士然后留学欧美的学生群体里面他们比较侧重于科技文化和政治
其中最早的就是张天佑清末首批留美幼童在 1872 年就赴美留学后来成为耶鲁大学的首个中国留学生在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成为中国铁路之父自主设计了京张铁路在 1909 年通车
胡适在 1910 年考取更款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提倡白话文民主和科学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厨艺确实很厉害通过文学也可以改善厨艺看来不只是在厨房做一条路不是
还有三个可能大家平时说起留学生的时候不太会提起他们那就是宋氏三姐妹她们都是留学于美国威斯利安女子学院的
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宋庆龄了后来成为孙中山的夫人建国之后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然后宋美龄蒋介石的夫人抗战时期国际宣传的核心人物然后 1906 年赴美国留学的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马寅初他去了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成为著名的人口学家建国以后就提出了新人口论
在那段时期留学其他地区的学生还有蔡元培 1907 年赴德国莱比奇大学研究哲学和美学然后回来就成为了北大校长倡导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然后周恩来 1920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虽然他去的时间比较晚但这仍然可以算是清末的留学政策的延续当然周恩来的影响就不用说了还要我介绍的话就说明你初中根本就没有上过历史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总理 1900 年到 1911 年这段时期的历史影响共情分析其实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革命与建国
刘裕的群体很多都参与了辛亥革命比如孙中山和黄兴刘欧美的群体就侧重于制度建设比如胡适还有宋氏家族
而思想启蒙方面鲁迅胡适就推动了文化变革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枷锁在科技救国方面张天佑等人呢以技术报国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甚至在性别突破方面呢邱瑾宋氏姐妹她们也重塑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所以说人生如若初见这部剧呢它选取的这个年代背景呢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这个历史特色了
其实国内还有很多部电视剧它是聚集于 1900 年到 1911 年也就是晚清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阶段的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社会变革革命浪潮和人物命运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给你介绍几部关于这个阶段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它们的特点
第一部也就评分非常高的《走向共和》这部剧的年代跨度是 1890 到 1917 年重点涵盖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的新政以及辛亥革命全景式的展现了清末的政治生态刻画了李鸿章 慈禧 光绪 袁世凯孙中山等历史人物
突出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以及清政府自救的失败这部剧非常的有亮点台词很深刻出现了不少金句比如李鸿章曾经感叹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而且对于历史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对于人的复杂性有很深刻的刻画比如剧里面就表现了袁世凯并非是简单的反派
第二部推荐的是 2011 年的电影剧集版的《辛亥革命》年代跨度是 1895 到 1912 年这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的一部剧核心内容就聚集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活动包括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关键事件展现了留学生华侨对于革命的支持比如讲述了秋井旧义的情节
战争的场面非常的宏大还原了很多历史细节比如武昌起义的十八星旗关于这些细节都可以在剧里面看到第三部要推荐的也是分数非常高的 2011 年的大宅门有部分剧情涉及到了 1880 年到 1930 年这个历史阶段的故事大宅门的第二部还涉及到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
大宅门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北京药商家族白家的兴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比如义和团烧洋货八国联军劫掠等等主打的是小人物视角下的历史洪流比如主角白景琦的成长和抉择将国家命运和家族叙事结合展现了那段时期民间真实的生存状态第四部《闯关东》
2008 年的剧有部分剧情讲到了 1904 到 1931 那个年代的历史开篇涉及日俄战争清末移民潮等等讲的是山东农民朱开山一家迁徙东北的生存史诗穿插了日俄战争对于中国百姓的伤害反映了清政府无能下普通人的挣扎说出了闯关东的悲壮
第五部推荐的是 2014 年的《十月围城》年代跨度是 1905 年到 1906 年这是虚构的故事背景是孙中山付香港筹款核心内容讲的是香港的商人、车夫、乞丐等小人物为了保护孙中山而牺牲的故事展现的是革命思想对于底层民众的触动以平民的视角诠释革命这部剧有点类似是电影《十月围城》的剧版扩展
第六部推荐的是 2012 年的铁血使命年代跨度是 1900 年到 1911 年跟这个人生如若初见是同一个年代这个剧主要讲的是清末革命党的暗杀行动以真实事件为原型讲述了革命党人刺杀清廷高官的故事比如徐熙林刺杀恩敏强调了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但是这部剧戏剧化比较强部分情节是艺术虚构的大家看的时候要有所辨别
第七部推荐的是 2007 年的台湾 1895 年代跨度是 1894 到 1895 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到马关条约割台这段时间的历史
描写了台湾居民反抗日本接受的悲壮历史比如秋冯甲 刘永福的抗争间接的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民族危机如果跟人生若如初见对比推荐的话可以把上面这些这样分类如果你喜欢正史宏大叙事的就首选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如果你喜欢民间视角的就可以选大宅门闯关东
如果你想看革命细节的可以看铁血使命十月围城其中走向共和的立宪派的部分它跟人生若如初见的风格比较接近都讲到了那段时间的流日学生和他们思潮这些方面的内容
上面介绍的这些剧集从政治革命家族平民等不同的角度填补了我们学过的历史课本对于 1900 年到 1911 年社会细节的缺失如果想深入理解人生若如初见的历史背景走向共和跟辛亥革命这是最佳的补充
通过电视剧带起了兴趣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那段时间的历史当时清政府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的就比如他们也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就比如说学生出去之前会对学生进行语言培训在国内就设立了留日预备学校比如专门用于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当时还增设了东文馆专门用来教授日语
而去欧美留学的官派学生还要通过英语考试比如用这个庚子赔款退款来进行留学的考试里面就要考英文的而这些学生不管去日本还是去欧美他们回国之后都会比较容易的可以进入各种新式的机构比如学了军事的回来就可以进入北洋新军还有各个省的五倍学堂学的是文职的话回来就比较容易可以进入外务部学部游船部等等这些新政的部门
当时文化界也对这个国民进行这个文化的引导张之洞在 1898 年写过的一篇劝学篇里面呢还大力的提倡大家要去日本留学他在这篇文章里面有写过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强调是日本留学的话路径费省同文速效真是速效哈
当时新政府的这个政策其实也是有一些成效的据统计 1906 年刘裕的学生达到了 1.2 万人这是史上的最高峰当时欧美留学生也就只有几百人这个 1.2 万里面培养了很多近代化所需的军事法律工程人才比如后来的北洋军阀很多都是从日本军校留学回来的
但是清政府这个事情也是有一些矛盾因为派出这些留学生都接受外面的思想对于民主革命这些都是有很直接的接触包括像孙中山他们在东京宣传反清什么之类的清朝派人出去学习目的是希望他们回来加强清朝的统治但实际上其实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因为很多留学生反而成为了推翻清廷的主力比如黄兴
蒋介石他们都推动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变革就是这些鼓励留学的措施客观上是为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准备了领导和群众基础所以爱奇艺这个人生若如初见这部剧呢
讲的就是清朝那段时间派学生公费出去留学以及地方和民间派人自费去这个日本留学所讲的一些故事讲到了他们在日本留学发生的故事这个思想上的转变回来之后他们也满腔热血的投入到了这个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党活动当中去啊
剧里面也还讲到了这种革命党和立宪党就是所谓的支持清政府但是要求当时以光绪为皇帝的清政府设立宪法进行这个立宪改革这两派人革命党和立宪派的一些对抗在剧里面也能够了解到所以安徽一这部剧真的是挺有意思的
它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能够看到历史课本之外的一些历史温度因为课本上讲的还是一个宏大叙事讲的是时代的洪流对后面的总体影响但是这个句讲的是具体的个人
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可以看得出来编剧依然是大量的了解了历史通过历史资料来虚构了一些角色反映了当时那些留学生的迷惘还有女性的挣扎小人物的牺牲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变革的底色所以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口号而是无数个个体的选择所构成的这部《人生若如初见》还真的是
用虚构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个人选择还是很推荐去看一看的好了这期节目呢就差不多到这里这是一期非常特殊的节目跟我以前做的节目形式都不太一样因为一部剧的名字引起了我对整部剧的兴趣然后去查了一些资料也了解到了一些以前几乎没怎么特意关注的历史因为说实话
除了这部剧我里面提到了一些剧什么大宅门啊十月围城啊这些剧或者电影我在别的地方也听过很多没有真的去看过甚至都不知道它里面讲的是哪个年代的故事但是因为这一次做功课我反而是了解清楚了他们所属的这个特殊的年代而且在这个年代里面大家发生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是我们光通过历史书是无法了解的
那如果看电视因为本着电视剧有很多虚构的意识创作成分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个历史背景的话可能也会有一些地方看不明白甚至忽略了很多在电视剧里面隐约提及的这种重大的历史
最看人间天道星
山河也破败了锦绣改换着记忆难堪回首跌宕里处眼依旧再看笑颜失散山河又破败了所有残下了美的更愁伤心头红颜色
往事如梦此生我就在强凌厉的雨里捍卫着我前疮败空的你这倾倒的失落的破碎的何止是我的一颗心终将已在飞逝一条胸系往日不可以再追寻的你
那激荡的飞扬那是不是你送的一封信但我又能抚摸你灿烂辉煌之时那些纵密的十四皇朝诗但我又能抚摸你在太阳光辉煌送渺渺雨云给心里的你
此生我就在降临离半夜里捍卫着我前闯白空的你这倾倒的失落的破碎的何止是我的一颗心终将你在废墟里雕塑起往日不可理再追寻的你那倾倒的飞扬的是不是你送的一封信
明月下饮一杯清酒尽一身奉献的朋友
寄流出去 浪额非洲将一生信仰 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