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 Duckworth:理解人们在面对世界问题时感到无力和不知所措是正常的。她认为,我们应该尽己所能积极进取,为个人、家庭、社区乃至世界做出贡献。人类的进步源于不断创新和努力,即使面对挑战,也不应放弃努力。从宏观角度来看,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人类整体福祉在过去几百年里持续改善,许多预测都过于悲观。专注于问题本身是人类的适应性行为,与其放弃,不如继续努力,为改善现状做出贡献。关注气候变化等问题本身是繁荣与和平的副产品,体现了人类进步。过度悲观会阻碍我们为改善现状而努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至关重要。人们在自身道德范围的界定上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冲突。即使专注于自身和家人,也能间接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因为个人的幸福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探讨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平衡,以及人们在关注自身利益与关注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人们对未来的事情以及与自己距离较远的人或事的关注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人们对与自己社会距离较远的人或事的关注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远方的人同样重要。丹·巴特森的“好撒玛利亚人研究”表明,人们的利他行为并非完全取决于道德原则,也受到时间紧迫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对与自己无关的苦难产生共鸣,并因此而采取行动,是人类美好品质的体现。“耕耘自己的花园”是一种应对无力感的方法,即专注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Stephen Dubner:邮件中提到的女士并非悲观主义者,而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引发了关于道德范围大小的讨论。关注全球性问题与关注个人生活之间存在冲突,但两者并非相互排斥,我们可以兼顾两者。每个人都能为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关键在于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The hosts discuss the moral imperative to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world, despite feeling overwhelmed by global issues. They reference Steven Pinker's arguments about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in human prosperity and the tendency to focus on dire pred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