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共探人文湾区非遗密码!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佛山成功举办

共探人文湾区非遗密码!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佛山成功举办

2025/6/28
logo of podcast 羊晚·花地·文化

羊晚·花地·文化

Shownotes Transcript

6月28日,第五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佛山大学仙溪校区举行。 来自文史、非遗、艺术、文保、教育等领域的79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文湾区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题展开热烈探讨,贡献真知灼见,为非遗“双创”出谋献策。 “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始办于202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在多方努力下,该学术座谈会逐渐成为广东省内外专家学者汇聚智慧、碰撞思想、探索路径、推动实践的重要学术品牌。 本届座谈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佛山大学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佛山大学人文学院承办,佛山市博物馆学会、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协会协办。 多方聚力共绘人文湾区新图景 在座谈会开幕式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杨敏,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一级调研员邓翔,佛山大学党委书记骆少明分别代表主、承办方进行致辞。 杨敏谈到,本届会议聚焦“人文湾区建设”,紧扣时代脉搏,意义尤为深远。他指出,本次会议征集的论文集主题鲜明、视角多元、成果丰硕,充分展现了学界对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智慧。文史馆将继续发挥好专家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调查研究,积极咨政建言,共同擦亮“人文湾区”的金字招牌,让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胡泉介绍了《羊城晚报》为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鼓与呼的努力:如通过“岭南文化名家名作”系列报道等传播精品,更多岭南文化记忆被唤醒、被流传;《乡见国宝》栏目深入田间地头,展现“百千万工程”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广东新气象。 他还提及,日前正式对外公布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推进系统性变革实施方案》,意味着《羊城晚报》将在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更有可为。精心打造的岭南文化大模型,将推动建立文物、典籍、非遗民俗等领域文化IP系统转化开发;全新构建的Pearl对外传播品牌,将通过岭南非遗、华侨文化等题材,推动岭南文化“出圈”“出海”。 邓翔分享了佛山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创新做法与思考,包括率先颁布《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他表示,佛山市还大力扶持设立近百个非遗传承基地,鼓励带徒授艺与生产性保护。推进“非遗进校园”全面开花、构建全民共享“社会课堂”等举措吸引众多学生市民参与,使传统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风景。 骆少明则谈到,佛山大学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从构建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开展国家级思政育人项目、选派近百名师生赴多地支教传播非遗技艺,到组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从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未来将继续构建“教育固本——科技赋能——产业活化”三维实践路径,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走”得更远。 聚焦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新趋势 在人工智能时代,非遗如何借助科技力实现创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岭南非遗频频在线上线下火爆“出圈”意味着什么?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张春雷、秦剑洋、李素华、朱颖华、许昌敏、麦晓龄、万仁辉、李婵娟、陈秀华、刘健翎、陈艳艳、何小羽、谭展鹏、叶志强、叶丽诗等专家,围绕当下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热点话题进行分享,干货满满。 近年来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成果显著,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建议,拥有 8 项非遗项目、12 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广药集团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各方共同努力,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保护区,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歌舞剧院一级演员李素华谈到,多元文化融合让珠三角音乐文化遗产独具魅力。她举例道,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扎根岭南又吸收西方技法,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建议将学生版《黄河大合唱》纳入音乐教材,让学生们传唱成为一种常态,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教授朱颖华表示,粤剧、醒狮、龙舟、武术、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符号,已成为连接湾区居民精神世界的核心纽带。这些符号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江门市文化馆非遗办副主任麦晓龄建议,借助当下前沿科技搭建AI 数字非遗馆,打造掌上非遗应用。同时她强调,AI 赋能非遗必须坚守以人为本,让代表性传承人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可以借助 AI 技术补位增效,形成“传承人主导、科技助力”的良性互动模式。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委员万仁辉关注岭南文书档案的保护与利用,认为岭南文书档案上的文字、原始笔迹、文体等,是文化演变和文化连续性的物证,关联或见证了岭南乃至中华民族的兴衰。他提出制订广东省岭南文书档案保护的法律法规,才是真正抢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最佳手段和根本办法。 挖掘遗产价值,探索传承路径 当天下午举行了分议题座谈会,专家们围绕“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文化自信”“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与数字赋能”“大湾区文化遗产的育人实践与模式探索”等主题进行思想碰撞。 其中,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宇航结合广府文化的核心精神,指出传承发展好广府文化,是新时代广府人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担当。他建议,在人文湾区建设过程中,擦亮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乡村振兴中的品牌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壮大传承队伍,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和工作价值。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探讨了工艺美术突破传统与现代边界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工艺美术是传统与现代的共同体,而学院工艺的核心价值在其前瞻性、实验性、跨界性。“新一代学院工艺人不能放弃对前沿技术的主动运用。”他表示,要用现代激活传统,转换教学、创作、推广、传播的思路,学院工艺要有将铁锤打磨成镜的思辨方式,也要有手执铁锤塑造凹凸的艺术力量。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则以2023年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展出的《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为案例,指出粤港澳三地传统建筑有着共同的建筑艺术、建筑工艺与民俗传统,这些传统建筑在保护传承大湾区文化根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他专家也纷纷展开讨论,从不同维度探讨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可能性。这些智慧的碰撞不仅勾勒出人文湾区的未来图景,更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持久生命力。 文|记者 周欣怡 黄宙辉 黄松炜 通讯员 李飞光 图|记者 黄松炜 王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