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个人播客评论,机械朗读,完整可以到知乎专栏阅读。 两天前,我才终于在微信上收到第二个申请着玩的微信公众号因长时间未登录冻结的消息。说“终于”是因为离上一次登录公众号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这期间码字大概就是在知乎上写的或长或短的回答,而没有正紧写过什么;说“才”是因为就在一天前我打算围绕着“播客”开始写些东西,但是我不知道这次我能否坚持下来,会不会像前两个公众号发表两篇后就再也不登录了,最后要登录也是有了新的想法为了将老号注销来注册新号才不得不登陆。在这种问题上越挣扎,越让人怀念玩QQ空间时想到什么写什么的日子,不过既然开始写了还是要将主题拉回到“播客”上。 我的听播客历程 我最早看到“播客”这个词还是在为了尽可能多点亮QQ上各种图标时误入的QQ播客网站,这里的“播客”更像今天的VLOG或者短视频的创作者,创作的内容是视频而不是今天的音频,我记得连要点亮“QQ播客”图标都是一个DV摄像机的形状,现在搜索“QQ播客”虽然已经打不开官网但是还是能看到介绍网站的百度百科。“播客”一词的另一个来源是podcast,这大概是和苹果公司有很大关系,而我确实是很晚才接触到苹果的产品,所以对这一支的起源了解实在是不多。因此,我只能写一下我听音频节目的经历来充作对这一段历史的填补,尽管我听音频节目的历史也很难说得上长。 传统广播对90一代已经算落后的事物,大部分同龄人只是借此来听英语听力,所以关于广播我也难以写出很多经历。唯一能写的是某一年适逢世界杯,我虽然对足球没那么感兴趣,但是喜于在重大事件上凑热闹,又因为不能熬夜看电视,只能通过在诺基亚手机插上耳机作为天线尝试接受世界杯的实况解说。印象里是接收到过一次,其余的尝试都失败了,后来收听的便都是其他节目。固定收听过的一档是一个女性主持的深夜节目,会接听观众来电,但不是现在人想象的妖艳妩媚的午夜节目,名字可能是“都市夜归人”;另一档是两个男性对谈的关于科技产品的节目,应该是杭州的,大概叫做“超级火星人”。 后来的网络时代,我开始在“喜马拉雅”听有声书,这虽然不属于“播客”范畴,但和我后来收听播客节目有一定承接关系,所以值得简单一说。我那时听得最多的是灵异小说,尽管在后面听播客节目时灵异怪谈类节目是我最嗤之以鼻的节目类型,这里的不同我以后会详细写写,先按下不表。早期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十四年猎鬼人》,后来听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再后来虽然有声灵异小说越来越多,但没有再听到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除了灵异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名著小说也听过一些。收听一部符合口味的有声小说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但在平台上找到喜欢的作品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像我这样已经听过一定作品,养成比较刁钻的口味,又对相声、评书和网络小说不感冒的人。有些播讲者声音和演播能力很好但选的小说不行,有些小说不错但读的人不专业,后者看情况有时还能听下去,前者是绝对听不下去。或许因为版权或许因为受众,平台新增的有声小说绝大部分都是网络小说,我没办会员前认为还有很多好的作品因为收费或需要VIP所以我才没听到,但是当我办了会员之后却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作品,平台上好的作品应该还是有的,只是寻找它们需要耗费的力气过于巨大,这也是我慢慢不听有声小说,转而听播客节目的原因。形成对比的是播客节目只要找到合口味的播客创作者,一般都能更新下去,不用担心完结后再花大力气开新坑。 在主要听有声小说的这一阶段,我同时订阅收听了一些谈话类音频节目,这些节目往往偏商业和人文类,录制者都名人,比如有转成音频版的《锵锵三人行》、《冬吴相对论》第二季、高晓松的几季节目,还有马未都、罗振宇和吴晓波的音频节目。有些是我在平台上找到的,有些是读书时老师推荐的。这些节目很难去定义属于脱口秀还是播客,因为都是出自名人,现在都可以归为“知识付费”。这些节目有的停播了,有的去了其他平台或转为了收费,即使还有免费播出的我也都没有听了。 再往后就逐渐听播客节目了,至今一年多、两年不到,时间上并不算长。可能和我使用“喜马拉雅”而不是苹果播客有关,这类节目在我印象里以前更多叫“网络电台”,可能相关的是各大音频平台都喜欢在名称后面加上FM,这类节目后来做的人多了,节目也多平台上传了,“播客”一词才越来越多地被见到或听到。不过,口语中“播客”更多地还是用来表示音频节目的创作者或节目形式,节目名称常见的依然是“电台”、“广播”、“调频”和“FM”,而很少看到节目名称里有“播客”二字的。正如说到“单口喜剧”总是要和“脱口秀”做个辨析,主要原因都是国外传入的舶来品,早期接触者大概都是留学生或双语使用者者。早期的中文播客聊的往往是商业、科技、人文艺术和国外生活,而国内本土化后的电台和播客聊得比较多的是音乐、电影、生活小事和灵异故事,在我看来这两者在选题和节目风格上都存在较大不同,一般可以明显分辨出来。我听的主要是后者,不过除非有需要做区分的特殊要求,以后都会统一称为“播客节目”。 为什么写“播客评论” 除了“播客评论”,这个栏目的名称我还想过一些其他的,比如“播客坑”、“听播客”和“播客第四面墙”。“播客坑”既能表示入了播客的坑,又能和我的昵称有联系,但是一来不雅二来我也不希望有太多个人色彩;“听播客”短小简洁,既能理解为在听播客的动作,又能理解为是听播讲的人,但是和我想评论与发表看法的主要需求不太契合;“播客第四面墙”应该是和我的需求初衷最契合的一个说法,听播客聊天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既是跳脱之外又想参与其中,不过我发现“第四面墙”这个词在原本的电影和戏剧届使用得都没那么多,移用到播客上估计会更让人难懂。 在过去一年,我在听播客节目会经常留言评论,有些收到了主播或者其他听众的回复交流,但也有极少数造成了矛盾和不愉快。现在“喜马拉雅”不但能在单集节目下方发表评论,还能对专辑进行打星和评价,不过这些对我来说还是不够。有时候想要参与节目中话题的讨论,评论区的空间便不够了;有时候想发表对节目大类的看法,发表在某个节目的评论区也不合适;还有些播客可能不太喜欢被批评,有些评价也不好直接发在上面。所以对我来说,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发表和讨论关于“播客”的一切。虽然这个栏目最终叫做“播客评论”,但不会像“足球评论”或“时政评论”,在这里发表的内容都会是极其个人的主观的观点。我看到目前网络上不多的几个关于“播客”的栏目做得都很认真,他们做的主要是播客节目的汇总、介绍、客观点评和推荐,和本栏目的定位有些不同,我在后面也会把我看到的几个栏目贴出来供大家浏览交流。 因为在“喜马拉雅”上发了不少评论,有一位听友看我看得眼熟,专门发来私信交流。在交流中,我说我是平时无聊又没人说话,所以节目听得多,评论发得也多,就当是在和朋友聊天了。事实如此,但如果真有人请我一起录制播客节目,恐怕我会什么都说不出来。这也是我打算把我的评论写下来的原因之一。正如单口喜剧演员在说到如何入行时大多会说到是在听开放麦时觉得台上的人说得不行然后愤然投身其中,有不少人是听了播客节目后投身进这一行,共同点都是入行后发现原来并不简单。所以,我还是对他们保持着尊敬,然后选择做些文字上的工作。 当然,推荐播客节目也是我写这个栏目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播客还是算比较小众的事物,虽然连续几年有将要爆发的迹象,但离真正地爆发式增长还差得很远。没人可以交流分享,哪怕是在网上也极少有人讨论,知乎上相关的问题很多都是几年前提出,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新增一个回答。前段时间“能力有限电台”的主播和主理人老崔希望我能帮他的节目多分享和推广,但是分享的渠道上“喜马拉雅”平台的社交功能做得还很不完善,个人社交的微信朋友圈又很难说会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所以一直没能帮上,有了这个栏目今后就可以多帮他和其他播客写评论和做推广。关于从听广播到做播客的历程,老崔和另外两位主播做过一期我认为很好的节目,讲述他们的经历和对其他播客的评价,一度听得我很激动和很有同感,我会把那期链接贴在这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下。 最后,由于我本人听播客的经历和范围有限,本栏目欢迎各位听友发来对播客节目的评论、对节目的推荐和听播客经历的投稿,本栏目同时也欢迎播客创作者朋友们发来自我介绍和自我推荐以便让更多听友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