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 邦尼李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想象一下 未来住院不需要家人亲人陪护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各位听众大家好 欢迎收听本期的一财播客
近日,一种被称为无陪护的病房悄然在上海部分医院推广这种国际上的通用实践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早期试点阶段尚未被大部分人所知但业内已经开始对无陪护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期,我们聊聊什么是无陪护病房,有哪些利弊各位听众是否听过这类病房呢?你怎么看?
所谓的无陪护病房并非真正的无人职守而是患者不需要家人亲属陪护可以将护理交给医院的专业护理人员也不需要自聘护工这种无需家属陪护的理念顺应了当今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患者交给医院家属放心吗?医院护理服务能跟上吗?怎么收费?和过去请护工区别在哪?为此第一财经采访了多位患者家属和不同科室的医生他们都认为这一新生事物有存在的价值但如何执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人际医院目前已有胸外科和泌尿外科进行无陪护病房的试点工作由于在试点病房没有家属探视减少了人员的流动病房显得更加安静整洁对于一些喜欢安静的患者来说选择无陪护的模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王老伯前一阵因骨折住院子女每天轮流去医院照顾他晚上还请了护工但王老伯天生不愿麻烦他人哪怕是子女他在得知了有无陪护病房后表示他认为挺好的子女工作都忙不可能 24 小时陪在身边护工有时请得不好也有苦难言如果能把护理交给专业的团队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尽管如此多数患者往往仍需心理的照护和陪伴这也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有关家住上海的张阿姨也表示家里老人生病了作为子女总是应该力所能及地尽到照护的义务不可能全部放手给护工的也不放心张阿姨今年已经 65 岁她 89 岁高龄的母亲最近因为心衰住进了医院她每天家里医院来回跑在她看来就算是医院有无陪护病房家人的探视也是必不可少的
像张阿姨这样五六十岁的小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老老人在当今时代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张阿姨的传统观念认为必须尽责但无陪护病房未来仍然有望解放一部分像张阿姨这样小老人的负担
但目前来看,住在无陪护病房里更多的是单身年轻人,尤其是一些来自异地无人照顾的年轻人。一些外地的单身青年不愿意麻烦父母照顾,住进无陪护病房是更自然的选择。而这也折射出未来单身人士逐渐变老所带来的旧医护理的需求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一位科室主任认为无陪护模式更像是一种面向未来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新生事物它的优势未必现在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但随着未来家庭孩子越来越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无人照护的处境
他表示每个家庭至少要生 2.1 个孩子才能维持社会持续发展在现在的情况下未来子女肯定是不够的他认为各界对于无陪护病房的模式可以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若能从服务供给端到支付端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未来将产生有价值的社会效应
业内人士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的科室都适合推广这种无陪护病房仍然需要根据学科的性质进行选择比如无陪护病房在妇科等病区难以推动患者心理需求多并且病程大多与情志因素相关在而科等病区更是无法实现
人际医院胸外科护士长尼克春解释称,无陪护病房适合三类学科,一是手术节奏短频快,二是患者术后能很快进行恢复活动的,三是病床周转率较高的。还有专家建议,在短期内,无陪护病房应该成为一种补充性的服务选择,不宜成为所有患者的必选项。无陪护病房可以考虑从骨科、神经科等专业护理需求高的科室开始试点。
不过据了解在人机医院骨科和神经科都还没有开始试点无陪护病房人机医院一位胸外科主任医师表示无陪护模式执行起来肯定还是面临不小的难度毕竟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另外,人际医院介绍无陪护模式自新冠疫情以来得到加速发展由于人员流动大幅减少院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也更有利于医院的管理人际医院院感管理办公室表示无陪护或减少探视频率可有效降低约 4%的感染率
事实上,这种无陪护病房的形态在医院的某些科室已经是常态了,比如重症监护室以及新生儿科室。重症监护室一直以来都是医院劳动力最为密集的科室,而且由于护士和护工人手紧缺,患者体验并不好,也经常遭到患者及家属的投诉。
小吴的父亲去年因军血症住进了上海某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小吴表示 ICU 规矩比较多加上家属无法探视他的爸爸住在里面就感到很不适有时叫人倒杯水都半天叫不应他说 ICU 的护工基本都是一个人要应付好多病人忙不过来随着无陪护病房的推广护理人员是否足够服务能否跟上也成为患者及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以仁济医院胸外科为例该科室病区共有 45 张合订床位由 20 余名护士 7 名护工共同照护管理床户配比为 1:0.6 也就是说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照顾 1.67 个患者相比之下早在 2007 年美国顶级医院妙佑国际胸外科病区 33 张床位护士人数达到 85 名床户配比为 1:2.6 也就是说一个患者有 2.6 个护士照顾
人际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晶坦言无陪护模式要想真正长效良性的运行压力最大的是护士护工群体人际医院护理部主任西慧琴也表示当陪护职责进一步向护士倾斜后需具体测算人力成本是否足够覆盖根据 2024 年 5 月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上海注册护士 11.63 万千人口护士 4.7 人按需求计算上海护士缺口将近 8000 名
此外,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院 90%以上的护工学历水平为小学级以下护工行业无准入标准资格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未接受过系统性的规范化培训其中还有很多是零经验上岗者
国家医保局也指出,单纯依靠年均毕业生人数不足 1 万的护士增加数量,现阶段是无法填补空缺,满足患者照护需求的。如何让病家信赖,认可护工,同时让护工群体乐于,敢于投入专业工作,是在无陪护病房试点中倒逼我们解决的现实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名科室主任表示无陪护病房的理念是依靠专业的护士来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但这也意味着未来专业护士的供给将远远跟不上需求护工虽然无法承担护士这样的专业工作但有一种可能性是未来护工或许能在医院成为一个正式的公种
目前在医院聘请护工的行为仍然是一种市场化的导向也就是患者及家属自行聘用大多数是没有协议约束的少数家庭可能与劳务派遣机构或家政服务机构签订协议而医疗机构对护工职业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导致护工行业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
因此在医院经常发生护工争抢患者的情况而一到节假日一名护工超额陪护多名患者的现象也很常见在医院管理人士看来通过无陪护模式的推广可能成为规范护工行业的一个契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表示近年来有关规范护工的呼声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 独子化现象日益加深医疗和生活护理需求矛盾凸显一方面 护理人员离职率高另一方面 护工服务和管理规范性问题极为显著护理体系亟待完善朱同玉早在 2022 年就曾关注到医院的护工乱象并呼吁借鉴国际上无陪护的通用做法将生活护理作为患者康复的一部分纳入整体护理范畴 由医院统一管理形成技能混合型的护理队伍
他建议,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其中,日常生活照护由护理员承担,低技术含量、低风险的基础医疗护理由助理护士承担,注册护士承担医疗护理工作不同层次教育各有侧重,并有职业上升通道
朱同玉表示,尽快落实由医疗机构统一管理护理员的制度这样既能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又能建立医疗机构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牢务关系从根本上杜绝护工第三方管理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医疗的安全性从人员配置上来看无陪护病房配备的护理人员肯定会多于普通病房这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成本如何收费才合理这个问题成为摆在无陪护病房推广面前的又一道坎
按照人力最密集的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经验来看合理的调整收费增加对护理人员的激励必不可少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医疗服务类收费明显偏低尤其是护理收费这也是中国护理行业难以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对此,朱同玉建议,除了对护理体系分层,建立不同层级的创新医护体系模式。加速落实护理员由医疗机构统一聘用和管理的制度之外,还应将医疗护理员的配置水平纳入医院考评体系,并制定合理的护理价格体系,将生活护理的部分费用纳入医保体系,形成费用分摊机制,由社会和家庭合理分摊费用。
相关费用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指导标准合理合算一方面促进护理员队伍在医疗机构的建立同时也防止护理费过高而加重患者的负担 2024 年 10 月国家医保局优化调整了护理价格政策新设置了免赔照护服务价格项目这也为无赔护病房的推广奠定了政策基础各地的试点表明与家属自己请护工相比医院统一安排的护理员不仅服务更专业而且费用也有所降低
以浙江省长兴县试点的无赔户病房收费标准为例一对一服务每天 200 元一对二服务每天 150 元一对三服务每天 130 元而在当地患者家属自聘护工提供一对一服务的价格普遍在每天 260 元至 350 元不过国家医保局也明确现阶段免赔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一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
有患者家属表示这样的明码标价对于市场的规范具有积极意义小吴说父亲住院时他聘请了医院的第三方公司护工一对多收费是每天 100 元至 120 元不过他也坦言这个价格看似不贵但是他通常都会给护工另外再塞红包这样他才会在家属不在的时候多关照一些
小吴认为目前聘用护工虽然也有市场价的参照标准但是整个市场比较分散既有医院的护工也有外面家政服务机构的护工产生的法律纠纷也很多他表示如果有统一的收费标准那么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从相关部门推动无陪护病房的做法来看也是希望能推动市场的规范这是件好事如果以后能逐步纳入医保就更好也有助于减少一些人的经济压力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认为要继续推广无陪护病房未来应从三方面着手加大培训投入重视家属考核提升护工待遇
王岳表示当前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护工数量较少且由于薪酬待遇不高人员招聘尤为困难国家应加大对护工专业培训的投入并逐步将护理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既保障护工的合理收入又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从而推动无陪护病房服务模式的普及
华东医院老年放射科主任李明表示,目前针对陪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培训的质量与患者的期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他认为只要服务质量提升了,价格方面其实可以弹性化的他表示,在陪护人员的培训方面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包括人员资质的考核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需求分层、服务分层、培训和考核也相应地进行分层
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各位听众未来会选择这类病房吗欢迎评论区与大家一起讨论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