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94 | 扫地机与汽车的共通之处,比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

Vol.194 | 扫地机与汽车的共通之处,比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

2024/10/31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地平线机器人CEO王丛
播客主持人
播客主持人,专注于英语学习和金融话题讨论,组织了英语学习营,并深入探讨了比特币和美元的关系。
追觅科技工程师
马斯克
Topics
播客主持人: 本期节目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扫地机与汽车的共通之处,指出两者在芯片、大模型、技术路径和供应链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并分析了这种相似性背后的意义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节目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及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智能化转型铺平了道路。随后,节目援引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观点,指出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将成为智能机器人,并对机器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节目还引用了马斯克的观点,他将特斯拉汽车比作轮子上的机器人,并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适性,认为相同技术可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和家用扫地机器人等不同领域,并可能彻底改变全球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节目深入探讨了扫地机和汽车在硬件和算法方面的共通之处,例如底盘架构、传感器、地图和路线处理、路径规划和驾驶算法,以及大模型的应用。虽然两者在传感器的精度和成本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可能使用来自同一供应商的传感器。 节目以追觅科技和日产汽车为例,说明扫地机和汽车企业都在积极拥抱智能化,并与大模型企业合作。节目还分析了中国扫地机和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中国企业在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 最后,节目探讨了芯片技术在扫地机和汽车领域的应用,并以地平线机器人为例,说明其开发的芯片可以应用于多种机器人场景,并受益于扫地机等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节目还分析了英伟达GPU在自动驾驶汽车和扫地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大模型研发投入巨大的现状。 吴泳铭: 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将变成智能机器人,机器人行业将迎来巨变。自动驾驶技术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训练后,AI模型学习海量人类驾驶视觉数据,让汽车具备了超越大部分司机的驾驶能力。未来工厂里会有很多机器人,在AI大模型的指挥下生产机器人。未来每个家庭可能会有两三个机器人,帮助人们提升生活当中的效率。 马斯克: 特斯拉汽车可以视为轮子上的机器人,任何连接互联网的设备都是人工智能的终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极快,其技术的普适性使其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人形机器人和家用扫地机器人,并可能改变全球制造业。 追觅科技工程师: 扫地机器人和汽车在底盘架构、传感器、地图和路线处理、路径规划和驾驶算法以及大模型应用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但传感器的精度和成本有所不同。扫地机器人属于室内半自动驾驶,所以从传感器的选型类别上会是更有性价比的低速传感器。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李军: 日产汽车将搭载百度的生成式AI技术,这将加速日产汽车的智能化步伐。 地平线机器人CEO王丛: 地平线开发的芯片可以应用于汽车和扫地机等多种机器人场景,支持大模型落地,并受益于扫地机等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扫地机割草机作为最为成熟起量的消费级机器人场景,是地瓜机器人每年百万量级出货的重要源头。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扫地机与汽车的共通之处。扫地机和汽车都搭载人工智能算力芯片,采用大模型技术,遵循相似的技术路径,甚至共享同一个供应链体系。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认为,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将变成智能机器人。
  • 人工智能浪潮将扫地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带到同一个发展方向
  • 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将变成智能机器人
  • 汽车电气化浪潮为智能化铺平了道路

Shownotes Transcript

0 十分钟帮你理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台扫地机与一台汽车的共通之处比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异才播客。人工智能的浪潮把扫地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带到同一个发展方向,他们可能同样配置人工智能算力的芯片,搭载同一家供应商开发但参数不一的大模型,这期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说扫地机与汽车的共通之处比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你怎么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在近两年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开始能理解真实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分子运动到人类的奔跑,从使用工具到绘画作曲。人工智能的爆发可能是一场产业革命的序章,它正好发生在汽车产业的转变时刻。在中国市场,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的进程已经近半。最新的月度统计显示,中国市场在八月份销售了245.3万台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4.8%,而乘用车市场的新能 源渗透率则超过了50%。

汽车的电气化浪潮为智能化铺平了道路,发动机被电池所取代,芯片正在接管汽车的时候,智能化下半场也已经开启了。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就表示,汽车行业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之前的自动驾驶技术是靠人来写算法规则,几十万行代码仍然无法穷尽所有的驾驶场景。而在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训练后,AI模型学习海量人类驾驶视觉数据,让汽车具备了超越大部分司机的驾驶能力。他认为机器人将是下一个迎来巨变的行业,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会变成智能机器人。它可以是工厂里的机械臂,也可以是工地里的起重机。未来工厂里会有很多机器人,在AI大模型的指挥下生产机器人。未来每个家庭可能会有两三个机器人,帮助人们提升生活当中的效率。

在AI加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开始以机器人的眼光看待整个物理世界。马斯克近期在出席一场论坛时候表示,你可以认为特斯拉汽车是轮子上的机器人,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东西都是人工智能的终端。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他见过有史以来的任何技术都要快。

谈到人工智能,马斯克继续说道,重点是技术的普适性。我们可以采用相同的技术放入人形机器人中,让它变得更有用。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同时在开发双足机器人擎天柱。如果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改造能够成功,它会彻底的改变全球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而在家用的扫地机器人身上,也能看到许多汽车制造过程以及核心部件的影子。用在40万元汽车上的硬件和算法,其低阶版本可以迁移到4000元扫地机和人形机器人上。

追觅科技的工程师表示,扫地机器人因为是整机底盘运动,所以重心怎么调整,月账的时候重心怎么匹配,下来的时候如何让冲击力更小,包括底盘架构其实都参照了汽车的设计。具体来看,第一个是里面的传感器,包括一些测距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的传感器,两边是相通的,零件供应商可能也是相通的。第二是地图和路线的处理,路径规划、驾驶算法这块也是相通的。第三则是大模型都在嵌入扫地机、智能汽车。不过扫地机和汽车上所采用的传感设备芯片处理能还是有所不同,车规级的行驶速度属于高速行驶或者中速行驶,传感器在远距离精度响应都会更高一级,相应带来的成本也是更高一级的。但扫地机器人属于室内半自动驾驶,所以从传感器的选型类别上会是更有性价比的低速传感器。但这些不同性能的传感装置可能来自于同一个供应商,比如上市公司速腾聚创与禾赛科技专门生产激光雷达,他们的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小鹏汽车、华为系汽车等,同时也可以应用于一系列的扫地机工业设备上。这些激光雷达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两个产业对于传感器的精度选型不同。

相比于家庭所用的扫地机,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传感器要求更高。商用清洁机器人自身重量可达1000千克左右,有较高速度,它所需传感装置与车规级传感装置更接近。扫地机和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相似之处也很明显,他们都在追赶智能化浪潮,都在嵌入大模型,甚至可能与同一家大模型企业合作。以追觅科技与日产汽车为例,两者分别是清洁电器和整车企业。追觅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扫地机搭载与百度千帆文心大模型联合研发的智能系统,它能令扫地机更好理解使用者的语音意图,与用户交互更流畅。日产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也将搭载百度的生成式AI技术。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李军表示,这项技术的落地将加速日产汽车的智能化步伐。

日产和追觅是行业内的代表性案例,扫地机和汽车两个产业都在快速奔向智能化。除了追觅科技,云鲸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科沃斯的大模型算法也通过国家备案。另外,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中国汽车企业也在开发大模型以推进自动驾驶。甚至汽车和扫地机两者面临的中国市场竞争环境也都是类似的,科沃斯、追觅科技等中国的清洁电器企业面临持续的价格战,伴随着快速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中国市场上的汽车企业既经历严的转型,也深陷价格战,日产汽车等需要迅速应对以保持竞争力。

另外,在支撑智能化的核心硬件芯片方面也能看到,智能汽车与扫地机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地平线机器人已开发车规级芯片起家,不过它旗下也有全新品牌地瓜机器人,开发应用于扫地机、割草机、家庭陪伴、酒店商服、机械臂轮组,甚至是人形机器人等更广泛的机器人场景的芯片。两种芯片都可支持大模型落地,既可以用在40万的理想汽车上,也能用于4000元的扫地机上。那些能够快速上量的产业,对正在追求商业化的地瓜机器人尤其有吸引力。扫地机割草机作为最为成熟起量的消费级机器人场景,是地瓜机器人每年百万量级出货的重要源头。地瓜机器人CEO王丛表示,扫地机割草机家庭陪伴领域的众多头部企业都与我们有很深的合作。

英伟达也是一个鲜明案例,它开发的GPU是当下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最有效率的工具。它的产品既可以在自动驾驶的汽车上落地,也能广泛的用在扫地机、双足机器人等领域。比如小鹏汽车、蔚来等搭载了英伟达的智驾芯片,众多双足机器人企业也依赖英伟达提供的芯片,芯片开发的投资巨大,大规模的应用对于地平线、英伟达以及英特尔这些企业都具有扩展营收、分摊成本的重要意义。以地平线为例,尽管汽车解决方案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飞车解决方案在2023年为其带来了八千多万的收入。地平线整体收入增长迅速,但其2023年还是亏损了16亿元。巨额的研发投入是重要原因,2023年他投入的研发费用是23亿元。大模型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大参数、大算力和大数据的投入每年消耗OpenAI不止10亿美金。他目前还在筹备数十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国内的科技企业百度、阿里巴巴以及今日头条等都在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并为此进行巨大投资,开发自己的大模型,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他们都希望这些模型能够应用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覆盖汽车、扫地机、四足机器人等等。

在高端芯片、顶级大模型这两个方面,美国的企业跑在最前面。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面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以及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比如,美国2023年销售汽车1558万辆,但中国销售汽车3016万辆,接近美国的两倍。而且中国所销售的3016万辆汽车中,接近三成是新能源汽车,这为智能化的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再看工业机器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超过一半的工业机器人是安装在中国本土的工厂里的。家用扫地机器人方面,中国年销量超过400万台,而中国本土的产能接近1500万台。王丛表示涉及机器人这样的偏硬件产品,在中国这个土壤,你能找到机器人整个供应链,在中国能找到特别多的企业,尤其是在深圳,我们上午画个图,下午就送到工厂去开始搞了,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地方。这些规模超大的扫地机、汽车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人工智能的浪潮里,都有望配置人工智能芯片,搭载参数不一的大模型。随着技术的迭代、规模效应的达成,一些原本高精尖的产品日趋成熟和广泛使用,其研发和制造成本越摊越薄,原本40万的汽车才能用得起的芯片,慢慢下探到4000元,扫地机也可以使用了。而这样的演进趋势只在为数不多的经济体才能发生。

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你怎么看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对于未来每个家庭可能会有两三个机器人。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看也。看你。Cover要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