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SP013 | 24柏林②:禁片?烂片?王小帅《沃土》的口碑闹剧。

SP013 | 24柏林②:禁片?烂片?王小帅《沃土》的口碑闹剧。

2024/2/21
logo of podcast 反派影评·马后炮

反派影评·马后炮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加个班
Topics
加个班:我从事实核查的角度出发,逐一驳斥了网络上关于《沃土》的各种传闻,例如文革题材、暴力尺度、未获得龙标等说法,并指出这些传闻多为误解或夸大。 西方媒体对《沃土》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兴趣,而非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王小帅导演在专访中公开了一些与电影局沟通和审查的细节,这增加了知情权,具有积极意义,也推动了审查制度的透明化。 然而,就影片本身而言,我认为《沃土》的质量很差,属于烂片。它试图将寻枪、回忆、打工三个主题杂糅在一起,导致剧情混乱,人物关系处理混乱,缺乏逻辑性,人物性格转变缺乏逻辑,台词重复,缺乏艺术性。 《沃土》对政治运动的反思肤浅,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对原因和深层问题的探讨,其批判角度与大众预期不同,是从保守主义角度出发的,而非进步主义。它将政治运动的反思归结为民众的恶,而非体制问题,最终主题变成了对传统孝道的维护。 总而言之,《沃土》是2024年华语电影界最大的口碑闹剧,其争议与其说是影片本身,不如说是对中国电影现状的无奈。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24年柏林影展·争议篇

事件核查:

传闻1:《沃土》是一部文革题材禁片,甚至与娄烨的那部名作类似?

实际:错误。正片与“文革”毫无关系,与“娄烨名作”对应时期、事件更无关联。片中所谓的“批斗画面”是几分钟时长的“斗地主”,设定在“土改”和“大跃进”时期。

传闻2:《沃土》与《天注定》的暴力尺度不相上下?

实际:错误。《沃土》最大的暴力段落发生在主角一家家具被搬走的场景,片中虽然出现了枪支但没有开枪画面(滋水枪除外)。该片入围的是柏林影展面向少年儿童的“新生代单元”(Generation Kplus)。在柏林当地,《沃土》的公众放映几乎都有相当比例的低龄儿童在学校组织下集体观影。按北美分级标准推断,全片除“抽烟”与一场远景“野合”,没有更多超过PG级尺度的画面。

传闻3:《沃土》没拿到龙标?

实际:属实。影片的柏林版开头确实没有龙标出现。本次柏林影展有10部以华语(普通话/方言)为主的长片电影,其中像《沃土》一样,是由内地导演执导、以内地为故事背景的国产片则有6部(仅计算60分钟以上的长片)。其中1部《家庭简史》有龙标,其余5部国产片没有龙标。

传闻4:听说如果没拿到龙标就来国外参赛,导演的职业生涯会彻底终结?

实际:至少此前“生涯彻底终结”的情况从未发生。贾樟柯导演的多部电影(如《江湖儿女》)与2019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并在内地上映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在戛纳影展放映的版本均无龙标。

传闻5:《沃土》聚焦于“灾难性的大跃进运动”?

实际:正片短暂出现了“大炼钢铁”、“大锅饭”与“逃荒”的画面,时长只有几分钟,炼钢段落与主角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份转折有关,而“大锅饭”与“逃荒”是不承担信息量的过场片段——“全片聚焦于大跃进”的描述显然言过其实。“灾难性的大跃进运动”应该是美国媒体《综艺》(Variety)在报道本片时,记者自身对该运动的定性。

传闻6:听说电影局要动本片50多刀,因为“敏感画面”从头到尾?

实际:前半句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后半句是事实错误。将“传闻1”与“传闻5”的所有“运动”场景加在一起,全片的“敏感画面”也不超过10分钟。影片大部分时间停留在2008年-2009年(片尾有“广播”等时间戳信息);与近年其它社会题材电影一样,《沃土》全部剧情均发生在“十八大”之前,且片中地名皆为虚构。

传闻7:这是中国这么多年以来第一部敢于触碰禁忌年代的国产片?

实际:错误。不算去年自宣自撤的《少年时代》(从未在海内外完成任何一次首映),影片对49年后“政治运动”的展现篇幅也远小于《椒麻堂会》(无龙标)与《村戏》(有龙标)。《沃土》对所涉“运动”的展现内容不超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范围。另外“十七年时期”是否算“禁忌年代”需作进一步明确。

以上核查由本文作者在柏林影展的不同场次亲身观影总结得出,与反派影评嘉宾“胤祥”的观影笔记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