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10 上半年读了40多本书,聊聊这20本

210 上半年读了40多本书,聊聊这20本

2025/6/27
logo of podcast 不止读书

不止读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魏乔
Topics
魏乔:我分享了上半年阅读的20本书,包括经典文学和新书。经典文学的阅读帮助我建立框架,了解世界,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体系的感知。阅读契诃夫的小说,我能体会到人生的复杂况味,并在其中读到熟悉的东西。阅读《漫游在雨中池塘》,我学习如何更深入地阅读小说,理解故事的发生方式。阅读《达洛维夫人》,我体验到语言的流动和内在思维世界的展现。虽然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惊喜,但我仍然体会到它的一些好处。阅读《见树又见林》,我开始反思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并尝试从社会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总而言之,阅读经典文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个人成长。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首先探讨了西方现代思想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梳理了西方思想的演变脉络,并推荐了罗兰·斯特隆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和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两本书,帮助听众建立对西方现代思想的整体认知。
  • 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演变脉络
  • 罗兰·斯特隆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
  • 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Shownotes Transcript

不止读书 读书不止大家好 我是魏乔和今天这期节目是我 2025 年上半年的一个读书总结上半年看的书我数了一下大概有 40 多本然后今天的节目我可能会来分享 20 本左右有一条线索是新书有一条线索是经典文学那经典文学是因为

从 2023 年开始我就做了这个读书营在读书营当中我们每个月会读两本经典文学作品那还有一些新书我之前在节目当中也介绍过了我就不会太详细的来讲好那先从这个老书开始首先第一本是西方现代思想史

这是一个我之前好多年前读过然后非常震动然后这次也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共读的一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我们在这个现代世界总是会感到一种没有办法理解全部的世界然后就会有种虚无感所以你如果能读一些历史思想史方面的书其实能够建立一个框架对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是蛮有好处的那这本西方现代思想史它的作者是罗兰斯特隆伯格

这本书我觉得就非常的好我之前读的是一个很厚的一本这次读的是中信出版的分成了两本它的一个好处是它的逻辑非常的清楚明白而且语言也很简单清晰

里面有出色的人物,有激动人心的革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是我读这本书很兴奋的一个原因我们多少都了解其中的一些片段或者一两个人物但是对于他们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没有体系的感知了解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就好像你走在一个山间的小道之间终于登上了山顶可以一览中山小这样才看到之前的这个地形不至于迷失

这本书从文艺复兴讲起主要篇幅放在了 17 世纪到 20 世纪的 400 年间这是整个西方走向现代的 400 年也是整个世界翻天覆地的 400 年 17 世纪在伽利略、牛顿、迪卡尔、斯宾诺沙、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的帮助下西方拥抱了科学和理性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逐渐分开来

18 世纪又发生了影响巨大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19 世纪是文学的世纪文学成为思想的重要载体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世界 20 世纪有弗洛伊德 爱因斯坦他们的学说将人类带入了不确定的世界现代主义正是从这里诞生然后就是两次大战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持久对峙以及流行文化的风行思想成为专门的领域一次次的思潮一次次的反叛

现在我们仍然处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当中似乎不可能再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来整理一切了但是我们自己可以像我前面说的登上山顶看一看这一趟来路非常推荐大家可以去找到现在是分为两本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读一读

除了《西方现代思想史》第二本也是之前读过的更简单的一本书就是刘勤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完了大部头《西方现代思想史》为什么还要读刘勤的这本书呢我觉得他们两个其实是有部分是重叠的但是写法也不同 测总点也很不同首先他们的时间跨度就很不同《西方现代思想史》它是通史的写法面面俱到按时间的顺序一路从 17 世纪写到 20 世纪的后半叶

读下来可以建立一个框架获得一种立体感《流行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主要是集中在 20 世纪时间跟考前当下第二点 册中的内容也很不同《西方现代思想史》也有关于 20 世纪的内容但是它涵盖的内容更广包括文学 艺术 文化 哲学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个《流行》的讲义则试图从人生难题和社会困境这个主题回应现代性的问题

簡單一點就是說對現代病的一個診斷從內容上它更加的側重政治哲學方面對我們了解政治哲學會更大的幫助另外講述的方法也不同西方現代思想史是傳統的歷史敘述那劉琴的這本講義更像是專題講解語言也更加的通俗易懂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通俗小畅的方式讲解 19 位思想家的成就对于他提到的这些思想家作家都可以在自己深入的去读一读下面第三本是一个小说是我看过很多次的小说契赫夫的短篇小说《雪》一直以来契赫夫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短篇小说家

关于他的故事他的人生之前的节目当中也介绍过他和很多俄罗斯的作家一样都对这个俄国的土地爱的深沉但是他又不像托尔斯泰对于这种农民的有一种崇高的想象他没有那么多的宗教情感但是他更加的懂得人他不喜欢大道理他的小说只是在写一件小事一次遭遇但是在这些小事和遭遇当中你可以读到人生的很多复杂的匡位

这个短篇小说选当中就有很多他的一些各个时期的小说像小官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还有第六病逝我都很喜欢读他的小说你不会总结出那么多道理和意义很多时候只是在写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小说当中读到熟悉的东西读到击中你的东西因为他的小说足够的丰富浩大足够的亲切好读

既然讲到了契合福下一本是一本去年出版的新书但是我是今年读的很喜欢叫做漫游在雨中池塘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它的作者是乔治桑德斯他是一个美国作家

很长一段时间他是写短篇小说同时在大学教书 2017 年的时候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林肯在中英界获得了这个布克奖不过我还没有看过他的小说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那这本漫游在雨中池塘不是小说它是一本讲解小说的书来自于他的课堂从 1997 年开始乔治·桑德斯就在大学里教了 20 多年的 19 世纪俄罗斯的短篇小说

那么我们能从这本书当中感受到什么呢是的我用的是感受而不是学到什么或者说获得什么因为乔治桑德斯他没有给你一个工具箱让你能够立刻的上手他只是带领我们穿过一片森林这些森林是由俄罗斯的经典作品组成的

他们是契赫夫 果戈里 托克涅夫 还有托尔斯泰这本书他会附上这些小说然后再附上他的讲解这些小说总共七篇都不难读他们来自 19 世纪作者和读者之间仍然保持着那种原初的默契你不必练习攀岩 不必涉水就没有那么多花火没有那么多形式的复杂当你穿越他们的时候有时候你会被震撼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被净化了不论如何乔治桑德斯都在森林的出口等着你

等你出来之后他将会带你重新的再走一次同样的路他会走的很慢他会和你在森林当中多停留一会去发现那些你可能会忽略的东西一些蘑菇啊 啄木鸟啊或者是你看不见的菌丝总而言之读这本书就像是七次旅程

第一场旅程就是关于契赫夫的小说《在马车上》在这里乔治·桑德斯充满耐心的教我们如何阅读就像是教那些练习走路的孩子一样非常的用心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都会有自己的节奏但是在桑德斯这里我们被要求停下来我们不再习惯性的前进而是思考并且追问每读一页他都会现身问问你的感受啊延展它们让我们发现故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其中蕴含着哪些美妙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好的小说确实值得反复阅读即使是刚刚读过一遍重读的时候它好像又变得不一样了它展示了更多一切都变得更加的清晰了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在乔治·桑德斯的启发之下你发挥了自己的能力看到了那些忽略的东西几乎是一种魔法然后在读图格涅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冗长描写的必要或者说不是对所有人都必要但对图格涅夫来说是必要的

桑德斯说好的艺术品可以是笨拙的只要它能够打动我们

这里面的启示是每个作家可能都有他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几乎无法改变所以如果你也有志于成为作家不一定非要去模仿那些名家大师你可能会遇到自己的问题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声音乔治桑德斯非常谦逊的说他自己也写作在大师面前不过是一座小山而且是一座垃圾山但是他写道我们必须要做的是羞怯而勇敢的走向我们自己的垃圾山站在上面

并希望这座山会更加的繁茂

不必为你不如大师而羞愧你应该从大师这里学到的真谛是获得感召和快乐偷学技法然后回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去那前面他讲的是这个写作者那如果不是写作者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的话我们还需要这样全情投入的来阅读小说吗是的我想呢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依然充满魅力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故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究竟在读什么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正好看到了一些关于房思琦的初恋乐园那本书的争论就有些人会认为说房思琦那本书呈现了一种弱女形象缺乏力量会给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负面的引导进而攻击林亦涵本人这些人他搞不懂房思琦为什么不反抗他们拒绝理解和同情这样的人物归根结底他们在排斥软弱或者说排斥复杂

在談論契赫夫的寶貝的主人公的時候喬茲桑德斯說我們不一定贊同他但是我們理解他他繼續說我們對他了解的越多就越不願意做出過於苛刻或者不成熟的評價因為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憐憫被激發了

很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文学中感受到这一点反智倾向好像侵入了所有领域人们以一种自恋的无知来拒持所有复杂的东西人们追求纯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开除和消灭那些不可理解的内容它是懒惰、笨拙还是傲慢或者进而有知呢?我不知道

但是这种排斥是危险的因为你很可能是被取消被消灭的那一个即使不是你也会因为这样的想法而让自己变得冷酷起来就像一条河被冻住了虽然它保住了所有的水不会流失但它也失去了流动的可能故事它让我们知道世界之大人之复杂很多人都期望一本小说可以有用不论是教化还是蛊惑在这样的眼光当中故事都是一种工具而已

但乔治桑德斯说我们应该对坚持要求故事发挥某种特殊的作用这件事情保持警惕我非常赞同这一点那如果你想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如何更深入的去阅读小说的话非常推荐这本《漫游在雨中池塘》那继续回到这个经典文学的这个脉络当中下面本书呢是卡夫卡的《城堡》和《城堡》一起读的还有这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包括《变形记》啊还有一些《在流放地》等等

那个我们就不谈了就简单聊一下《城堡》吧这本书我很多年前读过一次但是没有读完大概读了十几页吧然后就受不了了因为它的段落很长而且语言像绳索一样是紧紧的连在一起的并且不断的延伸你不能像以前看小说可以迅速的找到一个有意义的段落然后进入到下一个有意义的段落当中你必须集中注意力死死的盯住它一不留神呢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这种对读者注意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像十九世纪的小说就会比较的简单轻松而且它虽然没有意识流但是它充分的呈现了一种谈话状态这种谈话状态是满意的有一种粘性话语一句连着一句并且非常讲道理是的这里的人讲话都很怪但是又非常讲道理讲逻辑是一种理性过深的情况

但是这种理性又往往导致一种荒诞非理性的结果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奇怪的反差感还有一个原因当时那个译本和书的排版都太不适合阅读了排得非常密所以我就放弃了大概两三年前我又读了一次《城堡》这次读的是文则尔的译本这本书的翻译和排版都很不错我就读完了但是时间久远已经忘掉了容易遗忘的原因就是它的情节并没有很复杂也没有太多的情节

它的故事总共的跨度只有 5 天没有大型的冲突主要的内容就是大段大段的对话以及反复的受挫这本书里的人物其实很多有些很早就出现然后后面又冒了出来很容易搞不清楚谁是谁让人会头晕这次我事先完整的读了一遍然后又读了一遍很奇怪第二遍读的时候感觉第一遍好像完全没有读因为它的密度实在太高了不过由于有了第一遍打底

它就从雾中显现出来更加清晰了对我来说第二遍的阅读是很有兴奋感的因为有很多蛛丝马迹暴露了出来在情节上卡夫卡有很多的设计甚至可以说一轮接着一轮的设计几乎没有停滞的时刻但是如果我们把每一章的行动总结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发展的很快

情感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疲倦或者说累我们和 K 一样越来越累了在第一章 K 基本上是意气风发的他甚至很快就见到了克拉姆而且很快就和弗雷达搞在了一起但是之后是漫长的鬼打墙而且和弗雷达的关系也分崩离析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甚至更加无处立足的禁地当中

另外這本書還有一種冷漠感雖然很多人都會把 K 看作是卡夫卡的投射但是這本書它的情感中立道德也是中立的你不會帶入某一個主人公雖然讀者與 K 的視角緊密相連但是我們對於 K 的了解其實很少很少事實上我們對任何一個人的了解都很少雖然書中的人物會拋白自己的想法並且非常充分但是我們不能完全信任他們的語言因為語言很快就會被否定讀者只能迷失在語言之中感到無所依憑

那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感受在读书营当中我逐章去分析了小说当中的一些元素那在这里就不全部展开了下面本书呢是吴尔夫的达洛维夫人这本书呢其实也是比较难进入的特别是你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因为它也有非常多的人物很多人物并没有前情提要好像默认你知道他们是谁一样的

但是如果你读进去的话就会被他唠叨的吸引而且沃尔夫的语言真的非常好非常的流动就像海浪一样的而且很丰富应接不暇的尘世印象转瞬即逝的想法让你必须集中精力你无法快速的阅读这本书你必须慢下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它否则你会漏掉很多东西

而且你肯定会漏掉的就是这是一本可以看很多遍的书我这次仔细的看了两遍但是我想如果看第三遍的话还是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而且你一旦进入了它你就进入了这本书所创造的那个流动的事迹你的大脑会被激活这是一种非常无与伦比的感受

电影它可以给人无与伦比的视觉印象但是它没有办法穿透这种印象进入人的思想沃尔夫却结合了这两点一方面让现代生活流动起来充分的展现出来同时它还展现了一个内在的思维世界这种阅读的满足感是纯情节的小说给不了的它会让你对阅读的预指一再的拔高虽然沃尔夫已经很著名了但我想他可能还是被低估了

这本小说写出了一天之内的蓬勃它虽然写的是 20 世纪初的伦敦但是它又不是那种地域性的历史性的东西它超越了时代成功呈现了一个流动的现代性的生活切面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里最后那个看起来虚浮的聚会竟然变得温柔了因为它包含了一切下面还读了这个沃尔夫的另外一本书就是《道灯塔去》

从动机上来说,沃尔夫想要写一本他记忆深处的小说想要复活他童年时最快乐的时光他小的时候每年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他们一家都会到海边去度假这个地方叫圣埃夫斯,它在英国的最南端他们家的房子就在城外的一个山丘之上视野非常好,可以看到海湾,可以看到灯塔

弗吉尼亚无法忘记 1892 年 9 月到这个灯塔的旅程以及他的弟弟如何因为不能前行而垂头丧气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记忆这些记忆都成为了到灯塔去的原材料吴尔夫不是情节化的再现真实的生活是没有情节的只是一个个事件甚至都没有事件只是时间度过了日常

我们很多个暑假如果你记得的话都是那样过来的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但是每个人都体验到了什么只是时间过去之后你好像就说不出来了那沃尔夫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善于打造一个时空的水晶球将一切都凝结起来然后我们所有的读者人人都可以走进去去体会所有人的思绪所有的细节他放慢了时间的流速想一探究竟人究竟是怎么度过时间的人在时间当中究竟

找到了什么 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总是会记得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场景那里面究竟包含了什么那这本《到他哪去》我也读了很多遍并达洛维夫人还要多这本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的私人它不涉及公共话题达洛维夫人当中还有对上流人士的讽刺还有对战争创伤的反思等等但是这本书当中它就更加的安静 更加的向内这个世界它没有唯一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所有人也都被观察 被观看

人和人依然无法完全相互理解每个人在他人的眼中都有偏差但是人和人在一起仍然有很动人的时刻在普通的生活当中会产生高于生活的永恒一瞬下面是第八本书也是一本超级巨著《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卷这本书就太太太有名了乔治斯坦纳认为所有现代小说家要么写普鲁斯特要么绕开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他非常的重要在整个小说史之上不管是内容上他所开拓的一个内在的世界还是在结构上他的意识流的手法还是他对时间的看法都影响了很多的人但是我读普鲁斯特《追思想年华》没有那么的投入和惊喜这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他的美学上我当然是能够理解他为什么厉害或者他为什么好

但是相对比的话我可能会更喜欢吴尔夫的那个稳定的时空以及他流畅优美的语言普洛斯特他的长句还有他那个过分的细节实在会让我感到有一些不耐烦那内容上他所讲述的这个世界也离我太远了

虽然塔夫卡的世界有一些也是超现实的但是它有一些你可以进入的点比如说被排斥的经验被权力戏弄的经验但是对于普鲁斯特他的那个世界我自己没有那么的感兴趣就是这里面的人好像都是不识生产的他们每天做的就是散步沙龙聊天谈论艺术很闷总而言之就是和我个人的经验能够连通的地方太少了

我能体会到这本小说的一些好处但是我可能不会在趣味上特别偏爱它当然我终于读了这本书它就不再是一个想象当中的名字而成为了一个具体的经验也许之后会再重涂它毕竟还有第二卷第三卷也许读完更多的之后会有新的感受但是我现在必须诚实的说它给我的一个体验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的充沛

好下面是第九本书是《见树又见林》这本书是艾伦基·约翰逊的一本社会学的入门书它首版于 1997 年之后也是经过多次修订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社会学导论之一一般的社会学教科书翻开目录它都是按照学科内的结构来进行

但是这本书他没有这么做因为约翰逊认为理论并不是社会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社会学的实践所以翻开这本书他开通名义的就指出说他是一个实践派的社会学家所谓的实践派就意味着他不仅是把社会学当作一门知识而是当作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方针整本书你会发现他有很强烈的情感浓度这是在一本比较学术化的书当中很少出现的

它包含很多作者个人的经验但这也恰恰是它比较魅力的原因就是它是写给普通读者的有一种诚挚的情感和道德能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简单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枚透镜它可以让你看到社会系统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破除你的一种思维惯性

那这里作者首先要破除的就是个人主义的统治地位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个人主义是西方现代思想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价值不过在中国更看重集体价值的但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思潮再次涌来的时候个人主义很自然的就被全民接受了因为它代表的是独立自由是人们期待了很久的东西所以大家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接受了它很多年轻人像我们这一代

下一代都是在这样的思潮当中长大的当然对于个人主义的批评从来没有间断我记得在 80 后刚刚出来 2000 年出头的时候很多上一代人就会认为 80 后过于个人主义不注重集体自我中心等等等等对于 90 后 00 后都有这样的批评非常的荒谬以老卖老但个人主义确实成为了一个

这种核心的观念和新自由主义结合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但是它当然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它让人变得更加的孤独更加的原子化同时也更加的焦虑跟缺乏安全感在个人主义的框架之下所有的问题都是你个人的问题跟个人的选择贫穷是你不努力如果你吸毒那是你个人的意愿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简而言之孕苦不能怪社会要怪就怪自己

那我们大概都是会同意这样的一种说法的但是在几十年前有另外一种气势磅礴的思潮简而言之就是命苦就要怪社会个人不是孤立的贫穷也不完全由个人负责这背后的观念其实就是在于人是社会当中的人你不是孤立的人

前两年读到上野千赫子的书中提到 60 年代的日本年轻人还会上街丢筷书本上街去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形成这样的行动力了人们都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切断联系自生自灭个人成长自助类的书及心理学的书的流行都和个人主义的框架有关系个人主义将一切都归结为我们眼中的主事者的个性和行为这使人们失去了从更大的视角去考虑自己和社会关系

这本《见树又见林》首先反驳的就是见树不见林的现状它所呼吁的就是我们不仅要看见个人也要看见整个森林所谓的整个森林就是社会系统它是一个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东西但是这个更大的东西它并不等于个人的集合个人参与其中与它互动被它塑造同时也在重塑它和改造它所以

他是非常看重个人在其中的行动力的这本书他没有特别的理论化知识化的去分别类的讲社会学的各种知识他是让你能够打开一种眼光让我们从个人主义的视角当中脱离出来如果你一直就有很强的这种个人主义的立场的话你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说不定会给你一个另外的眼光

然后下面是第十本书是一个非虚构的叙事叫《人性的深渊无限与暗》这个书可以说还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它围绕着一个弑母案展开的这个案子在它发生之后被媒体报道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关注我就是看了这个书才了解这个案子由于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所以它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毒他就好像闻到那种烧焦的头发的那种味道想要排斥又想要一探究竟可能你已经知道这个案子他的一个主要的经过就是这个吴谢宇他是一个好学生他上了北大但是呢在 2015 年他却残忍的杀死了自己的妈妈非常的残忍而且他不是激情杀人还是蓄谋已久的

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他觉得他妈妈过得不开心所以他要为妈妈好就杀了妈妈但是通过三联的记者的调查就不仅去讲述了这个吴谢宇和他母亲的关系也包括他和他父亲的关系甚至他父母在时代的脉络当中他们各自的成长经验到最后呢其实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没有一个一二三四非常清晰的解释就是吴谢宇为什么杀了他妈妈

作者他只是尽量的呈现关于这个家庭的来处和事实除了那场谋杀之外你看起来好像他们的日常就很普通而且很熟悉你从谢天琴就他妈妈还有这个吴谢宇还有吴志坚就他爸爸他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家庭看到相似的这种近况这或许就是令人心痛的地方就没有深仇大恨的亲人之间竟然也可以发生如此残忍的案件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于这种可怕的案件好像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好奇案件的齐情指数呢会影响我们对它的关注度谋杀发生的越是惨烈人们就越加的好奇我总是疑心这一方面是我们会感到不安但是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一种嗜血的冲动呢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残忍不仅是案件本身的残忍对于这个案件具体无异的关注特别是对谢天琴日记的分析也很残忍当具体的人变成一个人物被试图归纳和解释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本身他是在拒持这样的解释的这是一个悖论当你想要探究看得更清楚的时候这种强加就已经发生了

所以这本书读的感受非常复杂我无法也不愿意说出任何可以反思的一二三四因为人性就是一个深渊很多事情没有答案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不同的状况和因素可能都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是生命是无法反推的

下面是第 11 本书是一本诗歌我很少推荐诗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读不太懂诗特别是现代诗我好像只推荐过高吟辛波斯卡梁炳俊和黄灿然的诗因为他们确实比较好读一些好懂一些吧那这次呢看了一本诗集是巴勒斯坦诗人莫萨布阿布托哈的《玫瑰朝上》这本书也很好懂很好读但是它也是一本非常心痛的书

它不关于隐喻就是它的句子不是很复杂它也没有那些关于哲学语言的这些曲折的表达它关乎的是生存不断袭来的爆炸循环往复的死亡还有逐渐模糊的过去和未来即使你不常读诗歌也是很容易被它所击中的因为莫萨布写的就是直接的创伤并且这些事情还在继续持续的发生莫萨布他是出生于伊朗

1992 年在加沙的一个难民营里出生他的父亲也是出生在这个难民营他在采访当中说他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住在难民营当中因为就像鱼不会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水当中他是直到后来长大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处境是那么的糟糕他八岁那年就目睹了一栋高层建筑被飞机发射的火箭弹摧毁

那个时候他不知道发生什么就在人群当中和大家一起哭泣然后是 2008 年、2019 年、2014 年、2021 年他的生活当中总是充满死亡每个家庭都伤痕累累每个加沙的居民好像都遭受了亲人的突然去世

他说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但是作为巴勒斯坦人我们的人生故事在很多层面上都是相同的我想就好比我们都是生活在坟墓里我们并没有死我们处理着日常事物但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座坟墓当中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冲突从未停止一切都被搁置了但是人还在长大

在学校里莫萨布学习英语学校被炸毁了之后他筹建图书馆开始写诗他的诗歌当中总是有身体和灵魂的伤口久久无法愈合而且死亡会轰然发生《七根手指》是很短的一首诗我可以读一下

无论他什么时候见到不认识的人他都会把他的小手放进牛仔的裤口袋他的手动来动去仿佛在数一些硬币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七根手指然后他走开拱着腰小爱人一样哀笑奥林匹克跳房子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抛下了炸弹

导弹失误了只是落在附近的农田里弹片切断了电线灰尘扑进茶水向拿铁表面的泡沫更多导弹飞了过来目标是任何人在动态的活物

天使带走了我那还是婴儿的侄女我们四处寻觅只找到了她的奶瓶最直接的写到她自己的经验的是一首长诗《伤口》这是首叙事诗诗的开头是这样的星期六 加沙每个星期里的第一天我十六岁 头几场亲我考试刚结束

接着日常生活被空袭彻底改变一连串爆炸摇旱房屋撼动了整个周边地带和大地本身我吐出的话语撞碎在我的坚硬赤裸的脚上接着他写道自己和家人躲到邻居家的地下室一个一个写死在炸弹之下的人的名字他的朋友兄弟医护人员他的老师他的邻居然后他自己也被炸弹波及头上出现了一个洞他仿佛第三视角看着自己被人群经过被放进救护车被送到医院

是的 最后两段是这样写的:哥哥告诉我我们听到了爆炸声而且知道你还没回家都以为你已经死了我们开始在停尸房找你我环视四周亲人们围在我的床边我看着他们交谈我想像他们围绕我的棺材祈祷事实上读这本诗集你很难记得自己是在读诗这些句子如此直接的进入你的脑袋每个词都很简单你不必走失于句子的迷宫

一切都像是石头一样的一块一块的落下来你来不及躲避就感到了疼痛你也无法说出什么因为口腔已经被死亡所缝紧下面是一本很小的书叫做书怎么读都有趣这本书就非常非常的个人趣味了就如果你喜欢读关于书的书可能会喜欢读这样的书我自己就对于各种关于书啊书店啊还有作家的怪癖啊或者是读书的这种习惯

各种各样的这样的书对我来说都有吸引力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日本的作家叫青山男他出生于 1949 年是散文家也是文学评论家这是他之前在杂志上的专栏合集虽然是豆腐块的文章但是作者写得非常坦诚直接很细小的事情也写得饶有趣味比如说他写关于屯书的看法我就举双手赞成

大意就是囤书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他说虽然书是越囤越多但也并非囤完就那么堆着不管有时会无意间注意到某本书然后就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把玩有时甚至会翻阅一会儿自举于那本书之间的隔阂也随之慢慢消解最后他还强调阅读和把书放在手里把玩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对此我也是相当的同意

他还谈到这个画线和折角你读书的时候会画线或者折角吗我都会折角呢几乎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标记的方法有的地方叫猫耳朵有的地方叫狗耳朵不需要人教好像你自然就会这样做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呢也有很多读者希望保持书的整洁就完全不能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留下一点痕迹

折角画线通通不行这是两种读者不知道你是哪一种那我属于前者不仅是折角画线而且也不太爱护书放在书包里就是磕磕碰碰也不会很心疼听说有种极端的读者他会把厚厚的书用剪刀给他剪开每次只带一小册出门读完了这本书就消失了当然这样的非常彪悍的读法我也做不到

所以每个人可能都会形成自己和书的相处之道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而关于阅读的各种趣味和习惯我就是会不厌其烦的听下去那关于这本小书很同意作者最后在后继当中的一句话他说请大家哗啦啦啦翻到这里哗啦啦啦翻翻那里看一看摸一摸随便从哪里开始都没有关系就是一本这样有趣的小书下面一本书呢也是一本比较小的书是岳父文化出的《阿包》

阿包这本书呢,它是一个阿包的字数阿包他不会写字,他是通过语音转文字用手机然后把它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的他就是在讲述自己的人生阿包他和我的妈妈一样大,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楚写下来还是值得的,就像我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书写

在这本书当中可以从个体经验的角度看到妇女被拐卖如何逃脱的过程可以看到收容制度看到在快速变化的大潮当中具体的人的生活他总是会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所以对所有的要求都硬撑下来即使心里很不舒服不满意委屈也会硬撑下来这一点胡埃烟说过

其实我自己身上也有一点就是会让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然后看不到其他人那阿宝本人他好像总是要奉献的奉献给父亲奉献给丈夫女儿一个富婆给他打扫卫生还有一个老教授他无法在自己的身上获得快乐和满足吗

可能是的 他需要照顾别人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阿包是一个很真实的人我在线下见到过他他这本书也非常的真实甚至比胡安燕的书还要真实因为他不懂得文学的规则他一再的哭泣 一再的自夸 一再的喊命苦一再的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些都太真实了他不敢或者说他从未被允许独立生存

这样看来教育其实真的是一种最大的解放那下面一本书呢是《我不擅长的生活》这本书呢也是一个类似于非虚构的字数型的一个合集而且是小红书的一个合集有小红书主编的所有的作者都是小红书上的普通用户

放开之前我可能以为它就是一个碎片的信息集合但是没有想到读起来它完全没有网红味它是另外一种很质朴很原生态的而且内容很多元的一个集子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很真真实也很真挚这种质地好像就很难得它是如果你没有亲历的话是很难再现的

我很喜欢其中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星星之旅》作者叫冯过来我看了一下他的小红书账号其实粉丝非常少他就是在上面用文字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他 2018 年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后来入职了一家孤独症康复机构那他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在这个机构当中遭遇的遇到的这些孤独症的小朋友和他自己这份工作给他带来的一些感受吧

你会发现这个工作大家都会对它有很多浪漫化的想法但是真正身处其中其实它也是和很多工作一样的有很多琐碎的地方甚至有很多磨损所以他最后也辞去了工作第二个故事叫我在广州做电销作者是奔跑宝蜗牛就是一个

非常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一个故事这个作者是一个中年男性写他如何去到广州然后找工作都找不到工作然后去做了电话销售第三个故事就有点神奇了这个文章写的也蛮好的叫做重生之我在英国当陪读作者叫 Tony 的福

他是一个英国留学生毕业之后就在英国当雅思老师然后有一个家长就联系上了他叫做姚女士这个姚女士很神奇说她的儿子在英国留学但是一个人很害怕英语不好所以想要这个作者去看一看她的儿子这个请求挺奇怪的但是那个姚女士有钱她说我可以给你一些钱

听起来有点像骗子但是作者缺钱所以他就去了去了之后这个单子还真的成了之后姚女士就经常的麻烦作者给他钱就是成了一种雇佣关系然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接触慢慢的发现这个姚女士和她的儿子之间的这种很病态的一种互相捆绑和控制的关系这个故事读起来又好像不可思议同时又觉得

亲友可缘你也见过这样的母子关系那这本书当中还有其他的一些人的故事我一直都蛮喜欢看这种普通人写的自己的生活下面是第 15 本书就是过度劳动这个书呢我在第 193

93 期节目当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呢就简单的说一下他就是一个关于外卖的研究从 2017 年开始孙平和调研小组就开始尝试进入棋手的生活通过 7 年的观察体验访谈和研究形成了这本书那关于这本书他其实还和这个人物杂志在去年吧

有一个纠纷那我们不管那个光看这本书的话它其实还是一本蛮好读的书是一本帮我解惑的书因为同时期出版的另外一本叫《数字集池》还是什么也是一本关于外卖的一个学术著作但是两相比较的话孙平这本书显而写得更加的扎实然后也更好看一些读这本书你会了解外卖员是怎么被组织起来的他们具体工作是怎么运行的他们和平台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这本书它在理论和叙事当中取得了一种平衡所以你不是学术中人你是个普通读者读起来也挺好看的下面一本书是焦虑的一代我在第 203 期节目当中也详细的分享了他是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

他对于当下 Z 世代 95 后 00 后他们完全在智能手机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海特认为他们正在成为焦虑的一代因为很多数据显示在 2010 年之后青少年的自杀抑郁焦虑的趋势在全国的很多国家都在上升这一切经他的分析和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那这本书当中除了他对于智能手机对所有人的影响

还有一点是他认为现在年轻人自说也会陷入这种焦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长过度的安全主义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把孩子牢牢的保护起来但是在网上又是一个赤裸的状态这两者相交可能就让年轻人更容易进入一种焦虑的状态

这种青少年独有的焦虑特别是西方的青少年可以看这个《混沌少年 10》那个剧当中其实就体现的很明显了下面这本书呢是《不再踏入流量的河》这个我在第 205 期节目当中和书的作者樊志昂做过一次对谈

对我而言呢这本书出来之后看到他的简介就找来看这个作者樊志昂他之前是在一个很多粉丝的一个大号做主编然后呢他也经历了公众号的起起落落因为我自己也是做公众号的所以在这本书当中也能看到很多很共鸣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为我是个人在写所以有很多可以自己做主的地方就也可以更加的佛系随性一点但是他在这个

KPI 各种指标的挤压之下你会发现好像写作也变成一种流水线在这个流水线当中人的意义感是非常渺茫的所以也造成了他想要离职然后离职之后甚至他觉得自己都无法写东西了

这个书就是他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对于新媒体行业比较感兴趣不只是关心它的光纤的那一面对它负面的那一面比较感兴趣的话这本《不再踏入流浪的河》也是值得一看的下面一本是《生活的囚徒》这是威廉特雷弗他的一个短篇小说集是我第一次看威廉特雷弗我在节目第 206 期当中有介绍这本书这个书它包含了 12 篇短篇小说

很多小说都是灰色的特利弗他不像奥康纳那样狠毒也不像海明威那样锋利他很擅长讽刺但是他并不批判他喜欢呈现人的弱点想揭开一个伤口然后再轻轻地把它盖上我很喜欢小说的第一篇叫做三位一体具体的故事我就不复述了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写的是爱兰乡村发生的事情

他的小说当中有一个点至少在这个小说集当中就是生活是封闭的人物插翅难逃他们总是退后妥协接受并且最后和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这种无可逃的生活往往是由家庭造成的那这本书的中文名是生活的囚徒但是它的英文原名应该是家庭的罪恶和其他故事如果这样翻译过来是不是更带劲了呢大家如果之前听了节目没有去看的话这次也可以找机会去找来读一读

下面一本书是《格外的活法》这个是吉金忍的一个新书之前他的上一本书《东京八平民》写的是他自己回到东京之后的生活如何在八平米的小房间当中建构出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如何和附近的

不管是洗衣店还是钱汤还是这些小店发生关系那这本格外的活法其实就是回到他的老本行了因为他之前有本书叫东京本屋就是去采访了在东京开书店的各种书店老板来写书店的故事那这一次呢他也采访了很多在日本各个行业的一些人一个关键的词就是格外什么是格外呢在我的理解当中就是格式之外就是他

不是那种主流的生活是一种非主流的有一些是主动的选择非主流的比如说一个建筑师他去造自己家的房子比如说一个摄影师他要去种田那还有一些可能是迫不得已就慢慢的就成为一种非主流的生活了这本书就是采访了这些人然后写出了一个个故事

关于这本书呢我之前是分享过一次的是在 197 期节目然后在 201 期节目当中我也和他有一次对谈是他的一个线下的活动大家感谢你没有听的话可以去回听一下下面本书呢是契赫夫的一生

因为在读希赫夫的小说所以读了一个他的传记这个传记很小他的作者是伊莱纳·内米洛夫斯基这个书就和一般的那种现在越来越厚的传记很不一样它是一种非常文学化的写法虽然不厚但是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你就是

技能很快地把握到这个传主了解契合夫的故事同时读这本书本身也是一种美学享受用三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好就是理解准确而且是文学的如果你喜欢契合夫还没有读过他的传记也不了解他的故事的话非常推荐去看一下这本契合夫的一生那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详细的介绍我在第 196 期节目当中也做过这个节目了大家可以去听一下

到现在正好讲了 20 本了 今天节目差不多我觉得 20 本也差不多了 除了这些我还读了真需求第 208 期节目也做过介绍一本商业的书然后第 209 期节目是关于若关联的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写下他自己这本书是李出的一个特辑就是关于女性自传性写作的一个文学特辑还蛮好看的

如果你对于这个新的潮流这个自传型写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个里的特辑其他书还有一些就不多做介绍了之后还有时间还有很长的时间慢慢的来分享

如果你在这半年当中读过什么有意思的书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可以选两三本或者更多都可以然后呢如果你想要在之后的节目当中听到我来谈论哪些书也可以在评论区许愿如果我正好在读或者我想读的话说不定就会去做一期关于那本书的节目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