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08 | 独家专访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和日本不一样

Vol.108 | 独家专访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和日本不一样

2024/5/12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辜朝明
Topics
辜朝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非源于国内资本回报率最高,而是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他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基于资本回报率在本国最高的假设制定政策,这导致了诸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人们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而偿还债务,导致整体经济陷入低迷。日本经济的“失去的三十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大萧条时期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 辜朝明:中国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拥有优势,因为人们已经了解这一概念,政府可以及时采取行动,避免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然而,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资产负债表问题,还有房地产市场急剧下滑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 辜朝明:避免经济泡沫的产生至关重要,如果泡沫破裂,政府应谨慎选择公共工程项目,并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政府干预的关键在于观察私营部门的反应,如果私营部门储蓄过多,政府就需要通过借贷来弥补,维持经济运行。政府干预越早越好,避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辜朝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限制,财政政策才是关键。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以稳定市场信心,并持续实施直到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政府应学习2008年经验,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并在经济复苏后逐步减少支出,避免过度刺激。 尹凡:作为主持人,尹凡主要负责引导访谈,提出问题,并对辜朝明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梳理,推动访谈的进行。

Deep Dive

Chapters
辜朝明先生以自身经历,解释了“被追赶的经济体”这一概念。他认为,许多发达国家仍基于国内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假设制定政策,但这与现实不符。
  •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与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变
  • 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基于国内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假设
  • 辜朝明撰写新书探讨传统经济解决方案的失败

Shownotes Transcript

0 十分钟 帮你 理清 一个 正在 发生 的 商业 逻辑。 日前, 第一财经 专访 了 野村 综合 研究所 首席 经济学家 辜 朝 明, 他 因为 发明 了 资产负债表 衰退 这一 概念 在 中国 走红。 这一 概念 被 认为是 日本 经济 失去的 30年 的 最好 解释, 一些 中国 决策者 和 思考者 希望 从 日本 当年 的 历史 中 有所 借鉴。 他 此行 是 为了 推广 他的 新书 《被追赶的经济体》。 这 本书 中, 辜 朝 明 深入探讨 了 传统 经济 解决方案 在 应对 大 衰退 和 疫情 后 经济 与 社会问题 方面 的 失败。 接下来 就让 我们 听听 第一财经 主持人 尹 凡 和 辜 朝 明 的 精彩 对话。

所以, 辜先生, 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 首先, 您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这次是为了推广我的书。

这本书是《被追赶的经济体》。 您怎么定义被追赶的经济体?

这个想法来源于我的成长经历。 我生于1954年, 出生在日本。 当时日本还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 还在战后恢复期。

在1967年我搬到了旧金山, 哇, 1967年的美国真美, 旧金山非常美。 但仅仅10年后, 日本公司就开始基本上打败了美国公司。

接着, 日本公司一直处于世界之巅, 直到台湾公司和韩国公司进入市场。 然后中国公司就来了。 我看到这种转换的模式, 我就想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一定有一些理论可以解释。

尽管这种情况正在发生,但在我看来,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些被追赶的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比如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的政策思维仍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资本回报率在本国最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是因为我们没有以这种方式思考过。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写这本书。

谈谈中国。你创造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词,这使你在过去两三年里在中国非常出名。因为人们看到了中国今天和当时的日本之间的很多相似之处。那么,你认为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和区别呢?

是的。我认为人们看到了相似之处,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了。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人们意识到他们追逐的是我所说的“错误的资产价格,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这与34年前的日本情况完全相同。如果人们不再认为价格会继续上涨,甚至可能下跌,那么由于你的负债,你就不会想借太多钱。

但当这种情况大规模发生时,即使个体上,人们做的是正确的决定,整体上经济可能会遭受重创。一旦大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许多人将通过偿还债务来修复资产负债表,即使是在零利率的情况下,也很少有人会借钱。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使在零利率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储蓄,很少有人借贷。一旦进入这种情况,经济就可能开始迅速走弱。日本花了20年才走出了这一泥潭。

美国大萧条后发生的也是这种情况,纽约股市在1929年10月崩盘,所有人都同时开始修复资产负债表。

没有人借钱,美国在短短四年内失去了46%的国内生产总值。当处于这种情况时,你无法让私营部门“借钱”,因为他们都在做正确的事情,偿还债务。因此,如果你无法支配私营部门,改变他们的行为,政府就必须介入,承担借钱并支出的角色。

那么中国和当时的日本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包括你在内的每个人都知道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这是中国与34年前的日本相比拥有的巨大优势。如果政府采取行动,认识到这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政府是最后的借款人和支出者,以维持经济运行,那么普通民众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资产负债表衰退,因为经济将得到维持。这在34年前的日本并非如此。

所以你的意思是中国已经在某种程度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吗?

我确实听说人们不再借钱了。一些人开始偿还债务。这可能只是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比34年前日本发生的情况要少。相对于34年前的日本,中国不利的一部分是,日本的泡沫实际上只是一个泡沫。但中国的情况是,房地产业多年来一直呈现出巨大的繁荣,现在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而现在房地产业急剧下滑,正在迅速萎缩,这将直接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与日本只是一个资产负债表问题相比,中国可能资产负债表问题比较小,但房地产问题比较大。这两者结合起来,对中国政府也许构成相当大的挑战。

你提到“资产负债表衰退”通常发生在泡沫破裂之后。不过这一次,中国是有意刺破了房地产泡沫,这意味着我们是故意这么做的。那么,你认为这样做是否正确呢?

事后我们会知道,正确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泡沫发生,因为日本的泡沫也是政府刺破的。但是泡沫一旦破裂,我们从未想过修复资产负债表需要20年的时间。如果他们事先知道这一点,我相信日本政府除了刺破泡沫之外,还会采取非常多不同的政策。因此,我希望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导致经济衰退的问题,并非常谨慎地选择投资哪些公共工程项目,因为这不是一个一两年的问题,可能会持续五到七年。因此,如果将持续那么长时间,最好选择好的项目,这样五到七年后,这些项目将真正帮助中国经济。

我认为你解决“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的建议非常简单明了,就是让政府介入来借钱支出。从这个角度说,您觉得我们政府做的足够吗?

这完全取决于私营部门的反应。如果私营部门真的在储蓄,比如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公司并没有借那么多钱,那么政府就必须借债来填补剩余部分,以维持经济运行。中国政府债券收益率下降至2.4%的事实表明,储蓄相对于借款过多。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看看债券市场。如果债券市场告诉你,每个人都在购买政府债券,因为私营部门没有借钱,那么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借钱。

另一个观点是,如果政府支出得晚,那么它可能必须花更多的钱。

对,越早越好。正如我所说的,如果政府什么也不做,(经济)可能最终会陷入900、810、730这种螺旋下降,你不想陷入这种情况,所以越早越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中,所以纯正统的货币政策可能在今天不起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是治愈中国经济挑战的正确组合?

回到学校,我们被教的都是货币政策多么有效。当我搬到日本,看到1990年后发生的事情时,我必须说,在学校里我们所学的关于货币政策能够产生多么有效的教导,说得好听一些,是不完整的。因为教授们从未告诉我们,为了让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必须有大量的借款人存在。如果没有借款人,货币政策就完全无关紧要。

我们首先在日本看到这一点,2008年之后,在欧洲和美国也看到了。借款人都消失了,因为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他们都在修复资产负债表。

所以你的意思是在中国财政政策是关键。

对,财政政策是关键。

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们今天要有更多的财政力量来重启经济?

我会非常强烈地推荐这种做法。如果政府介入并表示,我们将实施这项财政政策,并将继续执行直到私营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那么私营部门将感到非常安全。然后,许多人可能会增加消费,甚至更多地投资或借更多钱。

会改变情绪。

没错。这基本就是中国政府在2008年做的。

但问题是,那个计划如今带来了许多后遗症。

没错,这就是我们这次必须要小心的地方。因此,我的建议是采取中国在2008年11月所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说,推出一个庞大的方案来安抚经济。一旦人们兴奋起来,开始用积极的方式来思考,经济开始复苏,那么就可以削减这个方案,以遏制我们在2011年、2012年看到的过度现象。这就是我的建议。

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想要收听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第一财经播客,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