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6 “何为文学,如何为业”:美国英文系的前世今生

#6 “何为文学,如何为业”:美国英文系的前世今生

2024/8/28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夜航船

夜航船,夜航船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但汉松
李晖
高峰枫
Topics
李晖: 我认为格拉夫的《以文学为业》并非简单地探讨职业,而是对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深刻反思,书名本身就包含着多重含义,体现了对文学教育的信仰和承诺。格拉夫将美国大学教授文学的历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冲突。他指出,英语文学专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不同力量的较量,不同力量之间在文本解读方法上存在冲突。早期,古典文学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存在差异,古典文学教学有章可循,而英美文学教学则缺乏规范。格拉夫认为,‘人文主义神话’掩盖了文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冲突和分歧。他认为,‘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反复提及,背后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他认为,‘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观点在十九世纪后期,当人们回应文学过度专业化研究时被提出,作为对过度专业化、学究式研究的反驳。他还指出,‘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观点在英美文学开始成为学科时被提出,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古典文学需要老师教,而本国文学则可以通过阅读自行领会。格拉夫认为,研究(study)和教授(professing)是有区别的,这涉及到文学是否可以自我讲授,以及文学教学是否可以规范化的问题。他认为,从旧学院时期到理论发展时期,美国大学教授文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他认为,英语文学专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不同力量的较量,这些力量在文本解读方法上存在冲突。他认为,早期,古典文学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存在差异,古典文学教学有章可循,而英美文学教学则缺乏规范。他认为,过度专业化导致了模式化的孤立,各个学科之间难以沟通。他认为,文学作为文化资本的地位已经丧失,人们对文学的信心下降。他认为,英文系的历史表明,学科危机是常态,英文系具有韧性,不会走向终结。他认为,仅仅讲述文学文本是不够的,还必须讲授文化文本,并在课堂上讲授冲突,以超越身份政治和文化战争。他认为,在不同语境下,对文本的解读会不同。他主张打破学科建制中的各自为战,在课程设计中融合不同学派的观点,让学生看到老师在根本问题上的分歧。他认为,‘讲授冲突’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认为,在美国,讲授冲突很难实现,因为这需要人们愿意去讲述与自己观点对立的观点,而这需要宽容和开放的心态,这在现实中很难做到。他认为,大学体制的问题会影响‘讲授冲突’的实现,因为体制受益者是那些不追求真理的人,他们更关注个人利益。他认为,对格拉夫‘讲授冲突’的观点,既不完全乐观也不完全悲观。他认为,格拉夫提到的‘club’的概念,与19世纪美国大学的文学社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现代大学教育的民主化趋势使得这种模式难以完全复制。他认为,‘讲授冲突’需要社会同质性,需要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凑到一起。他认为,对‘讲授冲突’的乐观与悲观并存,一方面,仍有热爱文学的人;另一方面,大学体制鼓励多产而非验真。他认为,每种新的文学教授方法或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方法的解读,并最终需要其他方法来制衡。他认为,每种文学方法都需要刹车,否则会走向反面。他认为,‘讲授冲突’可能变成一种虚假的冲突,或者是一种自虐行为。他认为,真正敢于讲授冲突的人,需要能够承受自己的观点被粉碎。他认为,大学体制鼓励多产,但不强调验真,这导致了理论创新怪圈:‘求新,不求真’。他认为,在当前的文化政治环境下,‘讲授冲突’很难全面铺开,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进行自我提醒和自我反思。 高峰枫: 我认为格拉夫提出的‘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反复提及,其背后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观点在十九世纪后期,当人们回应文学过度专业化研究时被提出,作为对过度专业化、学究式研究的反驳。‘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观点在英美文学开始成为学科时被提出,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古典文学需要老师教,而本国文学则可以通过阅读自行领会。许多看似思想观念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可能与体制和建制有关。新人文主义者和通才学者希望文学与人生社会有密切关联,反对纯科学的、非个人化的文学研究。大学体制化的文学教育难以强调个人拯救和个人体验,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产业,有自身的需求和要求。在《斯通纳》中,主人公与学生在口试中发生冲突,反映了夸夸其谈但缺乏基本功的学生与注重学术严谨的老师之间的冲突。文学研究中存在两种对立的观念和方法:一种是纯科学的、技术性的研究;另一种是强调社会关怀和个人体验的研究。当前英文专业面临着悲观情绪,学生人数减少,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英文系的历史表明,学科危机是常态,英文系具有韧性,不会走向终结。每种新的文学教授方法或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方法的解读,并最终需要其他方法来制衡。每种文学方法都需要刹车,否则会走向反面。‘讲授冲突’可能变成一种虚假的冲突,或者是一种自虐行为。大学体制鼓励多产,但不强调验真,这导致了理论创新怪圈:‘求新,不求真’。在当前的文化政治环境下,‘讲授冲突’很难全面铺开,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进行自我提醒和自我反思。 但汉松: 格拉夫认为存在‘人文主义神话’,即认为在过去,英文系师生与文学文本曾有过水乳交融的关系,这种传统已经失落。‘人文主义神话’隐含的前提是文学可以自我讲授。格拉夫试图对抗学科悲歌的宿命论,认为学科的分裂与孤立并非绝对坏事。他认为,学科的分裂与孤立并非绝对坏事。他建议在课堂上‘讲授冲突’,将学科内部分歧以辩论或对话的方式放入课程教学,从而超越英文系建制中的内部孤立,进而超越狭隘的身份政治与文化战争。他认为,仅仅讲述文学文本是不够的,还必须讲授文化文本。他认为,每种产式的模式都应该有它的刹车方法。他认为,在当前的文化政治环境下,‘讲授冲突’很难全面铺开,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进行自我提醒和自我反思。 supporting_evidences 李晖: “It will make us think of Max Weber’s *The Profession of Scholarship*, but actually, his English title, *Professing Literature*, is a very clever pun.” 李晖: “He said that there is a sentence that I remember very deeply, he said that the words *study* and *professing* are different,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difference. Going back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iterature can explain itself, it actually involves how literature is learned, whether literature can be learned, or to put it another way, whether teaching literature can be standardized, or whether teaching literature can become a kind of skill.” 李晖: “He uses a word called *mental discipline*. He believes that studying the boring and rigid grammar and changes of Latin and Greek in college is a must, a kind of tempering the mind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 Only after surviving this process can you enter the next stage. This is their view of language.” 李晖: “When we say that literature can teach itself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t does not mean that literature is not important, but that we can develop a so-called practical criticism, a very practical method that everyone can learn.” 李晖: “It’s like pouring a bucket of cold water on us, because we ourselves, especially now, when we are engaged in liter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d we talk about the most is the death of theory. Suddenly, you see that literary theories, especially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various isms, seem to suddenly become unpopular and ineffective.” 李晖: “He wrote a very beautiful sentence in this book, saying that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never been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Rogers centrism.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re structuralists. He also said that literary research is not an ideology or a tool of social control. If it were, it would be a very inefficient tool.” 李晖: “He said that in a 1985 interview, he complained to the reporter that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literature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texts have changed. He said that it seems that a novel or a poem is something to be studied and understood, rather than experienced.” 李晖: “His teacher said a word to him, ‘That’s love.’ He actually uses the word ‘love’ to summarize it. Including when he was a child, at the end of his life, looking at the students passing by outside the campus, he picked up one of his old books and said that this book may not be read or cared for by anyone, but he himself had left such a mark.” 高峰枫: “I noticed that this topic appears in different places, at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of the book, so it is a persistent concern with strong vitality. Many people will think that literature does not need theory, literature can teach itself, in other words, students can directly face literature.” 高峰枫: “When people want to respond to the overly professionalized study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many scholars strongly advocate using this way of dealing with literature, in a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way, or to put it bluntly, in a more scholarly way, to study literary texts. When this approach is overdone, someone will come out to refute it, saying that your research method is not actually studying literature, you are treating literary texts as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documents of other disciplines.” 高峰枫: “Another context is that in the 16th century, whe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become a discipline, it was also under this kind of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that some people would put forward such a statement. Because this involves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is book mainly talks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a major chang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Before 1850, for example, people went to university to study classics.” 高峰枫: “He cited this so-called Yale report, which mentioned that Greek and Latin, these classical literatures, are so-called unnecessary acquisitions, and that British literature is called accomplishment.” 高峰枫: “There are people who often say that literature is for experiencing, not for analyzing. This is a clear indication of treating literature as a personal experience. However, this personal experience is meaningful to the individual, but if it is put into a university system, its meaning will be severely weakened, because you cannot make a thousand students have the experience you want, or a thousand students may have many kinds of experiences, which cannot be standardized, nor can it be tested, and it cannot be evaluated.” 高峰枫: “The book *Professing Literature* gave me a lot of inspiration, that is, many things we regard as ideological issues may actually have ultimate reasons related to the system or institution. We tend to understand some phenomena or viewpoints as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generation of ideological viewpoints, but in fact, they may ultimately be attributed to the system itself and its series of reactions.” 高峰枫: “They hope that literature must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life and society, and that literary research should have lofty social ideals, rather than the rigorous disinterestedness of pure science. This is what the new humanists and generalists strongly oppose.” 高峰枫: “What interests me about *Stoner* is the conflict he had with a student during an oral examination. I think the event he wrote about should be in the 1930s, but I feel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something that can still be seen now, that is, students or teachers who talk big, you give him a topic, he can use his skillful academic discourse to weave a rhetoric, a theoretical brocade, a beautiful and gorgeous brocade, but if you ask him some basic questions, he cannot answer them at all.” 高峰枫: “There are two opposing views and methods in literary research: one is purel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the other emphasizes social car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高峰枫: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re is nothing new about the English departm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old-school and new scholars, 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ety and the campus, and the discussion of whether literature should emphasize social factors or return to the text have been going on continuously. No matter what kind of ism it is, it has always been in such a profound division in the university.” 高峰枫: “Every new method or theory of teaching English literature that appears is actually a kind of antidote to the previous dominant method. If you were too focu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n OK, we have New Criticism, which advocates the autonomy of literature. But once you do the autonomy of literature and the close reading of texts too delicately, then a new methodology will appear.” 高峰枫: “Every productive model should have its braking method. If you don’t brake, then we will inevitably go to our opposite.” 高峰枫: “The system only encourages productivity, but not verification. This has led to a vicious cycl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eeking novelty, not truth’.” 但汉松: “Graff believes that there is such a humanist myth, that i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there once existed such a golden age. In such a beautiful past, our teachers, our students, and literary texts were once 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e once had common love and common beliefs, and this tradition has been lost.” 但汉松: “It actually has an implicit premise, that is, literature can teach itself.” 但汉松: “Graff tries to fight against the deterministic view of the discipline's elegy. He suggests with cautious optimism that we teachers who work in literature should dare to teach the conflicts, put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the discipline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in the form of debate or dialogue, so as to transcend the internal isolation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system, and then transcend narrow identity politics and cultural wars.” 但汉松: “Every productive model should have its braking method.” 李晖: “He uses a word called *mental discipline*. He believes that studying the boring and rigid grammar and changes of Latin and Greek in college is a must, a kind of tempering the mind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 Only after surviving this process can you enter the next stage. This is their view of language.”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弹松这里是高峰峰老师和我共同创办的一档文学文化类播客《夜航船》在第六期节目里我们要聊的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学者

杰拉尔德·格拉夫的名作《以文学为业》这本书是讲述美国文学教育体制史的经典著作也可以说是一部描述英文系前世今生的必读书目那我们今天很荣幸请到的嘉宾是李辉老师他是著名的译者北京大学翻译研究博士现在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

我们先请李辉老师跟各位听友打个招呼吧各位听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今天跟大家见面聊一聊我们这本书这本书的题目其实很有意思中文把它翻译成《以文学为业》

他会让我们觉得是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业的一个翻版但是其实他的这个英文 Professing Literature 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一语双关因为他既表示说是在讲授文学同时又是说你作为一个 professional 一个职业人士就是一个大学教授你来从事这种文学教育的工作

另外呢 Professing 还表示一种对于信仰的一种公开的表白所以它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深意的题目杰拉尔德·格拉夫呢他是生于 1937 年任教于伊伦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他的博士是在斯坦福大学拿的专业领域是美国文学 Professing Literature 这本书啊最初的

发表是在 1987 年是他的第二本书应该说这本书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的反响

当然也有很多的争议许多人批评他然后呢在 1992 年他又紧接着出了另外一本书叫超越文化战争副标题很长大概的意思就是如何在美国文学课堂里面讲授冲突如果说第一本书是一本关于 Paul 的书那么第二本书就是关于 Lee 的书他又很具体的讲述了他对于大学美国大学英文系如何教文学的一些具体的设想

所以格拉夫这本书声名远扬语言也很生动幽默同时在分析文学流派的一些观点的论争的时候又不乏他自己本人的真知灼见他有那种文人散文的译文趣事又有非常扎实深入的文学批评想做到这一点应该来说是挺不容易的这本书可以说体大精深我们能够聊的话题实在是非常的丰富

要不我们先从里面的一个章节标题说起人文主义神话格拉夫认为存在这样一种人文主义神话那就是英文系的学科史当中

曾经存在这样的一个黄金时代就在这样的一个美好的逝去的时代里面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跟文学文本曾经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美好关系当中我们曾经有过共同的热爱共同的信念那这个传统已经失落了于是格拉夫就提出在这样一个人文神人文主义神话当中啊

它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文学可以讲授自身 Literature teaches itself

那我其实记得好像中国的一些外文系的学者也蛮喜欢讲这样的一种神话的那可能在中国的版本当中这个源头也许是在新南年大的那个岁月当中在那个时代我们有最好的英文系的大师有最好的学生在那个时代我们不操练那些所谓的理论大词我们相信文学审美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细读去与文学建立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要不我们先请高老师聊一聊就是你读完这本书就是你怎么看待格拉夫提出的这样的一种所谓的人文主义的神话这样一种所谓文学可以讲授自身的这样的一个信念这个书我注意到这个话题在不同的地方都出现过在这个书的一开始中间还有后面所以等于是

贯穿有关英国文学英美文学如何讲授然后理论如何运用贯穿这个话题的一个就是生命力很强的一个持久的关怀有很多人会认为文学是不需要理论文学是可以自己教授换句话说呢就是学生可以直面文学也如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对吧

我们要直接去读文学文本不要去过多依赖其他的一些辅助学科也不要去过多依赖一些理论的模型我发现这个提法我非常感兴趣因为也是跟我们第一期播客讲那个博雅教育讲美国的那种 Liberal Arts College 讲那种

读经典这种课程那时候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这个话题就是我们是不是有能力直接没有任何准备的直接就扑向这个文本所以我看到他格拉夫讲这个话题我是非常感兴趣然后我发现他是在不同的阶段然后不同的背景下这个提法总是会被人提到

然后很多人会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会回到这个说法比如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人们要回应对于文学过于专业化的研究的时候特别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有很多学者是强调用这种与文学的方式以科学的严谨的我们如果说的不好听一会儿就比较学究的方式以这种 investigator 的方式去研究文学文本的时候当这个

做法过的做得太过了之后就会有人来提出反驳就你这样的研究方法实际上研究的不是文学你把文学文本当作一个历史文献当作一个其他学科的文献来研究所以他们会强调文学性文学性是不依赖这些语文学的方法历史考据的方法可以直接来呈现的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就是在反专业化

反这种书呆子学究器学院器的这种研究的浪潮下人们往往会提到这样的说法就是我们要所谓直面文学本身我们不用通过绕那么多的弯路我们可以直接来进入到文学只要你足够真诚只要你足够有情感足够的丰沛你是可以不需要过多的所谓的学问你是可以直接从文学作品当中读出人生的道理

所以它不同的历史情境会产生这样的需要让人们会回溯到这样的一种 claim 当中另外一个背景就是在这个十六世纪也是后半期英美文学开始成为一个学科的时候

也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下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就涉及到英国美国因为这本书主要是讲美国就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大的转变就是从十六世纪比如 1850 年之前人们上大学要学的都是 classics

就是只有学希腊文学拉丁文才值得你去读这个大学大学主要教的也是这些古典文学古典语言的训练当然还有像神学医学法律这些但是上大学大部分的时间会用到学习希腊文拉丁文然后从这种枯燥的语法训练开始到你逐步能够读开始读一定长度的这种原文

所以可能在 1870 年之前大学当中是不教授英美文学的这个书里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本书它引了很多 19 世纪的一些回忆录包括一些写学校的小说所以那个材料非常的丰富它引了一个学生 70 年还是 1880 年代的一个学生在耶鲁写的一个回忆录他说在耶鲁上大学四年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提到任何一个英美文学作家的名字

我们提到都是古典作家所以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英美文学是所谓的不入流的对吧它是本国文学嘛不值得在课堂上教授的学生花了很高的学费要去学要去学学的一定是当时最认为最有价值的最难的这个学问那就是拉丁文希腊文所以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就是本国文学对于十九世纪后期的人来说只是一个修养它不是一个知识

这个我印象非常深他引了这个耶鲁的所谓的耶鲁 report 里面谈到的他说希腊文拉丁文这些古典文学是所谓的 unnecessary acquisition

然后那些英国文学它叫做 accomplishment 所以英美文学或者说本国文学是一个 accomplishment 而不是一个 necessary acquisition 大家如果查一下大的字典的话会发现就是这个 acquisition 基本上就是说是你获得了某种以前不知道的一种那种硬知识比较稀有的宝贵的一个知识然后 accomplishment 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用法

它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然后给你增加你的社交能力给你增加一些风采的说的不好听一点就像当时练这个击剑啊跳舞一样的这种社会礼仪的这种所以你这个英美文学或者说本国文学在当事人看来是不需要费大力气去学校去学的

你在家看看莎士比亚看看米尔顿读读英诗三百首然后对吧你社交场合引用一下调过书袋文人之间开个小玩笑这就够了

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说你在课堂上要一本正经的去学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沟通的技巧社交能力和一种所谓的 social grace 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个也就造成了我觉得也是造成了文学可以解读自身的这个说法的一个原因大家会认为希腊罗马文学是需要老师教的因为很难我们要从语言去学但是像本国文学

这个就课堂上是不会教的然后这个你自己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或者淑女你没事看一看这个意思自然就很明白了

所以是不太需要用什么费大力气去挖掘莎士比亚到底讲了所以我觉得他还要提其他的一些例子就在其他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包括后来在各大开始的流行的所谓的 great books 这种课程等于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都会有人诉诸这个比较传统的一个说法就是文学是一种 self interpretive 就是他可以自己解释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不用老师指点伟大的文学不需要课堂讲授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可以自行领会然后你直面文本不需要那些学术的设备可以单刀直入就是一键穿心所以这里面也还会有一种某种可能浪漫主义的一种影响就所谓的灵魂可以直接理解灵魂你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心灵

你是可以充分理解过往那些伟大的灵魂的所以就是种种吧就是各种考虑浪漫主义的影响本国文学在当时这种大学建制当中的地位以及呢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反击那种过度专业化过度学术化这样一种语境下大家都会提到这个说法就是文学不用教

文学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大家都能懂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对我们今天很有帮助的因为今天我们也会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这样的理论或者我们会有这样的一种梦想好像我们有一种纯真的时代我们可以不依靠理论或者不依靠学术用理论可能太狭窄了我们不依靠学术可以直接读解文本

所以这个思想我发现是一个很源源流长的想法而且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当中文学教育当中不同阶段

反复有人会启用这个思路所以这张我是非常感兴趣我不知道李辉怎么想我觉得刚才高老师讲的这个吧就是让我想到他这本书的题目标题刚才丹松老师也讲了就这个 professing 这个词我是

注意到那个 Gilary 写了一本书叫做 Professing Criticism 他那个序言里面呢就一本新书啊他就致敬这个 Graph 吧然后就提到他说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这个 study 和这个 professing 这两个词是有差别的而且很重要的一个差别回到刚才讲的这个问题文学是否可以解释自己实际上就是

涉及到一个文学怎么学文学是否可以学或者说这个再引申一点的话就是说这个教文学是否可以规范化或者说这个教授文学可不可以成为一个就是说这种学科化专业化的一个技能性的东西 Graph 这本书里面它分了几个历史阶段可能就是刚才告诉说

不同的阶段有它不同阶段的定义我想从一开始早期的那些古典主义者人文主义者或者说博雅教育的作为一个 liberal arts 所谓这个 liberal 它就是

让你成为一个过去的意思就是说所谓的这种绅师啊你是在各个方面心智能力各个方面职业方面都是一个自由的这么一个人那么你这个教育实际上是要给你打一个最基础最本质的一个东西那么到后来其实再来后来我觉得这个就在不同的时间有这个变化也就是说后来到了这个人文主义者这儿的话

这种怎么样去看文本怎么样从文本中获得一些东西实际上在当时的背景是

是有一个针对通识或者通才的角度去面对那种以当时的学科化的语文学吧就是说为基础的这么一个专业化的趋势中间它实际上是有种抗衡《Graph》这本书里面我觉得好的地方呢它一方面它给我们大致地划分了主要是美国大学教授文学几个阶段大致这个阶段

从 1828 年耶鲁报告到 1876 年这是一个他称之为叫做旧学院时期的文学然后是叫做 1875 年到 1915 年是这个一战左右的时候是叫早期的职业化

再后来又是这个所谓的学者与批评家相对啊这个又分了几个阶段一直到六五年以后就是这个所谓的理论发展的这个阶段就从传统的那种关注文本自身和这个关注与批评这一块然后到这个理论化的这么几个大类的一个阶段他拿这个耶鲁报告来作为这个开端那么这是一个比较一个标志性的刚才高老师也讲到这个耶鲁报告里面他

还是一个古典教育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要选 1876 年他提到了有一个学者当时和这个 Lowell 比较齐名甚至大家认为比他 Lowell 还要水平更高的一个学者叫 Francis James Child

呃他是 76 年的时候 1876 年的时候呢就是当时刚新成立的那个呃那个霍普金斯大学给他提供了一个教职这样的话他以后就不用就是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改本格生作文了呃

这个书里面提到他作为一个叫做 outside offer 就是来自外部的这么一个聘任吧然后改变了英语教授的这么一个命运然后他开始从事文学教育说这个事情本身展示了学习课程职业化的这么一个开端

我觉得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这么一个我们说一个转折点也好一方面提到的一些转折性的事件和转折性的时间点另一方面呢他也讲到就是英语或者说英语文学吧

从一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不同力量的这个较量他讲的就是说英语文学这个作为一个专业他在这个专业化的一开始实际上又面临着各种力量的一个冲突不同的这个力量之间的这个冲突呢他们有时候经常也会

简实起一个旧的话语包括对于关于文本怎么样去读文本的问题文本它自身说话或者说到后面我们讲的文本细读这样一些的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不同的解释

那么早期点的话所谓叫做这个文本这个意义不言自明啊这样一些的话它还有一个实际上就是这个古典学对这个英语文学的这个 vernacular literature 的这么一个歧视吧实际上算是一点觉得它太简单了另外一个呢它没法考试你把这些文学的审美你放到课程里头的话那个老师自己也都是没有一个章法可循的嗯

那么在这个中间都有很多的个人爱好和偏见参入进来那相比之下呢那个什么希腊语 拉丁语这些教学它这个精读就不一样了

那么他后来又从黑格尔包括德国那一派把语法学习作为一个跟教育、个人的心灵、性格的自我发展联系在一起来乃至于后来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时代精神这样一些东西那么有一批当时美国的学者他实际上是受这个影响比较大的

那么昨天列举了好几位这个学者包括有的是在德国是这个欧洲大陆接受过教育的有的是没有只是说去参观了一下然后回来以后就把这个就是以这个德国的这个语文学的这块发展引进过来了那么郭拉夫提到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说当时其实德国人根据这个亲身体力在德国这个学习过上过这些课的人觉得也挺枯燥乏味的

也不是那么的生动活泼有意思但是美国人呢就说把它作为一个很先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引进进来了那么这一股等于说他们是作为一个刚才高尔士说的这么一个非常讲究方法的这一批的人是和这个传统的人文主义者之间彼此之间有这样的一个冲突有这样的一个针对那么再到后来像这个阿诺德他们这一批就是说人文主义者他实际上有个

同时它有一个整合的这么一个意图在这里那么这个和后来包括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想要有一个回归有一个这种回到那种有机的一个学科之间打通关节的那么一个整体关联的这么一个东西呢我觉得

有一些相符合的地方但是又不一样了那么我们现在等于说是属于这种学科这种细化那么所谓像这个 Graph 他所说的就是经历了叫做叫做 field 因为要照顾到这个 field coverage 专业要细分要全面然后呢

每个专业都要建立起的这个学科的这种规范性的东西它就会导致一种叫做 patent isolation 调配分割的东西这种模式化的这样一种分割那么书里面有个地方还提到他说其实从一开始这种专业化一开始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种 the need to fail to communicate 就是说我们

没有办法进行一个沟通没有办法呢这个东西反而成为一个必要的东西了就是说各个学科之间我们之间这个个性其实这样为了保持一个学科自身的一个稳定性那么这个都是后来在随着这个专业化的这个深化以后发展以后是这个越来越严重的所以我们现在要讲到回归其实这样又是从

现有的这种过度的分割的基础之上再往回去看这个问题实际上比以前还严重了另外一点就是说我们现在一个更加严重的一个问题普遍对于文学自身的一个信心就是文学本身像那个 Gallery 所说的作为一个文化资本

他已经 Gilary 认为他已经丧失了这么一个文化资本的这么一个地位了高尔斯说到这个伟大的书那个 Great Books 那些他说读这些书的目的是让我们让学生就是通过阅读这些反映人类的这种处境的这种 extreme 的这种处境的之下

如何保持我们的勇气啊信心啊然后保持我们对于这样一种命运的这种抗争的这样一种东西他说要进入到这个作为一个理想其实一直是存在的但是大家在学生在多大程度上会有这样一种信心或者愿意带着这样一个兴趣去进入文本我觉得这是一个其实是一个挺严峻的一个任务我其实看这本书受到的一个非常大的触动啊

就是他确实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霍普斯鲍姆所讲的那种被发明的传统他的这样一个历史化的技术就是让我们看到了其实英文系这个东西它其实是非常晚近才出现的虽然牛津

已经 800 年然后这个哈佛已经 400 多年但是英文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非常新的东西在这样的一个很新的学术建制当中对于什么是文学文学应该怎么教其实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尖锐的对立性的这样的一个分歧当我们在这样的一种人文主义的神话当中去探索

谈论所谓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时候其实它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像格拉夫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它其实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刚才高老师也聊过的这样一个古典旧式的大学时期它其实指的是十九世纪上半年那个时候的大学因为那时候上大学的人也非常非常少对吧他们更看重的是古典的传统基本上

里面讲了很多非常有细节的这样的个人化的讲述我觉得是这本书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看点就说到那个时候读哈佛读耶鲁然后其实是哇那么的枯燥然后一半的时间基本上就用来去背诵也上河马史诗但是基本上考核的方式就是背

就是大家抓揪啊然后上课的时候你背你背十行然后他背十行要么就是翻译要么就是到讲台来默写而其他的同学要么在听要么就在睡觉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即使是古典文学也不会放到课堂上来讲那是因为他们带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一个观念啊这个是我看这本书才发现所谓的一种语言的本质主义啊

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语言观他就相信说要想去通往那些

古代圣者那些这个最高贵的西方文化的源头你先不要去奢谈文学你先得把语言学好那语言是一个非常必要而艰苦的训练他用了一个词叫 mental discipline 这是他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我应该叫什么呢叫智力归训或者是训练他就认为说在大学阶段学

枯燥刻板的这个拉丁文希腊文的这些语法这些变革是一种必须是一种这个老其心智恶其体肤然后是这样一种对男人的这样一种智力的早期的必要的训练你只有 survive 了这个过程你才能够进入到

下一个阶段这是他们的一个对语言的这样的一个观念在这样的一个观念下语言本质主义的观念下那么文学作品当然也就古典作品当然也没到时间去读那些近现代的作品他们也会觉得没有什么读的价值不过是闲作缩选来如果你在一些这个讲座上跟一些女性的学生去谈一些诗人去谈他们的作品

他们会觉得就像扯家常一样这个是一个很女性化的事情所以在 19 世纪当我们讲说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时候并不是说文学不重要而是说你可以去干一些你可以更重要的优先的事项是学那些艰苦的古典语言而到了 20 世纪上半叶当我们讲到说文学可以自我讲授的时候

他并没有说不用在我们的课堂里面去读文学去讲文学他的一个前提是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所谓的

叫 Practical Criticism 是一种非常具有一种这种实际的效果的一种所有人都可以来学的是吧一战以后又有那么多的老兵可以通过这个法案然后进入到大学一下子这个大学的这个整个的录取率然后人数又激增那么他们这些人在学文学在学这些比如说

美国文学英国文学的时候他们不再是以文化领袖文化精英来自居于是呢新批评其实就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新批评讲到文本回到文本的时候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我可以给你一种非常科学的易于上手的解读和阐释文本意义的一个方法不管你是贵族

还是平民学了我这套比如说理解诗歌这样的一个教材那么将来文学就可以自我讲授你离开这个课堂之后你就可以在不需要再涉足那些艰深的语文学语法或者是历史考据的情况下你就可以直面文学文本你就可以去通达

文学那些美好的这样的一种体验文学可以自我讲授它确实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意志然后又有着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实践我觉得在看格拉夫的这些

描述的时候我们也更加的清楚说其实没有一个美好的黄金时代的过去真正的存在于历史的那个源头其实从一开始一切就是 miss making 那这也相当于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因为我们自己在尤其是

现在去从事文学教育的时候尤其是在 21 世纪我们谈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理论之死就是一下子你看文学的理论那些尤其是什么结构啊然后这些后结构啊然后各种各种主义啊好像突然一下又不流行了又突然又不灵了然后我们这个时候很多的老师就会就说那我们就重回就重回审美我们重回文本啊

但其实这样一个重回的过程这样一个回到文学的初心的过程其实是需要

仔细的放在历史的棱镜下去审视的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一个原点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就是看完这本书以后首先它引用材料非常非常多所以我非常强烈的建议大家看英文因为它里面很多的原始材料比如说大学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初大学的教学大纲然后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教授英语文学理念的一些文章个人回忆录有些宣言本身引用的这些历史文献英文非常讲究大家可以从里面体会出

整个这个学科的发展我感觉跟大老师一样就是这个学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新的学科我们可能认为是一个我们认为文学研究好像是古意有之

但实际上是以现代的方法和态度来看待文学并且在大学这样一个体制内讲授这个是一个非常新的一个事情刚才谈到过好像是哈佛正式建立英文系英法德义这些现代语言系在哈佛也才是 187 几年所以就非常非常晚了

这个就打破了我们的一些至少我吧一些观念好像认为文学是一直持续不断的以近似于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在讲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而且包括我们对文学的观念的理解都很不一样就里面提到的比如说以前十六世纪之前文学基本上是一个公共话语

它是一个就是比如修辞训练因为它讲到很多地方讲到美国大学的这种文学社团辩论社这种演讲俱乐部这个实际上是本国文学在这些学生团体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就是当英美文学没有在大学正式作为一个学问教授的时候它对社会大众的这种渗透往往是通过这种辩论演讲还有这种学生的文学杂志

所以它的影响力是在课堂之外就造成了我们对于本国文学就是所谓的英美文学的理解是非常有别于现当代吧就是在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里面正式教英国文学所以这是完全两种不一样的状态刚才我们继续如果我们继续谈那个就文学可以教自己文学可以自我解释这个里面也谈到了书里面也谈到了就是很多教授最后有一个妥协

就是说在本科生的课上对吧我可以比较放松的然后比较随意的我甚至可以给学生念很动情很投入的念几行优美的诗歌但是呢到了研究生的课上我就比较严谨了对吧我就不能像

在本科生那样生情并茂的那么投入的去教学那我就要讲一些比较深入的就是学术啊学科啊学术规范啊学术方法啊就这种本颜的分裂

我是感觉非常的强烈发现就是我如果给本科生用某种方式讲一个文本的话到了研究生的阶段我会很自觉的回避这种方式就我会采用一种所谓更加符合学科或者符合研究性的一种方式来享受就这样一种断裂这个书里面也有若干的地方讲到

所以让我感觉很多我自己碰到的一些困惑就包括对如何理解一个文本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一个文本作者的意图是不是重要文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很多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个书当中都会发现有些人在若干地方曾经讲到过所以我觉得这个书好像

对我的启发是比较全面的一个启发就它不是说因为我一般看书吧就那种特别精彩的地方我会画一些就浓墨重彩各种圈点就是惊叹号什么星号

但是往往一本书当中我一般会画这种惊叹号星号的地方可能多了也就撑死了七八处这个书我好像画的格外多所以我感觉这个书我是很有必要去买一本纸质书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书非常重要是这个标记其实特别

特别特别多刚才高老师说的关注这个我看到里面有些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提到当时一些教学的方法有一些老师反正是用自己的方法很奇奇怪怪的包括还有的老师就是说就属于比较传统一点的话刚开始出现学科专业的时候他带学生读

他觉得只有通过这个读这个朗读你才能够理解朗读是进入的一个模式后来这个慢慢慢慢的就分化出来了成为学校的另外的专业了包括哈佛哈佛当时是设立这个把这个文学和这个写作这个它是阅读和写作它是分开来分开来以后后来这个写作慢慢慢慢的

有一些实用性的东西然后在后面又发展出这种什么创意写作这些方面的东西了所以说看是早先的那些比如说大家尝试的一些方法一些这种工具吧实际上到后面慢慢慢慢它会发展成一个和文学慢慢剥离的东西了比如说一个问题就是说刚才高老师讲到这个

我们前面一直在讲到就是说这个社会一直在变化实际上很多社会需求文学它不是一个在一个真空里面的它一直是跟这个社会需求相互动的那早期的古典教学它好多是为了培养这个神职人员啊什么的所以它有大量的这个关于神学这个一些道德规范的一些这种相关材料的这么一个训练在里面

虽然也有说和古人童话什么何西塞罗他们现在是再晚一点就是说强调古典学这一块从语文学的角度去强调的东西那么文学专业的 populism 这种发展精英式教育推长

维多利亚时代中产的兴起,包括后来慢慢的文学专业从兴起到衰落,这种东西其实都有一个书里面提到一个关于民主化的学科,作为一个学科它这个民主化的一个过程,所谓的民主化实际上就是要适应,你要招生,

然后你这个需要的人多了那么有人说这是这个精英阶层对于这个新兴的这个美国新兴的什么工业阶级的这么一个阴谋就是说把他们的一些价值观念通过这种教育然后让他们让这个劳工阶层好接收然后怎么怎么样同志化

但 Groff 提出一个反对意见他说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另外一点就是说文学作为一个载体它和这个现实政治或者说我们说现实社会吧但政治的话这个比较宽泛一点的

中间是怎么样去产生互动所谓的一个文学的一个参与感的问题我记得以前前面那个高老师当时你们做的那个节目里面 Martin Amis 那个《与陈词滥调作战》那个时候那个里面也提到他的那个序言里面其实也提到了就是说文学的这种民主化带来的这种阅读能力的这种下降的这么一个问题

或者说这种大家对于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去做一个解释而且每个人认为自己解释都有道理这个其实也是一个挺麻烦的一个事情格拉夫他的这样的一种对于美国大学英文系制度史的这样的一个叙述我们可以

强烈的感觉到他不建议我们对任何一个时代抱有某种理想主义或者是浪漫化的这种情感的投射他其实某种意义上都一定是那个时代的

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它内部的一些观念或者是方法论证明然后互动的这样一个结果他也试图去做一些比较均衡的这样的一种论述我记得他在这本书当中写过一句非常漂亮的话他说美国大学从来都不是按照罗格斯中心主义的原则来建构的

美国的大学本身就是结构主义者然后他又讲说文学研究它不是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的工具如果它是的话那它也是一个效率极低的东西所以他当然是不主张在真空当中去看文学或者是文学研究但是他同时又在另外一方面告诉我整个的英文系的发展对文学理念对文学教育的这样一些

看法的这样的一些变化又不完全是由社会来决定的就这个议题这个议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样的一种学科的分裂学科的这种各自为战或者用它的一个概念叫模式化孤立那其实是有利也有弊的就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辩证的东西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它

就是在一个非常早的时期 80 年代末是吧他就已经其实相当于看到了未来美国大学英文系以及包括很多西方的英文系甚至包括亚洲的英文系的一个衰落因为一直以来这样的一种人文主义的神话他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清理

那么很多的学者也好教育者也好他其实是相信这样的一种宿命论

他每次当学科出现了一种转折或者是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很容易去畅想一种学科的悲歌就是一种悲歌叙事就是国将不国戏将不戏伟大的文学传统自此堕落英文戏以后就没有办法再真的生存下去了

现在的一些叙述一些流行的文本当中对于这样一种学科悲歌其实是有很多的描述的不用说就是一些文章讲这个人文学科的衰落英文系的终结对吧最近有一个那个美国大热的一个美剧叫英文系主任其实就很讽刺的但是又生动的刻画了在当代的

美国英文系的建制当中这样的一种分裂是如何尴尬的存在于这个教学的活动当中你永远都能看到一个系里面有会有一些白发苍苍的一些老学者然后

他们以文艺复兴人就是一样的一个全才然后来自居那么他们会痛斥那些只懂得讲福科呀讲德利达呀这样的一些所谓的满口理论大词的年轻的学者认为他们

连五千行诗都背不下来有什么资格去妄谈米尔顿然后总觉得这样一些年轻的学者们他们总有一种自命不凡的这样的一种态度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去用理论去暴力的去拆解文学的大厦

还有一个小说我想大家可能也听说过当然这本书比较老但是它是最近才开始突然一下又爆火的就是斯通纳斯通纳是约翰威廉斯写的一本小说其实六十年代他就写出来了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市场最近就把它重新出版一下子就感觉他就特别契合这样的一个时代的

这样的一种 sentiment 大家都觉得斯通纳这样一个老派的英文系教授的一生就是特别具有一种悲壮性悲剧性他从一个农民孩子的苦出生然后一直认为文学可以给他最好的一种精神的救赎然后去写论文然后去写书然后认认真真地教学

結果到了五六十年代突然一下發現社會變了 風氣變了在他參加的博士生的口試當中竟然有學生

可以不读作品就能够去谈论这个作家而且谈论得头头是道然后他就毫不客气的给了他一些测试发现他的文学常识就文学的童子功近乎于不合格最后当然也因为这个事情他得罪了系主任得罪了这个学生的导师最后他又有好多好多悲催的事情发生最后就是一种死亡一种凋零的姿态

然后告别了这个世界所以我确实想问两位啊就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对这样一种学科悲歌的这种叙事你们有了些新的想法吗要不李辉先来好

想法挺多的首先那个那个威廉斯他是我看到有个材料他是 1985 年的时候他退休接受一个采访然后当时他就跟这个记者抱怨说现在这个文学这个教授的方法以及这个大家对待文本的态度都已经变了

说好像他原话是说好像一部小说或者一首诗是某种要去研习要去理解而不是去体验的东西

这个是特别老派说实话也挺感人的就是在这个时候当然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研习所谓 study 和这个 understand 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尤其是对于这个新入门者如果没有那些我们说看到很多那种注释啊尤其是各种不同的这种观点的这种会合的话你可能是很难看懂那个文本但是这个确实他所说这种体验也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那个小说里面提到我觉得开头和结尾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这个细节吧就是也体现出他对于文学的一个理解就是他怎么喜欢上文学的他作为一个农家子他进来是他爸爸是让他去学农业的然后他学了以后就是因为他上的第一节课他那个老师跟他讲的东西他觉得他完全听不懂

这样子觉得完全听不懂的时候他就去琢磨他觉得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然而恰恰是在这种隔阂听不懂我们所谓那种意志的东西的时候他去跟他老师去有过一次就不成功的这么一个沟通吧然后他自己再去学习这一点就和他后来他跟他的那个跟他太太结婚的时候刚认识的时候他第一次恋爱的时候那个感觉也很像

两个人见面见面好像没什么话说突然之间大太太就好像自顾自的就说开了她说有句话说她那个时候她感觉到她是一个斯特纳觉得对面坐的这个女孩是和自己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他觉得他这个恋爱了这和他老师当时问了他在他这个学习就是成绩改善以后问他你对文学怎么想你将来想做什么你准备用文学来做什么事情你将来怎么规划

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想然后他老师就又看他对于这个文学的这种理解这个成绩提高这个速度这个时候老师就跟他讲一句话说那你这个就是爱了他实际上用这个爱这个词他来概括包括小时候结尾的时候临死的时候看着校园外面经过的学生的人群然后拿起了一本他以前的一本书他说这本书

可能没有人看没有人在乎了但是他自己曾经留下了这么一个印记的东西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想这就是这个老派学者的这么一个非常非常典型那么这些东西在现在这个情况下是不是好事现在比如说刚才讲到这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学生

学生实际上是比较鸡贼的在这好像图一取巧要不要那样子严厉那样子去揭穿其实对于现在的学校高校里面说实话都是一个道德考验的问题另外我还想说一个就是另一本书就是比较晚一点的比较近一点的就是 Philip Ross 的那个《人性的污点》的 Human Stein 那里面也提到也是一个教文学的老师

那个叫 Coleman Silk 那个演员后来还拍成电影了那个 Nico Kidman 和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那个他那里面也是涉及到一个就是上课教学的时候两个学生迟到两个学生迟到呢然后这个这个 Silk 就说就开玩笑说了一句话说上课已经上了五个礼拜了一直没来到第六个礼拜他忍不住他就问说你们谁认识这两个人吗

说他们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说他们是不是叫做 spooks 这个词就鬼魂了但一下子就犯禁了就是这个政治不正确了因为 spooks 这个词以前是形容这种很侮辱性的这个辱骂黑人的一个词他在用了这个词以后学生就把他给告了

高乐丸以后这是他的一个滑铁路但是在此之前这个西奥克是一个完全非常非常适合我们说这种现代这个学科体制里面的他推动教学改革然后聘请一些比较新锐的教师怎么怎么样那么按说是一个非常适应这个环境生存能力适应能力非常之强的人最后后来还是遭到这么一个情况很偶然的遭到了这么一个情况

当然这个小说里面就埋藏了一个伏笔在这就是说人家说他种族歧视什么的其实他本身他就是黑人他说是他是犹太人他用犹太人的身份来掩盖自己的黑人的身份这些东西我们看到就是说种族问题和这些文学问题这种社会问题它实际上一直是纠缠在一起的

但是不管是斯通纳也好还是这个这个人性污点里面的这个 Silk 也好我觉得到最后实际上真正拯救他们本身的还是文学两个人都体现出非常那种强烈的那个古典主义的精神就是他们所经受这种学科训练本身

在他们这个濒临那种或者是绝境或者说那种困境的时候都起到了一个拯救性的作用这个又回到我们前面所讲的文学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或者对于个人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无论是从这个从业者还是这个学生角度来说

就是斯通纳那个书那个小说我觉得很有意思刚才李辉说到他采访当中说乌廉姆斯说文学只能体验不能分析就这个思想在这个 Professing Literature 这书里面也有就是曾经也有人说过基本上是同样的话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非常有名的文学教授讲到就是主张这种文学是一种美学体验个人化体验以对抗专业化的学术分析的这样的一派人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就是文学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分析的这种就是很明显的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的经验对吧就是

但是这种个人经验对于个人有意义,但如果放到一个大学的体制当中,它的意义就会严重的削弱,因为你不能让一千个学生产生你想要的体验,或者说一千个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种体验,这个就没法规范,也没法考试,然后也没法评价。

这种纯粹私人的美学体验对于这个体制来说呢是一个把桌不定的就没法给它数量化没法给它分数化

所以呢就是感觉就是我们当因为我觉得这个书就 Professor Literature 这个书呢给我带来的很大的启发就是很多我们认为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事情实际上它的终极原因可能是跟体制或者说跟这个建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容易把一些

现象或者观点理解为一种思想观点的互相影响互相生发但实际上最后可能会归结到制度本身它产生出的一系列的反应

所以就是研究这个体制研究这个制度是对只依赖思想这一路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就比如说这个书当中反复的讲到就是引用了很多以前的学者的话都是强调文学似乎是一种个人拯救或者说文学要是一种跟社会伦理要产生关联的一种话语而不能像这种纯技术派把它当作一种科学

科学实验的样本来分析跟现实生活完全切断这个是那些所谓的 generalists 或者像白毕德这种新人文主义所反对的他们希望文学必须跟人生跟社会有很深切的关联文学研究要有一种高远的社会理想

而不是那种纯科学的那种严谨那种 disinterestedness 这是他们新人文主义也好还有那些 generalists 都是非常反对的

但同样这样的一些想法实际上是跟高等教育这个体制是相悖的因为大学教育我再强调一下如果我们把文学当作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学科在大学里面公开持久的而且面对越来越大的学术和学生人群来讲授还有考试还要算各种成绩

当我们把它当作文学教育当作一种体制化的现象来考察的时候这个就不能太谈个人拯救个人体验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产业产业会有自身的需求和要求比如说他希望这个产业永远保持某种状态所以这就跟我们愿意接受的一些很私人的一些想法会产生冲突

但是回到斯多纳小说本身让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他跟学生在口试的时候发生冲突刚才戴老师也讲到了我觉得他写的事件应该是 30 年代吧但是我感觉到这种现象可能就是一个现在也经常能够看到的就是那种

夸夸其谈的学生或者说夸夸其谈的老师你给他一个话题他可以用他娴熟的这种学术话语编织成这种修辞的这种理论的锦缎和漂亮华丽的锦缎但是他你问他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他完全都答不上来主人公问那个学生他说我问你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最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说你告诉我三部中世纪戏剧的名字

然后这个他也回答不上来这就属于不是属于一个老师什么刁难他了这就属于一个就是博士生啊做浪漫主义的博士生连英国文学重要阶段的随便三个作家或者作品的名字都说不上来这个就实在是太过分了这场戏印象比较深啊因为我觉得这是也是大概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冲突就是这种

很时髦的然后很会用当时流行话语但是功底很不扎实的夸夸其谈的这样的人和一个所谓的带引号的老派注重这种学术的严谨和所谓的 integrity 这样的冲突

其实也不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就在小说当中写的是三十年代然后在这个 Professor Literature 当中讲到就是可能 1890 年代不是完全一样的例子但是大概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就是这种两种话语或者说两种对文学的观念的研究方法的冲撞一种就是把文学研究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研究

强调的是技术性专业性以及这种就是这种非个人性另外一种就是要强调社会关怀强调个人体验强调文学对个人跟社会的作用会强调这些思想文化所以这两派他好像就是从很早以前就在打然后这样的一种战争会持续到可能每一个阶段都会再现这样的战争只不过是

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就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服装但这个就是一种专业的所谓专业的研究和这种带有人情味和社会关怀的研究好像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冲撞包括他一开始刚才李辉谈到的就是他开窍了那个就是他上课老师给他读沙尔比亚的一首十字行诗让他说点什么

他就说完全不知道怎么说然后老师跟他说他说沙尔比亚三百年前穿过三百年对你说话你都没听见吗然后他也回答不上来但是我真想替他回答说我就是没有听见因为穿越了三百年的三百年的声音我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我是听不见的就对这样的细节我就非常就是非常印象非常深因为最近我也是参加了一些

国内英文专业的会议就感觉大家其实普遍的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对于这样的一个学科的发展身处的这样的一个转折点大家很多人其实都是忧心忡忡的跟国外的情况也非常的像但是原因不一样就比如说包括学语言的这个录取的这个学生的体量急剧的下坠

对于西方来说他们可能是因为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读人文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那高校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少了读大学就是大家更要考虑到这种机会成本大家都会去学那种经试致用的 STEM 专业没有人再会把时间花在英文系去学一些精致的文本的阐释的方法中国也其实也是一样的

就如果说人才就业市场面临着非常大的这种内卷然后这种人与人的这种竞争的很多学生当然也不会考虑去读日文学科又不会去再像以前一样愿意去读英语专业我倒觉得看了格拉夫的这本书以后这种焦虑的心情其实可以稍微的释怀一下就像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样英文系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也没有什么新鲜事老派学者和新的学者这样的一种冲突社会与校园的这种不同的这种冲突对于文学到底是应该更加强调社会因素还是应该更加回归文本这样的一些讨论其实延绵不绝那么不管是哪一种主义

在大学里面它就是一直处在这样的一种深刻的分裂当中所谓的这种危机就是视为一种常态的话其实也许我们会觉得现在并不是一个所谓世界末日学科它有着它的这样的一种韧性而英文系其实就作为它的这样的一个学科建制它又和其他的一些更加硬的学科

又不一样因为很多比如说历史物理哲学它会有一些非常就是说基本的学科的层面的原语言的共识但是呢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甚至包括一些其他的现代语言其他的语言专业它从一开始它就是基于一种分歧它就没有一个一个一个 consensus 一种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知识作为出发点对吧

从一开始那些语文学家和那些人文学者和那些通才学者他们对文学是干什么的什么是文学文学跟语言文学跟社会他们从一开始

就尿不到一壶里就坐不到一桌上吃饭那现在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时代在变化时代的需要在变化我们在这本书当中其实特别深刻地看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最大的危机对于整个的英语文学批评方法的巨大的影响

他里面说到一个细节我特别的这个震撼他说在 30 年代其实那些所谓的新的这种批评家 critic

在美国大学是很受欢迎的尤其是那些主张进步的观念或者是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进步的史观来去评价美国当时的文学作品那时候美国会有一些什么叫新群众这样的一些非常左翼的这样的一些刊物那个时候美国英文系里面几乎正派一点的学者都是左派可是呢

随着 1939 年这个希特勒跟斯大林签令他们这个互不侵犯条约一下子整个的这种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这种信念很多东西就幻灭了很多这个左翼的学者急剧的右转

同时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其实早就开始出现的从南方传播过来的这种新批评一下子成为了一种显学尤其是到四五十年的二战以后就是新批评的方法新批评的主张新批评的那种操练一下子就变为了一种新的阵统原来他们是最叛逆的就是最边缘现在一下成为了一个新的 orthodox 所以我就是

就是觉得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种信心或者是一种信念就是文学的学科的这种特殊性英文系这种从历史来看它的这种韧性也许会决定了说我们并不会走向终结我们只会在新的时代和历史的震荡当中达成某种新的妥协然后分歧依旧会存在下去

然后不同的这种危机会不断的 play out 但是讲授文学这件事情它还会继续的存在下去这个是我觉得是我获得了一种乐观主义的这样的一个讯息确实是 其实书里面也提到西北大学的罗杰斯校长 1891 年的时候说

古老的真理和什么现代生活的全新环境这两者之间不见得是不相容的嘛那他当时他是属于改革派的那其实一直到现在为止就是说人文或者说文学里面那种我们这种学科化的这种专业化的这种做法搞不定的一些东西

或者说这个文学里面所包含的这种古老的真理既古老又全新的一个真理和这个现代生活的全新环境之间怎么样去进行调和其实这也是一个一直反复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格拉夫在这本书当中应该来说提出了非常旗帜鲜明的从导论然后到它的结尾它其实就是

也不是说要骑墙或者是这个

就是左右逢源的然后摇摆它有一个很鲜明的立场这个鲜明的立场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仅仅讲述文学文本是肯定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讲授文化文本这是它的原话我们要去教授这种叫 cultural text 第二个也是它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一个策略就是说要在

美国的英语课堂上文学课堂上我们要去讲授冲突那么这样的一个想法当然是基于一种类似巴赫金式的这种对话主义或者是哈贝马斯他也有这样的一些相关的论述交往对话的理性然后我们必须要在一个大学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当中我们要基于某种各自的

de-sensus 是吧我们不是去寻求一种完全的 consensus 但是呢我们依然要对话我们依然要把这种分歧把它暴露出来把它放到一个对话关系当中然后去讨论我们可以去追求一种合而不同

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在他后来 follow up 的这样的几本书当中 Gref 好像是对文学的教学特别特别有兴趣他后来好多书都是从教育教学的这个实践出发来写的那么他就会分享说他在教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的时候我怎么去讲传统的讲法就是在现在的美国大学当中因为他可能随着不同的这种

模式化的孤立它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你如果在一个所谓黑人文学族裔文学的这样的一个 program 里面去选课一个旗帜鲜明的

文化研究的族裔有少数族裔身份的这样一个老师那他读这个文本那他肯定就会说里面会有实际上是有隐含的这种康拉德有隐含的种族主义是吧那么里面的黑人只能够被再现他不能够言说他自身然后对他巴拉巴拉进行一个批判是吧

如果在一个老派的英文系的这样的一个教授的课堂里面他可能就会去分析它里面的这种意象它的文学的节奏然后它和其他重要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这样的一个关联更强调一种内部的分析

按照格拉夫的设计我们就不能够让学生是处于这样的一种好像是就是你走到哪个帐篷里面你就按照他的这一套然后继续地去阅读文学然后去理解文学而是我们应该将那种各自为战的这样的一种学科的建制把它打破

当然不是说以后没有这种专业化以后没有这种所谓的细锁的这样的一个分野还是要有但是呢在课程设计当中强调一种学术方法学术事业的这样的一种融合老派的学者的东西和新派学者的东西可以放到一起来然后呢这里面的分歧摆到桌面上让学生

能够看到他们的老师在一些最根本的关于文学研究的问题上其实从来就没有达到共识其实从来都是相互抵触的相互争鸣的相互商榷的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育当中关于这种冲突的教育当中更好地去吸得文学与社会的这样一些意义和这种关联所以他把这种所谓的讲授冲突

作为一个药方开出来了认为他可以去超越校园里面美国大学校园身份政治或者是政治正确的这种狭隘性然后呢也用他的话说可以去超越文化战争因为他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是文化战争芳心慰哀的时候我的其实一个问题就是说讲授冲突

是可能的吗讲授冲突如果是可能的如果要实现格拉夫的这样的一个愿景应该怎么去做他在哪些地方其实他有可能会没有他预料的这样的一个效果因为他这个提出的也比较早 90 年代 80 年代从现在的美国大学的发展来看显然没有按照他的设计的路线去走现在的美国高校

可能应该来说更加的分裂对吧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这个美国的这个像哥大啊然后他们围绕这个巴以问题然后就会有很多学生之间的这种冲突其实你能看出来这种就是身份政治啊然后已经深刻的啊让大学里面的很多的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是处在一种

减防当中然后彼此不对话彼此将对方妖魔化他者化似乎讲授冲突这个方案很美好的方案在美国其实并没有落地并没有很好的去实践下去那么我就是觉得说我们作为文学教育讲授文学的从业者怎么看待他开出的这样一个美好的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策略这样一个方法

我没有看过他你刚刚说他那本书但是我你刚才大老师说的这番意思我明白了我自己感觉是不太可能至少在美国是不太可能就因为你要讲述冲突的话他需要有人愿意去讲述冲突比较封闭的人比较固执的人他连主张反复言说自己主张的时间都觉得很少

他没有机会他也没有这种意愿去讲述跟他的观点根本对立的那些观点讲述冲突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只适用于那些比较宽容的人也就是说我愿意听

跟我不一样的这方的意见然后这样的愿意不是一种姿态不是说我显示我自己很宽容而是一种真正的我真是很愿意听我对手的意见但我觉得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样的程度刨除这个个人的秉性之外我觉得体制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我读这部 Professor Literature 这个书

感触比较深的问题很多问题是需要在体制的这个框架当中去理解因为在大学当中讲授文学把文学当作一种产业这样的一种体制受益者是那些不追求真理我不以这个探寻事物的究竟为我的根本的学术目标这样的体制它鼓励它纵容的是那些就是所谓的机会主义者和那种

就是我只要能够做到这种 self advancement 我会不惜一切代价我会只要能够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利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像这种讲述冲突这种事情是极端不利于那些机会主义者和这种 careerists 因为你花时间用自己课堂的时间还要去复述

自己对手的观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事情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一个事情

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只是于那些把大学的教育当作一种就是抛出个人的私利和杂念,我有一种追求事物真相的勇气和愿望,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呢,讲述冲突是他们肯定会主动愿意采用的一种方式,因为让学生能够读更多东西嘛。

特别是让学生读这个彼此对立的观点这个对于教育育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但是可惜就是成功者大部分都是那种机会主义者所以他们是不会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我觉得这个愿景很好但是属于

只有那些比较 decent 那些人他能做到而大部分那种小徒极长的人他知道这样的好处对学生的好处但是他也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毫无益处体制他会助长或他愿意提拔提携就这样的一种在这个体制当中能够合理升迁的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是不会

顾忌不会在乎公平也不会在乎真理也不会在意对手观点是否真的是不是有一些道理这就是我

一个强烈的直觉就是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你会呢也这么悲观吗我觉得怎么说半悲观半乐观吧我觉得那个 graph 它是比较乐观的它这个它设计的这么一个思路这么一个路线比较乐观像高老师刚才讲的我觉得更糟糕的一点就是说有时候嗯

实际上连这个体制的规则都是由机会主义者来制定的所以他们必然会把各种考核会沿着对他们或者说他们那一类人有利的方向上去发展这是一个本能的一种选择和倾向这是一我记得以前那个看过很早的一篇文章那个李宁老师写的一个叫《大学不是养鸡场》

现在不仅成了养鸡场而且还养了一帮鸡贼这个就是你没办法的事情它总是会有包括刚才冲突这个实际上我们一方面 Graph 设计的冲突是说让各方的观点意见都展示出来哪怕你现在你不接受至少你看到有人跟你的观点不一样但是现在呢我们也看到学界里面可能国外这方面可能更明显吧

就是说他把所谓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把这个冲突这个本身都当作一个展示的机会了就是说他跟你讲冲突然后给你一个题目然后他不告诉你这个实际上他是以他自己很强烈的单方面的立场然后他展示出他所谓的这种

展示看到冲突而且他会把那种冲突给他强化另一方面呢会反复强调自己的边缘性实际上他这种边缘性恰恰是他自己给自己赋予的一个光环我们就会看到就是总是会有人去钻各种各样的这种这种这个体制的空子去获得一些很实际的一些利益你一看这个

教的内容和实际的情况以及他个人在中间获得什么这个中间我觉得一对照的话基本上就比较清楚了那么再回到格拉夫所说的这个里面他说到的他提的一点他引用那个 Frank Smith 的说法说关于这个 club 的这个概念

但他这个 Club 我觉得有一点点和他前面讲到那个十九世纪美国大学一些文学社团这个有一些映照就是说他有一定的可能十九世纪的时候那种公共性可能更强一点但是有一点就是说社团里面他强调一个辩论辩论是一个基础另外呢格拉夫指出来有一点说这个社团的当时比较成功有这个当时有这个

奴隶制这种那个废奴这么一个背景在那另外一点就是它是有赖于说

有一个有种社会同志性它是在这种社会同志性下创造了一种共同利益的框架所以说这也就是刚才高老师讲的就是说甭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说我们要去展现冲突然后要从这个冲突中间去进行一些积极的思考思辨然后有所收获

然后去追求求真这个求善吧就是说我们讲到这种人类一个基本价值这个东西的话那么它还是要有一个所谓叫做社会同质性就是你得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够凑到一起不管是老师也好还是学生也好那么这个中间所谓的共同利益的这个利益是什么呢可能是可能有时候是抽象的当然了它肯定也会有一些实质的这样一些东西了

所以说即使是说格拉夫的设计的有一些我们讲的有一些理想化但是他讲到的思路本身我觉得还是可以去借鉴的当然他里面提到的另外一些我觉得本身设计线路也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在这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机会主义者他到底会不会去善加把这个

一个是容忍一个是善加利用这么一个这种我们所谓叫做 club 的或者这样一种辩论的这种不同意见汇合的这么一种场合这么一种机制还有一点就是说这种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身就像格拉夫自己所说的就是学校教育它是要进行一个质性文化的一个趣味的

然后是要往这个民主化的这种教育上头去发展的那我们回到这个 Club 最早的这个意思上来说他就说这个志同道合他实际上也是有一个选择性的从这种自信上从人类这个品性上那么这种选择性本身到底是哪一种性质的这个还真不好说过去好像是

总觉得这种是一种精英文化的东西在现在这个教育体制下显然是有点行不通的了或者说这个说出来都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虽然我们经常会说什么得天下英才而骄之这里面是这样暗含的一个前提在这里面但从我们摊开来说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个所谓的这种精英教育的东西是一个不符合我们现当代这么一个教育体制的这么一种一个趋势的东西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从这种我们讲这种选择性自主的选择性和这种体制自身设计的这种包括这个具体来讲就是这个英语或者说我们这个文学的这个选择性的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又并不是它还是有门槛的

这个门槛到底属于什么一个性质我们姑且不去定性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选择性在里面这样的话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既不乐观也乐观因为还是从实际经验上来说还是有热爱文学的而且是不仅从文学中间获得一些直接的个人的一些收益的东西他还能够把文学中间的一些基本的训练

可以应用到其他的一些领域里面去从这点上我觉得还是有乐观成分在里面从理性的角度就是去做一个推论的话如果说现在的学术建制确实是存在刚才 Grab 所描述的那些问题那么它最合乎情理的解决方案当然是教授冲突

因为正如他不断地在证明的每一种新的教授英文的方法或者是理论登场的时候它其实都是以一种

前一种主导方法的解读剂的姿态出现对吧你之前太注重历史机械的历史时政主义那么 OK 我们新批评出来了我们去主张文学的自主性可是一旦你文学的自主性文学的文本的细读做得过于精致的时候那么又会有一种新的方法论登场

告诉你你这个地方是有问题我们其实也能够隐约感觉到在现在的文学这个教育文学研究的这样一个体制当中不同的阵营然后不同的这些流派方法那么他们其实是

彼此的解读剂新批评你如果对另一种历史主义的方法你是解读剂的话那么历史的这样的一些研究它其实同样依然还是新批评的解读剂每一种文学方法每一种讲授文学的理念或者是套路它一旦在这个体制当中落地生根

它都会变成一种类似于自动驾驶这样的一种模式它都会倾向于反复地论证自己的正确性

所以格拉夫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就说每一种产式的模式都应该有它的刹车方法文本谈的太多了你要刹车历史谈的太多了社会谈的太多了技术语言谈的太多了我们都需要依靠在我们的学科当中不一样的那拨人的东西来为我们去刹车

如果不刹车的话那么我们必然就会走向我们的反面新批评也是这样啊他里面对新批评的批评我觉得是最精彩他觉得新批评这帮人那么他们反复的论证诗歌当中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有机的整体所谓存在着一种张力诗歌当中的这种

含混是最高的美学特质以前一切解释不通的东西放到一个所谓的悖论当中张力当中它都可以去完美地去解释可是问题来了那你这样的新批评的方法这样一种套路你分析所有的英美诗歌你觉得你值得分析的东西最后的结论最后都差不多

对吧好那作为这种解读剂于是出现了一种后结构的这样的一种

论述那他就会说像保罗德曼那他就不会说所有的诗歌的作品当中都有一个可以自洽的一种张力或者是一种有机的这样的一个整体他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一个真正的稳定的意义在这个地方所有的诗歌所有的阐释最后都不过就是揭示了他的一种表达的失败

这是他这个阅读预言这个里面的一个主要的观点但是这个表面上是给新批评解读了可是一旦你按照这样的方式变成一种非常 formulaic 的一种套路的话那么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以一种非常阴暗的非常犬儒的或者是非常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然后去对它进行瓦解所有的意义的这种恒定性都可以被打碎就可以打碎一切了

那么也需要刹车可是格拉夫最后的几页我觉得他其实也感觉到了自己这种讲授冲突的这个问题所在因为有人去批评他因为你一旦去讲授这种冲突的话你实际上相当于是一种自虐就你不只是刹车了你把你最认为经典正确的观念的前设

放到一个麻烦当中然后去对它进行重新的检视没有人从正常的生物的角度上来讲是吧愿意去自虐愿意去反复的让自己这个对自己对自己施虐是吧把自己相信的那一套东西然后将它打破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它的一个很难去克服的东西

它最后呢如果可以实践很容易就是变成一种一种虚假的冲突的讲述就是

就是你把各个派别各个理论是吧然后就像一桌这个自助餐一样你就全部摆出来这是女性主义这是后马克思主义然后这个是后殖民然后各取所需你看我记这一课讲这个下这一课讲那个你们你们你们自己学生你们自己去决定但这个其实我觉得

并不是格拉夫所期待的那种讲授冲突的方式真正的讲授冲突的方式要能够接受自我观念这种合理性的被瓦解的那这就更难了我觉得就比我刚才比我刚才想象的

想象的还要难就是因为很多人哪怕能够讲述冲突他也是带着就是以讲述冲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对吧在更高的层面上博导对手重新说明自己是正确的但真正敢于讲述这个讲述冲突的人得是那种能够承受自己的观点被粉碎的这样的人就你有这样的勇气才能真实给每一个观点给他这种

一个公平的机会然后同时你也不必抱持着最后的结论因为最后的结论可能是一种自我毁灭你也能够容忍这个就比较难了就你说自虐是就是这种自杀式的就有可能是引出这种学术自杀的话你如果能够敢承担这种后果那这种就不是一般的人了我觉得

它和文学创作或者文本创作还不太一样文学创作里面强调 positive negation 这种东西它是成立的因为它可以不断去解读它本身它就是召唤解读者的而解读本身再去召唤自己的解读者的话这个本身就有一点点是有一点点这种

我觉得这个实施起来会比较难另外一点就实际上最主要的这个模式中间是这个专业就从业者和这个学生之间的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很难去匹配的

它是本身的了解程度,這張 Graph 一直在說到這個問題這種差異但你不可能把學界的所有的這些衝突全部或者提煉,提煉中間就會出現方法你給它一股腦的灌注到這也成問題你讓學生自己去了解這個衝突的時候學生根本就沒有那個時間或者說不見得有那個能力或者意願去了解這麼多東西而且有些衝突說實話也是

非常非常转瞬即逝的那么这个体制本身它一方面它把很多的冲突给吸纳进来了各种冲突的流派理论也好还是实践也好把它吸纳进来以后进行招安了那就让大家这个个安其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呢这体制本身它也鼓励

你去做一些所谓的这种有的时候可能就是那种真是茶壶里的风暴的那种的那种那种伪冲突吧就并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那种执行上的碰撞而是为了冲突而冲突这个中间这么大量的这样一种每年大量产生这样的一些论文啊包括一些辩论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有那么让

学生就是到底是从哪点去切入你等于是你刚整理完前面的后面的新的又出来了而且大家可能更容易关注新的

这个设计本身实际上是是有点内在的对我觉得就是跟这个大学体制可能有关系吧就是按照现在这个体制呢就他只鼓励多产但并不强调验真也就是说呢他会鼓励你比如说隔三五年抛出一些新的理论鼓励你去跟现代现在流行理论去质疑然后交锋然后

按照这个 Graft 说法就是说你鼓励提出一些所谓的 interesting 的观点特别是 provocative 的观点

但实际上另一方面他又不强调验真就是他这种观点对还是错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标准能够衡量这个观念对还是错他并不太在意所以有人比如说我提出一个貌似新颖的观点流行四五年之后被人家博导了之后但是这个丝毫不影响我的学术声誉对吧我该拿 tenure 就拿 tenure 我该申请 grant 就申请 grant

所以就是没有任何的代价但像其他一些学科就比如说稍微强调一点实证性客观性的比如说理科呀或者说像历史啊比如说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很快被人证伪这个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败你可能在学界上就可能名声扫地了但可能文学研究呢它没有这样一种非常明确的标准所以就是再加上这个体制又鼓励你

就是你政委了之后呢

丝毫不影响你的个人的既得利益但是你换一个学科你要是造假或者你这个马上被人博导的话你可能学术声誉就一落千丈了但文科或者这种文学研究没有这个情况因为你可能七八年后再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你重新又拿这个申请一拨钱所以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一个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授然后突然

能够在课堂上按照保守右翼的共和党的思维然后去讲述什么关于堕胎的问题关于这个基督教的问题家庭的观念并且敢于在课堂上去承认说川普的某一些主张具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他有可能是对的

那这确实就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现在的这种文化政治甚至包括算法推荐这种技术它其实就在不断地去强化每个人的这样的一种舒适区大家都习惯于在自己的这样的一个极化的这样的一个空间当中然后获得一种自我确认自我的这种安全感所以讲授冲突这件事情确实对老师

学生提出了一种近似于圣哲的要求那么我认为它不太可能全面的铺开但是也许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就是说在我们每个就是热爱文学研究文学的

人当中我们在接受一些观点接受一种审美的眼光的时候我们会多一些自我的提醒就是我们旧的观念我们信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有可能是不那么不言自明的正确的如果有这样的一种自反性的不断的提醒或者是自我的敲打那我觉得已经是

善莫大焉这个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我觉得这种事比如咱们仨可以可能有但是我觉得很多其他人他就是没有或者说他完全不希望有因为有了以后对他们来说对他们的事业是一个毁灭我刚才想起来另外一个很快说一下就是我很喜欢读那个就是以赛亚柏林的书

很多年前因为我觉得他有一个特别难得的优点就是他每次他重新总结描述跟他的意见相反的这一派人的时候他描述的都特别准确而且特别的公正这让我特别佩服他不丑化他他把他那些观点就是那些所谓的右派的跟他自由主义相反的观点

他甚至总结的比那个对手自己说还要清楚

这个让我非常佩服因为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很大的这种智力和同情心而且得有那样一种善意就是说我不去歪曲对手然后我也不去过度的争胜我只是把他的这个里里外外全部都提炼出来我觉得这个能力是非常让我佩服的但是这个呢是需要你你的品德和你的同情心和你的智力所以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是非常喜欢看柏林

就是 paraphrase 他那些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观点我特别欣赏是就 Graph 这本书确实它让我们一方面就往往未来看往后看另一方面也实际上它也提醒我们有时候就往回看就是这个

这个文学作为一个专业它是怎么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我觉得这是其实在过去的很多里面都是可以提取到一些重新提取出一些这个意义来的就像刚才讲这个 club 这个我觉得 Graph 所说这个 club 在课堂上的这种可能确实比较难实现但是像高老师刚才讲到一种比如说大老师刚才也讲到这个小范围的这样一种这有点像

比较早一点的像 Johnson 他们那个时候的那种就是说首先我是要有一个

选择性的然后是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然后这个辩论是一种就是作为一个可能是一个自信的训练不是那种要去争的一个当然他们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一些东西可能是一些严肃的话题但在聊起来的时候会比较轻松的这种聊就是有时候甚至是故意的对方一个立场我就站在你相反的立场跟你进行一番辩论就是那种自信的那种

这种交流啊交往而已但如果说要到一个求真的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确实是需要一个

非常长期的一种自我约束的包括这种自我教化的一个过程这个东西自我反省的而且是真的是有一种就是一种承认错误承认失败的这么一个这种勇气我这种东西我觉得其实作为一个就是我们这个专业追求的一个东西我觉得就是也挺值得的吧它实现

实现到什么程度是一回事但是你如果你觉得有至少有那么几个人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在这个事情这个方向上这样去做我觉得这个就是已经是非常有很实在很有价值的

好虽不能治心向往因为今天这个时间关系我们也聊了很长时间非常的畅快围绕着格拉夫的这本以文学为业我们各自都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么对于他里面提出的一些主张我们也

带有一种保留的态度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写得非常精彩的书他绝对可以在当下长读长新那么我们也强烈的建议大家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特别是读他的英文版因为他的文字真的是极

极漂亮啊没有那种那种八股的那种降气但是也不是那么的浅显易懂但但但其实是读起来会有很强烈的这种自信的愉悦啊我们当然也非常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我们在这次聊天的时候啊李辉老师提到的这个啊

以批评为业包括这个高峰峰老师最后提到的以赛亚柏林我想这两个人的书我们也有机会在我们未来的夜航船上专门找时间来聊来读因为这真的是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能够在夜航船上一起来聊文学然后聊自己对于这些

艺术人生历史的想法这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让我们继续做下去吧那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今天就到这好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