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过刊074:瞎讲讲,上海闲话交关好

过刊074:瞎讲讲,上海闲话交关好

2025/4/27
logo of podcast 过刊

过刊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挺括这个词他没有把一个人形容得很具体他是形容这个人身上的某种气质某种精神状态来生司特别像是地府的一个部门到了夏天以前又没有空调大家就会到弄堂口乘风凉上海本地就管这个东西叫谈山海经就神神怪怪其实你谈的是各家八卦有的人声音是比较细的有的人讲话就是鏗鏘有力的

而这种性格它就只是一种性格而已你是可以表达你想去诉说的东西但是你很难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语言我们丧失了文读的能力这四个字是没处落脚听起来就很美就你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词它是怎么样的演变过来的听得顺你是眼睛就舒服的就闭起来了他以前在台上讲平台的时候他最害怕他讲着讲着突然间台下几个老听众眼睛睁开来了这屈有物周郎故哈哈哈哈

大家好,我是子瑶姐大家好,我是葛瑶姐这一期我们要聊的内容是上海闲话

录制之前我就跟葛小姐交流过我是很希望在这一期里面葛小姐看看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些我的困惑因为我们两个以前时常聊天的时候葛小姐会突然跟我讲你听她讲的上海话多好听怎么样叫好听怎么样叫不好听她讲的好听肯定不单只是这一个人她的音色好听破罗嗓子也很难把上海话讲的好听那倒是了我还是很想知道这个好听它的标准是在哪里我觉得现在都不是讲的好听讲的不好听的问题了现在基本上是大家会不会

会不会讲还能不能开口的那种感觉我对上海话剧书中心某一次现场问答印象就很深就问说大家能不能用上海话来把《无人生还》这一部剧的剧名给讲出来下面的答题率《无人生还》

是这四个字本身很难讲吗还是说大家确实不太会讲它的难度其实不在于你要把无人生还几个字翻成上海话而是在于你要用同等的四个字用上海话说出来你让我翻的话我可能下意识就是 money all ahead 就全死光了这个其实就涉及到你要去用口语化的方式把它解释出来跟你要用一个相对书面的方式把它翻出来对应出来以前上海话是有文读的

文化的文读书的读就有点像是偏书面的口语的东西你要把一篇书面的文章用上海话把它读下来跟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一段话讲出来它其实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身边这个年纪的人会说上海话的话你是可以用它去表达一些你的情绪啊状态啊你想去诉说的东西但是你很难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语言

我们丧失了文读的这种能力如果我们用三代人讲上海话的能力去做一个很粗暴的表述的话就有点像是我的爷爷奶奶差不多是类似于像姚木双啊周柏春他们这批人他们是能够用很书面化的语言去做很多的现场的表演的他们就可以在生活当中用上海话去聊艺术但是到了我爸爸妈妈这一辈就可能只是用上海话聊生活

到我这一辈就可能擅长的就是用上海话来骂人了我大概能够理解高姐所说的这个例子了我讲方言嘴很笨对于是事情产生争论的时候我就跟我妈说我能不能用普通话给你讲包括我妈也提过她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可以做一个播客主播我在用方言跟她沟通的时候我的词汇非常的匮乏高姐刚刚讲的无人生还没人还能尚且翻译一下的话生还确实是没有办法翻译因为有一些生活语境里面它可能就是没有这个词的

不同时期的上海话会融入很多无方言地区甚至是其他地区的词过来会有外来语外来语之外还会有一些不那么正规的外来语就是那些杨金邦这些东西混杂在一起它最后形成了无语区的上海方言的这种感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五方杂处的地方最早的时候它是松江的一个县到后面它开埠迎来各个地方的人每个地方到上海来之后都会带来很多本土文化的讲述一些东西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能够慢慢看得到上海话是怎么样多了很多的词包括我们以前在宁波那期节目里面就有提到过说上海本地人以前是讲 UNIDA 受到了宁波人的影响开始去用 ELLA 来讲我们了在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词可能来自于其他地方的比如说上海本地人去形容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像周立波会在表演之前先把头低下来给大家鞠一躬鞠躬的时间会非常长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讨掌声的方式

他就说我这样子投地下来给你们鞠一躬其实不是为了跟你们讨掌声我是要让你们看到我这个发凤是不是我用摩斯涂得很清爽还有表达我这个人体面对吧符合他自己当时对自己定位的上海滩上喝咖啡的人周立波在表演之外很多东西都让人非常的厌恶但他在做海派亲口的那几年我觉得是他拿出来的非常非常好的一个东西

因为上海本土的曲艺像滑稽戏独角戏都没有能够再往前走一步类似于我外婆那一代他们在看 72 家房客我这一代我如果要带朋友去看滑稽戏的话我还是只能带他们去看 72 家房客

没有什么新的有影响力的本子能够出来其实《二家房客》它讲的就是一个类似于像北京大杂院的地方整个无语地区的人甚至更广阔地区的人他们聚到了这个房间里面来他们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样迸发出来这一系列的故事它是一个很天然的上海的微缩的场景借由那个场景去讲了很多上海人是如何跟不同的人去相处跟融合

大家如何变成了新一代的新上海人所以我觉得它既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它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里面让滑稽戏把不同时期的特色都融入进来它是一个很活的本子但是呢你不能就这样了你有一个这样子的活水的本子你就一直在用它你们就一直在这个池子里面泡澡所以周礼波票确实是在当时的上海是一票难求的

海派亲口里面他也会讲说上海话跟苏州方言跟宁波方言的区别在于哪里他就是去模仿了苏州人上海人还有宁波人在一起吵架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其实在我听来呢他是有点去致敬当时周柏春杨沐霜很经典的一个讲无方言地区的人一起搓麻将借由那个搓麻将的场景讲不同的地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原习惯是怎么样的当时杨沐霜模仿苏州人的时候就故意变得更脱更黏第一个年出生的三年十五岁年哦十五岁年你学啥呢现任保科科哦那出现过了现任保科科那年来那还学过

周礼波的海派亲口有一段就是有把这一个部分给放大他应该是模仿了苏州人火气上来了他真的很生气说哎呀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做事情你真的把我气到了我要打你个耳光哎呀不能做你光给你一个耳光吃吃对对对哇哦我听懂了

他会有一种他明明已经很生气了他火气已经上脑了但他那一刻都很温柔地问你说你要不要吃个耳光呀是有这种感觉蛮假的对就是有那种苏州假妹妹的感觉嘛但是我一定要强调一句大家只是去看海派三十年削战上海滩对这一类型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就只要看那个节目就好了至于那个节目之外所有的关于周力波的东西我都不建议大家去看是

是不是也可以再去看一些更老的作品呢更老的就非常喜欢周博春跟姚木双的姚木双大家如果去看他的独角戏的话可能就会比较有清晰的一种感觉就是我刚刚说的那种文读后面几代的滑稽戏演员会更生活化一些更加口语化一些姚木双他们那一辈文读能力是非常强的

他们可以不变换措辞直接用表演的方式把那句话给讲出来但这其实不是现在每一个护语演员具备的能力包括以前电视台里面上海话节目能够在电视台里面去做一些护语主持他们的主持功底至少护语能力已经是基本过关的了但是他们读稿前的大量的准备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舌头去磨合那个稿子

当时的电视节目里面基本上全面都是普通话了可能只有类似于像百景品一样的为了彰显说我是本地上海电视台我需要有一些更加代表上海特色的语言类的节目所以他可能礼拜六礼拜天的时候他会给你各放个十来分钟的类似于像上海闲话板块

或者他在六七天里面他有一天的新闻播报的主持是换成护语的类似于像这种已经很景观化的语言文化的展示形式因为很多的新闻稿是记者先写的记者在写的时候尤其是新的记者他们会把这个稿子写的相对的比较专业化术语化给主持人去读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特别的不舒服

所以经常就会听到大家发生一些小的纠纷就是说能不能不要整天用这种词啊这个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上海话里面没有这种词但别人会觉得你这样讲是对他写的稿子的内容有意见而传到写稿件的人耳朵里他不一定就能够感到最原始的那个意思了对我们刚刚有说到同样的一句话他在不同的方言环境里面给人家的感觉也会不一样我自己感觉啊好像我讲上海话的时候人会变得更尖刻一些

之前的时候确实有几次高小姐啊比如说讲某一个八卦或者在讲某一个事件的时候突然在我耳边嘟噜一段上海话可能是高小姐在这个时候用上海话去表达你的内容会更加的顺畅可是我准备讲更难听话的时候就会讲我可想知道你在讲什么了因为根据前文我知道这将会是一个华彩的段落哈哈

总之不是什么好话但是确实就是听不懂我看过一个专题片里面教上海话的一个老师他在教小孩子讲上海话的时候他就举了一个例子嘛他特别理直气壮的在教小孩子讲说我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因为你要用场景来教他们怎么讲上海话嘛因为那些小孩他不太会讲上海话嘛所以他们就会一字一句就好像在读课文一样的讲这个话他会说我把你的玩具弄坏了

因为对这个词的发音呢不是特别的有信心所以它就会变得有点气生生的就有点像我刚说的苏州话的那种它有点糯有点粘这个其实就有点像是前一段时间有一首歌可能在无语地区挺红的就是《生生脉》有很多大家觉得很优雅的长一代的女艺人女老师她们都有翻唱这个歌如果说在上海的乐剧圈里面同一代大家会觉得说哇钱汇丽是最厉害的话那可能故剧里面来跟她对标的就是毛善玉

毛善玉老师她翻过一版《深深漫》她整个的浮画是旗袍场景也是江南水箱所以她唱这首歌的时候就进入到一种非常优雅的柔和的江南萌萌细雨的情境里面去的唱的歌也非常的柔婉大家可以把它跟苏州一位平坛老师去唱《深深漫》的对比明显能感觉到平坛发音它会天然的更粘更柔苏州的那个女老师嘴巴可能开合度就更小一些

毛善玉的发音的方式在切断尾音的时候虽然它已经是一种无浓软语的软糯了但是它在点跟点之间你依旧能够感觉到很清晰的切割感它字跟字之间是不粘连的所以它会有一种讲上海话的爽利它点跟点当中都是刮拉松脆刮拉松脆对它就有点像是大猪小猪落玉盘它虽然落得很密但它其实点跟点之间是一个一个小的钝点音唱平台的那位苏州老师

你就感觉是有点柔和的手指经过桌面它是一路磨缩过去的

所以苏州话为什么它听上去给别人感觉更软弱脾气更好而上海话呢一旦它的语速快了之后就会给人感觉这个人脾气更暴躁他更爽利北方人讲那种麻利的感觉嘛那上海人讲就是讲爽利在影视作品里面他要去描写一个上海人的时候他就喜欢用骂人的场景去讲他因为在那个时候爽利感就会更明显而且他会呈现出刻板印象里面的上海女人在影视作品里面的那种精灵

刚刚葛小姐给我听了这两段首先我对于这两种方言都不是很熟悉葛小姐跟我说你听听看有什么不同我确实不知道她想让我表达的那种不同是哪个层面的不同所以到最后我给葛小姐的答案是我觉得上海话是圆形的苏州话是齿音更重的它是挤出来的它有一些唇齿相交的色差音所以它听起来跟上海话的圆润是不一样的

这个真的是个体感受差异非常大我从来没有想到上海话是圆润的因为上海话一直给我一种感觉是它会带有一点尖刻歌里面我感觉它的唱腔是圆的那可能跟毛珊玉唱护具有关系也有可能以下是护具演员毛珊玉老师版本的生生脉青春被挖起我的心意是否将也没死容忠贤

我已撒雨滴 催一娘娘去初度知知 未知得弄成哪里以下是平台演员无量银老师版本的生生脉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 灵灵灵灵 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灵�

沒你的花沒你前車的

所以这种区别回到我们刚举的例子就是我把你玩具弄坏了当时那个老师对于小孩子这样学他就说不对你这样学的话呢就有点苏州的感觉了那你到上海呢就应该更加的爽气一点但是你一爽气呢你就感觉这个人好没有礼貌他又把人家玩具弄坏了他又有一种我得把小马子弄瓦塌了哇这个小孩子好凶哦真的可以吗

但是后面的那种确实是我印象当中的人家讲说 San Hsiong 会讲话的那种方式你要刻意地去看他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但其实苏州话对于上海话的影响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宁波无语跟苏州无语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对上海无语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而且在不同时期里面讲哪个地方的无语它隐约之间其实是有一些地位上的格差的这比如说在以前的俄国宫廷里面有一拨贵族他们会讲法语因为对他们来讲的话法语是一种更高级的语言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彰显自己地位的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有很大一批受到过西洋文化熏陶的人他们是全面推崇欧美文化的

讲英文也是一种地位跟能力的彰显包括像现在的话印度有很多的中产以上家庭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交流当中也会大量的去使用英文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来讲可能会有一种隐约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更倾向于讲带有苏州口音的方言

他们会认为这个可能是在表达上面更优雅的就像我们最开始为什么会产生说周立波上海人夸人的方式他们可能习惯用是能得四毛青丧就像周立波自己夸自己的这种还有一种呢就是刚刚您没挺阔挺阔挺阔这个词它其实就是来自于苏州的它是苏州方言里面去用来形容一个人板正挺拔比较有气派这个词我之前还专门有去查过因为我听到有人念挺阔

有人念挺瓜我去查了好像两个音都有我挺喜欢这种形容词的他没有把一个人形容得很具体他是形容这个人身上的某种气质跟这个人的某种精神状态但是呢他又会很清晰地在你面前呈现出他对这个人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就比如说在无语里面去形容一个人蛮灵活的他会说蛮活络的

就好像一个机器人一个机关一样的它的每一个关节都可以松动就是很活络脑子转得快而且脑子转得快这个东西其实是跟你当时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你觉得这个人他不太机灵的时候你就会有点挟持他这个人脑子不转弯的就是因为上海是一个不断吸纳外部力量才得以自身壮大的地方它随着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它的交通贺载就会需要做得越来越好它的路的

这个路的建设交通的发展往往是会领先于周边其他地区的所以你经常就会把这一类的词放到日常的语境里面去讲说这个人脑子不转弯他跟你的出行交通也是有关系的本地人形容这个人脸上有很多的皱纹像抵粗路一样像电车嘛因为以前的电车都是头上是有线的所以

所以现在这边纵横交错来来回回就好像在这个人的头上面拉出了很多的电车纹路一样比如说你要去找人通关系嘛那上海人讲的就是通路子通路子开后门它其实跟交通也是有关系的

而且这个东西你说它与时俱进我觉得最可以印证的一点呢就比如说这个是交通发展时期的那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随着整个改革开放然后市场经济涌入进来之后证券市场一片向好之下很多的关于证券市场的用词的表述就进入到了上海地区日常的表述语境里面来我们会去形容一个股票原始股既优股然后你觉得哎呦这个东西不行拉喜股

垃圾股然后还有非常口语的一句话我对这个东西是一个看法你对一个东西是一个看法我可能叽里呱啦了一大堆我讲了很多的我的论据给你最后问你说你对这个东西认可吧那上海人讲弄马脏了你买账吗你会发现它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积累下来的这些用词它是一种那个时期的生活共识

你这么一说我确实是来到了上海之后别人认不认可我这个想法我会讲说买单其实在北方的时候我是不太会用这个词的对这些词你会发现你在这个地方它很好用因为大家对于这个词的使用跟理解

包括一些词的组合真的只有在这个地方你是这样用它的就比如说更远的类似于像顶呱呱这个词这个词真的好有年代感那我不得不说你刚刚讲到既忧谷的时候我觉得既忧谷这三个字就很有年代感既忧谷你感觉它现在除了人民广场的相亲角之外就不会再有人用既忧谷来形容一个人了我应该是在类似于像故事会或者逸林之类的这种杂志上面看到过这三个字

离开了这些杂志之后日常生活之中也很少见到这三个字他通常是形容这一个人他是有上升空间的有点像现在那种潜力股潜力股也很少潜力股非得这么形容的话你也能非要这么说那也没办法像顶呱呱哎

哎呀你有没有觉得提到了顶呱呱你就瞬间回到了华强北进口 VCD 机 DVD 机的那个时代顶呱呱麦克风我提到顶呱呱我就想到这个是以前非常多的优秀作文里面他会用到的那种词包括是像有一些童谣里面他会用到的一些词

而且五语地区现在依旧保留着是有入声的嘛左大姐刚说好听不好听我觉得很好听的江南方言带给我的一种感受就是他们保留了入声固有声调之外如果有自己的一些声韵的话是会给你带来很特别的意韵感的就比如我们以前一直觉得像粤语的歌词它有很多的情绪

它有很多的表达方式只有用粤语唱出来它是好听的就是因为对比其他的一些表达的方式它就是会多一些自己的语腔语调入声是类似于什么就是说我们普通话里面讲嘿就是嘿但是如果说在无语地区的话嘿就是哈这个声音你感觉是往里倒的

早姐可以回味一下这两个字是不是就有点我刚说的所谓上海话的那种爽利跟干脆波子气水嘣一声那种感觉但是有种轻巧比如说我讲这个东西特别特别黑默默黑默默黑就是你今天出门你看到这个田啊听着特别像是一个阿拉伯语名字这倒是一个我没有想到的一个讲这个东西特别红血色残阳的那个血

它是一个非常精炼的比喻它只是把比喻的那些部分全给拆了那像黄色的话就是像琥珀蜡的那个蜡黄色蜡蜡黄蓝蜡黄蓝蜡黄就形容这个人的脸色不好能见到这么一空空像是蓝蜡黄哦能随便咬一下打开把捆红你看我想上海话就很像是一个三公六婆哈哈哈

讲一些闲话讲一些八卦讲绿色的话呢像碧罗春的那个碧色那个青色它就会是它会有自己的一种语感一种语腔语调在里面而这种语感你放到普通话里面它可能就会丧失掉非常非常多所以我是觉得很多的本地方言俚语里面它都是有共识在沉淀的像我们刚刚讲的交通也好证券市场也好这些语言

这些方言里面它或大或小它是有自己的历史信息在的它可能是一些非常无关痛痒的可以被淘筛出去的但是它一定是有那个时期的市井气息在里面的我喜欢本地方言的部分不仅仅是上海话的本地方言感我去到不同的城市听他们的方言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方言里面是带有市井气息以及带有历史信息的像上海人讲这个人不靠谱经常会形容这个人叫王八八

就是不管这个人姓什么这个人姓左还是姓右我们都会管这个人叫王伯伯比如说你托他去办一件事情嘛最后没有给你办好这个事情办得喇叭呛了就办坏了就会把这个事情形容成别人来说他是一个代指我小时候看电视他们聊这种本地方言的出处嘛我就印象很深这个我也没有考证过反正当时电视里面的那些嘉宾们讲的他说的是呢你看高姐这个

好严谨啊就如果有问题找电台而且当中有一位嘉宾王汝刚他确实姓王名字就是已经提出来了大家到时候请找王老师请找王宝宝他讲的是说当时在苏州城隍庙有一个公职人员距离神仙比较近的嘛天天服侍神仙的这个人呢就姓王

所以呢很多时候人家要去通路子呀通关系呀比如说年关的时候可能不同地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类似于我要抢头注销敲头个钟都

都是需要去递一些门路的他就会托人托到王伯伯这里他们里面因为也帮你算命啊解挂呀那其实有的时候你把一个签给到他他帮你去做一些解签的他会跟你说啊可能这样子你听我讲他就有效了啊你这个东西你弄一点消灾财就没问题的会帮你跟神仙讲清楚的我跟神仙熟的呀我会把你的东西一五一十事无巨细大大小小全部都第一时间交代给神仙的

到后面人家一个月之后发现这个神仙了无音讯大家就会觉得说你这个王伯伯做事情是不靠谱的所以慢慢从苏州流传出一句话来就是说托人托到王伯伯就是用来形容这个事情不太行有点像成语的形成的思路可能是传闻可能是曾经确实发生过的事情那到最后它就会变成了一种大家形成共识的讲话方式我感觉托人托到王伯伯的骂的不是王伯伯骂的是这个托人的人就会说你怎么会脑子这么不清楚呢你托人托到他他们

他骂的是你没有眼力见而且这个事情呢你确实很难去特别严谨的进行考证嘛就比如说还有一个例子是上海人夸人的话来塞来塞这个词它的出处在于哪里呢就是也有一种说法类似于就是那种你什么档次跟我用一样的电视

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上面你会被配给不一样的要求的就比如说你是商人的话你就算家财万贯你都没有办法去穿丝绸文官武将的话他们也会有自己固定的服装的服饰规制的要求读书人他可能就是穿长衫嘛所以以前看到长衫先生的时候呢就会觉得这个人应该是读书读得挺好的挺有文化的包括家里请过来那种教书先生也都是穿长衫的嘛

再加上学而又则是读书好将来可以做官就是以前很长时期里面大家对于一个人出色不出色行不行能力大不大的一种惯常的认知尤其是清代官袍都是蓝色的穿蓝色的长衫的那批人他们就会觉得蓝衫先生你很厉害那蓝衫蓝衫就是这样来的因为他本地方也是有一层转译的所以你单独看他其实你是觉得没有关联的但其实你中间用上海话翻一层是有点关联的

就比如说我给左小姐举一个例子是很早很早有一本杂书叫做洋务职业指南它是在上海开埠之后呢有很多的外国人也进来了嘛那外国人进来了之后呢他有很多的服务业的人是要去服务这些人的所以进入到真正的市井民间怎么样去服务他们从他们身上赚钱呢

很多人他可能自己本国的文化他都还没有学透学会突然间让他学一门外语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写本地书信都是要找帮你代写书信的写字佬的你在不通文化的情况下你怎么样去更好地跟别人交流呢所以当时就是有一本通行的文化小册子在上海滩特别的流行这本书呢就叫做洋务职业指南它帮你翻译成中文字的那些词对应你日常频率最高的那些英文你就把它学会就能够跟外国人在日常对话中去交流了

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觉得它里面翻译出来的很多词根本就不准就是已经用到俗的类似于像 good morning 狗德毛尼让你把这几个字对应上能够去找得到我真的把这几个字读出来它是接近那个发音的但是我当时去看那本书的时候它有很多的词跟原本的英文的发音十万八千里突然之间我在翻到某一页的时候反应过来了写这本书的人他大概率是个上海人

他这本书的使用场景应该也是在无语地区你把它用上海话读出来它音就对了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听一听有的有的当时女生穿的一种衣服叫做长梳头衣她就写了一个汉字叫做港就上海人形容这个人蠢港独就是那件衣服的英文你把那个港读起来你就觉得这个发音挺准的然后还有类似于像文章 essaysay

它中文的给你的翻译是已然就是深以为然的已然你想已然跟 essay 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但是你用上海话的话 easy 就比已然更接近于它那个英文的发音了股票的话就是 s-h-a-r-e share 它放的汉字的翻译是 c-r 变成上海话写个

还有像执照的话是 lessons 它背的那个字是来生思来就是来去的来生就是生活的生思就是大思命小思命的那个思公司的思来生思这三个字的话你放在普通话里面依旧是觉得好像对应不上

但是你用上海话读就对应上了我觉得来生思特别像是地府的一个部门有点有点这种感觉在生活化一点的也有这种类似例子比如说上海话可能现在大家最了解的类似于比如说要讲地板嘛地板 floor 他当时配的那个汉字就是屋老屋老屋老屋老屋老屋老屋老屋老

然后还有像上海当时被普遍用作家装建筑材料的水门厅地板它英文是 Sement Floor 当时就是把它对应成了斯门厅文楼而且这个词很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后半段呢是一个类似于像养精棒英语的那种翻译

前半段呢其实是类似于外来语它最早的时候翻成斯门厅那斯门厅斯门厅讲到后面就是水门厅水门厅用上海话怎么讲斯门厅是把英文翻成了上海话在上海话读读读读读然后让大家惯有认知里面开始有这个词了之后这个词再被翻成了普通话斯门厅翻成了普通话水门厅杨金邦是大家应该对这个词很熟他其实就是以前黄浦区的一条河

对应现在的位置的话应该是在延安东路上面从外滩到大世界中间的那一段它是个潮汐河很多的近户的那些船只都会在那边所以它会有很多的外国人各地的商股都会在那边往来通行这个地方就会开外云

所以慢慢慢慢大家就会用杨金棒来形容说这个人可能讲的英文他听得懂然后他说的他也能说但是可能就不那么正宗那还有就是像外来语所以我觉得水门听地板呢它正好前半部分它又有点是外来语又有点杨金棒的那种感觉而这样的词其实有挺多类似于像我们对于上海的一些气派比较大的腔调比较好的中年男人级以上那个年龄段的我们会形容他老克勒

他也有点是接近于外来语的因为他最初的那个词源呢是 class 就是阶层阶级他让你感觉到这个人好像阶级感精英感比较强他是老前他有一种老前风味在身上的你会管这个人呢就是叫 class 那么这个人呢他比普通的 class 他还要 class 那就是老 class 所以老 class 其实他不只是说他在年纪上面

他还要代表着他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种身份地位呢不一定是他当下的身份地位而更多的来自于祖上余英的庇佑养出来了这样的一种见识或者是一种气质比如说也在家里不是生产但是呢你问他在上海滩上面哪家店最好吃哪个地方的洋货最好他能够给你信手拈来还有像这个词现在通常在一种负面环境下去用了你要混日子搭江路混枪死混枪事混混的混

枪头的枪势力的势稳枪死枪势这两个词你把它对应到上海话里面枪死就是 chance 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不好好利用你只想着在里面倒江湖就是稳枪死还有顶呱呱顶呱呱它其实就是广东话跟上海话的一个组合呱呱叫是上海话好顶是广东话对顶顶其实是来自于广东那边的屋顶啊

那广东在那个时期它是跟海外的很多的信息直接短兵相接的一个地方所以他们那边呢也有很多的外来语它来自于 top 就是屋顶跟上海的呱呱叫组合在一块儿就变成了一个顶呱呱我是第一次听到顶呱呱的来源还是个混血儿怎么这样讲广东跟上海都是我们伟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不不顶不是从 top 过来的吗对对对根源上但是它是初代混血根本都

所以它是四分之一混血这样讲合理吗可以可以新广东人跟上海人的结合哈哈

乖乖叫的话是比较老派人会用的因为上海话它在不断迭代的过程当中我非常不专业的便于理解的一个分析它其实是会有老派上海话跟新派上海话的老派上海话比如说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我觉得就是老这个词就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东西蛮好的他就会说根本是老后啊根本是老后能咋进去这句一朗他就忘了起来但其实呢这个话可能在老一辈的人听起来他们就不觉得这个是正儿八经的上海话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对于他们来讲的话他们觉得为这个东西交情的交交互的交关系关系的关根本是交过好比如说你去照顾他他觉得你很周到嘛然后人家来了他说但是呢对于他再长一辈的人又觉得说你这个可能不算是特别地道他用的是如果我们用年纪来形容一个词的话

在我的感受里面夏七年纪更大一些周鬼年纪中间力量然后老就是新生力量老是最新的老带新以老带新所以就是不同的时间里面大家去表述同一个意思它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方式它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迭代在无语地区以前会流传一个打游诗会觉得说上海不仅是语言系统它是在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在迭代的

那同时外部的环境日新月异所以你就会感觉上海一天一个样子所以以前是会有打游师来描述说外地人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总算学的有点像上海他们又变样因为他都是完全口耳相传的他如果被上升到官方他就显得很不礼貌就显得你很傲慢

可能我同辈的很多的上海人他们不再讲上海话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因为上海话到后面它会被一种歧视进行关联很多的本地的年轻人他们为了提前去避免一系列的麻烦他们会少用上海话当一个城市的刻板印象是你可能会歧视新来的人你可能会对新来的人没有那么友好的时候

那你作为身处其中的一个普通人你能表达善意或者避免纷争的一种方式你会少用这种本地语言我感受到的是我身边的同龄人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不去说上海话是因为他们要尽量避免掉给别人传递出这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其实在网络上面比如说上海人看不起人或者是讲上海话大家听不懂这样的讨论已经非常非常的少了

因为在早期的时候你还是能够看到有的人讲说我为什么在这个单位进来之后我觉得不舒服是因为我的同事们全在讲上海话我没有办法听得懂他们在跟我讲什么上海话就是变成了弱小首先会讲的人就不多会讲的人里面他在公众场合讲他讲的频率也不高从千几年到现在吧本地就开始有一些人说我们要保护上海话了因为我看到过一个视频他是一个被本地华族演员挖掘培养出来的一个外国人

他就在学本地方言的一些表述嘛他在浦东哪一个街头他想用上海话去问路由此来引发上海话的一些对话跟互动这个场景确实是有破绽的首先呢就是你作为一个外国人然后你能说相对流利的上海话的话那我就会默认你对上海是熟悉的

那你怎么可能会问我一个类似于像这条路怎么走路加贼怎么去我就会觉得你居心叵测所以呢他当时去问那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说有几个人听懂了这个问题他就觉得这是一个

就是一个人用上海话问了问题然后一个人用英文回答了他更多的人呢他们是听不懂的大概是有 80%以上都是听不懂这个外国人讲的上海话而其实这个外国人讲的上海话挺标准的当时有一个弹幕飘过嘛他说这个画面就很灵性就是你能够很直接的看到在当下的上海话在上海的普及程度是怎么样的就是你可能在上海生活你对于一个方言在本地的使用还没有那么强的感知

但是如果说你去到川渝地区去到广东大概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上海科影厂出过一个专题纪录片叫做《请讲普通话》它是把整个中国大际的版图分成各大方言区的头顶上的那部分呢就是北方方言区上海话所在的就是无方言地区

再下面的话就是江西赣州的赣方言在旁边是乡方言还有是客家方言还有就是粤方言然后新疆那一块大区它标的是兄弟民族语言我是去到类似像粤语地区去到客家地区去到湘西啊这些地方大家说方言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它是日常的生活的一部分每每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才会反应过来说不独是上海整个江南地区大家讲方言的频率是很低的尤其是年轻人客观来讲大家都处在一个更大都会的生活环境下面但确实大家对于一种语言的生活习惯它是不一样的你明显感觉到川语地区以及我刚说的那些方言地区方言是依旧在他们生活当中是非常流动的非常鲜活的但是当下我们在上海去说的话

更多是作为一种语言样本或者某种语言文化在被研究但也可能是因为我生活的环境里面上海人的比重没有那么的多我的工作环境是在媒体环境里面我真的是在刚工作的时候因为讲上海话被人家投诉过的在那之后我在工作场景里面就几乎完全不用本地方演了除了有一段时间是去做本土的上海闲谈类节目的时候可能在写稿子的时候是需要用到上海本地方演的

其他时候我写稿子因为又是偏社会类的报道所以几乎都会完全刻意避免掉本地语言的使用也可能是我的生活环境的偏差导致我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判大家如果生活不是这样子的话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面有纠正会有互动但是它给我带来的一种感受是这样的我们对上海话的没落也好或者是它的使用场景的急剧降低也好

它会让我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对于一种文化对于一种语言的使用它会很迅速地被汰换掉的就比如说我们更大范围内的推广普通话运动第一批的话应该是在 50 年代当时建国不久嘛短时间之内是需要大家建立更深厚的同盟意识的包括有很多的先进经验因为在那个时候是百废待兴上海当时纺织业还是比较厉害的有很多的纺织女工是被评为劳模的

当时上海这些优秀的纺织女工们她们就被邀请去各个地方进行巡回演讲去教大家上海的先进的国营纺织厂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去带动大家的建设精神但是你去到那边就会发现大家听不懂因为那一代的上海人她们讲的全部都是真正的无语方言你到了北方之后你就完全没有办法跟她们去做互动现在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是可以找到以前的一些影像的真的是需要配一个翻译看得

你問你山西的市子怎麼樣清澈剛好九大最紅

没有共同的语言交际起来真是困难甚至在那个时期有一种流行的规模甚大的活动叫做全国普通话观摩会那个时候每个地方都要拍新闻片上海也是但是你会发现出镜记者远远不够因为你写稿子可能可以但是你一旦要出镜讲话你的普通话不过关别人也听不懂你没法做采访

所以当时出镜记者还去找了孙道林过来,去采访各个地方的人,然后用普通话的方式把他出镜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转播出来,包括向后面北影厂过来拍戏嘛,他们在上海碰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他们是听不懂本地演员讲话的,到后面呢导演可能就放弃了,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是让他们讲普通话,那演员也没有不用功,演员就是会慢慢练普通话。

但是有时候台词密度上来了嘛因为以前的老电影更多的是台词之间的互动到情绪大高潮又开始本地方演所以到后面就导演就说算了算了算了你们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后面我们就在后期配音所以在那个时候呢北影厂过来上海这边拍戏他们往往就是在这边先拍好了再找北方的演员配音当时为了让大家对语言不通而造成麻烦变得更加的具体跟可感

当时还有那种类似于科教宣传片他拍那个场景挺有意思的他就是在一个火车上面有点像是雪国列车一样的这个列车穿行中国大地他就做了一节象征性的车厢在那个车厢里面就融集了刚刚我所说的既有人在说兄弟民族语言有人在说北方方言有人在说粤语方言有人在说吴方言这时候又出来了一个讲湘西地区方言的人就

就会导致大家买东西也买不清楚然后旅客跟旅客之间也会比如说我希望你让个座我把这个东西摆你头上或者就是有旅客要纯聊天他还聊也聊不动讲也讲不听整个车厢里面唧哩呱啦一大堆最后打出来几个大字请学普通话那是 50 年代的一个客观需求如果说在 50 年代的时候它更多是出于生产沟通交流的话

八年代更大的一个助推力量在于市场经济进来了迫使我们所有人更好的更有效率地去沟通那普通话就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工具所以在当时大家去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热情就要更高了而且从八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时期中国教育体系里面所铺设的力量是要远远大的因为我们家从小讲普通话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所以我去幼儿园面试的时候我其实基本上就不觉得这个面试有任何的意义

到后来我才反应过来说那个面试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看你会不会讲普通话因为他的招生要求里面就是需要流利流畅的能够讲普通话我当时觉得

那我回到家我们一关我跟自己的家里人我们会讲上海话

但是如果说你家里有个小孩子小孩子是很受你的外部语言环境影响的所以你为了让他能够更流畅的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那你在家里面就会尽量的跟他多讲普通话那这样子你们家里面的所有人无论在工作场合还是私人场合你都开始讲普通话了那慢慢慢慢的你就习惯在一个普通话的语境下面了所以我是觉得在 80 年代开始的中小学课堂推广普通话再加上当时改革开放大的服务性行业都开始加入了更多的普通话的元素进来

还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这两个大环境跟小环境的互相的叠加融合促成了在很短时间之内普通话的全国范围内的布该跟推广在那个时期为了让你能够尽量的多学多用普通话也是会有很多的笑话被广为流传的就比如上海人以前是那种理弄的生活环境嘛

那经常就是会有邻里之间借东西的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就是讲说某一户人家他想去一个阿姨家里面借点开水以前弄堂不是大家都有热水器的你早上出门的时候你可能就先烧几壶开水倒在陶瓷杯里面去回来如果你渴了你就可以直接喝冷开水你回去要洗脸啊什么的如果你很累或者你马上就要用那你再烧的话是不是要时间

所以以前弄堂里面的人家呢特别着急要用开水你就可能为旁边人家去借一壶开水那个笑话就是讲说他其实要的是开水嘛 KISS 但是呢那个阿姨给了他签私还有类似于像老师会上公开课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嘛他是习惯用本地方言来上课的

就上海话里面图片叫肚皮肚皮肚皮肚皮呢听上去就像肚皮所以当时那个老师说的是小朋友请大家把图片拿出来小朋友大家在肚皮那里小朋友就在那个空间自己做衣服

那个老师后面讲说小朋友们肚皮高的有啥然后小朋友就说肚皮高的有动动眼对然后也成了当时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面推广普通话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有点类似于谐音笑话它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因为这种谐音笑话有点好玩大家就会传播

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他会去告诉你说所以你看讲普通话是多么的重要对有的时候人容易被笑话的是一些口音它是一种特别显见的特别没有门槛的特别容易让一些人产生一种我觉得很不好的优越感的东西我们会从语腔语调的方式去讨论说怎么样的一种语腔语调会被认为是代表相对更优渥的生活的你从一种相对偏文化探究的语境下去看它的时候我觉得没有问题

但如果说你把它变为一种生活地区的歧视链就比如说租界里面尤其是法租界里面的那些上海话是最好的最正宗的浦东它就可能算是郊野的声音了你顶多也就比崇明人的声音好听一点浦东在更早的时候它并不被认为是上海的一部分包括在三毛的书里面它说的是江苏浦东我当时还特地去查了就为什么它会认为说浦东不是上海浦东而是江苏浦东

因为在更早的时候浦东就是在江苏它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区块只是在后来它才并入到上海当中去作为上海的一部分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可能更老一辈的人他们觉得过了黄浦江去浦东那都是出上海了这个其实不是他表达优越感只是在当时他的生活认知里面他的上海其实就是那么一小块的部分他可能去到崇明去到浦东那些地方都不能叫上海他是一个类似于城墙里的苏州姑苏区的苏州

跟这个城墙外的苏州的那种感觉你的生活当中带有这样的认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是你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说你刻意地在用这种认知划分你跟别人的格差我觉得就很差那葛阿姐我很想问一个问题因为有时候你会在社交网络上面短视频平台上面看到有这样的博主他会去做上海不同地区的女人讲普是怎么样的性格普东是一种怎么样的性格崇敏是一种怎么样的性格他也会讲到江苏部分地区的方言就比如说徐州人是怎么讲话

他在去描述一个地区的时候他会为这个地区的人找到一种刻板印象比如说某一个地区的人就认为自己是什么什么样的老大他会以这种地区人的口吻给这个地区带上一种启示链和鄙视链你觉得这样的视频它的存在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就是地域共鸣嘛就有一批人他确实享受这样的一个地域共鸣不同的区跟不同的位置之间它一定是有区位优势发展差异

所在地区的人他们的经济能力的一种不同的这个可能就是不同的区之间的一个客观的区别

它这种客观性呢如果说我们把一个地区的人不断地收窄收窄收窄收到最后它变成一个我们要去观察这个地方人的群像的话我们一定是能感觉到北方人跟南方人在性格处事上面是会有一些不同的中国人跟日本人他们在处事方面是有一些不同的大的人群画像的上一个区别我能接受这样的一个区别但是我不能接受在这个区别当中你要去做一个格差的鄙视链我觉得

我觉得这两种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喜欢滑稽戏里面的十三人搓麻将因为我觉得它不带有恶意它不带有一种拉踩因为葛耀介刚刚有给我看滑稽戏他更多给我感觉是他塑造了一个场景之后他在用不同的人在这个场景里面讲话的方式去表达这个地区的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有的人他的声音可能就是比较细的有的人他讲话就是铿锵有力的

而这种性格它就只是一种性格而已不是说我讲话铿锵有力我就瞧不起你们讲话转绵绵的人的而且并不是说只有在滑稽戏里面是有这样的一种表达的方式的

北方相声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剧目是来自于侯宝林跟郭启儒搭档的戏曲与方言在那个里面侯宝林也模仿了大量的北方的语言习惯以及南方的我印象中他就有唱了南方的乐剧有讲无语地区的人他们讲话的一种方式是怎么样的他也不会给你带来一种不适感的

无论是杨木双周柏春还是何宝林郭启如就是他们的艺术造诣的一种分寸感介入的视角其实是会在无意当中体现出来你是不是带着一种优越感在做这样类型的视频在做这样类型的内容呢这种优越感是一定能够被体现出来的你就是觉得黄浦区更高级其他的区更差一点你在选择黄浦区区位画像的时候你就会把它塑造成一个更值得别人仰望的形象

在选择描绘普陀区洋浦区的时候你会把它描绘成一个比你身份环境更差一点的人你不是从他们的特色上面去挖掘他们而是从他们的家世财力背景上面去挖掘的时候那你的介入视角跟取材的走向就一定是会不一样的甚至不只是国内环境嘛

整个东京范围内的普遍共识 23 区之间就是存在格差的那 23 区之间的一个格差它会非常轻易地去带入大家希望去达到的某种阶层流动的想象它是客观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你都应该在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当中去不断地固化它加强它文化讨论的始终有一个部分很重要是我们尽量让大家能够围在一起搓麻将而不是说我要变成一个 18 格楼梯我们在不同的楼梯上面看着你搓麻将

客观差别肯定是存在的但是要不要去加剧客观的不同让它区分成更大的强势跟弱势这个是作为创作者你可以去选择的你要不要表达的过程之中去排除掉和你不同阶层的人现在方言它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我们成长的这一代我们经历的普通化因为它的功能性跟必要性它进入到我们生活当中但是随着这些年这部分的功能逐渐完备了之后

一定是会有人回过头来看本地方言是不是应该被保护的就比如说以前我印象中非常深的一张表拉了中国各个地区本土方言在相对年轻生力军当中的使用的频率当其他地区的方言使用频率几乎在那个助长图的中部级以上互相争夺拉锯的时候无语地区的方言稳稳地在最底层哈哈哈

不仅仅是上海还有苏州宁波杭州就是如果说我们以武汉青岛交东关化西南关化为中间一个分界线的话上海代表的无语方言地区的使用频率可能就只有他们的一半不到所以确实如果说有很多的人在关心本地方言的使用频率尤其是无语地区的一些方言传承的话是近些年有很多的人在发出这样的一个声音的是不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去重视本地方言的传承方言

方言的美感一定是他对这个方言内容有感知之后他才能够去更好的了解到包括你就像进入到川宇的茶馆里面去你会发现人家在茶馆里面就喜欢讲本地话因为他有很多的情绪用他的方言讲出来是更恰当更贴合更自然的如果说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习惯当中我们会天然的习惯的用普通话的话那你就慢慢的有很多的情绪你就不习惯用上海话去表达它了

而这种习惯是需要长时间去建立的这种审美也是需要长时间慢慢慢慢去融合的就比如说像以前平坦他在上海就是非常非常受欢迎啊在上海你去听平坦是没有什么门槛的我能大概听得懂你在唱什么你在讲什么当时平坦书厂他在上海最流行的时候能够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有人形容说上海街面上那个时候不是黄包车三轮车吗来来回回跑得最快的就是这些讲平坦的人因为

因为他们一天可能要排个五六场六七场他们还要上电台他们就会来回在各个书厂里面密集的游走而且有一些书厂为了能够去抢到低流的讲平坛的人他们书厂可能跟你一签就是签一个月两个月让你讲长的那种书因为平坛它是有分小书跟大书的平坛的大书跟小书他们在讲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因为大书更多的是家国的征战沙场的传统的中意理智性的故事强调的是家国叙事的那一股劲它的声音相比小书会更硬一些

小书就会更软弱一些因为小书讲的是一股情他讲的是儿女情长讲大书的话你的节奏你的剧情波澜壮阔比如说你改个水浒传那你肯定能讲很久但是如果你只是讲一折儿女情长的故事他很容易就讲完了平潭老师你怎么看他的功底他能够把一折小书讲一个月就我印象中曾经见过一个他后来转唱滑稽戏了他早年是以平潭为主的他就讲说他师父教他的时候

他师父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因为那个时候学徒嘛每天很重要的件事情因为他们师父赚太多了他们学徒每天就要把书厂里面别人给的打赏的钱还有书厂给你结算的工资各种各样的钱在那边叠着晚上师父在捋那些本子的时候通常就有两个学徒一个学徒帮着师父捋本子一个人帮他算钱那

那为什么要有个人帮他捋文字呢就是因为他把这个戏本拖长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限挂的有一些即兴的发挥的他为了让这些东西还能够陆续被使用所以他可能晚上呢就会把这个东西再过一遍同时他也作为对学徒的一种信任因为以前很多是没有台本的这些都是口耳相授的所以如果能够让你作为学徒去帮他记东西代表这个东西将来是传给你的除了传统的台本之外他们还记什么呢

就是有很多外插花跟肉里血哪擦户跟女里血外插花就是比如说我今天跟左小姐我们讲的是上海话的一个发展史那我突然之间插出去了我插出去一段讲说上海影戏院的历史了比如说我讲到某一个人有一个江湖译文发生在大光明电影院的然后我插出去从大光明开始去讲说上海影戏院当年的蓬勃发展这一段完全枝叶蔓出去的叫做外插花话题完全转走了那

那还有一个东西呢叫做纽理学就在肉里面就上海人讲噱头我就是在讲上海话的这一套脉络当中我把某一个点拆开来剥碎了把它讲成段子包在里面用来称时长这个东西呢叫做肉理学所以他们一般就是你看一个平台老师他讲的好不好他就是在你明知道他这一段是外插花跟肉理学他不是正本的东西但是他能够把这一段讲的津津有味

甚至当时我看到的这位滑稽戏演员他讲老师早年的时候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因为平台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都是一男一女嘛而且上首位往往是男的在做就是拉那个弦呢旁边是有一个女生在弹琵琶的嘛但是呢以前有非常多的高人气的组合她们是女双档男方人是那种桑档双档是哪样双就是双儿的双双儿怎么会来一个人名双这个字双胞胎

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双耳的双耳的双耳的双耳的双耳的双耳的双耳的

配一个水面筋腮肉一定不是油豆腐腮肉油豆腐腮肉就是不正宗了水面筋腮肉的话更有点接近于像素肠的那种质感再放一些龙须粉丝一个水面筋腮肉加一个白叶包然后再加一些粉丝

这个滑稽戏演员呢就讲说他们厉害的时候因为他们讲小书见长嘛那小书更容易讲完他当时那个比喻特别特别的生动他讲的是我们其实讲的故事因为小姐住阁楼小姐在阁楼上面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少年郎了故事就是小姐跟少年郎隔窗相望互生情愫然后小姐下楼梯见到少年郎两个人私奔去远方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他们要讲一个多月一个多月纯剧情其实就这么一点对所以他要不停的往外往内对所以他们的要求呢就是小姐下楼梯 18 格楼梯讲完一个月所以天天就是外插花跟肉里血他们有一些技巧是什么就是平坦开场总括是要唱一段的嘛可能就有一个人说你这里唱的不够好然后你应该是怎么唱的小姐的心绪是怎么样的再来一遍他能唱三遍开场然后今天就讲完了那至于小姐能不能见到他心仪少年郎咱们明天书场再续好

而且像这种平台的书厂啊你什么时候去卖这个关子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去找到那个很妙的切口因为他们有卖真关子有卖虚关子的虚关子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东西你明天是没有的就是卖个关子给你但是你第二天来你听不到这个东西那卖真的关子呢就是说这个东西你今天讲了之后你明天会接着他讲同时你也要去穿插真关子跟虚关子之间比例所以对于他们当时那批平台演员来讲这个其实是挺难的

因为平谈的受众他有很多就是跟听戏的票友是一样的非常熟悉你讲的这些东西的如果说你真的花活的东西使得好他会觉得你很厉害你能讲出新花样来但是如果你讲的不好他其实就很容易听得明白但是你怎么看得出来好跟不好呢就有点像现在听播客的那种感觉你有些时候你听得顺你是眼睛就舒服的就闭起来了他就讲说他以前在台上讲平谈的时候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他讲讲讲突然间台下几个老听众啊老听客哎呦眼睛睁开来了嗯

这只有物周郎故那个时候你真的是吓死了他们这种在台上真的讲过书的人他们是很容易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厉害还是不厉害的就是他们会去看这个人的醒目因为醒目就是有的时候他讲到高潮时候了他啪拍一下金桃木这个人用的这个醒目的材质是怎么样的这个很重要有一些平台老师他可能穿的特别的朴素就是人家前面不是有一个类似块布的吗那块布有的人家可能是用的苏绣

他自己带来的那块布看上去很平实料工各方面好像也没有很厉害但你看他拿出来那块小小的醒目那块醒目可能是翡翠的可能是象牙的这个就很厉害因为他为什么要敲醒目呢就是底下的人他虽然闭着眼但他明显睡过去了这个时候你讲到高潮的时候对吧不能老板过来收账的时候老板看到底下人睡成一片了因为老板他其实挣的不仅是你书厂的这个票钱书厂票钱没几钱的

他卖的主要是你在里面的闲吃食人家喝茶呀点些苏式茶点呀他底下睡死过去一片了他来回卖货的那些人他卖给谁去呢你得让他醒着的你如果说你讲的不好大家都睡死过去之后呢讲平台的人他可能就多敲几块他让你睡不着通通通但是有的人呢他不需要因为他靠自己讲他能够让你一直听着非常有意思你全程是在跟着他的情绪在走的

它几乎从头到尾除了开场定场式之外它几乎不用任何的金糖木的部分所以它的金糖木它就不用敲它就可以用更脆的材质它就可以用贵的象牙它可以用贵的翡翠因为翡翠你可能敲两下它就碎了

所以他只要轻轻地在桌面上碰一下醒目对他来讲就起到这么一个作用有个仪式的作用所以他有时候去看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的平台老师但是你看到他拿的这个醒目是一块小小的翡翠小小的象牙你就知道这个人一定对自己的活是非常非常有信心的我觉得这些其实挺有意思的听平台听久了你也能够感受到它里面的方言的部分那种语感语调的魅力包括同一个地区的人他们在唱一首歌的时候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一个感觉

真的有时候你在用一些词来描述它的时候普通话它也能表现得很恰切

但是呢你往往会觉得本地方沿的一些描述它就会给你带来一种很亲切的生活气息就比如说在无语地区里面有很多的词它是会跟鬼怪相关的因为它本身靠近码头的城市它们经常都会流传出非常多的神神鬼鬼的智怪文化出来人际往来更繁杂会产生更多的江湖玄幻故事来来往往尤其是坐船的人他们在船上无聊他们就会讲故事

就是这种奇幻的故事是最能够让大家不睡的包括上海人讲自己小孩子嘛就会讲说是小鬼说居然后有时候实在是被这个小孩气坏了在家里打杂抢烧实在是气不过了就会说哎呦弄个小年车偷杂居就你这个小孩真的是来讨债的鬼我小的时候听家里人叫我偷杂居什么我就觉得他还没有很生气哈哈

我家如果真的特别生气她就不讲话了比如说我把一个瓶给拆了把一个东西给推倒了如果说我爸在收拾的同时说我就知道她没有很诚心嘎姐可会在这种空子了对但是她如果就在旁边看着我嘎姐就会自己默默过去拿个扫帚拿一个粉机把那个东西给收拾了

像小鬼就是用来形容小孩嘛那同时对应的还有老鬼老猪就形容这个人很老练干什么事情很会还有像是比如医生的病历卡的书写啊完全看不懂鬼话符然后还有类似于像夜神仙夜人客雅人戏嘛我家里就一直讲我白天闷头在睡到了晚上生龙活虎到了晚上根本睡不着但是夜人客呢就完全不是同样的意思

验人客更多的是就有点像请笔先那种感觉请人来请灵来对然后还有类似于像住弄堂里面的话基本上家里的环境都比较局促嘛比较逼则到了夏天以前又没有空调那大家就会到门口弄堂口去坐在一起乘风量那省风量和省光呢刚才我就说川雨的人去摆龙门阵的那种感觉一样就是

就是上海本地就管这个东西叫谈山海经我就很喜欢谈山海经就神神怪怪神神鬼鬼但是呢其实你谈的是各家八卦东家长李家短的一定是在扯淋你的闲片这个好美哦我们叫拉寡

我刚听可爱姐讲这么多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跟我妈妈有讨论了一个词因为我对于方言不是特别的熟悉所以我在讲山东话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把普通话翻译成山东话的发音其实有很多山东话的用词我是不是那么熟悉的所以我会避免用那些高难词汇然后有一些词我妈妈会经常讲我大概能从语境里面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其实不明白它怎么样具体去使用的

就比如说之前我跟我妈有讨论了一个词我们山东话叫做我听起来会有点像忐忑不安就是说我这个心七上八下的让我觉得很难受这样的一种状态后面问我妈我妈跟我去解释在什么样的场合会用到她会给我举一些例子在讲着讲着的时候我突然知道了这四个字是什么字是没处落脚我觉得没处落脚听起来就很美就你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词它

它是怎么样的演变过来的对所以方言里面是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部分的如果可以更自如地去使用某一个地方的方言它其实是会给日常的表达带来一些很特殊的情感上的加持或者是情绪上的更恰切的一种表达的我有时候会特别遗憾就是我在上海话的表达上面确实是有很大的退化

我很期待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滑稽戏也好或者是本土的海派的作品去感受到更多的上海文化上海语言里面那种很细致末节的真正市井街头的魅力上海话里面有意思的部分绝对不只是繁华里面的和详很多人说繁华的特点是在于他用无语方言本地的上海话去讲的一部书但其实这样的方式是很早就有的在清代的时候就有一本书叫做《和典》

他就是用无语方言去写的一本书核点这个词本身你还看不出他这本书的巧劲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一下子不像个正经书了你感觉特别像是十一个同学他们在一个学堂里面的关系很好他们在私下呢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写到一起然后他们又自称十一才子就是你能感觉到他们一定不是有大才他们有的是小杂而已对

他要向洋金帮列起路他里面有一些也很生动的部分我先用普通话讲他这段在讲什么就说抗战胜利之后呢就从内地出来了一批仁兄大人前了抗战八年的野人头到上海住县城洋房的固然不少可是在内地住了好几年白歌龙回到上海

寻不到房子而借干铺的也照样有打样鬼照假里被大世界门口的一支炸弹一响就吓得卷了铺盖两夫妻游码头游到内地结果比你我不动身的朋友苦头吃的还要讲不出一家人全部产光险些在内地讨饭

你听这一段就觉得挺普通的嘛没有什么灵动感但是呢我不知道就是用上海话读的话高姐能不能感觉到这一段里面那种又刻薄又鲜活的气息高姐不要读太快好我试试啊我也不一定能读的啦就有点像文读了你看我就读不来高姐试试看这一段

这什么意思啊?从内地出来了一批年轻大人?一记呢,抗争本年压连的,到上海来自西藏洋王的孤日不少。孤日来内地,死了好几年的白龙,为到上海生活的王子而起,给普洱而遭殃。当然就遭殃了,把大师家门口给他住了一室,就喝得了一去普洱。两夫妻有母的游到内地,结果被女巫给他们挖洞上绑了,哭得起来也要干了,卧槽。

他讲的就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有一拨人在抗战里面捞了一笔他们本来在上海的说不定还能过个不错的日子但结果那个时候时局还不是很稳定上海这边呢大世界门口有炸弹砰了一下然后这个人就被吓到了马上卷布盖去内地再谋求一下发展了结果呢去内地没混好还没能够

还不如他们这些滞留在上海的人过得好你和他普通话的版本的时候你觉得他可能就是在描述一种相对客观的情况但是你一旦用上海话读这个人的刻薄粗狭的那个劲就全部都出来了有一点而且因为我不是很能够听得懂全部但是我能够在里面捕捉到一些关键词不是我听到里面有个死什么东西卷铺盖这几个词那也是葛小姐能读得最标准的葛小姐再给小姐表演一下哈哈哈哈

就到时候可以只保留这一句你听到卷铺盖的时候你就感觉这个人他在去形容别人离开的时候的那个状态是狼狈的那个时期但是我感兴趣的是可以搜一搜以前有一些关于上海的这种小书这种杂书它起不到任何的长知识的作用

比如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一本书有印象就是它是在 1937 年出版的叫做《上海常识》它专门写给那些来上海讨生活的初来上海滩的人的就可以说这整本书毫无意义它里面有什么内容呢它里面的序言我可以先给左小姐读一下好它的编者案是这样子的此书是为出设上海滩的人所准备的因为涉足上海无论衣食住行都要有相当的常识上海社会繁荣生活杂乱

若没有一点常识难免不闹出笑话或者感到行动困难例如上海有一席数百进的大酒楼也有一饭数找的小饭店若不得要领则会在生活上不知所措他会先给你素描一下上海的景色再素描一下上海的人士他在整个上海常识里面他第一趴最重要的刚开卷的第一个常识不是关于怎么选房子怎么找工作他写的是关于在上海滩穿衣的常识

我觉得这个就很灵性看人下菜碟看一定身价我觉得步入排版当中无意中可能就透出来这样的一个信息而且它里面除了关于吃啊住啊工作啊出行啊它还会有一些关于消遣的常识就比如说看电影的常识看评剧的常识看新剧的常识

看跑马跑狗回力球的常识走游戏场的常识游公园的常识上茶楼的常识跳舞的常识看运动比赛的常识有没有一种当代上海小红书的感觉我很想看看这个游公园需要什么常识游公园的常识我没有存下来我有存下来球学的常识我很想知道球学的常识他教你怎么分辨野鸡学校哈哈

他说辨别上海野鸡学校的常识有许多学校完全是为着学子的金钱而开设的靠了聪明的广告去做吸引的全都是一些不知所谓的人这便是叫做野鸡学校野鸡学校已在租界内专门学校居多在华界中极少

他们的组织非常简单所谓某某科的目的并不是全无其事只是教授人大多不负责任或者缺乏教员而已所以他其实讲的这个东西在当时应该确实是有用的也没啥大用你确实要识别一下野鸡学校但是他没有告诉你怎么样识别他只是告诉你有这样的学校他只是把野鸡学校的定义告诉了你

我觉得这本书蛮好玩的我当时翻它是想看关于看电影的常识我想说那个年代看电影有啥常识后来反映过来人家那个年代拍照也不是一件随手可以拍的事情所以不存在对于评设是怎么管理的他那个可能是教你怎么买票是吗我觉得整本书更想教会你的是你怎么在一个你之前不熟悉的生活场合里面不要露怯你不会被别人侧目去到一些你之前没有去过的生活消费场合的时候

你怎么表现出这个地方对我来讲是非常家常的一年可能来个一百多天的那种感觉在上海滩装贵宾可能确实有点用但是我觉得整体这本书反而在我心里面还呈现出一种很生活化的喜感这就是葛娅姐看书的品味了葛娅姐经常在阅读方面非常的自信因为葛娅姐读书确实是颇为杂乱

剪起來就會獨一無二

雨倒青零 天零又天零

我唱吉他拼故事唱著唱精靈波塌一人牛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