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8何伟新书|从《江城》到Other Rivers,作为涪陵人的一种阅读视角

18何伟新书|从《江城》到Other Rivers,作为涪陵人的一种阅读视角

2024/7/14
logo of podcast 读笨书Read or die

读笨书Read or di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作者作为涪陵人阅读何伟新书《他乡之河》的复杂感受。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对何伟作品的理解,分享了阅读体验和思考。
  • 作者是涪陵人,对何伟的《江城》和新书《他乡之河》都有独特的解读。
  • 作者的母亲也阅读了《江城》,并从中获得了共鸣。
  • 作者认为何伟的文字易于理解,即使对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也很友好。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读笨书本期节目有一点像是李奕云那一期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及时迅速的书评播客然后目的是想邀请听众朋友和我一起讨论那这期播客如理所见我要聊的是何伟

何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然后读本书一贯的聊书习惯就是我不太喜欢在开头介绍这个作者的生平和他的写作经历因为我还是假定这个了解的动作是可以自行主动完成的那这一期依然如此然后先要在正式开始之前和大家介绍一些前提以及相关的背景就是关于为什么我要来聊何伟以及为什么我

我这个人要来聊何伟就是首先呢何伟被中国读者熟知几乎都是因为江城这本书江城写的是重庆的一个区嘛叫福林区然后我想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想到福林就是乌江乌江榨菜还有江城这本书可能还加一个白河梁我在节目里面其实一直说提到自己是重庆人但是我好像从来没有说过我其实我也是福林人

何伟呢是在 1996 年到 1998 年在福林当老师那刚好我本人是 97 末出生的人以及我跟我的就是福林的这些朋友我们都是 97 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就我身边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然后 97 年的重庆之侠嘛所以弗宁也开始迈入了城市化的步伐所以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读江城的时候是有点错愕的

因为河北书里写的福林和我童年记忆的福林其实是不太能够重叠的这种感觉非常诡异因为在河北的书里面福林实在是算不上一个非常美的城市这里的美是打引号的美一个广义的美

就比如说我跟我妈妈常常我们就是聊起江城我们会提到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段就是何伟在江城这本书里面写到他去市里面去街上然后就那些车就会堵车的时候会按那个喇叭其实到现在可能也会这样所以其实在江城这本书里面弗林不是一个非常

文明的都有一些不太文明的现象所以按道理来讲作为一个福林人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多多少少应该会觉得有点被冒犯对吧但事实是我和我身边的这些福林人包括我妈妈我们在读江城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不会觉得被冒犯而是我觉得通过何伟这本书我们会对

弗林有一个再认识也包括让我对自己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区域有一些反思因为我当时生活的那个区域算是非常中心的一个区域然后

我觉得我读江城的当时的一个感受就是何伟写的福林的确是福林然后但我生活的福林也的确是福林所以这是我在读江城时一直拥有的一个视角那最近何伟出的新书 Azer Rivers A Chinese Education 出版了嘛然后我暂且就按大家的中文翻译来称这本书就是《他乡之河》

这本书记载了他 20 几年以后重新回到中国,在成都的四川大学当老师的经历,以及他在成都的这段时间恰好又产生了疫情,所以他的这本新书主要就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写回忆了弗林的这些学生,以及他在川大的这批学生,然后

第二部分就是跟疫情以及他女儿在成都上小学的经历相关其实之前疫情相关的这一部分是在柳叶课上有发表过所以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先去柳叶课上找来读一读

然后我在微博和小红书上都有搜一些读这本新书的相关评论来看也可能是我搜过所以他就一直在推给我然后包括今天我就看到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男性博主发微博说何伟的写作视角非常的高高在上我看到这个评论我都笑了就是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认真读过何伟的书或者说听过何伟上播客的发言因为但凡了解一点还能说出这种话我都觉得是在装蠢因为我自己有一个非常能够反驳他这个观点的佐证就是江城这本书对于很多我知道的福音人他们没有阅读习惯的中老年人都是读得进去的

这也是我非常想讲的一个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是我最近才知道我在台湾认识的那个女生就虽然我们之前聊到说我们俩都是重庆人但是我因为最近频繁的在发一些跟何伟相关的微博啊什么的然后才知道原来她出生在福林而且我们都做过同样一件事情就是买江城这本书送给自己的妈妈因为

因为我妈妈她本身是一个不太喜欢读虚构类书籍的人就虽然她会有看杂志看报纸的一些习惯但是正经对于她这个年纪来讲就她要让她正经读一本书是一个非常花精力的事情

但是《翩翩江城》这本书呢它是非常能够读下去的而且它一直在反复读因为我妈妈的床头柜至今都放了《江城》这本书以及在我们的一些日常对话里面我们还是会不断地去提到《江城》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我觉得江城某种程度上它构成了我跟我妈妈就是日常聊天的一个一个中介吧就我们借由江城是可以聊很多事情的这也是何谓写作的厉害之处就是因为我觉得它的文字对一些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来讲是没有什么门槛的

然后很容易进入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不知道那个男博主是怎么得出结论讲何伟的写作视角非常高高在上因为我觉得如果高高在上的话那我妈妈他们应该是读不进去的

好那就是现在呢介绍完这些背景以后我就正式的来聊一聊何伟这本新书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我现在要说的是我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然后我目前是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章节来读因为我读的时候那个情绪太复杂了

它也就涉及到我自己最近在思考的一些事情然后那个情绪太澎湃了我就想不行我不能再忍了我要赶快录这样一期节目因为那个情绪可能会慢慢的散掉然后后面如果看完有更多的更深入的思考也可能会再做一期吧然后到时候再讲

那是这样的就是我得到这本书的资源的时候我的第一时间是看了这本书的目录我看这本书的目录的时候有几个印象很深一个是我在想他为什么要把 rejection 放到第一章就是拒绝这个板块他放到了第一章来写

二是很快发现他单独写了一章是跟地震相关的然后三是我非常好奇他为什么还在这本书里面不断的写到弗林所以这是我当时读这个目录的时候引发的三个好奇以及最深的一个好奇就是为什么这个书名要叫 Other Rivers 然后这个 Rivers 究竟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接着就读了第一章第一章叫拒绝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就是你去读第一章的时候你会发现何伟在第一章里面写了两种形式的拒绝而这两种形式的拒绝呢一个是来自于他自己然后一个是来自于他被别人拒绝然后前者呢是一个动作而后者呢非常像是一种状态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拒绝第一个拒绝就是何伟他到川大教书的时候因为他那个课跟非虚构写作相关嘛所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要从申请他这门课里面的这些人挑选出 30 个人来上他的这门课所以他说他刚到川大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拒绝

而这个挑选是怎么来操作的呢就是他要通过学生提交的文章我理解的就是有点类似于你申请国外的学校你要有一个文书这样然后就他要通过阅读这些学生提交的这个文章来选择 30 个人上他的这本课

然后他紧接着他也写了就是这些申请者有各种各样的写作主题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提到有一个男生写了一个这个男生喜欢的一个女生然后好像他用的那种写作是非常像圣经一样的那种写作形式写作风格然后这是他第一个拒绝这是他拒绝别人嘛然后第二种形式的拒绝就是呃

何伟一直想要再回到福林教书因为他说他对年轻历代的学生非常好奇所以他曾经是向重庆的教育部门提交过想要回去教书的这个申请但这个申请就迟迟没有回应就是既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应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他在书里面有解释就是关于为什么没有回应的背后的一些原因和猜测然后这个是没有办法在播客里面讲的然后后来呢就何伟的一个朋友就提到让他去试一试四川所以他转去向这个四川大学投了一个申请很快就被录用了

然后这一段我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段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的关于一些中国的细节我觉得非常推荐大家去读紧接着何为写了一段话这段话非常点题就是可以用来阐释他从被拒绝到被录用的这段经历然后这段话是这样的他说

这一段话我看到小红书里面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是觉得我的解读不是这样的我的解读是我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它有点那种什么殊途同归啊或者是哪条路都可以走到罗马的意思但是我品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品出来的是中国太大了

中国太大了中国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正因为中国太大了所以它总是会有一点缝隙可以做事的而这个空间它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它是随时在发生变化的然后我读书的是这个然后包括就是我在读他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感受是我发现这本书比起二十几年前的江城何伟在这本书里面会开一些时不时的开一些非常中国式的笑话

而你去细品这个中国式的笑话的时候其实会觉得有点悲伤的因为你会不禁在想说你为什么会理解这个中国式的笑话呢你一定是更深刻的知道它背后的一些无论是中国的社会的一些准则或者怎么怎么样所以你才能开出这个笑话你才能理解这个笑话对吧

所以我觉得就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何伟他作为写作者也好或者是作为一个情感上他对弗林这个地方很深的人也好就是你感觉他必须要深入进去跟这个空间跟这个地方进行互动然后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女次挫败感受到一些困难然后最后也习得了一些

办事的经验所以我觉得我非常理解他把这个拒绝放到第一章因为拒绝不仅算是他回到中国的第一个动作其实也是日后无论是他我觉得也是大家其实是一直在经历的一个状态

那紧接着就是我读这本新书我第一次的一个震撼是来自于我读到何伟说他一直有想要再回到福林教书的这个想法

尽管我关注他包括关注艺者和瑜伽还有跟何维佐的比较近的那些人我其实关注他们都挺久的所以段段续续也知道他的一些消息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他对弗林的情感这么深

而且作为一个弗林人,作为一个写作学习者,这两个身份都让我读到他说他想要回弗林的时候感到非常的震惊,就是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的这种震惊,因为从一个弗林人的视角来看,我跟我的朋友都会感觉到弗林像很多今天的中国小城镇一样在逐渐变得贫乏,

就是包括福林它本身作为重庆的一个区县作为一个区它都不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区就无论是从地形上来讲或者是从饮食文化上来讲福林在重庆本身在重庆以内都算不上有特点因为如果说地形上有特点那大家可能会去万州包括在饮食方面重庆

弗林也没有什么特别有特点的饮食甚至之前我们弗林人自己会讲说就从口音上来讲弗林的口音就是非常平也没有什么特点

然后我之前其实也听过一些博主或者是像博物志这样的主播因为博物志的那个主播他之前去了福林然后我看他给出了一些感受跟评价其实大家都会觉得说福林在基建或者文化旅游这一块做的其实真的不太好然后我读到何为想要回福林的念头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忍不住的想福林能提供给他什么呢

就是可能在二十几年前弗林曾经能提供给他什么那在二十几年以后弗林到底还有什么呢这个视角其实同时也涵盖了写作者的视角就是

二十几年前何伟去到茯苓他更多的时候当时的情况是他不是一个主动的选择比如我记得我非常记得就是我之前应该也是读《纽约时报》吧还是什么就是有提到何伟最初被派到的地方其实不是茯苓其实是万州因为当时在修建三峡大坝然后害怕泄露秘密这个原因何伟最终才被分到了茯苓

那二十多年以后,弗林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特色的地方,他能提供给他什么呢?提供给写作者什么呢?所以这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个点,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想要通过弗林写什么,他关心什么,然后他的写作动力是什么,他回去的动力是什么,这些写作的动力又能给其他写作者什么启发呢?

然后我昨天就在豆瓣上看到何语嘉老师发了一条关于何伟这个新书的豆瓣然后这个豆瓣是这样写的然后我也征求了何语嘉老师的同意所以我才可以在播客里面读出来然后我来读一下就是他这样说他说

阿泽 Rivers 听得我身心俱疲,几十年前,Peter 是个年轻人,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见到另一群年轻人,一切都是新的,对他,对那群年轻人,对这个国家,在我看来这是江城的最大魅力之一,而我初读江城的时候也是个年轻人,这本书对于我也是全新的阅读体验。

几十年后在这片他已经太过熟悉的土地上他目光依然敏锐依然诚实地记录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切仍然首先用一个美好人类的善良来面对遇到的种种再用非虚构作家的专业来进行记录但岁月仍然在他的文字里留下痕迹给这个国家带来悲伤和疲惫读他的书的人也经历了个人或公共层面的各种创马

在各种层面上,从 River Town 到 Other Rivers,都像是江河日下无从挽回。不管他如何在书中插入各种以 despite, in spite of 开头的美好和希望,感动之余,我只觉得好累。他也是,我也是,还有好多东西,都是。

昨天我看到他发的这条微信我就没忍住我就去私信他然后问了一个我在读这本书一直以来的一个好奇也是一个猜测这个猜测其实也不是无端的猜测是因为我印象中我应该之前是在哪里看到过有人做过类似的表达但我真的有点忘了

就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何伟一直在拿二十几年以后的成都四川然后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的这批学生和二十几年前的福林福林的这批学生做对比我就非常好奇这种对比因为在他的这种对比的这种对比在我看来就有点像是福林好像是一个非常稳固的坐标他一直在以这个坐标

他一直在拿一些今天的四川成都这些事情跟二十几年前的弗林做一个比较所以我当时在想这种对比是不是反映了他写作素材的缺失因为我觉得如果会不会就是他如果有比如说他的空间更大然后没有那么受限制他可有更多可以进行对比的

对比的一些地方或者是一些他的观察所以我当时就问了何语佳老师的这个我发出了一个疑问然后何语佳老师是否认了这个说法因为他说不是这样的他说是源于何伟对弗林真的是有非常深的情感而且他在这二十几年之间一直跟他的学生弗林的这批学生有着联系

所以我觉得我也能理解然后但我有这个好奇是因为从一个从我一个比如说写作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我太好奇何为为什么对福林这个地方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因为最近几天我就跟朋友在聊天然后包括就是看何语佳的这条豆瓣我才缓缓的意识到我和何伟站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的这个位置它不仅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年龄和经验因为其实何伟的年纪跟我爸妈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年纪我妈妈也是 70 后也是 70 出生所以何伟其实是和我爸妈一个年纪而且我觉得他的这个位置更多是来自于时代而作为福林人的视角也让我非常好奇福林能提供给他什么我和我的福林的这些朋友们我们都是 97 后出生的独生一代

97 年重庆之侠,弗林迈入城市化的这个步伐当中,那我们当时所住的这个区域,也是我这几天跟朋友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们才慢慢意识到说,我们当时所住的这个区域几乎涵盖了弗林这座城市能提供的最好的公共资源,所以当我读江城这本书的时候,起初就有一种,哎,我看到的弗林不是这样的,

然后但是又带有迟来的一些反思和再认识就是原来福林是这样的然后它也确实是这样的就是我跟我朋友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福林可能只是我们很小的一批人拥有的福林

然后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有点没有办法定位扶灵的以至于当时出现小镇青年这个词的时候我一直就是很犹豫也很有点分不清楚说这个词到底能不能用在我身上因为

因为和大城市相比,和重庆的主城,像于北或这样的地方相比,我们的确是小城镇长大的人。但和别人的小镇相比,我确实从来没有感觉到过资源上的匮乏感。就是该有的那些公共的基础设施我们全都有,虽然很少,可能也就一两个,但是确实没有感觉到过一种匮乏。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绪。

我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我觉得何为只要一直写我就会一直读以及我读他的书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是我觉得他的书不是写给外国读者看的而是写给中国读者看的或者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更准确的来讲我觉得他写中国的这些书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讲远比对于外国人来讲更重要

就是我会觉得有时候一个 outsider 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而何为他作为一个如果能作为一个 outsider 的话我觉得他本人又没有一个那种来自于第一国家的那种傲慢以及他作为一个 outsider 的那种隔阂

所以我觉得他的位置其实是很特别也很重要的因为他了解的中国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但是他写作的中国是我们不再熟悉的中国这个熟悉也是要打引号的熟悉因为你在读他这本新书的时候会发现他频繁提到了一些名词或者一些人名吧就是不是在这里面可以轻易说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我觉得我读何伟这本新书的感受非常非常的复杂因为二十几年过去了我自己也长大了我也有一些我想做的事情然后我也有一些我想写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一辈人面临的情景是和二十几年前我妈妈他们那辈人面临的情景非常不一样的

包括前几天我刚好在跟我的发小聊天我们也很快要在这边见面了就是我和他有好多年没有见到然后包括我们在电话里面就发现我们两个都长成了非常不一样的人但是却因为一些共同的创伤然后再次联系到一起

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我甚至我最近一直在想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定义我和他的关系但是我发现我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因为我其实不太喜欢发小这个词就是我觉得这个词并不能准确的定义我跟他的关系然后我们也在电话里面提到了我们这一辈人跟父母之间的隔阂就是

当时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的一种离散就是一种大时代下的离散这样的离散它不仅仅是物理距离上的离散它也是一种跟就是过去那个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家乡的一切的离散而且这个离散甚至有点不太是那种我离散他而是好像是他在慢慢的离散离开我的这种感觉

但是何韦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包括读到说他如此想要回到扶宁他现在还那么想回的回去就是他二十几年都跟扶宁的这批人保持联系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就鼓励了我很多而且我觉得或许也会有更多的一些

方法吧我不知道就是我甚至我觉得离散也需要一些更新的解读然后对是这样的谢谢大家收听本期读问书这以上是这期读问书的所有内容了那我们下期再见也希望大家要去读何为的这本新书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