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96. 美国学术难民,在德国可以得救吗?

96. 美国学术难民,在德国可以得救吗?

2025/6/26
logo of podcast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F
Francis
散木
某人
Topics
散木:我在德国完成了高中到硕士的学业,但最终选择离开学术体制,因为我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德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需要适应,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德语能力至关重要。生活方面,需要适应饮食、气候和租房等问题。尽管如此,德国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例如参加管乐团、合唱团和戏剧演出等。 Francis:我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后,选择了德国的博士项目。德国的学术体制相对扎实,但语言要求因地区和项目而异。柏林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英语的普及率很高,但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德语仍然是必要的。德国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适应官僚机构和文化差异。总的来说,德国的学术训练和沉淀机会更好,适合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的学者。

Deep Dive

Chapters
两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在德国和英国学习汉学的经历,探讨了德国留学的申请流程、学制、语言要求以及与英国的对比。他们还讨论了德国大学的博士培养模式,包括个人制、岗位制和结构制。
  • 德国留学申请,建议考虑其他国家以降低风险
  • 德国汉学专业学费免费
  • 德国大学的博士培养模式:个人制、岗位制、结构制
  • 德国大学的课程及文献阅读中,德语、英语、中文的比例
  • 德国硕士学制通常为两年,英国硕士学制通常为一年
  • 德国博士培养更注重学术训练的扎实性

Shownotes Transcript

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把目光放向欧洲或者一些其他国家了

对包括说今年申请硕士博士的同学我都会建议他们就不要只升美国还是要考虑一下其他的国家地区这样就会更保险一点所以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个也算是近年的一个留学热门国家就是德国而且咱们听友群里面好像还有不少的是在德国读书的我知道好像德国读书还是免费的嘛就学费是免费的听起来很吸引人啊是的是的对那今天的

来做客的两位嘉宾我来介绍一下首先和我和 JLIN 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我们都是做中国研究方向的这个一会儿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欧洲和美国关于中国研究这方面有什么样子的一同

那么说到这个差异啊其实两位嘉宾的经历差异也是挺大的一位呢是经过了这个德国的高中本科硕士之后毅然决定要离开这个学术体制然后另一位呢是在英国读的硕士然后选择去德国读博那我这边就先不多说了一会儿交给两位嘉宾来介绍我们就欢迎散幕和 Francis

大家好,我是散木,我是那个在德国从高中读到本科,然后读到硕士的那个,然后后面决定,这个好像我自己读不下去了,我觉得看到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所以我就走了,当然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然后第二位是 Francis,这是我的相当于是一个学长了,

希望不感当大家好泽远好 纪连好非常开心能够从资深听友老听友变成受邀的嘉宾感觉非常有趣我现在是在柏林自由大学的动物研究所读博士班我现在是博一然后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知识分子非常开心今天能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感受

欢迎欢迎我觉得最开始大家肯定就是很好奇说两位嘉宾最开始是怎么想要到欧洲去念书的那我就先问 Francis 你英硕毕业之后都申请了哪些国家在地区方面是如何衡量的

其实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一般最简单的一句回答就是因为他给我 offer 了这最简单的一个回复但是肯定你在达到 offer 之前你在申请肯定有做选择你申请那些地方特别是比如说美国的申请费特别贵

其实我其实申请了两轮我在硕士毕业那一年我就申请过一次但是那一次我其实完全没有准备好我其实应该花主力去申请美国的但是其实我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当时我美国就申请了两三所学校但是肯定肯定都 fail 了所以我第二次之后就重新再来申请一轮边工作边申请我更多的可能是基于我的这个专业匹配度还有这个学术圈的生态

我在这里读博是否更利于我的下一步发展无论是要读博后还是要转行或怎样然后在这里面英国就太贵了然后日本可能还不算能够跟英语世界或者说跟欧美世界有太大的竞争力然后法国的话更多的是在法语圈子里面是走得比较通的然后跟英语世界对话其实我认为还是相对较少

呃在这些等等这些方面来看所以我觉得当时我就觉得德国是比较不错的一个选择呃包括前面也有提到说德国是免学费就算你需要自费你的花费也不会太高还有就美国美国当然是永远都是大家要首先考虑的申请地我记得我当时一共筛选我把全美都看了一遍美国和加拿大最终筛选出我申请九所学校但然后后面全 fail 了呃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做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美国教师其实已经不多了我现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有哪些老师然后德国又是因为他其实虽然是德语世界但是他跟英语世界的沟通也是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德国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一个选择并且他在欧洲是

那散幕你是高中留学德国是家里安排的呢还是说你当时是自己决定要选择去的然后你本硕升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说去其他国家呢这边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我高中的话因为我初中他就有学过德语嘛虽然说很基本的不仅就 AEAR 也闹着玩的嘛毕竟中考我们

不是那种最好的学校我们是那种一般的学校所以说中考我们不能考德语我们只能考英语所以当时就是英语和德语混着学我英语还算可以吧所以当时就经常以去上德语课的理由旷英语课然后后面的话是正好学校有个项目说要去德国读高中然后家里经济上面没有问题觉得我这个人也没有问题当然了来德国之后打游戏打的肯定很多因为很多社交活动

你融入不进去嘛所以就选择来了德国来了德国读完高中之后要申请大学然后申请大学的话我就想都学这么多年德语了对吧就在德国待着吧然后就开始找有些专业是什么专业有的专业要分比方说我当时可以去学教育学教小孩或者教成人德语啊或者教小孩教成人英语啊但是看了看首先我高考就 2.6 一般般了

就跟我硕士的分数是差不多的就 2.5 2.6 就相当于是百分之的七八十分就这样了然后当时你学这个所谓的教育学你还在等就因为你分数不够他会让你去等

这个也是德国学制的一个东西就比方说你学法律嘛他要求你 2.0 考试但是你考试只考了 2.5 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你等等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他会有一个这个空缺嘛然后他可以把你安排进去但当时我的父母就说不能等你给我去读书去那我一看汉学这个不要分然后汉堡这边城市也挺大的嘛那就汉堡大学汉学系了就进去了

进去了之后升硕士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去其他的学校比方说我当时选了慕尼黑但是我再一看我汉学它有主修课你还有辅修课辅修课的分还没有修完呢那怎么办呢只能待在汉堡就一边上硕士的课一边上辅修课辅修课是自然科学史

这个实际上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门课然后我很多的汉学的研究的方法特别是硕士阶段的研究方法都是在那边学的我现在已经感觉到了两位嘉宾的差异了之前 Francis 在介绍说自己的国家选择的时候讲得非常有计划性做了很多的调研然后各个国家都分析了一遍

散幕的那个经历就是感觉顺水推舟经常是阴错阳差走得还不错对对然后我刚刚留意到啊就是讲到这个语言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很多人关心的就是如果我去一个非英语国家读书我是不是一定要掌握当地的语言那比如说我们这里就是说是不是一定要掌握德语

当然我们知道就是散幕这个经历听下来肯定是他德语是没有问题了但是对于 Francis 来说因为是在英语国家读的书那如果说你去申请读博的话是不是你需要一定的德语成绩比如说已经你去了这个博士项目之后他对于你的德语是否有要求包括

包括说两位在上学的时候啊这个上课方面呀然后包括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导师交流等等各方各面你可能有些场合是用英语然后有一些场合是不是会需要德语它大概占什么样的一个比重包括说因为我们又是做中国研究所以这个德语英语和中文在你们的整个的学术方面它的一个占比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呢

好我就先说我吧因为我在这边时间比较长就我在本科和硕士的时候实际上你用的这个资料的笔你包括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嘛一手资料就是原文线比方说我要研究四说新语那就是四说新语你要去找上本嘛这个是原文线的这个你肯定要读中文的呀然后再就是它相关的一些论文啊什么因为是母语阅读会比较快所以这个大概占 50%吧

在比方说德语的在德国做汉学研究的或者说所谓的汉学家或者说就跟中国沾边的研究者实际上也不多所以能找到的论文也不多所以这个估计只能算最多 20%然后最后的 30%肯定是英语

因为英语它有一个很成熟的研究的架构英国呀美国呀或者加拿大呀这些国家的话它有很多的这种中国研究的人所以说它基本上是 30%到 40%的这样的一个比例然后是在这边上课或者生活的话上课其实很多时候特别是硕士以后英语都 OK 但是你平常生活的话比方说你在这边想要有一点融入感嘛

你要参加当地的社团很多最好是要会德语的包括你学术权你要跟德国人去竞争嘛比方说你到时候硕士升博士的时候你去申请一个职位这个如果你会德语肯定是一个加分项包括你在这边你不只要读书对吧你要租房啊跟这边的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啊会德语跟不会德语是两种难度的会德语难度会稍微减低很多

不需要特别好啊也可以只听汇书就比方说我看到鸡链可能知道他是广东人我会说就这种话吧数量散装粤语还是会一点点的嘛说的还挺标准的 Francis 呢我觉得散播已经说得非常全面了我的视角可能会有点不一样因为可能是因为我在柏林柏林的话是一个非常的国际大都市吧然后

本身德国人他就英语的普及率就很高然后又是在柏林这么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这边我目前还没有学德语的计划因为我不知道之后会去哪里所以我觉得在这边英文能应付 90%的情况吧

但是我觉得要分上课和生活两个角度来讲像以我们学校柏林自由国代表其实是有蛮多的这个英文授课的硕士和博士项目然后其实这些老师他都会说英语甚至有的时候老师课纲里写德语授课然后有学生可能说我们学生说外国学生比较多占比比较高然后能不能要求老师用英语教课也有这种情况然后老师说可以我改成英文的授课老师学生其实都会讲英语那

那确实在生活上来讲确实我觉得还是有需要学一些德语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就是刚刚萨姆也有讲到在德国大家都会吐槽的就是德国的官僚机构非常的难搞

如果你不会德语的话你跟他们相处起来比如说发邮件或者说去办事情都会比较麻烦我举个例子像我之前德国这边会要求交电视税即使我们住在学生村学生宿舍里面根本没有所谓的电视这么一个东西然后我们也要交我上通官网用英语发邮件跟他们问这个事情

结果大概过了一个月吧我收到了我的邮箱里就是那个信箱里收到一封信他不是回答我的问题也不是给我发账单他是专门发了一封信来跟我讲你生活在德语国家你应该用德语问我们这个问题

非常奇怪这个事情我当时震惊了我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对我觉得这是一个点然后第二个点就是你可能日常生活里比如说你去旅游景点或者说去超市啊音乐厅啊等等地方那英语都没关都 OK 但是比如说你去日常的稍微小一点的城市比如说我之前去了德列斯顿可能就比较传统比较保守的地方或者说你去一些东德地区你可能就是需要有更多的德语就是

餐厅点菜或什么的他可能都不一定会讲英语还有第三点我觉得比较重要就是在德国这边要申奖学金当然有很多奖学金比如说最大的 DAAD 是英语 OK 的但是德国有一大批这种第三方奖学金比如说某个基金会它是会有要求你要德语的而且德语能力都要很高你才能去申请这个奖学金包括咱们也有提到最后一点就是说如果你未来想要德国长期发展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我觉得德语都是一个必要的只是说在目前我这个阶段我认为我还没有这个必要去学德语英语已经完全能够够用了所以总结一下就是说是不是你们比如说上课基本上都是英语然后写论文也都是英语跟导师交流也基本上都是英语这样子的一个情况

我这边稍微补充一下这跟你上的不同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像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是要求德语当时我尽管在这边高中毕业很多的专业词你用德语是说不会的你只能跟人家摁说中文然后教授说

就我们的三木先生啊您是来上大学的吧您是上的是德语授课的课吧您不说德语不好吧要不要多学一下就很委婉啊但实际上意思就是说小伙子你在干嘛德语不会学什么你来干什么

然后硕士的话他就是有英语授课嘛当然像 Francis 有提到过他会有德语授课的这个课但像有的比方说我们汉堡大学一个思想史的教授他就说这本课我只想用德语讲也只能用德语讲因为我们读的是哈贝马斯他的原文跟他的译文的很多意思是相左的

或者说你一定要读原文你才能理解它的意思所以说有的课你可能也只能去用德语去上至于现在会不会在生活中用到德语的话这个还是看城市像柏林啊汉堡啊慕尼黑啊这种大城市你说英语是没有问题的或者你再狠一点你要会俄语你不会德语也行对吧

会俄语上街有很多的俄国人的后裔啊或者是他们就是有带俄国背景的人在那边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第二点就是现在大家有很多的这种 AI 的这种工具啊你要学会去用像他可以带你去写或者带你去翻译

很多很多这样的文件包括跟这种官僚部门的书信这个实际上的准确率啊什么的还是挺高的然后说到这个又想到一个趣闻就是牛津好像有一个学生啊就一个博士生做那个佛教的可能 Francis 也认得然后他来汉堡交换

就是他去我们那边的外国人管理局简称外管局去报到结果别人把他护照上面的办理日期当做了他的年龄就 2013 年什么时候他办的护照办了之后他在那边住了两个月然后汉堡的教育部给他写了封信说亲爱的谁谁谁谁谁您的女儿出生于 2013 年她来德国了她有受教育的权利你在干什么

我之前有听过就是说在德国其实英语的普及率很高但是今天听两个嘉宾的说法之后我才意识到哇原来比我想象的还要高很多这么的国际化我之前申请学校的时候就是博士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德国其实就是因为我以为是必须要会德语

我是因为完全不会德语所以我当时就完全没有考虑过现在才意识到我当时可能错过了很多好机会呢我觉得可能德国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在这个欧洲就是包括我前面有讲到我在考虑这个我的申请之后我也考虑欧洲其他不同国家甚至意大利东欧我都有考虑还有法国但是我觉得德国算是最接受英语教学或英语生活或讲英语的人的这个国家除了荷兰

荷兰的汉学很强荷兰的英文也是很高我觉得除了荷兰紧接着就是德国像我之前申请了我也看法国的一些学校我觉得我也很喜欢而且我自己也很喜欢法国文化但我觉得很可惜我的法语根本不够可以去读书的程度我觉得像法德这个就有很大的区分然后我觉得在这方面德国还是一个我会想我相信大家很多人像除了英语世界很多人都会考虑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嗯

那我接下来想,散幕和 Francis 就是硕士都是汉学方面的嘛,但是分别是在德国跟英国就读,那你们当时的这个学制和项目的要求分别是怎么样的?好。

好的那我先来说吧他顺便有一个我的成绩单嘛他上面有写我的硕士上了怎样的课然后怕别人不知道 Synology 汉学是什么他最后还有一段用德语和英语去解释嘛 Synology 是什么是对中国的研究所以求职的时候特别是你要向德企或者欧美这种企业求职的话你可以给他看

然后硕士的话大概是两年它没有辅修了但是你要把不同的课上完然后你要把论文写完那 Francis 你在英国读硕士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英国要吐槽的就太多了

对我先说简单因为我本科是在中英合办的学校然后也有在英国教会然后硕士在英国我感觉我对英国的可以说有蛮多的感受然后这些感受我相信在英国留学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感受首先第一个我觉得英国它是一个高度产业化的一个系统或者说换一个词商品化的一个高等教育系统所以它的一个就是学费很贵然后第二个学制比较短然后比较快

然后第三个其实单单匹配的相关的一些服务其实还可以但是像我我硕士那个学校这个 Source 亚非学院属于另类属于里面就是硬是不像这个产业化或者商品化这个去服啊要彰显这个左派学校的这个高风亮节呃

但是情况也很惨这个学校就是资金方面一直是有些问题但是所以我觉得英国首先第一个就是它产业化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认为它机遇的学术训练其实不充分的因为像本科其实英国英国本地是三年但是我在我那个中外合作大学是四年呃

本科三年硕士一年这一年有的是 12 个月有的是只有 9 个月就是你秋季入学然后你在春季次年的春季夏季你就要写完你的毕业论文并且毕业大概这么一个情况我觉得很难得到一个充分的训练然后再加上英国这几年疫情前其实就已经有不断的罢工每个学期罢工一个月一共也就没多少时间然后你爸还罢工一个月了所以我觉得根本就是乱来的所以这方面我也是跟很多朋友也是觉得这一点英国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他确实在资金流在这个商业化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因为特别是对于中国印度的学生比如很多新兴的中产家庭就需要这种我去外面度过几年有个英国的文凭回来无意冒犯但是现实确实是这样然后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这是为什么我当时选博我没有考虑英国

英国的博士也是这样英国博士这些年也发了大量的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大量的他发了博士的 offer 发给你但都是不在任何方面都是你要你自费来英国读博的那你算一下英国的那个生活成本非常高他的学费一年的学费大概也有 20 万吧就是不论是伦敦还是其他的小城市都有这么高的费用那你博士英国博士大概是三年到四年呃

所以我看美国美国的文科博士可能要七年对不对那七年期在英国你就可以本硕博读完毕业哈哈哈

快的话我觉得这太夸张了我觉得都是英语国家怎么差别会这么大我觉得不行我觉得英国这个训练以后要在学术界常常发展我觉得英国这个系统不行我觉得都不能这样然后德国的话我觉得相反我觉得德国这方面会比较扎实他的学术训练大家刚才听散幕讲其实他相关的考核还有要你做的事情其实都还是比较扎实的

我一个感受像我们这边因为我还旁听硕士生的课我很多课都是那种他要写你要读 reading 他为了保证你要读 reading 你每次在下一周上课之前你要写一个 response paper 就确定你确实读了但是英国完全没有这个东西英国就是

你没读也没关系然后你能看到很多 native speaker 坎坷恶谈但是只要你也认真读了 reading 然后你去听你去听他们讲的东西你会发现他们简直在胡说八道他们根本没有读 reading 就英国经常发生这种事情然后我觉得这点在德国会好很多这点就是确实会邀请你去读这些然后刚刚 Sama 也有讲到理论上是两年嘛但其实很多学生他会觉得我想待得久一点或者说我想学习的更扎实一点然后

我就延长一些我可以三年再毕业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它也没有那么贵你学费其实没有只要付个注册费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来看我认为德国的学术训练还有给你沉淀的机会其实是更好的

我再补充一点吧就是关于我们要怎么样读 reading 的这样的一个东西其实汉堡它本科跟硕士管得不那么严我后面是去莱比锡交换包括我现在我人也在莱比锡这一点它

他大学的话教授会好很多像我的二导师就我们的 CP 嘛他是莱比锡大学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教授这个先不说名字了然后再还有一个教授说名字的他叫 Elizabeth Kask 就是中文名叫白沙白教授嘛他上就是晚清到民国的一些社会历史嘛他一周大概会发 50 页的这个 reading 然后有的是英语的有的是德语的就让我们这些学生去看嘛

然后因为我交换嘛交换我是一周大概也得上四五门课包括还有两三个这样的就课后的这个 seminar 所以说一周六七门课学文科的大概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阅读量和工作量很大的量然后我是将着自己读三十页然后才说啊

本来我真的不想努力了 30 页我都读了 30 页了好然后去上课别人 5 页的然后教授随便一点然后一问怎么回事你们不读书的吗你看看我们的伞目起来你来讲一讲这个是什么以至于后来我爸爸过来了然后就是我们的文物嘛这个是有用的他是能支出我这种伞目的吗

然后还专门去了我学校一趟就看到了这个白教授然后他们两个在那边谈因为白教授他中文也特别好嘛所以你也不能在中间打夹杖像我高中的时候啊就那边的老师他是不会中文的嘛所以他就会说一些情况好的呢我就翻译比方说他说我五分的好我说八分坏的呢那就没有了但是硕士的时候你打不了这种夹杖了嘛

所以说就老老实实的在里面说但是这因为硕士表现特别好嘛所以白教授就说你这个你儿子挺厉害的他给的 reading 对吧他都是真的认真读的我补了一句我也就读了个 30 页然后老师说你读 15 页就差不多了给你 50 页是为了让你去做这种训练因为

你博士生的 reading 它会更多吗你要去选择哪些信息对你有用哪些信息对你没用他从本科就会去训练这一些东西但是硕士我觉得是你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学会不然的话你是生不了博的

再包括是你怎么去写一个 art tract 你怎么去做这种学术的阅读学术的报告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让你去选的这个的话在北美我觉得应该肯定是有训练的但欧洲这边的话我觉得如果大家直接来这边读

博士这种训练其实还是要有的我建议大家可能就花个四五个月去旁听一门课程然后去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做的好的大概是怎样的一个水平这样可能对自己博士之后的这种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样听下来我感觉德国的这个硕士训练和美国还挺像的就我们讲我们同一个领域啊是的对然后我们刚刚正好讲到说对于这个博士的一个辅助那么我们还是说我们自己这个领域或者说这个广泛一点的人文专业在德国它的一个博士的学制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说一般需要多少年刚刚我们讲了说美国是一个时间可能比较长那德国是不是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以及我们知道就是说虽然他可能是没有学费但是相应的这个工资有没有比如说你有没有一个助教助研的机会因为这个我们知道在美国的话基本上他只要给你 offer 他都会匹配一定的这种让你能够拿工资的机会那么在德国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的话我觉得 Francis 你可以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德国其实跟欧陆有点类似的其实可以分三类我可以称之为结构制个人制和岗位制首先最常见的就是个人制个人制的话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叫师徒制就是你全年随时可以去跟这个导师联系然后这个导师只要他还愿意收你你就可以去跟他读书然后你也没有任何的课程的要求你就做你的论文然后

对就比较自由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我觉得很难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你对这个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如果你不了解可能会在后续沟通会有很大的问题包括这个老师对你是有这个生杀掠夺大权你的命根子掌握在他的各种问题这都是老师说了算这是德国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第二个就是说岗位制岗位制其实更多的就跟找工作差不多

比如说我们提前准备好你的 CV 提前联系好你的推荐性的老师然后你看到他 PO 出来了你可能一个月之内就要投过去就跟找工作很像然后他可能就开放个两三个月甚至就一个月然后他就关闭了他需要你有相关匹配的能力所以岗位制更多的体现在理工科跟社科吧

我看还是理工科比较多需要合作的这种对对对然后你相当于其实是去找工作打工然后岗位制的薪资一般都比较高像这边欧洲这边的这个奖学金一般来说是就比个 CSA 差不多大概 1350 欧然后最近可 CSA 有点上调

但是这边的话你文科的奖学金也大概是这个数字大概是 1000 到 1500 这个范围内吧不太可能会超过 1500 有的还很少但是像岗位制的话无论是社科还是理工科都会更高那理工科会更加高举个例子像我们隔壁的马普索德国

德国拿破索非常有名我隔壁拿破索这个电化学研究所吧我忘了具体叫什么名字了反正是这个电化学领域的我看了一下他们岗位制是税前是 3000 欧一个月税后可能 2000 多一点吧因为他德国的税特别高那这个就简直就是我们的奖学金的两倍的这个数额所以这个还是不错的因为德国这边物价我感觉在跟西欧相比比如说像法国相比我觉得还是稍低一点所以还是很不错的待遇

另外一种就是最少见的就是我目前的这个叫结构制结构制我会理解为它是美国制度跟英国制的一种结合吧然后是一个迷你版的美国制像我们知道像在美国读博士班我们是有前两年吧对吧两到三年的这个以我老实的话叫 baby sitting 硕士班先上两三年的硕士然后但是对非常充分的训练然后最后你要博士资格考然后你才能叫 candidate

但是在我们这个项目我们第一年就可以被成为 PhD Candidate 主页上是这么写的我们也没有所谓的资格考这个东西还是相对比较随意一些相对比较轻松一些的方式然后但是我们有要求第一年你要上比如说研究方法课你要修必修课然后你有这个区域研究相关的课你也要修

修一到两门这样的然后还有博士生的研讨会我们叫 Cloquem 每个学期也要去上而且是你必须得到场除此之外其他课你就随便去听然后我们去上那些其余的课或者研究方法的这些课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像硕士生一样写论文我们只需要出现在那并且参与讨论你要读 reading

你要做 presentation 但是你不需要写那大诺文课程诺文大概是这么一个方式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点然后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生意局后面你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那可能要上一些比如说 research integrity 然后学术伦理等等方面这一课但这些东西都不是那么占时间所以我觉得自由度还是很高很适合我们想获得一些方法训练但是又比较享有自我的掌握自己的时间的这么一种方式

结构制也很多是英文授课的所以我觉得还比较 OK 但我可能我感觉结构制可能有个大问题吧就是对那些如果你不是这个领域你是跨这个学科过来的你想得到充分训练我觉得可能不太够你可能需要先读个硕士再来读这么一个结构制的像我自己我是从政治学跨到这个思想史历史方面我就觉得那我其实更多的我从这个结构制本身没有获得太多的训练因为它主要是社科相关的

我可能更多我要去旁听历史系的课但历史系跟东亚相关的也不多所以我更多是自己去读书自己去给自己开 read list 然后去做一些训练这样的但主要我就还不错因为我听很多北美的朋友跟我讲他们非常羡慕这种方式他们已经每天被大量的课程和这个

助教的任务给压得没有办法再做自己的事情我听着已经开始羡慕了对对对那我说我还羡慕你们呢你们还有那个 teaching experience 多好啊然后我以后老师说这个有什么用这个东西你自己都是给人家打工的你是为了打工赚钱的但是我们这个话也有一些助教助研的机会但是不多吧至少我们学校不是很多然后我感觉跟北美相比真的是只是意思一下

当然在一些个人职业项目里老师给你钱他可能这一部分钱是你可以通过助教助研获得的对是说到这个助教的事情就我们汉堡大学确实是有几个博士生有开过这样的课程然后像我的大导师 TB 他有一个学生也是之前学新闻学的后来跳到我们这边来

然后他是给我们教这个中国的这种女性意识跟女性的这种身体观嘛然后这个感觉他因为是才来的嘛之前也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说上的其实水平的话就一般般其实是可以寒带慢慢的去做好的嘛再加上他之前是学新闻学的对于很多的这种学术的这种方法论啊包括学术的这样的一种建构和解构的这个过程

可能是不太了解所以那一次我们上的课和半半的但是没有办法他需要这个经验我们需要这个学分大概是这么回事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我上了一个读完博士的就是在莱顿那边因为我的导师 TB 他之前是莱顿那边的然后他在那边是有一个学姐也是做这个瑶族的女性的然后是旁听了他一些类似的课这讲的就特别的好了

因为他的论文已经写完了嘛也知道大概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也知道怎么去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啊包括英文的这种文献啊中文的文献啊然后如何去平衡啊再包括他有讲就是说台湾的那种大部头的那种论文跟我们大陆的那种小部头的那种论文嘛

大陆的比方说知网上面的论文十几页嘛就有的时候知识它能恰到好处当然啊有的也就是纯粹的在那边水发表量但台湾的呢动不动三四十页这个东西怎么去训练呢然后怎么让学生去读啊怎么让学生读完之后做书评和批评啊这些东西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然后对我写我的硕士论文有很大的披仪

特别是在写这个文本研究的时候比方说你看到一个歌本嘛你首先对这个 primary source 你是怎么想的然后你读了文章之后你会对它有一种怎样的新的诠释这些东西是如果你有过训练的话你当然就知道啊我怎么去应对这个问题

所以说很多时候你博士生给你的这个训练对于硕士生来说其实也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是真正见过硕士论文该怎么写的博士论文该怎么写的然后他们已经有了很成熟的这个方法论所以说能教你很多的东西嗯

刚刚可能我们漏了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点大家可能非常关心的就是毕业时间的问题就关于这一点德国学生应该都知道一个梗就是在德国读书的三年将是你未来人生五年中最难忘的八年

对然后是然后可以讲一下我看到的情况就是在德国留学虽然说大家好像理论上说四年毕业包括我们结构制也说希望你四年毕业但实际上我看很多人都是五年往上我见过最长的时间是有九年才毕业的嗯

我之前也以为我四年就能顺利毕业然后直到我就是跟我们这个同届的 coho 同事见面第一天我们 staff 来了他说我们这个 program 确实是四年的 program 但是我们以往的这个毕业的时间呢大概是 5.2 年就平均毕业时间是 5.2 年大概是这样

然后个人制可能更长啊个人制的有些我觉得我听到的情况可能我六年的七年的可能都有就是我觉得还是挺夸张的啊呃这是一个然后第二点就是关于这个毕业时间可能是到另外一天就是关于你的 funding 的问题你的钱的问题嗯

美国当然也有些类似的问题像美国可能你读了 7 年你可能方黎只给你 4 年的你也得自己想办法同样的情况在德国也有出现比如说 CCC 他给你 4 年对不对 4 年之后万一还没有毕业怎么办或者说你拿这边的奖学金无论是 DAAD 还是第三方奖学金可能 DAAD 他给到三年到四年然后像第三方奖学金他可能会给一年两年然后你要继续再想升其他奖学金

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其实也需要去思考我现在也不知道我怎么办我到那一步我再说吧因为我拿的方式是三年但我觉得我也要考虑接下来如果三年之后我还没有毕业肯定没有毕业你要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问题都要去思考首先就是德国这边还是没有学费无非就是思考一下你的生活上的开销然后在这边生活上开销我觉得跟在国内的一线程式差不多对我觉得这个是很多如果要考虑在德国需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嗯

除了开销之外我记得吉利安跟泽元之前也有讲过就在这边居住体验包括生活体验感觉国内一线城市你花那么多钱你确实是得到的是一线城市的体验在德国可能是二线在美国呢你们住那种什么木头房子有什么酗酒的老哥有什么吸毒的老哥

可能叫三线或者四线了确实是这样的美国你得特别特别有钱或者说你家里有矿你才能住得特别好房子都是你的对啊像我们这种就取取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然后因为德国现在俄乌战争之后暖气费也高嘛我之前一个人住的时候不敢开暖气怕第二年看到暖气费我都直接晕过去了德国的博士毕业咱们这个学科要求就是完

完成毕业论文是吗对基本上毕业论文写完然后好像是要出版吧你把它出版出去你才可以但我听到还有另外一个选项就是说你得有三篇出版 paper 现在这个东西好像选的人不多大家基本上还是在专心写自己的专注然后把它通过打遍然后把它出版出来明白嗯

我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为什么博士那么长时间还没毕业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么讲对不对就是我个人判断也许不是这样我个人判断我感觉是因为他的学术训练对博士的学术训练没有像美国的那么强的托底因为美国经过的博士资格考经过前两年的这个 baby sitting 硕士训练之后他

他确保你你的水平是能在线的就是你确实是一个能被称为 PhD Candidate 然后你可以去做你的充分做你的研究你的这个领域就完全熟悉了但我感觉在德国他没有经过这个环节没经过考核这个环节他招的学生之后学生的能力水平还有这个他对这个领域的需要更多时间自己去摸索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嗯

对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你博士论文如果要发表的话你得去找出版社然后出版社他对你的这个论文有怎样的安排他想不想出版把你放在哪边出版这个其实也很重要特别是对我们一些做这种科技史的像莱比锡大学他是有一个刚毕业 24 年毕业的一个人他就是做的

中国民国时期的一些工程师嘛就用了很多数位人文的东西然后后面跟 Brio 谈然后最后跟 Brio 就把他的那个出版给谈下来了然后他那个书就发表了感觉还挺顺利的但是他也有在一门公共课上面就讲怎么做学术嘛学术方法问这门课上面就跟我们说啊你要发表论文啊或者说你要改你的博论的时候你一定要跟出版社谈好然后

如果谈不好的话教授会给你去做辩解但是你得保证你的论文确实值得教授花这个时间和精力这个就又跟学术的社交啊或者说是这种学术的礼仪啊学术的规范呢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说你博士生你很多时候你要平衡知识

导师出版社这三个鸡蛋你得在上面一定要跳好舞如果跳不好舞的话对其实我觉得之前 Francis 讲的那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在美国的这个体验其实有很多人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能毕业

包括说因为现在这几年可能卡方定卡的比较死像以前那种有些比较有钱的学校他们就是你愿意读多少年他都可以允许你读那样的情况基本上我们人文学科十年以上的是大有人在

所以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于大多数第一次写博士论文的人来讲写博士论文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非常的难然后很多人在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就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保持一种进度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最大的卡点

我觉得这点我们以后可以再来聊一聊就是写博士论文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其实有的时候大家可能想起来会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难的好像你这个研究做了你就把它写出来就完了关键就是这一步真的很难太难了这个

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一块会卡住很多人其实你真正的习惯了之后或者说你在一个巨大的压力下可能你就是一年一年半最多两年可能你就真的就写完了但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你可能就是 forever 就是一直写都写不完

对对之前有学姐就讲过说最后写博论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心魔的问题就是你不克服掉你对他的那种恐惧你就是一直迟迟无法下笔或者说你可能下笔了但是你就是觉得自己迈不过这座大山是这是另一个课题了对对对然后我刚才听两位嘉宾讲了之后我就感觉尤其刚才 Francis 讲那个就是说这个结构只是美国跟英国的一个

有点结合的感觉对结合感觉然后我听上去感觉是德国这边的就是没有怎么就系统的给你一个学术训练然后呢从美国那边借鉴过来的呢是最后还是要很久才能毕业我怎么感觉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结合呢

就取其糟或去其精华了所以博士生有的时候真的得去硕士生的课因为硕士生他确实有教方法论当然这个方法论对你的研究有没有用这个就另说了但还是去一下吧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说我现在算第一年吧但我感觉我一个很大的体会就是

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无论是老师还是课程还是学校的行政部门还是其他学校的老师我觉得你都要把自己放在最首位然后你知道哪些能为你所有哪些对你来说不重要因为我之前我也很困惑像我在这个学校是一个社科为主的学校和项目那我做历史的我不知道该怎么

但最终我发现还是有一些老师你值得去接触但也适合的方法你也值得去借鉴用不用是你自己的事情就是我觉得还是还很强调这个自主性吧不论是个人制还是结构制岗位制另说了岗位制是给人家打工的方式我觉得结构制和个人制都需要你有很强的自主性去推进你自己的事情嗯 是的

然后那你们跟导师的相处下来感觉体验怎么样

你论文的第一导师叫大爹论文的第二导师叫小爹一定要平衡好你跟你大爹跟小爹的关系像我自己的话是我的大爹 TB 他实际上是有点不管事的嘛可能他自己的教授其实也不怎么管事然后他就觉得那我自己做我自己的研究啊然后学生能教就教不能教的话那对吧儿生自由儿生福你死活跟我有什么关系吗你学不会那是你的事情吧

然后他其实讲的话实际上现在已经非常的收敛了甚至有点到小心谨慎的地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牛津的时候被别人摆过一道他自己教过的学生就两个人都在牛津当教授们结果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

然后最后是汉堡大学看他都快要退休了都过来了反正就汉堡大学当时也有一个空位就把他招了所以他 2018 年就到我们那边去了我应该是他最后一个毕业的硕士生然后他退休了之后虽然也是荣誉教授但是去汉堡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就他自己有更多的决定权了然后二导师的话是莱比奇这边的是一个做民间宗教的一个老师特别特别的好

然后他确实是教课的然后毕竟是欧大年的学生他是非常的知道怎么去教你比方说阅读宗教的这个文献文本然后怎么去做翻译然后怎么逐字逐句的去抠比方说宗教里面的一些意涵这些东西他确实是一步一步的教我的所以我就说结论的话就是我的小爹比我的大爹要厉害的多

但是呢小杰跟大杰处的学校其实也是有点竞争关系在里面特别是汉堡大学我们之前不是有一个会吗就是汉堡柏林自由大学然后还有莱比锡大学大家一起就是把一些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招在一起这个 Francis 之前也有去过吗好像今年就去过

对他们最后发现汉堡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汉堡的其他的教授都在做学术的投机然后再加上他教授之间四个教授四个学派然后互相看不惯 A 教授开会就不能有 B 教授 B 教授开会就不能有 C 教授那 ABCD 那完全就四个老板了那你们能有什么合作呢那钱全部都打水漂了我感觉很多时候所以说你这种内斗啊或者什么啊

你真的是夹在中间很难做人然后我后来顺来比例在那边就老老实实的学东西了导师确实是教东西的然后中间没有矛盾你就感觉就舒服多了不是这个我觉得简直是听出来离开了学术圈讲话就是不一样对对听起来有很多的瓜我们这里要声明一下以上内容纯属虚构我做梦做出来的我们来听听这个学术圈内的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虽然你没有点名字但你说每个人我都认识上次都还见过这个听起来真的小圈子里面太明显了吧是都知道是谁对你只要把老师做哪个方向哪个学校你都知道是哪个老师嗯 OK 但我感觉我到现在还

我觉得更多是大家可能私下里会讲这些但是我跟老师一对一的相处的时候不会涉及到这些所以这方面我感觉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对然后我觉得我跟我的导师相处总体来讲我觉得德国的导师总体来讲都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放养的状态当然有些老师他可能愿意多上一些那些额外的因为我发现德国这边老师他教职很少所以第一个德国的教职非常少

像一般来说一个学校可能汉学相关的教授有这个职位的可能也就两个三个人那柏林自由有六个人其实已经算非常多的其他的很多就是叫什么 senior lecturer 之类的教授本人又负担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比如说像我知道的有的老师一个学期要上四门课甚至有的要六门课非常夸张所以他一方面教学任务很重然后自己又有研究

然后博士生可能带有的有好几个甚至有 10 个这样的其实他们这任务非常重所以他分给到每个博士生的时间确实是有限的我觉得对我来说我觉得可以我觉得我还是我还挺喜欢让我自己去探索因为我的导师跟我方向其实并不是很合这也是结构自己的问题他是分配一个导师给你那我的导师我在我到现在 office hours 我只见过他两次虽然到现在已经

半年多时间我见过他两次然后在其他场合见过也见过两次就这样导师也给我很充分的自由让我自己去探索然后但是我有需求的时候比如说我最近他申请访问他也给我写推荐信他都能够做到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对导师其实也不会有太大的期望因为他也期望你博士生你是一个自己的你对这个领域已经有所了解了

而且你对你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我觉得他们是这么一个态度来跟博士生相处包括刚刚咱们也有讲到我觉得德国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的人情社会这点我觉得跟中国可能不上上下然后有一些私人之间的这些东西不为外人知道的这些事情我觉得也蛮多的

我听上去感觉其实跟北美也还蛮像的就我觉得北美虽然就是说你有两年好像这个 baby sitting 就是说它课程的设置可能更系统一点但是我觉得导师的话也是还蛮分人的

大部分的导师就我听上去其实也是挺放养的那种感觉当然肯定还是有个别导师就是非常认真负责就相当于手把手教你的那种但感觉上差不多好像都蛮放养的其实我觉得博士阶段的导师尤其是做了一定的年限之后就是可能年轻导师他的风格会不太一样但是变成了老油条之后基本上大家呈现出的风格都非常相似是是

好那我觉得接下来我们可以聊一聊这个德国的汉学因为我们听友里面应该也是有蛮多的朋友是想在做这个中国研究的我们说无论是欧洲所用的这个词汇 Synology 还是美国或者是国际上很多其他的地区会用的 China StudiesChinese Studies

当然这些术语都是有它们相应的源流啊本质上它其实是有一些区别的吸收起来但是我们今天不去聊这个问题啊因为在当今的学术圈其实我们现在感觉到基本上这些词汇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大家只是在说自己具体的研究而已那么我们统称为无论是汉学还是中国研究这样子

那么我想要问一下就是说在德国大学里面关于这个学科设置的问题因为我们讲到这个中国研究它其实是在美国的话它主要还是属于一个区域研究但是这个区域研究的话呢它又比较奇怪作为这个学科设置一般来讲在美国它会有一个比如说亚洲研究系啊或者是东亚研究系这样子

那么在这个里面呢他所做的一般来讲是更会偏文学或者是语言这一块而如果涉及到中国的社会学呀政治学呀人类学呀什么的他可能就会分属在相应的这个学科之下所以他其实是被打散的

因为我们知道说汉学这个东西它最初也是欧洲在这个 early modern 这个时期它其实是对于站在西方人的这个角度对于中国的一个研究观察等等它最初还是以一种像历史哲学文学等等这种传统中国的内容为研究对象所以我就比较好奇说在德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如果说是去研究汉学它是分属不同的院系还是说就是有一个区域研究给它集中起来我

我先说吧因为汉堡大学的这个历史稍微来说有久一点汉堡大学它之前我们是没有这个系的它不叫亚非学院它叫殖民地学院怎么回事呢就是汉堡就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国它建立之后嘛它不说要仰光下的土地吗搞到了青岛搞到了非洲一些地方但是你要在那边你要殖民呢你要管那边啊你要想办法把当地的教育什么的

搞起来以方便统治啊所以怎么办呢很多的商人包括很多的这个教育学家包括当时的很多的贵族他们在欧洲这边当不了贵族了吗但是没有关系啊非洲的国王把你当贵族啊你承认他他就承认你嘛因此大大的有嘛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个殖民地学院它里面有比方说亚洲研究然后非洲研究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然后

二战之后的话是因为整个的他的这个东西被打乱了嘛包括在就是尼玛谢尔计划然后非纳粹化去纳粹化这些东西他才慢慢的变成了这个亚非学院现在的亚非学院他也是就是慢慢拆出来的然后所有跟中国或者所有跟东亚研究相关的无论是东亚的艺术东亚的这个历史东亚的这个哲学都被塞到了这个系里面

只要跟中国相关的他都可以管像之前的话他只是一个很小的部门叫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文化就是他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一个系但现在的话因为这个亚洲研究的人多了嘛其实汉堡大学他汉学系其实还不是个选区

显学是日本学跟韩国学那日本学就我们要真正上课的话我们一个教室可能就七八个人一个 Seminar 然后对面教室呢四五十个人 Seminar 然后他们就经常来我们教室搬凳子嘛然后有的时候教授还亲自过来吧那我们就说台语困台语困

然后给他们搬凳子然后搬到最后我们教授直接就说你看这叫险局再看看我们这叫什么呀就感觉完全就比不了然后韩语嘛因为也不错或者韩国的文化最近几年确实很有影响力所以有很多的人他会去学相对的这些东西他就从韩国的流行文化慢慢的过渡到他之前的这个古文

或者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日本也是一样的就是说它首先有一个流行文化包括日漫啊音乐啊电影啊这些东西啊然后慢慢慢慢的然后柏林自由大学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二战之后拆出来的嘛就原来它只有红宝大学就后面的话柏林自由大学它好像是那个叫什么就美战区跟苏战区嘛苏战区的话保留了红宝大学

然后美战区的话就是自由大学这一点可能得请 Francis 来具体讲一下怎么回事你刚才讲的其实都很详细我觉得确实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

我在这边感受一个点就是首先我是申请前因为我申请主要是美国跟德国的我当时也很疑问我申请美国的有称历史系和东亚系但是美国的东亚系一般是叫什么文化文学相关的然后这边我感觉德国可能更多的是做当代中国或者当代东亚这样的比如说像我们学校就是明显的就是偏当做当代的多

老师里面也大量的都是做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产业政策等等这些做历史的是非常少的就无论是汉学系还是日本研究韩国研究大概都是这么一个情况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一定是美国跟德国的一个差异我觉得更也许是因为你看一下英国也有很多中国研究它有分当代中国研究还有分这个什么中国什么之类的但是肯定在整个欧洲来看我觉得做当代还是更强势的一个情况吧

甚至包括像我受成的学校亚非学院 SOAS 它也是这样现在 SOAS 前几年没有了汉学这个 program 没有了 Synology MA 这个 program 它现在都统一到这个叫什么 China Study 这里也是说当然的读取多我觉得大区这感觉是这样的然后第二点就是说学科的分布的话我觉得还是有一些这种欧洲中心主义这种倾向

举个例子像东亚系跟任何跟韩国日本中国相关的你都可以放东亚系的课都可以去上但历史系里面就不太有这种相关的课历史系的课我的感觉是他默认是欧洲地区的东西他放在历史系的普遍来讲

举个例子我觉得可能中国自身的历史学界可能也可以做个对比中国我们可以说文学文学可能我们分中国文学和什么外国文学然后历史系又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世界史也就是没有中国的中国以外的历史叫世界史我觉得这个情况在欧洲也有一些

但像在我们学校有一些创新的项目就是最近也做比较好的像 Global History 这个 program 呢它也是有跟其他学校合作然后它是英语授课的然后在这门课上你也能上到这个欧洲以外的地方因为它上了一个所谓 Global History 吧

但是我感觉还是有印记在这里还是以欧洲作为一个主体欧洲是一个自我然后欧洲以外的地方是他者还是有自我他者的区分这是一个点然后第二个点就是说我看到德国其实也有蛮多学校现在在尝试一些主要是英文授课为主的项目他想突破这些东西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突破过去只有欧洲人关心的问题

那我申请的当时另外一个学校大家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海德堡的有一个项目叫亚斯贝尔斯中心它有个项目叫跨文化研究然后也有很多优秀的学者都是从这个博士项目毕业的他们其实也是有做这个媒体的有做政治的也有做这个思想史有做历史还有这个

知识史概念史等等方面的其实是有这些尝试的我觉得总体来看我觉得他们有这个意识我要去知名化去这个东西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还是有一些更重视欧洲人自己关心的问题比如说他会关心身份政治关心后知名关心性别等等一些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在北美同样也同样出现了也很关心这些东西北美更加难能找到做思想史的人我觉得这是个大的趋势了

然后我再补充一点莱比锡大学的话汉堡那边是就有点难平了我就说莱比锡大学吧他这边也有一个新的系叫 global study 就是你的汉学系的硕士生你就可以去旁听然后他最后要教你的是什么呢就是全球的历史啊它是联系在一块的

你不能说你只回答这是一个针对中国的问题而是说这个问题呢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比方说在中国是这样的在英国是这样的在德国是这样的然后到最后的话你要把它统合一下这个学科设置的问题啊其实它可以反映出很多它可以反映出整个学术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说一些学术潮流的变化等等

但是我想对于我们普通留学生个人来讲一个非常现实的一个考量就是当他想要去申请的时候他应该去看哪个系那我觉得刚刚听下来的话如果是想无论是想申请德国还是美国可能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相关专业去多多搜索因为他不见得会在哪一个系里面出现你的这个相关的项目

那说到这个留学生个体啊就是我们去看假设一个留学生现在想要去做这个中国研究然后比如说考虑去申请到德国读书或者读博那么这里面可能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啊就是他选择这样的一个国家其实他也选择了这个国家这个领域的一系列的附带的产品那可能他会考量首先德国他在整个的

汉学界或中国研究的这样的一个领域里面他是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在欧洲包括英国在内整个欧洲他是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以及更广泛的因为可能涉及到这个学生他未来毕业之后他想要去找教职他可能不见得会留在欧洲他可能会考虑去美国或者是回到中国那这个时候他会涉及到一个国际交流的问题包括说未来的这个学术会议啊出版啊等等都涉及到那他

他可能也会考虑到说这个整个的学术风格上会不会有相应的一些差异行我先讲我这边吧因为我自己是宗教人类学的就是 anthropological religious 这个的话实际上德国他做的中规中矩可能一些德国的学者能去做一些天野调查或者什么但是首先他是用哪门语言写的

像如果说你想提高你影响力的话你还是得用英语写就比方说我认识一个人他做的是在缅北的这个瑶族的一个研究嘛他叫 Joseph Estves 就是个西班牙人但是他因为他是用英语发表的嘛所以说他这个作品被很多人看到了然后在这个瑶族的学术圈里面也很有名

当然他挂靠的是德国学校啊就德国明斯特大学的这个博士论文然后好像还甚至不是汉学系的所以他中文的有些东西的话实际上是有点小问题的但是他后面就博士论文二版的时候他把这些东西改了嘛因为大家都多多少少提了一些意见但是同样的因为我的论文是德语写的只有他会看如果我的论文用英语写然后发表的话可能

我的受注面会更广这是宗教系但是德国也有它强的地方比方说德国的思想史 intellectual history 就是 Francis 做的这个东西这德国它是就是相当于是开端的嘛一开始也是因为它的整个理论架构是德语写的所以说没什么人看但一翻译成英语之后哇这个东西就特别火了嘛然后很多这种欧美学圈的人就开始研究这个东西

然后当然了你如果会德语的话这肯定是个加分项但你如果不会只看英语的一本实际上也能做很多的东西但具体的也得问 Francis 因为这个东西的话是他的专业我感觉其实总体来说的话德国应该算是现在除了英语世界因为不只是英美英美澳香港应该也算英语世界还有荷兰等等地方我觉得除英语世界我觉得是相对比较开放的一个学术领域

这些教授他都会讲英语而且他们也有大量的用英语写成的著作当然汉学系更是不止跟英语世界对话同样跟很多中文学界对话两岸三地的其实都有很多的交流像我认识的很多老师包括这些导师包括我们学校这边老师他们也大量的每年都频繁的会去到台湾或者去到中国大陆这边去做田野或者去做访问

本质上他们跟其他的英美的教授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在一个圈子领域内不会说自己单独玩自己的然后第二个就是说他们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在其他领域可能比较受他们当下的德国社会关心问题比如我昨天提到的身份政治性别意识等等这些东西的影响但我感觉至少在汉学院这个圈子里面还是对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兴趣吧

我觉得他们更多的还是会做一些比如说像思想史他还是用也有老是用一些传统的路径在做或者德国人现在很多在讲什么全球史全球史的东西其实也不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但在中国来看现在是比较新的他们有些这些方法论上或者说视角上的一个更新

所以总的来讲我觉得他不像北美那么的敢潮流或者说比较新潮的这些方面但是他的学术基底还有这个他跟英语和中文之间对话的这个能力和这个意识我觉得都还是比较强的其实我觉得人文学科的研究你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相对比较孤独的因为就是单打独斗嘛然后自己做自己的一个小领域小课题这样子

我们之前在那个 Midwest 就没有这样子的福利去哪里都好难可能就是像比如说在美国的话确实这个圈子很大然后但是也分地方你看你在什么地方有一些地区它就是好像你那个交流会很频繁但是有些地区就真的很荒凉我觉得可能有个原因是因为德国的这个国土面积相对比较小所以你去哪比较方便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就是那个

学生注册我们加注册费是有那个费用费用里面其实有一部分就是公共交通的费用就是在德国你有那个学习票我们叫学习票你可以当然不是免费了你已经付过学习票的钱公交车地铁轻轨大巴还有这个慢速乘机慢速火车其实都可以做所以使得大家这种平凡的走动是比较容易哇这个真的是太好了就是你在美国我的天哪又没有火车坐飞机又那么贵开车又要这么长的时间就简直我觉得

德国或者欧洲的它本来就是一个小圈子它国土面积也小你算面积它实际上也就你坐飞机大概两三个小时每边都可以去了所以说比方说就算它把它的会议设到塔林或者把它设到另外一端设到比方说爱尔兰或者是伦敦你飞过去也就两三个小时

然后你还有其他的一种交通的方式啊再包括他这个圈子实际上本来就不大嘛所以说他一个会能叫来很多地方的人比方说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等等等等然后再就是我们之间的这个交换他实际上有很多的这种项目比方说 Erasmus 啊或者是什么其他的这种项目其实也很多的

包括校际之间的交换就我觉得在汉堡这边啊学不到东西那去莱比锡呢然后跟教授说了一下教授说哦对我有个学生在那边你觉得我教不好他来教吗多大点事嘛然后就拿着他的推荐信当然里面也有说就散幕先生的这个虽然说很努力啊但是他永远不缺乏批评教授的勇气特别是对我反括号

所以有的时候也看得出来他有点小性格但是这个无所谓所以欧洲这边我觉得因为他的圈子比较小面积比较小所以找出路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你比方说在莱比锡或者你在柏林他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资源或者什么的话你可以申请去别的地方包括你要看不同的档案馆的话德威就这么大你可以到处去看

这个也是非常不错的然后再还要一点我觉得欧洲它整个的这个档案系统做的还是特别好的然后又离得近吧所以都可以看这是个做学术的加分项所以也没我说的那么不堪了还是看个人想不想做像 Francis 他想做的话他能一直去找到他的这个加分项嘛然后我的话我是觉得差不多了差不多得了溜了

因为我们前面就聊了比较多就是学术的一些情况如果想去欧洲读书的小伙伴应该也会很关心就是那边的生活以及就业的一个情况那你们就是刚刚到德国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有什么是你们最不适应的嗯

我为什么长得这么老呢因为我来德国 12 年了我读了 12 年的书我 2013 年就过来了然后刚过来的话首先是语言然后气候然后再吃的这些东西那种白人饭我觉得真的叫生命体质维持餐

当时就有点那种努力加饭餐的感觉真的古诗诗就是我在国内读不懂的在这边看到他那种硬硬的面包然后冬天四五点就黑掉的天我就瞄懂了然后就拿老干妈搬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德国菜然后在这边因为天气也不好嘛你会特别喜欢吃甜食所以我刚来的时候我一下子胖了好像 20 多公斤一年

公斤对公斤从原来的就是一个还行的这样的一个小伙变成了大胖子然后当时才十五六岁然后别人说你都长得像三十五六岁的那种包工头后面就要慢慢的去

适应啊就你在国内所受的教育跟在这边所受的教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方说你在国内你能说爱国但你在这边说爱国的话那兄弟你在搞纳粹搞纳粹违反基本法所以说文化上面有很多的东西它是你需要自己去弥合的你需要自己去搞懂然后再就是你从高中到了大学之后从小立方突然来到大城市从东德突然来到西德

你租房子多难租了解一下然后各种各样的这种骗局啊然后这种生活的这种不适应啊怎么去找社团啊怎么去平衡生活跟学习之间的这个关系啊这些东西可能是你刚来的时候你要去适应的可能

你得适应半年到一年左右即使是我这样我也适应了差不多半年因为你要不停的去搬家找房子各种水电网这种东西然后还有社友这一些实际上这就是留学生共同的痛就是合租的时候社友的一些奇葩事

然后跟什么水电网的那些供应商斗智斗勇然后跟房东斗智斗勇跟这个外国人管理局斗智斗勇他不批你的这个签证怎么办他给你签证这个时间搞太少了怎么办签证快过期了又想回国怎么办就各种各样的这种问题那 Francis 呢我觉得对于我来讲可能我觉得要判断你对一个国外的生活感觉

适不适应我觉得可能需要一个对比我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了但我这么讲吧举个例子像我是之前在生活在伦敦吧然后后来回国了两年然后再来柏林所以我有了这样对比之后我感觉柏林对于我来说天气上其实并没有困扰我因为英国天气也好不到哪里去对不对就吃和天气这两件事情可能是很多人最大的困扰但对我来讲反而是最小的困扰因为有对比对然后我觉得我自己做饭挺好吃的然后

然后变成花样做什么都能做然后我觉得这对我不是问题我反而觉得来到德国之后我吃饭比在国内吃饭要更健康要更让我觉得舒服一些这是一个然后天气我第一次来德国其实是我硕士毕业我那一年来然后刚好 11 月份变天最冷的时候

那我说这个柏林这个诡异方怎么这么大个大都市市中心竟然没什么灯就柏林是个晚上特别灯特别暗的一个城市我觉得我去过欧洲好几个城市就没有没有这样的什么罗马巴黎伦敦就没有像柏林这种大城市晚上还这么暗的这点可能是我觉得让我觉得比较无语的地方然后为什么说是对比呢因为我说这个时候呢就有很多之前也在欧洲生活过的在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生活过的朋友呃

我跟他们聊天他们也有时候类似感受说相比之下柏林好像对他们来讲没有那么的就没有那么的好吧但是我有一些朋友他是可能之前本科什么的都是在国内读的特别是他经历过职场的摔打之后他来柏林他就哇这柏林简直是太舒服了非常 chill 没有人 judge 你大家都很轻松大家都很 nice 什么之类的人也没那么多也没那么拥挤没那么超脏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一个很 personal 很基于自己来之前的一个个人经历和感受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我感觉德国尤其柏林感觉他们对这个规则的重视是非常的有点严肃比如说他人行道旁边其实是有一些红砖铺的其实自行车道然后你走路的时候又可能一下不注意你走到自行车道上去了然后德国人我碰到过两次就是骑车人会很愤怒就会骂你然后说你应该讲规矩什么之类的刚开始我就哇我说你有必要这么严肃这么的凶吗

但是当我自己买自行车然后每天上下车的时候我发现确实得买一买因为因为你骑车的时候你快速骑过去的时候突然有人跳过来你非常紧张的是非常你高度紧张的对然后我觉得还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讲规矩讲规则的一个社会我觉得还是挺好因为你能预计到风险预计到这个边界我觉得就对我来说还是挺舒服的一件事情嗯

那我们在这边再补几个柏林的笑话吧首先第一个在柏林的话骑自行车是比较爽的为什么呢柏林自行车道很多这是真的然后在柏林的话没有路灯也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柏林有很多的迪厅灯都在那个迪厅里面了大街上面没有对吧这也很正常但在柏林开车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就如果你有车的话我开着我的小破车去柏林就它街道特别的窄

然后旁边又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所以你开车特别是你搬家或者什么你有驾照的话可能你会觉得这确实是地狱难度然后柏林的话就很多人他开车嘛但他不一定有德国的驾照不懂德国的教规所以你就会看到土耳其老哥开着保时捷或者宝马什么的各种蛇行走位

还有这种操作动画你还逆行你真的厉害然后他的车撞了整个街他可能就是会堵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也是常态再包括现在的话就欧洲他有很多的这种就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他直接柏林的绕城公寿上面对吧往地上一坐手上是这种素干的水泥往地上一贴你不可以走了不要开车我们要保护环境然后呢

你在那边堵个一两个小时然后警察要摁拉他们还拉不起来像荷兰的警察直接硬扯但德国的话他对于公权力的这个约束也是挺多的嘛所以说你要遇到这种事情你可能只能去笑着泡一杯茶然后说整挺好整挺好就没办法了对

你对很多事情是不会有很多的决定权的嘛再包括对啊人家说要上街啊要罢工啊要怎么这种东西啊德国的这种生活实际上他有的时候会穿插这样的一些东西就他们在所谓的秩序感里面当然了当秩序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方说他们列车员觉得我们

对确实是钱不够多老总赚这么多钱我们凭什么一个小时就 10 欧的这个最低工资不行我们要 12 欧然后就上级当然他这个东西他有的时候他提前通知你的话其实就还好那你可能可以提前做安排比方说我去看 Francis 嘛我住在柏林的西边他住在柏林的东边嘛那我就骑车或者我是坐公交啊或者什么这些东西能续上其实就还好

怕就怕在现在有的时候人家冷不丁的就第二天告诉你机场停运了然后你第二天要去比方说美国开会或者去英国开会那你怎么办这一点我觉得是欧洲日常因为经常是地铁罢工然后公交系统有问题我觉得这在欧洲太正常了

包括这些伦敦也是伦敦那一旦停了更加夸张了然后柏林这边还选择比较多有 S 班 U 班就有好几种交通工具了但是它也会有这种问题我之前听人家说这个欧洲假期多现在再听上这个罢工也多感觉好像一年都没有几天上班的时间了德国人其实还好德国人就不想上班就百难请兵假确实是有的但是你兵假请多了也会被老板约谈

像法国啊什么的呀他们的假期啊包括他们不上班的天数跟德国来比的话还是比较多的德国相对来说这点已经比较好了最起码他罢工之前讲江湖道义的话还是会通知你的就让你好提前做其他的安排

刚刚我们是一连串的吐槽啊但是说到好的方面呢我知道散幕和 Francis 都是音乐和艺术的爱好者文化生活这块我听说德国包括整个欧洲都是很丰富的不知道能不能分享一下你们的这个日常的文化生活以及包括说德国生活里面还有什么吸引你们的地方

好我先来吧因为来的比较久了首先我高中的时候是管乐团的嘛就是你在高中的话就你不想上某些课啊或者什么然后你确实是可以以管乐训练把这个课给旷掉了然后他也不算旷课然后大学了之后因为去了汉堡大城市嘛他你跟人合租你在吹号的话可能邻居会敲门或者警察会敲门嘛

所以就去了合唱团然后在后面的话就是被朋友拉着去演戏这是我的戏剧证这个是汉堡的一家剧院的这个是临时演员的这样的一个戏剧卡

然后下个月我就得去汉堡把那个白金记就 Moby Dick 这个再演一下我是演里面的一些就是被卖去美国当租债的这个水手们最底层的然后在那边什么修修补补啊什么的然后做饭的大概这些东西对我也有相同感受肯定在欧洲这边你的文化生活永远是各种各样的你不管什么品位的什么类型的你都能找到嗯

像我自己的话我自己是古典乐迷然后也闹得太深我在柏林简直就是老鼠掉进了米缸里面然后你有这个学生票你可以买学生票那我前两周就是花了 13 欧 15 欧买柏林爱乐的马勒第九第九教校我觉得这个东西你在国内可能 1000 人民币起步吧得要我觉得

我觉得在这边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然后美术馆也有柏林美术馆更多了美术馆博物馆特别多而且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可能就柏林比较特别吧就大家对柏林的印象就是包括我自己对柏林印象也是那种比较后现代比较二战之后被炸了西班牙然后重建了很多东西然后大家的就是年轻人都有点有点无政府主义有点基布赛的感觉然后就是那种非常夸张的穿着就是这是我对柏林这个城市的一个印象

但我在这个地方其实不只有这一面因为有很古典的那一面然后也有很后现代的比如说一些展览就不同品味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舒服的一个氛围和社区我觉得都很适合喜欢音乐的喜欢这个大自然的这边大自然很多无论是城区里面还是我现在住在这个德大大学园区

就是西南郊这一片自然环境都特别好这列你那边比如说现在在波士顿当然你这段时间因为孩子很小啊可能不太有这个机会但是在波士顿如果说看一个比较好的古典音乐会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价格哇我之前有去看过但是那个是我刚到波士顿的时候了我现在都有点想不起来价钱但是一百多接近两百美金吧嗯

大概这样子差不多对然后我也有特别古典乐迷的朋友就是他之前是在法国留学然后后来他也有去马普索然后他就跟我说他说在美国听就是古典乐已经很好了就比在国内就是机会多很多有很多很好的然后他说但是价钱上跟欧洲是没得比的就是欧洲的那个价格就是就是美好的就跟大家随便比方说去吃个雪糕看个电影对看

就这种感觉就是说去就去就不会想的那个钱的那个事情因为价格真的就特别美好羡慕太羡慕了我现在在伦敦的时候甚至很多票都是五磅五磅挺什么烈天光子挺什么伦敦爱乐什么之类的是专门给学生的福利我觉得这点真的特别好

再还有有的时候他能去捡漏比方说就德国他很多人他包括中产或者中产以上他会去买票但有的时候他会因为他病掉了或者什么他这个去不了票可能会提前一两天退这个时候你去捡漏十几块钱也能搞到这种 VIP 座的这种然后去听包括你进了 VIP 座你跟隔壁的人聊不聊对啊

你跟隔壁的人一聊对吧这可能是比生意可能是个感情这就又回到这个博士生脱单户的什么这个东西就它实际上你跟人会有很多的这样的连接而很多时候它是会以一个比较低廉的这个价格或者低廉的代价来实现的这个就是欧洲大家对吧距离比较近嘛

我说的是地理距离比较近可以做的这样的一种操作当然啊听起来特别功利主义啊很多时候想把事情做成嘛就得背点妈咪这个说不定在这个 VIP 区跟旁边一个大佬一聊然后就获得了一份工作 offer 对可能真的会说

说到工作啊因为咱们留学生肯定是非常关心这个毕业之后不一定是博士毕业因为博士毕业之后我们可能会进学术圈但是如果是本科或者是硕士毕业之后那我想散步这块应该是比较有经验一些的如果想要在德国或者是欧洲找工作这个难度怎么样以及未来如果想要在德国留下来这个可能性大不大嗯

我这边能说的就是作为一个文科生真的是很难找工作我大概是就去年十月份毕业嘛十月二十九号我交的论文然后交完论文之后就开始慢慢的去看实习一开始还没有看工作嘛因为我知道现在工作不好找再加上就当时是中国跟欧洲啊中国跟美国啊有些贸易上面的这个模拟

包括整体的他对中国现在德国媒体他报道的是中国人可能都是间谍或者什么的别人更不敢用你了就算你拿着是一个德国高校的文凭你来这边很久了你之前如果不去维护你这种关系比方说我之前在拍卖行实际过或者什么理论上来说是加分项但是别人也就给你一个不咸不淡的一个引路

然后之后就没了所以是投了很多很多份简历确实找不到工作这个是一个常态特别是你是文科生现在就算你是理科生比方说你学工科的除非你学什么 AI 汽车这些东西这种特别特别热门的当代的风口上的职业你现在都不好找工作你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惧性当然这个一定心态要放好很多时候不一定成

但是你可以通过这种剧性来发现自己到底有哪些地方做的确实不太好然后至于留在欧洲的话很多时候是你要考虑入籍是一个比方说你像我这样待的比较久的话可以去参加入籍考试你在这边的经历实际上是一个入场券就是你可以去尝试了解别人你可以跟人聊得很深但是你聊不了是你的事情我觉得是这么一回事

然后再还要如果是作为人文学科学生的话你学了这么多的理论不被社会毒打一下你真以为自己行了吗要被毒打了之后依然觉得韩国很行但你确实很行如果被毒打了就觉得找不到工作啊各种不行啊或者什么呀那可能你还得再历练一下最起码心态要放平

嗯我感觉因为我自己硕士毕业的嘛我当时其实就没有想到在英国然后想回国本来我的计划是毕业之后申请申请之后接着上学结果自己因为贪玩也没好好申请也就中间工作两年我自己在国内是工作过然后也有很多朋友包括当时的同一届的同学也有留在英国或者说去别的地方嗯

我所感觉他们大家各自都有各自的方法有自费读博留在英国的但也有这个每天就是去餐厅打工然后吃的很简单日子过得很辛苦然后这也勉强留下来也有但也有说我感觉我的一个名校毕业我回国找工作会很容易结果碰了一鼻子的灰被别人问你这个是什么学校那你把学习生人家是 top10 的学校你说这是什么学校就是这种因为有面临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好

我那个感受就是大家今天还是挺就很多时候我现在甚至感觉这是一个更加看机会就是运气这东西我发现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因素在里面那我说想比如说想留在德国的话我自己也有些朋友是留在这里的比如说我本科毕业有同学硕士就来德国读

然后本科其实就要学德语就是顺其自然的在德国发展并且是在做比如说做中德之间的跨境电商做得很好两边都能跑可以回国也可以待在德国都可以选这种就比较容易了那也有其实没有做好规划没有做好选择然后明明过去来到这里博士毕业了然后也来这边找工作当我发现其实跟你在这边不来说毕业条件差不多嘛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很难你把它总结为一个怎样的一个经验但在德国至少我现在能感觉到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必须得会德语你不会德语的话你在这边找工作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我觉得其实都是一个必要条件

然后第二点我觉得是一定要很重视这个 network 尤其是 Berko 最近有个朋友他其实是麻布索的一个朋友他是博后最近因为我们这边有一个老师他因为生病然后代表课然后当时直接就请这位博后的这位朋友去带他们课了因为他是跟我们有比较多的联系虽然他不是我们学校的但是他是隔壁麻布索的但经常会跟我们有这种联系有 network 但我相信这也帮助他拿到这份工作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在德国还是挺常见的

就是在德国所谓的维生素 BB 就是 Betschium 就是它所谓的这个关系实际上也很重要讲到找工作这件事情当然是运气的因素或者说个人的差异会非常非常大但是从这个签证的角度来讲在德国是什么样的一个体验

签证的话就像我刚才说的嘛它属于就德国行政的这样的一个部分它非常非常的低效并且很多时候你要花大概两三周的时间去准备这样的一个东西你去这个 appointment 它可能就要等个两三周然后你去了之后它要制卡呀制卡成功之后你可能要一个月才能领到

所以你这种就各种各样的这种跟官僚系统打交道的事情要提前预留好充足的时间一定要保证好你沟通的这种顺利性然后一定要做存档不然的话他中间要出了什么差错的话这个你是要让他来负责的不可能说他的错你来给他买单

然后再就是他这边实际上是有些东西他可以加速比方说你在这边如果是认得了一个德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啊这些东西啊这个确实是可以帮助你入籍或者留在这边但是你如果依赖他的话你也要考虑到就是你跟他的关系能维持多久你怎么去维持这个关系然后你要怎么去做牺牲啊或者什么的

因为有的时候你如果是以它为中心的话你自己的追求怎么办你自己的生活怎么办这些东西一定要考虑好一定要做权衡那我不知道就是

毕业了之后进高校难不难尤其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北美这个学术圈遭遇了大面积的一个砍金费嘛那德国有没有类似的现象然后据你们所知就是你们的师门里面就毕业之后直接留在高校的多不多还是说大家都觉得好像机会不多然后直接就进到业界或者寻找其他机会了

因为他这个是在欧洲他没有砍掉这么多的相关的预算因为欧洲他每个国家他对文化的这个扶持力度是不同的德国法国包括英国的话他可能不会像特朗普那样砍那么多然后他自己也想保证一个所谓的政治正确嘛所以说这个东西他会给你留

稍微多一点的这个方力但是它里面的这个竞争依然特别的激烈因为欧洲就这么小职位就这么多

然后我师门里面的话就一个是做宗教史的是 TB 的学生也就是我一个同门的师姐她在就直接留任了汉堡大学当然了她很懂人情世故因为她家里自己也是公务员系统的所以她就知道怎么去跟这些东西相处人际关系的家传对然后有的时候看到我在那边说话就直接私聊是你疯了吗你要干嘛

你不会学术圈了大概就这种话并且我觉得他学术做的也不错但主要是他能维持好各种各样的关系比方说跟同门的关系跟其他学校博士生的关系跟教授的关系等等等等这些东西如果一旦运营的好的话你学术社交学术的这个礼仪包括学术的规则你利用的好的话他是能

帮你留下来的不是说学术圈就是在这边读论文写论文比这个各种各样的发表量学术圈也是人情世故对我同意就是这个人情世故我觉得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学术圈的人情世故太重要了

而且它是一个就像一个永久档案你没有办法消除就如果你是你工作不行你换一份工作对不对你换个行业你都重头再来学术界这个 peer pressurepeer review 太吓人了主要是圈子太小了对你也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转行一直在深耕这个领域你说这个领域如果给你得罪了那怎么办

对我觉得这个事情真的很棘手但是得想办法吧对然后说回来关于这个钱的问题我觉得我的感受跟散播差类似总体印象我觉得即使在全世界这个经济下行然后这个科研经费各种方面会削减了这个大趋势吧我觉得欧洲还算是比较支持这方面的

比如说就法国德国为例了我这里也列了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些新闻然后比如说五月份的时候我也说的时候那法国所谓马克龙就跟那个欧盟委员会主席弗洛莱恩就在那个巴黎首邦大学举办那个叫做 Choice Europe for Science 科学选择欧洲这个研讨会然后就欢迎外国尤其是美国的科研人员来欧洲要投资什么一亿欧元特朗普会不会说趁火打劫是吧

趁这个时候过来然后就这周发生了事情吧这周五月下旬就是德国有个叫德国研究基金会 DFG 和那个科学委员会他们搞了一个叫做卓越战略卓越计划 Excellence Strategy

然后他们这个是每年都会有这个计划然后去选我们去支持那些科研然后他们就科研里面叫什么卓越集群就是前两天的一个结果就是说有 98 个提案然后选了 70 个然后这些大概是在全德大概 43 所大学有的是独立申报的有的是几个学校一起申报的这种然后申报出来的结果呢就是说从

明年一月份开始他们连续七年给资金支持然后可以获得总计 5.39 亿欧元的资助大概这么一个情况然后这里面如果我们单看他们学科支持当然肯定还是以理工科为主了什么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然后 AI 信息技术环境等等这些还有这些交叉领域

但是社科技人文其实也不少有十个主题也是聚焦于社会议题自由主义社会不平等等等一系列的对德国社会比较关切的一些问题所以能看到他还是有不断的这些知识在里面

但也有受冲击比如说去年冬季 12 月下旬的时候其实德国柏林在柏林应该都有了解到当时柏林市议会就是预算要削减尤其削减这个科研和这个大学的经费当时就是我们收到了柏林自由大学的校长全发给所有人的消息

鼓励大家去参与这个抗议然后到时也来了很多人好像有几千人吧但最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最后这个削减有没有通过我不知道但是至少有这么一个事情那另外一个我也是最近知道的就是比如说德国这边最常见的这个资金来源 DAAD 这个是提供了大量的奖学金和这个 Travel Grant 也是德国观看机构像他们每年其实跟比如说海德法大学啊

柏林自由大学等那些学校每年会有一些固定的名额给到你去升奖学金但今年在我们这里我们过去每年可能会有一两位拿这个奖学金的但是从今年开始就没有因为他的资金其实也被砍了很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在这样大趋势里面我觉得至少法国和德国为代表这些欧洲国家吧他还是有这个实力或者有这个意识去不会像美国走那么极端吧对

对就还有一个就大家如果是真的想做博士生研究的话其实上也可以做一下什么数位人文啊或者全球议题啊这种东西啊最起码你带一点东西好拿钱啊就别人一看哦你这个是人文学科的但又带点社会议题然后又带点什么就是 AI 科技啊或者数位人文呢可能这个方面的话确实你可以就是只用一小张什么的去把这个东西带进去但是

如果有这一小张的话你可能要钱要的就心安理得一点嘛就是说你看啊人家也有的我也有对吧为什么你给他钱不给我钱都差不多的嘛你要说服的是外行他可能不太懂你做的具体是什么但是他觉得你这个可能 proposal 比较不错那可能 take the money 对吧

这可能也是学书圈的一种苦中作乐的方法因为不然的话如果没有钱就代表可能别人对你这个项目的认可度不够他不是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适合投资人的想法的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想清楚

要变成法子花样的要钱就是 marketing 很重要无论是 self marketing 还是这个你的 topic marketing 是的我不知道 Francis 你目前有没有听说比如周围的学长学姐他们现在在 job market 上面的博士毕业之后找交职的情况比如说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德国还是说去其他的地区找交职的一个情况

我觉得中心来讲其实不是很乐观举个例子吧就我们说是汉学系对不对那德国汉语系你看汉学系的不同学校的这个主业你拿到这个教职的清一色的白人白人里面绝大部分是男性就是老白男对就这么一个情况我觉得是很明显的这个特征非常明显呃

我觉得在 diversity 这个方面德国肯定是远远不如英语国家的来的那么多样然后第二个就是我遇到的一些博士毕业呢蛮多人其实后来没有找到很好的学术位置吧它可能是一个短期的一个位置比如说 postdoc 对对对或者说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去高校行政岗当然也有部分的回国了或者说进入产业界因为他可能做的方向比如说是什么数字化相关的可能

去产业界的这样的这些比较多但也有这边去比如基金会某个基金会支持你做某个研究但我感觉处境不会肯定不会我们想的那么容易其实这情况可能跟北美跟国内差不多但我觉得德国可能有更多问题就是它的 diversity 就是它较之开放在 diversity 这方面我觉得可能我感觉是不如英语世界的

可能数量本身就很少对对他就更难 diverse 这样子我可能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但是你在这里面如果你是作为女性能留下来的话那证明你确实真的真的很优秀比方说我们莱比锡大学的卡斯克教授对他确实做的特别特别的好啊挑不出毛病啊学术水平啊包括他也会教你怎么去要险呢怎么去想你的 proposal 啊什么这些东西啊

它是综合能力的一个体现所以说见到德国大学有女教授抱她大腿基本上来说是没有错的因为她真的很厉害不仅能卷过各种各样的这种白男还有这种什么隐性的骑士啊什么大概这些东西

然后他如果是又有教学热情的话还对这个世界抱有一定希望还对学术抱有一定希望的话真的跟他好好的学一下无论是你混学术圈内还是混学术圈外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个很特别的视角就是玄导师的时候那个视角我确实其实总结一句就是现在的教职市场是在哪里都很难

尤其是接下来美国的这个情况我们不知道它怎么发展啊但是如果它持续下去的话会对全球的教职都产生影响因为会有大量美国的博士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找工作对对原来可能就是大家更多的就是紧盯着北美的这个就业市场我觉得现在就是肯定不可能只看北美了对所以这个可能是影响的是多个地区的问题嗯

我前段时间就是我刚从哥丁哥回来前跟那个也是同一领域的朋友聊天我们就聊到说其实我们眼光可以放得更广阔我们毕竟还需要什么全球史吗不能只看这些发达国家如果你 OK 的话你能接受说东南亚国家非洲一大堆的教职等着你们欧美国家毕业的人

你如果喜欢去比如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你不要只看新加坡你也看下马来西亚泰国等等一些地方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可以考虑这个方面我现在也在考虑其实也是个思路对就我觉得尤其是我对吃比较比较要求有要求我觉得在欧洲吃这方面真的是很难满足我的需求

但只能自己做那我觉得像东南亚国家或者其他地方我觉得这方面就会没有犹豫而且生活都会好一些但就可能你不一定在这个学术的最中心的位置比如说你做海外华人的这个领域那你去东南亚那绝对非常合适对对对这是一种思路了我觉得可以思考一下是的我觉得

我觉得其实人文学科他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做并且有的时候你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不代表你对他的了解越深很多时候你博士生你 concern 的不是什么是中国的美学什么是中国的思想史而是怎么用中国的思想史去找方地怎么用中国的美学史去组这个 panel 怎么去开会或者什么

大概这种东西我记得就边角聊之前就是另外一个我们的友台也有说过就很多时候你的这种学生特别是博士生他学的是怎么在这个行业去要到钱怎么在这个行业去深耕细作留下来

一个可能学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博士生他最后非常讨厌看到西方哲学的东西因为他知道读了这个西方哲学的博士之后他对他所有的憧憬所有的爱都变成了这种相认相迷的日常

恶毒物没有家庭关系怎么样然后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包括学术圈它也是其实有的时候有点像克斯鲁的传说用你的理智用你的健康去换知识去换地位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

这个得自己去想可能 Francis 包括泽元跟 Gillian 这边他讲的是坚守的勇气但如果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别的追求有的时候觉得可能条件成熟了也可以学我有点出走的决心当然了我站着说话有点不腰疼因为我知道我有这个出走的决心是因为我的老爹文牧在这边给予我支持包括我身边的一些朋友能够给予我相对的一些支持

这个也得自己去看当然如果有条件或者自己特别想做这个事情的话可以去试一下因为生活不止学术对吧

其实我对刚才散布说的挺有感触的有一点类似于说那个爱好是不是能当职业这个问题就是当一件事情它职业化了之后它会有很多变位的地方当然如果说我们能够结合起来然后能够自洽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我们做学术研究然后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追求我们的这个生存之道的话

有的时候我觉得是蛮难去把握自己的那个初心的确实是这样那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就是如果现在有亲友正在考虑申请去德国或者是欧洲去读硕士或者读博士的话两位有什么建议呢

还是我先来吧我是圈外人啊首先认清自己想好自己到底要什么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然后你所去的地方会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不可能好处或者坏处都你一个人占了嘛对吧

然后再其次的话要了解各种国家的情况啊多看几个国家嘛说不定的话会有很多其他的出路比方说我在想如果鸡链他拿了我们德国瓦堡就瓦堡他是一个就专门给艺术家艺术史研究者的这样的一个基金会的赞助的话他来德国呢

做怎样的研究会不会就是他研究的会更加的顺利对吧你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在那边的去做取舍哪些方向我要哪些国家我要哪些国家我可以去哪些国家可以备选等等等等然后再其次的话还是刚才说的人生不止学术不止有学术这一条路

你可以有自己的一些学术或者是形而上的追求但首先人要存在然后怎样去存在对我觉得你说的真的非常的很有洞见性我觉得也是一个一种清醒认识我碰到很多人包括自己原来也是对学术是空有一番热爱但是其实没有认清现实或者说没有结合这个实际去思考这个事情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不论是读博还是能够继续留在学术圈发展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甚至它是一种奢侈我记得我当时我说我拿到 offer 我发邮件给我的硕士和文科的导师说这个事他们就说他说未来 4 年可能就是你人生中极少数能如此全程性的在读你的书没有任何附庭的一个情况但是确实是这样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

这是第一点我觉得要认清这个就是就算没得到或者就算没被博士录取或者就算最后没有走学术其实这反而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你得到的反而可能是一种馈赠我会这么理解这个事情然后第二个就是说我觉得就是一定要对现实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

我自己可能踩过很多坑其中一个就是说因为我前面也提到英国的硕士其实只有一年甚至可能只有 9 个月其实如果你想英国硕士毕业之后就博士入学其实你在拿到硕士的 offer 的时候你就要开始规划思考毕竟是申请开始联系你的博士了但那个时候我也觉得这事情还很容易因为我其实在大四的时候我就决定我以后想读博这样的但那个时候其实我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对这个东西完全不知道

就是你越不知道你越有自信然后觉得我会很顺利就像本科毕业就读硕士一样然后那时候刚去伦敦觉得好玩太好玩了都好玩但完全没有思考我要去怎么做申请准备包括我在内蒙古很多朋友那个时候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都觉得未来应该还会蛮顺利的会按部就班的是不是读完我的我能去录到博士怎样的但是在到了次年然后到了可能暑假的时候大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发现没有那么容易其实很困难就是说为了实现你想度过最主要的目标你去做理性的判断这个判断不仅仅是对外界的判断也有对自己的判断对所以说要我总结我可能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首先你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为了什么你要去读博你要去走学术这条道路

你如果走上这道路你也不要去不要变成那样自己最讨厌的人不要变成那种世卫素餐者不要变成那种工具理性者尤其对于人文社科学上来说还要回归到人的本身人的处境本身上第二句话就是说你确定了这是你要的道路我觉得你需要去贴近紧跟现实从现实出发当然

也很重要的是你要以自己为桥梁把自己作为中心但同时你也有余力也要让他人同行互相帮助就像 Gray Lounge 现在在做的帮助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对我前面没有讲其实我在当时思考这个升国内的博还是国外的博我当时就在纠结因为当时国内系也有合适我的一些学校然后我当时也是听了 Gray Lounge 第六期讲如果你要决定出国读博

意味着什么然后我觉得从我自己的现实和条件出发我其实还更适合在国外度过就是很多时候就是这种互相支持帮助你会发现能让你对这个东西的判断更清楚但是更重要的是其实也就是回到生活本身学术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固然好但是同时你别忘了生活本身是最重要的

那你如果真的还是决定我要去购那个东西那我觉得应该要有意识地给自己编织一个托底的网比如说你可能发展副业或者发展其他的工作能力能够使你即使以后不走学术这条道路你也可以去做其他事情我也听我很多朋友包括在北美的他们一来见地面老师要告诉他当你博士毕业找不到学术工作的时候你要想怎么办你现在就要为这个事情开始做准备

我觉得是应该如此的而不是说你就去撞那个南墙你先去撞撞怎么样你再说我觉得这样的建议我觉得是非常不负责的一个建议然后我觉得就是没有这种力量的学术理想就是跟梦幻炮演绎我觉得两位说的都非常好对非常感谢我觉得其实刚才散幕和 Francis 让我还蛮惊讶的就是你们没有就是明显的比如说劝退啊或者明显的鼓励就是得知己知彼然后多做调查

然后我觉得今天就是两位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而且甚至我觉得有的时候是很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一个角度去了解德国的一个汉学界然后呢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每个人都非常不一样的一个情况去看说到底去德国念书或者生活适不适合自己的这样子的一个情况就非常感谢两位谢谢小伙伴的邀请

非常荣幸也很感谢能在这里认识两位主播和 Francis 然后在这边结尾的话我再说一下吧就当时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很迷茫然后听了富士学术那一个讲美术馆然后我说对我这 Gillian 能去我要不要也去试一下我要不要

也去碰碰运气结果这运气给我碰到了但同时我觉得更要做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态给做好人文学科实际上我觉得是一个思维实验和心理建设的一个过程好

好节目的最后还有一个彩蛋啊那散幕作为斜杠青年呢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经典德语歌曲要不散幕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歌吧这首歌它的名字叫眼泪不会说谎这是一首很老很老的歌了大概是六七十年代或者是七八十年代的这种歌

这个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跟我们的一个乐器老师学的我觉得这个唱的挺慢的很适合学德语的吧然后就学了然后后面才知道啊这首歌有这么深的意味然后在这边可以唱给大家具体的意思的话呢我应该也会放到 show note 里面去然后大家可以看一下他德语的原文跟我的这种翻译

全都过去了如果你不相信她就会一直忧愁我会带你去看她的脸你会想起她的脸在天和夜中

We are the childrenThe door is openWill you really goWe are the childrenIs there anything for youAnd do you careTrain the needleThe cross and wire

Zither Harp

The big city lures its glowWith beautiful women, with music and danceDoctor Shy has never said anything to youKindred, I don't like tears

优优独播剧场——YoYo Television Series Exclu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