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04|广州城中村制衣厂“爆单”,招工难怎么解决?

Vol.104|广州城中村制衣厂“爆单”,招工难怎么解决?

2024/4/25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于老板
李廷
潘康
老董
黎刚
Topics
黎刚:我做了十几年服装销售,最近在广州城中村的制衣厂找加工厂赶制订单,竟然需要找关系才能拿到订单,因为制衣厂都忙着赶制自己的订单,这说明城中村制衣厂订单爆仓,但熟练工人短缺。 于老板:我开制衣厂十多年,今年的订单旺季比往年迟,但3月中旬以来订单暴增,工厂满负荷运转,一天能生产2000多件衣服。 张老板:我们厂的订单比较稳定,不愁没活干。 董师傅:现在街上招工的制衣厂老板比找工作的工人还多,招工难是普遍现象。 老李:现在档口老板要四处找加工厂发加工,加钱也得排队。 彭先生:我们厂订单增加,但熟练工人短缺,限制了产能提升,简单的款式都需要招熟手,但现在这样的工人不好招。 潘康:我们厂是跨境电商平台供应商,订单量波动大,熟练工人短缺会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 李廷:广州城中村制衣厂可分为三个梯队,体现了产业发展路径,很多企业会经历从康鹭片区不断外移的过程。 老董:我开制衣小作坊十几年,现在招工难,即使加钱也难以找到合适的熟练工人,很多熟练工人都回老家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不太熟练的工人,还有老工人。

Deep Dive

Chapters
广州城中村的制衣厂近期订单暴增,但熟练工人却非常短缺,导致产能无法有效释放。档口老板甚至需要“托关系插队”才能拿到加工订单,反映了当前制衣行业面临的困境。
  • 广州城中村制衣厂订单激增
  • 熟练工人短缺,招工难
  • 档口老板需要“托关系”才能拿到订单
  • 制衣厂产能无法充分释放

Shownotes Transcript

十分钟 帮你 理清 一个 正在 发生 的 商业 逻辑。 一天 生产 超过 2000件, 招 不到 熟练工人, 广州 城中村 的 制衣厂 迎来 了 迟来 爆 单 的 同时, 也 遇到 了 前所未有 的 困难。 各位 听众 大家好, 欢迎 收听 本期 的 易 才 播客。 本期 我们 来 聊 一 聊 城中村 制衣厂 的 产业 变迁 和 难题。 你 了解 过 城中村 制衣厂 吗? 你 觉得 现在 的 年轻人 还 愿意 去 制衣厂 吗? 欢迎 在 评论 区 留言。

如果不是 亲身经历, 做了 十几年 服装 销售 生意 的 湖北 人黎 刚 很难 相信 在 制衣厂 林立 的 广州 城中村 内, 找 服装 加工厂 赶制 订单, 竟然 还需要 找 关系。 李刚 是 沙河 档口 的 服装 老板, 日常 只 销售 对接 客户, 服装 加工 环节 一般 都是 外 发给 城中村 制衣厂 来完成。 最近, 他的 客户 下了 几千 件 女装 订单, 他 也 准备 将 这笔 订单 外 发给 城中村 制衣厂 完成, 可是 问 了 一圈 过去 合作 过 的 供应商 后, 他 发现自己 的 这笔 订单 竟然 没有 合适 的 加工厂 愿意 接单。 原来 城中村 内 制衣厂 几乎 都在 赶制 各自 的 订单, 这时候 已经 到了 加工厂 一年一度 的 订单 旺季。 一件 衣服 的 生产 制作 需要 经过 原料 裁片 加工 生产 以及 尾部 剪线 头、 褶皱 熨烫、 打包 处理 等等 的 环节 和 工序。 而 前面 提到 的 梨 纲 在 广州 城中村 并 无 工厂, 旗下 只有 裁片 和 尾部 处理 工人, 中间 的 加工 生产 环节 则 需要 城中村 制衣厂 完成, 并 支付 一定 的 加工费。 于是, 李刚 只好 向 自己 关系 特别 好的 一位 做 加工 单 的 老乡 求助, 将 制衣 订单 派 发给 他, 并 承诺 在 原有 订单 每件 衣服 的 市场 价值 上 再 额外 加价 两块钱, 对方 才将 他的 订单 插队 提前 生产。

为什么 大家 都 愿意 到 广州 城中村 去 生产 成衣 呢? 珠三角 地区 的 纺织 服装 供应链 体系 高度发达, 其中 上游 布料 销售、 中游 制衣 生产、 下游 成衣 销售。 受到 重大 纺织城 外衣 的 影响。 广州市 海珠区、 番禺区 等地 的 城中村 服装 产业 基本 发展 于 2000年 左右, 服装 制衣厂、 手摇 绣花厂、 专业 裁床 厂、 烫钻 烧 花 等等 制衣 行业 需要 的 所有 工序, 在 这些 村内 都能 实现。 在 大 塘村 开 制衣厂 的 湖北 荆州 人 于 老板 说, 今年春节 以来 两个 多月 里, 城中村 制衣厂 的 订单 经历 了 冰火两重天, 往年 春节 后开 年来 都是 旺季, 4 5月份 订单 就要 开始 跌落 了, 但 今年 的 旺季 来 的 有点 迟, 直到 3月中旬 以来, 生意 才 逐渐 好起来, 四月份 服装 加工厂 订单 才 真的 是 爆了。

跟 往年 的 行情 相反, 余 老板 在 广州 城中村 开 制衣厂 长达 十多年, 长期 做 内贸, 过去 做 过 淘宝 生意。 在 竞争激烈 的 市场 下, 前 两年 开始 转 做 拼 多多、 抖 音 商城, 还有 广州 服装 批发 专业 市场 批发 货 等 方面 的 订单。 于 老板 的 厂房 有 五六百 平方, 平常 有 二三十个 工人, 每天 生产 一千多 件 衣服, 现在 工厂 基本 是 满负荷 的 运转 状态, 一天 可以 生产 两千多 件 衣服。 于 老板 说, 往年 春节 之后, 客户 一来 下单 都是 上万件 起, 但是 今年 正 月份 过来 开工 的 时候, 对方 只 下了 七千 多件 订单。 今年 做 完 这批 订单 之后, 他们 也 给 客户 打电话 询问 为什么 还 不下 订单, 大家 普遍 反映 市场 销量 不高, 可以 再 等等, 而 这 一等 就 到了 三月 中旬, 随后 订单 一下子 就 爆了。 地处 康路 片区 的 制衣厂 张 老板 表示, 现在 厂里 的 订单 比较稳定, 基本 不差 火。 像 黎 刚 这样的 商家 也 十分 感慨, 以前 从来不 愁 没 加工厂, 今年 档口 老板 的 订单 却 要 四处 找 加工厂 发 加工。

4月20日, 在 大唐 地铁站 附近 的 上 冲 桥边, 十几名 档口 老板 们 坐在 电瓶车 上 一字排开, 大家 都 准备 发 加工 单 给 制衣厂, 等待 工厂 过来 询价。 制衣厂 老板 董 师傅 表示, 现在 这条街 上 招工 的 制衣厂 老板 比 找 工作 的 工人 还 多。 沙河 档口 的 老板 老李 在 他的 电瓶车 头 篮子 里 放了 两件 女装 裙子, 正在 等待 制衣厂 过来 接单 询价。 老李 说, 他们 这里 排着队 的 都是 来 发 加工 单 的, 今天 有 大 几百件 衣服 需要 做出来, 但是 一上午 都 没 等到 加工厂 过来 接单, 现在 不好 搞, 加钱 也得 排班 进去。 李刚 说, 现在 制衣 加工厂 老板 基本 坐在 家里, 订单 就会 自动 找上门, 价格 都 可以 商量, 毕竟 双方 对 加工 单 的 款式 和 制作 复杂程度 都 非常 清楚。 价格 在 彼此 心中 都有 一 杆秤, 无非 是在 市场行情 之上 每件 多 加 几块钱。 但是 服装 的 毛利率 本来就 不高, 很多 档口 老板 也 不太 愿意 加 太多 钱, 否则 订单 的 毛利 都 无法 覆盖 掉 加工 的 工钱。

然而, 多位 制衣 行业 人士 认为, 加工厂 订单 突然 好起来, 并不是 因为 服装市场 销售 火爆, 订单量 和 往年 相比 并未 有 太大 的 变化, 只是 供应链 环节 的 产能 减少 了。 主要 有 两方面 原因, 一方面, 春节 之后, 全国 大部分 地区 特别是 广州 天气 依然 很 冷, 服装 换季 并没有 那么 快, 春装 夏装 销售 没有 能 像 往年 一样 那么 迅速 上市。 另一方面, 受 康路 等 片区 城中村 服装 产业 梯次 转移 等 因素 的 影响, 制衣厂 和 制衣 工人 大量 回流 到 内地 省份, 能够 实现 规模化 生产 并且 有 熟练 制衣 工人 的 加工厂 目前 还是 很少。 多数 广州 城中村 制衣厂 老板 表示, 现在 是 订单 旺季, 货源 比 平常 多, 加工厂 的 制衣 工人 数量 却 并不多, 反而 减少 了。 比如 过去 有 1万个 工人 分散 在 城中村 大大小小 的 制衣厂, 但是 现在 可能 只有 六七千 人 了, 整整 少了 三四千 人, 这就 导致 剩下 的 制衣厂 活 干 不 过来。

制衣厂 老董 是 湖北 天门 人, 在 大堂 开设 制衣 小作坊 企业 已经 十几年 了, 厂里 大概 有 90平米 左右, 日常 承接 广州 十三行 的 档口 货 订单。 他 和 老婆、 儿子 是 主要 工人 劳力, 生意 好的 时候 需要 招 几名 熟练 的 车位工 人 缝制 衣服。 老董 告诉记者, 他 手头 的 一款 衣服 目前 需要 车位工 缝制 边线, 早上 招 了 一个 工人 回去, 但是 做了 几件 之后, 发现 对方 做 的 并 不好, 索性 结 工 前 辞掉 对方, 现在 又 跑到 桥 南新街 招 工人。

同样 需要 招 熟练工人 的 制衣厂 老板 彭先生, 在 城中 村里 开 了 一个 几百 平米 的 小作坊 企业, 每天 可以 做 几百 到 上 千件 服装 加工 订单。 彭 师傅 说, 现在 加工 订单 生意 好, 从早到晚 忙 个 不停, 需要 再 招 两个 专业 熟练工人 才能 承接 更多 的 订单。 简单 的 款式, 厂里 自家人 都会 需要 招 熟手, 但是 现在 这样的 工人 不太好 招。 在 华洲 街道 土华 村, 一家 制衣厂 老板 也 说满 产的 情况下, 长期 工 和 临时工 有 一百多 人, 其中 长期 工 达到 60% 左右, 短期 工 40% 左右。 现在 订单量 很难 提上去, 也 是因为 熟练工人 难 招。 记者 深入 城中村 调研 发现, 当前 由于 招 不到 工人, 很多 制衣厂 的 产能 并未 得到 有效 释放, 与此同时 还 影响 订单 生产 质量。

潘 康 是 大 塘村 内 的 一家 制衣厂 老板, 也是 一家 跨境 电商 平台 的 供应商。 他的 厂房 面积 超过 上千 平米, 基本 年 供应量 在上 百万件。 一年四季, 潘 康都 对 熟练工人 有着 较高 的 需求。 由于 是 平台 下单 模式 生产, 所以 平台 下 多少 件 衣服 安康 就要 准备 相应 的 原料 和 工人 按期 定做。 潘 康 说, 目前 生意 不太 稳定, 每天 的 订单量 时 多时 少, 如果 没 招 到 合适 的 熟练工人, 就会 影响 生产 环节。 他 表示, 4月7号 下单 量 在 一千多 件, 隔 天下 单 量 在 三千多 件, 而在 更 早前 的 4月1号, 下单 量 却 高达 六千多 件。 如果 平均 每天 维持 在 3000件订单 左右, 目前 的 产能 规模 和 人手 也能 生产 的 出来, 但是 订单量 突然 翻倍 就 有点 难以 应付。 一旦 出现 赶 货 的 情况, 人手不足, 做 衣 质量 这块 就 可能 不 能够 完全 保证, 这样 会 影响 公司 在 平台 的 评级。

服装 生产 本 就是 一个 低 附加值 产业, 主要靠 成本 领先 来 提升 竞争力。 过去 30年, 中大 纺织 商圈 内 的 城中村, 依靠 低价 便捷 的 拿 料 成本 和 周边 十三行、 沙河 市场 的 庞大 货源 优势, 制衣厂 在这里 雨后春笋 般 成长。 然而, 近年来, 随着 城市 的 高速 发展, 城中村 内 制衣厂 产业 的 梯次 转移 势在必行。 这一 背景 下, 很多人 觉得 过去 的 低价 生产 的 成本 优势 已经 不复存在 了, 特别是 过去 廉价 的 劳动力 成本 现在 难以 维持。

长期 关注 纺织 服装 产业 的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政策 研究院 副研究员 李 廷 认为, 广州 城中村 制衣厂 内 不同 产业 空间 因为 区位 差异, 运转 模式 不同, 大体 可以 分为 三个 梯度。 康 鹭 片区 属于 第一 梯队, 对, 以 小 单 快 返 模式 为主, 主要 接 的 是 急 单, 长 的话 2至3天, 短 的话 半天 甚至 一晚 就能 出货。 工人 以 临时 雇工 为主, 上 手快, 工作 强度 大, 工资 较高, 15000以上 的 情况 非常 普遍。 华州 街道、 龙潭 和 土华 等地 属于 第二 梯度, 出货 周期 相对 较 长长的 一周 以上, 短 的 3至5天, 订单 规模 相对 较大, 工人 一般 长期 工 和 临时工 都有, 但是 以 长期 工 为主。 第三梯队 是 番禺区、 洛浦 街道、 南村镇 等地, 他们的 生产周期 会 更 长长的 一个月, 短 的 一个 星期, 经营规模 和 订单 规模 也 相对 第二 梯队 要 更大, 招工 方面 以 长期 工 为主, 达到 80% 至 90%。

一二三 梯队 往往 代表 了 工厂 和 企业 的 成长 路径。 很多 企业 会 经历 一个 从 康 鹭 片区 不断 外移 的 过程, 很大程度 上 是因为 一些 小作坊 或 小 工厂 一开始 以 揭晓 订单 为主, 之后 随着 生产能力 增强、 客户 增多, 并且 逐渐 稳定, 就有 了 更多 更 稳定 订单。 随着 生产 规模 的 逐渐 扩大, 也有 了 雇佣 固定 工人 的 能力 和 空间。 制衣 工人 一般 是 跟着 订单 走 的, 订单 越多越 稳定, 临时工 也 变成 了 长期 固定 工人。

近一年来, 很多 制衣厂 搬迁 到 其他 地方, 很多人 在那里 择业, 这也是 导致 城中村 制衣 工人 数量 和 质量 下降 的 主要原因。 目前 还没有 官方 数字 披露 城中村 制衣厂 数量 到底 下降 多少, 以及 制衣厂 工人 到底 减少 了 多少。 不过 多数 制衣厂 老板 都 反映, 现在 制衣厂 外迁 到 其他 地方 去了, 而且 熟练 专业 的 制衣 工 在 城中村 内 更是 变少 了。 那么 这些 制衣厂 为什么 搬迁, 又 去 哪 了 呢?

近年来, 湖北省 内 各地 市政府 以及 工信部 门 抛来 服装 搬迁 落户 橄榄枝, 进行 政策 以及 税收 激励。 在 这一 背景 下, 广州 城中村 内 很多 大 的 制衣厂 老板 选择 了 回老家 办厂。 李刚 就是 去年 从 康 鹭 片区 搬迁 出来, 将 生产 工厂 放在 了 湖北 天门 老家, 他说, 那里 厂 租 和 人工 更便宜, 订单 通过 跨境 电商 平台 下派 也 比较稳定, 只要 保证质量 和 原料, 不愁 生意。 老董 说, 开年 以后, 好多 熟练工人 都 回老家 了, 目前 城中村 内 留下来 的 都是 一些 不太 熟练 的 工人, 还有 老工人, 而且 广州 开支 较大, 房租 高, 生活成本 贵, 节奏快, 确实 太 辛苦。 而 这批 回老家 工作 的 熟练工, 是 整个 城中村 制衣厂 的 中坚力量, 回家 可以 照顾 上学 的 小孩 和 老人, 同时 生活成本 还 低。 黎 刚 说, 城中村 制衣 工 每个 月 收入 可以 达到 1万多, 如果 是 两 夫妻, 月 收入 达到 2万多, 但是 拿着 这些 钱 在 广州 生活, 性价比 也 不高, 有的 要 养 孩子, 还要 还 房贷, 再加上 生活 开支, 一年到头 他们 也 存 不了 多少钱。 但 在 老家, 哪怕 是一个 工人 月薪 5000块, 他们 也 愿意 干 这个 工作, 而 这 对 制衣厂 来说, 一个 工人 每个 月 节省 了 5000块 的 人工 开支, 十个 工人 就可以 节约 5万元, 一年 可以 节约 60万元。

除了 产业 迁移 的 难题, 制衣厂 还 面临 着 劳动力 下移 的 困境。 彭 师傅 说, 主要 的 制衣 工 都 已经 四五十岁 了, 大家 体力 有时候 也 不太 够, 影响 生产 效率。 而 现在 的 年轻人 则 并 不愿意 干 这 行。 现在 城中村 内 的 制衣 工人 主要是 70后和 80后为主, 基本 没有 90后和 00后的 工人。 老董 也很 无奈, 他的 孩子 已经 20岁了, 不想 在 城里 继续 做 衣服, 不仅 辛苦 劳累 人 还 赚 不到 钱, 所以 老董 决定 自己 再 干 几年, 等 孩子 在 广州 找到 新 工作 站稳脚跟 了, 他 也就 准备 退休 了。

爱都。

给 好了, 本期 节目 到此 就 结束了。 你 觉得 当下 年轻人 还 愿意 去 制衣厂 吗? 你 又 如何 看待 制衣厂 的 困境? 欢迎 来 评论 区 留言, 如果 喜欢 这 期 节目, 欢迎 转发 分享。

我们 下期 再见, 你快回来。 我 依然 承受 不来, 你快回来。 生命 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