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从一个生活里的小场景说起你家有个小孩上小学你现在呢要教他一道有点难度的数学题这时候啊你有两种教法第一种你把题目扔给他说你做吧做对了有奖做错了不罚你这孩子可能坑吃坑吃的试了十种八种的办法运气好蒙对了一次你特别高兴给了他一颗糖
但是问题是他真的会了吗下次遇到类似的题他是不是还得靠蒙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题海战术加随缘奖励效率极低而且只有那些本来就有点天赋的孩子才能偶尔蒙对
第二种方法呢,你拿到题自己先看一遍,然后把答案也放在旁边,你对孩子说,来,宝贝,这道题的答案是这个,现在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是怎么一步一步从题目走到这个答案的呢?
你甚至可以这样引导他,你看,第一步是不是应该先这样,然后第二步这样,你发现没有?第二种方法的重点根本不是让孩子解出答案,而是让他构建一条通往答案的清晰路径,这个过程才是真正锻炼他的思维,让他举一反三的关键。
好 场景放在这儿我们今天就聊一聊这篇叫《强化学习教师的测试时扩展》这样一篇论文你一听这个名字肯定觉得头大什么强化学习 什么测试时扩展像天书一样别急 这篇论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训练 AI 的思路从我刚才说的第一种暴力解题的模式切换到了第二种优雅教学的模式
在过去我们想让 AI 变得更聪明尤其是在逻辑推理上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类似于第一种教孩子的方法专业术语叫做强化学习简称 RL 我们给 AI 一个问题让它自己生成解题过程和答案 AI 会生成一大堆比如 100 种解法
然后我们用一个程序去验证哪个答案对了哦 这个对了好 给你一个奖励分让他以后多学学这个路子但这个方法有什么问题呢第一 他极度的依赖运气如果 AI 一开始水平很差连一个正确答案都蒙不出来那他就永远得不到奖励永远学不会这叫做探索困境
就像你让一个小学生直接做奥数他连题目都看不懂怎么可能得到你的奖励呢第二是成本高昂这个过程啊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得让一个超级大的模型反复的去试错成本简直是天文数字
第三会做不等于会教就像这个超级 AI 通过海量计算学会了解题他给出的解题步骤我们叫做思维链往往也像一个天才的草稿纸天马行空跳跃性极强你让他用这个草稿去教一个小的便宜的 AI 模型效果会很差小的 AI 根本看不懂学不会
你看这就是过去的窘境我们花了大价钱培养出了一个解题天才但他却是个非常糟糕的老师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就在想啊我们为什么非要死磕解题这个环节呢我们能不能换个赛道他们的核心思想是我们不训练一个从零开始解决问题的学生我们直接训练一个知道答案后如何把解题过程讲得明白的老师
这就是我开头说的第二种教孩子的方法具体怎么做呢第一改变任务给 AI 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强化学习教师简称为 RLT 这样一个问题同时呢把正确答案也直接喂给他
它这任务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连接问题和答案也就是生成一个高质量的循序渐进的有启发性的解题步骤或者叫教案
第二是改变评价标准那怎么判断这个教案好不好呢这篇论文设计了一个绝妙的奖励函数就像是一个教学评估体系它包含了两个核心的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学生听懂了吗
把这个 AI 老师生成的教案给一个学生 AI 看看完之后学生 AI 是不是对正确答案恍然大悟茅厕顿开了如果学生看完教案能很轻松的预测出正确答案说明教案有效给老师打个高分指标二是教案本身逻辑清晰吗
这个教案的每一步对于只看到问题和前面步骤的学生 AI 来说是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合乎逻辑的推理呢这就防止了老师直接在教案里泄题而是必须保证过程的
条理性和可学性一步一步都得是嗯有道理而不是啊这是怎么跳过来的你看这个评价体系不关心老师自己会不会做题只关心他教的好不好学生学的会不会这个金牌教师模型 ILT 一出啊效果惊人
论文里的数据显示一个中等大小的 70 亿参数的 AI 老师他生成的原生态教案拿去训练学生模型效果竟然比那些几千亿参数的超级 AI 经过复杂后期处理的天才草稿还要好得多这事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启发呢我觉得至少有三点第一换个目标可能就是一片新天地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思维定势觉得解决问题就是得靠硬碰硬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和解释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后者甚至在某些场景下更有价值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在用学生思维死磕呢我能不能切换到教师思维去想一想如果我已经知道了答案我该如何最优美的呈现这个过程呢这个思路的转变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第二专精一门手艺胜过万事通
过去的超级 AI 想让他既是解题者又是思考者还是教学者结果样样通样样松而新的 ILT 模型就只干一件事也就是当好老师他把教学这门手艺做到了极致
这在我们的职业发展中也是一样的与其追求做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通才不如在一个关键的有价值的节点上成为无可替代的专家这个节点可能就是连接不同事物的解释者或翻译者第三真正的强大是赋能于人而不仅仅是展示自己
一个天才解题受益的只有他自己而一个金牌教师能带出一整个班的天才
这篇论文的模式让小模型低成本的 AI 也能获得强大的推理能力极大的降低了门槛这是在赋能整个 AI 生态对我们个人来说也是一样你的价值不仅在于你能做什么更在于你能让多少人因为你而变得更能干构建一个能让别人成长的体系比单打独斗要强大的太多了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我们通过一篇 AI 论文看到了一个思维范式的转变,从培养孤独的解题者到塑造卓越的赋能者,这个转变的核心是把目标从找到答案切换成了构建路径,而且建立了一套精妙的评价体系来保证这个路径的质量。
这个智慧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的前沿还是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闪耀着同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