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世界图书日特辑|性感的人不读书?

世界图书日特辑|性感的人不读书?

2025/4/22
logo of podcast 读笨书Read or die

读笨书Read or die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播
以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帮助学习者提高中文能力的播客主播。
Topics
我将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结合两位女性创作者(尹珊珊和樊小纯)的观点,探讨阅读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选择书籍、高效阅读方法、不同阅读平台的优劣,以及阅读位置对阅读体验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也随着时间和生活变化而改变,从大块时间的专注阅读到碎片化阅读,从偏爱虚构小说到更倾向于社科类书籍。 尹珊珊九年前的文章强调高效阅读和选择经典书籍(出版超过50年),这在当时对我影响很大,但如今看来,这种方法也存在局限性,缺乏对当代文学和多元视角的关注。 樊小纯的文字则启发了我如何阅读和写作,他强调阅读需要配速,要读‘原点’,这让我理解了引用和致敬他人劳动的意义。 不同平台(如Substack、Matters)的选择也反映了当下写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写作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考量。 场景化阅读能帮助我提升专注力,在特定场景下阅读与场景相关的书籍,能增强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阅读的位置不仅指客观场景,也指主观心态。我意识到,阅读是了解世界和自我的重要途径,而阅读习惯的变化也反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Deep Dive

Chapters
本片段回顾了播主高中时期阅读的经历,以及一位编导老师尹珊珊九年前的两篇文章《暑假就是读书天:一起更有效率地阅读吧!》和《如何高效率阅读?从看完这篇文章开始(1)》对其阅读习惯的影响。文章中,老师的一些建议,例如优先阅读出版超过50年的经典书籍,对当时的播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引发了播主对经典定义和当代文学价值的反思。
  • 尹珊珊的阅读建议对播主高中时期阅读习惯影响深远
  • 优先阅读出版超过50年的经典书籍
  • 对经典定义和当代文学价值的反思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读本书的听众你们好您正在收听的是新一期读本书本期节目是为世界图书日策划的一期特别节目标题叫性感的人不读书那当然这是一个引诱了实际上读书是非常消耗热量的事情读书对我来讲恰恰是一种运动一种体力和劳力的双重训练我觉得在夏天读书就有一种保持

瘦的感觉而在冬天读书呢就是想增强力量的一种感觉那这一期播客的聊法呢会比较随意我会从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影响过我的两位女性聊起一位是中戏编导专业的老师尹珊珊然后一位是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写作者的樊小春

以下呢我对他们本人的私人生活都不关心只是想聊一下他们曾经写下的文字以及他们关于阅读的方法对我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什么影响

那大概是在 2016 年的 7 月呢尹珊珊在公众号重要意见发布过一篇标题为暑假就是读书天一起更有效率的阅读吧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呢就是她的一些阅读步骤比如文章开头就提到她会如何选书

那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呢应该也是在我的高中也是我自认为我读书最多的一个阶段因为在那个阶段呢周围环境比较闭塞加上学业的压力精神生活的贫瘠反而倒比我对书的需求是最大的

那这篇文章呢其实是他这一个系列中的一篇尼珊珊在同年的四月份呢还发了一篇标题为如何高效地阅读的文章讲述她自己的阅读经验我非常想在这里讲讲这两篇文章因为这两篇文章写的时间已经是九年前我觉得站在 2025 的时间点上去回看这两篇文章是非常有意思的

首先呢就是我想聊一下他这两篇文章的写法以及就是他写的那种语气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我九年前第一次读到这两篇文章的感受就特别像是你在饥饿的时候吃苏打饼干加果树汁就是一种干净的饱腹感光说没用啊我在这里给大家读一段读两段供大家感受一下

他在那两篇文章里面这样写他写我有个同事以前曾经是我的老师如果你一年读书不超过 200 本他肯定要说你不敬业的一个感觉不一定对当老师的人如果不大量阅读简直就是敷衍工作当然我爱读书一部分也和习惯相关

从小就被关在家里不让出去玩直到有一天在书里看到我们会感到孤独所以读书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亲人

前两天连月说他读书就是为了挣钱这当然是很理想的一种读书动力而我一直跟学生说的是大部分时候读书可能是很不值得的事情你读了十几本文学书除了保证期末成绩及格之外不会有任何明显作用既不会让你血压降低也不会让你皱纹少两条更不会让你日进斗金所以我不能同意读书只是为了赚钱

另外一段是这样的他写道我仍然保有一种较为保守的观念对新书抱有一些怀疑尤其是国内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出版环境的确不好作者们大多数才华不足销量也心有余只想卖得多而这种将就读者的作者越多最后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完蛋

看看那些书名就知道了超国外民族的概念敢互联网用俗语言的热潮过于将就主流读者甚至自己都没看过几本像样的作品也静不下心来写作热衷全国签售和名利场远胜于创作本身

不想一一描述总之国内的好书十本里面能挑出一本都困难于是那些已经出版超过 50 年的书里面被无数读书经过率剩下的杰作就成为我的首选人生短暂不可能一一进哪所以优先选择那些保证不会浪费你时间的好书才是正途

时间对待优劣的文学作品非常残酷我觉得这句话抚慰人心可惜很多作者只是为了赚眼前的钱中国读者阅读水平提高不快跟这群作者关系很大

听我读完这两段你大概对他的写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了吧我觉得今天就是站在这个时间点重读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想就是今天如果还有人来写类似主题的文章是不是就是完全不会选择这个写作风格呢因为你整个读下来是非常能感觉到这个写作者的性格和他自己的审美趣味的

这种强势的语气会让今天的读者感受到不是吗我打个问号但是我自己会觉得也许会当然我绝对不是说这样的写法有问题这也不是这期播客要聊的点然后我只是在重读的时候意识到其实每个阶段的社会情绪与每个阶段最出圈的写作风格或许是形成某种配套的

当然这里我所说的写作风格就是指自媒体时代的写作不是那种严肃的文学创作这里就不混为一谈就是当时代往下走的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那种高昂的强势的自媒体写作风格而是一种更抚慰人心的写作者自己把自己藏得更隐蔽的一种写作风格

那我们说回正题尹珊珊的这两篇文章呢其实她是在讲如何阅读如何有效的阅读她提到的几点对当时的我是非常有启发的可能放到今天也不是什么秘诀了甚至其中有一些点我也觉得不再是真理了

但是我觉得对当时我还是很有启发的一个是他提到他很少读当代文学尤其是中国的他的建议是读书的话呢首先要读那种出版超过 50 年的被无数图书经过滤下的杰作

这在当时真的对我选书是构成了一定的影响的所以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怎么读大陆这边的当代文学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这个还有一个点是因为跟我当时参加艺考也有关系因为艺考的面试的话它是需要你准备一个书单引单的

包括尹珊珊自己本人其实也是当时一考你考编导专业的话会遇到就是面试的时候会遇到的老师那个时候我就发现一考生他内部似乎有一个标准的书单影单接下来这一段大家当玩笑听一听就是比如说书的话如果你考中戏的话呢你肯定是要读契合福莎士比亚这样的戏剧杰作的

小说的话呢就首选乔伊斯的《杜伯林人》因为所有人都会告诉你说这是短篇小说的经典你一定要读然后电影的话如果你考北电的话呢十个人估计有八个人会和你说我喜欢低俗小说再高几点的话就说安德烈塔克夫斯基

这在当时的我我自己都是看不懂的很有意思的是呢我在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读当代文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就是我在几年前去参加过一个戏剧工作室组织的新文本写作工作坊

他其中的这个组织者是就是这个戏剧的创作者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他们两位都是非常厉害的戏剧创作者他们就会说读同代人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可以知道其他人在关心什么在想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

创作者的视角甚至你不站在创作者的视角我觉得了解同时代人在注意什么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其实背后就是需要你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勇气嘛

然后尹珊珊在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我当时也买了它是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就是类似于一个文学批评这样的书其实西方正典的确在当时是跟木星的文学回忆录他们两本书我觉得也有点像吧就是对当时的我起到的作用都差不多就是辅助我去阅读一些大布头让我觉得阅读大布头的过程不至于太无聊

但最近呢我又去回看了一下西方正典你所选的文本就是

就是我就发现布鲁姆他选的那么多文本但是里面只有三位是女性作家由此可见呢九年前我能读到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我所理解的经典是西方老白男所定义的经典也是高度父权化的这就能解释我当时读一些书的感受就是你隐隐约约能感知到你也就是感觉到自己的心灵也经历了一些激荡但是

它与我的生活的关联性非常小这个落到我自己的写作的时候就是这些书这些语言就会把我的语言变成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但是我绝对不是在指责尹珊珊说的阅读方法没有用恰恰相反是有用的而且也在当时让我读到很多的好书而且这毕竟是九年前嘛你也不知道她今天是如何来就是看待这些她当时写下的东西的那接下来呢我要介绍的第二位写作者是樊小春樊小春

我已经有点忘了我最早是怎么知道他的他在我的阅读经历里面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而且也是非常特别的一位因为严格来讲的话其实他不算是专业作家吧就是他不是专职写作者而且他写的也不是虚构的小说是一些像思想短篇的文字就是有一点类似微博那样的文体如果说尹珊珊对我而言就是

他是启示我启发我去读什么书那我觉得樊小春就是在我知道读什么书之后他启发我怎样读书和怎样写作的写作者我买的第一本樊小春是他的不必交谈的时刻然后非常

奇妙的是我发现这本书也是在 2016 年出版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灰色就是非常特别的一本书因为我很少看到会有书的书封是黑灰色然后它的书名是用蓝色的那种字体 highlight 因为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形容这个字体

它整体的设计就非常像早年你读那种音乐人出版的书的感觉然后这本书里面它有一章叫《阅读备份的世界》是一些它关于阅读的笔记其中有一篇对我印象就是也非常深就它写它说读书是要配速的

这个是他的原文啊我读一下他说一流的书要扎实踏实的看二流的书要提速看匀速不是公平配速才是公平今后要花更多的时间看原点我们看二流的书是为了看一流的书做准备的当然如果你够坚强应该守住一流看原点看树干

我当时就是读了他的这本书之后从此我的脑子里面就刻下了两个有关读书的印记一个就是读书是要配速的一个就是读书是要读原点

到我自己的硕士阶段的时候我也还在体会这件事情就什么是读原点什么是树干我觉得它很像是我们写论文的时候说你要写论文的那个引用你要去找它的最最最最最最初的那个出处这个过程不仅是写作者写作劳动的重要一环就是它也是写作写作劳动的一环

具体来说就是我以前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是不太理解标引用这个事情的意义的就是我指的不仅是在学术写作里面你要去标引用而是你包括在口头表达在

只要你在做公共表达你在任何地方或者说你发一条微博你都是要做引用这件事情的当时我就是一直觉得为什么写作你就仅仅只是写作还要不要引用因为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写东西包括我自己写论文的时候我觉得

你写了我本身没有那么辛苦但是我觉得你去标引用对我来讲还是一件虽然你有各种工具可以用吧但是我觉得还是一件挺费时间的事但是后来就明白了其实这是对他人劳动的致敬因为我们的劳动也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去完成的而且你能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劳动的过程当中你能看到一个无论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一个

理念它最终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脉络是怎么来的那说到樊小纯呢我就想顺着他去聊一下关于阅读的平台这件事因为樊小纯他不在微博发内容以后呢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读不到他的文字的后来我就发现他最近一两年开始在就是 substock 上写

写 lose letter 我猜有一些人对这个平台也不是非常的陌生的中文世界里面我另一个比较常看的类似的平台是 matters 这个平台其实他们应该是跟端传媒是有关联的因为好像也是那个

对也是端传媒他们搞的然后上面会有一些台湾写作者或者是离散在外的写作者发布的文章那我想试试这个说一下阅读平台的选择因为其实当我说阅读的时候可能

几年前我们还是在说读纸质书或者要不然就是电子书但是随着这几年 newsletter 的发展有很多写作者也会选择在 substock 这样的平台上说个题外话就是齐泽克也在这上面有发文章就是最近一两年好像就是去年开始发的吧

然后我自己这几年有一个阅读体验是以前我可能就是阅读或读书就读纸质书嘛最多加一个电子书报纸但是近几年我发现我经常穿梭在不同的平台里读而平台的选择有时候不是因为这个平台本身而是因为我想读的某位写作者他在这个平台上写字

就是我不是因为找到了这个平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作者而是因为我想读的作者他在这个平台上写字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平台另外一个点就是

我发现写作者选择在哪个平台发或者以怎样的形式发也能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写作者的生活的变迁或者他们的生活的状态就是是流动的不确定的警惕的去中心化的具有一定私人性质的

包括疫情之后我也能感觉到有一小部分的中文写作者们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写作的迁移对大多数写作者来说选择 StopStock 这个平台可能很大原因是看中了这个平台它是付费订阅制以及审核是非常宽松的与此同时我自己观察到的是对墙外的一些中文写作者来说

Substock 的邮件发送形式也给写作者多了一层安全感可能写作者自己没有非常想要把自己当前的生活暴露在更多人面前这一点是我也读到樊小纯在他三月的这个邮件里面他有写到这个他就

他就是说他其实目前没有希望非常多的人知道他在这里写就是事实上重新找到他重新读到他的文字的确是等了一阵子而且这样的连接无论对于写作者还是读者来说我觉得都会更加珍惜吧因为我们真的是有感觉在那种各自的生活里面生活了好一阵子然后现在又重新见面了

顺便其实也不是给自己打广告因为去年开始我也有在 substock 上写 lose letter 嘛但是因为我很少写我写了两三篇就没有写了但是我因为写了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意识到其实我在不同平台上写的内容会

会挺不一样的甚至语调都有所区别这种不一样呢一方面肯定是跟我当时所处的状态有关系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在想会不会是因为我知道某个平台它是一个相对隐蔽的空间所以我也会更肆无忌惮一点而这样的预设呢它也影响了我

但是我觉得当下好像已经不是了

就是任何类型的创作者都不太可能完全隐身在作品背后那最后一个部分呢我还想聊一下阅读的位置什么是阅读的位置呢一个客观意义上的一个是客观意义上的阅读时的场景另一个呢是主观意义上的一个阅读的心态

就是我不知道大家这几年的阅读状态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校园时期的时候你其实是会有大段大段的时间就整块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

但是出了校园呢那样整块的阅读时间就变得很奢侈了那它奢侈的不是说没有那样的时间因为你只要找嘛只要挤总是能有时间的而是那种阅读的专注力被其他的事情或者更琐碎的事情挤占了

或者说你要花比以前读书时候更大的心力去进入到一个虚构的文本里而且我自己观察到我自己身上有一个变化是以前我可能读社科类的书籍读的是比较少的我有朋友就是他是完全只读只读社科类的书籍就读小说读的非常少但是我最近几年就会读一些社科类的书然后读虚构小说好像反而会少一点

我在整理这个变化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其实我背后有一个心理上的变化就是我觉得现在读虚构小说它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你进入到一个完全虚构的文本一个虚构的世界观的时候其实会感觉到一种无力就是它很像冒险没有什么安全感但是这首科雷的书籍呢它就

很像是筋骨它是为我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是带给我很多力量的所以疫情之后或者疫情那段时间我会倾向于去读一些社科书

然后要怎么解决我的注意力被其他的事情占据的这个问题呢因为对我来说阅读的确是一个了解世界积累知识的途径嘛然后我就发现我最近两年会特别喜欢利用一些碎片时间阅读并且是长

场景化阅读比如说我在读腾通部这样的移民文学的时候因为作者他也会在书里面写就是火车这样的场景所以我读这本书的大部分场景其实就是发生在火车上并且阅读时的代入感就会非常强烈我的视角也会在某一刻不自觉的与小说里面女主角的视角重叠

另一个例子就是我前段时间读了静井老师写徒步的一篇文章我觉得我之前就是对那种自然类的书写或者对现在有一些很流行的徒步类的写作是非常无感的因为我很缺乏相关经验也是最近这一年我对徒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前几周跟着大部队去山里徒步了一次以后我就趁着身体的酸胀感读了静井老师的稿子

读下来就非常的顺畅也对其中的一些描写产生了共感所以我现在常常就是会把我一些想读的书和稿子积累起来在某个时刻进行一些场景化的阅读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注意力的重始

另外一个主观意义上的位置呢就可能会比较抽象了就是我最近意识到这一点是我在读后浪他们今年出的一本书叫他来劈开这山然后我这本书里面他有一个 slogan 就是说重建一座属于我们的故事屋作者就是将过去的童话故事进行了重述写成一个个具有旅本味的童话故事我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诡异的感受我也很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就是因为我小时候是读那些父权本位的童话故事长大的嘛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能感知到哪些情节它在过去的文本里面是一个什么样子

然后他来劈开这扇的作者他又如何进行了打破重组进行了重塑就好比一个故事库里他的素材是这些作者要如何将这些素材进行重组拼接成一个新的女性故事于是我读的时候就会特别清醒的感知到作者调动的哪几块地方以及每个调动的地方我发现它都对应到现实中的某个新闻

读这个书的过程当中就让我意识到我今时今日站的位置就是一个在新旧中拉扯的位置这个位置一边会让我反思过去叙事的单一性一边也会让我惊醒于就是

如今叙事突破性的难度因为我能想象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刚读小学的一个小女孩如果我从小接收到的文学教育就是他来劈开这山的教育那我的成长会不会更勇敢一点我对女性同盟会不会更友好一点

我觉得不是在说这本小说写的不够好因为我也看到有一些豆瓣评论会说这本书就有点像是在喊口号那我恰恰觉得今时今日这样的口号是需要有人来喊的至少喊出来才会有下一步好那以上就是这期播客的全部内容了我们下期再见吧然后也祝大家图书日阅读愉快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