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现场的朋友,线上朋友大家好,我是任一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会,60后、70后、80后分别赶上了改革开放、全球化、房地产和互联网极大波致富的浪潮。这几波机会就属于是你,但凡参与了一点,你都不需要做到头部,就能够轻易地向上跨越一个阶层。要是你还完整地参与了两波或者三波,比如说我在杭州自己租的房子,房东上个月把房子卖了。这个房东他是20年前加入了阿里巴巴,然后阿里当时上市赚到了钱,他去买了杭州的房子,当初七八百万买的房子,现在卖3000万,害得我只能重新出去找房子住。不过这个就叫时代的大机遇,只要你能够沾上一点儿,就有可观的财富。
我们现在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高质量时期,年轻人接下来能够抓住的最大的机会是什么呢?首先我觉得还想要暴富,现在非常难了。我们的社会从之前追求高速,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去兼顾公平,所以暴富的故事现在很少见了。但是人生的捷径还是有。今天我们聊一下眼下能够看到的概率比较大的三个机会。
第一个就是以前我们鼓励大家去高速增长的新城市。比如说30年前的深圳,10年前的杭州,当时你去的早就有大量的机会。但是现在可能反过来了,年轻人是不是可以开始去考虑去一些低增长的老城市,特别是老的大城市。这是第一个机会,就叫城市半衰期的机会。所谓的半衰退的城市是指那些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没有那么热门的一些城市,他们看似是可能老了或者陈旧了,没有高速的增长了,但是这里面却藏有一些隐藏的机会。
从2000年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从30%多提升到了60%多,将近四个亿的人从农村搬到了城市,相当于一个整个美国。而这些年的城市建设都是在以这个速度在超前的布局,但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够持续维持这种增长。在未来,所以你不要觉得半衰期的城市这个名字不好听,好像这个城市就完了。
我跟大家说几个数据,2023年在东北参加高考的学生,一本的录取率是一本录取率,不是本科录取率。黑龙江是24%,辽宁30%。这是什么概念?就是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和浙江,一本率也就是在15%左右,只有辽宁的一半。而且因为竞争非常激烈,这些地方这些发达地区的家长,他买一套学区房可能就要几百万,还要去想办法搞培优不然你别说参加高考了,可能高中都不一定能上。而东北很早就完成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年轻人都在往外走,那么享受这些基础服务的人就少了,那性价比就出来了。
再比如说养老,都说东北的老龄化比较早,而且这个新的产业相对现在还在发展,还相对比较少。但是未来东北的养老服务应该能够搞好,因为什么呢?这是他很大的一块财政的来源。
东北的养老金主要是靠中央补贴的。2022年东三省获得了1800亿的养老金转移,全国养老金转移的86%都到了东三省。所以东北一定要想方设法留住这批老人。因为这些老人他一旦去了南方,等于这些补贴就跟着去了。南方1800亿养老金,就是1800亿的消费,算上钱的流转就能带来几倍的GDP。所以这对东北来说太关键了。养老就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产业,钱到了东北的兜里,他必须得留下来。
如果你觉得东北太冷了,类似的城市还有很多。现在人口流出的地方,特别是年轻人外流的地方很多城市本身它不差,像交通、教育、医疗都过得去,你说当地的学校、医院,他一时半会儿也不会马上关掉,你这一代人可能都能够享受到。你要说生活,现在大城市、小城市的商圈里面的这种卖的品牌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都是连锁店,该有的都有。但是反而生活成本小城市就低了太多了。
像相对大一点的,比如说西安、南昌、天津这些,也许他们未来的经济增速就是说暴富发大财的机会,它不如深圳,不如上海,但是在医疗教育上面它完全合格。比如说有一些人觉得天津发展慢,深圳发展快,但是你们知道吗?天津的医疗仅次于北上广,天津有333所三甲医院,而深圳只有26所,天津有4所985和211大学。深圳除了哈工大深圳校区,可能就很少有自己的独立的这种特别好的大学。很多发展快的大城市,欢迎年轻人,但是不欢迎中老年人。社会服务它是绑定了当地的房价,所以价格非常的高。根据十月份的数据,深圳买一套上车的房子就是刚需的,最基础的房子,单价可能要到5万多,而天津只需要一万多。你说这些半衰期的城市他找不到工作,其实一线城市他也不就那样,他以前城一线城市还有一些发财梦,现在工资高个几千块钱真的划算吗?
我前两天看到高善文教授的一个论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最近这个县城,特别是中小城市,受经济的影响的波动比大城市要少。原因就在于那些所谓的原来的高薪的行业,像教培,像金融这些,像互联网都在一二线城市。但是现在这个行业都受到了一二线城市的更严格的监管,更好的这种优化。所以他们的收入就没有之前那么高了。反过来看,这个第一线城市很多高薪岗位,他可能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少了。
所以我们看到人生花钱最多的四件,不就是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作为普通人在这几件事上面少花一点钱,其他的地方根本花不了太多钱。而不是说深圳、杭州我们住不起,是长沙、南昌更有性价比。
老城市表面上在衰退,其实已经跌出了时代的机会。过去十年人口流出多的地方房价会跌,但是生活压力也会小很多。其实不少人已经开始行动了,在去年的人口流动上,流入最多的已经不再是北上广深。在前十名的里面,流入最多的城市有七个是中西部城市,分别是长沙、合肥、西安、南昌、昆明、武汉和郑州。往这些地方去不是最头部的城市,但它可能会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那除了房子以外,我们另外一个经常被粉丝问到的问题就是关于钱的问题。大家都想要知道现在买什么东西赚钱,股市今年会不会涨,什么时候能涨?这就是我们第二个说的结构性的机会,就是市场带来的资本的机会。我们中国的股市好像总是让人爱的有点苦,上市公司治理有各种问题,但是每次股市下到3000点以下,然后大家都在编各种段子去表达一些情绪的时候,去调侃的时候,其实这些都是布局的机。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股市配合国家发展基调的问题。其实市场化的资本是我们市场里面重要的力量,但他在未来可能并不会再是决定性的力量。你要理解这句话,理解这个事情,你就知道在经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你两千多点的股市其实有相当的安全性。这种机会在这两年里面每年都有一两次、两三次,并并不是特别的常见,但是当它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花点时间琢磨一下。
第三个结构性机会,也是我最爱讲的一个,也是我们每年都在聊的问题。就是现在生孩子等于20年前买房子。去年我跟大家说过,随着全球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生育率的下降在全球是一个必然的事件,整体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早就跌破一了。反过来讲,当生育大潮退去之后,对于我们未来几年出生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说,未来养孩子可能更加容易。所以我们人口变局下的第三个结构性机会,就是少子化带来的生育机会。估计大家会说,你看你这个人绕来绕去,最后又到催生上面了。虽然大家可能会嫌弃,不过我在这里依然要提醒大家,这个时代不生孩子你可能就亏了。
很多人说现在感觉生活很累,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了不希望再去生一个小孩了让他继续下一代继续受累。这里我们做一个说明,日本在当年在很多年前加班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大家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卷的最狠,最高峰的时候,大约每年一个人的工作时间是2700个小时,上班族几乎就成了工作机器。后来日本的出生率下来了一条断崖式的下降,从49年的3.3%跌到六年的1.3%,然后一路下滑到现在。但是相对的这些在稀少的人手人口的出生的时期出生的小朋友长大之后进入工作之后,日本的工作时长也降下来了,泡沫经济时期基本稳定在2100小时,在15年左右,但是近几年更是从2100小时缩短到了1644个小时,比高峰的时候降低了39%,将近40%。
还有人觉得说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为了培养高学历的子女需要倾注大量的资源。中国的家庭教育,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是48.5万元,是人均GDP的6.9倍。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将近七年不吃不喝才能够养一个孩子,几乎是全球最高的。而日本、美国、加拿大这些低生育率的发达国家,最多也就是GDP的3到4倍。
现在养孩子难,但它不会一直难的。这里有一个大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中国的孩子在吃穿上用上的花销其实花不了多少。真正养育成本拉上去,最花钱的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房子。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这部分的学费其实并不花多少钱。那所谓的高昂的教育成本。中间夹杂了是很多额外的支出,比如说像补习班、学区房、特长班,算算这是一大笔钱。K12最火的时候每年能融几百亿。但是教育是老百姓的立生之本,它火过,但它不会一直在火,现在双减已经实施了几年了,我们看到教培融资今年整体不到20亿,那二三年还出了教培处罚的暂行办法,进一步压缩了孩子们补习的成本。
不仅是教培上学,也是中国有3000所大学,9万所高中,15万所小学,29万个幼儿园。这些教育机构减少的速度肯定比孩子减少的速度慢。未来可能有将近2分之1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我举个例子,就是我自己孩子的幼儿园,在他们这一届今年毕业之后,从这个幼儿园升小学之后,整个幼儿园的学生人口将会减少一半,就这一届占了一半。所以在未来即将开始的从幼儿园开始的这个呃学生减少,会逐渐传递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有家长现在需要为了孩子上学费尽心思,没完没了的去抢入学名额。未来可能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而住房只会更加的宽松。
我在这里大胆说一句,就是下一代的孩子几乎不需要担心没地方住,因为别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人口这个地方就很有意思,就是去年出生的人口,前年出生的人口,它是不可能再增长了,它是一个既成事实。经过住建部的统计,中国现在一共拥有6亿栋城乡的房屋建筑和80多万处的市政设施。这里的6亿是栋不是套,对比中国人的14亿人口的总数以后住应该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住房和教育这两块已经非常确定,以后会有非常多充沛的资源,这是一个确定的事情。房子的总量在那里这是一个继承的事实,学校的总量在那里也是一个继承的事实。换句话说,孩子贵养孩子难的这个时代可能逐渐就会过去。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多年,我们现在享受的这些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积累了半个世纪的成果。设计的时候是为了满足14亿人的衣食住行,还有一些超前的规划。为了支持巅峰时期每年2000万个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而孩子现在减少了,能够支持这2000万新生儿的资源就会逐渐凝聚到现在每年八九百万新生的孩子身上。
我们不用去猜测或者推论,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这些事实。我们就知道以后下一代获得的资源将比现在充沛的多,但归根结底养孩子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钱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人总是衡量成本、衡量利弊、衡量收益。养孩子他不是一个投资,不是一个交易,不是说今天你养他就是为了明天让他回来养你。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它有不同的社会属性。我们首先是别人的孩子,然后是别人的朋友,别人的老师。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了父母,在这个抚养孩子过程当中,你其实就是多了一个去体验父母这个社会属性的机会。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享受下一代的悲欢,体验一种全新的人生啊。这个或许才是我们生孩子真正的隐藏意义。21世纪生孩子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让思想自由飞翔,我在育才号等你,2024年我们再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