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304-电话普及二十年后,年轻人越来越害怕接电话

EP304-电话普及二十年后,年轻人越来越害怕接电话

2024/10/15
logo of podcast 无时差研究所

无时差研究所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王妈妈
花亦浓
Topics
王妈妈在节目开头讲述了自己因为未接来电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引出了节目主题——年轻人害怕接电话的现象。她分享了自身经历以及身边朋友类似的经历,例如看到陌生号码会先在微信上搜索,手机常年静音,甚至拉黑过领导的电话。 珂珂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表示更害怕接到熟人或微信电话,讨厌突如其来的微信电话,以及未接来电带来的压力。 花亦浓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分析了害怕接电话的原因,指出这主要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不耐受。人们担心无法立刻回应对方的问题,电话比短信更容易暴露情绪,难以伪装情绪,以及电话沟通缺乏文字记录,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职场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担心也是重要因素。花亦浓还建议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克服接电话恐惧症,例如记录恐惧和接电话后的感受,并给予自己奖励,慢慢克服恐惧,不必苛求快速改变。 花亦浓详细分析了年轻人害怕接电话的多种原因,包括对未知的恐惧、对无法及时回应的担忧、对情绪暴露的焦虑、以及对完美形象的追求。她指出,电话的强制性要求立即回应,也增加了人们的压力和逃避心理。此外,她还分析了不同沟通方式的优缺点,例如微信语音和文字沟通的便捷性以及电话沟通的正式性。她认为,不同的人对沟通方式的重要性的排序不同,这导致了沟通误解和冲突。 花亦浓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建议人们记录自己的恐惧和感受,并给予自己奖励,以逐渐克服恐惧。她还建议在打电话之前先告知对方要聊的内容,以减少对方的焦虑。此外,她还建议人们尝试直接表达情绪,不必追求完美,并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王妈妈总结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并对花亦浓的专业分析表示感谢。她认为,节目不仅分析了接电话恐惧症的原因,还探讨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以及代际差异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她还呼吁领导们应该换位思考,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方式与年轻人沟通。

Deep Dive

Chapters
节目的开篇通过王妈妈的亲身经历引出了年轻人害怕接电话的现象,并点明了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接着,嘉宾花亦浓同学分享了自己和周围朋友类似的经历,例如看到陌生号码先上微信搜索、常年静音、甚至拉黑领导等,展现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具体表现。最后,通过数据佐证了接电话焦虑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出下文对这一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 年轻人害怕接电话的现象普遍存在
  • 具体表现包括:看到陌生电话先上微信搜索、常年静音、拉黑领导等
  • 19年英国一项调查显示,500名上班族中62%的人在接电话时会焦虑,千禧一代焦虑人数高达76%

Shownotes Transcript

**【Insider】**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人打电话。如果你也一听到电话铃就开始心理建设,如果你看到未接来电也会局促焦灼,请相信你绝对不孤单,!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北师大应用心理系在读硕士花亦浓同学来给大家分析分析这个奇特现象。 主播 / 王妈妈  珂珂 嘉宾 / 花亦浓 音频剪辑 / 珂珂 Shownotes / 王妈妈 接下来你将听到: ⭕️ 病情一览:看到陌生电话先上微信搜、常年静音、拉黑过领导、…… ⭕️ 我们越来越习惯以文字为主的远程沟通方式 ⭕️ 「对未知的不耐受」造就了我们的接电话恐惧 ⭕️ 我们总是害怕表现不完美,连接电话时都是 ⭕️ 电话铃声,让打工人本就破碎的闲暇时光更为慌张 ⭕️ 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每次接电话成功可以奖励自己冰激凌! ⭕️ 现如今,打电话真的是一无是处么? 「接电话恐惧症」看似是小事一桩,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幽微观察。一代人有一代人习惯的通讯方式,代际间完成顺利沟通的前提就是理解一方的恐惧,也理解另一方的不便。而如果把接打电话视作一个社交礼仪,人际交往的方式本就千人千面。 铃铃铃!接,还是不接,你会怎么决定呢?咱们评论区见~ 欢迎关注「无时差研究」所同名小红书、微博 如何加入听友群? 微信公众号搜索「无时差研究所」,后台回复「入群」,扫描小助手二维码就可以啦! “每一次准备播客的过程,都带我们走到了某一个小小议题的门口,而每个嘉宾都是一把钥匙,ta 领着我们看到了全新的、更大的世界,ta 让我对世界多了一些了解,即便每次都有一点点,它都成为了我们生命里的一个小小刻度,也希望它也能帮助到你~” 如果你喜欢我们,欢迎关注无时差研究所同名公众号给我们送来你的心意哦!同时欢迎在全平台搜索并订阅无时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