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大卫翁:分享给年轻人三个理财心得 | 年度行业新锐

大卫翁:分享给年轻人三个理财心得 | 年度行业新锐

2025/1/19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大卫翁
通过《起朱楼宴宾客》播客,深入分析经济和市场趋势,提供商业洞察和投资建议。
Topics
大卫翁:我认为理财的本质是收入减支出减损失。收入包含上班收入、副业收入和投资收入,其中上班收入容易受到补偿性消费的影响,难以存下;副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消费的极端化;而投资收入则相对稳定,更易于储蓄。 支出方面,我们需要从精神层面寻找减少的方法,因为消费不仅满足物质需求,也满足精神需求和身份认同。减少开支不是简单的节俭,而是要找到在物质生活之外的价值和意义,例如通过公益、有社会价值的工作等获得精神满足。 此外,要控制突发性大额支出,这才是理财存钱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我建议设立一个消费阀值,这个阀值可以通过一个公式计算:流动资产+(稳定上班收入*20)*0.0001。超过这个阀值的支出需要认真思考,而低于这个阀值的支出可以相对随意。这个公式的重点不在于计算结果,而在于设立一个心理减速带,增加冲动消费的阻力。 最后,理财不是终极目的,追求财富只是获得精神自由和人生意义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手段。我们需要避免陷入‘搞钱主义’或‘存钱主义’的陷阱,要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满足感和精神价值,最终找到人生的意义。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我是大卫翁非常感谢第一财经给我颁发这个年度行业新锐的奖项成慌成孔 非常荣幸因为这两年我做播客比较多而在中国呢 播客的受众暂时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所以经常可以接到来自 95 后甚至 00 后的朋友来和我探讨问题

那因为我的播客呢又是以金融和投资内容为主的所以他们问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年轻人到底应该如何理财是该从日常开销中存钱省钱还是要靠投资来多赚钱那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来交流一下我对于年轻人或者说普通人理财之道的一些理解

当然了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建议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同时也是在这个行业里打拼过十几年的一个金融老兵的一些看法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弄清楚理财到底是什么我们其实可以把财富的增减拆解为收和支两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开源和节流在这里呢我想先引入一个可能很显而易见的公式那就是财富的节余等于收入减支出减其他项目

那至于这个其他项是什么请许我先卖个关子稍后再来揭晓在这个公式里面呢我们先拆解一下收入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有什么好拆解的呢对吧收入越高存的钱越多这当然是事实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同来源的收入其实对我们的存钱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影响的那我会将收入分成三种

一种是上班收入一种是副业收入或者说在上班之外可以得到一些收入的这种劳动还有一种就是投资收入那这三部分收入呢其实对应着非常非常不同的心理会深深影响到我们将其存起来的可能性首先是上班收入啊看上去上班收入应该是最容易被存下来的部分对不对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因为有一种消费叫做补偿性消费

今天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记者采访了一个曾经是高薪上班族的年轻人这位朋友说上班其实是一件很花钱的事你觉得在挣钱其实更是在花钱他最后一份工作的年薪接近一百万但是呢那个时候月月光因为经常要买一些奢侈品来犒劳自己感觉自己都熬不下去了另外呢因为通勤很累所以必须要打车

而且在办公室里面大家多少还是有一些攀比的心态在的所以等到他裸辞的时候卡里只剩下一两万块钱根本没有存下来任何钱那相信很多朋友其实会有一些类似的体会那就是在上班过程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无论是打车还是去买一些东西犒劳自己都会觉得是对自己心情付出的一种心理的补偿不过呢其实我也并不认为文中说的这就是一种攀比的心理

其实马克思韦伯早在百年前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里面就提到过消费其实是为个体带来集体身份的一种方式所以大家在上班时候的这种消费呢不一定是为了攀比更可能只是为了合群是为了带来身份合群不仅仅是指穿着之类的外在的这种东西更包括了像生活方式啊下班后的娱乐甚至学习等方方面面

所以说如果上班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我们都要用来彰显这个身份的话那就意味着上班所得到的收入其实想把它存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其次是副业收入包括兴趣爱好带来的收入如果再往后走的话可能就到了自由职业的状态这种收入其实也是最近年轻人甚至是很多像我这样的中年人非常感兴趣的收入类型但这部分收入其实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不确定

这个月收入多少下个月很可能没有办法达到同样的数字所以大家在网上可能经常会看到有自媒体说自己月入多少万年入多少万但是他们明年后年还能有这么多吗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就和上班的这种稳定的现金流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

正是因为副业收入的不稳定所以大家在花钱的时候会产生两种极端要么就是大手大脚地把它花掉因为这笔钱是在工作之外得到的钱嘛所以被花掉不会特别的心疼要么就是完全不敢花因为我不确定下个月还能不能有同样多的收入了所以会选择把它全部存下来那最后还有一种收入就是资本性收入

最近很火的这个被动收入其实就是资本性收入的一种当然也包括各种投资啊理财带来的收入资本性收入也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阶层的划分中越是富裕越是向上的阶层他们的资本性收入的占比就越高相反越是普通人越是工薪阶层劳动性收入的占比就越高

所以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劳动人民工薪阶层的这种上班收入可能要花掉一部分来获取相应的身份而我们的副业收入呢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冲动消费的可能性也很大那么资本性收入因为它跟生产无关仅和你现在的这种资产的规模啊包括投资有关所以这种收入往往不会让人产生一种消费的冲动

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巴菲特老爷子也就是喝喝可乐吃吃牛排而我认识的很多靠投资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的这些私募大佬生活会异常的低调非常的简朴所以如果能努力提升资本性收入占我们总收入的一个比例其实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理财公式中的这个收入的部分好刚才我们聊了收入接下来再来拆解一下支出

为什么大家现在会觉得支出这么的多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直觉反应可能会是因为现在是一个消费社会嘛很难抵挡住各种诱惑那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抵挡不住这些消费主义的诱惑呢难道这就是生活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的必然吗

我很喜欢的一位社会人类学教授向彪他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他在几年前接受过的一个采访采访的标题就是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而是异议贫困这句话我很喜欢而关于年轻人的异议贫困向彪其实在里面还有一段非常精辟的阐述他是这么说的

在经济体系结构里边的某些环节年轻人不太容易直观地看到自己做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是在工位上能感受到自己在那一刻调动了肌肉调动了神经调动了肢体还有自己的脑力活动重复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呢做的这道工序这些项目和最后的产品之间有什么关系让谁受益这个时候其实很难直接地看到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这些薪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追求生存意义或者说工作意义上面的时候在当今的这种企业里面暂时很难找到直观的一些价值体现

所以很多人才需要用物质消费不但是带来身份认同感而且还是下意识地在用这种方式来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所以也正因为此减少开支的这种方式不一定是今天少买一个包明天少吃一顿大餐就可以解决的

而是必须大家想要寻找到在物质生活之外更加丰富的这种精神世界其他的价值感才可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抵挡这些消费的诱惑减少开支而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都去试图阻挡自己消费的欲望

举个例子来说我现在做播客和公众号给大家进行一些分享那么在听友跟读者给我的反馈中我就获得了非常强的精神价值寻找到了自己的一些价值感那么我可能就不需要用太多的物质消费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同理很多朋友可能会选择去做公益或者是寻找一份更有社会价值感的工作或者是副业工作在这种时候他可能就不需要用力的去抵挡也可以自然而然的去消解掉这些物质生活上面带来的诱惑那据我所知呢国内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重视年轻人的精神成长比如说美团啊他对新入职场的年轻人就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

还有满足他获得平等和尊重的这种职场体验我听说美团内部提倡我不会但可以学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非常开放包容鼓励个人成长的企业文化当然了肯定有朋友会说我刚才说的这一段有一些鸡汤但是呢我确实是想提供另外一个视角让大家来思考如何可以抵挡住当下这种消费主义的诱惑减少我们的开支这一项

那么到这里理财公式的收入跟支出都讲完了我们再来聊聊剩下刚才的这个其他项其他项是什么我把它定义成损失损失其实未必指的是我今天丢了一笔钱它更可能是一笔打水漂的股票投资也可能是一些无法日积月累未来给我们带来成长的这种一次性的开支为什么会出现损失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的概念叫做心理账户

其实我们日常在做很多的消费决策的时候会有两种算法一种是经济学的算法一种是心理学的算法经济学算法里面我们都是理性人每一块钱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是你赚的还是你捡的都是一样的它都是你的财富的一部分但是呢在心理学算法里面不一样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其实我们每一笔钱在我们的脑海里很可能都是专款专用的

比方说我们去做一个股票投资或者去购买一个大件那很可能它就会和我们日常吃饭啊点外卖啊去超市啊分开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心理账户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啊因为我们对每个账户的预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导致了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的支出中间会千方百计的想要去抠出一点点小钱美其名曰省钱就是存钱

但是呢如果我们的投资损失了一笔钱或者呢在买房买车这些大件购置的时候多花了一些钱去升级配置的时候好像又并不会那么的在意但是很显然其实后者对于我们的存钱和理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更大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其他项如果大家和我一样都有这种记账的习惯的话打开你的记账软件很可能会发现我们的支出并不是一个线性增长的过程

不是每天都花了 100 块然后这个月就一共花了 3000 块而更可能是每天我们只花了 50 块但是呢在某一些日子因为各种原因花了 200 300 甚至更多那么最终假总起来才变成了每个月的总支出所以我们理财存钱的时候真正要控制的这个变量是什么呢是那些突然出现的大额支出

那些支出有可能是我们意识冲动的消费也可能是我们听了自媒体或者是朋友的话跟风做的一笔投资但正是他们才是我们理财存钱路上最大的突发最大的拦路时所以我给年轻人理财的第二个心得分享就是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预支这也是我自己身体力行在如何控制这个其他项上面的一些心得那就是设立一个消费或者支出的预支或者我们可以叫它叫界限

那么在这个界限以上的钱呢你一定要好好地思考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做这样的开支或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把它花出去更好但是呢在这个界限以下的钱我们可以不太过脑子就把它花出去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经常会说什么什么自由对吧无论是外卖自由超市自由还是车历史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指的在这个界限在这个支出预值之下不用太多思考就可以消费的这个部分好那么重点来了这个预值到底应该怎么设呢我有一个公式可以分享给各位

那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流动资产请注意啊这里说的是流动资产不包括不动产或者是其他很难变现的资产比如说你的社保公积金账户里面的钱那么把我们的流动资产加上我们目前稳定上班收入的 20 倍就是一个总池子而把这个池子乘以万分之一这就是一个界限就是一个预值

比如说我们有 100 万的流动资产而现在每年的工资收入是 10 万人民币那么这个池子就应该是一个 300 万的池子而万分之一就是 300 块钱这就是一个自由的限度在 300 块钱以下的支出我们可以不用过多的去思考而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但是如果一旦某笔你可以预料到的支出超过了 300 块那你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是不是必须要花了

很多朋友听了我这个公式然后自己算了一下最后给我的反馈是重点不是算出来的那个金额到底是多少而是因此大家可以在心里给自己设立了一条减速带增加冲动消费带来的一些阻力而这本身其实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开销减少我们刚才所说的这种其他项目

那么给年轻人理财的第三点分享就是我一直认为理财其实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目的现在有很多的这种声音会把理财搞钱当做是一种终极的目的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没错因为确实钱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物质上的自由

然而我们都知道物质满足是没有天花板更是一个无底洞物质呢没有办法让我们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找到这个所谓的人生的意义所以啊像理财追求财富都应该是我们达到精神自由寻找人生意义的其中一个手段但并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

如果说这些年大家已经知道清晰地知道了消费主义是一种陷阱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搞钱主义存钱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陷阱因为它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形偏离寻找我们生活真正意义的轨道那么最后呢也希望年轻人都可以通过理财包括思考我刚才提供的这个理财公式里面的每一项

最后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满足感找到精神价值甚至希望大家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当然了这也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一个答案好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