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评论里边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我简单来念一下,中国现在的食品是分级的,金字塔顶端的叫做特供,然后是重要活动,比如两会、奥运期间的定点采购以及供稿食品,再然后呢,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最底端的菜才是普通的食品,这里是商业,就是这样。
大家好,我是肖文杰,今天约老师不在啊,就是也跟大家打一个招呼,约老师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要暂别本节目一段时间,但是不会太久,当然大家也放心,于老师身体非常健康,他阴着的。
然后我们节目这几期的话,会迎来一位新的搭档。
呃,要么自我介绍一下?
大家好,我叫陈瑞,我和两位知名的主播一样,我们都是知名第一财经杂志的这个采编人员呃,前面肖文杰也解释了啊,许冰清有一点事情,那么我们也是因为想要坚持和大家的这个约定,所以呢,这段时间就暂时由我来带班,我呢尽量不拖肖文杰的后腿,尽量想要做到让我们的这个节目在这段时间里面不掉粉,至少少掉粉,然后我争取尽快下岗,让岳姐回来跟大家一起。
葛老师刚才比较客气啊,其实她是我跟那个岳老师两个人的领导。
呃,也是我们这档节目的监制。
就顺便说明一下,就像呃,许冰清我们在节目里一直叫她岳老师一样,这是一个昵称,然后我们平时叫陈瑞的话,也叫她葛老师,也是一个昵称,所以我在节目里边为了方便,也就继续这么叫了。
今天这期节目虽然搭档有一些变化,但是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就我们三个人,都是生活在上海的,那上海市民最近一个多月有一个日常的核心目标几乎是没有变过的,那就是要在疫情期间尽量让自己吃好喝好,同时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所以我们这期节目呢,继续还是讨论和吃相关的话题。
我们来讨论一下菜篮子。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有一条新闻,就是在上海疫情刚刚才开始,有一点紧张的 3 月 底,浦西有很多居民忙着抢菜,当时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比较离谱的物价,比如一颗普通的白菜要卖到 78 块钱,后面市场监管部门就触发了几个公司,其中一家叫上海沽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沽的沽,有缘人的缘。
这家公司它是在一个超市里开了专柜嘛,卖所谓的供港韭菜和供港荷兰豆,就是一些所谓的供港蔬菜。
结果调查发现啊,它正规的这个在共港蔬菜种植基地里边种的菜品啊,只有菌菇、奇菜、青菜几个种类。
而这个专柜里边销售的刚才讲到的韭菜、荷兰豆,其实大多数都是从普通的农户那边来采购的,那这个就涉及到以供港之名来误导消费者了,所以就被处罚了。
这里其实也带到了我们这个中国食品体系里面一个比较独特的标签,就是供港。
供港呢,其实就是字面意思,供应香港啊,当然也包括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菜篮子,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有一套运行了 60 年的供应制度来保障的。
同时呢,能成为这个供港产品的供应商,又确实意味着它有更高等级的生产要求和检测标准。
所以在不少消费者的心目里面,供港两个字就意味着高品质,也愿意为它去付出更高的溢价。
所以那些被处罚的公司,其实就是想用这个消费者心目中的比较高级的标签来卖个高价。
当然,话说回来,你现在来看,对于上海居民来说,如果能在那段时间里在超市里买到新鲜的蔬菜就很不错了。
但最近普通蔬菜的价格和正常时期的供港菜的价格真的也没有太大区别了。
的确是,而且我连普通的蔬菜都不太买得到了。
所以这期节目啊,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供港菜。
我们的话题要从一辆火车开始。
1962 年 3 月 20 号, 一辆装满大量活猪的火车从武汉出发了。
这一火车的活珠想象了一下,是个蛮有冲击力的画面,不过我们先把这个画面放一放。
我们从更早一点时间来说起,就是 1950 年 代的香港人是如何买菜的。
那个时期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二战后经济恢复,同时人口又急速增长的阶段。
其实全球很多地区二战后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
那香港大家也知道嘛,就地少人蜜吃饭啊,其实是一个蛮大的问题。
我看到过一个说法,就是当时有些香港的市民住的离关口比较近一些,就会每天一早提着篮子挑着蛋去深圳,甚至去广州去采购一些生鲜的食品。
而且当时内地呢,其实他也是很愿意为香港去供应这些生鲜类的商品,因为可以创造外汇,外汇在那个时候对我们中国内地是很重要的。
对对的,所以内地就在香港成立一家专门来分销这个内地的食品,当然有些别的商品的一家贸易公司,叫五丰行,呃,一 234 五的五,丰收的丰。
后来呢,这个五分行归入了香港华润,大家都知道,华润是一个由外贸部来管理的一个对外的贸易窗口。
那五丰行经销的这些鲜活的商品啊,主主要就是从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这几个农业大省运到香港的。
大家想一想啊,那是 1950 年 代,我们要把这些鲜活的商品搞到香港去,光是听一听,就觉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对,这个其实就是供港菜早期最大的一个问题。
当时最先进的一个大体量的交通工具,大家想想也基本就是火车和龙船了。
那这两个交通工具,你运一些机械设备啊,包括是一些原材料,比如说煤炭什么的,肯定没问题,但是你要运活物的话,其实是蛮困难的。
我找到了一段湖南粮油集团原储运部经理黄子强的一个回忆的内容,他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当时湖南、湖北供应港澳的生鲜货物,主要就是靠铁路的棚车、高边车、敞篷车来运输的。
这些名词你听不懂没关系,总之它这些车厢啊,都是敞篷的,或者就是简单地盖一块棚布。
那这些车厢呢,它本来都是运输一些普通货物的,它的管理标准也是按照运输普通货物来的,比如说它的列车时速就很慢,等一批猪从上海运到深圳要花 9 天 9 夜,导致的结果呢,就是路上会产生非常多的非战斗性减员。
非战斗性减员这个是指猪诶,咱们这些猪找谁说理去?
对啊,这当时有一个公开的数据统计,就是说在这种运输方式下面,活猪的死亡率大约是 10% 到 13%, 即使是活下来的,基本上也要在路上掉个 10 公斤肉。
那活鱼的死亡率就更高了,达到了 40% 到 70%, 河南甚至有一次全军覆没的案例。
那这个运输的损耗听上去真的是非常的大,当时我们有没有就是考虑过别的交通工具,比如说轮船这种确实也尝试过。
但是结果又好不到哪里去。
有一个例子就是在 1959 年, 当时广东湛江有一艘叫南海 163 轮的,这个轮船载着 150 头活牛开往香港。
其实湛江到香港这段距离也不是很长,结果在海上呢,它就遇到了风浪,海水打进来,再加上天气很冷,结果到了香港之后,只有 5 头牛活了下来。
太惨了,更惨了。
应该说但尽管如此啊。
就是靠着这种损耗率很高,甚至有些危险的运输方式,那内地在 1950 年 代还是保证了香港 70% 的活猪供应,以及 50% 到 70% 的蔬菜供应。
但是这个运输损耗的问题你总归要解决啊。
等到了 1960 年 的时候,负责供港这个事务的华润就提出了要一次性解决这个老问题,把这条贸易线的能够稳定下来,尤其是要在运输的方式上面下个功夫。
那么这样就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班列车,就是 1962 年 3 月 20 号, 这辆试行的公港专列 621 次,他载着 20 节车皮的湖北猪离开了武汉。
当时从武汉到深圳呢,621 次只花了 52 个小时,咱们现在看这个时间觉得很漫长啊,但是在当时的确是属于蛮快的了。
这个铁道部还为他打通了一切的中间环节,列车在沿途除了加水、加冰、加饲料以外,根本就不停,我们当时还配了一个跟车照料的饲养员,所以一直到进入香港,所有的猪都很健康很活泼。
所以这个运输现在改善啊,最终还是靠行政部门的这个协调,把这个供岗的专列的这个档次提高了,然后再加上投入了额外的资源,毕竟你还要配饲养员和饲料对吧,这还是蛮花人力物力的。
对那所以呢,其实直到现在,香港都倾向于从内地进口活的猪牛羊,然后到他们本地去屠宰,而不是直接买冷冻的肉品。
前段时间这个香港的疫情严重,屠宰房都很缺人手,我听说当时还邀请了一些我们内地的屠猪能手去香港支援。
话术回来啊。
就 621 次。
这个列车的这批健康活泼的猪,送到香港的时间也卡得非常好,他正好赶上了批发市场的一个早市,然后就直接卖空了。
呃,有个说法是引爆了香港生猪市场,那这次试水也是大获成功。
所以这套运输方案呢,很快也被铁道部和外贸部确定下来,用到了另外两趟列车。
上一趟是从上海出发的 753 次,另一套呢是从郑州出发的 755 次。
然后前面最早从武汉出发这个 621 次呢,之后又改名为 751,始发地也变成了武汉和长沙轮流发车。
那么现在有三班的这个供港食品的专列,分别是 751753 和 755,他们每天满载着鲜活的商品,成为了供港历史上最重要的这个三趟快车。
这三趟快车到底有多重要呢?
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首先第一个例子,铁道部在 1964 年 宣布三趟快车是货车之首,那么除特快列车之外,所有的客货车都要为他让道。
1994 年 这个 753 途经的浙干线,其实当时曾经发生过严重的事故,修复了 6 天,但在这个修复的 6 天期间,即便所有的火车都停驶,753 号还是正常通行的。
第二个例子,我们来说说看这个规模,就是从 1962 年 开通直到 2008 年, 整个这个 46 年之间,三趟快车共开行了 4 万多列,仅仅是供应的活猪和活牛就达到 1 亿多头,家禽有 10 亿多只。
折合到每个香港人头上呢,就是有十多头猪牛和 100 多只鸡鸭。
最后一个例子,时间会近一些啊,就是三趟快车最辉煌的年代差不多是 1980 - 1990 年 代之间,当时这三趟车内地的终点站当时是设在这个深圳北站。
每天在深圳北站接这个三趟快车,差不多要接收 500 多车厢的供港的货物,这些货物能把深圳北站内的 50 多条轨道全部塞满。
嗯。
50 多条轨道的话,其实这个站本身已经很大了,结果这个货物的量还是更大啊。
对对对,那我们前面讲到的其实是制度把这个路线给打通了,但是好像还有一个问题啊,就是这套体系似乎都是围绕货的高效流通来建立的,你这个食食品要鲜甚至要活,但是呢就不太关注随车的这些保证鲜活的人,毕竟你叫了这么多活物,其实也是一种蛮难想象的体验啊。
确实,三趟快车这个制度下面要说最受罪的应该就是这些押运员了,他们管理动物在一路上要和这些猪牛羊同吃同住,几十个小时山峰喂食,给他们喂药,同时还要这个清理粪便。
其实很多老的压印员的身上可能都已经有一些独特的气味,在公交车上可能都会被嫌弃,管理蔬菜的会稍微好一些。
但我们也知道有些蔬菜它为了保鲜是需要带兵运输的,那么长期押运这一类带兵运输的蔬菜的押押运源也很容易得老寒腿。
总之呢,在三趟快车这种独特的供应和运输体系之下,香港人民每天要吃的猪肉啊,鸡腿和菜心才能够得到完整的保证。
直到 2009 年, 珠三角的这个高速路网已经非常发达的情况下,用火车送货的这种方式才终于成为历史。
刚才我们讲了这个内地是如何重视供港食品这条运输线的,那么对于香港来说,内地供港的肉和菜到底有多重要?
肖老师,你这边有没有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比较具体的比例,让我们的听众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这个比例的话其实非常高啊。
我们来看一组比较近的一个数据。
2017 年 的时候,香港省技术发过一个报告,里面就提到内地当时为香港供应了市面上 100% 的活牛、活羊、活猪和活鸡苗, 86% 的蔬菜是来自内地的,还有 60% 的带壳蛋。
当然啊,水水果的比例相应来说就没有那么高了,大概是 13%, 毕竟东南亚对香港的这个水果市场应该是贡献更加大的。
诶,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内地供应,香港菜市场里面可能就不存在热气的羊肉,大排档的潮汕牛肉打边炉可能也吃不到了。
可以这么说啊,这毕竟香港是一个消费和贸易为主的大都市嘛,它肯定是需要腹地的这些兄弟省份的农产品来做供应的支援的。
那自从内地的供给变得平稳有序,而且量越来越大之后呢,还产生了一个附带的效应,就是香港本地原有的农业和牧业,还有渔业都开始萎缩了。
虽然在新界的郊区目前还是有不少品质很高的小型农场,但是对于 1700 万人口的这个大城市来说,这一点点的供应几乎是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的,主要还是供应一些精品的产品,那绝大多数还是非常依赖内地的输入。
那我们内地供应到香港的这些肉禽蛋和蔬菜,还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那几个农业大省送过去的吗?
好问题啊,就我们前面讲,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报过几个省的名字啊,但其实现在来说已经发生了蛮大的变化了。
就以蔬菜为例,目前全国是有将近 1200 个共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它是分布在全国各地了,但是相对集中呢是在云南、宁夏、江西和海南。
这几个省份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河南河北啊,湖南湖北啊这些都不太一样了,主要是看中这些地方当地的日照比较充分,昼夜温差比较大,对于培育蔬菜来说呢,是个很好的基础条件。
你像云南据说是提供了香港市场上 1/3 的蔬菜,而宁夏有可能更加有名一些啊,像宁夏菜心,宁夏芥兰都是香港人非常熟悉的这个蔬菜的关键词,我们自己也蛮喜欢买这个宁夏菜心的,确实是又甜又嫩,还很有菜的味道。
再举个江西的例子啊,它不仅是大量为香港供应绿叶菜,而且还半垄断了香港市场的另一个必需品,就是食用盐。
2021 年 的前 7 个月啊,江西为香港供应了超过 12000 吨的食盐,占到整个香港市场份额的 6 成以上。
这一个港口城市,香港既然连食盐也不能自给自足吗?
我没有想到啊,这个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给香港供应食盐居然还是靠一个内陆省份啊!
那毕竟香港这个寸土寸金嘛,海边的这些海岸线难道可以用来晒盐嘛?
不可能是吧?
好的吧,说完了这个蔬菜,再说说肉和禽,其实也蛮有意思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啊,香港市场上最主流的猪肉其实都是来自上海的,是上海猪,这个估计你也没想到,那前面不是提到三趟快车里边有一趟从上海始发嘛,他当时很壮的一部分运输任务就是把上海的活猪运到香港那供港。
这些上海猪啊,还是一种专门的特别杂交品种,叫做肚肠上呃,度就是那个姓氏的度,长就是呃长短的长,上是上海的上。
这三个字分别是代表一种这个猪的品种,它们杂交在一起呃还蛮有意思,具体大家可以自己去搜搜看。
那这种猪的这个品种呢,体重超过 50 公斤之后,生长就比较慢了,但是皮下脂肪非常厚,所以就最适合拿来做什么呢?
港式烧肉啊。
行,那打住吧,越说越饿了,这个被封在家里四十几天,我吃我妈给我的这个腊肠,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过新鲜猪肉啊!
那我们就不说了,哈哈。
啊,当然啊,嗯,当然啊,就最近几年来,上海一直在严格地控制养猪场的数量嘛,所以香港市场的猪肉目前已经是由河南、广东和广西三地来负责供应的啊。
我看过一个报道啊,是关于香港的媒体团,他们去参观一个河南的供港的养猪场,这个养猪场的厂长当时就说,供港的猪要保证体重在 90 公斤到 110 公斤之间,瘦肉率和皮下脂肪的厚度都有要求,其中最上品的猪可以做到在它的背上放一杯水,那么放好之后,这个猪走路,但是水不会洒出来。
呃,我还看到过另一个,就是这个像头瘟自敌。
对对对。
这个广西的,另外一个广西的供港的猪场,他的副总经理说的是什么呢?
就是说这些供港猪的选拔还要看颜值,就就是说,只有面部清秀,体型健硕,肚揽上收,尚有腰线,唯有凹槽的这种猪才能被相中,送到香港去。
而且啊,这个供港鸡的遴选标准也差不多,我们内地居民在市场上买的普通鸡,一般的饲养时间是 45 天,但是供港鸡就不一样了,它的饲养时间至少要 90 天,甚至可以养到 150 天再卖。
那这个养殖期间,这个鸡还必须要保持身材,体重必须要控制在 1.2 公斤到 1.5 公斤之间。
唉!
这刚刚听下来,很难说这个到底是在选猪选鸡还是在选美了,这么精挑细选,感觉这个成本完全压不住啊。
对!
其实很多这类要供港的生鲜类的产品,普遍就面临两重成本压力,第一重就是种植和养殖的点一般都得是大型的基地,而且在选址阶段就要避开各种各样的污染源,还要经过内地和香港检测部门三次的严格检测,拿到这个供港的资质之后,每隔三个月还要按照两地的标准去抽检土壤,抽检空气,抽检水源,一旦不合格就会被重罚,相当于起步的门槛就很高。
另一重压力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这个产品各种细枝末节的要求,肯定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嘛。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河南的猪场里面,冬天是要有集中供暖的,夏天呢又要水帘来帮这个猪降温,为了进一步提高繁殖率和种猪的这个质量,种猪每天可以吃两个鸡蛋,哺乳期的母猪每天能够喝到鱼汤,这些显然都是成本啊。
蔬菜也是类似的,就有一位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就测算过,供港蔬菜的生产成本比内地常规的种植方式会高出三成。
说到这些,各种检测的压力啊。
香港与内地的标准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有些呢,它比日本的同类的标准还要更严格。
以这个西兰花为例,日本对于某一种农药的这个残留含量限制要求是 5PPM, 5PPM 是一个这个残留量的一个单位啊,香港的要求就会更高,是 0.5PPM。
到了 2004 年, 不是当时有这个禽流感的影响,商务部还举行过一个共港生猪紧急会议,在这个会上也提到了内外消猪要分开饲养。
呵呵!
这个是真的内外有别了。
当然,当然,由于这些呃各种小心地控制与管理,咱们内地的共岗农产品在过去 60 年里面,保持了 99.999%, 也就是 5 个 9 的超高安全率。
而这些成本和品质的差异,最终呢,它也会部分地反映在定价上。
是的,因为香港市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一些嘛,可能一般家庭面对这样的食品价格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而当这类供港的产品流回到内地市场来销售之后呢,它就变成了一个高价小众的高端食品了。
的确,我们这种不住在香港的居民,之所以现在对供港菜有概念,就是因为内地的一部分渠道,尤其是现在的精品超市,或者是说像盒马、叮咚买菜这样的电商平台,其实已经很容易买到供港产品了。
那这个背后呢,其实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供港食品的一个数量的配额。
这个配额主要是针对猪、牛、羊、鸡这些活畜活禽的。
目前呢,商务部会参考香港近几年的市场需求,代理机构的销量,以及各种各样的市场因素的变化,每年决定一次供港澳的这些活触活情的总量数字。
比如说 2021 年, 他就确定下来,当年只能给香港供应 85 万头活大猪,21250 头活牛以及 228.8 万只火鸡。
你看这个数字定得非常的细啊,就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是不能超过这个上限的。
那每年确定好的配额呢,会在各类的有供岗资质的企业之间来分配啊,行业里面的一个龙头企业一般就会比较沾光。
这也定得太细了,居然还有小数点。
就是啊!
所以说,这个配额一旦总体上定好了,那么我们每年真的销往香港的食品的总量就差不多是这些没错。
但是呢,我们就前面提到过,现在供港的这些蔬菜基地,呃,这数量就很大了。
然后他们这些基地的规模本身也非常的大,都是那种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产能是很强的。
结果如果你只能卖到香港的话,其实这个数量就有限了。
那么多出来的部分呢,就要另找出路。
所以在 2016 年 的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商务部下属在国际品牌中心就提出来,要在足额保障香港市场的前提下,将总价值 200 亿元的供港生鲜产品投放到内地市场来。
那第一批覆盖的呢,是北上广深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的居民。
这个覆盖范围啊,显然还是比较有讲究的。
不过呢,这个投放的试点似乎没有落实得很好,至少吧,他没有成为上海消费者去买这个供港蔬菜的主流。
以至于在 2019 年 的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连展上,广东省带来了 1200 斤供港的菜心、芥兰和豆苗。
这些东西还是在大半天的时间里就被叔叔阿姨们用蛇皮袋和手推车抢购一空了。
那大家就还会问,这些供港的蔬菜究竟是展会上的一次性促销呢,还是以后能长期供应啊?
说明这个试点投放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啊,就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不过他确实是值得推广的好东西。
我说说我自己啊,我对这个供港我真的是文盲了,我也是在这个现在的这个生鲜平台上第一次看到供港,我记得我们几个月前有一次讨论这个选题,我当时是真心以为供港是一个港,就就这个基地叫港,就是这个基地叫供港,有点类似于崇明蔬菜的意思。
OK, 真的,所以这个知名度确实是值得推广。
嗯。
说回刚才那个展销会。
其实当时展销会上这家供应商也表示了,他们在广东宁夏的种植基地超过了 1 万亩,其中有 40% 是供港的,那么剩下的 60% 其实都是为供应内地市场留着的。
而且且对于这个供应商来说,如果你在同一个基地里面搞两套标准,其实并不划算,它反而是增加成本的。
那原本全都是供港的这些生鲜和蔬菜,呃,开始供应内地之后呢,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
像 2011 年 的时候,在珠三角就出现过供应商把挑剩下的供港蔬菜重新包装,然后再卖回到内地的精品超市和菜市场的例子。
当时大家争议的焦点就是嗯,你这些菜是供应商挑剩下的,就道理来说是达不到供岗标准的菜,却在外包装上面和价签上面写上了供稿两个字,这个是不是涉及到了欺骗消费者的问题?
那本质上,其实我觉得这是因为市场上很在意的是供港的品牌化的问题,为了避免上面肖冰杰刚才提到的这几种可能会出现的争议啊这种不清不楚的情况,理论上最好的方法是把供岗变成一个注册商标,就是让它更有标准可循。
在乳品行业,还真的就有公司做到了这一点。
持有这个商标的呢,是一家叫晨光乳业的深圳的公司,它曾经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最大鲜奶出口企业,建厂以来累计向香港出口了超过 30 万吨鲜奶。
哇!
作为鲜奶的话,这个量是非常厉害了,真的是一个真供港企业了。
这家公司在 2014 年 注册成功了两个商标,一个是奶类,一个是饮料类,都是供港的。
2017 年, 那么他就拿着这两个已经获得通过的这个注册商标去指责另一家供港企业温室乳业,要求这个温室停止在包装上写供港鲜牛奶制造这几个字。
双方扯皮就扯了两年多,呃,期间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一度裁决过共岗这个商标无效,但最终又在 2020 年 被法院驳回。
也就是说,现在在奶类和饮料类的产品里边,还确实只有晨光乳业这一家公司可以是说自己是供稿,别的都不行。
看起来是这样,但是在整个食品领域,像晨光这样敢于申请并且成功捍卫了供港这个商标的,只有他一家。
那那么消费者和商家现在讨论供岗这个概念,更多还是从产品的品质层面,但自己也很难实际掌握品质对应的标准的全貌,只是模模糊糊有个概念。
那么真正的供岗本身需要企业有资质,产品经过检测,是一个更严格的概念,如果商家也随随便便就这样用,确实是会惹麻烦。
我还专门去叮咚买菜上看了一下,就它有一个专区名字就叫供港有机菜。
其中供港菜的详情页里边就会写清楚供应商的供港资质备案号和有效期,消费者呢,可以自己在海关总署的网站上来确认资质,这算是做得比较规范的了。
对,其实就是像盒马、叮咚这些线上平台,总体都还比较注意这种用词的区别。
当然这些平台上,他们的消费者更年轻,对品质的要求更高,对价格呢,也相对的更不敏感,所以供港有机这些小众的概念,在这里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啊。
我们有一个数据,就是 2021 年 叮咚买菜平台上有机和供港菜的销量增速高达 121%, 这个业绩已经很不错了。
好,简单回顾一下,本期节目呢,我们讨论了一个现在绝大多数上海消费者都求而不得的一个食品概念,是供港。
首先,这个制度它竟然是从 1960 年 代早期就利用铁路系统给建立起来了,这期间运输了大量的活物,是一个很难想象的运转了很多年的这样一个运输系统。
其次,稳定的供给体系加上严格的两地的品质的把控,让香港人的菜市场的体验变得很丰富,很安全,也让内地多个省份的生产基地培育出了很高品质的肉禽蛋奶以及蔬菜。
最后呢,受出口配额和基地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现在有很多供港资质的企业也在纷纷地拓展内地市场。
呃,内地的消费者对于供港这个词的理解,目前可能还在起步阶段,这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商品的品质、产品的资质和消费者教育上面去尽可能地跟上。
葛老师总结得非常好啊,然后我再补充一点点,作为本期节目的一个结尾。
我们在查资料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篇评论里边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
我简单来念一下,中国现在的食品是分级的,金字塔顶端的叫做特供,然然后是重要活动,比如两会、奥运期间的定点采购以及供港食品,再然后呢,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最底端的菜才是普通的食品。
就我没有办法证实这篇评论里面所说的几个食品的等级和对应的说法是否在体系内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我相信有一些消费者心里边肯定也有类似的一个观念,这也可能是供稿这个概念深受欢迎,或者说是逐渐有一种品牌化的这种概念的一个背后的深层原因了。
其实与其去在意这种等级,不如我们多花些时间去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标准和品质。
因为并不是每一次购物都能成为你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价值观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希望呢,每一次购物,大家都能以自己认可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产品,然后吃得开心,吃得放心,这才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高效的那个部分。
商业就是这样。
感谢收听这一期的商业就是这样,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QQ 音乐、荔枝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 emaxin 也会推送每期节目的内容。
如果喜欢我们,欢迎你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并期待你在各个平台与我们交流,尤其欢迎分享你感兴趣的话题,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