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探索大师的复杂面孔,二战阴影下艺术与勇气交织的传奇人生

探索大师的复杂面孔,二战阴影下艺术与勇气交织的传奇人生

2025/3/5
logo of podcast 不靠谱音乐史|不分析乐谱 不解析音乐 不让你失望

不靠谱音乐史|不分析乐谱 不解析音乐 不让你失望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节目主持人
Topics
节目主持人:福特文格勒,这位出生于德国人文主义氛围中的音乐天才,其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交织成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他早年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最终放弃了作曲家的梦想,转而投身指挥事业,这其中既有对自身作品进行演绎的愿望,也有对艺术的整体性追求,以及养家糊口的现实需求。 他的指挥风格独特,具有催眠般的感染力,迅速跻身顶尖指挥家行列。他与众多著名乐团合作,足迹遍布欧洲各地,也曾赴美演出,但因其个性化诠释风格与追求客观性的评论家发生冲突,导致他在美国发展受阻。 二战时期,福特文格勒身处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他的立场一直备受争议。他既没有积极支持纳粹,也没有公开反对,其态度模棱两可,这使得他在战后受到了长期的诋毁和质疑。然而,我们也看到,他暗中反对纳粹,并尽力保护犹太音乐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战后,福特文格勒在欧洲受到欢迎,继续指挥演出,但他在美国却依然面临抵制。尽管如此,他的晚年录音作品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人们逐渐淡忘他对纳粹时期立场的争议,转而钦佩他在音乐诠释上的辉煌成就。 福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独树一帜,他以作曲家的思维和直觉进行指挥,不墨守成规,追求音乐的内在意义和有机统一。他注重音乐的空间感和情感表达,对管弦乐演奏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诠释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其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高尚理想主义,构成了他传奇人生的底色。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介绍了福特文格勒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早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经历。
  • 1886年出生于柏林
  • 父亲是考古学家,母亲是画家
  • 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接受私人教育
  • 学习钢琴和作曲
  • 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 最终放弃作曲家梦想,投身指挥事业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欢迎您收听本期的不靠谱音乐史节目因为最近在一个 B 开头的站点被动接收到了一些欧洲大选的消息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福德文格勒在我们以前的节目里也介绍过这位伟大的指挥家主要介绍的是他的指挥风格最近我又找到了一些新的资料

还是想跟大家多聊一聊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指挥家福特文格勒大家也可以翻翻以前的旧账听一听我以前的节目介绍福特文格勒先生的那一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的这期节目

福特文格勒 1886 年 1 月 25 日生于柏林 1954 年 11 月 30 日租居巴登巴登是一位德国的指挥家、作剧家和作家他是古典考古学家阿道夫·福特文格勒与画家阿德尔·海德的长子他先是在柏林长大之后在慕尼黑附近生活 1894 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那里的教授成长于德国人文主义那种有教养且自由的氛围之中

当他展现出非凡的天赋迹象时父母决定让他退学接受私人的教育他的导师包括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库尔提乌斯雕塑家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以及艺术史学家兼音乐家瓦尔特·利茨勒福特文哥勒在佛罗伦萨城外希尔德布兰德的家中待过一段时间他还跟随父亲参与了埃伊纳岛的考古发掘

尽管他对多种艺术都有广泛的兴趣但音乐最令他着迷对他而言音乐始于其他艺术终止之处他只有学习钢琴七岁时便可以开始作曲了随后他先后师从安东比尔、瓦尔布伦、约瑟夫·莱因贝格尔和马克思·冯希林学习作曲

后来又跟随康拉德·安索尔学习钢琴 17 岁时福德文哥勒已经创作了十几部重要的作品包括低大调交响曲为歌德的《瓦尔普吉斯之夜》谱写的 17 乐章作品两首福士德合唱曲一首弦乐六重奏以及若干首四重奏三重奏和奏鸣曲还有许多小型的作品

这部交响曲在 1903-1904 年的演出季于布雷斯劳上演但演出不是很成功然而这不大可能与他决定放弃长久以来成为作曲家的抱负转而投身指挥事业有重大的关联福特文格勒走上指挥的道路是由三个不同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希望能够指挥自己的作品二是他对全市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最初源于他对贝多芬音乐和思想的着迷三是 1907 年以后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为了能够养活自己和母亲有了谋生的实际需求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曲仍然是他的目标 1906 年 6 月他首场音乐会的节目当中出了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和贝多芬的庄严的大厦序曲还包括一首 B 小调交响广版

这首曲子后来成为他同调的第一交响曲《开篇乐章》的起点四年之后他新进完成的《感恩赞》在布雷斯劳上演随后这部作品又在斯特拉斯堡和艾森上演但那时他已无可挽回地投身于指挥事业尽管他的指挥技巧与众不同他的身形略显笨拙瘦长但他已经开始展现出诠释方面的天赋以及几乎催眠般的力量

这使他迅速跻身于顶尖的行列弗特文格勒的学艺经历与怀揣抱负的德国指挥家们并无二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布雷斯劳势力剧院担任排练指导之后他前往苏黎世接着他在慕尼黑宫廷歌剧院在弗里克斯莫特尔手下工作了两年并在汉斯普菲茨纳担任音乐总监的斯特拉斯堡歌剧院担任了一年的第三指挥

在这四家剧院积累的经验使年仅 25 岁的他获得了首个重要职位担任吕贝克歌剧院总监兼乐团订阅音乐会指挥在这四年以及随后在曼海姆歌剧院的五年里福特文格勒成为德国首屈一指的年轻指挥家 1919 年他开始与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管弦乐团定期在秋季演出

此年他开始跟随伟大的维也纳音乐理论家海因·里希·申科尔进行长时间且卓有成效的学习直到 1935 年申科尔去世福特文格勒经常与他一同研究他即将指挥的乐谱 1920 年他先后负责法兰克福博物馆音乐会和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会分别接替了蒙格尔·贝格和理查·史特劳斯

1922 年尼基什去世之后福特文格勒理所当然地接任了莱比锡格万豪斯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职位同年他开始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建立起紧密且持久的联系但在他的余生中柏林爱乐乐团一直是福特文格勒的主要舞台他率领该乐团进行了一系列欧洲的巡演足迹遍布斯坦地纳维亚英国 瑞士 意大利和匈牙利

与此同时他开始指挥德国和奥地利以外的管弦乐团 1924 年他首次在伦敦多次演出 1937 年他与比彻姆共同执掌考文特花园剧院的加冕演出季指挥了尼泊隆根的指环系列演出 1938 年他再次指挥

1925 年以及随后的两年福特文格勒作为客座指挥前往美国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他对观众和音乐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访问也为福特文格勒与美国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他对德国经典作品集聚个性的诠释冒犯了一两位致力于追求客观性的重要评论家而这种客观性后来与托斯卡尼尼联系在一起同时他没有讨好乐团董事会成员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在欧洲闻所未闻这使得他个人在他们当中不受欢迎

结果是尽管他有公众的支持在乐团中也享有极高的威望但还是被找了个借口不再续乐相反托斯卡尼尼成为了副指挥他与门格尔贝格一起后来成为了首席的指挥

最终福特文格勒再也没有在美国指挥过 9 年后的 1936 年应托斯卡尼尼本人的建议福特文格勒被邀请接任他的职位但引发了强烈的抗议他也只好退出之后巴比罗利获得了这个任命那个时候福特文格勒不由自主地深陷政治问题之中和许多德国自由主义者一样他迟迟没有认真对待纳粹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未真正地证实过

然而他绝不是希特勒政权的追随者他以各种或大或小的方式与之保持距离并加以反对例如他在公共音乐会上总是拒绝行纳粹规定的敬礼即使希特勒在场也不例外他不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拯救犹太音乐家的生命无论他们是默默无闻还是声名远扬他拒绝了许多在战争期间到被占领国家指挥的命令

而且他相当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934 年当辛德米特的歌剧《画家马蒂斯》被禁言时福特文格勒辞去了所有的职务尽管纳粹极力地拉拢他他也再未复职即便对福特文格勒这样杰出的人来说做到这一切也需要勇气事实上 1945 年 1 月他最终逃往瑞士时差几个小时他就被捕了

他本可以像许多非犹太裔德国音乐家那样早早的移民那样他的生活可能会轻松许多但他认为艺术可以与政治分离他觉得留下来是自己的职责有些人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比如阿诺德·薰伯格薰伯格曾经对他说你必须留下只会优秀的音乐或者像犹太剧院导演马克思·莱因哈特对他说的

如果德国要生存下去像福特文格勒这样的人必须留下但对于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福特文格勒继续留在德国并未公开露面就是在表明自己支持这个政权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态度有些天真他的立场模棱两可而纳粹善于利用这一点进行宣传

因此福德文格勒声明的最后十几年因争议而蒙上了阴影那些积极支持纳粹或玩世不恭的随波逐流的德国艺术家很快就被洗白而他却不得不忍受长期的拖延和诋毁直到 1946 年 12 月美国军政府才最终为他解除了纳粹身份审查直到次年 4 月该决定得到批准他才得以再次指挥

在美国反复的文革乐运动仍然在继续 1949 年这场运动达到了高潮一些美国顶尖音乐家参与了一场宣传活动这场活动掺杂着高尚的理念舞之以及同行间的嫉妒目的是将他拒之门外特别是阻止他成为已获任命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总监芝加哥交响乐团董事会被迫撤回了邀请

在欧洲他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他与柏林或维也纳爱乐乐团或与当地乐团合作在伦敦、巴黎、罗马、爱丁堡、斯德哥尔摩、卢塞恩、塞尔斯堡和米兰演出包括 1950 年与弗拉格斯塔德在斯卡拉格剧院合作演出《尼泊隆根的指环》系列 1951 年他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拉开了战后首届拜洛伊特音乐节的帷幕

他于 1930 年首次在该音乐节亮相尽管健康状况不佳 1952 年他曾经生病 1953 年在维也纳的一场音乐会上晕倒福特文格勒在 1954 年仍在此在拜洛伊特、萨尔斯堡和卢塞恩音乐节指挥原本计划 1955 年他将率领伯利爱乐团赴美演出但 11 月他因为肺炎去世了 享年 68 岁

他晚年录制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女武神》以及最近发行的《瓦格纳·布拉姆斯·布鲁克纳》《舒曼·贝多芬和海顿》的作品很多都是来自广播演出为福特文格勒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尤其是在音乐家之中卡塞尔斯称他为我所认识的最伟大的指挥家这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人们对他在纳粹统治下备受争议的立场逐渐淡忘转而钦佩他在最佳状态下展现出的辉煌的音乐诠释然而从深层次看来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他不安事事无法与他觉得没有共同之处的人打交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决策面前犹豫不决他对德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固执地认为艺术与政治无关

所有这些以及他诠释作品时的崇高理想主义都是他同一特质同一崇高哲学观的体现他们反映了他所接受的那种备受呵护高度文明的成长环境他说通过音乐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并从另一个世界中解脱出来但对他而言音乐就是真实的世界福德文格勒被描述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使者那个世界牢牢地掌控着他

他之所以挣脱只是因为他有信息要传达聆听他的指挥最令人震撼的是那种广阔跳动的空间感这些话语是从用文字表达福特文格勒的指挥给听众带来的几乎神秘的效果他似乎在比任何人都更深的层面上探寻音乐的本质

正如内维尔·杜卡斯所说他不认为印刷的音符是最终的表述而更像是富有想象力的构思中的众多符号不断变化始终需要主观地去感受和领悟他以作曲家的思维和直觉进行指挥这无疑是一个促成因素但这也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

福特文格勒是瓦格纳和冯彪罗权式传统的产物或许也是这一传统的最高体现在德国他的指挥被视为彪罗的灵性与尼基石的记性天赋以及色彩感的融合福特文格勒的演出以非凡的方式将崇高的思想与记性发挥冲动与深思熟虑结合在一起

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每场演出都是一次全新的探寻真理的尝试很少有两场演出是相似的甚至与之前的排练也不一样大刻意采用不精确的节拍以营造出宏大自然的音响效果从低音部逐渐增强

大提琴和低音部的改进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弦乐音色的丰富还有在德国和奥地利管弦乐团中引入持续的颤音都是他对管弦乐演奏发展的重要贡献他所允许自己采用的节奏自由与托茨卡尼尼坚持将印刷乐谱视为作曲家意图的神圣载体的观点截然相反

在这种观点下福特文格勒节奏的波动在许多人看来是随意且不可接受的然而这些波动是福特文格勒方法的必然结果是他对音乐内在意义的隐藏规律的不懈追求他只在最深层次上实现一种有机的统一

这种统一不应是对规则自免意义的严格遵循而应是在对作品整体构思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专注于每一个特定的表达瞬间他是过度的大师擅长将音乐乐句和乐段塑造成宏大的布局变化多样却又连贯统一这在他最出色的录音中可以听到尤其是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也是许多人认为最伟大的时期

尽管录音过程本身并不利于这种即时且自发的艺术表现这些演出具有一种气势、紧迫感和悲剧强度让反对之声沉默福特文格勒的影响力通过他的录音传播开来这本身就带来了人们对音乐诠释态度的转变因此与他那些具有远见着实的辉煌表现相比他看似古怪的做法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代价

尽管从巴赫到辛德米特包括马勒的德国音乐是他的专长领域但他也经常指挥柴科夫斯基、不料兹、德标西、拉维尔和西贝柳斯的作品他的节目当中出现过薰伯格、布鲁赫、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作品表明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支持远非始于辛德米特也不止于辛德米特福德文格勒一直坚持作曲《直至去世》

在公众活动减少的时期比如希特勒统治的大部分时间作曲在他的生活中再次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是布鲁克纳和布拉姆斯两大传统的高度个人化延伸从表面上看其新浪漫主义风格早已过时但他的几部成熟作品尤其是钢琴协奏曲和三部交响曲都有现代的演出并且被录制了下来

福特文格勒育有五个孩子结果两次婚 1923 年第一次与奇特拉·隆德结婚 1943 年第二次与伊丽莎白·阿克曼结婚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我是赵靖荣如果您喜欢我的节目请您点赞收藏并传发我的专辑感谢您的耐心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