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9 死前,在诗里复活: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回忆录

#9 死前,在诗里复活: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回忆录

2024/12/7
logo of podcast 夜航船,夜航船

夜航船,夜航船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但汉松
许小凡
高峰枫
Topics
许小凡:布鲁姆的《记忆萦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而更像是一部诗歌选集,以长篇引文和简要解读的方式,展现了其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思考。书中诗歌的排列并非随意,而是体现了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同教师般引导读者发现诗歌间的关联。布鲁姆试图通过文字将自己和那些他钟爱的诗歌留存在文学史中,这是一种对永生的渴望。 我特别欣赏布鲁姆在书中展现的教师本能,他并非以爱学生为己任,而是以呈现、展现和激发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精髓。他并非试图面面俱到地解释,而是抓住关键节点,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阅读《记忆萦回》让我对诗歌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布鲁姆的批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并非以传统的学术规范来进行批评,而是以一种更主观、更感性的方式来解读诗歌,这是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 高峰枫:布鲁姆是一位极具争议的文学批评家,他以其过人的阅读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闻名,同时也因其傲慢和自负而备受批评。他一生致力于捍卫西方正典,并与所谓的“憎恨学派”展开激烈的论战。 《记忆萦回》展现了布鲁姆晚年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他将自己钟爱的诗歌视为陪葬品,试图通过文字将它们带到另一个世界。书中穿插着对自身衰老和疾病的描述,以及对逝去朋友的悼念,这展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 布鲁姆的批评方法独树一帜,他善于运用卡巴拉神秘主义的思想来解读诗歌,并强调诗歌与诗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并非以严谨的学术方法来进行分析,而是以一种更直觉、更感性的方式来展现诗歌的魅力。 但汉松:布鲁姆的公众形象和私人形象存在巨大反差。公众眼中的他是一位捍卫西方正典的文学泰斗,而私下里他却是一个爱默生式的诺斯替主义者,又像福斯塔夫一样,充满戏剧性和多面性。 布鲁姆晚年的身体状况极差,但他依然坚持教学,这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教师角色的独特理解。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呈现、展现和激发,而不是爱学生。 布鲁姆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性丑闻和与耶鲁大学英文系的冲突都曾引起广泛关注。他的批评方法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过于主观和牵强,也有人认为他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诗歌中的关键节点。 《记忆萦回》是布鲁姆的文学遗嘱,也是他人生的总结。他试图通过这本书,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传递给读者。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1930-2019)是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甚至是一种文学产业。布鲁姆在上世纪70年代最有名的书是**《影响的焦虑》(1973)**,这个理论系列的后续著作还包括《误读的地图》(1975)等书。

布鲁姆主要以精神分析、尼采、诺斯替神秘主义来讨论诗歌传统的延续和修正,特别关注前代和后代诗人之间的争竞和搏斗。1990年代,他出版的**《西方正典》一书影响巨大,他在书中捍卫西方传统的经典文学,批判所谓的“憎恨学派”(the School of Resentment)**。布鲁姆成为美国文学批评的泰坦和西方正典的护卫,为此也招来很多争议。

同时,他编辑、撰写了大量经典作家的导读以及批评文章的精选集,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学教育和教辅产业。如果从他1959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算起,到2019年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中间已有60年。布鲁姆要算是美国文学批评家中最活跃、最多产、最桀骜不驯、最不惧怕争议的人物。

本期“夜航船”要讨论的,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Possessed by Memory: The Inward Light of Criticism。本书的中译本今年刚刚由“中信·大方”推出,译者是深圳大学李小均**教授。 生命暮年的布鲁姆,在忍受衰老和等候死亡的时间里,大段引用并谈论他最挚爱的诗歌——从希伯来圣经到莎士比亚,从弥尔顿到丁尼生,从惠特曼到史蒂文斯。这本书是布鲁姆珍藏在心中那些伟大诗篇的选集,是他编辑的一部“西方正典诗歌选注”。

打开此书,仿佛能听到布鲁姆为我们最后一次念诵他早已烂熟于心的诗篇,看到他如何以卡巴拉式的想象力,在诗与诗、诗人与诗人之间揭示出隐秘的关联。对布鲁姆来说,这些伟大的诗篇如同文学的陪葬品,他要将它们带到自己即将奔赴的另一个世界。

《记忆萦回》是布鲁姆对自己一生的文学阅读所作的回顾。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巧妙编织的诗歌读本,是一部实用的阅读指南,是激发我们继续阅读文学的兴奋剂。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英美诗歌的青年学者许小凡,她用自己独特的诗歌阅读与批评的感性,与两位主播一起共同走进布鲁姆生命的最后岁月,聆听他的天鹅之歌。

话题成员:

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嘉宾介绍:

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文学译者。研究兴趣与领域为现当代诗歌,有关于诗与诗论的研究与评论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上海文化》以及上海书评、澎湃等期刊与媒体,也从事文学翻译。译著林德尔·戈登著《不完美的一生:T. S. 艾略特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阅读书单:

哈罗德·布鲁姆,《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李小均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

Denis Donoghue, Metaphor. Harvard UP, 2014.

海伦·文德勒,《大海,飞鸟和学者》,合唱团译,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4年;

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Riverhead Trade, 1995;

Harold Bloom, Kabbalah and Criticism, Bloomsbury Academic, 2005.

时间轴:

00:31 布鲁姆的主要著述和学术生涯

04:19 "一座高山弯下腰来和我说话”

07:45 封面照:一个衰老的文学批评泰坦

09:15 布鲁姆:阅读怪兽和文学神童

13:37 Possessed Memory的题解

18:16 把自己这样的批评家(和艾肯这样的诗人)在时间中留住

24:01 布鲁姆的公共形象:守护濒危的正典

24:40 布鲁姆的私人形象:爱默生式的诺斯替主义者+福斯塔夫

27:30 Naomi Wolf控诉布鲁姆性侵 & "恋爱的布鲁姆”

30:30 布鲁姆的教辅图书“工厂”

37:28 布鲁姆如何揭示惠特曼和“诗篇”的关联

39:39 布鲁姆如何定义教师:to present, to show, to provoke

42:37 布鲁姆未能实现的“自我-他视”

45:09 Helen Vendler与Rita Dove的恩恩怨怨

49:16 布鲁姆的自我复制与“粗制滥造”

51:06 约翰·霍兰德对布鲁姆的批评

52:36 "老师是见证者,功能是示范和激发”

54:54 布鲁姆的诺斯替底色:诗歌是对灵魂的唤醒

1:00:52 布鲁姆总是能找到诗歌中关键的节点

1:03:20 史蒂文斯式方法:超强大脑的串联

1:04:47 卡巴拉与文学批评:Sefirot是什么?

1:08:14 成为诗人,就是去“发明”你的父亲

1:10:49 牛津教授Colin Burrow批评布鲁姆的牵强联系

1:13:47 文学批评是约翰生博士所说的智慧书

1:16:38 布鲁姆对James Merrill的解读:打开诗的轻盈空间

1:20:10 好的批评家,与理论无关,而需要自己是天才

1:21:10 前现代资源与文学批评的“邪乎劲”

1:25:14 布鲁姆与“邪乎的”弗洛伊德

1:29:40 感谢听众陪伴度过2024年

** 勘误:《记忆萦回》的原版于2019年4月首印,而不是2017年,特此纠正。

本期剪辑:但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