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社会病理学」节目里,我们聊到了跟风旅游,大家原本追求差异化的旅行体验,却发展成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各种平台和各种攻略带着走,最后成了千篇一律的“打卡式旅游”。审美这件事的发展好像也是如此。从整容整形到医美塑形,人们的行动看起来更理智了,但对身体的控制似乎也更精细了。人人都懂得追求美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但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却始终如影随形。 我们的审美启蒙从何而来?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颜滤镜所营造的理想自我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吗?“网红标准”的出现带来了审美多元化还是加剧了审美统一化?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想聊一聊“美”这件事儿及其背后所潜藏的社会价值观。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收听指南】 01:34** 短视频里的“网红脸” 03:28** “美”,本质上不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04:45** 理想中“美”是多元的,现实中“美”是一元的 05:24** 工业品是标准化的结果,很多时候人也是 07:07** 社交媒体助力制造了某种群体偏好的认同 10:19** 身份政治打破旧有审美,是对统一化趋势的抵抗 11:30** 在美与丑的问题上,理论上的平等不好使了 12:57** 我们越来越忘记了一个不可标准化的东西——气质(ethos) 17:31** 现代社会的三个关键词:平等、工业、资本 20:29 所谓美和丑只是“潮”所定义的一个标签、一个符号 21:23** “社会病”的答案和解药在自己身体里 【工具箱】 01** “镜中我”,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库利认为“镜中我”形成有三个阶段:一、我们所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二、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判断,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只有通过传播,通过互动,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形成“镜中我”,因此“镜中我”也叫“社会我”。 02** 本真性(authenticity)是指现代西方伦理学概念。 指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的个性。 本真性的思想可以迫溯到卢梭,与现代以来伦理学的主体性转折有关,后来多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所用,如克尔恺郭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 对一个人来说是本真的,就意味着是这个人自己独特的、真实的个性。 由于对自我的理解有分歧,所以伦理学家对本真性的理解也充满分歧。 【往期回顾】 Vol.63丨精神鸦片:究竟哪些东西在“毁掉下一代”? Vol.65丨算法系统:人类终将陷入自己理性的牢笼 Vol.68丨全景敞视:当我们一起步入“楚门的世界”Vol.70丨城市竞争:抢人大战除了抢人,还在抢什么? Vol.73丨跟风旅游:一生有多少“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下期预告】 社会病理学07:消费主义?反消费主义?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