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 西方经典阅读的历险

#1 西方经典阅读的历险

2024/3/21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夜航船

夜航船,夜航船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但汉松
倪云
高峰峰
Topics
高峰峰:我认为在大学课堂上教授西方经典,需要注重学术性,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避免流于表面。学生在没有学术准备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例如对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好坏的判断上。 我教授圣经课程的经验表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术准备,课堂讨论难以展开。因此,我更倾向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而不是组织讨论。 门德尔松的书让我意识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一个预设,即学生可以从经典文本中直接提取人生智慧,这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学术准备,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 我认为,经典阅读课应该注重学术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道德评判。 但汉松:我认为《夜航船》播客的特色在于,它是由高校外文系老师组成的线上沙龙,谈话内容既是学术积累,也是大学课堂师生对话的延伸。我们希望打破对职业学者的刻板印象,展现学者们对读书、文学、思想和教育的热情。 《与父亲的奥德赛》这本书融合了经典阅读、学术普及、亲人关系和人生感悟等多种因素,读起来非常有感染力。它可以作为《奥德赛》的导读,即使对史诗情节不熟悉也能读懂。 门德尔松的写作风格轻松流畅,没有大学教授的匠气,因为他同时也是面向大众读者的文化评论作家。这本书的写作方式类似于纳菲西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都是将文学批评和口述自传结合在一起。 这本书模仿了《奥德赛》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有不同的意义,尤其在人生体验方面。 倪云:我认为理解《奥德赛》需要回到古希腊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古希腊语的精确性体现在其对“爱”的多种表达和对中间语态的使用上,这与现代语言有区别。门德尔松对语言的关注有助于我们理解《奥德赛》的魅力。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例如门德尔松教授的课程和丹比在哥大的课程,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侧重点。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个预设:可以从经典文本中直接提取人生智慧,这有利有弊。 在北美通识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文理学院学生的问题相对朴素,而常春藤大学学生的问题更精致,但受精英教育局限。在精英教育环境下,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达保守的观点,自由讨论受到限制。 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较早,但对这些课程的反思还不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看待《奥德赛》文本中的混乱和无序,是分离派观点还是统一派观点?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这是“夜航船”的第一期,它是由两位英文系教师**高峰枫(北京大学)但汉松(南京大学)**共同创办的一档人文读书类播客。

这次特别邀请的嘉宾,是倪云老师,她201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主攻方向为中古英语文学,曾获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者荣誉。

和接下来每期“夜航船”的节目一样,我们试图用声音呈现这样一个小而美的世界:三个人,围绕一两本书,共同阅读,相互交流。由于本播客主要由高校老师在业余时间制作,所以它并不追求技术上的精致,或商业上的流量,而是希望恢复一种古老的清谈传统,一种因为书而激发的即兴对话。

第一期节目,我们关注的是以下两本书:

1. 《与父亲的奥德赛》(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美] 丹尼尔·门德尔松(Daniel Mendelsohn),卓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文景,2022年。

2. 《重读经典的伟大历险: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My Adventures with Homer, Rousseau, Woolf, and Other Indestructible Writers of the Western World),[美] 大卫·丹比(David Denby),冯莉译,北京日报出版社 & 理想国,2022年。

这两本书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当代个体与西方经典的遭遇,这里既有父亲与儿子围绕奥德赛而回环展开的生命故事,也有纽约左派知识分子重回哥大核心课程的个人重读史;既有经典文学的研讨课如何在三代人的激荡中开启个人的生命经验,也有在文化战争的二元对立之外为西方经典当代价值的辩护。

三位谈话者对这两本书有激赏,也有质疑;对自己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有热爱,也有困惑。从这两本书出发,本期讨论了《奥德赛》对于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不同意义,同时结合各自在高校讲授文学经典的经历,反思了西方经典阅读、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制度变迁和当前遇到的挑战。

换言之,在今日之大学课堂,给年轻读者领读《荷马史诗》或《神曲》,并没有理所当然的绝对意义——经典文本与“我”如何相互开启、照亮,取决于怎么教、怎么学。

*** 特别感谢北大英文系乌兰托雅同学为“夜航船”设计的节目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