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02/199|《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

002/199|《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二)

2017/7/26
logo of podcast 中医基础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学习笔记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王志浩
Topics
王志浩:我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元素,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医药知识、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之上。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等四部医学典籍的问世。其中,《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综合性中医专著,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我们也要谨慎地看待“现存最早”的说法,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早的医学文献被发现。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人体和自然的观察。这既包括直接的观察方法,例如古代的解剖学研究;也包括整体的观察方法,例如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来推断病因和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儒家思想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特别是与农业、气象等相关的学科,都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也强调“仁术”,医者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总而言之,中医学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虽然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但它并非中医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其框架下不断发展完善的。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又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体,同时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并融合了科学与经验。中医更注重经验和记忆的积累,在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学科
  • 中医学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学科
  • 中医学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 中医学是科学与经验(记忆)融合的学科

Shownotes Transcript

王志浩的中医基础笔记夯实基础认知升级欢迎回到王志浩的中医学基础学习笔记你好 我是王志浩首先我们来看本节笔记的知识要点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和科学人数和记忆的融合性

二、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四个要素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的先后问世,其中《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综合专著,代表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以上是今天的知识要点下面进入本节笔记的正门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下中医学的第三个学科属性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的传统文化背景很复杂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主线分别是佛道儒其中道家跟儒家是本土文化

对中医学的影响更直接佛家的内容有一点潜在影响但是浮出来的不多另外就是诸子百家也对中医产生了影响其中对中医影响较大的是农业一类的学科农业气象物后地理等对医学影响较大科学技术的密切配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之一此外还有一个就是兵法

兵家提出的修道保法谋略多变对中医学影响较深学中医学得好不纯粹要靠教材的医学知识还要多读相关文献这个我们前面的笔记中强调过了在这里就不带赘述

总之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第四个学科属性是科学人数和记忆的融合性科学的融合这里也不再赘述了我们来看记忆中医讲记忆

西医也讲记忆但相比下中医更讲究因为西医学的自我定位是纯自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性严谨性和记忆性多少有一点点出入不是说它没有个人技术

一个外科医生对手术刀的把握就是个人技术但相比下中医在记忆性方面的游刃性更大一点比如说针灸同样的穴位同样的深度扎进去为什么人家有效你没效

手法差异,还有比如辩证,就算两位医生辩证变得一模一样,但有可能一个为医生开的方有效,另一位医生开的方不理想。此外还有一例,同一个诊断,同一个治疗原则,组方的选择也可能不一样,因为中药可选择的有很多,中药是复方间排列组合,

多一味药少一味药或同一味药不同量药方的搭配带来的药效都可能不一样所以这里来看中医在记忆上的游刃空间会更大换句话来讲假如把人的病治好了做中医的成就感更大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你感觉这个方案是你设置的带西医治好病是按程序来的程序规定你只能这样

虽然你可以小范围挪动一下但变化不可能太大另外一个就是人数学义之前先学做人关于人数或医术就是人数这个命题的学习部分同学在医古文的时候会学到此外很多中医要专业的同学还要上得育课所以关于人数

我就不过多阐述了,只把关键的部分为大家整理出来,做医生怎么做到,人,呢,字面意义上不难,天地良心,做医生要时刻拿着次个字来衡量自己,监督自己,有没有更容易操作的呢,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就是这么两句话,说起来轻巧,其实分量蛮重的,我们

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沉淀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这个部分是中国医学史的宁所语提炼我在这里整理重点内容供大家阅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中医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先来看形成中医学形成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首先是什么呢第一是医药知识的积累医药知识的积累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大前提大家也许会说医药知识的积累国内外都有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古代医学而西方慢慢的会变形这个和文明的繁衍是否中断是否没落有关四大古文明中未曾中断大方向上未有没落的只有中国文明比如古印度文明经历了中断现代的印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是两码事

我们现在说印度会说古印度文明,但说到中国时没有说古中国文明,中国文明就是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既然没有中断,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传承下来的东西会更多,传承下来不仅有文化,同时还有医疗知识的积累,我们

中医学的形成是以《黄帝内经》为标志之一在《黄帝内经》之前中国人在医学实践方面已经积攒了很长时间的经验这个经验我们可以说从原始人甚至更早何况是人类我们现代研究者发现动物假如有些小伤小病动物不会等死也有自救的本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医学知识的积累已经比较丰满了丰满了就有一个要求便是把医学经验上升为理论我们要注意经验是经验理论是理论这是两码事

什么叫医学经验呢比如说民间老人家有些偏方用起来果然有效但是我们如果要求他说出原理来可能是讲不清楚的凡词种种就是医学经验真正的医学体系是在理论指导下用那个经验比如为什么要用这个方这个方是清热的那个方是养阴的另一个是补皮的医者要很清晰它是什么原理

才能根据理论指导用药这慢慢就发展成了医学体系本身对医药知识的积累源自于不同角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具体而言

分为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什么是直接观察法我们以人体为例依着根据解剖的人体观察脏腑的位置和样子很多人对中医存在一个误解

以为中医没有解剖其实中医有解剖至少在皇帝内经年代中医学的解剖知识不落后于同时代任何一门医学我国现存的第一本医学专著皇帝内经西方现存的第一本医学专著是西伯克拉比文集比较这两本书我们的解剖知识不比他们差甚至有的比例方面和现代医学

比起来都是很精确的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随着中医的发展解剖在中医领域占的比重少了为什么中医没有继续将解剖往微观方向去发展我们站在当时古人的视角来分析

刚才说到,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医学知识的积累已经比较丰满了,这个时候古人解剖出来的结论只能解释一部分当时的医药知识,还有很多漂浮着的知识没有落实到框架中,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只有两种办法,

一个是等到技术发达了能进一步微观化用新的实验结论解释医药知识我们对比西医在线微镜发明之后才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走的就是第一条道路那古时条件有限怎么解释漂浮着的其他位在框架里的知识呢就要换一个角度用整体的观察角度什么是整体观察法比如一个贫血的人

面色偏白,没有光泽,经常头晕,妇女月经量少,甚至停经,这个情况下,作为医者,在不可能做到抽血检查的环境下,不可能将这个人解剖开看血够不够吧?当然不能!

古人用反证的方法,下补血方验证有效,证明这个症状的确是需要补血,从外到内的猜测和佐证,这个就类似于地质学,相关人士通过观察地貌,猜测下面是否有矿产,如果有可能是什么矿产,中医学在发展中就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四外揣内,临床验证,到了春秋战国年代,恰逢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这个时候涌现出来了很多学说,中医学通过选择性的吸收学说,用适合作为工具的阴阳学说,无形学说,精气学说,组合医学经验,搭建中医理论的框架。

这样就在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下,中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同时期的西方,西方文明的文化经常互相冲撞,断层时有发生,西方医学在发展时,文明的变革势必会给医学的早期发展带来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当文明相对安稳下来了,依属于该文明搭建框下的理论发展速度,就相对快起来了,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的先。号问是《皇帝内经》,三、灵书、素问,两部分。三、古代医教托宣源皇帝您之作,唯一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为什么时间跨度这么大?因为……

内经两部分现存共 18 卷 162 篇由不同的类似现在所说的学术论文组成不是一时一家医学工作者做出来的可以说是集体创作

我们现在的编书不一样现在编书是一位主编邀请数位编委共同编写内经的整合相比来说年度跨度就会较大皇帝内经不是皇帝做的古人采用

托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皇帝又不是秦汉战国时期的人古人这么做有不同角度的原因一个是我们设想如果命名为集体创作那么阅读的人也许不会很多但倘若借助皇帝的名义也就是所谓的

名人效应,人们对这本书的接受度也许就会更大。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让本书更好的流传,内容是以皇帝和一位医学老师的对话形式给出的,这个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私下去阅读一下。结合《内经》的内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据现在的考证,汉代文献也占的居多,一般认为,

内经成书于十季之后定稿不晚于战国时期素问对中医专业影响较大灵书大部分内容是讲针灸的对中医针灸推拿专业帮助更甚整个灵书和素问搭建起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生理病理解剖诊断治疗养生

预防等等的内容,从框架到观念应有尽有。但注意,这理念是框架和观念,至于一些很细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知识点是后面的一甲在此框架下丰满内容,几千年来,形成了语义丰满的中医学,几千年来框架不变,这就是一种很细的知识点。

这在科学发展史上并不常见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注意这里的表达《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注意这里的线存一方面古人保存文献于竹简流传较难另一方面出于政治目的其实黄文书坑儒过去的文献也无从考究了随着马王堆出土了有关针灸的书籍我们说的线存最早很有可能随着考古的进展发生改变也许还有早于皇帝内经的专注

所以在此我们谨慎地将这句话再叙述一遍皇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综合专注这样会更加确切以上是今天的正文部分为了方便我们的共同学习我将今天的主要内容绘制成了一幅思维导图请你试着先不看文稿仅通过思维导图回想我们本节笔记的内容然后翻看文稿中的知识要点和正文内容

把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对应落实将学到的心智附着在思维导图上印在脑海里好这是本节笔记的第三个部分思维导图部分今天本节笔记留给你的思考提示今日思考现在我们谈《黄帝内经》有意无意的会让人们感觉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最高峰有的人甚至据此认为中医学在走下坡路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皇帝内经在中医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你静心回顾认真思考希望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你我都能共同进步一点点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