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213: 经得起审视的崇高

Episode 213: 经得起审视的崇高

2024/12/25
logo of podcast  迟早更新

迟早更新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任宁
主持《迟早更新》播客,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Topics
任宁:本期节目从听众对“收藏”定义的差异出发,探讨了节目中所表达的收藏观,即一种带有‘试图据为己有’和‘不那么了解’的热情,并引用William Gibson的文章《Modern Boys and Mobile Girls》对“御宅”的描述来解释这种收藏热情的特点。 进一步地,节目还探讨了William Gibson的另一篇文章《Disneyland with the death penalty》中对新加坡的批判,以及Rem Koolhaas对Gibson观点的回应,以此来解释这种收藏热情的重要性。 节目指出,真正的收藏是一种精神连接而非物质控制,对收藏对象的了解程度并非决定因素。以周杰伦的歌曲《七里香》为例,说明了这种“不完全了解”的挪用也能取得成功。 节目随后转向对宏大叙事和崇高感的讨论,以气候危机的讨论为例,指出部分人难以理解其宏大规模的原因可能源于人类大脑的演化限制,并结合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进行阐释。 节目还讨论了B站up主“高校搞鱼之王”的视频以及“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口号,将其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个人层面寻求崇高感的普遍性。 节目深入探讨了“摸鱼”行为与齐泽克解读的梅尔维尔小说《巴特比》中“I would prefer not to”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个人策略,后者是哲学抗议。 节目批判了将“摸鱼”行为崇高化为对社会权力的反抗的观点,指出这种崇高化掩盖了其本质上的被动和妥协,并可能削弱人们真正质疑现状的动力。 节目进一步指出,“摸鱼”行为的崇高化阻碍了对自身和社会处境的深刻反思,掩盖了无力感,并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接受而非改变。 最后,节目呼吁寻找一种新的、动态的崇高感,能够在反思中净化,在批判中完善,并体现在现实关怀和具体的日常行动中,并以苹果、谷歌、微软等公司的企业使命转变为例进行说明。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任宁认为收藏者应该试图据为己有而非不试图据为己有?

任宁认为收藏者的能力应建立在试图据为己有和不够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不试图据为己有和足够了解。他认为收藏的本质是驱散未知地图上的迷雾,形成精神连接,而非物质控制。这种观点强调通过野心和勇气去拥抱未知,而非仅仅通过理解和欣赏。

William Gibson 在《Modern Boys and Mobile Girls》中如何描述御宅族?

William Gibson 将御宅族描述为热情的痴迷者和鉴赏家,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化身,更关心积累数据而非实物。他认为御宅族是理解网络文化的关键,具有后国家主义和超越地理的意义,象征着一种杀气十足的风景。

任宁如何看待摸鱼行为与齐泽克提出的“I would prefer not to”之间的区别?

任宁认为摸鱼行为是一种个体化的、策略性的逃避,目标是让工作显得不那么难熬,并未挑战权力结构。而齐泽克提出的“I would prefer not to”是一种普遍化的、哲学性的拒绝,通过不合作来批判整个体系,暴露权力的空虚和系统的依赖性。

为什么任宁认为崇高化摸鱼行为会削弱真正的反思和行动?

任宁认为将摸鱼行为崇高化为反抗会掩盖其本质上的被动和妥协,让个体误以为自己已经采取了行动,从而避免更深层次的反思。这种崇高化会削弱人们对现状的批判性认知,甚至让他们接受现状,而不是试图改变它。

任宁认为经得住审视的崇高感应具备哪些特征?

任宁认为经得住审视的崇高感应建立在现实的真诚认知上,尊重个体自由,具有自我反思和开放性。它应容忍质疑和反思,能够自我调整,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例如,环境保护和性别平等就是经得住审视的崇高目标,因为它们具体、可操作,并关注集体和个体的需求。

任宁如何看待传统崇高感与动态崇高感的区别?

任宁认为传统崇高感往往建立在情感驱动的叙事或象征上,容易在审视下显得脆弱甚至荒谬。而动态崇高感则强调在反思中净化、在批判中完善,激励行动而非自我安慰。它不需要宏大叙事支撑,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日常行动中,如改善社区生活或推动小范围改革。

Chapters
本段落探讨了收藏的定义,讨论了收藏是否需要建立在"不试图据为己有"和"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并以William Gibson的文章和周杰伦的音乐为例,说明收藏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连接而非物质控制。
  • 收藏的定义并非单一,而是存在多种理解。
  • 收藏更强调精神连接而非物质控制。
  • 周杰伦音乐中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的挪用,体现了收藏的另一种形式。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好,欢迎收听第 213 期的迟早更新,我是任宁,本期节目是我的单口最近各种事情都比较忙,放在迟早更新上的心思有所减少,先跟各位听众说声抱歉那么另外还要给强强和我最近新开的另外一档节目恰恰小报做一个小广告

这是一档观鸟主题的播客它的栏目包括自身鸟人的访谈观鸟旅行的回顾观鸟话题的讨论还有一些碎片化的鸟类相关的内容还有这个 chitchat book review 恰恰恰包鸟书评论那么欢迎大家订阅收听去体会鸟和人人和人之间的共鸣和连接

恰恰小报是由枪枪担任制作人我担任主播所以如果你喜欢迟早更新那么我觉得恰恰小报多少值得你尝试上一期成为周杰伦的小宇宙评论区里面有一位署名为 RenaRena 的朋友她也是迟早更新的老朋友了她留言说听完这一期后经常不自觉地去验证自己的某一种行为算不算收藏

就像播客里也事先声明了定义但是分辨本身就已经不那么容易比如我会在游戏里挤卡然后受限于氪金能力活动过期和源源不断的新卡挤卡的乐趣一度被削弱比如身边太多的粒子为了维护自己实验中采取的模型的正确性拼命甚至一生都为其圆缩长不完的稻草抓不住的稻草以及一旦希望拥有就只能沦落为数字的星星都不是

收藏者应当有收藏者的能力直到现在我也没想清楚但觉得多少要建立在不试图具为己有和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或者说要有欣赏的能力感谢 RenaRena 的留言但是说实话我并不完全同意她的看法当然我无权垄断收藏者的定义但是在我看来在成为周杰伦那期节目的语境里面我想展现的那种收藏者恰恰是 RenaRena 说的反面

收藏者确实应当有收藏者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多少要建立在不试图据为己有和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而恰恰是要建立在试图据为己有和没有那么了解的基础上的 William Gibson 这个神经漫游者的本书的作者他曾经在英国的卫报上面发过一篇文章标题叫 Modern Boys and Mobile Girls 文章里面有一段话是关于御宅的我曾经在

不知道哪一期的这个迟到更新里面引用过现在我想再引用一遍那么以下是我对这段话的翻译玉宅是热情的痴迷者是鉴赏家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化身玉宅更关心积累数据而非实物他们似乎是当今英国和日本文化自然杂交而成的形象

我在波特贝罗集市上的经销商和日本收藏家的眼中都能看到一种波澜不惊的铁道发烧友士的风景它杀气十足令人赞叹我认为理解御宅族是理解网络文化的关键之一它有着深刻的后国家主义和超越地理的意义在后现代的世界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所有人都是收集者和展示者我想要引用这段话的主要原因而是它里面描述的这股杀气十足的风景

如果你看过 William Gibson 的其他的文章比如说那篇很有名的 Disneyland with the death penalty 有死刑的迪士尼乐园那你很可能会更加能理解为什么这种风景很重要这篇文章是他在 93 年写的上世纪 90 年代写的一篇关于新加坡的文章发表在连线也就是 The Wire 上面

那么他写了这座城市国家由资本主义技术官僚和极其僵化而且严厉的司法系统在执行一种政治专政然后缺乏任何创造力缺乏真实感没有任何个人历史或者地下文化这些批评都基于 Gibson 对于风景的赞美

当然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最著名的争议可能就是建设家库哈斯批评过他简而言之就是觉得 Gibson 作为一个欧美人带着一种非常 condescending 非常居高临下的就像大人看小孩的那样的眼光去看一个前亚洲殖民地当然这是题外话我想说的是在成为周杰伦那期节目的语境里我想展现的那种收藏者是要带着吞食天地一般的野心和

以不怕误解的一种勇气去拥抱那些哪怕他未曾了解的东西收藏那 by definition 就是要据为己有的或者在那期节目的语境里面很多时候这里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更多的是把一种未知的地图的上的迷雾驱散的行为

没有人可以拥有或者垄断一种风格但你试过一种风格挪用过一个元素打了一个钩收藏品的清单里面就多了一条这也是一种拥有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连接而非物质控制而足够了解什么程度的才算足够呢我们很难说周杰伦对他挪用的形形色色的各种音乐风格也好文化元素也好都是足够了解的

比如七里香的开头很明显是用了印尼的这个甘美兰音乐风格但这首歌的成功我觉得很难归结为周杰伦对印尼音乐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方文生写的歌词除了体现了写诗这个元素之外也很难体现他宣称这个灵感来自于席慕容这一点

但也许这也就足够了虽然如果从文学上来说老实讲席慕容的《七礼香》比方文山的歌词文本要高出不知道多少但是作为和周杰伦搭档的一个收藏者我觉得方文山是可以把席慕容或者说现代诗纳入自己打引号的这个藏品库里面的好了那么我们进入今天的节目《七礼香》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去了一趟湖北恩施的水山保护区然后回来之后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就像由气候危机而生的种种争论有一派观点认为人类大脑漫长的演化历史决定了我们先天就很难理解如此规模浩瀚并涵盖全局的变化无法对气候危机倾城切实的观念

这个系统运转的尺度既过于庞大又过于微小嵌入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缝隙模糊了起源和终点的归宿于是差异化的个人感受同时构成自身因果的反生性水山的意义或许正是如此

这里面提到的由气候危机而生的种种争论相信大家都有头耳闻甚至应该说是老生常谈了比如说有人一直坚持气候危机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但是深层政府也好光明会也好西人也好西方反华势力或者说东方反美势力这些社会力量用来实现某一个不可告人的目标的一个借口总而言之就是说气候危机其实是虚构出来的

而这里面所谓的有一派观点其实是我从海伦·麦克·达纳的《在黄昏起飞》里面看来的顺便一提这本书也是唯一一本在今年夏天的奇侠侠小报鸟书评论里面有两个人推荐的书确实也很不错

而其实这个有一派观点呢麦克唐纳也是引用自别处那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独门的观察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那天聊起来我因为看鸟而认识的一位朋友小鱼之兄他也正在写一篇在宏大主题面前语言失效的文章但我后来回看刚才自己写的那段话就在想我们是真的无法理解宏大的概念吗

也许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说我们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功能这也是麦克唐纳在说的这个事情就好像美洲大连虽然因为人类贸易和移民搞得满世界都是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比其他蟑螂更理解全球化经济或者说什么别的一些东西对吧更宏大的一些主题但有太多的人类现象或者说人类大脑的功能是无法从演化角度找到功能

这也是麦克唐纳在他的书里面说的就是说从演化角度来讲我们本来就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不具备去理解宏大主题或者宏大事物的这样的大脑功能但是有太多的人类现象或者人类大脑的功能是无法从演化角度去找到一个决定性的或者带有优胜劣汰因果逻辑的物种起源这种角度来说的这样的这种起源比如说对艺术的欣赏

而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出生并且接受接受教育的人我相信我们的听众和我一样其实从小就是在宏大叙事的言语环境里面长大的我那天在看 bilibili 上面一个 ID 叫高校搞鱼之王的人做的视频他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的学生吧他的视频有一些是在寝室里面做抽过鱼之类的这个偏娱乐的内容了有一些是科普向的

而他有一个视频是用一条箭鱼的尾巴做了一个类似水浒传里面鲁智深的兵器的一个月牙铲的一个东西的一个视频那么在那个视频的结尾他打字幕里面有一句话是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技术教育那么肯定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是据说周恩来小的时候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记得小学课本里面有一篇课文说大概是说老师们问小朋友们为什么来读书有的人说是为了赚钱 赚大钱 发财有的人说是为了光宗耀祖那问到了周恩来呢他就说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就很满意 号召同学们要跟他学习那我们现在来看这句话跟 MAGA 也就是特朗普的竞选口号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它几乎是完全对应的

但我觉得高校搞鱼之王并不是想刻意传递如此政治化的内容他把它放到视频的最后是因为他做那个鱼尾巴的兵器是当做毕业纪念品把这个卫中化学学而奋斗当成是跟毕业生同学们同级生们的一种一种互勉我的理解这其实是一种在个人层面寻求崇高感的表达在个人层面寻求崇高感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诉求

我之前在去另外一档播客做客的时候这个他是现场录音嘛现场有一个人他说他的爱好是在工作中摸鱼通过泡手冲咖啡来消耗工作时间然后他会在茶水间里面花半小时泡一杯再花半小时喝掉上午一杯下午一杯这样就消耗了两个小时了那么其余的时间呢他甚至会在打印机前面打印空白文档盯着他这个白纸进白纸出就是为了熬到下班我当时觉得他这种做法说实话既无聊又懦弱

我也表达了我的看法但是在那期节目的评论区里面有不少人说这是弱者对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反抗这就让我想到斯洛文尼亚的哲学家齐泽克齐泽克在讨论政治和哲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这个梅尔维尔的小说叫《巴特比书里》这是一部 1853 年的短篇小说然后里面有一句话叫做 I would prefer not to

齐斯克非常可以说非常喜欢这句话甚至在一次视频访谈的时候他还穿着一件印着 I would prefer not to 的一件 T 恤衫出镜了那么在《Mailwire》的小说当中主人公巴特比他是一名书历或者抄写员然后他以 I would prefer not to 来回应上级给他的所有的要求所有的这些指示最终他选择完全不参加任何的工作活动

那么齐泽克就把巴特比的这种拒绝视作为一种政治姿态觉得他象征着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一种消极抵抗他认为这种拒绝参与的态度可以被视作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一种抗议形式但是这种行为跟摸鱼是有很大差异的我觉得本质差异在于目标和态度

因为摸鱼者的目标是熬过那一天对吧让工作显得没有那么那么难熬了他的行为没有挑战工作本身的意义也没有对权力结构提出任何的质疑相反他默认了自己的从属地位只是通过摸鱼让他的人生能过得稍微轻松一点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一种个人层面上的策略而不是集体意义上的抗议或者个人意义上的抗议因为摸鱼并不会对权力结构本身构成威胁

甚至我们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是权力默许的因为他并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我们甚至可以说默语者的行为是单纯功能性的对吧为了熬时间为了少做事他并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传递着或者是能不能传递某种更大的意义所以这种姿态显然是一种妥协是在体系内部寻找一个可以利用的小空间

而巴特比的 I would prefer not to 他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轻松而是通过不合作来表明对整个体系的疏离感和一种拒绝的态度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挑战他指出了体系的荒唐性巴特比的态度不是在逃避而是一种直面权力结构的无声的批判他的不作为不仅让自己不参与这个游戏而且还让整个游戏显得很可笑他让他的上司他的领导陷入一种无法解开的困境

因为规则的运转依赖于合作而巴特比通和肖吉的拒绝破坏了这种合作关系这种沉默和被动反而具有非常大的力量因为它直接暴露了权力的空虚和这个系统对人的依赖或者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麦田利的守望者当中霍尔顿我们都知道放弃进入成人世界以一种拒绝成长的方式来反抗社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 I would prefer not to

他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好处而是通过拒绝本身去质问社会赋予成年人的角色和意义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抗议而不是为了一种个人利益的小动作所以摸鱼者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无害的为了个人轻松的逃避而齐泽克提倡的 I would prefer not to 是一种直面权利的拒绝前者是个体化的策略性的后者是普遍化的哲学性的

摸鱼可以被权力容忍而巴特比式的拒绝却结实并且动摇了权力的根基通过拒绝参与让系统本身失去意义而把摸鱼行为崇高化成为对社会权力的反抗其实是一种用意识形态包装日常行为的方式这种崇高化表面上看似赋予了摸鱼更多的正当性但实际上它掩盖了它本质上面那种被动和妥协

摸鱼显然和工作之间是存在冲突的所以你好像借用反抗这个说法可以去赋予给它一种更大的意义你可以通过把你的行为合理化而从而去消解一些你内心的罪恶感也好或者羞耻感也好而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络和评论区的环境往往会放大这种趋势当一群人认同摸鱼是反抗的这个观点的时候这种认同感本身它就可以带来心理上面的安慰和归属

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并不真正认为自己是在反抗但是这种崇高化的说辞让他们感觉自己好像加入了某种影形的集体行动但是这种崇高化其实反而可能强化权力结构对个体的支配因为这种行为对权力并没有如刚才所说的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威胁而是一种偷懒的方式以这种方式去默认了权力的合法性

他们只是选择在规则内部去寻找一个漏洞以逃避部分的工作甚至如果我们把那个摸鱼者的老板或者领导看成是傻子或者瞎子的话那么摸鱼很有可能是被他被这个管理者允许的或者默许的视为一种被他视为一种可控的发泄或者可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面摸鱼不仅不是反抗甚至可以被视作是权力结构的一部分因为它是一种表面服从实际妥协的行为

虽然有人在摸鱼但是整个系统可以继续运转而个体通过摸鱼得到了短暂的满足那么最终就形成了一种压迫缓解的循环看似好像大家都开心了但是这里有一个指向长远方向的隐患就像刚才说的摸鱼行为本质上是在规则框架里面去寻找一个灰色地带它并不会挑战规则本身而将其称为反抗可能会掩盖了个体在面对权力结构时候的那种无力感

让摸鱼成为一种伪装之下的主动行为而这种掩盖会最终削弱人们真正质疑或者改变现状的动力对这种安全的自我保护式的策略的崇高化很有可能会让反抗它的概念被稀释甚至让它失去本来的力量它很可能让人们按照现状远离对更深层次问题的质疑

那在这里什么是更好的路径我觉得或许是墨语者要从日常的那些无聊行为当中工作当中转向转而对自身和社会处境的一种深刻反思这样才能赋予他们的行动真正的意义但是崇高化是会阻碍这种反思的当一个人把墨语行为崇高化为反抗的时候

一个人很有可能误以为自己已经采取了某种行动从而他不会再去追问我为什么需要反抗或者反过来说为何会感到被压迫或者说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工作条件我是不是有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这些困境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那个墨语者觉得说泡手冲咖啡是一种对无意义工作的反抗但就像刚才说的这种行为并未触及无意义工作的结构性问题他也没有改变他自己的处境说实话他们只是通过这种自我跋升去避免了直面压抑的根源从而逃避了真正的反思

因为他就默认了现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缓解而这种默认实际上削弱了人们对于现状的这种批判性认知甚至可能让他们接受现状而不是去试图改变它一个企业当中或者一个组织当中如果每个人都在摸鱼每个人都默默做这些灰色地带的事情却没有人真正在讨论工作量的分配或者说去组织一次对于管理制度的反馈

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摸鱼就会变成是一种泄压机制而权力结构却毫发无损而更糟糕的是如果集体内普遍认同摸鱼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那么真正的集体反思和集体行动反而会被忽略甚至会被压制

人们会觉得我们已经在反抗了从而避免了更深刻的对话让人们远离反思他通过崇高话去借来了一种虚假的意义感让个人和机体都停留在浅层的一种自我安慰当中而不是像深层次的批判和行动去迈进

我们可以看到崇高化会削弱人们对现有问题的一些批判性思考因为崇高叙事往往是以绝对的统一的价值观作为基石的所以当一个社会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比如说实现民族复兴的代价的时候那么这个系统内部的问题我们说什么社会不平等权力滥用这些问题就很有可能会被视而不见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会被简化为某种集体叙事的一种倾向

而因为崇高叙事需要统一的价值观所以个体的多样性就很容易被削弱那些不愿意融入主流叙事的人就很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会被视为叛徒或者说某种威胁而且崇高叙事往往需要一个对立面来强化自身的正当性比如说美国的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它对立于的是外来威胁而中国崛起常常对立于西方社会的围追堵截

这种对立一方面强化了群体身份但是也很容易加剧群体之间的敌视和分裂在极端情况下面它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清洗或者是外部的冲突以及那些崇高的宏大学士经常会设定一个模糊而遥远的目标比如说刚才说的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或者说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这种目标它非常模糊而且它没有实际的承诺让一个个体很难去衡量自己的努力是否真正有效然后会导致人们在长期的努力当中感到迷茫或者感到挫败最终消耗掉个人或者机体的动力以及还有一点就是崇高叙事是非常容易被掌权者拿来转移注意力的

例如说当社会内部面临经济衰退或者说不平等的加剧的时候政权就可以通过强调国家荣誉民族危机这些来掩盖现实问题或者说把内部问题的一些责任转嫁到外部敌人身上从而来维护民众对于政权的支持那么在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宣传过程当中无论是话题是非法移民也好中国问题也好俄乌战争也好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我称之为宏大螺旋的东西过度依赖宏大叙事来定义个人价值可能会让人丧失独立的自我认知而往往是缺乏独立的这个自我认知的人他更加会倾向于依赖宏大叙事来定义个人价值对吧然后就悬在这个螺旋里面了相信大家都能想到许多例子比如说普德之书的这个二十世纪少年对吧里面讲的那个故事

当然了崇高感它可以激励人心它可以为个体和集体赋予意义但如果不加以审视它很可能去掩盖现实问题像我们刚才说的它很可能去削弱个体价值甚至会被工具化成为一种操控的手段不加以审视它会有这些问题但还有个问题是如果似乎一旦加以审视崇高感就会跌落神坛被仔细审视以后经常它会显得脆弱甚至荒谬

不审视不知道有没有问题一审视就全是问题两杯都就选一杯因为崇高感经常建立在情感驱动的叙事或者象征上面而不是在理性分析上面崇高感它之所以会激励人心因为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那种超越日常琐事的意义它赋予了个人一种北历史召唤也好和时代共振也好这么一种感觉

然而这种情感往往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叙事某种象征和情境而这些基础在审视下很有可能就会是不稳定的再有就是崇高感往往是集体叙事的一部分但个体的现实体验很可能跟集体叙事是脱节的当个人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困境而崇高叙事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崇高叙事就会显得空洞从而崩塌那么就需要问另外一个问题

有没有崇高感有没有那么种崇高感它是经得住神事的经得住神事的崇高感它究竟是否存在呢我觉得还是存在的经得住神事的崇高感首先要建立在对于现实的真诚的诚实的认知上面而不是虚构的叙事或者说被夸大的目标上面

比如说保护环境就可以成为一个经得住审视的崇高目标对吧因为环境保护的这个措施它是具体的它是可操作的它是建立在这个现实上面的它的依据和结果是明确的以及经得住审视的崇高感它需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而不是把集体目标凌驾于个体需求之上比如说促进性别平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得住审视的崇高目标因为它同时关注了集体的社会结构问题和个人的权利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经得住审视的宠高感它就具有自我反思和开放性它必须容忍质疑和反思而不是要求绝对的服从这种开放性让他在审视或者被审视当中能够自我调整而不是说出一个问题就被完全否定了例如说科学研究的宠高感就是在于他能够不断地接受挑战和修正

再比如说现代人权观念它在历史上面其实经历了许多的反思和批判但正是因为这些反思和批判它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平等价值和自由权利它依然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非常广泛的认同话说到这里让我们回到节目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真的无法理解宏大的概念吗我觉得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是那些传统的崇高感正在成为我们理解宏大事物的阻碍

比如说高校搞一只王他有一期视频里面就讲到珊瑚白话的问题我相信他不会跟特朗普一样宣称气候变化是个骗局但就像我在节目里刚才开头说的相信气候变化是个骗局的人通常是认为气候变化或者环境保护是外部势力拿来攻击我方的工具

说到这里相信你可以发现也许是因为如开头说的我们的语言无法理解宏大的概念所以这里有一点很要命的是当人们试图在理解宏大概念的时候下意识第一时间寻找的工具恰恰通常就会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崇高感这就可以完全说是在原木求鱼了所以我在想我们也许可以寻找一种新的一种动态的崇高感

就是说能够在反思中净化在批判中完善的一种价值追求这种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励行动而不是在于自我安慰或者说遮蔽真相

它应该能够激励人们在特定的领域去采取行动然后同时承认行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它不一定要需要宏大这个叙事来支撑而可以体现在这个现实关怀当中在具体的日常行动当中比如说你去改善这个社区生活你去帮助别人或者说推动一个小范围的改革

差不多十年前当我刚开始做制造更新的时候那时候很多科技公司硅谷那些公司还都在说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这句话硅谷那部电视剧还嘲讽过这种现象但现在很少有人说这句话了大家谈的都是具体的例子比如苹果和谷歌都说到哪一年要实现碳中和或者说微软要宣布移除所有的历史碳足迹等等

我那天发现我们都觉得老麦的保守的微软他在 2015 年就是 9 年前就把自己的企业使命把他们的 mission 改成成为他显然是更注重行动性和具体性的这也许也可以是动态崇高感的一个例子吧

好了 您刚刚收听的是迟早更新的第 213 期这是一档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混沌关系的播客节目也是风险基金 Wang's Ventures 关于热情趣味和好奇心的音频记录我们鼓励您有没有进行交流我们的新浪微博 ID 是迟早更新电子邮箱是 embraceatwearewangs.com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那么可以推荐给您的朋友们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播客能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事物变得熟悉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