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dney: 提出了一个关于坏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变成坏大人的问题,并想知道是否有研究支持这一说法。
Stephen Dubner: 对Sydney的问题表示赞同,并引申出关于童年经历对成年性格影响的更广泛问题,探讨了童年性格与成年性格之间的关联性。
Angela Duckworth: 认为童年性格与成年性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并非完全决定性。基因和经历共同塑造人的性格,童年性格不能完全预测成年性格。她指出心理发展并非线性和稳定,存在阶段性变化,并举例说明两三岁孩子的任性行为是发育阶段的正常现象,通常会随着大脑发育而改善。她还提到极少数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冷漠无情,这需要关注。关于童年受欢迎程度,她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受欢迎:等级受欢迎和受人喜爱,后者更能预测积极的成年生活结果。她认为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影响最大,这种方式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温暖和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任性和取得成功。她建议父母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并强调在亲子关系和其他关系中,回应性至关重要,包括理解、尊重和关爱。她认为短暂的任性行为不应影响生育决定,并分享了养育孩子的艰辛与快乐。她还指出养育孩子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因为缺乏对照组。
Stephen Dubner: 提出了关于友谊意义的问题,并探讨了友谊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友谊是幸福的重要预测因素,其预测作用强于金钱或职业地位。他还探讨了友谊中的互惠性,认为互惠性对友谊的长期维持至关重要,但付出与索取并非必须时刻平衡,长期来看需要互惠。他还探讨了友谊中社会地位的影响,以及拥有非浪漫的挚友和浪漫伴侣可能比只拥有浪漫伴侣更健康。他以Sendhil Mullainathan为例,说明了深厚友谊的持久性和重要性。
Angela Duckworth: 回应了关于友谊的研究现状,指出友谊研究较少,但互惠性对友谊的长期维持至关重要。她认为友谊与幸福之间存在相互因果关系,并解释了相似性是友谊和爱情关系的重要预测因素。她还探讨了友谊的持久性,认为友谊的维系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努力,类似于坚持物理治疗。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