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阿富汗》虽然写于20年前,但书中描述的阿富汗社会和文化现状与今天相比变化不大。通过班卓的旅行记录,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阿富汗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女性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困境。这种具体的、个人的视角让读者对阿富汗的理解超越了新闻中的抽象概念,提供了更真实、更鲜活的体验。
班卓作为一位独自旅行的女性,在阿富汗面临了许多挑战。她遭遇了性别歧视和骚扰,例如在喀布尔找旅馆时被拒绝入住,因为当地人不接受没有男性陪伴的单身女性。她还经历了身体上的骚扰,如在集市上被人用兵械砸后背,以及在旅馆被少年捏臀。此外,她必须穿着布卡(穆斯林罩袍)以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这让她感到幽闭和不适。
班卓在阿富汗旅行中遇到了几位重要的人物,包括喀布尔旅馆经理阿里、警察纳维德和诗人穆利。阿里是一个孤儿,虽然沉默寡言,但帮助班卓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问题。纳维德是一名年轻的警察,他热情地帮助班卓,但也因经济问题向她索要钱财。穆利是一个会说英语的年轻人,他对班卓表达了爱意,并试图说服她皈依伊斯兰教。这些人物展现了阿富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班卓在阿富汗旅行中与当地女性的互动非常有限,因为女性在公共空间几乎不存在,她们大多被隔离在家中。只有在沙赫伯的家中,班卓才深入了解了阿富汗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与沙赫伯的母亲娜丽亚和妹妹德娃建立了情感联系,特别是德娃,她虽然不识字,但对班卓充满好奇,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友谊,例如为班卓涂抹指甲油。
班卓的旅行文学与近年来流行的非虚构写作不同,她没有试图通过新闻记者的视角去透视一个国家,而是专注于记录自己的旅行经历和与人的互动。她的写作风格简洁、直接,充满了对具体人物的关心和描写。她通过个人的视角,展现了阿富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进行宏观的政治或历史分析。
班卓在书中反思了旅行的意义,特别是通过与史太郎和一位美国旅行者的对话。她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探索外部世界,更是对自我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她担心自己会像那位美国人一样,迷失在旅途中,无法找到生活的方向。班卓认为,旅行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惯性漂流。
人和书的相遇,有很多偶然。我以前就完全不知道有一本叫《陌生的阿富汗》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阿富汗的游记,出版于2005年。差不多二十年后,这本小书重版了。我才终于读到它。
这是一本比我想象中更好的书。这期节目就来聊聊它。
--
「2024我的私人阅读十佳」征集已经开始,详情可以关注公众号:魏小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