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暴论 CAI 被收购

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暴论 CAI 被收购

2024/8/17
logo of podcast 42章经

42章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播
以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帮助学习者提高中文能力的播客主播。
Topics
Character.AI被收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陪聊产品成败问题。其创始人Noam Shazeer的背景、选择以及公司早期战略定位(全栈通用人工智能公司)都对最终结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23年市场火热时,Character.AI本应更激进地融资,以在模型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Scaling Law的本质是规模效应,拼的是资源整合和融资能力,Character.AI最终在与OpenAI等巨头的竞争中落败。Character.AI的收购标志着底层大模型战争接近尾声,模型商品化,护城河消失,AI创业公司可以安心拥抱开源方案。Google收购Character.AI也反映了其对AI市场最终形态(全链路自营或模块化)的判断,以及与其他大厂(微软、Meta、亚马逊)在AI战略上的博弈。国内AI市场与海外市场存在差异,国内创业公司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Deep Dive

Character.AI被收购:宿命论与AI市场的未来

Character.AI被收购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人从陪聊产品角度分析其成败。但我认为,这只是表象。Character.AI的结局,是创始人Noam Shazeer的背景、选择,以及公司早期战略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AI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和未来走向。

Character.AI的创始人Noam Shazeer是Transformer论文的关键作者之一,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2021年创业,他选择了“全栈通用人工智能公司”的定位。这在当时AI市场火热、大模型概念备受追捧的背景下,似乎是合理的策略,也让他成功获得了高额融资。然而,这种定位也埋下了隐患。

回顾2023年初,Character.AI凭借其陪聊产品获得了巨大的用户关注和数据积累。然而,Noam Shazeer却将重心放在了底层模型的研发上,对产品端的投入不足。这导致Character.AI在产品和模型两方面都未能取得绝对优势。 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注定难以成功。

Scaling Law的本质是规模效应,拼的是资源整合与融资能力。 Character.AI在与OpenAI、Anthropic等巨头竞争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撑其“全栈”战略。即使在2023年市场最火热的时候,Character.AI也未能更激进地融资,以确保在模型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成为了其最终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Character.AI的收购,宣告了几个重要的信号:

  • 底层大模型战争接近尾声: 头部大模型玩家已经基本确立,新进入者很难再撼动其地位。
  • 模型商品化: 模型本身不再是核心竞争力,护城河逐渐消失。
  • 拥抱开源: AI创业公司可以更专注于产品创新,利用开源模型和工具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效率。

Google收购Character.AI,也反映了其在AI市场战略上的考量。Google是目前唯一一家真正实现AI全链路自营的公司,从芯片到模型再到应用,都由自身掌控。而Character.AI的收购,可以解读为Google巩固其全链路自营战略,并进一步完善其AI生态系统。这与微软、Meta、亚马逊等其他大厂在AI战略上的博弈密切相关。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关系复杂微妙,Meta坚定地拥抱开源,亚马逊则通过收购来布局AI领域。这些大厂的战略选择,深刻地影响着整个AI市场的格局。

与海外市场相比,国内AI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国内创业公司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大厂的竞争更加激烈,退出机制也相对有限。Character.AI的收购案例,对国内AI创业者来说,既是警示,也是启示。它提醒我们,要理性评估市场环境,选择合适的战略定位,并注重融资节奏和资源整合。

Character.AI的结局虽然令人惋惜,但其收购也为AI市场带来了新的方向。模型与产品的分离,开源方案的兴起,都为AI创业公司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AI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而不再仅仅依赖于底层模型的研发能力。 Character.AI的经验教训,值得所有AI创业者深思。

Chapters
Character.AI被Google收购并非偶然,其创始人作为Transformer论文作者之一,最初的定位是全栈AGI公司,却在产品尚未成熟时就强调技术,导致资源分配失衡。最终,模型研发团队并入Google,产品团队独立运营,拥抱开源方案。
  • C.AI被收购与陪聊产品成功与否无关,根本原因在于其全栈AGI公司的定位。
  • C.AI创始人Noam Shazeer的背景和市场环境影响了他的决策。
  • C.AI的收购标志着底层大模型战争结束,模型商品化,产品团队拥抱开源。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又是一期单口。

有很多人从各种视角聊过 Character.AI 被收购这件事,我的视角和大家都不太一样。

这几天我把 C.AI 创始人的各种访谈和他们官网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再把之前了解到的各种信息串在一起以后,我突然有种融会贯通,“原来如此”的感觉:

原来海外大厂的 AI 逻辑是这样的,原来 C.AI 被收购是必然的,原来现在这个节点做 AI 应用确实是最有利的。

很多人把 C.AI 被收购解读成 AI 市场的悲观信号,但我却觉得这何尝不是一个利好创业公司的积极信号呢?(虽然背后确实有一种更深的宿命论)。

且听我娓娓道来...

最后,我们的 AI 私董会也在持续报名中,目前已经聚集了一批市场上最好的 AI 创始人,欢迎点击链接报名(里面也有目前已加入的成员名单,可点击查看)

时光机】

  • 1:10 C.AI 被收购,和陪聊产品是否成立,其实没太大关系
  • 6:11 如果你是 C.AI 创始人,你会把 C.AI 定位为一家模型公司,还是一家应用公司?
  • 8:02 C.AI 官网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注定了 C.AI 被收购的结局
  • 19:32 如果要改变 C.AI 的结局,它唯一能做的,大概是在 23 年以最激进的态度融资
  • 20:14 Scaling Law 的本质是规模效应,拼的是资源整合与融资能力
  • 20:55 大模型是一场拼爹游戏
  • 22:51 C.AI 的收购宣告了三点:
    • 底层大模型的战争几乎结束
    • 模型注定会商品化,护城河并不存在
    • 做产品的人,可以安心拥抱开源了
  • 24:13 一层更深的宿命论:Google 为什么要收 C.AI?
  • 24:49 模块化 vs 全链路自营,哪个是 AI 市场的终局最优解?

  • 28:07 微软和 OpenAI 的关系是最微妙最有趣的
  • 29:49 关于开源,Meta 和阿里的决策逻辑是截然相反的 (这我真没想明白)
  • 34:20 C.AI 可能做错了一些事情,但他们绝对选对了退场时间
  • 34:46 如果 C.AI 生在中国,它能等来的大概不是收购邀约,而是回购条款

The gang that made this happen】

  • 制作人:Celia
  • 剪辑:思娜
  • Bgm:Mondo Bongo - Joe Strummer & The Mescaleros

Reference】

最后,插播一条全职招聘信息!42章经在招募新的内容同事,协助我们做播客、采访、私董会等等,欢迎大家点击链接了解投递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