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想谈谈‘一带一路’的现状。多年来,债务陷阱外交和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烂尾或崩溃的事实已变得透明。鉴于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巨大挑战,‘一带一路’还能继续下去吗?
Michael: 五年前或四年前,如果问华盛顿的智库专家这个问题,普遍观点可能是‘一带一路’会随着中国经济挑战的加剧而逐渐消亡。这涉及到对‘一带一路’本质的根本性争论:它究竟是经济计划还是公共宣传?成功的项目会打上‘一带一路’的标签,而失败的项目则不会。我认为这种二分法完全忽略了重点。中国乐于将失败的项目也标记为‘一带一路’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就是一个例子。它本应是‘一带一路’战略成功的典范,但进展缓慢,瓜达尔港、从新疆南部到巴基斯坦北部的道路建设等都进展不顺利。
‘一带一路’能否在中国经济挑战持续的情况下生存下去?我认为绝对可以,原因在于政治和战略。政治上,习近平无法让它失败,因为它写入宪法,是他的标志性项目和外交政策。战略上,‘一带一路’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方向,例如从硬基础设施转向绿色能源项目。
‘一带一路’的第一阶段是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合作基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第二阶段应该是成功的项目,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一带一路’并非主要以经济为目的,而是以战略为目的。中国并不介意有些项目延误或搁浅,因为第二阶段是军事。在我的书《反击中国的伟大游戏》中,我分析了中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扩张,它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之间存在大量重叠。在太平洋岛屿地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往往伴随着台湾前盟友转向北京,之后中国海警或海军舰艇就会出现在‘一带一路’项目的港口,机场也会进行改造以服务重型轰炸机。
所罗门群岛就是一个例子。它曾承认台湾,之后转向承认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协议,大量投资涌入,然后就是允许中国军舰停靠的港口,以及秘密安全协议和警察培训。这是一个多阶段的战略策略,非常聪明。而我们对此的回应却不够令人印象深刻。当所罗门群岛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消息传出时,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感到震惊,并试图阻止,但为时已晚。我们的公开信息传递也做得非常糟糕。说中国基地将是美国的红线,但这意味着什么?如果解放军进驻,我们会采取军事行动吗?我们会阻止中国军舰停靠吗?
我们应该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有所行动,而不是在最后一刻才采取威胁措施。五角大楼每年都会发布中国报告,其中列出了北京的目标国家。几年前,我们险些在阿联酋遭遇类似情况,中国差点在阿联酋建立一个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拜登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才让其放弃。我们必须吸取教训,不能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要参与长期经济发展项目,让对方有选择,我们才能在危机来临之前有所准备。
Michael: ‘一带一路’项目目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债务陷阱外交和项目烂尾等问题,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其持续性存疑。然而,‘一带一路’将继续存在,原因在于政治和战略因素。政治上,习近平无法让‘一带一路’失败,因为它写入中国宪法,是他的标志性项目和外交政策。战略上,‘一带一路’具有战略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方向,例如从硬基础设施转向绿色能源项目。‘一带一路’的第一阶段是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合作基础;第二阶段并非经济上的成功,而是军事上的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是军事上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创造条件。‘一带一路’项目与中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军事扩张密切相关,例如在港口建设、机场改造等方面。所罗门群岛的案例印证了‘一带一路’的军事战略:先进行经济投资,再发展军事存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对所罗门群岛事件的反应过于迟缓和被动,未能有效阻止中国的军事扩张。美国和澳大利亚仅仅在最后时刻采取行动,并发出威胁,这种做法是无效的。美国对中国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意图和目标国家都心知肚明。美国在与阿联酋的事件中侥幸避免了中国建立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但这并非长久之计。长期参与经济发展项目,才能在危机出现之前就有所准备和应对。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所罗门群岛事件中失败,需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