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宁认为收藏者的能力应建立在试图据为己有和不够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不试图据为己有和足够了解。他认为收藏的本质是驱散未知地图上的迷雾,形成精神连接,而非物质控制。这种观点强调通过野心和勇气去拥抱未知,而非仅仅通过理解和欣赏。
William Gibson 将御宅族描述为热情的痴迷者和鉴赏家,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化身,更关心积累数据而非实物。他认为御宅族是理解网络文化的关键,具有后国家主义和超越地理的意义,象征着一种杀气十足的风景。
任宁认为摸鱼行为是一种个体化的、策略性的逃避,目标是让工作显得不那么难熬,并未挑战权力结构。而齐泽克提出的“I would prefer not to”是一种普遍化的、哲学性的拒绝,通过不合作来批判整个体系,暴露权力的空虚和系统的依赖性。
任宁认为将摸鱼行为崇高化为反抗会掩盖其本质上的被动和妥协,让个体误以为自己已经采取了行动,从而避免更深层次的反思。这种崇高化会削弱人们对现状的批判性认知,甚至让他们接受现状,而不是试图改变它。
任宁认为经得住审视的崇高感应建立在现实的真诚认知上,尊重个体自由,具有自我反思和开放性。它应容忍质疑和反思,能够自我调整,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例如,环境保护和性别平等就是经得住审视的崇高目标,因为它们具体、可操作,并关注集体和个体的需求。
任宁认为传统崇高感往往建立在情感驱动的叙事或象征上,容易在审视下显得脆弱甚至荒谬。而动态崇高感则强调在反思中净化、在批判中完善,激励行动而非自我安慰。它不需要宏大叙事支撑,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日常行动中,如改善社区生活或推动小范围改革。
就像过马路,左右都看看。
📢《恰恰小报》)是今年上线的新节目,关注鸟人、鸟趣、鸟事情,每月至少更新一期,有音频也有文字,欢迎各位尝试。
许久不见,赶在今年的尾巴上,祝各位节日快乐~
Show Notes:
Tim Kevan 在 The BabyBarista blog 上的文章《I Would Prefer Not To》)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书《书记员巴特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
The Dangerous Maybe 的文章《I Would Prefer Not To: Žižek’s Bartleby Politics》)
Robert M. Rakoff 的文章《Ideology in Everyday Life:- The Meaning of the House》)
Philip Seargeant 的文章《Linguistic Ideologies and the Fabric of Everyday Life》)
Maria Farrell 的文章《Do Tech Slogans Really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主播:任宁
「迟早更新」是一档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混沌关系的播客节目,也是风险基金 ONES Ventures 关于热情、趣味和好奇心的音频记录。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播客,能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事物变得熟悉。
官网:https://podcast.weareones.com) 微博:http://weibo.com/chizaogengxin)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反馈,欢迎发电子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