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03 《焦虑的一代》:手机如何毁了年轻人?

203 《焦虑的一代》:手机如何毁了年轻人?

2025/5/2
logo of podcast 不止读书

不止读书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魏小和
Topics
我观察到智能手机对人们负面影响被低估,尤其体现在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和沮丧。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负面情绪、比较和炫耀,让人疲惫不堪,兴趣被不断偏移。我自己也曾深受其害,通过减少手机使用时长和次数来缓解焦虑,效果虽不明显,但有所帮助。 我养成了延迟查看手机社交软件和保持手机静音的习惯,这有助于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智能手机正在重塑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其影响值得关注。 《焦虑的一代》指出智能手机普及与青少年焦虑、抑郁和自杀倾向上升存在关联。社交网络的点赞、评论等互动会影响情绪,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巨大。社交网络上的羞辱比现实生活更难以忍受,因为网络空间无限延展,让人无处躲藏。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越多,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安全主义的过度保护也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导致他们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减少。学校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现在的孩子是在一种“手机式的童年”中长大,缺乏玩耍式的童年体验,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瘾等危害。虽然每一代人都有焦虑,但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是导致当代年轻人焦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青少年焦虑问题,我们需要限制学校和网络平台上的手机使用,改变对金钱的观念,认识到赚钱是正常的行为,减少手机使用频率,多进行线下活动。不同社交平台对用户情绪的影响不同,我们需要警惕并有所改变,在网络上拥有更良好的互动,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更丰富的人生。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大家好,我是魏小和首先祝大家劳动节快乐你放假了吗?有没有去哪里玩呢?我明天就要出门玩,所以下一期不知道能不能够准时上线如果没有的话也请大家原谅,先提前请个假那今天这一期节目呢,还是来分享一本最近读完的书那这本书呢,叫做《焦虑的一代》

它的副标题是《怎样如何养育手机里炮大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他之前有一本书非常的著名叫《正义之心》也非常的受到关注和好评那这本《焦虑的一代》呢是他去年在美国出版的一本新书

谈的就是这一世代就是 95 后的这一代年轻人他们被他命名为焦虑的一代那他们为什么焦虑呢他们焦虑的来源是什么呢作者他的一个观点就是他们焦虑的这个来源和这个智能手机有非常大的关系那他这本书其实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那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察觉到我对手机的依赖和手机对我的情绪的影响我确实常常因为手机而使自己感到焦虑我最近常常觉得这个智能手机对人的负面影响确实是被低估了

就我自己来说我常常感到的焦虑和沮丧很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交媒体就是你打开手机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吐槽批评炫耀比较到处都是不安痛苦人被过多的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当中

很容易就疲惫不堪这种投入不是建设性的不是你去长期的关注一个感兴趣的事情然后投入其中的那种满足感而是不断的被撕裂然后兴趣不断的被偏移不断的转换焦点同时让自己接受太多信息所造成的一种焦虑手机就像是一种流它慢慢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总是会忍不住地拿起手机有时候看书的时候甚至也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来翻两下这里点点那里看看一开始可能只回复两个消息但是拿起手机之后呢你就不自觉地刷了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呢在结束这个过程之后呢还会陷入一种自责当中就会陷入一种沮丧的情绪所以呢我最近这几个月去年下半年以来就有意识地在降低自己的使用手机的时长减少拿起手机的次数我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屏幕使用时间大概是六个多小时

现在差不多降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有意识的降了一些然后主要就是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手机拿起次数也是 50 多次 60 多次现在也稍微的降了一点

成效不是很明显但是有意识地去控制它我觉得对我自己的一个情绪管理还是有一点帮助的我自己来说很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少心情就越好相反使用手机越多情绪就越糟越焦虑越低迷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呢我想起大概在 15 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刚辞职没多久那个时候当然已经是智能手机统治时代但是当时我常常一天

都不怎么使用手机我现在自己使用手机也有一个习惯就是因为我起的比较晚但是我还是会直到下午才打开手机的社交软件来看一下有什么我需要回复的消息就是设定自己的具体的使用时间是我来使用它而不是被动的被它提醒和打乱所以我的手机永远都是静音的

这是我对手机的一个管理但是即使如此你还是很容易陷在各种社交网络当中然后浪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并且让自己感到焦虑那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面对的问题它是一个全球的问题是一整代人的头脑和生活都在被智能手机重塑它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那这本书这本焦虑的一代它就是想要去回答回应这个问题

那他所关注的主要就不是成人所受到的影响而是孩子是刚刚提到的 Z 世代 95 后 00 后作者在这个书当中的前一章用了很多很多的图表试图证明就是说智能手机的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这个焦虑的

表现他的抑郁的表现自杀的倾向在全球的多个国家都上升了这个时间点呢恰恰在 2010 年之后为什么是 2010 年呢因为那个时候正好这个 2007 年的时候 iPhone 发布然后 2010 年的时候整个全球开始这个智能手机的普及

同时社交媒体也迅速的发展不管是国外的 Facebook Twitter 还是 Instagram 还有国内的微博微信小红书每个人都将时间都大量的投入其中成年人是这样青少年更是如此

那这个社交网络对人带来的影响其实以前已经有很多书都写过了网络上的点赞评论人际关系给孩子们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同时又让人上瘾我自己也是在 2013 年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我从 2008 年开始有第一个手机然后到 2013 年之间用的是一个诺基亚的很小的一个

摔在地上它会四分五裂但是你可以把它拼好的那种手机那个手机只能打电话然后屏幕是很小的一块绿色的所以在 08 年到 13 年之间如果要上网的话其实是需要去网吧或者是自己有一个电脑现在的直接使用智能手机长大的孩子可能就很难想象那样的一种场景

那关于这个社交网络对人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大概都能够有感受比如说你刷朋友圈刷着刷着看到你往日的朋友突然混得很好然后自己就兴起了这个比较之心或者说

你发的一个东西发出去一直都没有人给你点赞你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发的内容不好啊我照片拍的不好看啊或者说有人在你的这个照片底下留言说哎你这个衣服不太合适或者你又胖了等等

这可能都会引起你的一些焦虑或者你发了一个你的孩子然后有人指责你的孩子说长得不好看等等就是所有的这个互动评论点赞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你的情绪而同时你又如此的希望别人去对你

进行关注就是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放大了自我放大了对自我的需求和关注那成年人其实还是可以有一点的屏蔽效果的作者他特别关注的就是未成年人就是这些青少年他们在社交网络在这种智能手机的前提下的社交网络底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最近这个上次我们还谈到了那个音剧就是《混沌少年 10》实际上那个剧集当中呢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到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对这些 13、14 岁的孩子的影响那个剧集当中除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的这种男性乞丐的影响其实智能手机或社交网络在这种分化

让人和人之间变得更孤独和隔绝是非常直接的就像这本书的作者所说的维护自己的社交账户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很多孩子也是苦苦支持逼自己坚持下去否则他们就追不上热梗甚至会被孤立那那个《馄饨少年时》的剧集当中有好几个人他其实就在社交他不会欢迎在社交网络上会被

其实社交网络上的这种羞辱会比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羞辱更加的让人无法忍受因为社交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无限延展的空间理论上谁都可以看到所以人是无处躲藏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人还是可以做一些物理切割如果你对环境不满意的话其实你可以搬家你可以转校

但是一切都在网上的话你有了自己的账号然后你以前的一些事情就很容易被翻出来那就会造成这个人的心理压力的进一步的提高在这本书当中作者介绍一些调查研究显示 10 到 15 岁的少年越是使用社交媒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就是越低两者臣妇相关提纲上来说

不仅是青少年就算是成年人你使用社交网络阅读你的这种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会下降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受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那作者认为呢这个两个原因阻碍了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除了这个前面提到的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影响之外呢另外呢就是安全主义的渗透

所谓的安全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他所说的这种过度保护不仅是在美国或者说在英语国家在中国也是这样的所以它也是一个全球的情况就作者介绍了一些美国发生的不同比如说在七八十年代可能社区当中孩子们都是在外面一起玩的都是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撒野

邻居也会帮忙照看孩子但是现在呢孩子们可能都不会自己上下学了所有的父母都变成了惊弓之鸟谁都信不过既信不过邻居也信不过路人更信不过自己孩子的能力可能来自于很多的新闻报道就是陌生人非常的可怕虽然美国没有这个拐卖儿童这么的一个事情但是美国有很多什么呃

性犯罪啊恋童辟啊这些新闻还有很多的一些事件就可能也会导致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安全也是非常的忧心那在中国当然也是一样的你不管是去中学门口还是去小学门口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家长来接送孩子上下学

这是在城市当中我不知道在乡下会不会好一点因为我自己是在乡下长大的然后从乡下然后到镇上其实从小学到中学完全都是自己上下学从来没有这种接送的情况就像作者所说的实际上整体而言我们的这个世界比几十年前是安全更多了

中国也是这样的比如说 90 年代其实在小县城里是很乱的有很多的暴力事件的但是那个时候其实大家对于孩子的这种保护呢没有那么的过度这种保护的过度就使得孩子会隔绝掉和这个现实世界的很多的交往交互然后呢同时让他们只专注到自己的这个课业当中

如果你正在读中学的话你可能会被要求到除了你要去上各种培训班之外你可能被要求每天就是上学上学上学做作业做作业然后做卷子没有别的事情甚至我们这里还看过一些新闻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就是有一些学校里

不记得是中学还是小学甚至连课间的十分钟都不能让孩子出去玩耍而是让他们趴在座位上因为这样会更安全如果出去跑到了摔到了那学校就要负责任其次呢这个孩子们玩的游戏的种类然后玩的设施也是要尽量的安全

整体而言就是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一切现实环境都被包上了一个泡沫的薄膜这种谨小慎微的防护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好处就像作者说的儿童的成长需要摔打需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消化战胜困境如何排解挫败感如何处理小的擦伤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限制在家里没有

没有办法更多的有户外活动没有办法更多的和这个伙伴们一起玩耍他就不会有更多的时间让自己成长他的大脑会长期的属于一种防御的模式这个防御的模式呢反面就是一种发现的模式就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发现模式他就会比别人更快乐更友好对新环境和新体验会更加好奇因为他

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不安全嘛那如果你长期处于防御模式的话则会更容易戒备焦虑缺乏安全感作者提到了一点我觉得还蛮有共鸣的就是他写到在 2010 年那时很多书籍言论演讲者和观点并没有引起很大的争议但是到了 2015 年他们突然就被认为具有攻击性危险性和创伤性

确实是这样现在我们在网上会看到大家的这种敏感度会进一步的提升了很多事情都是感觉有攻击性的所以每个人好像都要小心翼翼的这种感受我觉得中国网友也应该也有切身的体会那种畅所欲言的这种状态其实是慢慢的消失了所以这两者一结合就是智能手机的影响加上这种安全主义的过度防护

孩子们就渐渐地告别了冒险式的玩耍父母的监管日益加强但是同时呢他们对网络又不设防那这两方面加在一起呢就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童年的大重构这个玩耍式的童年示威了

现在的孩子们是在一种手机式的童年当中因为作者他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学家所以他也提到了说成长的需求他就是需要自由的玩耍需要现实的交往的那种研究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结果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确实是玩耍式的童年是很珍贵的或者说很值得回忆的

我不知道听节目的大家都是多大年纪是不是 00 后那你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呢也可以在评论区来分享一下或者说你是 90 后 80 后或 60 后 70 后都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童年 OK 来讲一下我的童年我觉得可能就是所谓的玩耍式的童年虽然我是一个留守儿童就是童年的时候是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我在外婆家长大在乡下

在乡下的话其实就非常的野没有人会叫你一定要每天读多少书也没有什么课外培训班也没有任何的这种幽稽主义的标准下了课呢就是疯玩和整个村子里的小伙伴一起爬山爬

爬山也没有什么目的,就是爬山而已,或者下河,下河翻螃蟹,或者游泳,或者呢就在门口的水泥地上用这种粉笔画出一些格子,玩各种游戏,有工程,就是几个人防守各个角落,然后还有丢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非常古早的游戏,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和人直接的互动,然后

一群人走很长的路到了另一个村庄去看别人舞灯笼就我很容易想到童年时期的很多这样的场景

大概就是作者所说的玩耍他在这里提到的这种真正的玩耍是有个定义的就是需要由参与者自己来选择项目和主导进程追求的是玩耍本身的乐趣而不是被他人操控着去实现其他的目标或效果那实际上有一些游戏呢就是被规定好了一个程序的然后你进入比如说我们玩的电子游戏大概就是这样

但是作者所说的这种自由式的玩耍,那就是完全没有规则的,自己去创造规则,然后自己玩。我看到就是有些商场当中会有那些给小孩,几岁的小孩去进入的那种游乐场,然后家长可能就在门口或是在商场里待着,孩子呢就在里面疯玩。

几个小时但是那里面呢就是一个非常塑料的很安全的有人看护的一个地方它当然很安全但它同时呢就是一个人为的世界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乡村经验就是在天地之间的这种感觉还蛮难得的城市确实太逼则了但是很可惜我们大部分人都想要在城市立足也都想生活在城市

所以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都被重构了。那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中的隔绝和孤独,另外一方面就是网络世界当中的仕途抱团取难,以及这种社交网络它的机制所造成的上瘾和它的那种数据反馈给人带来的焦虑和痛苦。

话题一方面过度集中一方面又过于碎片所以在网上你很难获得那种建设性的感受这是这几年我自己的一个蛮强烈的一个体验

这样的一个状况会造成什么样的那种危害呢?作者提到了四种危害,一个就是社会剥夺,一个是睡眠剥夺,一个是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瘾。但成瘾呢,我们都很了解了,之前还有一期专门讲了这个,注意力碎片化不仅是孩子,我们也注意力碎片化了,你现在能看一个完整的书,其实都需要很强的注意力,那睡眠剥夺也是的呀。

你很容易就是被这个手机有特别多的这个刺激所让你的大脑过于兴奋所以你睡觉也总是会越睡越晚那社会剥夺的它的意思就是孩子们不参与到具体的生活和具体的人进行交互而是待在房间当中变得很孤独孤独感我觉得是所有的青少年就是青春期的时候都会有的这种体验那种体会因为

那个时候就是会对整个世界更加的敏感很多的情绪和感受都被放大了这种状况再加上这种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的放大可能会对人造成更加强烈的影响也许可能会有正面的但也有很多是负面的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书品吧就是

主要的观点就是说这本书提到的这世代它的这种焦虑可能确实存在但是呢它不一定完全就是由智能手机带来的那可能还和整个家庭关系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很有关系那作者他只是把一种相关性给它

变成了因果性所以这是他批评的一点另外一个观点就是不仅是 Z 世代焦虑就是所有世代都焦虑除了这个 Z 世代 90 后 80 后 70 后 60 后每一代不都焦虑吗

关于一点确实是这样的就是除了智能手机其他的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也会影响到新一代的这种整体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但是呢这个智能手机或者说社交网络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变量这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但另外一点就是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人的焦虑这个话当然也是没有错的比如说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啊

房贷然后经济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中年危机当然会有很大的焦虑但我想这个作者他主要想说的是一种多出来的焦虑或者说是不一样的焦虑很大一部分确实是由这种新的媒介环境所带来的

这也是值得关注和进行思考的那实际上这些东西他前两章就基本讲完了那他后面还花了很多篇幅来讲什么焦虑的女孩孤独的男孩然后如何去改变这一切呢

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比如说在学校当中就不允许使用手机所有人都不允许使用手机不仅是上课就进入学校就不允许使用手机然后包括各种网络平台公司你要有更严格的青少年的准入的机制政府也要建立更完善的规则列出了蛮多的这些建议

作者还是很乐观的他认为发现问题就改变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社会学校然后家庭一起来解决一起来面对就可以改变这个现状但我不知道我觉得还是挺严峻的吧如何更好的通过网络让人和人连接在一起获得成长快乐

快乐满足而不是分裂痛苦焦虑这可能是一个很长远的课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的课题去看一下中国的几个社交网络其实我觉得

微博反而是一个比较公共属性强的一个空间虽然它现在已经完全地被明星大势所占领但是它好像所产生的焦虑感还是小些的小红书是一个新的焦虑产生的来源因为小红书上的人设属性太突出了然后

然后还有一点呢就是小红书他和很早以前的豆瓣小组有一种相似之处就是很容易激起人的负面情绪很容易放出很多人的那种邪恶的那一面呃

小红书上有很多很多的内容都很像大字报而且这种大字报呢是扫射到各个层面名人啊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啊身边的朋友啊同事啊所有人都可以变成这个大字报的扫射对象

负面情绪是很容易有凝聚力的所以也很容易有流量的而且这样的帖子也会更容易获得流量那当然流量在这个平台上就是生意所以就像赫拉利他在去年那本《智人之上》当中提到的就是平台实际上

是在主动的让人在社交网络上更加的撕裂然后更加的互相攻击因为这对他们有利那个人如何去做呢第一方面就是要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在线下更多的去和朋友见面然后去散步

去吃饭吃好一顿饭然后多多地读书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重新回到线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需要锻炼和学习的事情那另外一方面就是更加有好好的在网络上发言要想到你说了一句话

的对面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账号而已我觉得有这样的一个想法的话至少你不会变得那么的变形突然想到之前看到不知道在哪看到的一个说法就是媒介确实会影响人的

他说很多 80 后 90 后他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那大家在家里看电视呢就是用遥控器那我看到不喜欢的台呢就会换掉这个台看下一个但是呢更年轻的一代呢他们是在这个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他们更多的就是去点屏幕去交互这个交互是他们从小就会做的事情

所以看到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东西也会非常主动的去发表留下自己的评价负面的看法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准不准确但确实是一个还蛮有意思的观察好

好的那关于这本书呢我们就谈到这里吧实际上我们没有谈到太多它里面的数据还有它的一些内容但是它核心的观点其实就很简单就是智能手机包括这个过渡的安全主义共同让下一代 Z 世代变得更加的焦虑了那它也列出了很多的看法然后怎么办很多的建议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它也有很多这种美式畅销书的这种

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车古路话来回说有很多很啰嗦的部分但我来谈或是想分享这个书的原因就是他谈到的这个点这个现象我觉得确实是

真实存在的也挺普遍的而且不光是孩子所有的成年人也在被这一切所影响希望我们都能够有所警惕然后有所改变希望我们都能够在线上有一个更良好的收获然后更多的在线下有一个更丰富的人生突然鸡汤了那今天节目就简单的到这里结束吧我来看一下好像还有几个问题可以回应一下

首先是 Verity 他的一个留言是想听听怎么克服对金钱的羞耻感这个话题因为上一期我讲到自己以前呢就是不好意思谈钱觉得如果你要做一个内容还要收费的话会觉得非常的羞耻然后也不好意思收费就是对自己值钱这件事情非常的不放心不敢伸张自己和金钱的这种价值之间的联系嗯

怎么克服的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会喜欢钱吧或者说每个人都需要钱每个人也都觉得钱是好东西因为钱是一般等价物嘛钱它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你的价值所在虽然整个环境上文化上我们没有那么的重商但是

企业家或商人还是会被大家认为他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他赚的钱多他赚的钱多就说明他很有能力所以他赚的钱多这里面有一些换算等式所以赚钱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件有羞耻感的事情如果你做的是你觉得你自己认可的然后你拿出了你的劳动

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得到收益,这本来就是非常应当和正常的事情。为什么会有羞耻感呢?是啊,为什么会有呢?但是我以前就是有这样的羞耻感,我觉得可能在听众当中也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羞耻感,比如说你在这个公司里工作,你也不好意思和老板谈工资,我觉得有这种羞耻感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以前的教育,就是对于商业化这一块的教育太少了,

我们太喜欢纯粹的东西了就是太喜欢看一个人的动机太喜欢道德纯洁主义一个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这样的是讲究伦理道德是排斥商业的

另外我们的这个无产阶级传统的也是一个伟大高级的理想我们更愿意去赞扬雷锋这样的人所以金钱本身就是被贬低的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吧那慢慢的就认识到世界并不是一个象牙塔的世界

你也慢慢的认识到商业社会是一个正常社会,然后呢,金钱在这里面完全不是一个负面的东西。随着你对这个机制,对这些文化后面的东西认识的更多的话,慢慢的你可能就会放下很多你以前的这种羞耻啊,或是执念。

还有一条留言是说小河写一本贵州旅行的邮寄吧我是一个贵州人感觉深入发掘贵州的山山水水人文风貌的邮寄很少如果可以麻烦你推荐两本那我可能也写不了我只是非常浅的走了一点

可能可以写一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还持久的没有被写出来,写了一个开头。关于贵州的书呢,其实我也没有读很多,但是有一本地道风物的前东南的专题,里面对于前东南就有蛮详细的介绍,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读一下。另外还有一个听众是《慢慢说》,

你说书到了刚开始读立马喜欢上了期待也这样走一场不知这位作者的书还有其他可推荐否

这是上一期的最近看的几本书的一个留言你说的这个是旅行人性渣吧在那里我已经提到过陈嘉印他是一个哲学家所以他的其他书都和这种类型很不相关但我也很喜欢非常推荐你去看一下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除此之外我又收到了信件首先是香应该是香吧

是一个拼音你说上期听了片头之后就立马打开想要写一封留言自己也是和很多听众一样打开播客被推荐然后就听了听了之后呢就

关注了去年很喜欢旅行文学因为去中亚的背包旅途中一边看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一边旅行感觉特别有趣哇太羡慕你了我还没有去过中亚呢然后接下来的几次旅行也尝试相关书籍和目的地的联动感触很多后来我去了几次日本看了纵深入山海自在京都还有在飞机上落泪的东京八平米

我当时偶然住到了一些和书中内容很相似的地方生活了几天,当看到书的时候有一种和自己遇到的人和事结合起来的感性。4 月份更神奇的是,有幸在广州方所,我还能看到小赫和吉金人对谈。确实,这个 4 月初的时候,我和吉金人在方所有一场这个他的新书的活动。

原来你当时就在现场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我们在一个现场然后虽然互不相识但是现在呢又通过这个声音通过你的信有了一次进一步的交流很奇妙

然后上一期内容听到下个月去瀨户内海的想法就等一个偶遇所以你也要去瀨户内海吗我可能就是下一周你去说其实我也算是一个创作者从事自由茶话和线上的绘画编辑人身自由经济还不自由

我觉得会插画都是我很羡慕很佩服的人因为我觉得用视觉的方式来创造会很有满足感毕业后误打误撞走了绘画的道路但写作和绘画还有摄影我都难以割舍上学的时候还开了一个公众号开始记录进入公司就没有再拾起

因为工作后写的东西总是不对劲,几年后刚好疫情的时候有这个契机辞职去大理做义工,开始尝试办打工办自由插画的道路,现在算是逐渐找到了一些幸福感挺强的东西,也期待着更多尝试的自己。哇,太好了,也祝福你啊,就是很多时候去远方然后做一种办自由的插画式的道路,

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我知道可能里面也有很多的这种磨损的东西也有很多焦虑的东西但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应该还是很快乐的也恭喜你开始听不止读书的栏目之后心想哪天也会有人找我对谈吗结果

结果有时想什么来什么,不久前我重拾关于旅行摄影和文字的记录,有一天一位即将申博的研究者就私信我说能不能访谈我关于中亚旅行背包,确认基本不是诈骗后我没考虑就答应了,一小时的访谈过程真的很棒,我有一种第三视角回顾旅行的感觉,对方觉得他的研究还可以找到更深的东西,我也算尝试了一次被访者,结束后我还问他,你是不是魏小和?

因为声音真的很像不是啊那我也很好奇你的中亚旅行的经历啊说不定也可以

确实来上一期节目咱们聊一聊这个你的中亚背包之旅一直在琢磨小何和极星人老师谈到和社会建立一种联系这件事我觉得不是刻意联系而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直在听不知读书从实旅行记录对我来说也是在重建一种联系吧假期快乐太好了很高兴收到你的这封信

也祝你假期快乐虽然你后面写到括号里写深知 007 没有假期但我还是有一个假期的下面还有一封信是来自于商西你说第一次写信给你也是因为最近工作有点忙读书有点懈怠又怀念上大学时交信交笔友的那段时间无论如何谢谢你成为我的树洞啊没有想到我这里变成树洞了也挺好

2025 年开始听播客听到你的声音很喜欢谢谢谢谢但是接受女儿放学时她说听了想睡觉好吧我就说有很多人反馈说听了很想睡觉所以说每个人的观感是不一样的我们无需赢得每个人的喜欢也不可能赢得因为喜欢可以接受你偶尔的口误尽管普通话证书等级比我高我想如果是我的话肯定纠结宠鹿婴儿忘记初心

还没有听完你的所有播客但是感谢相遇较晚于是有了很多选择的权利听到不喜欢的采访节目就直接跳过看到喜欢的作家感兴趣的书名就优先来听总之感谢你每周的更新你的书评常常引发我的思绪走向远方陪我度过上下班的碎片时间希望你可以长久的做下去也谢谢你话说我的普通话的这个证书呢是一级一等啊

但是这是十年前考的后来就越来越不标准了普通话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分不清楚前后鼻音然后这个平翘舌也不是很准确但是我觉得有口音的声音更加有意思因为我不会方言所以其实我还蛮羡慕会方言的朋友

通过播客加了公众号最近也有留言生活里的碎碎念就像关注了一个远方的朋友有一些共同的爱好读书睡觉晚睡拍照记录随遇而安生活不能只有古代经典周遭生活全有略显狭隘

所以感谢网络可以拥有现代同仁诶你这个说法真的还挺好的现代的同仁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焦虑的一代在网络世界当中除了有受挫的那一面焦虑的那一面确实也可能有这种好的连结那有机会想去线下参与你的节目甚至能自然地聊天

哦,还是欢迎你来南京吧,我想请你去先锋书店喝咖啡,去德基看艺术展,去梅花山赏风,总之一年四季都欢迎,谢谢谢谢,南京是个好地方。忘了说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名管理教学的副校长,哇塞,原来是副校长。

好厉害平时工作所最复杂暑假只有 20 天自由工作日多半是 12 小时工作量我看书可能跟我语文老师关系不大因为我身边的大多语文老师都不看书

原来语文老师都不看书的吗我现在基本保持了一年二十本的阅读量读得也很杂最近读了认知觉醒幸福地理学读了让课堂说话小学古诗词教学等专业类的书籍近两年读书会做的一些摘录或随笔目前大概五十篇的样子纯粹是自我满足偶尔也会自豪地发发朋友圈我想读书就是另一种体验走出去走进去

我们在一个无形的盒子里蹦打但是就像你说的总比躺平好躺平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童年农村的记忆没有网络的记忆给我们的人生铸就了天真单纯的底色你最近一次播客里的共鸣不知道对不对无所谓走向哪里人生正是因为没有意义就更值得一过啊 碎碎念了半天感觉正好因为有时与人当面交流的时候感觉思维会有些停摆容易出神或者目的性太强逻辑之下的一点也不可爱

没有预想的写了那么久可能也没有语文老师的写作负担没有问题也不一定要读我的来信仅仅是作为支持者觉得没有来得及再两百七毛个炮现在写下第一封罢了祝好很开心很开心你能够写到这封信也确实也念了这封信语文老师而且还是副校长

我觉得大家都好厉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自的生活然后又能够在网上有这种一点点的相遇很美好我之前有写过就是公众号里和读者的关系其实和听众的关系也是一样就是一种弱关系很多时候弱关系它比那种强关系

更加的美好因为它是萍水相逢然后也不会成为一种利益关系而是互相就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有一些小小的影响但是却有可能会荡漾到

对方的心中这个也很好好的非常开心在这个节目的后面还能够念到两封信如果你想给我写信的话也可以继续的来信我的邮箱就是魏小和刘玉的全评 at163.com 也许它可以成为一个长期的栏目不知道那最后呢就祝大家节日快乐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