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中国脱口秀演员有多少种类型?2025年新局面|圈内

中国脱口秀演员有多少种类型?2025年新局面|圈内

2025/2/4
logo of podcast 说的全是梗

说的全是梗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漫游指南
牙签
Topics
牙签: 我认为中国活跃的脱口秀演员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上岸型、两栖型、带票型、口碑型、职场型和开放麦型。上岸型演员指那些因线上节目走红后,转战综艺、影视等领域,基本不再进行脱口秀演出的演员,例如杨笠、徐志胜等。两栖型演员指那些虽然也参与综艺、影视等工作,但仍会回归脱口秀舞台进行线下演出的演员,例如李诞、呼兰等。带票型演员指那些因节目或短视频走红,主要工作仍是脱口秀演出,演出票房号召力强的演员,例如二狗、House等。口碑型演员指那些脱口秀水平优秀,但在流量方面欠缺,主要依靠口碑获得演出的演员,例如马杰、张博洋等。职场型演员指那些演出质量有保证,能够稳定胜任日常演出,将脱口秀演出视为一份工作的演员。开放麦型演员指那些演出经验尚浅,但仍在不断努力磨练,偶尔有机会参与商演的演员。 对于职场型演员,我认为他们想要提升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年龄增长和创作瓶颈等原因。我个人已经48岁,创作力下降,能讲的内容也越来越窄。即使努力,也很难突破瓶颈,最终可能只能停留在职场型演员的水平。 我认为职场型演员应该尽早转型,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方向。35岁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要考虑转型。要么增加行业内的分工,学习新的技能,要么摆正心态,做好这份工作,降低物质欲望,安稳度过职业生涯。 很多职场型演员浑然不觉,觉得自己还有机会成为口碑型或带票型演员,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会做很多无用功,比如不停地拍短视频、参加比赛等,这些努力虽然值得肯定,但并不能保证带来质变。 职场型演员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要保住这份工作,就要在一个城市长期稳定地演出,建立口碑,让俱乐部和观众记住你。这就像开一家包子铺,只要一直开下去,就会有稳定的顾客。 职场型演员可以长期在这个行业工作,但收入可能会有天花板。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收入稳定但不会大幅增长的现实。 最后,对于那些还在努力的年轻演员,我建议他们尽一切努力去上节目,抓住机会,因为这是他们最好的时代。 漫游指南: 我认为职场型脱口秀演员就像运动员一样,在创作巅峰期(20多岁到35岁)可以全力以赴,但过了这个阶段,就要考虑转型。可以学习奥尼尔,从全职演员转型为辅助演员、统筹等角色。 很多职场型演员兼职演出,他们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演员这个职业不靠谱,所以不会放弃稳定的正职工作。脱口秀演出只是额外的收入来源,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工作和生活。 35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职场型演员要考虑转型。要么增加行业内的分工,学习新的技能,要么摆正心态,做好这份工作,降低物质欲望。 那些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职场演员身份的人,我建议他们尽早转型。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要理性看待自己的上限。 对于那些年轻的演员,我建议他们努力拼搏,抓住机会,因为现在是他们最好的时代。 对于那些已经过了巅峰期的演员,我建议他们摆正心态,做好这份工作,降低物质欲望,安稳度过职业生涯。 supporting_evidences 牙签: '教主是上岸型的下一种类型是我最尊敬的一种类型叫做两栖型哦两栖型对两栖型呢就是说也可以像那个杨丽徐之胜那样子去写很多通告上综艺节目甚至演影视剧但是呢你还是能够出入时间回来线下演出' 牙签: '第三种呢是那个代票型二狗二狗啊 Storm 啊黑灯啊波波啊这些唐祥宇啊这些就包括在节目里面红了的嗯他们的票一出来几乎就会被抢光的但是呢他们能够接到这种商业广告通告那些其实是相对来比较少的对啊' 牙签: '是没我们哈哈哈确实没有我们你自己写的文章怎么还那么厚口碑型马军嘛马老师嘻哈最近的嘻哈孙春恒 Stone 也算代票型 Stone 是代票型差不多了口碑型还有口碑好的比如说张浩哲啊还有没了差不多了还有一些吧应该是还有一些什么什么万达呀梁妍啊多子轩啊这些都是已经在全国巡演过其实挺多场其实口碑型我意思就是说不是在观众中的口碑嗯而是在同行和俱乐部老板心中的口碑那么他们是同行以及俱乐部老板都很愿意请的演员但是他们其实是不带票的大爷只能带他们可怜的可能十几二十张那种但是他们的水平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这种口碑型演员几乎是所有演员可以努力达到的方向主要努力就能达到也不是只要努力了我们也见过有很多努力了很多年都还在努力的人反正就是你说你在这一行又努力又有脑子用心脑子比较灵活比较聪明是可以达到的口碑型不带票但是在同行老板当中口碑很好这是第四种类型' 牙签: '终于来到了第五种也是数量最庞大的也是我和你都应该处于这个第五种里面的吵架型是什么型是叫做职场型职场型的特点呢就是首先你演出质量有保证然后呢就是对付新观众一定没问题基本不会给那个俱乐部带来什么差评然后把这个日常演出当做一份很认真很正经的工作来对待那我觉得符合这几点呢就是这个职场型了' 牙签: '最后一种呢第六种还有第六种第六种就是就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开放麦型演员就是他们才讲了没多久可能他们有十分钟八分钟五分钟左右的好段子还凑不够十五分钟很牛逼的能够去哪里都能够演的像职场新演员那样的段子当然他们还在努力中活跃在一个又一个开放外里面同时会有一些新的俱乐部或者说对质量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的俱乐部时不时偶尔会请他们去演一演' 牙签: '以前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有可能上升到口碑型上升到这个代票型甚至是两期型演员的时候呢我其实挺乐观的我觉得你只要努力你只要不停地耕耘你就可能可以往上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小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年龄越来越大我已经 48 了我很快就 50 了至少在 60 之前我可能都很难去找到一些很适合我创作的符合我自己个人特点的内容而且年龄越来越大的话就是你的创作力是会下降的你任何一门艺术都很难是说如果你已经在最年轻力壮最活跃的时候都没有达到巅峰你再过十几二十年之后再达到巅峰我觉得很少有这样的艺术所以这个是可能性越来越小第二个也是刚才我有一点点提到就是我能讲的内容是越来越窄的大家都喜欢听的那种年轻人的苦恼的东西我是越来越不能讲了讲了就算能够讲得好也是很有违和的也只是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而已那到了我这个年龄老登这个年龄该去讲的一些更深刻一点的话题呢第一个是不敢讲第二个呢你也讲不好因为这种东西呢是需要你长期的这个思维训练才能碰撞出火花的你都没有长期在这个领域里面去训练去创作你突然间一觉醒来你就变成了一个开启明智说出高声大道理还好笑的人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是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认为我可能至少在我 60 岁前吧我继续在舞台上讲的也就是一个称职的职场型演员而已了' 漫游指南: '我对他们的观点了你赶快转型' 漫游指南: '要么你就是要多增加一个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分工就相当于你是多打一份工作对就是你要有多一个技能而不是只是演员对要么呢你就是就算你也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去多一个技能那你就就摆正心态好好的在一个城市专心的打这份普普通通的就不要有野心了对就做到一个好用的演员哪里都能够用得上你然后呢你也没有过高的这个物质欲望需求我就每个月挣这么一点就够了然后呢我在这个行业里面在这个城市里面好好的做一个脱口秀行业的上班族我觉得是可以的' 漫游指南: '现在我也有看到有一些演员他其实是做了很多年的那个全职演员的他们也回去找工作了但同时他们也保持能够有演出还是会去演出我觉得这也是 35 岁优化的其中一个优化方向我觉得也是努力的一个就是你还是在执行你还是想办法生成而不是只是守株待兔啊我觉得这个是很值得尊重的对的'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中国脱口秀演义》出版后,洛宾接受了几次采访,被问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看脱口秀行业以后的发展?

由于书里的故事只写到了2023年,也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展望,现在已经2025年了,这个行业有些什么新的变化呢?

我从市场潜力、脱口秀厂牌、演员、观众、线上节目这几个维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市场潜力:

很多脱口秀同行谈到这两年行业的情况,都会用“内卷”、“到顶”、“下行”这样的说法,这里面不排除个人认知的原因,但也包含故意唱衰,吓退潜在竞争者的心理因素。要看真正的市场潜力,不如看看世界上最大的脱口秀市场美国的数据,对比看一下我们的数据,也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数据1: 美国的脱口秀线下演出的票房数据。

我几年前曾查到两个较为可信的数据:2012年美国的脱口秀线下演出总票房约3亿美元,2019年的总票房约为4.5亿美元

数据2: 中国的脱口秀线下演出的票房数据。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脱口秀线下演出观众超过350万人次,票房4亿元人民币

数据3: 中国和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约2亿人,其中约1.6亿属于城市人口。

美国高等教育人口约1.3亿,其中约1亿人属于城市人口。

从业者都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人口,是脱口秀观众的绝对主要来源。

鉴于美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和脱口秀发展程度,是不是可以斗胆估算,如果中国的脱口秀市场也发展到美国这样趋于饱和平稳的状态,那么两国的票房数据应该是相差不大的呢?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的脱口秀票房规模是5亿美元(36亿人民币),那么中国现在才堪堪达到的4亿人民币(而且是市场情况最好的2021年),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才会达到像美国这样平稳发展的时期。

所以,作为脱口秀行业的从业者,如果你真的觉得内卷和到顶了,说明你正身处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中。中国目前有26个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有这种感觉的老板,必定在这26个城市里:

  1. 上海 2. 北京 3. 深圳 4. 广州 5. 重庆 6. 苏州 7. 成都 8. 杭州 9. 武汉 10. 天津 11. 南京 12. 宁波 13. 无锡 14. 青岛 15. 郑州 16. 长沙 17. 佛山 18. 泉州 19. 济南 20. 合肥 21. 西安 22. 南通 23. 东莞 24. 烟台 25. 常州 26. 福州

但别忘了,我们还有很大的可发展空间,至于空间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负责提出问题。

我在很多场合都想象过,中国脱口秀演出行业达到顶峰平稳发展之后,除了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几乎每一个人口百万左右的城市都至少有一家俱乐部,它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大概是这样的:

老板是本地人,在本地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如老师、公务员、当地大企业的老员工、小企业的老板;

老板受过高等教育,热爱喜剧,且彻底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想法;

俱乐部的场地成本极低,甚至免费(比如场地是老板自家的房子);

售票演出仅在周末进行,票价跟电影票差不多,演员以本地为主;

每个月至少有一两场外地演员(水平比本地演员略高)参与的演出。

各位同行看一看自己老家和老家周边城市的情况,这样的俱乐部多吗?欢迎留言告诉我。

脱口秀厂牌

目前的脱口秀厂牌已经分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类型。特别声明:类型只是经营方式不同,无优劣高下之分。“劣等厂牌”的判断标准,我认为符合这几条之一就算:是否容许抄袭演员,是否恶意举报同行,是否使用虚假宣传,是否欺压演员(后两条其实违法了,不必我来提出)。但“劣等厂牌”往往是赚钱的玩家,所以劣币驱逐良币,劣币转变为良币,甚至劣币把自己玩毙的事,在市场上都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做自己就好了。

演出商:

演出商是最赚钱的厂牌,因为他们一旦不赚钱,就会退出市场。所以如果一个演出商厂牌只要还存在,那就说明他们还在赚钱,否则很快就见不到了。

演出商有什么特点呢?

主要通过大型售票平台售票;

资金充足,熟悉售票平台的最新规则,如果平台调整算法,演出商也是最快适应的;

对每场演出的利润率严格把控。演出商以拼盘演出为主,极少做利润率低的演出,如演员自己不能带票的专场、观众数量少的开放麦等;

经营模式成熟,可以在多个城市开分店。

老牌俱乐部:

老牌俱乐部有赚钱的,也有不赚钱的,那些不赚钱也能长时间存在的俱乐部,甚至可以称为“老仙俱乐部”。老牌俱乐部的特点:

存在时间五年以上,有固定的演出场地;

通过大型售票平台和私域(公众号、小程序、粉丝群等)售票;

虽然也以拼盘演出为主,但热衷于举办专场演出,对专场口碑的重视程度甚至大于带票能力;

热衷于培养演员,长期举办开放麦,经常举办读稿会、复盘会,以及各种类型的新人培训和新人比赛;

就算经常被辜负也对签演员这事痴心不改。

新晋俱乐部:

新晋俱乐部成立时间较短,但主理人往往是从业很久的演员。以下特点他们至少具备三个:

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或者刚刚才有固定演出场地;

售票方法花样百出,但都不够稳定;

什么业务都做,但稳定赚钱的业务还不够明确,甚至日常演出都不一定有利润;

主理人是厂牌日常演出重要的一员;

核心演员有一定带票能力,甚至是唯一带票能力。

攒局商:

这种类型的厂牌从很久以前就存在,特别是脱口秀节目火了以后,用这种方式经营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们的特点是:

主理人与数量广大的厂牌和演员关系良好;

不做日常演出,只做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演出或开放麦;

企业堂会、商务演出、周边演出、下乡演出是主业;

什么售票方法都有,主要依靠私域;

混合型厂牌:

集齐了老牌、新晋和攒局者某些特征的,无法简单定义的厂牌。这种类型数量是最多的。

爱好者团体:

爱好者团体是从脱口秀进入中国那天起就一直存在,且永远不会消失的类型。

特点:

没有注册公司,也没有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核心团队里没有专业演员,热衷于做开放麦,经常更换地点;

主理人满腔热情,经常自我感动,对别人走过的弯路视而不见,一定要自己走一遍或几遍;

小城市里的厂牌一开始都是爱好者团体,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坚持下去能成为真正的俱乐部;

大城市也不缺爱好者团体,主理人通常是不会吸取经验的自以为是者,或者被其他厂牌排除在外的不合群的人。

以前很多老厂牌都是由爱好者团体演变而来的,但现在大城市里已经不需要脱口秀的爱好者团体了,因为城里有大量的专业厂牌开放麦可以容纳爱好者。放着专业的开放麦不去,几个门外汉抱团硬搞一个从零开始的爱好者团体,这种玩法注定是短命的。

演员:

现在脱口秀演员的类型已经比以前丰富了很多,主要有:

上岸演员:这种演员因为线上节目而成功进入了娱乐圈,主要工作变成了跑通告、上综艺节目和演戏,已经不需要再回到脱口秀舞台演出,他们自己也努力洗去曾经的脱口秀演员标签。对,我说的是金·凯瑞。

两栖演员:这种演员也是因为节目而大红,也进入了娱乐圈,但他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回到线下演出,甚至有空还会参加各种开放麦。Respect!

带票演员:因为上节目或短视频而红的演员,但没有红到变成前两种,所以主要工作还是脱口秀演出。他们是各个厂牌最抢手的演员,有他们参加的演出通常不愁卖票。

口碑型演员:脱口秀水平优秀且有特点,但因为命运的原因无法获得流量,不能为俱乐部带票,只能靠自己在厂牌中的口碑获得一场场演出,努力工作赢得观众尊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演员。

职场型演员:水平够用,普通观众满意,各种厂牌都爱用的演员。他们通常是2019年脱口秀驶上快车道后才开始接触单口喜剧的人,乘着风口迅速练就了足以商演的水平,把演出当作一份正经的日常工作来对待。他们对单口喜剧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脱口秀大会》等线上节目,不怎么看也不需要看国外演员的表演,动辄对前三种国内演员顶礼膜拜。职场型演员数量庞大,是脱口秀演出行业的基石,也是NPD明星演员的血包。

开放麦演员:他们是行业新鲜血液的来源,在各个开放麦之间努力锻炼,已经有几分钟达到商演水平的段子,偶尔会获得新晋俱乐部的演出机会。坚持下去的开放麦演员能逐步升级,甚至有可能跳级成为明星演员。

演员增多,就涉及到演员签约问题。现在很多厂牌都签约职场型演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经纪合同的甲乙双方是平等互惠的关系,签约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互惠,但现在厂牌签演员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约束演员。职场型演员已经基本定型,他们去哪里都不缺演出,如果因为运气好突然间红了,他们要撕毁这份合约也是轻而易举的事(除非他们还有股份);对于厂牌来说,如果喜欢这个职场型演员,多请他来演出,甚至提高一点演出费就够了,不需要通过合同来规定该演员只能来自己这里演出——演员有余力去别的地方演出,是因为你给人家的演出量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纸合约限制演员去挣更多的钱,无疑是一种流氓行为。

厂牌真正应该签的是开放麦演员。主理人如果有足够独到的眼光,看好一个开放麦演员能迅速成长为好用的商演演员,可以在他还没获得足够多的商演机会之前与其签约。经纪合约如果具备以下条款,就可以是一份双赢的合同:

不超过2年的合同期限;

合理的解约金额;

给演员明确的演出数量保证,达不到也会给足钱(不然对演员有什么吸引力?);

与上一条对等的条件是,厂牌给演员的演出费用会低于市场成熟演员的平均价格(不然厂牌哪来的利润?)

不需要限制演员的演出机会。如果演员成长很快,厂牌又无法给到他足够的演出机会,只要演员满足合同里规定的演出数量,厂牌就不应该限制他去其他地方演出(毕竟他在你这里演出费最低,厂牌已经赚到足够利润了)。

这种合同对双方都有好处:厂牌的好处是通过新演员的低廉演出费赚取了高利润,在演员解约时还可能赚到一点解约金;新演员的好处是通过这个厂牌获得起步,进入流通市场。不管这演员以后只能成为普通的职场型演员,还是撞了大运一飞冲天成为明星,演出费猛涨,由于合约时间短,解约金合理,厂牌和演员都能好聚好散。

观众:

现在的观众和几年前比其实没什么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观众都满足这几个特点:

年轻,介于25岁到35岁之间;

初次来线下看脱口秀演出;

除了两栖型和带票型演员的演出,观众在来之前都不认识演员;

女性比男性多,结伴来的多。

但和2019年之前比,现在的观众多了两个特点:

观众基本都在短视频平台里看过脱口秀演出的切片;

对演出不满的观众更愿意上网去发表意见

第一个特点让现在的演员很少在日常演出中碰到对脱口秀一无所知的观众,从而让演出氛围变得比以前更容易带动;第二个特点让演员习惯演出后都去看小红书的repo,迎合观众成为常态,造成职场型演员越来越多。

第二个特点的盛行也带来了一种“明星观众”:小红书repo写得特别出彩的观众。他们对演出和演员的评价能吸引粉丝,也能引起演员的重视,这种观众逐渐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剧评家”,甚至成为俱乐部的座上宾。

作为演员,如何看待这样的“明星观众”?我的看法是,演员应该了解观众的真实反应,但无需过于重视这些观众。其实这是老生常谈,任何演出行业的演员都处理过这样的问题,现在轮到脱口秀演员了,该怎么面对,参考一下前人的例子就够了。

另外,一些介于资深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脱口秀培训师”或“脱口秀分析师”也逐渐多了起来。一直以来,脱口秀培训的风评都处于两极分化之中。一个极端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演员或公司,他们做的培训被人捧到云端,要么价格很高,要么免费,但都极其稀缺,而且基本属于过去的传说,很难被现在的人碰得到;另一个极端则是毫无来头的人或厂牌都在做培训,价格倒是很亲民,但怎么看都像是在割韭菜。

在我看来,这两极都源于对脱口秀培训的无知。脱口秀有培训的需要,但值得付费的培训只属于启蒙培训,需要这种启蒙培训的是这几类人:

还没上过开放麦的喜剧爱好者;

上了一段时间开放麦,但始终没有明显进步的新人;

已经有了几分钟好段子,但还凑不够15分钟商演内容,处于瓶颈期的开放麦演员。

至于已经走过了以上阶段的演员,你们已经被启蒙完了,不用继续启蒙了,再启蒙下去别人就知道你是真的蠢了!除非是为了结识人脉,或为了参加节目,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参加培训。

脱口秀的启蒙培训,打个比方,相当于我们的小学教育——需要老师教你识字,教你基本的数学原理,教你基本的科学常识。在脱口秀这门课程里,经过了启蒙的小学阶段,初中以上的学习都必须靠自学来进行,因为根本就没有老师——或者说,只要上了初中,人人都是老师,但这个老师能教会的人只有自己。

既然脱口秀老师只教小学知识,无论这个老师包装得多么漂亮,他教的都只是小学知识,你愿意为小学老师付多少学费,完全取决你自己的决定。是否上当受骗,是否被割韭菜,只有上了课的当事人才有资格判定。正因为小学知识是如此的简单,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辅导小学生,所以现在冒出来这么多“脱口秀小学老师”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应该谴责这些没有任何辉煌资历就去教小学知识的“老师”,因为教小学知识根本就不需要辉煌资历——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对现实中的优秀小学老师不敬,但对于小学知识,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教的比学校老师还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线上节目:

2024年第一次有了两档属于不同公司的脱口秀节目,《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实际上这两个节目还是来自同一家公司的原班人马,分家了而已。2025年,这两档节目肯定都会有第二季,这对于脱口秀行业来说当然是好事。这两家公司能不能赚到钱我们不清楚,但线下演出的票房一定会受惠,能上节目的演员一定会受惠,整个脱口秀行业都能受惠向着更大的空间再进一步。所以,希望他们节目能一直做下去,良性竞争,一季接一季地做,甚至出现更多的节目,同类型也好,不同类型也好,只要是喜剧,只要不是抄袭就行。

以上就是2023年之后脱口秀行业的一些新变化总结,仅洛宾的一家之言。2023年之前的情况,可以看这篇“中国脱口秀简史”,这是书籍《中国脱口秀演义》里的其中一章,这本书洛宾写了10年,2024年11月出版,现在在各大网上书店都能买到,只有纸质版。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看,说不定能看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