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锦(资深媒体人;《摘金奇缘》等3期嘉宾):8分;“一部如此温柔的电影,更是一首女性悲歌;在这里,大时代的信息从不抢眼,而是流淌在巨大温柔的缝隙之间。”
法兰西胶片(资深媒体人;《沉默的教室》等15期嘉宾;豆瓣&微博“法兰西胶片”):6分;“让人察觉不到的才叫温柔,察觉出来的都是计谋!这片就是用强大的技术去包裹一种空洞。”
波米:8分;“莫斯科画展上,有幅画叫《列宁在华沙》;画的内容是列宁的老婆在和一个年轻人滚床单。一位参观者看到画,一脸蒙圈的问讲解员:‘这画……列宁在哪儿呢?’讲解员回答:‘列宁在华沙’。看懂这个段子,会帮你理解《罗马》的表达。”
(音频后期制作:Siyuan/波米;编辑排版:波米)
平均分: 7.3
本期节目流程与目录:上半场节目时长:2小时15分钟;
开场曲目:<Mi Corazón es un Gitano>(Lupita d'Alessio);
第15秒-第6分半:影片信息介绍(无剧透);
第9分半-第9分钟:三位主播综合优缺点为影片打分(无剧透);
第9分钟-第1小时33分钟:嘉宾“靳锦”和波米先谈《罗马》优点,嘉宾“法兰西胶片”先聊缺点 (涉及剧透):
1、嘉宾“靳锦”讲到影片对女性形象的赞颂并谈及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的极高水准:摄影上,结合《人类之子》,靳锦认为本片与卡隆所有前作的长镜头均不相同;而影片在几乎毫无配乐的情况下,建立了一套丰富的音效叙事系统;
2、嘉宾“胶片”表达了对影片的失望之情;他认为影片的文本是垮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是“小学生水平”,导演没能力塑造出一个丰满的形象,片中传递的情感都是虚假的,渗透着好莱坞式的廉价普世感情;
3、波米首先强调了影片再造与重建“墨西哥城85大地震”后被毁的旧罗马社区这一基本前提——影片耗费巨资重建了几个消失街区,只为呈现一个保姆在上世纪生活的剪影,这本身就是“电影魔力”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波米举例分析了影片在内外景摄影上建立的高度明确的摄影母题,尤其在外景戏上,影片呈现了“行走中的城市”般的跑步机调度,并成功铺垫了影片后段最惊人的两个时刻;本片同时是一部“听觉VR电影”,影片利用全景声音效呈现了可能是影史上最丰富最复杂的街区声效与音场变化,精湛程度堪称影史唯一。文本方面,波米认为影片有着与以往“伤痕叙事”作品完全不同的视角,是对《官方说法》以来既有的伤痕叙事系统的“话语权颠覆”:它详细描绘出“社会运动型社会”背景下底层受到伤害的多方面具体来源,并以“痛苦程度的桥接与对比”,呈现了“上方阶层的无形伤害”和“原住民文化消亡”等具体议题;波米强调,影片绝不是讲述“跨越阶层的姐妹情谊”的所谓女权电影;随后三位主播在这一环节展开了耗时时间相当长的辩驳;
第1小时33分钟-第1小时53分钟:交换意见,靳锦和波米谈缺点,胶片聊优点(涉及剧透):
1、胶片认为影片的优点在于毫无门槛、谁都能看,是一部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艺术片”的电影;
2、靳锦觉得影片对社会面貌仍有些许回避,她猜想底层受到的伤害或许不止于此;而“家具店”等情节安排过于巧合;
3、波米认为影片后段情节略有编排痕迹,结尾过于轻盈;
第1小时53分钟-尾声:外延环节(涉及剧透):
1、相关题材电影回顾,重点提及:《相助》《桃姐》《乱世佳人》和《悲情城市》;
2、按时间顺序,回顾导演阿方索·卡隆其它电影(涉及剧透,此部分内容将于明天呈现);
尾声曲目:《悲情城市》(S.E.N.S.);
影片《罗马》(Roma)重要信息:本片北美分级:R级;片尾是否有彩蛋:无;资源状况:网络全高清1080P+全景声音轨+中字资源已出(注意不要误下“视障音轨版本”);
『罗马风情画』( 1972 )
『阿玛柯德』( 1973 )
『窃听大阴谋』( 1974 )
『自己去看』( 1985 )
『爸爸去出差』( 1985 )
『官方说法』( 1985 )
『悲情城市』( 1989 )
『你妈妈也是』( 2001 )
『哭泣的草原』( 2004 )
『人类之子』( 2006 )
『谜样的双眼』( 2009 )
『相助』( 2011 )
『桃姐』( 2011 )
『赛德克巴莱』( 2011 )
『天注定』( 2013 )
『银翼杀手2049』( 2018 )
『江湖儿女』( 2018 )
『冷战』( 2018 )
『邪不压正』( 2018 )
『找到你』(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