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宁:我从乌冬的《海象日记》中体会到怀孕期间女性身体和感官的剧烈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非人的本体感受。这并非一本单纯的育儿书籍,而是从个体经验出发,探讨人之为人的深刻思考。书中幽默的比喻(例如将孕妇比作海象)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让我感受到怀孕期间那种难以言喻的、仿佛变成其他物种的奇妙体验。怀孕带来的感官敏锐度提升,让我对世界的感知更加细致入微。哲学上关于‘做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的经典问题,也与我作为男性无法体验怀孕感受的局限性相呼应。怀孕会带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观察到,婴儿的行为模式与其他哺乳动物幼崽十分相似,他们直接而强烈地表达生存需求,这种‘野性’并非低级,而是纯粹的生命力。通过观察婴儿,我重新审视自身动物性与兽性之间的张力,以及现代生活中我们对直觉和本能的忽视。通过观察孩子、动物或植物,我们可以回归自然,重新连接内心和外在的自然,找到一种重新理解生命意义的方式。
我观察孩子时的心态,类似于珍·古道尔观察黑猩猩,通过观察婴儿的自然状态和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应对自身的矛盾和困惑,在自身本能中寻找赤子之心。
枪枪:怀孕带来的身体变化,不仅仅是感官的变化,更是身体功能优先级的改变,这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盖过身体审美。怀孕期间,胸部的意义从审美转变为繁殖,这体现了‘母’字的原始含义。哺乳的体验让我联想到母兽哺育幼崽,婴儿的行为像小野兽,本能地表达需求。婴儿如同‘人类幼崽’,与成人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他们的本能表达像动物呼唤同类。婴儿的本能表达是其野兽属性的表现,这种原始的呼唤是婴儿作为野兽的一种表现。婴儿的行为像其他哺乳动物幼崽,直接强烈地表达生存需求,这种‘野性’并非低级,而是纯粹的生命力。
婴儿身上的‘兽性’并非贬义词,而是与社会化相对的纯粹生命力,提醒我们人类无法摆脱本能的羁绊。约翰·伯格在《为何凝视动物》中指出,动物是介于人类和人类起源之间,婴儿作为‘人类幼崽’取代了动物的角色,成为这种中介。在现代生活中,动物被‘人类化’,婴儿作为‘人类幼崽’成为连接人类和自然的中介,延续了自然最原始的状态。照顾婴儿让我重新面对自身、自然以及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和动物的界限。婴儿像真正活在当下的动物,这启示我们作为照护者应放弃掌控一切的幻想,关注当下。通过观察婴儿的‘兽性’,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动物性与兽性之间的张力。
除了婴儿,在极端情况下(剧烈运动、面临危机),人类的本能反应会被激发,展现出‘兽性’。在高度文明社会中,人与自然的连接从未真正消失,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兽性’的微妙体验。观察婴儿的反应,让我们理解在危机时刻人类本能的反应。许多艺术创作中体现了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张力,通过原始的生命力引起观众共鸣。《荒野猎人》等作品展现了人类求生欲望的‘兽性’,日本文学也探讨了自然与人类关系中的‘兽性’。‘兽性’并非文明的对立面,而是从远古延续至今的本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婴儿身上的‘兽性’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起源,重新思考现代生活中失落的部分。通过观察孩子、动物或植物,我们可以回归自然,重新连接内心和外在的自然。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