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岭南会展览馆焕新启用,迎来“墨聚岭南——当代中国画大家邀请展”

岭南会展览馆焕新启用,迎来“墨聚岭南——当代中国画大家邀请展”

2025/6/29
logo of podcast 羊晚·花地·文化

羊晚·花地·文化

Shownotes Transcript

6月28日,“墨聚岭南——当代中国画大家邀请展”在岭南会展览馆开幕。 作为岭南会展览馆焕新升级后的首个展览,该展览以“墨聚岭南”为核心主题,邀请了当下中国艺术节的十位重要艺术家参展,下设“南韵北融”“岭表心印”两大篇章,呈现岭南画派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南北艺术风格的对话与融合。 展览由李伟铭、王艾担任学术支持,展出苏百钧、林若熹、方向、丘挺四位旅居北方的广东籍画家,以及陈新华、李劲堃、林天行、郑阿湃、王绍强、林蓝六位广东及香港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他们在传统笔墨中注入时代精神的探索。 “岭南会展览馆从2007年启用以来,承载着一众老艺术家和文化先锋们的厚重期许,肩负着彰显岭南艺术魅力的使命。此番更新是对初心深情的守护,也是顺应时代变迁的一次升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小茜表示,岭南会展览馆将始终以学术梳理岭南文化艺术遗珍为己任,以当代创作与科技转化为未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我出生于广州花地,3岁开始画花鸟画。父亲苏卧农对我进行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因此我学会了行书、楷书、草书等书体。”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苏百钧感念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岭南先贤,他表示,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奠定其笔墨语言,开辟出一条以传统经典花鸟画为“本”,吸收外域艺术因子为“用”的艺术道路。 “南韵北融”:在更宏阔开放的情境中阐释岭南文化 步入展厅,仿佛走进了不同艺术家的繁复艺术世界。 陈新华的《吉日》以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风物表现内心图像;苏百钧的《幽兰空谷》雅正博大,画中兰花具有超于象外的盎然意趣;李劲堃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宋画技法写意长征路上伟大战役,呈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林天行的《百荷呈祥》系列画作重彩水墨焕发传统题材蓬勃活力;林若熹的《瑞》跳脱出了区域和材料的限制,交混独特的肌理效果;郑阿湃的《知返》聚焦乡野意趣,眷顾与关怀世间万物; 方向在北行之后挑战水墨的多种可能,其作品《景山》寻得一方澄净;王绍强的《碧峰》延续“科学+史学+美学”方法,结合了表现和几何两种抽象性;丘挺的《晓山青》绘就造化中流变不居、稍纵即逝的境象;林蓝的《白昼》以岭南花卉入画,饱含豪迈自信的生命力,展现当代堂皇美感。 地有南北之分,艺术是否有南北之别? 随着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发展,过往以局部“中心”地区为核心的美术创作已经化为满天星斗、多频共振式的局面。区域风格的说法是否依旧成立,亦是近年来学界开始成为焦点的话题。然而之于岭南,也许求变求新而又包容并蓄,就是其最大的区域特点。 “岭南具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但它并非孤立的整体,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前行。因此,我们要将岭南文化转换到更宏阔、更开放的文化情境中进行阐释,才能凸显其独特性。”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学者李伟铭表示,本次参展艺术家根植岭南文化,在广东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环境中获得新启发,从某种意义上扩大了岭南文化的影响。 “岭表心印”:笔墨创新表达内心感受 立足于前贤的思想资源与画学根基,岭南地区的中国画、水墨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便呈现了极为明显的多元化与向外扩张的趋势。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王艾表示,“转益多师”的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则使得南方艺术家们突破地域和学派的范畴,该转变让人们得以一窥南方艺术家们风格不一但又同样充满真挚感情的创作面貌。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画画,初学时就被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所深深吸引。南国是色彩缤纷之地,岭南文化开放、创新的特征影响我直至今日。”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表示,他多年来钟爱荷花题材,厚重的水墨色彩与岭南艺术特性相契合。他笔下的荷花,既有中国传统画作的风骨与情境,又增添了西洋绘画对于光暗、色彩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岭南人,她对红棉、荔枝等题材情有独钟。此次展览展出其《白昼》等作品,金碧台上见素盏的水墨风格在近年来衍生出更进一步的宏大视觉框架,展开了耐人寻味的可能性。 “岭南画学的核心精神是创新,红棉、红荔等岭南独有题材突破了传统程式,激发我用新的技法表达内心感受,这也是对岭南画学先贤的致敬。”她说。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