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3 穷困,并快乐着?:迪克斯坦的美国30年代大萧条文化史

#13 穷困,并快乐着?:迪克斯坦的美国30年代大萧条文化史

2025/6/9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夜航船

夜航船,夜航船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但汉松
金衡山
高峰枫
Topics
金衡山:迪克斯坦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著作《伊甸园之门》对理解美国反文化运动至关重要。他亲身经历了60年代美国的动荡,这使得他的历史写作充满了温度和亲历者的视角。迪克斯坦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活跃的公共写作者,他对文学研究、美国小说和美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探讨。他对电影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在黑暗中舞蹈》,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学、音乐、摄影、舞蹈、建筑等多个文化领域。这本书的出版与2008年金融海啸的历史巧合,更使其文化分析具有了现实意义。 但汉松:本期节目将讨论莫里斯·迪克斯坦的《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高峰枫:迪克斯坦的《在黑暗中舞蹈》材料丰富,像一本三十年代美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迪克斯坦认为文化史是有温情的历史,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恐惧、希望和感觉。迪克斯坦的文化史研究主旨是心理学和个体意义,关注经济下滑所产生的心态。《在黑暗中舞蹈》能够在不同形式的艺术之间建立关联,提供线索,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系统。作者的个人体验对文化史的构成很重要,个人声音和身影经常闪现在书中。

Deep Dive

Chapters
介绍了莫里斯·迪克斯坦的学术背景,包括其求学经历、公共写作经历以及对三十年代老电影的热爱。并探讨了《在黑暗中舞蹈》一书的创作背景、内容丰富性以及其出版时间点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巧合。
  • 迪克斯坦1940年生于纽约下东区,师从特里林和哈罗德·布鲁姆。
  • 《伊甸园之门》是迪克斯坦声名鹊起之作,1985年引进中国。
  • 《在黑暗中舞蹈》内容丰富,涉及文学、电影、音乐、摄影等多个领域,于2009年金融危机后出版。

Shownotes Transcript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结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书系引进的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的经典巨著**《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Dancing in the Dark: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看似绝望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特殊时期。 这位师从特里林和哈罗德·布鲁姆**的纽约大学者,以其独特的敏锐和深情,将大萧条时期的文学、纪实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装饰艺术乃至社会情绪,编织成一幅超过600页的恢弘画卷。书名“在黑暗中舞蹈”来自Bing Grosby的同名经典老歌,“黑暗”与“舞蹈”之间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张力,暗示着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人类精神依然能够找到跃动的节奏与光芒。这不仅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邀请我们去发现那些在时代阴影中闪耀的艺术之光与人性之韧。

本期《夜航船》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系的美国研究专家金衡山教授,与节目主理高峰枫和但汉松老师一起,从多个维度深度剖析这部作品的精髓。我们将一同思考迪克斯坦青年时代对美国文化动荡的亲历,将如何深深影响并塑造了他对大萧条文化的深刻洞察。

翻开这部被誉为“文化百科全书”的《在黑暗中舞蹈》,不仅可以看到戈尔德、罗斯、斯坦贝克和韦斯特社会写实小说的异同,还能一路延伸到好莱坞的**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和百老汇的梦幻歌舞,从爵士摇摆乐的大乐队和踢踏舞,到装饰艺术(Art Deco)**的时代线条。作者以惊人的博学,全景式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文学、电影、音乐与社会百态。

最让三位与谈者感兴趣的,是迪克斯坦解读大萧条文化的独特视角。他的双手如演奏拉格泰姆的钢琴师一般灵活,能敏捷机智地在**“发现贫困”与“幻想文化”**的黑白琴键两端同奏。迪克斯坦总是运用“两两组队”的对位写法,围绕文学家/艺术家的二元差异性,巧妙揭示隐藏在文化现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与社会张力。

这部完成于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文化史著作,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强烈的现实回响。当世界性的经济下行似乎已经不可避免的今时今日,迪克斯坦的书在提醒我们,如何在危机时刻,重新认识文化——不止是严肃的高雅文化,也包括平民大众的流行文化——所可能蕴含的巨大力量。

话题成员:

金衡山(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系)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嘉宾介绍:

金衡山,华东师范大学外院学院英语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国文学方向博士,撰有《厄普代克与当代美国社会:厄普代克十部小说研究》,《印迹深深: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新时期美国文学的研究历程:1978-1999》等书,编有《美国读本》,《美国大众文化》等,译著包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曾在美国杜克大学任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等项目课题。

延伸阅读:

莫里森·迪克斯坦,《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彭贵菊、郑小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莫里森·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小阿瑟•M.施莱辛格,《旧秩序的危机:1919-1933》,林国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

纳撒尼尔·韦斯特,《寂寞芳心小姐》,夏雯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王一凡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

时间轴:

01:18 莫里森·迪克斯坦的学术背景

03:09 迪克斯坦在《党派评论》的公共写作

03:43 包罗万象的《在黑暗中舞蹈》

06:47 这本书的四个特色:内容、风格、情感和视角

10:27 文化史写作的定义与范围

14:00 夏皮罗的微观史 vs. 迪克斯坦的文化史

15:51 "两两组合比较”的结构方式

18:50 30年代的特殊性:绝望与繁荣

23:40 大萧条时代的分裂人格

27:10 发现贫困:以戈尔德小说为例

33:43 不断被发现的美国“现实”:从沙尘暴到美共

36:43 怀尔德如何被戈尔德公开呛声

41:30 《愤怒的葡萄》:不一样的“左翼”文学

44:20 面对贫困的不同文学再现:以赫斯顿和韦斯特为例

53:20 幻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58:30 鲁迅三十年代在上海看了哪些好莱坞电影

1:01:04 好莱坞电影的两面性:娱乐价值与政治批判

1:03:01 经典好莱坞的类型片春天

1:07:02 从“神经喜剧”到《公民凯恩》、《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

1:11:04 卡普拉的平民英雄和民粹主义的善恶思维

1:16:26 神经喜剧和海斯法典

1:18:34 Cosby的歌《在黑暗中舞蹈》

1:20:35 电影版《愤怒的葡萄》

1:21:55 以大萧条时代为方法

本期剪辑: 但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