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开心的晚上我们去唱歌好不好像电信家见着室外远远的存在来不及说深海影子就从人海开
大家好 这里是新一期《读笨书》本期《读笨书》还是由我和鸭老师主持那鸭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吧大家好 我是鸭老师这期节目我们要聊一部我们都非常喜欢的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那我们
就闲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就是我们先在最之前各自讲一下就是时隔这么多年如今再看这部台剧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那我先说我的吧我看这部剧的时候应该是高中在湖南卫视上看的
小时候看这部剧除了对一些大家都印象很深的一些桥段也很深以外然后我对白书的小剧场那部分印象也很深然后当时更多可能还是从一个爱情的视角在看这部剧但是我今年在看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看的视角完全有一些变化
有几个点吧一个是因为我现在已经去过台湾了吗然后我没去台湾之前的话我对台湾会有一个单一的想象就是
众所周知这几年两岸关系的变化包括世界局势的变化我在台湾的时候也能感受到那个社会气氛的变化就是我小时候看《不可能爱你》的时候我会对台北的那个都市生活有非常多的向往但是我自己去过台北以后我看剧的那个感受就更复杂了
因为那个以下我都称不可能会爱你为不爱因为那个不爱你的场景其实在现实里的台北也还存在但是我会觉得不爱你所描述的那种都市生活陈又欣本人就如果她是一个真实人物的话她也过不了这种生活
然后具体什么意思我们接下来节目会聊第二个点的话就是这次更多会从家具这个视角来看这次也是经过鸭老师提醒我才发现就是陈又新他最后几集面试的那个公司是宜家而这些设计呢在剧里面都是有承担一定的表达作用的我就先说这两点那鸭老师
我看的时候其实还没有登陆湖南卫视应该还是在优酷播放的我当时 14 年前看这个剧的时候上大一不到 20 岁对很年轻因为当时快要期末了然后就在那个小板凳上一口气把它给看完当时就是和很多同龄的观众一样我就会把陈友卿当做未来 30 岁都市女性生活的一个样本
那一年过生日的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姐姐就问说你今年生日想要什么礼物我就说我想要陈友卿一样那个特别大的能够装一切的大包包然后我姐当时就送了我两款陈友卿同款大包包然后到 20 岁中半段我自己进入职场当老师的时候就有一次给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同学写毕业寄语一个
一个女生长得也特别漂亮也很聪明很优秀我当时写的那句话就是希望你能成为一本可以让人一读再读的好书这句话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它就是当时陈友卿写给 Maggie 吧还是写给她自己的一个寄语我当时觉得这句话特别好所以我在 20 岁中半段的时候又送给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学生然后今年就是现在过了 30 岁你再看这部剧你就会觉得
我好像对三十岁的理解它也不是一双高跟鞋或也不是一个大包包也不是成为一本让别人一读再读的好书我现在很羡慕它拥有就是随时和别人辩论的能量我之间有去看嘻哈的专场
我就觉得嘻哈和陈友卿特别像我小时候长大的时候也是一个随时随地就准备跟人进行辩论跳起来跟别人辩论的一个人但是可能慢慢长大我就没有这种能量了所以我现在再回头看我觉得我特别羡慕陈友卿随时可以和别人辩论的能量还有就是他有李大人这样的就是不关乎性别是男是女的但是是李大人这样的一种朋友就是我会很羡慕他这两个点嗯
那我们就是在这最前面就先说了一下我们各自对这部剧的感受那我们现在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呢我们想聊我们都在这次重看的时候发现我们不再以都市爱情剧来定义这部剧我们会从都市公民生活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剧
就是我和鸭老师在前期我们聊到这部剧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我们都对当时程又卿自带环保杯买那个 double mocha 的细节印象很深然后当时鸭老师说他也印象很深因为我之前好像没有碰到过同样对这部买这个咖啡这情节这么深的
对我们两个第一次聊这部剧的时候提到同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细节对然后我们就说发现陈又清他不仅自带环保杯包括他里面有一集他和李大人去逛超市的时候他也是自带了环保袋的对因为他这个编剧就是徐玉婷编剧台湾非常有名的一个编剧后来徐玉婷编剧就在前两年又写了《不够善良的我们》那个剧里面开篇第一集
林依晨饰演的那个简清芬也是一模一样的在过斑马线的时候背了一个算是帆布袋的就环保袋然后是买蔬菜然后在逛马路我当时看第一反应就是哇如果陈友卿
过到现在这个平行时空应该就是第一季里面简清风呈现的这种就是会拿环保贷来买蔬菜就是一个永远的爱地球的好人形象然后我们就顺着这个梳理了一下为什么我们会不约而同注意到这些细节这跟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又有什么关系就我个人来说我当时对 double mocha 印象很深的点是我觉得佑青和店员之间的那个互动
塑造了我当时对都市生活的想象包括你说出 double mocha 这个词也会让当时的我觉得很酷炫而且同样我在港剧的《路火街头》里面也发现了胡信儿饰演的那个女律师她也会用环保杯喝咖啡但是你就能感觉到台剧和港剧很不一样的是港剧它就不会去借这个物品去写人与人的关系
但是在台剧里面他还是会写又清跟店员之间的整个互动,而且他这个环保杯后来又带出了一些情节,就包括那个 Nick 去就是给他买咖啡,对,就还是会有在后面继续有,就是用用到这个细节的时候,对,而且他每次就是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那家店,拿着他那个环保杯,然后去买咖啡,然后每次那个咖啡拿在手里像拿包包一样,就拿的也很好看,然后就一摇一摆的走去上班的路上,
当然现在我们就是如果再看他这个环保杯环保带或者是牛皮纸的设定现在再看他虽然就是一个一笔带过的情节但我觉得这么多年印象还很深就是因为我觉得和我们内地很不一样的语境就是在台湾可能编剧默认为那一个好的人本质上就应该是个好的公民就比如像陈友卿一样他可能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就不仅是关于爱情友情或职场
它一定是包含对整个大环境的想象和构建比如说环保但环保这个议题在我们内地可能近几年大家才会比较关心嘛所以我就在想说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国产剧如果说这个国产剧的场景发生在咖啡店这个咖啡店应该也是装潢很精美但是这个咖啡店或者说这个商场的整个情节的作用它可能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主人公他现在是什么样的角色对应什么样的职业
或者说对应的这个人他的一个收入私人生活状况的刻画但不会像徐玉婷编剧一样他就告诉你说这个咖啡店或这个环保贷讲的是陈友卿这个角色对一种理想公共生活的想象就是他想要什么样的公共生活可能是跟环保相关的而不是说他借由买咖啡来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收入或阶层我们就觉得这肯定还是跟编剧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对然后甚至包括在韩剧里面其实韩剧不是经常会写咖啡或咖啡馆这是韩剧里面一个很重要很常出现的场景吧但是我基本上没有看到过韩剧里面会有主角去自己拿环保杯然后去买咖啡的基本没有他们纸杯用的最多基本就是纸杯而且承担了很大的剧情角色所以我觉得还是很不一样而且他们都是喝速溶咖啡对对对这就还有点软广的那种对对对
好那我们就想接着这个开始聊就是我们这次重新看不爱的时候就注意到编剧是如何用这些细节在构建一个理想的公民都市生活的然后第一部分呢我们想聊一下编剧是如何用空间来写人与人的关系的首先我们把空间的分为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我们先从私人讲起那第一个私人空间我们想讲一下陈友卿和李大人就这两个主角的家
我们先可以看一下就陈友卿他的家本身是一个很明显公共空间和个人的卧室分界线并不是很明显的一个构造他的家是一个富士的二楼然后陈友卿是睡在二楼的卧室但是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诡异的就是他的卧室地板是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
如果你一觉醒来的话你就可以直接他从他的二楼卧室透过这个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向一楼的公共家庭的区域或者说在一楼公区的家庭成员一抬头也可以透过这个透明的地板去看程又清二楼的卧室的一个构造
这就说明陈友卿他本人对这个家是有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因为如果放在一般的家庭构造里面如果说家庭成员互相之间觉得我们的区域划分应该很明显对隐私很注重或者说我们的家庭关系并没有那么和谐互相尊重的话其实一般人不会抢去用构造会觉得很没有隐私但是他这样的一个家庭构造就说明
他对他这个家有充分的爱嘛然后剧中看起来着重主要是说陈友卿是一个很有底线很有主见的一个性格角色但其实他对他家庭和家人是有完全开放的部分比如说剧中里面应该是刻画了两次他的那个卧室开放给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居住一次就是他嫂嫂家的亲戚来住然后和他挤在他的卧室的床上还有一次是他和他职场两个女同事吧就是在 KTV 喝醉了以后一起回到他的卧室睡了一晚
所以他每一次在刻画他允许别人进入到他的卧室这个私密空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刻画陈友卿这个人他也有很柔软和接纳的部分很有意思的是我这次在 B 站上重看我就发现弹幕里面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陈友卿和李大人的房间是没有装门的好像是至少没有展现就是我发现我着重看了一下李大人房间的那个门它其实是一扇屏风
然后这个剧就是你从家居设计的角度来看包括你现在去看李大人的家他们每个家庭成员的房间的设计都是打引号的各自为证就它是非常符合个人气质的比如说那个
那个他妹妹的那个房间就是非常朋克然后李大人的房间因为他的职业是在航空公司所以他的房间会有很多那种他去到各个国家收集来的一些明信片和纪念品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的时候就觉得李大人是一个精神世界挺丰富的人
还有一集呢就是李妈妈她准备重新好像当时是要过年了她就说她想要把家重新装修一下她也会提前过问就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情就是李大人跟他的妈妈跟妹妹都吵了一架然后在这个前情之下李妈妈要重新装修家她也会提前过问她的
而且他们也会在这个对话之中提到投票提到民主就是李妈妈她看起来是一个很强势的女性但她在日常的一些事情上又是非常尊重自己的小孩的
那我们第二个想要聊的就是公共空间因为我们看不爱的时候就注意到这部剧它其实写了好几处公共空间比如那个陈又清生日那天他和李大仁一起吃小笼包的地方是大安森林公园或者他们很爱去的那家烧鸟店我这次还搜了一下其实这些店它不仅存在而且如果你去到
台北就是你按照又亲和大人吃小笼包而且小笼包是上海小笼包就你吃上海小笼包的路线去散步就吃完去大安森林公园散步这个路线本身也是可行的因为都在大安区而且实际距离也不是很远就这些公共空间我发现他不仅在这个剧中承担着叙事的功能而且也突出了又亲和大人的关系是
我觉得是很多元和健康的就是他们既是陪伴的朋友但是分开的时候又是独立的个体比如这之前我讲到的一些地方包括他后面会出现的艺术馆小剧场就他们是既会一起前往的也会先后单独前往的好羡慕真的
可以又吃又逛然后又有聊天又互相陪伴的场景真的很多元而且真的是可以散步散步可达地区感觉我们现在散步可达地区其实空间真的很有限但这些公共空间我们会发现它基本都只是发生在陈友卿和李大人的关系当中但如果陈友卿和丁李威他们两个人单独相处的话
其实更多是在私人空间当中呈现他们两个的这个关系动态比如说餐厅尤其是一些比较高档的西餐厅还有顶礼威的家或者是公司所以和仅限于在私人空间的亲密关系相比那陈侯清和李大人的友情因为刚才我们讲空间的多元和公共性就显得更包容而且边界更广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它很像就是文学里面小说写的这种写作的模式或技巧你如果说两个人之间的空间有多样性的话它也会让陈友卿和李大人之间感觉时间过得体感更慢一些你会觉得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渐进而变化的一个很常出现的镜头就是不管他们俩是在高中的时候还是步入职场之后
然后每次陈友卿如果跟李大人发生争执李大人就会跟在陈友卿的身后回家但这个回家的过程会有非常多不同的镜头和空间的变换比如说他们会先经过一些高高低低的平台台阶然后再经过一家带露天泳池的住户最后才会到陈友卿的家所以他这种很多空间的变换就会给一种很强烈的两个人之间互相陪伴的感觉而且会觉得时间在这两个人身上发生的很具体但很缓慢
因为本来剧情写的就是他们是从高中就是同学一直互相陪伴到进入职场但是和丁力威陈友卿之间的关系相比的话就
很像我们国产剧的一些刻画就是没有什么外在空间的变化大部分的场景都是一些私人空间比如说家和公司或者说是商场而且像国产剧里面会发现很多对话它都是在开车的时候进行的就是一种非常室内的空间而且行进速度非常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
如果这种空间很少而且都是私密空间会导致主角之间的剧情进展非常的快因为你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所以都是一些强情节主导比如说恋爱分手结婚生子没有那种对小三情节越来越强因为你空间变换太少了所以我们就在讨论说
那编曲在写李大人和丁力威关系的时候竟然用了不同的公共空间的表达那丁力威和李大人我们后来就有一个想法他俩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情敌关系的塑造
也不是程有清说我这两个候选人选谁比较好而是可能编剧在塑造李大人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和在塑造程有清一样像我们刚才所讲的他代表就是一个良好公民友的形象而丁丽薇她可能在塑造的时候她本身的角色就服务于她就是一个私密关系里的性癖
我特别想补充一点也是其实我们之前提过聊的时候聊到过就是丁丁威跟陈友卿他有几处其实是在一个所谓的公共空间但是你会发现当他们两个处在那个公共空间的时候永远是有另外一部分人的而且就是丁丁威他就他们在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他永远是需要另一部分人作为见证来见证他们两个的
或者总是服务于丁丽文的一些目的对很展演的性质对对对他就是永远是需要有人其他人在场的嗯
这样想来他们两个求婚的场景很不一样就丁丽薇求婚的场景就是一个很展演的性质就嫁给他嫁给他嫁给他有很多人在那起哄但是后来李大仁他求婚的场景就是我们后来讲在宜家那样一个非常私密只有两个人的空间里面而且他刻意是把那些人给支走了对可以支走了但但里面有很多家的自然的一些因素嗯我们就觉得如果我们拿
在亲密关系里面或在友情里面定义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就加双引号的好人的话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标准就比如说李大人和丁丽薇他们两个明显体现一个在亲密关系里面一个在友谊里面我们会用不同的标准来去定义如果我们来去定义一个好朋友的话我们可能是在用一个公民的标准去在定义朋友什么是好比如说这个朋友他可能是正直勇敢
但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面去定义一个什么叫好伴侣或什么叫好人的话可能我们指的是这个伴侣要首先对我好比如说在饭桌上他只给我夹菜只关心照顾我那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是在亲密关系里面所求的是一个反应的即时性就比如说他对我的需求反应是最快的且体现我对他的唯一性以及我在他所有的关系里面排序的一个优先级但
但朋友之间我们其实不需要用这个即时性来去定义这个朋友是不是一个好朋友的因为我们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等的是有空间的还是我们讲说我们到底是在用一个公密的标准去来定义亲密关系里的好人还是说我们只在你和我之间的私人关系里面去来定义你对我是不是有一个即时性的反馈这
这里我就想插入一个我和鸭老师前段时间都刷到过的短视频就是在综艺妻子的浪漫女性里面有一集他们就是所有女生在讨论他们的理想伴侣然后当时七威就说他理想的伴侣是一个
只对他好对别人都很一般的人就是我们都听过类似的表达嘛比如你在很多的偶像剧里面也能看到男主角对其他人都是爱搭不理的但他就一心只对女主角好这其实就是一个千百年来的叙事套路但如果我们去看李大人的话就会发现他是完全不符合这个叙事套路的
他对周围人包括他的家里人都是非常好的而且态度很一致而且我当时是在想七威他对理想伴侣的这个定义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只对你好对其他人不好那这个人只有可能他是有目的性的在对你好他
本来就是有问题的人品就有问题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择偶标准如果拿不爱跟一些类地的剧集做对比的话我个人会觉得这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系以及我们是非常缺乏公共生活的
就像是我当时想到那句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我觉得放到内地和台湾的语境可能会有点不同比如你把这句话放到内地的语境我觉得这种爱它是往内收的它最终指向的是家庭的内部因此人在想象亲密关系的时候你也只能把亲密关系想象是发生在内部的一个场景所以当七威说只对我好我觉得就有点像是你和伴侣的关系是不与其他关系发生互动的因为
我相信你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不可能喜欢一个人或者你喜欢一个男生你只是这个男生只对你好对其他人不好这样的事情发生且可能会接受的场景只有可能是在一个充满信源关系的较私密的空间里面但是如果你把
同样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这句话放到一个有公民教育的环境里面我觉得这个爱就会指向外部它是两个人的关系要与外部关系发生互动的这时候你不可能只说你的伴侣对你好因为你们的世界就不仅仅是一个二人世界你们的这个关系也不是只活在这个二人世界里面你的价值获取和情感体验也不仅存于这个二人世界里
所以当时七威说的时候我还挺震惊的因为我觉得李承炫其实不是我们讲的完全不像丁李威的那种说我们两个的关系只仅限于我们两个人的私密关系里面不延展向外部的而且我看过他早年的综艺就是七威跟那个李承炫他们早年参加过一个什么出发吧爱情我不知道你看过没有那综艺还挺好看的还有那个
吴京跟他的伴侣是我知道的那个吴京对对对是你知道的吴京当时我因为我重看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七威的丈夫叫什么李承轩我就发现李承轩在里面他恰好就是一个非常关心他人对他人很好的人是的所以这个话本来就不成名所以我就想说为什么这句话会从七威的嘴里说来因为明显他的择偶标准就不是这样的对对对
而且我记得李承炫在求婚的时候因为节目里面还放了当时李承炫给契威求婚的片段他跟契威求婚的时候其实我觉得他那个求婚说的也很好他说的是我想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的儿子当然我也想成为你的丈夫他当时用了非常多的关系去定义他们两个之间他并不完全是说我们两个只存在婚姻关系他说我们俩还可以成为其他的很多元的关系所以
所以我当时就想说那他们两个这种关系应该是很指向外部的呀就怎么会他都结婚这么多年他还是会说他的理想性的择偶标准就是一个对其他人都一般但对自己好的但你有看过那个再见王立川吗看过那里面是我觉得少有的真的是讲如果一个人就是我们讲的按公民的标准而言的话如果一个人他对你好他应该也是对外部世界所有人都好的但是可能因为王立川那个角色塑造的本身就有点太精英了
他可能就默认为说只有你达到那种精英的标准你才能做到这种在亲密关系里面对你的对方好但是你放到一个外部的公民世界里面你也可以对所有人平等的好所以我觉得像李大人这个稍微落地了一点就是你不用做到那么的精英只要我们从小接受过这样的公共生活的实践教育每个人应该也都能做到这种不同关系里面是一致的有这样的品质吧
所以包括刚才我们讲一些人对另一半的要求可能就是孝顺和上进心这也很指向内部啊对对孝顺指的是对你自己内部的父母孝顺上进心指的是你的努力对你的小家庭的向上托举的作用它也不是一个指向外部的公民的特质我觉得很少有人会说我希望我的另一半是政治勇敢有阅读量但是我们可能会对下一代的小孩就我希望我的孩子是
有一个向外拓展的公民气质的但是对伴侣我们好像还是更向内索求他的一些品质吧所以就是我们想讨论的下一个陈友清和李大人的本质形象就是之前我们在听展讲的时候也发现就是小康说他觉得很多剧可以拿四个维度来去划分比如说把主角分为平民精英
然后对应不同的可能是平民或精英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或平民或精英对未来世界的期望但是我们觉得不管你是平民还是精英我可能不会爱你这部剧其实想说的是我们不是某种阶层的代表而是所有的公民他都应该具备像陈又清或李大人这样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不论是在私人区域还是在公共空间都应该是一致的嗯
比如说像从人设来讲,陈友琴和李大仁他们两个从上高中的时候就分别是正班长和副班长,分别带领的是女生群体和男生群体,充当的都是不同群体的意见领袖的角色。然后在班级竞选的时候,和我们内地的经历也很不一样,他们会通过演讲和投票来去决定比如说谁当正班长,或者说班级的班徽是什么,某种程度就非常像一个微观的选举社会的途径。
所以在高中阶段其实他们两个人就已经在校园里实践了非常多的公共生活锻炼了他们这种个人领导力比如说他们的个人品质魅力和能力然后来获得大多数人的一个同意而且很奇妙的就是这中间没有老师作为权威者或决定者的形象出来过没有老师说我们班长或副班长应该由谁来扮演基本都是同学自己投票决定的
这个和我们的高中生活就完全不一样我们高中的时候没有因为信任某个同学或同伴的某种公民品质而给他投票也没有说有一个机会可以通过投票来表明我们的立场或者说看中的品质
所以他这种公共生活的参与从高中一直贯彻到了陈友卿上大学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生一个事情他发现他的老师是有性骚扰嫌疑的他当时就非常勇敢对这个事情要做抗议然后去帮助被性侵的同学讨回公平正义所以我觉得他高中的公民品质和他上大学的公民品质是完全一致的
可能也就得益于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真的参与了很多公共生活的实践所以得以他的品质对内对外都是一致的有这样的训练对但你看反观我们内地前段时间那个播客的一些事件也就说明对吧一些播客他可能在口头表达上语言上对外上他可能是具备一些公民品质的但是反而如果转移到一个向内的场域比如说上下级的职场关系
他可能又会嫌得很旧又会动用一些他的职场权利来完全否定掉他之前所倡导的公民生活和公民品质所以我觉得编剧写得很好就那个一致性我就充分相信像陈茹青这种出门拿环保杯的人他一定如果他在职场上或学校里面遇到比如说像老师性骚扰这些事件
他肯定是敢于出来发声的我就觉得他的人物品质上因为中间没有断过任何的公共实践参与所以在品质上就有一个连续性不会像我们这样呈现出一些断层而且陈口青还有一个公民品质就是里面有个特别有趣的描写他妈妈说他从小学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妈爸爸是我不要就很像金斯伯格的那一句就是我反对嘛
但是他很奇妙的就是他所否定的事情不是说家庭或职场这些微观环境给他的一些选择比如说你的父母让你恋爱结婚他说我不要也不是说上级让你做某一个工作然后你说我不要都不是他的那个不要就是很主动的一种定义的方式比如说他和他前男友的现女友他们两个之间有过一些误会然后他当时为了去解除这个误会就去找拉拉对
他当时那个我不要就是我不要被别人理解成一个我是会因为前男友而吃飞醋而误解我同事的这样一个人然后还有中间有一个情节就是他的高中女同学因为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同学就背叛他们女生群体组织他就和这个女同学就断交了所以他觉得我不要就是
他也不想和一个为了喜欢的男性而毅然背叛他们女生群体的朋友继续交往所以他的很多我不要我不要指的就是他觉得很多正义我们应该是靠拒绝斗争甚至是辩论得来的所以他为什么身上总是有一股随时要和别人辩论的能量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这个就是陈佑青他有辩论的这个品质嘛
我是在想为什么我们现在无论是国产剧还是什么剧就是还会出现一个女性角色是
辩论这样的性质嘛而且它不停的是靠语言就是在讲理就我觉得可能跟当时的整个社会气氛或当时整个时代环境是不是也有关系就是当那个时代还是在向上的时候大家还是觉得讲理是很重要的就你为辩论的话就是前提是你有理可辩大家还是会信服你还是会理解你辩论的那个背后的一些逻辑嘛但是我觉得现在可能
包括为什么现在没有奇葩说了对对我们之前就讨论过这个就是现在你如果再写一个充满辩论的时刻都要就是要上场的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大家就是还会讨到讨大家喜欢吗或者大家怎么去解读这个女性角色的好变呢就我会有一点好奇就像我们现在说我们已经不写那种意见时刻了一样哦哦
大家我们之前讨论为什么现在没有奇葩说就以前有奇葩说那个时候你还是觉得信任对方也有这种公民素养吧我觉得也还是你我们辩论或说理的前提也是你还信任对方也能够听得下去不管是这种知识上的但是你现在你也知道说其实你辩论了也没有用大家也没有那个辩论的能量也不会再去吸收不同的观点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很脱口秀呢
他弹幕上就说他跟李大人他们两个都是那种天生的很会凝聚人心的角色这其实就是辩论的一种能量的体现辩论其实有点像公共演讲非常你说实话这个感觉也是在一个公民的教育体系下面你会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他们两个其实很像美国选举有的时候在高中见面那是确实而且他们你知道他们大学开学的第一天他们就是一左一右站着对对对互相介绍彼此嘛其实非常像那个美国总统
就是到最后阶段然后两个人在那辩论的时候其实你对个人魅力你的公民素质演讲能力都要求非常之高就不是单纯的刚才我们讲在某个场合你为别人好替别人出气而去进行的一系列输出
好那我们顺着鸭老师提到李大人和丁丽薇对待陈又清这个好变的特质的态度差异我们进入到第二个部分在这个部分呢我们就想聊一下李大人这个角色以及编剧是如何用隐喻去写又清这个女性角色甚至到了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依然在沿用这些写法
那因为鸭老师前几天有提问说李大人像不像一个 AI 恋人你有什么想就这个说的吗再加上我们俩最近都在用 AI 对话聊天你有什么新的感想吗对因为刚才也提到就是李大人跟丁丽薇最不一样的就是她最欣赏陈又清的地方就是她的战斗姿态
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在公共实践里同步参与嘛都是让人信服的领袖角色他送给那个陈友卿的礼物的时候那个礼物就是一个头被卡在方框里面的狮子他其实指的就是陈友卿对外界的条条框框总是不满意想要去战斗但他看待陈友卿的视角其实就是在看陈友卿怎么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所以陈友卿的好变和不服在他看来就不是找麻烦反而是在寻找解决方式
其实跟 AI 有的时候也很像我会发现如果一个 AI 模型你现在把它训练得很好的话它其实是很欣赏你的这种战斗模式的就你反而你跟它讲有些时候你有一些不好的情绪或者想战斗的一些情绪你跟 AI 诉说的时候它反而是很鼓励你去做这个事情的我主要是觉得
陈友卿本人他就是一个很想要随时了一了的人他可能跟其他人不一样他就是一个随时都想要跟别人吐槽一下倾诉一下哪怕写个信发个短信的人那你说放在现在的语境他不就是说他想要一个可以随时倾听但又保持一点距离不随意介入但是可以等一等他的 AI 吗我感觉就李大人的
角色或大家提供给陈友卿的很多时候的需求其实就是一个 AI 现在能提供的需求尤其如果友谊是对方对于我有期待但我对对方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特定的期待的时候
陈友卿对李大人就是这种心态就李大人希望陈友卿能够一直做自己和这个外部世界周旋好斗但你要说陈友卿对李大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期待吗我觉得距离好像没怎么说明主要就是在讲李大人希望陈友卿一直保持什么样的特质而且每一次陈友卿在很脆弱怀疑自己或者说他很想跟别人辩论的这种很两极的情况下李大人就越显示出他对陈友卿很欣赏
然后在这个时候李大人很像一个 AI 模型就会被陈友卿激发和训练出很好的反馈陈友卿越是很丧李大人给的反馈就越好很丧嗯
比如说他会问李大人我是不是真的没有人爱我然后以及丁丽薇反复横跳又出现又不出现的时候他很崩溃的时候去找李大人就他反而是情绪很两极的时候我觉得李大人就被训练出很好的能量就会去教导陈又清或者敲醒他就是他平时训练能让他现在派上用场对他就开始提供情绪价值了对他反而是你很稳定的时候呢
李大人不怎么发挥能量但是在陈又清情绪很两端的时候李大人反而就感觉被训练好了就开始一系列的输出其实我觉得我想到一点就是我觉得李大人他其实是很欣赏陈又清身上的复杂性的就是包括你说他好变的这一部分其实就展现他生命力的一部分但是像丁丽薇这种男性他是没有办法欣赏陈又清这一个部分的他会觉得陈又清这部分就在惹麻烦嗯
我记得他有一句台词好玩笑就是说的是陈又清太要强其实这个讲法我也觉得现在如果你在一个剧里面有个男性对一个女性讲这样的话大家肯定就立马就生气了真的但在那个时候其实你也不会太生气那我们要不要聊一下就是关于我们说李大人有点去性化的这个部分你为什么觉得他去性化
我觉得他去心话就是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视角的问题吧整部剧都是在写李大人怎么看陈又清包括我们刚才讲剧里没有刻画陈又清对李大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期待所以我就总是默认李大人这个人他是会一直陪伴的他不会消失整个视角就是李大人如何看待陈又清然后陈又清又怎么看待外部世界其实你这么
其实你这么一想对不起我打岔下你这么一想其实陈又清完全是这个电视剧的主角就李大人其实是一个配角对李大人很像就是一个视角通过李大人去看陈又清的复杂性和他的
好的闪亮的品质的部分但丁丽薇这个人呢她是通过陈友卿的视角出现的所以你就一直跟着陈友卿的视角在看丁丽薇就显得很神秘因为丁丽薇中间是突然消失了然后中途又会突然再回来但你也不知道丁丽薇会在哪个场景突然回来以及她中途消失是为什么所以如果你跟着陈友卿的视角去看丁丽薇你会觉得这个人很神秘起码有探索欲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又消失
但是李大仁这个角色他一直就在他的视角一直是很稳定的就一个人长期都陪伴着你你反而可能觉得那个长期的陪伴他没有那种刺激感或新鲜感嘛所以就总觉得有点让你失去了探索欲望嗯
我觉得我对这个理解为什么我会觉得李大人是一个去性化的角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这个剧的时候你就感觉李大人已经完全融入陈友卿的生活就给人一种如果他们是一对夫妻的话就是你一开始看他们就是已经是一个老夫老妻的状态因为你说有性张力什么他毕竟是两个人在那个互动的过程当中你才能够感觉到那个张力嘛
但是我觉得剧集其实是没有怎么呈现他们如果他们作为情侣其实没有怎么呈现他们热恋的部分就直接是从他们老夫老妻的状态开始写就我还是觉得可能跟两个人的互动有关系包括我之前可能还想到了一点就是可能大多数传统的剧跟姓张力有关的情节都是跟战友狱有关系的但是你会发现李大人他其实是没怎么就是编剧没有在写他这个部分
这是我目前想到的而且这样想来其实剧里面并没有刻画陈友卿对李大人的心动时刻所以你也无法理解陈友卿到底是某一个时刻什么样的时刻喜欢上李大人的这样的时刻他基本没有刻画而是通篇在刻画李大人为什么喜欢陈友卿对有很多
而且你刚才讲那个控制欲嘛我就想到了我们之前聊过的这个剧照的海报嗯他在呈现丁丽薇和陈永清关系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有心案式的就两个人面对面跳舞而且他们两个演员还有身高差嗯
就非常符合我们传统的那种想象男性更高大一点女性更娇小一点然后环抱着而且丁丽薇那个角色感觉就是时刻就要吻上陈友卿的额头但陈友卿和李大人他们两个关系的句照呈现就是两个人是背对背的背靠背的一种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丁丽薇为什么我们两个对她也没有什么好感的就是因为
我觉得丁丽薇那种像海报里面呈现的那个极度贴身的控制欲看起来太可怕了很像我们看《还有明天》里面那个老公家暴的老公和他的妻子他当时呈现家暴的关系不也是两个人很紧密的身体相对像是在跳双人舞以舞蹈来去隐喻两个人的关系吗我觉得就很像丁丽薇和陈永青的这种感觉看起来很紧密但他们那种身体的紧密性感觉也很像随时要爆发暴力的感觉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聊一下程又卿这个人物因为之前鸭老师还看过这个同一个编剧写的《不够善良的我们》这两个剧呢就是鸭老师觉得编剧在写这两部剧里面的女性角色就有什么写法上的一致性吗因为我个人还挺喜欢徐玉婷编剧的所以当时她前两年写《不够善良的我们》
那个时候我对那部剧抱了非常大的期待前几集我都是追着看的微博当时热度讨论还挺高的非常高因为林依晨也是时隔好多年在《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和编剧又合作的一部剧所以大家当时期待都很高但是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编剧可能还是在引用他之前的一些写法比如说在《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第一集的时候就用了很多的隐喻第一集的第一个场面就是陈友卿背
被一个所谓的怪兽追着跑但后来会发现那个怪兽其实就是时间长他 30 岁或初老的一个症状这个时间在追我这个隐喻真的在台湾很老了就是林志玲当时说是什么是时间在追我你有听过吗我没听过年轻啊还是年轻然后他剧里面没有你当时说追我我只是想到那个有个广告几只糖雕对
他就说但是这个广告的语境放在林志玲身上是时间在追我然后剧里面还有非常多的陈友卿的大的包包他那一集买包包不是说我用我自己的钱买我自己的包包装我自己的故事后来发现陈友卿背的绝大部分的包包都极其大非常大对对对
还有第一集里面陈友卿和同事们在讨论说一个 18 岁的女生对于成年女性的想象到底是一双好看的芭蕾舞鞋还是高跟鞋他当时又在借用鞋来去隐喻一个女生对于成年女性的想象还有就是陈友卿给自己买戒指就不是婚戒还有陈友卿对成熟女性的一个比喻是应该是一本让人一读再读的好书
最明显的就是剧里面刻画陈友卿的嫂嫂和她哥哥一直有矛盾她嫂嫂就是说很羡慕她的单身生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她觉得可以像陈友卿一样过一个单身贵族能够穿着自己买的漂亮的衣服出门上班做这样的一个单身女性是很幸福的然后陈友卿的回复就是说单身也有单身的烦恼啊比如说你好想吃麻辣锅但却找不到一起吃的人嗯
这个隐喻一直延续到不够善良的我们编剧对这个 Rebecca 的描述也是如此就 Rebecca 她是一个可能单身到三四十岁的职场女性还是会花大部分的钱去买好看的衣服然后呢她的烦恼就是在别人都有朋友或者是伴侣一起陪伴吃饭的时候她却一个人在餐厅吃饭找不到可以一起吃饭的人所以这样的隐喻你从十几年前的我可能不会爱你一直写到
最近的不够善良的我们就会让人觉得编剧对于 Rebecca 这种单身女性的想象和描述都会很旧我自己的一个明显感受就是十几年前我当时对陈友琴那句 18 岁少女的梦想应该是一双高跟鞋并没有太多的怀疑或者抗拒但我现在 30 多岁再回头想
我从来没有买过一双高跟鞋我也没有过那个阶段我特别想穿一双高跟鞋来象征着我达到了经济的精神的独立完全没有后来我发现弹幕上有一句很有趣的评论说我 18 岁的梦想也不是高跟鞋是一双宽威运动鞋我觉得和我很像就是可能我自己经过
这是我们内地的一些女性主义发展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我就觉得我对女性的想象不是一个高跟鞋的隐喻说你要成为一个很精致的职场女性而是直接就过渡到你非常想要一双能够奔跑起来很舒服很舒适的运动鞋的隐喻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而言的话我现在对于陈友卿这种所代表的都市女性的想象不是说你怎么穿一双漂亮的高跟鞋好好的站在那实现你的独立站得很漂亮而是说你要怎么样跑起来持续地跑起来这个续航量很重要而且你可能还需要随时和别人对抗但我怀疑就是弹幕上的有一些
就是她说她想她的梦想 18 岁时穿一双跨部位运动鞋的人可能还是比较年轻的一部分女性因为我感觉我这辈人好像尤其是如果你妈妈小时候穿高跟鞋的话你还是会有一个
中间有一个阶段是你想穿高跟鞋虽然你不一定会穿就因为那个高跟鞋穿着还挺不舒服的但是你确实会有一个阶段是想过要穿高跟鞋的就我觉得高跟鞋这个隐喻对我来说还是挺复杂的因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看的很多剧你无论是内地的还是港台的无论你是国内的国外的包括韩国其实我一下子是能想到很多影视作品它都在用高跟鞋这个意象只是我可能会觉得高跟鞋在当时它不仅象征着女性从女孩到女人的这个蜕变的完成就它不仅仅是一个跟女性跟性约相关的符号很多时候可能高跟鞋也跟阶级或者是
这个女性的野心有关比如说我能想到那个就是那个电影是叫爱情万岁吗爱情万岁里面
他那个高跟鞋会和真真或假货联系在一起或者台剧就像爱者里面他也会嗯就是写这个女主他穿上高跟鞋的这个桥段然后一开始还会展现他无法适应高跟鞋的模样就是你都会涉及到比如说这个男性跟女性他阶级不对等的展示而且很多台剧他会
塑造一个女性就是从丑小鸭过渡到一个白天鹅的时候就会让她有一个穿高跟鞋的情节或者对应到童话里面的那个水晶鞋你刚才说到把高跟鞋和真货假货或者女性代表的阶级联系在一起我想到装腔骑士路里面女主的上司她们后来就问她的上司她说你这个鞋挺好看的在哪买她上司就跟她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说假货哦哦哦想起来了就大意是说
我没必要把我的钱或者说很大一部分的钱昂贵的钱花在去买一双针鞋上面但是他的包好像是真的他就说但包很重要他说这个是真的而且他和他的上司都是一线城市应该是北京吧对
都市利益人典型代表律师嘛而且是一个非常需要高跟鞋或正装的一个职业所以那个情节我印象很深但你刚才讲一些剧里面的确就高跟鞋他可能指的就是男女主阶级的一个平等或者女性通过穿上高跟鞋达到了地位的一致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你不是也看了刘燕西和蔡秀斌那部剧哦哦哦看了一点他开篇第一个场景就讲的是
男女主男生和女生都穿的是那个牌子因为有一个鞋的牌子是底是红的它就是一个很昂贵的一个鞋子牌子就讲的是他们两个那个镜头只对准了女生的高跟鞋和男生的皮鞋然后就讲他们两个怎么样同步往上往上往上走然后就去参加那种名流云集的晚宴它指的就是男女的势均力敌嘛阶级上的还有一个就是装腔骑士路里面
男女主也是一个关于鞋的特写女生穿了一个小的矮高跟男生也是穿着很精致的皮鞋他们两个等那个水壶烧开的时候就演暧昧那一段小高跟和一双蓝色的皮鞋两个人像跳舞一样其实讲的也就是阶级上的或者说实力上的平等但陈永青的鞋很不一样的就是我觉得陈永青的鞋和他整身衣服都不是很搭
它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职业装的装备它看起来更像是专门强调那个鞋本身因为它很多出场的镜头都是先从它的鞋给镜头它的鞋都非常的样式有一些夸张色彩很抢镜应该不是按照搭配职业装的这个思路来的然后每回都镜头从它各色各样的鞋开始扫起而且跟都很高然后它出场的时候穿着那个高跟鞋一扭一扭的就很自信但又很像猫的那种感觉
所以我觉得剧里面对陈友卿这个高跟鞋的印象很像同时期的台湾综艺里面女明星对鞋的态度对他们很喜欢比鞋康夕里面很多他们去买鞋还有今晚谁当家这种每一次他们比鞋的时候就会每个明星就会拿出非常非常多的鞋按照价钱按照那个鞋的样式来进行对比如果说你比如像刘真那种对他如果说他靠他自己的收入买到了一双台湾很限量的鞋
他们就会非常开心就会和小 S 互呛嘛就说不过这双鞋在台湾可只有一双哦是我先拿到的所以我当时觉得台湾明星真的好爱比鞋可能我但是我们内地综艺没有这种说我们领个女明星然后把很多鞋拿过来进行一个对比但台湾好像很爱比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
可能我觉得这代表说他们终于不用只当单纯的家庭主妇就可能鞋也是他们说实现一定的经济收入之后的一种独立的表现吧但这种赚钱独立的表现可能对他们很重要所以在综艺里面感觉就非常需要放大这种表现我不知道鸭老师有没有这个感受就是我确实会觉得这几年好像身边没有多少女性在穿高跟鞋很少
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确是会对运动鞋有更多的想象和讨论我有一个猜测就是我觉得这可能跟整个媒体文化的塑造和经济的下行有关比如因为有时候我想到你说运动鞋好像其实你只要就我说对女性而言好像你只要有一两双适用的或者好的就可以了但是高跟鞋好像你就会
不会只要一双吧就如果你真的是喜欢高跟鞋买高跟鞋的话而且我就想你会发现现在很多播客或者女性主播她们就会接运动鞋的广告你很少见到她们接
高跟鞋的广告吧就包括类似那个 Auberge 那个牌子它的广告语也是要说和舒适有关因为就好像女性她现在越来越愿意在社交网站上呈现她自己健康活力舒适的这一面就我会觉得一个意象它能够被反复使用或者它会发生一个变迁可能跟媒体在其中的塑造传播可能也是离不开的
反正我周围的大多数朋友们没有怎么经历过穿高跟鞋的时期就可能也可能也像你刚才所讲的因为你高跟鞋不会像一双运动鞋一样它通用很多场景就我们可能现在更偏向于那种多场景的使用而且我们现在可能对职业的理解也不太一样了也不会觉得说我某一个职业一定要穿一身职业装
配上同套的高跟鞋它才能够叫做呈现一个职业形象可能跟港剧以前带给我们的那种职业的观感不一样了港剧可能就很强调说你要穿医生正装对不管尤其是律师医生这样的职业首先通过服装来呈现一个职业的想象但现在我觉得我们对于职业的首先想象不是服装也不是高跟鞋
当然一些职业他还是需要职业装的在一些场合但是我们现在可能一个概念就是你觉得这个人特别有职业精神或有职业活力反而是他在中间午休的时候你比如说那种北京上海的精致打工人他们脱下职业装去健身房运动半小时你反而觉得这个人好像还挺职业的就是那种自律的感觉你可能觉得他是更职业的
而且你觉得这背后还有没有一个原因是以前的职场因为你上工的时间没有这么长所以你穿高跟鞋你还能忍受但你现在大家都 996 你每天熬夜加班加到 11 2 点你如果一直穿高跟鞋虽然你可以戴一双拖鞋罢了但是你就会觉得很不舒适所以反而可能你中间去运动一下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对这个
现在感觉续航能力可能是你的职业精神的体现所以我更喜欢一个镜头包括现在很多内地剧拍职业的镜头很常拍的就是这个女生进办公室的前一秒还是穿着高跟鞋的然后一坐到位置就开始立马换一双拖鞋或平底鞋
韩剧有拍这个部分也都有其实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也拍过这一幕但只有这一幕它没有放大但现在内地很多职场剧都会这样拍反而这可能是我们对职业的另外一个解读对对对三十而已里面我想那个顾佳也有这个部分对我们可能现在更爱拍这种切换就是你怎么样使你保持更强的续航能力反而是一种职业精神这个部分我最后想聊一下就是关于编剧对意向的使用很单一成就的一点吧
就是因为我其实没有怎么认真看完不够善良的我吗因为这个剧对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但是我后来想到一点是如果编剧他要用这个意象隐喻来写一个女性角色或者是
贴标签式的写女性角色它就很容易落入俗套因为标签或者隐喻它本来就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就需要全体女性去形成一个共识你这个标签才贴得够准但是现在的话我们女性主义发展一共也没有多久
你根本就没有形成那样的标签所以你一旦你还是再用以前的那个办法贴的话贴标签的话就很容易写旧因为那个新的共识好像还没有形成就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说到这我就想起来他为什么很旧就是我们之前也聊过徐玉婷编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就说他的写作本来就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他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现在的我去写四年前五年前我的生活和想象
那这就会很旧啊四年前五年前它可能是对全体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想象但你放到四五年之后再去写四五年之前这个想象很快就变了或就过时了嘛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编剧老是通过自己去连接过去和现在那你说这种写作就个人意味太强了那很多人其实就无法从里面找到共鸣
那好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我们这期播客最后一个部分就是聊一下台剧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台剧又新又旧嘛因为节目开头呢我就提到我其实小时候看这部剧是没有注意到陈又清他最后去面试的那家公司是宜家
丫老师说她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注意到这点你要不要讲一下这里因为我当时是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点因为它实在太潮流了哦就是 14 年前我们对宜家山姆哦
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大家这么的推崇或者是熟悉包括我们刚才讲的环保杯他买的咖啡还不是美式买的是双倍摩卡对对对这都是和内地语境很不一样当时你还会觉得台湾在某种生活方式上是领先于我们的对所以我当时对宜家的印象而且还是台北就只有在台北是所以我们所以当时对宜家的印象特别深然后但这次再重看你就会发现
他新的地方当然是和内地相比就刚才我们讲台剧在刻画人物性格和气质的时候会提到小家的重要性就小家给了这个人物走出去的品质和能力包括陈友卿自己的小家是给了他所有的公民能力素养的基本土壤的而且你有没有看过那个电影听说彭于晏和陈亦涵演的我的手机屏保就是里面男主角彭于晏饰演的这个对男主角爸妈他当时就是他们都以为陈亦涵是个真的
听障者然后他爸妈很可爱的表示就拿了一些手写语去推荐他儿子说你看我儿子很可爱很漂亮怎么怎么样但当时我们看的时候你再放到内地我们好像很少看到这么可爱的对这种很严肃的问题但是却以很可爱的方式处理的父母嘛你放在内地剧他可能觉得哇天塌了我儿子居然带回来一个听障女生这可能叫演五级八级家庭大战
所以台剧还是很新的在这一点就是他会告诉你小家很幸福然后会给你一些走出去的品质和能力但是说他很旧就是因为尤其对于女性而言他很多的剧告诉你说有的女性成长的家庭明明这么有爱明明教会了他很多功名的能力
他明明拥有了可以不回家的能力但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到小家范围内或者组建自己的小家这次在重看的时候就发现最后一集陈友卿在面试宜家的时候他说他出去旅行了那么多地方却发现小家还是最好的然后和李大人在宜家的样板间聊天
当时李大人就对陈友卿求婚陈友卿就觉得很幸福因为他觉得每天和爱的人商量一日三餐吃什么是最幸福的包括前几年的淑女养成记争议很大的就是在第二步的时候陈嘉玲本来都已经出走了然后又回到自己的小家怀孕生了孩子当了妈妈还有不够善良的我们里面李一辰饰演的简庆芬在最后的时候大家本来看到一个很高潮的观影部分
是简庆芬出走去照顾以前和她成为情敌的 Rebecca 就两个女性之间的互相照料但是等 Rebecca 死了之后然后简庆芬又收到她老公的短信老公发的短信是回家吧老婆他又把他的车开回他们小家的方向很诡异的地方就在于你如果像程又卿一样她和李大人组建了小家回到小家
你就会发现在最后一集李大人整个的表现活脱脱像另一个丁丽薇她说的话她做的一些行为在亲密关系里面的一些举动和丁丽薇真的很相似那这就是个鬼打墙的故事啊你离开了丁丽薇你又和丁丽薇在一起了我想提问一下到底什么举动因为我看的时候我怎么会感觉到
就是丁薇不是很喜欢说一些霸道总裁的话吗什么我不允许活在一个没有你的城市里然后最后他们争吵的时候陈友卿拉着他家的狗一起回娘家就想敲门回家这个时候李大人就出现了然后又对陈友卿说了一些就也类似很霸总的真的吗真的还有就是他们两个结婚的第二天
他们高中同学和他们一起吃早饭李大人妈妈做了很多的水饺这个时候李大人就是只给陈友卿讲了几个水饺这是我们典型的那种在公共场域里面你还是最关注你当下那个人嘛反正大幕当时也说这说的话怎么和丁丽薇这么像就她又有了一点点丁丽薇的观感所以我觉得那个故事也不能再写下去了再写下去可能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鬼打墙的故事
所以如果小家给了你或给了我们尤其是女性一些公民的素质你可以与外部世界周旋打交道随时辩论的能量那为什么我们对家只能是念念不舍这一种感情呢那个苦尽甘来里面大家不是说
有一个博主他说到底是选首尔还是选梁宽芝现在女性就说那我当然是选首尔就是她已经不想再回到那个家了虽然女性对家一直都有一个眷恋感或者如果你的家本身就是非常有爱的家庭你可能对你家的向心力就更强你可能就更想回到原来那个家但如果说家最终因为她有爱却又因为她有爱把我们再拽回原地那我觉得
我们对于爱也不是只有回报或者回家这一个选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就显得会有一点旧从内地的观角那个视角来看的话我我我总理解鸭老师这个视角但我后来又在想其实陈又清他出去旅游了八个月他独自旅行嘛所以他就算回到原地其实那原地也不一定是原地就是嗯
对而且我是今天录之前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就发现最后一集陈又清他去面试宜家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他就说因为他说他走了这么远最终还是想为什么要面面宜家这个岗位他说他最后还是觉得家很好想回到家但他下面又接了一句就是他说但前提是这个家是温暖的就所以我觉得他这句话可能也有一个
他自己的一个语境在吧然后那接下来我其实想聊一下就是可能跟台湾这个一个比较社会的这个台湾社会现实的这个角度来聊一下我为什么觉得台剧又新又旧了一点就是因为其实我几年前在梳理台湾偶像剧的时候我有注意到一点就很多人会说
台剧他写家庭戏写的很好嘛就是你成也来源于这点扮演来源于这点但是我就发现台剧其实对那些偶像剧对我来讲他真正梦幻的地方其实不是爱情其实是家的圆满你会发现在早年的很多偶像剧里面无论是这个女主角去追爱还是这个男主角去追爱与此相并行的一条线就是一个人的爱全加来支持就你在台剧里面呢很清楚的看见这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托举
他不是其实很多时候他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以及我发现台湾跟内地聚在跟内地在描写家庭的部分的时候比较不同的一个点是内地在刻画亲子关系的时候往往是严肃的紧张的要不然就是那种你
比较苦情的或者比较愧疚的但是台剧里面他很多时候亲子关系是幽默的可爱的就像你提到那个电影听见这种类似的还有一个我梳理时候发现的点就是早年台湾偶像剧他们很喜欢把那个地点设置成一个对照组就是通常是一个庄园或度假村 VS 城市比如说像绿光森林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里面他都会有这样一个对照组
首先我不知道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现实因素但是你会发现在这些剧里面通常他会把度假村与城市塑造成一个对立组然后这个男主角通常是他所在的这个城市的这个富裕家庭他是
可悲的或者冷漠的或者亲子关系是不太好的但是这个女性所在的这个庄园她是度假村因为王子变青蛙里面是度假村他通常是未被污染的然后这里面的人是善良的女主的家庭通常是幸福的父母是相爱的就以下可能真的是我的猜测加抱言就是我觉得
创作者把女性所在的家庭等同于一种社会理想而这个男性所在的充满资本主义的这个城市富裕家庭是必须达引号尾声于这样一种社会理想之下或者说就是当这个男性的身体跟心理出现问题时女性所在的庄园是能为她提供恢复身体的一个地方因为王子变青蛙里的男主和放养猩猩里的男主
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他都有出现失忆在女性家里养病的情节我觉得这一情解读可能会有点想多但是
从我个人对台湾的了解包括我也跟台湾的一些朋友聊过就是我会发现台湾之所以把家庭看得很重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都是大家都受儒家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我觉得他们是真的觉得家是一个避风港般的存在但是内地的家庭系是很少把家庭朝避风港这方面去写你会觉得内地写家庭好像都是写一些鸡毛蒜皮或者发生很多
那些狗血的事情的一个地方然后我们的内地家庭戏完全不是这个写法但是台湾比如说我觉得他们可能有些现实因素包括我知道台湾很多的很优秀的一些女性创作者包括学者她们哪怕在国外已经很优秀了甚至越优秀的女性她们是越会回到台湾去做一些事情的就是如果放到台湾的语境其实这个是我跟我朋友确认过就我们都
会发现台湾的年轻一辈很多他出走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就跟我们这边年轻一辈对流动对出走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在想就是可能内地当前的语境可能会倾向于把家直接等同于父权所以你回家就是回到这个父权的控制之下但是我怀疑对台湾来说也许他是有不一样的认知的就这是一个从台湾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的视角我不知道
就是可不可以这样解读或者编剧在写的时候是不是背后也有这样一个心理的机制吧所以可能我们觉得很旧的一些回到家的描述但是在台湾语境看来他可能觉得不一样对啊因为是我们的语境下觉得旧但就是我觉得他很复杂就是看你从哪个角度理解其实早期内地的很多情景喜剧是会把家当做一个
有爱的小家来写的比如说家有儿女和我爱我家那个都是非常典型的但好像那种父母它只存在于你的童年我觉得我们对那个家庭剧开始进入到狗血剧这个分水岭就是婚恋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当圣女这个概念被提起来的时候好像这个家庭就开始有点分裂了
而且你写情景剧你肯定就会写到大家很幽默那个就是氛围很轻松的那部分你看过有个情景剧叫鸡毛蒜皮没小事吗谁也不知道不是很有名的但它就是跟这个那段就很多家庭情景剧就包括什么我幼小时候很喜欢看这种东西就什么那个八哥你知道吗
还有什么《闲人马大姐》《闲人马大姐》很好看呀那一系列的那个东西它当然很多其实它都是在写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啊就它有幽默的地方但是那个幽默又是可能是语言上的幽默但是它又会有很多那种家里面鸡毛蒜皮的事情让你觉得很烦心看着也会有我想《流星花园》也是对对对就是
怎么感觉总是说他好像刻画的那些男性什么都有钱全都有唯一就是缺了一个有爱的家庭对然后这个时候就去找女主补全她最后一块缺失的板块女主和她的全家一起构成了这个男性缺失的一部分把它给填满所以就很像我们最后讨论的这就很像汪小菲和大艾斯之前那个婚姻的隐喻嘛很多人都觉得他们俩确实真的太可以带入太多议题在里面了
那我们这期节目差不多就聊到这我紧急插播一句我特别想在这期节目最后说就是六月份那个我们与我的距离快上了大家可以这是我五月份最期待的事情这是五月加六月最期待的
它六月初就上了但只是因为我不知道因为我看那个导演采访说这部剧是与恶意加上造浪者这样一个结合所以我不知道我们到时候会怎么来讨论这部剧但是很期待感觉也挺危险的那好那以上就是本期播客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