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9 何多苓 | 不懂作曲的建筑师不是好艺术家

Vol.9 何多苓 | 不懂作曲的建筑师不是好艺术家

2019/3/12
logo of podcast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Shownotes Transcript

一言一吾** 这是一档富有人文价值和美学品味的自述类音频节目**,提供趣味性&有价值&有启发的新知。 节目邀请当代具有创造力、思想力和启迪力的代表者——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学贯中西、长于跨界、乐于分享,或旁征博引,或梳理脉络,或回溯自我,呈现自述者的灵感来源和自我塑造中的吉光片羽。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Vol.9 何多苓 | 不懂作曲的建筑师不是好艺术家** 冬日,何多苓约我们在成都蓝顶的工作室见面 穿过盘山的公园小道,来到园区深处的两层楼白色房子 他说:极简主义的“纯白方盒子”是他对建筑的一种爱好 何多苓在一楼会客厅里的挑高空间里创作,周围堆放着他不同时期的画作 他自称是最勤奋的艺术家,白天画画晚上作曲 画室弥漫着音乐的气息 一侧堆放着音乐CD——克拉科夫爵士、斯特拉文斯基和王羽佳 另一侧用乐谱架摆放着照片素材 会客厅的一面落地玻璃窗外是植物恣意生长的花园、泳池和成都灰蓝的天空 他说这是向他最喜欢的建筑师巴拉干致敬—— 一面墙,一个池子,一个天空 参观完这座他设计的工作室,他开着吉普带我们参观他设计的美术馆 这次,何多苓聊起了他和建筑之间的渊源··· ** 何多苓**,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伤痕美术”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油画作品《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在艺术界轰动一时,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作品曾入选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以及1986年日本亚洲美展。何多苓的建筑实践从2003年的“贺兰山房”开始,到2018年的“何多苓美术馆”,共有落地建筑项目六个,“纸上建筑”上百个,他对建筑中的“极简主义”着迷。 延伸阅读 路易斯·巴拉干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二十世纪著名的墨西哥建筑师 , 他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对于材料的忠实呈现,因应当地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物内部所呈现的光影变化,活泼的色彩随着水景的倒影产生的律动,创造出一种贯穿建筑与景观的寂静氛围。 巴拉干建筑作品 对巴拉干而言 , 建筑是人生活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形式 。他的旅行激发出了他对于北非及地中海本土建筑的兴趣,进而与他的家乡建设有所关联。他的创作已被称为极简抽象派艺术,但其用色及组成依然大胆奢侈。纯平面,灰泥砖墙,木材甚至是水,都是他创作的元素。 巴拉干建筑作品 巴拉干曾于1980年获得国际普立兹克建筑奖。 何多苓与巴拉干建筑作品合影 刘家琨 刘家琨,著名建筑师,作品曾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获得建筑实录中国奖等多个重要奖项,代表作品:成都·西村大院、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等。 刘家琨 刘家琨是何多苓的挚友、忘年交。1980年代,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刘家琨,更愿意当个文人, 自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在十年时间里,他只主持设计过几个建筑,却写了多部中长篇小说,是他建筑作品的好几倍,他一度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当时,刘家琨在建筑设计院里,是四川小有名气的高产小说作家。 何多苓与刘家琨 1995年,刘家琨为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 何多苓工作室 建筑师:刘家琨 该作品收入于《世界建筑地图》一书 贺兰山房** 2003年,由12栋建筑在银川组成的“贺兰山房”,是12位中国艺术家的一次集体建筑实践。 该项目是由艺术策展人吕澎策划,参与艺术家们有何多苓、周春芽、吴山专、王广义、叶永青等等。但是当时受到了大众对于“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矛盾的质疑时,贺兰山房直接烂尾了。 何多苓在“贺兰山房”项目中设计的“泉水别墅” 何多苓工作室** 2009年左右,何多苓参与设计成都三圣乡的新蓝顶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工作室。 何多苓工作室入口 这个两层450平米的工作室,利用了地形坡度,有错层结构,有大面积挑高的画室,有围合起来的小天井,还有户外庭院,和庭院里的水池,以及一颗亲手栽种的大树……完美满足了何多苓的生活、工作需求,更借由一次成功的建筑实践,实现了他向巴拉干的致敬。 何多苓工作室一层 何多苓说:“水池还是我从巴拉干那里学来的,因为我非常羡慕巴拉干公寓的一片水面向天空,我就做成了泳池。” 何多苓工作室内景 何多苓工作室 何多苓美术馆** 从2014年开始提案和设计,历经四年,共893平方米的何多苓美术馆落地,最终在2018年3月23日呈现。 何多苓美术馆外景 建筑利用原有地形,顺势形成比较丰富的空间流线和体验。美术馆内部纯白的色调和干净的线条,尽可能让光线以不同的角度和分量进入空间,是何多苓喜欢并坚持的“极简主义”。 何多苓美术馆 何多苓美术馆内景 何多苓创作手稿 建筑师 何多苓 END. 出品人:朱丽康、钱厚琳 音频剪辑:李志雨 图片:来源于网络、何多苓 提供 第一季特别鸣谢 : 李翔宁 特邀合作伙伴:一筑一事、有方 独家音频合作平台:喜马拉雅 FM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