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普利(凤凰电影前编辑;《夜行动物》等10期嘉宾):7分;“在整片中,‘妓女’始终没有出现。戏剧演员甚至需要穿大衣来呈现妓女的‘一丝不挂’。这像是在说:面对这样的审查,妓女必须缺席。”——雷普利(雷普利的其它打分:《长江图》8分;《罗曼蒂克》7.5分;《夜行动物》7分;)
海老鼠(环球旅行家;个人公众号“seamouse”;《八月》等5期嘉宾):7.5分;“影片展现的主题和我长行伊朗所认识的一样,贞操观和荣誉感非常强硬,这足以支撑故事的一切逻辑。”——海老鼠(海老鼠的其它打分:《天才捕手》7.5分;《隐藏人物》7分;《八月》7分;)
波米:7.5分;“在伊朗,男性自尊大于一切。而影片是通过立人设、刻画舆论环境,表达伊朗女性仍然处在边缘地位。这种建立方式比迪士尼挂在嘴边的'口号式女权'要高级太多。”——波米
音频后期制作:Siyuan/波米;编辑排版:波米;
平均分: 7.3
本期节目流程与目录:节目时长:约2小时25分;
开场曲:<A Separation Ending Music>(Bir Ayrilik);
第20秒-第1分半:嘉宾及公众号信息介绍;
第1分半-第8分:影片信息介绍,波米着重谈及几版资源为何出现“时长不一”的现象(无剧透);
第8分-第13分半:三位主播为影片打分并阐述理由,波米介绍节目流程(无剧透);
第13分半-第51分半:波米和海老鼠谈及《推销员》“亮点”,雷普利谈及该片“问题”(涉及剧透):
1、雷普利认为《推销员》在视听语言上没有进步,女主角人设相对较为扁平;
2、海老鼠觉得《推销员》在让观众“移情”同情凶手这方面做得很好;剧本非常缜密;
3、波米认为该片最大亮点在于剧作、表演、美术布景、摄影等所有环节都清晰的呈现“男性自尊的膨胀”;素材组织的缜密程度仍然令人叹为观止;随后,海老鼠和雷普利分别介绍片中出现的《奶牛》和《推销员之死》,分析了两部作品的作用;
第51分半-1时33分半:交换意见,波米和海老鼠谈及《推销员》“问题”,雷普利谈及该片“亮点”(涉及剧透):
1、海老鼠认为本片的缺点是“留白不够”,关于核心事件“甚至可以删掉更多”;而《奶牛》出现在片中的作用毫无原因;
2、雷普利觉得本片相比《一次别离》更突出的强调了角色的“道德焦虑”;而且淡化了宗教符号感;
3、波米谈及“问题”时认为本片在“悬疑片骨架”下衡量,事件的“悬念核心”存在前后不统一,尤其对比《一次别离》问题明显;此外,法哈蒂电影中主人公的“神探属性”和“超强逻辑推理能力”仍然让影片暴露出“算计感”;1时
34分-尾声:外延环节话题(涉及剧透):
1、阿斯哈·法哈蒂前作电影概论;波米着重提及《一次别离》和《过往》的“天才一家”特点,分析法哈蒂如李安一般冲击各类大奖的“晋(suan)级(ji)之路”;雷普利着重评价《美丽城》;
2、海老鼠谈及伊朗见闻,重点讨论“伊朗男人的性观念”,波米补充;
尾声歌曲:<The Salesman Closing Theme>(Sattar Oraki)。
影片《推销员》(فروشنده)重要信息:本片北美分级:PG-13级;资源是否有删改:1080P蓝光版已出,但需注意,大部分1080P版本仅有法语音轨(原声为波斯语),且有多版本非机译中字;此前的“电视台版”资源*(1小时58分钟版)同样没有任何删减,时长较短的原因是其视频文件为“P制”(25帧/秒)。而蓝光版与大银幕版为电影制式(24帧/秒)。
『奶牛』( 1969 )
『教父1』( 1972 )
『最后一班地铁』( 1980 )
『推销员之死』( 1985 )
『十诫』( 1989 )
『饮食男女』( 1994 )
『小武』( 1997 )
『美丽城』( 2004 )
『烟花星期三』( 2006 )
『关于伊丽』( 2009 )
『一次别离』( 2011 )
『猎杀本·拉登』( 2012 )
『囚徒』( 2013 )
『过往』( 2013 )
『出租车』( 2015 )
『地雷区』( 2016 )
『嫌疑人X的献身』(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