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 19 – 《我的二本学生》:倾诉与倾听,学生群像背后,三个时代的差距

EP. 19 – 《我的二本学生》:倾诉与倾听,学生群像背后,三个时代的差距

2024/4/16
logo of podcast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大耳
Topics
大耳: 我阅读了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后,深感触动。尤其《去家访》让我对不同出身的人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二本学生的故事,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教育、就业、以及社会流动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用个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更要关注到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理解他们的困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许多,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我的节目,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故事,从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思考。 大耳: 我认为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那些在社会中失声的人们能够被听到。这本书通过讲述二本学生的故事,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问题。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要正视它们,理解它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并非理所当然,更应该珍惜,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希望通过我的节目,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故事,从而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思考。

Deep Dive

Chapters
主持人大耳介绍了黄灯老师及其著作《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并分享了其创作背景。黄灯老师的个人经历,从专科毕业到工厂打工,再到考研读博,最终成为大学教师,这段经历让他对不同时代学生的境遇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节目还推荐了其他相关播客和书籍,并探讨了倾诉和倾听的疗愈作用。
  • 黄灯老师的个人经历体现了时代变革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 《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展现了二本学生群体的生活现状和心路历程。
  • 倾诉和倾听具有疗愈作用,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一块砖头 Another Break,我是主持人大尔。

本期节目我们会来讲一讲我之前提到的一部非虚构写作的一本书叫做《我的二本学生》作者是黄灯我最近一直在看黄灯的书包括这本在 2020 年 8 月 1 号出版的《我的二本学生》以及在今年刚好出版的《我的二本学生》的续作叫做《去家访》

那两本书我都看完了然后看完之后我感触非常的多尤其是第二本《去家访》

可以说带给我很多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于可能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里很多可能跟你出生不一样的人他们的发展的经历以及他们遇到的人生困境我之后还会做一期节目专门去讲屈家坊的书那这期节目我可能会更加关注于我的二本学生之本书

说起来我为什么会做这本书的阅读的原因也是因为之前有一位参加过我的节目录制的朋友叫乌龙他在之前那期我讲关于 ADHD 的节目里

我们有一起探讨过一些他的个人在 ADHD 上面的一些经历然后他呢他是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子一个专科类的学校也是全国最好的一个专科类学校念书的然后他自己本人比较喜欢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他在参与过我的节目之后也推荐说我可以了解黄灯那

我就去上网搜索了一下黄灯跟他的相关内线书籍

那可能过去几年来黄灯因为他写了我的二本学生之后其实在整个文化界或者学术界是有一些影响的包括他也参加了十三腰第六季好像第一期节目的一个嘉宾在那期节目里面许志远就采访了黄灯以及对于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里出现的很多在广州当地的一些同学进行了一个采访那个

采访的过程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也推荐大家如果有兴趣了解黄灯和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的话可以看看许致远的那期节目那说回到黄灯本身其实他的一个身份是蛮有意思的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刚好踩到了每个

我觉得跟社会上的好多个变革的一个节点都有很深的一个关系吧首先他是差不多 1970 年左右生人然后他最早的时候是学习成绩也蛮好的出生在湖南秘罗这样子一个地区然后从小有农村长大的一个经历然后后来考试在高考过程中就考上了应该是大专

然后大专毕业以后呢他就直接去到了工厂里打工他其实有在工厂里做过非常多的工作包括像他干过文秘啊会计啊主持干事啊甚至还当过一线工人然后当时他那个年代他差不多是 1992 年 93 年左右的时候毕业的他毕业以后其实当时还是包分配的

基本上他也享受到了这样子国家分配工作的这样子一个待遇吧但是呢很不巧在 9798 年整个国家陷入一个下岗潮的时候他也失去了工作但相比于其他可能没有一些这样子一个大学生经历的同事啊其他下岗工人来说

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在 1998 年 1999 年那段时间里就开始准备自己的研究生考试你很难想象一个国营工厂的下岗工人开始准备自己的研究生考试而且还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

他在武汉大学就念完了他的硕士学位之后又去中山大学念了他的博士学位再往后呢他也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一直到了 2005 年左右他就正式加入到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背后的那个学校叫做广东在书里面叫做广东 F 学院应该是一个金融类的院校啊

他在这个二本学校里面就担任了教职的工作他主要教的课程呢就包括大学语文还有竞技应用文写作但除此之外他其实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一些活动包括我从乌龙那儿了解到他其实现在啊因为他已经从广东 F 学

白富学院调到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他也会去教一些非虚构写作类的这样子一个课程所以他的一个人生经历今天看听起来很难想象就是今天你说一个大学生的学生他能够工作几年之后还要去参加研究生考试还能考上像武汉大学或者中山大学这样子的一个学习经历

我觉得真的还是蛮令人惊讶的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考研也好还是考公务员也好竞争是非常非常激烈的但是相比之下他在 92 年毕业以后这样子大学毕业以后专科毕业以后这样子整个过程是有非常明显的一个时代特征在那儿的

对所以他的一个视角在书里面也经常会提到他经常会带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对比他所带的从 05 年开始一直到 20 年左右他所带的那些二本学生他们的一个人生经历之间的一个区别为什么同样是专科类院校或者是二本类院校但是 90 年代的毕业生跟 2000 年还有 2010 年两个年代每隔十年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在通过这种类似于有种口述的感觉在分享不同的二本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跟人生思考的过程中黄灯非常好的带入了自己的一个人生经历去做对比对照那我们能非常感受到时代的差异在这中其中产生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经常会说可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然后我在之前的节目里也说过可能现在我的一个感觉就是时代的大势比选择也更重要一些真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个人不够努力而是时代大势往前走推着所有人被逼无奈地做了很多选择

对所以这是一个我觉得很好的一个不管是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好还是跟他的教职身份也好结合起来的一个点然后除了他在教课之外呢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是班主任我们可能大多数听众应该对于初中高中小学的班主任有更多的了解大学的班主任相对来说他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

但黄德老师不一样他其实在 05 年 06 年左右还有 16 年左右分别担任过两段时间担任过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在这两段班主任任教的过程中

他也充分的去跟学生沟通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一个情况这个视角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除了任克老师之外其实班主任可能更加会了解到大家后来的就业情况所以在这两段经历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大概 06 年左右那段时间呃

在大学零年书 10 年左右毕业的这批学生跟后来 16 年左右上学 20 年左右毕业的两段学生之间他们的就业差距还有未来的人生选择生活轨道差距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里面能够感受到非常明显的一个对比所以这本书其实在虽然是在讲一个广东二本院校的故事但实际上它又带给我们很多对于 90 年代 2000 年代跟 2010 年代三个十年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对比这样子一个参考系真的是很让人深省的一件事情

然后说回到这篇作品我后来在看完这个书的过程中也去看了一些其他宏德老师参与的采访差不多在 2020 年跟 2021 年左右的时间

他因为这本书出版了之后也参加了非常多的播客以及各种采访大家基本上可以在 B 站跟小雨球上都可以听到黄灯老师本能对于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以及他眼中的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的一些看法那我也听了很多节目有一期节目我也是蛮推荐大家的这个节目呢是另外一档播客叫内趋势学习 podcast

然后这个节目的连接我也发在我们的 show notes 里面了这个节目叫做我的二本学生从二本学生到清北学生都要认识到的一件事这个节目呢我觉得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解了本身我觉得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更加像是一个现象学它是从就是简简单单的通过口述回顾散文的方式去描述

黄灯老师非常个人的视角看到的二本学校里的学生的情况那内区数学师这个节目呢就从这本书里面不同人不同的学生他们在大学念书的过程中以及后来他们的一些职业选择里面给到大家一些参考他会提出一些意见说到底可能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到大学生也好或者说就业的朋友也好

可以找到你自己的目标然后尽可能走在一条稳定的赛道上或者稳定的道路上不要有那么多内耗对我觉得那个节目可以跟二本学生这个书对照起来听也是蛮有意思的

那我本人其实除了这两个角度以外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我觉得我可以讲一讲我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的一个地方恰恰就是它的倾诉跟讲故事的感觉我昨天的时候刚好跟乌龙录了一期节目就是谈因为他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也是参加了黄灯老师的非虚构写作类课程的

然后我们就来谈这样子的一种写作类的课程或者调研采访偏向于田野调查的一种方式对于受访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价值那我能感觉到其实很多受访者或者说是参与到跟黄灯老师对话的这群写作的朋友也好参与他课程的朋友也好都能感受到一种被倾听到的感觉被理解的一种感觉嗯

我觉得乌龙有一个词很好来形容这样子一个感受它特别像是一种艺术疗愈就是当你听到当你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并且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包容的时候这其实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疗愈的效果

这件事情我觉得如果是黄德老师的学生参与他的这种课程的讲座然后跟他进行对话我觉得是能感受到的同一时间这种被疗愈的感觉其实也是读者能够感受到的相对来说因为我的二本学生他的涉及到的群像的感觉就是里面提及到的学生人数会更多一些所以每个很多学生他可能没有办法非常深入详细的讲解这个学生

遇到的困难以及他的一个人生经历但是在新书也就是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第二部这个续集里面他更加聚焦在若干个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他们的个人发展上面在那本书里面我这种就是看别人的倾诉然后能够让我自己更了解自己这样子感受会更加明显一点所以我觉得

这种感受其实本身上让你找到了一种共鸣我也在想件事情就比如我是出生在一个浙江的小镇浙江的一个四五线城市的但是其实在广东的四五线城市包括

云南甘肃这样子不同的地区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条路走上来的这样子一批人我们身上是有很多共性的而正是当你看到了其他人共性身上发生的故事之后你总是能找到一些跟你能产生共鸣的地方然后当别人遇到这样子问题你能听到他们的故事听到他们的感受以后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会舒缓你的情绪

所以我觉得这个这件事情本本身上他就是有很强的一种疗愈的价值呃我会我会思考这件事情可能跟心理咨询的一个区别啊因为心理咨询的时候你很多时候也会进行大量的自我倾诉然后呃咨询师可能会给到你一些呃建议或者呃帮助你了解自己到底发生了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你怎么能舒缓自己的情绪嗯我会觉得相比而言呃

黄灯老师的书里面的这种方式更加的舒缓一些就是我自己个人还是对于心理咨询这件事情呢会觉得它是一件会让我有心理负担的事情因为我会有一个

把自己病症化的过程就是会给自己贴个标签我可能是焦虑了或者我个人是抑郁了虽然我会积极接受治疗但同一时间我会感受到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这样子一个感受这是一种很显性的压力我不知道听众朋友们你们会不会有同样的感觉啊

但是黄泽老师这种倾诉式的方式去帮大家了解到其他的故事呢它不会那么重它是一种很轻缓柔和的方式让你感受到对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但是黄德老师你为什么不提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案呢

我觉得这件事情我觉得真的是太难了因为目前大家的就业跟教育情况各种社会上的压力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问题它不是黄灯老师他能解决的这件事情黄灯也在不同的采访里都有提到过他看到了问题他也知道这个问题很大但是他不能解决

但相比而言他与其来说什么都不做但他至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让这些人被看到我觉得这个被看到本身就是充满力量的一件事情

我觉得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于庞大了每个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超善地区的情况甘肃的情况云南的情况不同省份的大家的背景的情况大家走的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不可能说 OK 我提出一个能够适用于这个社会的一个解决方案

我希望有非常希望有但是我们也得承认目前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件事情的但我们能帮助这件事情能够解决的一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认识到问题本身这件事情已经有很大的一个价值了对让一些可能在舆论场里面已经失声的人被听到已经是一件让人很感动的这件事情了

对所以我觉得包括我的二本学生跟去家访这两本书让我最深的一个感触就是它让有些人被听到了

我举个简单例子在我的二本学生跟居家房里面都提到了两段关于越南妈妈这样子一个群体的一个故事像我是在浙江的因为我们不是在广西也不在广东所以听到越南新娘这件事情都是很遥远的觉得好像跟我们的世界相差很远而且是近几年可能 2015 年以后才发现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吗当我看完他的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在

90 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越南的新娘通过偷渡的方式来到广州来到广东来到广西讨生活了而且他们一直是处于这种黑户没有正式公那个没有官方身份这样的情况他们的一个遭遇

让我感受到很震撼你知道吗我在这个书里面能够感受到一种非常强烈的贫富差距以及贫穷带给每个人身上的那种负担的感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大概在四年前吧听到这样子一个表述就是当时李克强总理时间也是在 2020 年左右因为我前面提到我的二本学生他是 2020 年 8 月 1 号

那个出版的那刚好在前面几天差不多在 2020 年 5 月份的时候当时李克强总理 5 月 28 号的时候李克强总理其实是有一个非常非常我觉得发人深省的一个一段话在 13 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被广泛的转载然后我觉得也很震叹就是说

中国现在有 6 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左右这个数据当时从总理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

我一开始真的是不太相信的因为我自己的个人的人生经历包括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杭州或者是上海生活深圳生活我所周围所认识的朋友你要告诉我他们的月收入是 1000 块钱我的天哪我觉得我下巴都要掉下来我很难想象 1000 块钱怎么样在一线城市生活但这就是我非常刻舟求剑视野狭隘的地方了

然后另外一个角度上是我的一个信息的来源我的信息检访是不可能让我了解到任何关于这些一千元收入以下的群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甚至我在我周围的朋友里面已经算能够走出去一步对于这个社会有更多了解的类型了我之前在可能在做一些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会去了解现在在一线城市他们一些

所谓的扫地的阿姨或者是这样的清洁工他们的收入是多少但即使是那样的群体在深圳他们也可以拿到两三千块钱的工资然后一千多块钱是就是房租这样子左右的一个比例我对此是有点了解但是你要告诉我一千块钱以下一个月的收入在一线城市你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然后你更加无法想象他们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一个生活但是恰恰就是在我的二本学生还有去家房这两本书里面让我对这些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就是当时我在看去家房那本书里面有一位同学叫郑敏吧她的妈妈是一位越南新娘然后她是个很开朗很乐天然后非常有冲劲的这样子一位女性

然后他当时的月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个月只有 380 块在 2010 年以后 380 块一年下来可能 5000 块钱都不到的一个收入然后这样子一个收入他却要抚养自己的儿女长大天哪我真的是我真的觉得这群人其实是在目前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中失声的

我想很多我收听我这个节目的听众你们至少都有一个智能手机对不对你很难想象说那样子一个人群他们没有智能手机他们如何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生存下去但是全国确实有大量这样子的一个人群的甚至是数以亿计

然后他们的孩子可能真正去通往能够得到好的前途的一个方向只有高考这个事情对所以我之前一直在在反思这件事情就是我之前做了好几期关于高考的节目然后我经常会想出于我个人而言我可以说我的生活从小到大都可以算是小镇或者是一线城市稍微好一点的中产阶级左右这样子一个水平啊

所以我经常会对高考教育制度是有抨击的我觉得它泯灭人性然后不是一个优秀的优质的教育方式但是退回来讲说这个前提是因为我有一个优渥的生活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家庭环境甚至是一个可观的收入来供给我在学校里的各种生活

但是你能想象吗那这件事情大多数学生大多数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是没有办法享有的我在我在这个书书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非常感受的直观上的数据上的感觉啊就是呃我我小时候那种公立学校他可能一年的学期的学费是两千块钱啊

听上去对我来说非常非常少因为我一个月的我大学的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可能就 1000 块钱 2000 块钱是一个很少的钱但是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 1000 块钱可能是要了他们命的或者 2000 块钱是他们父母一年收入的大概

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然后很多这样子的家庭又是多资女家庭这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冲击因为我从小到大我周围的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比如说我小学初中的时候初中是最典型的一个情况我们初中大概全班有 50 位同学左右然后其中有兄弟姐妹的只有两三个人我们在浙江那个发展情况就是

读生子女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了我从来没有听过哪个人说他们有什么躲避计划生育这件事情但是当黄德老师把他的学生那些经历告诉我写在书里面让大家知道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在广东这样子已经是全国可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伊兰有大量的乡村大量的这样子一个欠发达地区他们有大量的孩子

孩子家庭是这样子多子女的家庭然后他们身上的负担是重得多得多的因为举例来说我自己能够感受到所谓的男女教育的差异是通过我妈妈的

口中说出来的就像我前面节目讲到我妈他们是差不多对我来说已经是 30 年前这比我年长 30 岁我是 90 年生的她是 60 年生的就是我们在浙江的上一代上一代人里面可能会出现这种教育资源的抢夺因为家里的收入不够所以我们只能供给男性去念书但是女性就要被迫放弃教育机会

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 30 年以前的历史但是这件事情在广东很多地方甚至广西云南确是很多乡村普遍发生的故事

这件事情我觉得更加直观的让我感受到了全国中国就是我们现在欣欣向龙了各种报表数据都很好看但是贫富差距依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觉得这件事情就是你很难从官方报道或者各种数据层面上能感受到这件事情的压力

你无法去共情他直到你真的看到了听到了读到了某个人生活中发生真实的故事以后你看到他的艰难你才能感同身受

这是需要一个真的很重要的一个契机跟一个过程去了解的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我的二本学生跟去家访这两本书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它比起其他的社会性的社会学的论文来说更加能够让大家

有一个情感的路口去了解这群孩子这些家庭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这件事情是真的是给我感动或者感触最多最多的一个地方

所以我觉得就是它是一个双向性的疗愈的过程就是它不仅让这些农村的孩子有了一个出口把他们的故事分享出来同一时间也让我们这些可能是城市背景出身的孩子有了一个路口去了解农村发生的一件事情这样子我们互相之间才能相向而行去找到一个可能相对来说更多理解的一个方案吧嗯

这件事情我觉得就像布尔迪厄他以前引用过斯宾诺沙有句话就是这句话我觉得我一定要提起来布尔迪厄其实他在他的那本叫做《世界的苦难》同样是一本可能田野调查的这样子一个论文集他在里面有引用过斯宾诺沙的一条格言叫做勿惋惜勿嘲笑勿赠恶唯求理解

这句话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了解他人的故事就是为了理解不要过有就是可能要忘记到太多评判的东西至少从理解开始我们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找到更好的一个方式

然后可能讲到这里我也想推荐一些其他的一些书可以参照着我的二本学生还有去家访来读分别是郑亚军一位郑亚军博士他原来是在复旦念书现在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念书的一位博士他有一本书叫金榜提名之后然后另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陈猛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读书的料以及及其文化生产

我觉得可能相对黄灯的这种文学性来说这两本书会更加偏向于一种在所谓的怎么说呢所谓的学术层面上去分享一些现在小镇做题家背后的一些焦虑的原因农村的学生跟城市学生之间的区别大家怎么看待所谓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不同地区的学生他们进入到大学以后的发展

这样子一个论文可能能给大家真的带来所谓的解决方案或者让自己在学术层面上理论层面上更加了解这件事情那除此之外呢就像我前面引用布尔迪厄的那个书一样就是世界的苦难这本书一样我觉得其实这个事情社会的发展的不公其实是全世界普遍发生的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弊病

因为布尔迪尔是个法国社会学家他在整个二十世纪其实对于法国的各种文化现象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化方面的现象是有很多很精辟录里的一些分析的我

我经常在其他以前节目里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事情是我长期以来在思考件事情就是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 40 年里面非常骄傲地说我们走过了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地区两三百年工业革命发展道路我们在 40 年时间里完成了这样子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工业化的奇迹现代化的奇迹

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有时间去消化人家 200 年过程中消化那些社会问题所以这些社会问题在现在集中爆发出来了所有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归结到现代性问题而中国可能它的问题还不单单是现代性问题而是一个叫狂飙突进的现代性后遗症

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其实所面临的很多冲突其实就是这种现代性的一个冲突然后我觉得可能去思考这种现代性冲突背后我们能怎么解决其实通过这种已经前人有走过的路他们看到的一些社会问题法国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英国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是怎么样解决的可能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那今天我们可能很多在中国的学者在做的事情就是

我们能把这个现象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结合现代化之后产生的特殊性现象能够说清楚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我觉得就像其实很多人是这样子一个代表不管是贾璋科也好还是黄德老师也好他们背后代表的意义含义是一样的就可能像张艺谋那一代的人他们

他们更多还是一个农耕文明的一个产物他们的这种现代性的反思还是很少的但其实最近几年来 2000 年以后的很多作品很多小说很多电影他们其实在讲述的一个问题跟困境的本身都可以归结到中国现代化之后的一些症结上面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如果我们真的要看清自己以及看清自己未来应该走的一个道路

必须要了解到的一个问题的症结在什么样的地方

前面这些呢就是大概上我聊了一下我对于这本书的总体上的一些印象以及它的一些创作的背景那深入到这本书里面它的一个结构啊就是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的一个结构它更加像是一个群像系就是它聊了非常非常多学生的故事我罗列了一下差不多有十几位同学他们的每个人的一个小片段都会被黄德老师记录到这本书里面去

那其中有几个地方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如像其实黄德老师开始做这些二本学生的研究其实是来自于一篇作文这篇作文叫《风》作者是邓华珍这篇作文是当时

黄邓老师在广东 F 学院论教的过程中让他的学生去写一篇命题作文的然后这个邓华珍这位同学呢就在疯的这个议题下写了自己可能家庭条件非常差甚至住学贷款都申请不到这样子一个困局里面

然后黄德老师看完之后就非常的惊讶然后也很感动所以他做了一件非常乐学的事情他就可能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号召全校的那个老师给邓华珍捐款帮他解决一些可能住宅贷款上面的一些问题由此也开启了就是

黄灯对于整个阿尔本学校学生的一种普遍上的一些关怀这件事情其实他后来在采访中有洛甘斯都提到其实是很触动他内心的一件事情吧

那在此情况下他就从广东爱富学院以及广东爱富学院身处的广州龙洞附近的一些地区不同学生他们的发展过程有这样子一个群像性的描写之后让大家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从我自己的角度上来说

我跟这件事情的共鸣恰恰是因为我的大学时代跟黄灯的第一个班主任时期的那个同学是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然后我的研究生时代刚好黄灯老师的第二个班主任的时期

我是 08 到 12 年在浙江理工大学念我的大学本科然后 16 到 19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念我的研究生刚好这两个阶段就是黄灯当班主任的这两个阶段然后这两个阶段其实在黄灯书里面有非常明显的一个区别这个区别我觉得就是时代上的一个区别大家应该都知道 08 年当时刚好是全球上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果大家去看什么 GDP 的报表各种企业的报表都会看到在 08 年的时候很多企业都面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所谓的经营业绩下滑的一个情况但相比 16 年之后的一个社会跟就业情况

很令人发人深省的一件事情是在 08 年左右 08 年到 10 年左右的时间虽然经济是有一个剧烈的下滑但中国其实那个时候的国家心态算是往上走的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一个希望都会觉得未来的不管是当时的就业环境也好还是未来大家对于生活的一个期许也好都是很正面跟积极的

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在黄德老师的书里面,06 年左右那批学生,他们后来的发展其实都是比较稳定的,嗯,

或者说他们都踩上了一个时代的快车跟时代的成长一起成长所以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混得那么差但是到了 16 年跟 20 年以后这个差距就非常非常的明显学生的焦虑感指数性的上升了这两件事情我觉得一方面是在于可能 16 年之后大家如果对于房市有了解的话

都会知道主要的一线城市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基本上都是在 15 16 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剧烈的房价的增幅的这波房价增幅也导致全中国的房价都有非常剧烈的一个成长几倍几倍的成长

然后在 08 年的时候可能当时大家对于房子这件事情就没有那么样的所谓或者说我一定要有个房子或者说房价是我就是需要拼了老命要很好的工作才能支付的没有这种焦虑感但是到了 16 年这批学生之后我们能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就是 16 年的这批本科生他们对于社会的这种所谓的房价的压力

很感同身受就我自己的大学经历我自己的大学阶段跟黄德老师 06 年的那批学生的大学阶段是一样的我们都不会考虑房价如何不会想说未来这边的房价那么高我们不能在这生活了但是到了 16 年之后房价这件事情就扩散性的变成了所有人的一个焦虑感的来源

这件事情会让我有一个感觉这也是我之前经常提的就是说现代的这些孩子们这些学生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生大家一定不要觉得他们是与世隔绝的他们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完全不是这样子我所认识到的很多学生他们现在的很多焦虑一样会被这种社会的焦虑感所传递到

因为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学校的孩子们经常会有抑郁症或者说是焦虑症的原因我们觉得也来自于此就是 08 年左右的那批学生我们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即使我们知道竞争很激烈但是我们知道大学毕业了之后是会有好出路的但是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

但是到了 16 年 20 年左右我非常清楚这段时间的情况因为我两次就业也是刚好踩着 12 年跟 19 年这两个接口就 19 年之后的竞争更加剧烈了而且竞争完了之后大家也会知道可能好的一个生活不一定会伴随着好的生活好的工作好的学业背景降临到你身上因为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然后经济大家会能感觉到一种下行的压力

所以你看三个阶段 90 年 00 年 10 年三个历史阶段三种人群他们面临的处境跟挑战完全不一样但是那种危机的感觉又是天差地别

从黄灯的角度上来说他是经历过 97 98 年那个下岗潮的也是经济下滑非常厉害的一个时候但是我相信啊大家如果看他的书包括大家周围有一些 90 年代的大学生的话一定会知道他们其实对于后来他们的整个人生的发展也好或者未来也好是一种朝气蓬勃的觉得有很多机会的这样子一个感受

08 年左右 2000 年到 2010 年这批人可能就像我说的一样就是我那个时候的就业经历也是希望很多虽然经历过经济危机但是不会感觉到 OK 社会是下行的但现在就完完全全不一样我们都能彻身处地的感受到一种非常明显的下滑的一个这种趋势

所以我觉得很多心理上的压力并不是在个体上的一个差距你发展的好或不好而是一种时代的同样的一个感受你不管在互联网上哪里你去微博看你去朋友圈看去公众号看都会听到无法避免的听到很多很

很充满伤感的或者说很多悲观的声音这些悲观的声音其实叠加你自己的个人境遇它是会 double 或者说就是放大你的感受的就是降低你的希望降低你的乐观程度

添加来更多悲观的情绪这种悲观的情绪在整个社会其实在蔓延然后这种情绪的蔓延无法避免的也延续到了大学生的群体身上去所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我感觉他们越来越卷了但是机会却越来越少了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很矛盾你们知道吗就是实际上我接触的很多 2010 年以后的或者是 00 后的这个

孩子们啊就是我是 90 年的我是 90 年的 2000 年以后的学生其实我感觉他们的受教育的水平是要超过 1990 年我们这批学生的我觉得这件事情大家可能能得到一个共识啊就是虽然社会

很多话题或者社会很多趋势文化趋势是在说哎呀 60 年代的人更能吃苦 70 年代的人更能打拼 80 年代的人已经是一个顽固子弟啊就是那种垮掉的一代 90 年代的人更加如此 90 后更加不好啊 2000 年的人甚至都要闹翻天要把那个职场去整顿啊

这些话我觉得就是既得利益者我必须得这么说就是上了年纪的既得利益者利用自己在主流舆论圈的话语体系来给自己建立一个所谓的壁垒所谓的觉得自己老资格了可以讲这种屁话了但实际上我一定要跟大家讲我接触下来的 95 后 00 后甚至是 10 后他们的整体的教育水平是比较

比前人更加好的这件事情在经济上很可以理解对不对我们因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机会更多了相对而言大家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自然的 00 后的教育水平一定要超过 90 后 90 后的教育水平一定是比 80 后更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因为教育更加普及了教育的质量也更好了但是同样一件事情非常悲哀的事情是随着这群相对来说基础教育能力水平更好的一群学生进入到就业市场里面之后他们的机会却是越少的

这就是现在社会最大的一个矛盾更好的人才投入到了就业市场但是就业市场却没有办法生产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给到这群更好的人才双方之间的矛盾跟互相之间的这种冲突就由此孕育产生了

我没有解决方案但是我必须要说这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我们如何让这些更好能力更好的人发挥他们的价值提升现在的经济情况我觉得现在是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体都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然后我觉得可能这是一方面

我刚才提到了第一方面我觉得非常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时代之间的差距 2000 年的那批念书的人跟 10 年念书的人跟 20 年念书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机会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除了时代的差异之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地区性的差异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在这两本书里面都会非常明显感觉到

南北方的一个差别甘肃从甘肃的学生到了广东之后他有非常明显的一个水土不服的情况但同意他的他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学业压力上的挑战更多的是他要克服一个从落后的地区到现代化的一线城市去熟悉这样子现代化一线城市的运行规则里面的一个挑战这件事情也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

我可能在小的时候在小镇长大的时候我会感觉小镇的所谓的社交体系它是非常小的互相之间都都是你知道小镇的互相人都认识所以你很多时候办事情更加靠关系它相对来说是没有那么公平或者透明的一个社会但是到了一线城市之后其实很多时候你不会说你能够认识到那么多的一个多元化的一个群体多元职业化的背景的群体

比如说我是做销售的可能很多我只是在自己的行业能打交道但在小镇的时候你可以同时认识医生律师各种职业人都可以认识因为你们的社交圈是更小的那到了一线城市之后它的规则就更加的市场化更加的透明那这里就会让很多可能我觉得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他们需要额外增加的一个挑战

这件事情我觉得其实在郑亚军的那个书里面就是金榜提名之后这本书里面有更加好的一个解释啊他通过可能不同人群的一个对比来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或者说这样子理论上解释的一个思路吧我觉得可能能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启发

黄德老师的书里面更加是对于这种事情的一个对比举例来说他就提到过这样的几个地区比如说甘肃平梁地区的出身还有包括汕头潮汕地区的出身他们跟广州以及深圳两地的本地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另外一件事情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

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说值得讨论的事情就是流动儿童跟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他们在整个过就是他们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前段时间的时候也在想说做一个节目是关于就是河北省邯郸市发生的一个三个学生恶意杀害了他们同学的那样子一个事情我看到很多互联网上的声音是在讨论所谓背后的这种社会的冲突以及所谓的可能像校园暴力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但是

但实际上背后本质上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子几个充满了恶的性质的小孩他们做出了伤天害理害人听闻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的发生它背后到底是有什么样的社会性问题的存在

那我会非常推荐大家可以去听呼作忽悠有些节目那些节目我会放在 show notes 里面是提到了留守儿童跟流动儿童他们面临的一个情况的因为缺乏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支持还有关于各种社会教育社会的一种保护所以很多人很多孩子吧

都是很容易在小的时候缺乏管教误录歧途的这也是我在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里面非常看重的一件事情但是可能在二本学生这本书里面没有那么强调就是每个人家庭背后的支持我们现在在谈教育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在谈所谓的学校教育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但学际上每个人他之所以为人他除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教育的影响一线城市有一线城市的氛围发达地区有发达地区的氛围像农村有农村的氛围这种社会上的差异带来的社会教育跟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件事情可能在去家访这件事情上的体现会更加明显一点但是我必须要说的事情是很多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流动儿童的身份以及这样子一个家庭环境的背景对于他们的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或者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被保护的感觉那种导致的因为缺乏被保护的感觉导致的缺乏安全感这样子一个不自信的一个问题往往是我觉得可能某种程度上是跟他们的学校教育的问题一样严重的

我经常会想其实如果你要定义一个人的一个能力的话其实要同时综合考虑他所受到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的一个支持那家庭教育往往是被大家忽略到的一件事情

而且现在家庭教育的一种所谓的压力完全是导入到各种家庭里面的但是家庭很多这种农民工他们一方面要赚钱养家仅仅是提供这种经济上的支持能让家里面的孩子能上学已经很艰难了但你同样的要他们提供额外的时间给到孩子们去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难上加难

所以流动儿童这个问题我一直都觉得它其实是需要国家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去进行修正的但是可能很多教育界人不断地在发声在谈流动儿童问题跟留守儿童问题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过去十年来甚至二十年来这些群体身上发生的故事却往往被忽略了或者被忽视了

然后我觉得可能现在接下来十年或者二十年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都会让我们看到其实都是我们要为这些这些所谓的忽略的事情所还债可能可能零零散散地讲了那么多点那总结一下我对于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的一个感受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推荐大家都能看一下这本书的如果你是这样子类似背景的出身你一定会感受到大量的共鸣然后能感受到

你自己人生境遇的一些解法这是

这是我觉得很好的一个疗愈的方式那对于可能你们没有走过这条路相对优渥的群体的话我觉得了解这个中国大多数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起点让我们有共情的能力同理的能力能够一起想一想未来对于周围人有什么样的更好的方式能够帮助到他们

就是我觉得可能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布尔迪厄在书里面引用斯宾诺三的那句话一样勿惋惜勿嘲笑勿正恶唯求理解理解可能是我觉得这本书带给大家最大的一个价值

以上就是基本上这期节目的内容那我也没有可能像其他节目一样展开来讲每一个书里面提到的同学或者说举几个例子那些学生身上发生的故事我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自己去看看里面发生的那些感觉

对然后这期节目可能更多是我自己对于我的二本学这本书的一些感受感想跟回顾吧那接下去我也会跟乌龙出一期节目是我们俩怎么看待这本书跟黄德老师的一些

提到的一些点的解决方案跟一些另外的问题吧除此之外之后我也会专门讲一期关于屈家坊这本书的一些故事我真的觉得屈家坊那本书会更加有至少给我的感觉会更加触动我一些非常感谢收听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内容大家拜拜

一块砖头 Another Break 是由独立播客机构 Dive on the Number House 策划制作的教育专题播客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的对话本节目将带你一起探索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我们相信教育并不是为了塑造社会里的一块块砖头而是为了每一个个体未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Spotify 等播客和音频平台听到本节目感谢收听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