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9 链家是怎么长成贝壳的?

Vol.19 链家是怎么长成贝壳的?

2021/6/16
logo of podcast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肖文杰和许冰清共同探讨了贝壳找房的成功经验,指出其核心在于改善了房产中介行业中中介与用户、中介与中介之间的关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提升了行业效率和服务质量,最终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他们分析了链家从线下门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并通过创新性的经纪人协作网络(ACN)和楼盘词典等数字化工具,解决了传统中介行业信息不对称、竞争激烈等问题。贝壳找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庞大的交易规模,更在于其对行业规则的重塑和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最终实现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两位主播详细分析了贝壳找房的商业模式,指出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链家多年积累的线下门店优势和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贝壳找房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房产中介的线下服务与线上平台相结合,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运营,提升了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解决了传统中介行业中信息不对称、竞争激烈等问题。此外,贝壳找房的成功也离不开左晖“做难而正确的事”的企业理念,以及其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坚持。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中国的线上平台里边,交易流水第一名的是哪家呢?

那就是淘宝,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对吧?

第二名第二名就是贝壳。

从链家到贝壳找房,这家公司的话,实际上是一直在改善两组关系的,一种是中介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就是中介和中介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善这两组关系,它让房地产中介这个生意变得稳定、体面,而且可持续。

这里是商业,就是这样。

大家好,我是肖文杰。

我是许明星。

今天我们节目的主角是贝壳,这其实是一家我们一直想聊的公司啊,但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契机去聊。

今年 5 月 20 日 的时候,贝壳公布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就是贝壳公司的创始人左辉因病去世,年仅 50 岁。

索慧这个人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争议,不过我们觉得他还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因为他创办这家公司很难找到先例,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贝壳这家公司,然后大家看看我们对它的评价是不是有道理。

首先来看一下贝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啊?

它有两块最主要的业务,一块是房产中介,其中最有名的品牌就是链家,也是大家最熟悉的。

还有一个加盟的中介品牌,它叫德佑,这两个品牌加在一起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房产中介的机构,有接近 3 万家门店。

嗯,另外一个贝壳的组成部分就是贝壳找房,这个是一个 2018 年 成立的线上房屋交易平台,相信这两年如果你买卖过房子啊,或者说你租过房子的朋友的话,或多或少都会知道这个平台,根据贝壳 2020 年 披露的数据,当年中国美交易 5 套住宅就有一套是通过贝壳完成的。

贝壳这个平台到了一个怎样的规模?

我们讲一个有点超出常识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线上平台里边交易流水第一名的是哪家呢?

那就是淘宝,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对吧?

第二名第二名就是贝壳,像京东啊,拼多多这些很有名的这些平台,其实论交易流水的话,都排在贝壳的后面,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啊,因为贝壳这个平台上面它交易的是房子,这是一个动不动就几百万元的一个产品,所以它的流水很高也很正常,但反过来在想的话,这么重大的一个交易能在线上完成也很厉害。

当然这个我们具体后面再说。

除了线下的房产中介和线上的交易平台这两块业务以外呢,其实左辉还有一个独立的业务,是做长租公寓的自如品牌,这个公司在前两年也受到很多关注和争议。

不过自如这个公司的话,目前是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没有打包放到上市公司体内,可以分析数据也不够多,所以我们就不具体展开聊啦。

嗯。

线下的这个房产中介和线上的交易平台这两块业务,它现在是合并成一个上市公司,就叫贝壳,它是在 2020 年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块业务和这个上市公司的事情。

先来看里面最传统的业务,就是线下房产中介这个部分吧。

左辉是 2001 年 创办链家这个中介品牌的,他当时是在北京的安真桥底下开了第一家门店。

那个时候中国的商品房市场还刚刚开始兴起啊,嗯,北京的房价每平米还不到 5000 块钱呢。

很快的话,链家就做成了北京房地产交易市场的第一名。

到了 2020 年, 就过了 20 年之后,链家这个品牌已经有超过 8000 个门店,旗下有超过 15 万名房产经纪人,也就是房产中介。

这些门店都是贝壳公司自营的,这些经纪人呢,也都是贝壳自己的员工。

当然这 8000 个门店肯定不都在北京啊。

其实从 2007 年 开始呢,链家就已经到北京以外的城市开始扩张了。

2015 年 的时候呢,它是这个扩张速度大幅的增加,迅速地铺开到全国各个城市。

嗯,那个时候全国各个其他地方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听到链家都是檀虎色变,因为链家一来到他们自己在城市的话,就很有可能把他们的生意全部抢掉。

当时链家有一个很重要的扩张策略,就是做并购,比如说他把上海的德佑地产、深圳的中联地产等等都并购进来了。

这其中有很多整合和调整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人的管理,组会都做得很不错。

我们举几个例子,就是现在贝壳的 CEO 叫徐万刚,他的西部区域总经理党杰和中部区域总经理何生祥,他们都来自于被链家收购的同一家公司,是一家成都的地产公司,叫做一城地产。

那被链家并购进来的这些公司,或者是一些房产中介的门店呢?

最后大多数都被并入了德佑这个品牌里边,然后以这个品牌开始,它也会直接到各个城市,再去发展一些新的门店。

到了 2020 年 底的时候,加盟的业务下面,其实已经有将近 2 万家的这个房产中介门店,超过 19 万名的房产中介。

这个规模,还有它的成交额,其实都是全国第一了。

嗯。

我们这么介绍起来,就是链家做着做着就顺理成章地变成全国第一了。

听上去很容易,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

链家能将传统的房地产中介这个生意做到这个水平的话,还有很多内部外部的原因。

首先肯定是有一个历史的进程的对吧?

就是从 2001 年 到现在,正好是一段中国的这个商品房市场迅猛增长,变成支柱产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现在一年大概要卖出 2000 万套住宅啊,其中大概 1/4 是二手房, 3/4 是新房,这当中一半的交易都是要通过房产中介来促成的。

然后完成之后呢,中介都会收取 2% 到 3% 的佣金。

粗略算下的话,仅仅是这部分佣金,每年就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在这个背景下面,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规模下面,链家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覆盖全国的一个连锁服务品牌。

嗯,插播一下,就是之前一期节目里面我们聊到过抽成这个话题,我们就再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房地产中介可以抽 2% 到 3% 的这个佣金比例吧,因为就是说这个佣金比例叠加到了一个很高的房子的总价上面。

大家有时候会觉得,哇,这个赚钱真容易啊,这个我付这么多中介费很不值。

但是我们查了一下,就是说各地在 2016 年 之前执行的是一个国家指导标准,国家指导标准是 1995 年 的,他当时是这么规定,就是说房屋买卖的过程中间是按照成交价格总额的 0.5% 到 2.5% 来收佣金的,最高不可以超过成交价格的 3%。

到 2016 年 之后呢,各个省份的市逐渐开始放宽了中介服务的收费定价标准,变成企业自己定价。

但是其实很少有人能够超过这个旧的标准,你去看的话就是 2% 到 3%, 其实跟 1995 年 这个比例是完全是一致的。

其实如果放到全球市场来说的话,这个比例也相对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你在美国或者是英国这些市场的话,他们他卖的很多是那种 house 比较大的房子,然后中介在当中的作用会更大,他的那个佣金比例有的时候达到 5% 以上,甚至 6%, 中国这边的市场情况当然不一样,但是至少 2-3 这样一个比例还是属于比较正常的。

我们还是说回到链家成功的原因啊,就是前面提到链家有历史对他的加成对吧,还而另一方面就是他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是他之后能够孵化出贝壳这个线上平台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他在服务上做了很多创新。

在房屋中介这个生意里边啊,链家其实这个品牌他走的是高端路线,也就是说我的服务比一般的中介要好一点,但收费更高一点。

刚才我们讲 2% - 3% 的这一个佣金比例,那链家现在基本上是按照 3% 来收的,那其实如果乘以一个房价的话,它是要比别的中介要多收很多的服务费的。

但为什么它能收这个服务费呢?

就是因为它相对来说服务更好一点,那说得准确点就是更透明,也更标准化。

我们在这里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就是说他的员工有基本的职业底线啊,这个基本职业底线就算服务好了,就他不会吃差价。

第二个就是说链家能够展示或者提供的都是信息清晰的真实房源,而不是用那种照片看起来很诱人,实际上根本不在卖的房源来调客户,然后再给他们推荐一些其他的房源。

第三就是说链家内部这么多的门店的话,他们不是相互竞争,而是相互合作来推荐各自合适的房源和客源。

第二条,真房源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啊,尤其是对于二手房市场来说,我们要注意前面讲到的这个信息清晰和准确这两个定语。

因为二手房呢,它是一个非标品,非常的复杂,就算是一栋楼里面,同样的户型也会有非常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其实是对促成交易很不利的,因为你这个很难清晰地标定这一个房子,这个产品到底指怎样的价格,它经常就会产生一些不信任。

是不是其他行业也有这种问题啊,比如说二手车行业。

对,就二手车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非标品嘛,就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一套很可靠、很准确的数据可以告诉你这辆车它到底开了多少年,开了多少公里,经历过怎样的维修,遇到过怎样的事故,那它的市场价大约应该是多少?

就这个统一的、公平的这个数据,平台其实是没有的。

所以现在二手车还是一个很分散、很传统的一个销售方式。

即便是前两年有一大堆的二手车平台对吧,想要去改变这个市场,比如说瓜子啊、优信啊,但他们其实都没有解决这个信息不准确,或者说是不对等带来的不信任的这个问题。

链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的笨啊,就是他从 2008 年 开始的话,就独立做了一套自己的房源数据库,也叫楼盘词典。

这个楼盘词典会尽可能地录入每套存量住宅的各项关键信息。

一个案例是说链家当年雇了 500 个人,用肉眼数清了全北京每栋住宅楼有几套房,这么耗时耗力才只是完成了一个基础的工作,可想而知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刚才讲到的门店之间,还有中介和中介之间的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这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啊。

为什么说呢?

就是因为过去中介的这个收入是一个我们可以说是个零和博弈,就是如果一个中介 a, 我把这个单抢下来的,所有的抽成都是这个 a 来赚的,如果这个单被别人拿去了,我就一分钱都赚不到。

即使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带看了一些客户,或者出了一些力,但我有可能还是一无所得。

嗯,所以说真的买过房子的人就会发现啊,中介的工作中间很大一部分是防范型的工作。

首先是防范客户,要防着客户跟买家要私下接触,这样会让自己赚不到中介费。

还有一种防范就是防范别的中介,他可能会用更便宜的佣金或者一些其他什么好处,把你抬到一半税给撬掉。

如果说中介很多的工作都是在一个防范的状态下的话,那就不会是一个很好的服务体验。

但是链家呢,他就改变了这样一套生意的逻辑啊,他在内部搞了一个叫经纪人协作网络 agents corporate network, 简称就是 ACN 这个 ACN 这个它的核心呢,其实就是把一次性的这个一整块的房产交易产生的佣金,把它切成好几份,比如说你带看客户的人,上传这个房源的人,然后实地去勘察这个房源的人,包括维护这个房源的人,他们都能拿到其中的一部分。

比如说中介 a 想要卖掉这个房子,中介 b 那里有客户正好喜欢这个小区,那么其实 a 和 b 都对这套房子最终的成绩要做出了贡献,那么在链家的这个体系里边,他们两个人都能够拿到一部分的佣金,他们就很和平对吧?

嗯,可以想象,要做到这件事情的话,就必须要有一套后台的操作流程和系统位置服务,就就是说每个人的每次工作,每份贡献都要在这个系统里面留档,这个就是有一个数字化的体系,而且要有很明确的流程,还要方便操作,这都是很难做的。

链家呢,它确实是建立了这样一套系统和体系,但这里边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啊,就是说这个体系里边那些员工,他不是一个机器,他是人,对吧?

你要确保他真的按照你这套理想的模式来走。

要知道房产中介啊,是过去十几年可以说是门槛最低,但最有可能来块钱的一个合法工作了,对吧?

就是你在房市火热的时候,房价一周一涨,这个时候房产中介很难,这个经得住诱惑,不去赚那些偏门走道的钱,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比如说去赚差价啊,或者去撬别人的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过去经常觉得房产中介是一个水很深,然后服务不好的,然后经常就是卯着劲要骗你的这样一个行业。

嗯,我们杂志的头是 2016 年 就是做过一个报道啊,当时就是北京就出现了房地产市场非常的火热,房间蹭蹭往上涨的一个状态。

当时有的房产中介的话,就是凭借信息不对称,忽悠卖家以低价把房子先卖给中介自己或者是中介的亲属,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出手,马上就可以赚十几甚至上百万的。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中介联合起来造势,把整个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炒高,因为房价越高的话,同比例他们能拿到的佣金也越高。

做出这些行为的人里面也有链家的员工。

有的时候啊,甚至不仅仅是个别员工的问题,而是整个门店或者整个区域的问题一样。

在 2016 年 的时候,链家在上海的两个门店就被投诉,他们把两套即将要被法院长封的房子卖给消费者了。

这个可以说是一个挺大的一个不合规,甚至有点欺诈的行为啊。

那这两家门店的话,是被上海当地的这个执法机构取消了房地产签约的资格的。

另外的一个案例呢,就是那一段时间,包括链家在内的许多房产中介,他们都会花心思去推销首付贷这类的金融产品,说穿了就是在首付上面再加一些杠杆嘛,肯定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一些案例,也被监管打击叫停了这个服务。

所以当时整个舆论对于链家这个公司的评价就是你扩张太快了,然后管理缺失,服务不是很好。

这个其实就是做一个万店规模的连锁品牌要遇到的难点了。

就说你建立了理想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但是实际在运作的过程中我很容易走样,甚至说走偏了。

这个时候如果舆论再来拱一把火,可能这个公司就危险了。

这种时候的话,比较虚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或者说领导者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左辉最为外人称道的就是他反复强调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像我们前面讲到 2016 年 上海那个案例的时候,左辉就是亲自到上海这边来处理的,他把涉事员工给开除了。

然后呢,在媒体上面公开道歉,高额地赔付了那个受害的用户左辉。

他那个时候在接受财经作家李翔的采访的时候就说过,有段时间链家做用户满意度也做得很厉害,核心办法是什么呢?

就是陪,陪足你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却很像拼多多的做法。

对,但是你房子对吧,你这一直陪肯定吃不消,而且也不能长久。

所以他觉得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内部的氛围,内部的做事方式要做得正。

所以他在上海处理完这个危机之后呢,就开会,据说是像台下的这个区域经理啊,连问三次,就是用户到底喜欢我们吗?

上海的消费者真的离不开链家吗?

我们第一财经杂志的助理总编辑王珊珊,她在很多年前也采访过左会,他提到说总会有一个很强的能力,就是能跳出来看问题。

比如说 2007 年 的时候,链家当时我们提到他已经离开了北京,选择去天津之类的外地市场发展业务。

当时高管都在讨论这个决策到底是正不正确的,因为大家思路都是说天津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竞争对手是怎么样子的,大家是这样去分析问题的。

但是左辉提出来的问题就是说,天津的用户为什么需要链家,以及链家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说是不是一个必要的生意。

这个思路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用户思维,对吧?

但是放在 2007 年, 放在一个在中国刚刚开始野蛮生长的一个行业里边,有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和做事的方式,其实是挺不容易的。

说回链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了几个部分。

链家为了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的话,其实很早就开始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

这个数字化平台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前端的,给消费者看的部分,就是我们提到的楼盘字典。

后端的部分的话,就是来中介来用的那个所谓的经纪人合作网络 ACN。

2014 年 的时候,链家搞了一个链家网,就是用这两套系统来推动交易的。

这个链家网也就是后来的贝壳找房的前身。

2018 年 的时候,链家网改名为贝壳了,然后他也顺势推出了手机端的 APP, 后来还有小程序,一开始这个上面大多还是链家和德佑的中介啊,也就是说是自己人,这个也很可以理解嘛,如果你内部的一个系统现在拿出来公开使用了,一开始使用的肯定是自己人,对吧?

但很快他就把过去的一些竞争对手接入到这个平台来了。

这个贝壳找房这个平台是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现在在贝壳找房上面已经有 50 多万名房产经纪人了,而且大多数都不是链家和德佑品牌的。

贝壳对于这个数字的目标其实是 100 万。

嗯。

这些非链家非德佑的经纪人啊,跟原来链家德佑的经纪人在这个平台上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也可以互相来做交易。

当然这种情况还比较少,就是说这些外部的经纪人可以跟链家自己的经纪人分享一次交易里面的佣金,他们要做的呢,就是说每次交易的过程当中呢,都要再付给贝壳一些平台服务费,这个也是贝壳找房这个平台的收入方式。

这些非链家的中介加入贝壳这个平台后面呢收入大多数都是提升的。

贝壳自己也很喜欢讲这个数据啊,他披露的这个数据就显示,外部的这些中介,或者说第三方的这些中介,每个人平均的佣金收入是从 2018 年 的大约 2 万多元提升到 2020 年 的 8 万多元。

这个当中当然有很多别的因素啊,但是可以看得到,贝壳这个平台是能够让原本的竞争对手多赚钱的。

也就是说链家成功地让他的对手接受了他自己的做事方式。

我们这里稍微总结一下,就是说从链家到贝壳找房这家公司的话,实际上是一直在改善两组关系的,一种是中介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就是中介和中介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善这两组关系,它让房地产中介这个生意变得稳定、体面,而且可持续。

我们节目开头的时候就是说贝壳这家公司很难找到先例对吧?

那其实原因就在这边,你可以找到一个传统服务业里面的连锁冠军,你也可以找到一个改变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平台,但他们往往是两个公司对吧,或者两个没有关系的,后者往往都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什么互联网的创业者来做的。

但贝壳做到了什么事情呢?

就是他自己是这个传统行业的冠军了,但是他能从自己的已有的传统业务里边孵化出一个改变行业的平台。

嗯。

我们稍微夸张地做两个类比啊,就是一个是相当于说苹果做出了 iOS 操作系统以后,让三星和小米的所有手机都用上了这个操作系统。

或者说就是说沃尔玛,它建立了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而且让 Costokr 也能在亚马逊上做生意,这个都是很难做的事情。

在贝壳找房之前啊,其实也有很多的那些互联网公司创业者想要做房产交易的平台对吧,来颠覆这个传统的。

然后比较野蛮的生意,比如说早期很火的搜房网,它其实有点类似于一个房产交易的百度,就你能在上面看到很多房产的信息,但是它的收入方式也有点类似于百度,就是有点像竞价排名对吧,就是如果你花了钱的话,你就可以拿到更好的一个信息的展露位置,但如果这么做的话,它这个平台就无法保证信息的公平和准确了,而且也没有办法真的在上面完成房产交易。

嗯。

不光是搜房网,后来很多想做房地产交易的创业公司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房产的交易其实模式是非常重的,你必须依靠线下的中介,依靠中间商,而且中介还得有可靠的水平,能够熟悉周边的房源,能够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还要帮助规避很多潜在风险来促成这个交易。

这就是一个很难,仅仅靠移动互联网就能颠覆原来玩家的行业。

所以贝壳找房这个平台之所以能够成立,它首先是因为有链家这个传统的业务,然后这个业务本身有一个很强的基础设施,他把这个核心竞争力拿出来了,让同行来使用,才能成为一个可以真的运转下去的一个贝壳找房平台。

左或自己对这个事情的比喻是又当运动员又建足球场,当然了,就是那些足球场引来的一些新的运动员,也要为这个足球场多付一些钱就是了。

前面我们提到就说左辉很喜欢说一句话,就是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我们讲了很多难的事情,但是关于正确的话,其实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他能不能赚钱。

现在来看呢,是有一些比较好的一些指标的。

首先就是贝壳这家上市公司,他 2021 年 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他首次完成了单季度的盈利。

这个盈利的方式,或者说这个趋势也很简单很明确,就是它每部分的业务都增长了,而且这个毛利率呢也稳步地提升。

然后它就逐渐地从过去的有一些亏损做到盈利了。

这里边我们也不具体地、面面俱到地去分析它每个部分的业务了,就举一个例子,就是它新房的交易。

嗯。

前面我们提到链家或者中介都是在说其实它是二手房的业务,现在贝壳平台上面成交更多的其实变成了新房。

也就说原来开发商造一个新楼盘,过去都是靠做售楼处啊,或者靠代理公司来卖房子的,但是现在来说房子没有那么容易卖了,需要开发商主动来找客户,贝壳这个渠道上面就能找到更多有效的客户。

而且对贝壳来说的话,给新房做这些楼盘字典的成本是低的,它的交易佣金还能比二手房更高一点,是一个很不错的生意。

这当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房住不炒,也就是说现在除了很少的一些特大城市的部分区域里边,那些楼盘是非常的火热的,不筹卖,那除了这些地方以外,很多地方很多城市的楼盘不再像过去那么供不应求了,而是逐渐变成一个供需之间比较稳定的一个生意,再加上各种限价的政策,其实房价也不会巨幅的波动了,在这种情况下面,一个平稳的市场里边,这个中介服务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当然这还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

左辉在贝壳招股书里面就对投资者说了,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有三件事情同时在发生,一是行业非常复杂,而且基础很差,效率很低第二就是从业者和消费者的体验都不是很好第三就是整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

贝壳的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造和改善一个传统的、困难的和费力的行业。

根据我们前面讲到的整个过程来看,贝壳至少是部分做到了这件事情,它确实在一个很重要、规模很大的行业里边做到了第一,并且利用新技术重新改变了行业的规则,从整体水平来说肯定是提升了嘛,对吧?

但是它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嗯。

我们可以看到贝壳目前还在做一些很基础的改善工作,比如说在有条件的一些城市市场的话,它在提升招聘经纪人的门槛,想让更多的本科生来做房地产中介,尽量让一个房地产中介的工作年限能够变长。

另外的话,他希望一个房地产中介的门店能够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让那些有经验的、工作时间很长的员工成为这个社区的一份子。

我们举个很有意思的小例子啊,就是说疫情期间话,很多小朋友居家上课,家长发现自己家里没有打印机,就会跑到链家去打课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个事情看上去比较小啊,其实,嗯,左辉还蛮看重的,他在接受李翔采访的时候,就反复提到一个词叫体面,就是说房产交易这件事情,应该是一个买卖双方或者租赁双方,还有中介都很体面的一个过程。

其实在美国啊,欧洲啊、日本等成熟市场确实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在中国呢,长期来说都对房产中介有一个比较不良的观感,至少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体面的行业是吧?

他有可能很赚钱,但不是很体面。

举一个就最基本的例子,就像我们今天这一期节目,一直在谈房产中介这个职业,但这个名称本身就不是那么好听,在贝壳的招股书还有文件里面呢,他们其实更喜欢说的一个名词就叫房产经纪人。

嗯。

这个就有点像保险行业,过去我们都说是那些人是卖保险的对吧,他们都没有一个专业的职业的称呼。

但是现在的话,商业保险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接受了,大家就开始说他们是保险代理人或者是保险经纪人。

左辉在做房地产之前呢,他其实就是卖保险的。

所以说,如果哪天房产经纪人也能够取代房产中介这个名字的话,那么贝壳这个公司的目标可能就算是达成了吧。

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啊,就是要达到这个理想化的状态。

不管是对于贝壳也好,还是对于中国的这个房地产交易也好,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还会出现像 2016 年 那种集中出现各种不良新闻的,然后走偏的这个案例。

但如果到那个时候的话,贝壳这家公司已经没有左徽这一个领导人能去现场救火,或者是对区域经理进行灵魂拷问了。

好在贝壳过去几年都在强调组织的稳定和自我成长,左辉本人其实已经不负责具体的业务了,而是更多关注战略,还有像高端公寓这样的一些新兴业务。

具体的一些公司的发展,比如说贝壳平台也好,链家的这个品牌也好,都交给了管理层来负责,而这些高管都在贝壳很长时间了。

从这个角度看,左辉对这家公司最后的贡献,就是确保它离开了之后,贝壳也能继续前进。

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市场里面,想要实现理想化的目标,就更加需要长期坚持,并且持续去克服各种挑战。

商议就是这样。

感谢收听这一期的商业就是这样,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QQ 音乐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 emaxin 也会推送每期节目的内容。

如果喜欢,我们欢迎你在苹果播客等平台给我们五星好评,也期待你在公众号或各个平台与我们交流,分享你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会尽量回复每一条留言,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